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驰骋在“网络”高速公路上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11-24 09:06
标题:
驰骋在“网络”高速公路上
──谈谈我校的网络管理与应用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吴春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飞速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等工程的实施,网络信息的优势越来越凸现出来:承载容量大,传播时间快,覆盖范围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进入网络化已成为了可能和必然。
2002底年,我校完成了布线工程、光纤接入工程,使每间办公室、每间教室实现了网络连通,这为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条“高速公路”全线开通后,一般学校只是用来查阅资料或者建立校园网站发布些通知、公告等。但我们不满足这种“网络小广播”的功能,我们思索的是如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构建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等综合性网络运用平台,使之成为学校行政、教学管理、家校联系中的沟通、交互、高效的工具,更是教师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交流平台,我们要以此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使投入产出最大的收益!
一、校园网站展新貌
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硬件设备日趋完善:新建了一个电脑房,还为11个班级配备了新“三机一幕”,中青年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所有这些设施设备的添置,为更好地开展网络应用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网管刘刚老师利用暑假时间整合了学校的网站,开设了“工作安排”“德育园地”“教学频道”“学生中心”“图书馆”“科普园地”等栏目,集学校的校长室、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信息技术处等各部门的常规管理于“一网”,并且分配了各部门负责人从后台添加文章的权限,使各部门负责人可随时把每周工作、日常检查、培训学习等内容上传至网站,这样各部门的常规管理成了网络管理,与此同时把做网站的工作量转化为各部门分担,既减轻了网管老师的琐碎事务,还达到了共同维护、更新网站的目的。同时还有效集成“家校通”“学籍管理系统”“教育装备管理”等平台,逐步实现了办公无纸化。
二、系统维护变轻松
为了让电脑能得到更多人的充分利用和减少日常维护的工作量,网管员又巧妙利用Windows 2000中的域控制器功能,在这种“域”模式下,分配了学校每一位教师不同的账号、密码和权限。在学校这个局域网平台内,每一位教师可以在学校的任何一台电脑上用自己的账号登录,那么这台电脑从桌面到文档都是呈现出自己个性化的内容;在这种“域”模式下,各位老师可以自由访问、传递“服务器”中共享的内容,发挥了类似“OA”办公平台的功能,这样增强了工作的时效性,同时也让“U”盘失去了“用武之地”,这样极大地切断了“U”盘传递病毒的途径,又由于这种“域”平台拥有限制普通用户自行安装程序和软件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病毒的侵袭。即使某台电脑,甚至60台电脑同时出现故障,此时的维护也并不可怕,只要打开“服务器”,通过服务器的“镜像”发布,一上午也能全部搞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11-24 09:06
三、电子备课显成效
一段时间内所谓的电子备课往往是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每人分一单元,包干到人,划片作战,各人打好文稿,再用打印机输出来,人手一份,这样的电子备课把老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放出来了,从小范围实现了资源共享。但是,我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弱点:这种备课形式从单一的层面看有所进步,但是也滋生了一些“拿来主义者”的产生,甚至出现个别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别人教案的现象,教学的随意性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因打印教案耗费大量纸张,增加了学校的办公经费。为此,我们也一度陷入矛盾之中!如何把教师机械抄写教案的时间引向钻研教材,钻研学生上呢?又如何把传统备写教案的“孤芳自赏”格局转化为资源共享呢?我们还是想到了网络,于是大胆购置了一套数字化教学平台,并链接在学校网站上,成了校网上又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几年的运作,我们成功了!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中,每位教师可以方便查看其他教师撰写的教案,并且还可以对所查看的教案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看到别人对自己教案发表的建议。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备课水平无形中得以提升。其次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常规检查,谁提前备课了,谁没备课进课堂了,尽收眼底。我们的网络备课更为显著的优势是综合利用了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教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整个教学过程集成进来,使教案的功能价值最大化,待到我们实现“班班多媒体”的那一天,我们的网络备课必将发挥这个传统备课无可比拟的优势。
或许您会对我们的网络备课提出了质疑,比如,备好的教案不打印出来,教师不就是不带“备课本”进课堂了吗?那教师能上好课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在没有实现“班班多媒体”等硬件设施的情况下,对网络备课采取了有力的补救措施,即:提出了“二次备课”与“三次备课”的概念。规定教师进课堂前要在书本上简要地列出了上课流程,圈划标注重点、难点!扪心自问:即使我们把“手写”的一本厚厚教案集或是打印的教案带进了教室,又有多少教师能“照‘案’宣科”呢?我们觉得如果无“备”而来,即使扛“一大麻袋”教案集进课堂也不会上出好课!只要有“备”而来,即使连一张纸片也不带,也照样能上出好课!
四、教育博客成新宠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过去教师要想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学校或个人订的有限的几本教育教学杂志,以及图书室中已陈旧的理论书籍,学习渠道极为狭窄。在信息社会时代,网络已经是教师知识来源的主要窗口,网络资源是教师最大的参考书!网络电子文本资源具有数据量极大、检索极为方便等优势。
为了更好地促进和管理教师的案例设计、论文反思、个案研究等,我们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了“最新博客”栏目。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持下,我校98%的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空间,大家在这里抒发着自己教学的感受,记载着教学的得失,分享着别人的教学成果。过去许多教师在工作中也经常写一些教育随笔、教学反思,这些作品的读者很少,即使在学校内部交流了,范围也是很小的,而且也看不到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建议,因此对自身素质提高作用很小。当然如果这些作品非常优秀,可以在报刊上发表,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又不多。但是把这些作品发表在博客上就不一样了,等于向全世界公开了你的观点、你的教育思想。
博客的更大优势是便于管理,因为教师在博客上发表的每篇日志都有时间显示,检查时通过博客日志的时间表,检查教师写教学反思录的情况,了解教师近期思想动态,这样避免了有些教师临时补救,表面应付的作风,增强了教师工作的计划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11-24 09:06
五、评议互动网络化
目前“一课三议”、“同课异构”是我校教研的主要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选好一个课题,一位教师先上研讨课,课后组内老师进行点评,第二位教师吸取大家的建议再上同题重建课,接下去其他教师再继续。可是在传统的校本教研工作中,由于教师课务重、时间紧的因素,听课、评课活动成了“过眼烟云”:常常是听课时间有了,却评课机会没了;即使挤出了难得的评课时间,不是缺张三,就是少李四;好不容易都到齐了,可是又碍于面子,大家对授课老师又大多从正面表扬,缺少有价值的商榷,更没有对立面的争论,评课教研成了大家齐叫好的吹捧会,这不仅使评课活动流于形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如何才能让每一位老师都能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又尝试着在博客公共区开辟了“评议互动”的网络评课栏目。
网络评课的这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而且在讨论中教师可以用昵称,也可以凭“游客”的身份参加,由于老师们不用面对授课者和组织者,讨论的场面自然容易打开,很多老师都争先恐后地发帖、跟帖,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避免某些教师为完成篇幅任务而随意地跟帖,我们还从后台设置了跟帖不少于100字的限制,否则上传不会成功。网络评课以促进教师自我表现为动因,以提高教师学习、实践、反思能力为目的,实现了跨区域、多层面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对于促进老师的自我实现与成长有着传统评课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必将成为学校教研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
六、教研沙龙多元性
自2002年开始,我校就利用双周五下午的教研组活动时间断断续续地开展“教研沙龙”活动。这种形式是大家把自己的论题事先写好,再集中宣读、评点,其由于受时间、空间、突击检查等情况的局限,实际开展中出现的“断断续续”,也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
网络开通了,我们的“教研沙龙”有时也成了网络交流,它为教师研究、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通过半年的实行,这种网络交流形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强烈支持,成了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里谁有教学上的困惑提出来,马上就有很多的朋友来帮忙;在这里你可以不用顾及他是谁,他也不知道你是谁,可以把平时不敢说的说出来,也可以把平时认为丢面子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在这里我们收获着成功的喜悦,积淀着教育的智慧和财富。
由于日记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积分,学校常规管理时只要根据每位教师在日记区拥有的积分就可以了解教师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频率;还可以通过平台后台用户资料查询,进一步了解教师在日记区的发言情况,根据教师在日记区的讨论情况来衡量教师教育科研成果。
网络论坛成了我们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加强校本培训的重要渠道。网络让我们的校本教研走上了切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之路;网络为我们的校本培训开辟了崭新局面!
网络天地无限宽!我们在网络的道路上还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我们尝到了网络的“甜头”!其实学校工作、活动的任何环节,诸如课外辅导、学生预习、课外阅读、口算比赛、师生谈心、档案管理等等,只要加上数字技术,都可能成为“网络化”校园的组成部分。
作者:
杨辉
时间:
2008-11-25 08:34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