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48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四年级体育跳绳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5:5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阶段:小学四年级   水平二

领域目标:运动技能及运动参与

教学内容:双人跳绳游戏;拼字(图)接力。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从健身体育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自我锻炼的意识。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自练、互评能力,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弹性较差,小肌肉群比大肌肉群发育较晚,他们的骨路肌肉以及内脏器官发育不完善。团体意识逐渐加深,对团体竞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注意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并通过言语或表情来表现自己情绪,跳绳对增强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有较强的实效,因此本次跳绳课的设计中注意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并且通过游戏的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的团体配合意识。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双人跳小绳的技能方法,和发展下肢奔跑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和,相互配合的精神.发展下肢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顽强勇敢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

1、复习广播体操“初生的太阳”

2、学习并掌握双人跳绳:

3、游戏:拼字(图)接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双人跳绳时两人合作配合;

难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六、师生教学行为:

(一)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

1、运用的教学方法: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纠正法、竞赛法。

2、运用的器材及场地:录音机、跳绳(每人一个,学生自备)、字(图)卡片、学校东侧篮球场地

(二)学生所运用得的学练法: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自我养护法。

以上师生的教学行为将在本课的不同阶段灵活运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七、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课共分为六个部分,过程如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5:55:25 | 只看该作者
小 学 四 年 级 体 育 课 时 计 划
2012年  6月 4日                     教师: 向芳  
教 学
目 标
1、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双人跳小绳的技能方法,和发展下肢奔跑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和,相互配合的精神.发展下肢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顽强勇敢的精神。
教 学
内 容
1、 小绳: 双人跳绳
2、游戏:拼字(图)接力。
场 地
器 材
篮球场、跳绳(自备)、
字(图)卡
重 点
难 点
重点:双人跳绳时两人合作配合;
难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顺 序
教 学 内 容
教 师 教 法
学 生 学 法
组 织 要 求
2`
一、课堂常规
1、师生问好
2、宣布课的任务
3、安排见习生
1、 师生问好
2、 宣布课内容及要求
3、检查服装
4、安排见习生
1、 体育委员整队。
2、 集合快、静、齐。
3、 见实生随堂听课。
组织:四列横队
××××××
××××××
××××××
××××××
4`
二、准备活动:
广播体操“初升的太阳”
1、教师讲广播操练习的要求.
2、在音乐伴奏下
  随着老师一起
  做操.
3、师生一同完成练习。
1、学生认真听讲,
注意观察。
2、听从指挥,注意
力集中.
3、精神饱满,
   动作轻松,
   整齐一致.
4、学生充分活动
   各关节。
组织: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2111.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2024.png
学生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12`
三、双人跳绳:
动作:
♀♀
♀♀
重点: 两个人绕绳的配合
     
难点: 轻松协调,
动作连贯
1、教师讲动作
   方法和要领。
2、教师做完整
   正确示范。
3、教师个别
   指导。
4、找学生表演。
5、各组派代表比赛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3026.png
1、学生认真听动
   作方法和要领
2、练习个人单双
   脚跳小绳。
3、分组练习
   好:练习两个
       人同时摇
       跳绳。
   差:一个人跳
       一个人摇
4、小组内互比,选出代表本组的一对选手进行比赛。
组织:分小组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0181.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0858.png
16`
四、游戏:拼字(图)接力。
规则:1、起跑前必须站在起跑线后不得踏线。
      2、发出起跑信号后才能起跑,其余人击掌后才能过起跑线。
1、教师讲游戏
   方法和规则
2、教师做示范
3、学生练习
   比赛。
4、教师做正确
   誁定胜负。
1、学生认真听游戏
   规则。
2、学生分组练习拼字(图)。
3、分组比赛。
组织: 按顺序依次进行
要求:
(1)读图快,方向清,找点快、准;
(2)奔跑积极,以最快速度完成任务;
(3)要按要求拼出字或图。
(4)同学间团结协作。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3234.png
5`
放松及总结:
五、放松:
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总结:
   
1、讲解游戏方法。
2、小结本课情
   况。
3、收拾器材。
1、学生认真听游戏
   规则。
2、迅速做出判断。
3、情绪饱满。
组织:四列横队
××××××
××××××
××××××
××××××
积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在游戏中进行放松。
1`
宣 布 下 课
归 还 器 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5:55:39 | 只看该作者
反思: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由此可见,让课堂充满创造力,促使学生产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的体育教师的我,着眼学生,从学校实际出发,略谈“绳趣”这一教学活动。
一、“以绳练跳”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通过“以绳连跳”使学生掌握多样式的跳绳方法这是必要。同时器材简单常见,为了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比赛的形式,使学生达到“练跳”的目的,既可收到良好的教学较果,又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灵敏性、协调性等,另外,“以绳练跳”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绳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跳绳练习。如:短绳的前摇、向后摇、臂交的单脚、并脚和交换脚跳以及双摇摆跳、双人跳等比绳的单脚跳、穿梭交*跳、集体跳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尽情发挥这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切实的可行的途径。
三、“以绳代线”
  体育课的教学经常需要画线,有时可以变“以绳代线”。因为绳子即可拉直,又可弯曲易于调整,方便省钱。如安置在地上的直绳可作为简易的起跑线、起跳线、终点线;另外,教师还根据学生课堂练习和游戏的需要,将短绳在地上摆成或大或小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多种几何图形,实践证明,教学时有时适当采用“以绳代线”的方法,反而更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绳开展游戏”
  采用跳绳进行游戏,既可由器材,又可使学生兴趣,这在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以及活动场所的特征,安排相应的游戏方法。如:“跳绳接力”、“攻关”、“快快跳起来”等教材,还可以自编一些健康有益的游戏。如:“捆绑进行游戏”、“斗智拉绳”、“三人角力赛”等多样的游戏教学。  
五、“以绳串课”
  所谓“以绳串课”,是指在围绕跳绳主教材的前提下,把跳绳的使用贯穿到课的始终,充分发挥“一绳多用”的功能,也称之为“绳课”。绳课的基本部分除了安排教学计划中所定的跳绳内容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如“绳投掷”、“绳游戏”等内容,以利用进一步协调上、下肢的活动。在“绳课”的开始准备部分,可以安排与绳子有关的律动和绳操,在课的结束部分还可以安排绳子有关的音乐舞蹈进行放松。实践证明:学生在“绳课”中不必变换多种器材,只需使用手中的跳绳就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着眼学生,抓住教学的契机,以启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去寻觅、求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6: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