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 |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 我们一直在讲,要用“活”教材,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总是跳不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对教材中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不加工也不改造,原原本本的搬进课堂,课堂教学设计没有现实感,学生无法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深刻意义,课堂教学设计,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不能满足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材。怎样灵活运用教材?董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方法一:加工改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方法二:替换更新 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方法是人创造的、积累的,能不能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关键在教师。从董老师的课中,我们还可以引发这样一些有益的思考: 思考一:体现理念 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董老师的课,从教师的行为层面上,已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董老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中,本来没有“请班长帮助XX同学”这一情节设计,但在实际授课中,当老师问:“大家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竟然有人说:“我还不很明白”,教师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巧妙地设计出“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不理解的同学测量出两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为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已经理解的同学自己做,使学会的知识更加巩固,班长帮助不理解的同学做,使不理解的学生彻底理解,班长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还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独具匠心的即兴设计,正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思考二:倾注心血 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不知要倾注教师的多少心血。教师要提高认识。有人曾提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创设情境,加工改造教材,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作用不宜定量刻画。的确,照本宣科,教师轻车熟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花费气力,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