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学习气温的测定与识别 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分布 课堂练习,小结知识。 | 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用问题引导气温的测量方法。 提问:一天观测气温四次,如何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提问: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一地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展示:读图分析,气温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交流:A说明气温与生活的关系;B说明气温与交通的关系。 讨论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一年中,在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7月和1月;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8月和2月。一年内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展示不同的图例。让学生分析。 过渡:各个地方年平均气温的状况,是用等温线表示的。什么是等温线? 结论:人们根据世界各地的气象记录,把气温相同的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叫等温线。 活动:读P52页图3.15,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2)等温线的疏密程度与气温差有什么关系? (3)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引导学生回答抢答问题。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2)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3)夏季,很多人上庐山避暑,为什么? 总结课堂知识。 | 学生回顾知识,个别回答。 1、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问题 2、选代表回答问题 3、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1、学生掌握等温线的概念。 2、回答和交流书本上的问题。 3、评价他人的结果,完善自己的答案。 1、学生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其他学生予以评价补充。 3、做好知识的整理和记录。 | 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使学生通过讲解理解基本定义。 结过交流理解等温线与气温差的关系。 学会辨别不同的气温现象。 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强调重点知识。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1、一年中,在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7月和1月; 2、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8月和2月。 3、一年内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4、 人们根据世界各地的气象记录,把气温相同的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叫等温线。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