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文章智育运用哪些基本知识?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1-27 07:50
标题: 文章智育运用哪些基本知识?
刘真福



  
有关文章的知识,是文章智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文章智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文章智育的进步往往源于文章知识的更新和完善,如果抽掉了文章知识,那么智育必然悬浮无着落。不过在当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日甚一日迅猛发展、改革的今天,有关文章知识的讨论也应该更新理念,更新思考的方法,具体地说,一要更新文章知识观,要获得最新的文章知识,对文章知识和相关知识保持高度敏感;二要培植主动挖掘开发文章知识、灵活运用文章知识的理念,尤其要掌握和更新获得文章知识的方法,做知识的主人,不做知识的奴仆。



一、文章的本质与信息



(一)关于文章的本质



首先,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章反映社会生活是广泛的,可以反映现时代社会生活,可以反映过去时代社会生活;可以反映作者、读者所处之地的社会生活,也可以反映异域他地的社会生活;可以反映客观外在的社会生活,也可以反映人类内心世界。由此看来,文章的功能可谓神奇,触角可谓长而广、细而尖。



文章反映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如果虚构是文学的专利或特长,那么真实就是文章内容的本质特征和主要要求(尽管还是其他要求)。有叶圣陶论述为据:“单只根据实事写成的是报纸的记事、历史的传载之类的东西,便是所谓叙事文。”“小说不一定要根据实事。”(《小说与叙事文》,《文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版)所以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虚情假意是文章写作的大忌。



文章反映社会生活是有选择的。由于作者所在地域、所处社会地位、所持有观念和所发感兴的不同,由于社会大小环境需要的不同,文章总是呈现社会生活的一边一角,一篇之内不可能显现社会生活的全貌。所以,“写自己最熟悉的事”成为作者一以贯之的意念,“精选慎选”成为作者写作构思的法则。



其次,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现。叶圣陶的文章代表作取名《文心》,其用意在于宣示:“文字是心的表现。”(《知与情意》,《文心》)另外还说:“文章是抒述作者意思、情感的东西。”(《国文百八课》第一册《文话一》,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就是说,文章不可能单纯地机械地反映客观外在世界,还不可避免地要表达作者主观上的态度倾向或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二者合而为一才成为完整的文章。当然,作者的主观态度倾向在文章中的表现,可以是直露无遗的,也可以是曲折隐晦的。所以,对于习作者来说,先想好自己对所写事情的倾向态度,整理好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思考层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关。



再有,文章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交际有种种形式,发表文章、以文会友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叶圣陶谈到文章目的时说:“一切文章都是应用的,世间断不会有毫无目的漫然写文章的作者。”(《国文百八课》第二册文话七)曹丕谈到文章传播时说“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意谓文章有自动传播的功能。古代有人著书“藏之名山”,也是对当时社会失望而希望后代人阅读的。且不说正式写文章是为着表达内心,与社会交流思想,就说平时,我们在网上交流,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以特殊的文章形式进行的,我们用手机接发短信也是以这种形式进行交流,因为“语段是文章的最小单位”。



(二)关于文章的信息



文章事料,又称文章质料,宽泛一点也可称文章材料,不过从文章学角度来看,应该叫文章事料或文章质料。所谓文章事料,是指文章内容的客观依据,即文章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



文章事料是多种多样的。作者亲身体验感受过的,从生活中直接采撷的,是直接事料;不是亲身经历,而是从书报刊网络或其他渠道获得的,是间接事料;现实生活中刚发生的或仍在继续发展的,是现实事料;现实生活中发生既久或在历史上早已发生的,是历史事料。人、事、景、物是感性事料;公理、原理、法则、定律等是理性事料。简而言之,人物、事件、场景、物体、数据、道理等一切被用来写进文章的特殊的“材料”,都叫文章事料。



文章因事料而得以丰满,所以我们说事料是文章的血肉。



文章意旨,是指文章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情感态度,或文章中描述的事物事件所蕴含的基本倾向、基本道理。这种意旨是就文章总体的思想、倾向和道理等而说的,因此意旨又可称为主旨;如果是文章片段呢?意旨则指整个片段的意旨。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1-27 07:50
文章意旨,在古代称为意、旨、主旨、主脑等,在当今称为主题、中心思想等。但主题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里用得较多,而且有时指作品的中心思想,有时指作品的题材范围,所以文章学很少用这个词。中心思想这个概念对议论文来说是极适合的,但对一部分说明文和一部分记叙文来说又不适合。意旨这个概念适用于各类文章。文章学的意旨内涵比较广泛,既包括文章的思想观点,也包括文章的写作目的。



文章情感,无须定义,读者自明。有一个道理人所共知:作家、诗人的情感世界比常人更丰富,人在写作时的情感世界总是比平时更丰富。还有一个道理显而易见:情感是文章写作的动力源,不管作者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情感对文章事料有着表爱憎、定取舍的作用,甚至起着组串事料的作用;情感对文章思路有着规定限制或激发展开的作用,情感的展开常常就是思路的展开。



二、文章的体式与理法



(一)文章体式



文章体式,是文章成型之后的直观样式。它是文章的结构、语体、体裁等诸多形式要素的综合呈现;也是文章外在的格局模样,包括标题、行款格式和其他意义符号标志。文章体式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读者通过文章体式可以感受和揣摩文章内容各个方面。以下从三个方面分述。



文章结构,有两重含义:一指文章内在的各种关系,以及外在的、已定型的形式,由此形成的静态样式;二指作者构思谋划和组织安排文章形式的过程。前者是名词性的,后者是动词性的。



文章结构的类型,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里按浅易的、常用的标准,分为:A.时空型,即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易为次序,大部分记叙文和一部分说明文均属此型;B.事理型,即以所写事物的性质意义的不同方面或事理的逻辑关系为次序,议论文和说明文均属此型;C.心理型,即以作者心理活动或读者阅读的兴趣为次序,常见于抒情类文章。



文章语体,指适应不同的场合或领域的表达和交流所需要的语言表达体式,简言之,是语言风格的类型。有种种不同的分类,最简单的划分是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其中后一类又可细分为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公文事务语体等。读写文章要明了不同语体的归属,把握不同语体的风格,以及不同文体对语体的需要,这样才不致造成对语体的认识和运用的错乱。



文章体裁,指文章的样式和形态,简称文体。要注意,文体不同于语体,一者为“文”,是文章诸多要素的整合一体;一者为“语”,是语言的风格和功能在不同的表达和交流场合领域的变化运用。文体划分古已有之,因时代而变异,有些旧文体消亡了,有些新文体产生了。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林林总总,难以尽举。有的按语言是否押韵分韵文和散文;有的按文章性质分记叙文和说明文;有的按表达方式,则有“三分法”(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有“四分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实用文),有“五分法”(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抒情文)。



(二)文章理法



文章理法,话题甚广,这里择取一些主要的来谈。



文章思路,指文章的文理思路和组织法则,即“物化”在文章中的、作者思维展开和深入的线路、线索。它的构成有三大要素:一是以客观事理为基础,二是以主观情思为依据,三是以成串语言为载体。文章思路有别于文章构思活动,是构思活动的最终完成形式,因此具有可见性。思路的归宿就形成文章的结构,或者说“物化”为文章的结构。思路是章法的核心,章法的谋划主要着力于思路。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1-27 07:51
分析文章思路,对于许多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件“挺难”的事,叶圣陶告诉我们:



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要这样走。譬如一篇议论文,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几个方面来说,而着重说的是某一个方面,其余几个方面只说了一点儿。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一定有道理。读的时候就得揣摩这个道理。再往细处说,第二句跟头一句是怎样接的。第三句跟第二句又是怎样连接的,第二段跟第一段有什么关系,第三段跟第二段又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都要搞清楚。这些就叫基本功,就是练这个功夫。(《认真学习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这段话里,不但告知了文章思路是什么,而且告知了分析文章思路的方法、要领,给人以启发。



围绕文章思路来组织成文,必有一些基本认可的常规通法。



1.层次律。文章层次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作者思维的条理性在文章结构上的具体体现。凡文章必有层次,层次有直观外在的划分,也有暗含的思路层次。没有层次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2.衔接律。文章衔接指文章内容和形式上下连贯,是文章层次的局部反映。字词句段衔接在一起才成篇,一篇之内处处衔接得好,文章层次才显得紧凑。



3.统一律。文章统一指文章内容、形式的各个部分的和谐统一,以及内容和形式的相统一,可简称为章法的统一。用叶圣陶的话来说就是:“一篇文字的所以独立,不得与别篇合并,也不得割分为数篇,只因为它有一个总旨,它是一件圆满的东西。”“一篇文章的各部分应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为要使各部分应环拱于中心,就得致力于剪裁,把所有材料逐步审查,而以是否与总旨一致为标准。”(《作文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可以把“环拱于中心”作为这些话的核心意旨,并作为统一律的一种解说。



4.变化律。文章变化指文章思路层次上的新异、求变。“文如看山不喜平”,物以稀为贵,文无新变则无以为贵。上面所述文章要有层次、层次要衔接、章法要统一,强调过头势必导致过分规矩以至呆板,所以变化律使文章章法生变出新,以新鲜的色彩夺人眼目。



三、文章的语言与修饰



(一)文章的语言



     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



      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拿起笔来之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的话道出了语言与文章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而语言的构成材料呢?包括语音、语汇、语法、语体等,这是语言当中具体而微的元素。语体与前数者有较大差异,前面已经讲述,此处略而不说。



1.语音与文章。按“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的说法,文章起源于语言,即最早从口语开始,而后进入书面语世界。中国历来是文章大国,汉语文章自古就有声韵美的优良传统。汉语的声、韵、调三个语音要素,决定了汉语文章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声韵美和语言节奏美。汉语语音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音节以元音为主,响亮悦耳;声调四声抑扬顿挫,且有表意作用;语言系统对称性强;语法简易而灵活,少有形态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可以根据内容、文体和表意的需要,利用语言的不同元素,进行丰富多彩的优选组合,产生最佳的有声语言的效果。所以才有先秦诸子文章的汪洋恣肆、唐宋大家的宏论滔滔,才有现代鲁迅、郭沫若、朱自清、巴金、冰心等一代文章大家的语言的多彩多姿。



2.语汇与文章。语汇指一种语言的词和短语的总汇或总和。语汇的多样性是汉语文章的重要特色。汉语语汇不比其他语言语汇多,但它的内在全方位的组合功能,使得汉语能用最少的文字、词语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我国历代名家名篇,无不以文章语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远见长,把汉语的表意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3.语法与文章。文章的语法应从词法运用开始,讨论篇章语境中组句成段、联段成章、合章成篇和谋篇成书的结构规则。其具体形式是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研习的基本,一品秀句,二析精段,三赏名篇,体现到汉语文章语言之精确、简练、实效的特点。在此提醒,讨论文章语法不是细究语言的语法规则,而是考查高明的语言运用者如何利用语法规则,并超越语法规则,创造出新颖独特而耐人寻味的语言形式。



(二)文章的修饰



这里的修饰包括文章修改和文章修辞。



文章修改几乎是任何文章大家和普通的文章作者都经历过的。古人已道出这一规律:“世人著述,不能无病。”(曹植《与杨德祖书》)鲁迅教育青年作者从作家的手稿中学习“不应该那么写”,从有定评的作家作品定稿中学习“应该这么写”,也应给我们一些启发。那么,文章修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意旨修改。意旨是文章的灵魂。如果事先考虑不周到、想不得深刻,写作过程中或写完之后才发现不令人满意,非改不可。应该说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文章负责任、精益求精的态度。但是这样的修改往往是大修改,修改之后的文章将上一个档次。



2.事料改换。改换那些不典型、不新鲜、不能充分表达意旨或与意旨相违背的事料,或者考虑到事料过多,删除那些次要的事料。有时作者对某个事料偏爱,舍不得删除,这不是好事,非删不可。事料改换,可用增、删、换、调四字来表述。



3.结构调整。文章结构要素,包括开篇、中间展开、结尾,以及过渡照应、悬念伏笔、层次条理等,因此,结构调整的幅度或大或小,依文而定。结构调整的依据就是意旨表达的需要。



4.语言润色。首先消灭错别字和病句,其次改换表述不妥当的语句,再有删除繁冗多余的语句,还有添加精彩警策的秀句,最后检查标点符号和行款格式的正误。



至于文章修辞,含义广泛,这里只选择一些方面来谈。



文章修辞指为提高文章表达效果而采用各种修辞方法。这里的表达效果指明晰、准确、周密、简练、深刻、有力。文章修辞的要义在于“选择”二字,即在多种可供选择的表达方式中选取最恰当的一种,包括词语的斟酌、句式的选用、语言风格的表现甚至语音的调配、标点符号的使用和修改,当然更包括修辞格的运用等;文章修辞的总目标通常被认为是“明白”二字,在这一点上有别于文学修辞。



修辞又可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积极修辞,指积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手段,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方法;消极修辞,指使语言明白、准确、通顺的修辞方法。二者的出发点、目标不一样,使用文体、语体通常也有差别,消极修辞多用于实用性的文体和语体,积极修辞多用于文艺性的文体和语体。



修辞不等于修辞格,但修辞格是修辞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语文教学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反复、反语、引用、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格总是根据文章意旨表达的需要而运用的,为的是增强文章意旨的表达效果。



但是,文章修辞与文学修辞难解难分,就像文章与文学难以区分一样。文章修辞的总目标被认为是“明白”二字令人怀疑,除某些文章只求清楚明白以外,许多文章(或文章局部)需要达到其他的目标,如生动形象、隐晦含蓄,甚至手段、效果和风格多样化。或者说积极修辞未必只用于文学领域,也常见于文章写作。因此文章修辞和文学修辞是有大致范围的,但是没有固定的边界。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1-27 07:51
四、文章的风格与作风



(一)文章的风格



文章风格的话题很广,一篇文章有篇章的独特风格,一个作家有个人的独特风格;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种文体,又有时代风格、流派风格和文体风格。这里只选文章学最常谈论、语文教学涉及最多的文章个人风格和文体风格来阐述。它们实际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并交叉的概念。前者是就一个作者的许多文章说的,后者是就同一体裁所有文章说的。



所谓文章个人风格,就是作者的思想、性格和兴趣爱好在文章中的表现,是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而显示出来的总体风貌特点,包括内容特点、写法特点和语言特点。任何单一方面的特点都不构成文章个人风格。



并不是任何一位作者都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也不是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风格并不是一篇文章构成的基本因素。不会写文章的人自然没有文章个人风格,有些老写文章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文章个人风格的形成,是作者聪明才智加上长期勤奋努力实践的结果,因此,文章个人风格是作者写作成熟的标志和独创性标志。



文章个人风格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变化性。文章个人风格的稳定性多半与作者的性格、气质、学识和修养有关,这些人格上的东西不易于变化,所以文章个人风格常常趋于稳定、保守状态;文章个人风格的变化性是指风格的发展,即作者形成自己的风格往往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即使形成个人风格之后,也不是僵化的,而是随描写和议论对象的不同,写作的大小环境和一时的心境的不同,还会有所发展变化,显出阶段性差异性来。



所谓文体风格,就是指各种文体在写作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自独特构造方式,以及这些构造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特色。如《文心雕龙》所说:“章表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里说的有的文体今已不见,但也足以提示我们,文体自有规范,写作不能逾矩,否则文不成体,必为他人讥笑。当然,“尊体”与“创体”是一对矛盾,创新的文体往往“四不像”,如果能“存活”下来,必将形成大家认同的新规范。



明确文体风格,便于在写作时把握语体,把握表达方式,合理地安排结构,易于迅速成文;对于读者来说,也便于产生阅读期待,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意思。



文章风格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写作者们的自觉追求,历代的学者对文章风格的探究也是经久不衰的。周振甫先生的名著《文章例话》中,对文章风格作了14种界说:刚健、柔婉、平正、奇特、峻峭、明决、绮丽、繁丰、细密、疏淡、疏密、繁简、雅正与奇变、诙谐。虽说很多,也只是大概而言的,事实上文章风格是千变万化的。在现实的文章写作中,作者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叙事、说理、抒情的得体、恰当、顺畅,而不会刻意追求或自觉印证某一特定的文章风格。



(二)文章的作风



文章作风可以简称文风。文章作风的形态稍简单,一般认为有时代文风、流派文风和个人文风等。细究起来,文章风格和文章作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一,适用范围不同。文章风格一般是针对专业写作人士或具有很高写作水平的作者说的,文章作风是针对所有写文章的人说的。具备了文章风格的写作者,这样的人我们称为作家或专家,他们经过较长时间的写作实践,写作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并有了一定数量的写作成果,写作风格已经形成并趋于稳定;而一般的文章作者,只要写出一篇文章就可以评判、讨论其文风,我们甚至可以讨论小学生作文的文风问题。



第二,内在品质不同。文章风格是独特的、成熟的、高水平的,我们下判断时,只能说它是否鲜明、独特,不能说正确与不正确或好与坏;而文风则有正确与不正确、好与坏之分,好的文风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坏的文风可能助长作者恶劣的品性,误导读者,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内在品质不同的另一层意思是,风格多指造诣,作风多指态度,读写作风本质上是思想作风的体现。



第三,导向性不同。对于文章风格,我们应该鼓励它变得更鲜明、更独特;对于文风,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对良好的文风予以鼓励、宣传,对不良文风予以批评、限制,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写作教学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要求:“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这些都体现正面引导的原则,它们的反面(如缺乏真情实感,观察粗略,条理混乱等)显然是应该克服的弊端。



当前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文章习作有哪些常见的文风弊端?



先看课程标准的倡导和警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提出这样的要求:“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提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中学生作文存在着“说假话、空话、套话”的作风问题,恐怕这样的问题不是少数中学生作文中才有的。两个课程标准都提出这样的警告,中的之语,针砭了当前的痼疾。学生在中学养成了这样的恶习,势必把这恶习带到大学来,甚至养成终生的恶习。



还有些学生未必瞎编故事,但是真情投入不够,“为文造情”,言辞盛而感情亏。须知写作不仅是写作上的事,也关乎作者的人格修养、人格展现,如果没有对真善美的信仰和追求,字里行间肯定会“泄露”出来,要么大言欺人,要么底气不足,明眼人是能看出来的。



作文一旦沾染上了“假大空”的恶习,便百善不敌此一恶了。尽管可以把作文写得“深刻”、漂亮,但是别人都知道这是在弄假作秀,批改作文的老师反感,其他读者也厌恶,他们甚至会觉得作者的人品有问题。



还有些学生平时缺乏思维训练,反映在作文上,逻辑性、条理性差,更别说辩证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说什么事好就全好,说什么事坏就全坏。作文可视作写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作文缺乏逻辑性,缺乏辩证思维,说明写作者思维方式有问题,或暂时还没有想清楚,匆匆写作,恐怕写到最后连他自己都没信心了。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