一、情景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三、巩固练习
| 老师前几天在收订校服钱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我吗?请看大屏幕 1、 感知定律: 例1.校服每件上衣的价格是75元,每件裤子的价格是50元,订做14套这样的校服共收多少钱? 请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并提问两种方法结果一样吗? 提问:可不可以用等号连接? 各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它们的算法一样吗? 2、 认知定律: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 例2 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师:可以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3.概括定律。 那我们现在就有了两个等式: (75+50)×14=75×14+50×14 (5+3)×4=5×4+3×4 师: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你们仿造再写一个符合上面特点的等式吗?有什么样的规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数学中的秘密,而且掌握了这个规律,请你们把发现的秘密小声地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听。 4、 进一步验证规律 (10+7)×6=( )×6+7×( ) 8×(125+9)=()×125+()×9 34×72+34×28
(8+4)×25
| 学生得出两种解法:
① (75+50)×14 ②75×14+50×14 生:可以,第一个算式中75+50表示的是每套校服的钱数,再乘以14表示的是14套校服一共的钱数;第二个算式中先分别算出买上衣所要的钱数和买裤子所要的钱数,最后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求出买校服一共要花的钱数。它们的算法不一样。
学生汇报两种解法: 1、(5+3)×4=32(个) 2、5×4+3×4=32(个) 生:可以。因为它们的结果相同。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从而得出: (a+b)×c=a×c+b×c
(四)总结性提问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2、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3、想一想,用乘法分配律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
|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从结果是否相等转移到观察算式的关系上,初步感知定律。 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看到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同,但结果都是32个,使学生明确两个算式相等。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数感。 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