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竹影》优秀课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4:0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依据]

这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大师的一篇文章。该文叙述了一群天真烂熳的儿童的童趣,表现了对艺术深入浅出的体验与真切感悟。

全文思路清晰,详略得当。作者从看天写到看月,从看月写到看人影,最后将重心落脚到看竹影,从而进入了文章的主题。

看天,由天气热,房间里坐不牢,而到院子里,于是对天进行了描写。“天空好像一盏油灯,红光渐渐减弱”,“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又不可挽救。”作者运笔细腻,描写精当,三言两语,点到为止,把夜暮迅速降临的时况刻录了下来。

看月,“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的在那里强起来”一句转换自然,将注意力集中到月亮上,月亮是推进故事发展的润滑剂,月亮是艺术创造的灵感源泉。“放出她的清光”、“变成寒色”、“变成短音阶”,描写了月亮从竹叶间显露出来后引起的变化。

看人影一部分,作者由“细看月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的问题探究写起,童趣盎然,继而转移到在水门汀上热心的描写自己的身影,为下文看竹影,描竹影作了很好的铺垫。

看竹影一部分,作者从描竹、看竹、说竹交错叙写。水门汀上的竹影,好像中国画一样潇洒斑驳,引发了孩子们新一轮的热情,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图画,并联想到平时见到的画图。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于是引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如画竹与画马一样困难,要看竹叶撇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又如“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或者用红色来画呢?这是因为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爸爸的一番话,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美的种子。

细读全文,师生可从童趣、育人、审美、品味艺术等角度解读文本。“深入浅出”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如何达到“深入浅出”的目标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情趣,流畅的朗诵全文。

朗读是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它可以增强语感,训练普通话。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师应加强朗读的指导,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学生自由读、听录音等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流利基础上,读出童趣,品出画意。

2、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进行阅读。

引领学生按照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的思路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把童趣、语言的生动定位为本文的学习重点,不面面俱到,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文本到课外的方式逐步推进,不断拓展。

3、体验童趣,感悟艺术的真谛。

让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童年的天真、烂漫,并向生活、自我进行勾联,让学生回眸、品位自己的童年趣事。最后向课外拓展,引导、鼓励学生了解、积累艺术大师的童年与成才的故事。启发学生把握童年,把握生活,立志成才。同时,课文也是一篇很好的艺术教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悟爸爸对画竹的理解,对画竹大师的介绍,以及小伙伴们对艺术的体验等,从而走进艺术的殿堂,感悟艺术的真谛。

4、热爱童年,热爱生活,激发少年成才欲望。

该目标重在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在生活、学习态度上得到教育,在人生价值追求上有所启发。

[教学方式]

1、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阅读的主导,学生的自主阅读是教学的最高目标,本文看似艰深、晦涩,但教师指导得法,也可让学生自主学习。

2、本文蕴含的问题很多,可提倡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3、教材只是一个载体,一个例子,教学本文时可采取勾连、迁移的办法进行,将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童年生活进行有机勾连,或将文章内容向世界各国名人的童年生活迁移,进行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一、文本呈现  

可在以下方式中任选一种进行,如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听朗读带,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

二、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悟,了解文章内容

从概括了解文章的内容入手,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传授方法,使学生形成能力,能够非常迅速的概括各类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搞清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本文在材料的组织上有点远,有点杂,不够直接明了。教师应启发学生首先理清思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才简约,教师教得才清醒。

(三)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童趣

文章特点和课后练习以及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都将语言的揣摩当作了重中之重。教学本文时,应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富有儿童气息的语言品析上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探究问题,突破文章难点

文中父亲对画竹的理解是艺术教育的活教材,但对知识阅历不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就会显得抽象、困难,突破这一难点的方法一是降低要求,只须学生了解、感悟,二是改变教学方式,把传授、讲解式变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抓住关键句子,重点点拨、感悟即可。

三、文本迁移

(一)谈谈自己小时候的艺术创造或艺术发现,以及由此萌生的理想。

(二)谈谈世界名人的童年故事,以及对他们的成才的影响。

(三)书写与游戏相关的名言,把感受、体验形象化、理性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4:07:4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课时

一、回眸童年,导入新课

师:孩提时,我们曾相约了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家家,做游戏,大家能把自己小时候玩得最有趣的事说一说吗?

生:小时候,我和几个伙伴用石块砌了一间房子,上面用茅草和树枝做屋顶,然后把小狗放进去睡觉。

生:小时候,我们喜欢演戏,最有趣的是学模特走路。

生:小时候,我们喜欢玩打仗,我总是把手枪抢先拿着,然后就做了司令。

生:小时候,我喜欢画画,家里的柜子上,墙壁上被我画满了。

师:哦,大家的童年生活可谓多姿多彩,趣味横生。不过大家意识到没有,童年的游戏,玩耍对我们的兴趣、理想都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有成就的人就是因为小时候的影响而成功的,喜欢玩警察抓小偷,长大后你就可能成为一名警察,喜欢玩教学生的游戏,长大后你就可能成了老师,喜欢唱唱跳跳,长大后你就可能成为歌唱家、舞蹈家。老师曾听说过一句谚语,叫“马儿看踢爪,小孩儿看从小”,可能就与这方面有关吧,今天,我们将学习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大师的童年趣事。

板书课题:竹影

二、范读课文,概括内容

课文呈现: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角色朗读

师:(教师范读后)同学们,听完丰子恺大师的故事,大家能概括一下本文的内容吗?概括之前,老师先教给大家一种概括叙述类文章内容的步骤和方法:首先,找出文中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接着看他(她)、他(她)们、他(她)们之间在干什么。下面我们来试试,先找课文中的人物。

生:我,我的弟弟,弟弟的同学华明

生:还有爸爸

师:我们再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生:我们在水门汀上描竹影

师:爸爸呢?

生:爸爸在给我们讲画竹的技巧,并且给我们讲画竹的大师。

师:说得很好,哪个同学把整个内容整理一下。

生:本文写我、我的弟弟、华明三个人在明亮的月光下描竹影,最后被爸爸发现了,他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并且给我们讲了画竹的技巧,介绍了画竹的大师。

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了解,我再教给同学们了解叙述类课文局部内容的方法。老师研究过,我们可以用文章叙述了……描写了……抒发了……介绍了……等来发现和抓住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下面大家按这种归纳方式分小组集体钻研一下,小组长注意作好记录。

生:分小组讨论。

师:下面我们分小组推选代表说一说这篇文章的重要内容。

生:文章记叙了我们几个小伙伴的游戏过程。

生:文章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热情、有趣。

生:文章介绍了绘画艺术的理论知识。

生:文章记叙了爸爸对儿童的引导、关爱。

生:文章描写了很多生动的场景。

师:具体说说。

生:如傍晚,月光下的景色、华明的调皮劲、我们画竹的场景……

师:大家继续说。

生:文章重点叙述了我们描竹影的有趣过程。

生:爸爸仿佛是一个世外高人,领着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

师:大家对课文内容已经很熟悉了,下面大家再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什么思路写下来的。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思路写的。

生:这篇文章按照起因(月光明亮)——经过(小伙伴们描竹影)——高潮(爸爸加入了我们的队伍)——结果(我们分手回家)。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可以按华明来了,爸爸来了,大家走了。

生:可以从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来理解。

四、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了解了内容,理清了思路,这都是为了更好的读课文,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有趣,非常适合我们七年级同学的口味,下面我们按照大家找的人物来一次分角色朗读。

生:我读“我”

生:我读华明

生:我读弟弟

生:我当爸爸

全班哄堂大笑

师:其它同学读旁白。

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受童趣,品味语言

师: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并谈谈你的理解。

生:(朗读)“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象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我觉得这句话很生动,一是用了形象的比喻,二是“跳”字比较好,写出了华明的活泼、顽皮。

生:(朗读)“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的摇他的两脚。”我觉得这句写得好,把华明的活泼,调皮劲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生:我觉得华明一点都不拘小节。

生:(朗读)“我看了很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象是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了吧’!”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刻画了孩子天真、聪明的形象。

生:(朗读)“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是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一句写出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有趣。

师:同学们刚才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小孩子的身上,还可以看看对爸爸的描写。

生:我觉得写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画竹,这句描写得好,把爸爸“大人”的形象刻画得比较真实。

生:我觉得“爸爸不仅不责备我们,反而加入我们的队伍,也来描几瓣”很有趣,很多长辈遇到这类事情都是训斥,他却很开明。

师:说的好,爸爸的做法是对的。他的话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美的种子。

师:同学们还可以找一找,品一品,还有哪些地方描写得有趣。

生:“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一句生动,一个“痒”字,一个“连忙”,把弟弟迫不及待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生:“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一句写得很好,把华明“犯错”了的窘态逼真的表现了出来了。“难为情”写出了他的羞涩,“藏”字写出了小孩的天真、幼稚。

生:“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一句写的好,含蓄的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同时“参差不齐”把班驳的竹影描写得很美。

二、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师: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足,大家以5、6自然段为重点,探讨一下,作者究竟写了些什么。

生:5自然段介绍了画竹的难处。

生:6自然段介绍了画竹的颜料。

师:这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我们分别来探究体验一下。先看第五个自然段,画竹的难处究竟何在,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

生:“画竹的难处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画竹,好象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朗读一下,感受一下。

生读。

师:接下来我们阅读第6自然段,探究这段开头提出的问题,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

生:中国画像符号。

生:黑色是红黄蓝三原色混合而成的,其实颜色是很丰富的。

生:画家画的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

师:大家说得很好,尤其是“画家画的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画家画的是心中的竹子,画的是竹韵、竹魂。老师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西方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老师带一筐苹果来让学生感受、品尝、观察,学生最后画的苹果确实带着苹果气,而中国的老师就只让学生在黑板上比着画。这故事很有点崇洋媚外的味道,看我们的老祖宗不也是和西方人画苹果一样吗?干嘛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呢?

生:笑。

师:取出一副画竹的国画,让学生结合5、6两个自然段的学习进行欣赏,教师放古筝磁带,让学生进入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中。

生:三五成群,指指点点,面含春意,若有所悟。

三、拓展迁移、积累知识

师:同学们,丰子凯先生这篇文章说明一个问题,儿时的游戏、玩耍都可能直接影响人的一生,决定人的成长,你能列举一些艺术家的童年与成名相关的事例吗?

生:贝多芬小的时候,凝视着远处平静的莱茵河和绿色的山峦、丛林,弹起了自己作的曲子,哪怕父亲反对,他也要执着的弹自己的曲子。正因为如此,贝多芬成为了音乐史上的大师,文化史上的巨人。

师:你讲的很好,谁还能列举一个。

生:达芬奇小时经常坐在草地上观察鸟雀从平地起飞,在蓝天翱翔,一连几个小时如痴如醉。他最大的乐趣是攀登悬崖,足踏险峰,进入山洞去探索。这些品质使他成年后被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旷世奇才,成为了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哲学家、发明家、科学家、建筑家、音乐家和数学家。

师:同学们课外涉猎还不错,在图书馆查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以前很多同学仅知道达.芬奇学画蛋的故事,以为他只是一个画家。殊不知他竟是这样一个集大成者,令人佩服,谁还能举例?

生:齐白石小时候驾牛犁地,牛不是摇头摆尾,就是拉屎拉尿,再不就是趁齐白石不注意,拉着犁猛地就跑,使他措手不及。齐白石多次失败,多次练习。对其他农活亦是如此,直到最后完全掌握、熟悉。因此齐白石最后成为了“为石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的艺术巨匠。

师:大家了解了很多名人,他们的成才都与儿时的游戏、玩耍,做事时所表现出的禀性分不开。希望大家趁少壮光阴,不断完善自己,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师:同学们,学完这一课,你对儿时的游戏有什么看法,请你以描写、抒情或名言的形式写一句话。

生:写名言。(教师里响起古筝的声音)。

生:游戏是理想的大门。

生:游戏是儿童的天使,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走向成功。

生:游戏在大人们眼里是虚度年华,在儿童的眼里却是未来的开始。

生:一个儿童不会做游戏,就像花园里没有花。

生:游戏是艺术的种子,不知不觉地撒在你幼小的心灵深处。

生:游戏是儿童创新的摇篮。

生:在儿童时代所做的游戏,也许就是大家将来走的路。

生:她像空中的小鸟,给你快乐,给你欢笑,让你在玩中学会一切,她是谁?她是我们的天使——游戏。

生:她是童年最好的伙伴,也是最好的老师。她是纯洁的百合花,淡淡地开在你的心里,她是芬芳的玫瑰,让你陶醉在她的芳香里。

师:同学们,你们写得太妙了。我们把它收集起来,让班上的书法大师把它写进班级语录中。

生:鼓掌。

专家点评:这是一篇看似充满童趣,比较浅显的文章,但其中的一些艺术的理性思考却又将文章从形象具体引入了抽象、艰深的胡同。执教该课的教师巧妙的从浅层次入手,从深层次感悟,向课外去涉猎,使枯燥、呆板的课堂出现了生机,满足了学生的口味。

一、语言的品析比较细腻,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揭示了人物的心理、个性,而且紧扣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要点进行,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修养,突出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

二、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动口、动脑,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同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教师只是搭台,穿针引线,基本上都是学生在分析、联想、积累。

三、课堂思路清晰,线条单纯,从文本呈现到文本解读,再到文本迁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在文本解读中,教师从品析语言,研究问题的的角度入手,一前一后,一以贯之,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颇有一点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味道。

四、课堂只是一个载体,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执教本文时,既有方法的传授,又有生活的感悟,更有课外的积累,达到了一石而三鸟的目的。

教学反思

上完本课,收获颇丰,拿起这篇文章时,原本很犯愁,觉得此文语言拉杂,情节不集中,再加上大量绘画理论的穿插,真有点不知从何入手的感觉。通过反复的钻研教材,终于得心应手的上完了。概括起来,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要注意思路。上课有如作文,思路非常重要。思路清晰、简约,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轻松自如的学习。教学本文时,从宏观布局上,我从文本呈现、文本解读、文本迁移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体现了认知的规律。从文本解读部分来看,将文章定位在描写的生动性和绘画的理论性上,把文章自然分块,由易到难,在这两点上,又将前者定为重点,既适合学生,又训练扎实,而把后者定为了解,只让学生寻找到说法即可转移注意力,让学生进入迁移部分,积累课外知识。

二、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学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如让学生回忆童年趣事,属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达成各种目标(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属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讨论,砥砺思想,创设讨论情节属合作学习,让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思考,属探究学习,让学生讲名人的童年及成才属迁移学习。尤其是最后的学生名言集锦,更是一大亮点。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搭台的,学生成了演员。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自然勾联和迁移,这样将有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思维的开发。只有将国内国外,过去现在,书本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语文教学才能成为一潭活水。

四、语文课堂教学要凸现语文的本质,教授本文时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二是注重了语言分析。生活是语文的肥田沃土,语言是语文的庄稼,二者自始至终都将是语文教学不可遗失的珍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3 04: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