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 让学生直观明了掌握,这节本来也是重点,难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 |
板书设计 | ||||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 ||||
教学反思 | ||||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是自传和公转的叠加运动,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断。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恒星日和太阳日放于小字活动部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对于第二个难点,突破口在于地轴和黄道平面存在夹角,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几何运算,让学生推算出黄赤交角的产生,进而明确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形成了二分二至日。对于二分二至日的判读,突破口在于先判断二至日,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 在分析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之后,我开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在我设计学案时,有针对行的把本节内容划分成六大块,便于每个小组都能对其中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第一个题板块是关键词解读。因为地理每节课都有新的名词出现,也只有把地理术语都能懂了,学生才能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第二、第三个板块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节课内容的关键。 说实话对于第五、六两大板块我在上课前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学生没有思路,完全找不到突破口。于是我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非常关注承担此部分内容的小组,但让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在各抒己见和激烈论证后,竟然把这个最难理解的问题讨论的一清二楚。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