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
[打印本页]
作者:
百花齐放
时间:
2008-11-23 13:09
标题:
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
语文
教师要培养
学生
的
写作
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
需要不需要培养
学生
批改
作文
的能力,看法就不一致了。
有的领导,有的学生
家长
,也有的
老师
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容代替。在一些地区,这种观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个别教师刚刚引导
学生
自批或互批几篇
作文
,立即受到指责批评,全盘否定。
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提高
学生
作文
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高水平的
老师
,认真负责,不辞辛劳,斟酌权衡,仔细批改,引导许许多多优秀的
学生
写出了上亿篇好文章,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无缘得遇良师,无钱能进学校,他们便刻苦自学、多读勤写,自思自悟、自批自改,却也能够无师自通,写出大量的好文章,好作品,有许多甚至是世界名著。
我觉得两者都不应以自己的成功为论据,来否定对方存在的价值,那势必使自己的思维进入狭隘的片面的误区,互相指责,一团混战,共同堕入偏见的狭谷而离真理的高峰越来越远。双方都应在自己的成功与对方的成功中得出这样的共识:培养
学生
的
写作
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一件事儿有一百种不同的做法。
这些年来,我用的便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方法,边指引
学生
写作
文,边培养
学生
批改
作文
的能力。
教两班
语文
课,每班作文都收上来,往前面一摆,我常觉得,它们像两座大山,于是我们便每天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感动了上帝,派了两个神仙把两座山搬走了。可我们面前这两座山搬去又搬回,非到退休那一天方能有尽头。最遗憾的是,越是中下等
学生
越是对
老师
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书包里随便一塞了事,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他下篇
作文
照旧过渡不自然。
为了提高学生的批改能力,我从1979年3月起,发动我的上帝——
学生
们一起来搬这两座山。
开头有人议论纷纷,说我偷懒的有之,说
学生
水平低批不好的有之,说
作文
水平会下降的有之。但我心里有数,因为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批改得比我还认真、还仔细。批改后,学生们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我写的批语的程度,有的还为一条批语是否准确展开热烈的争论。既然这样,
学生
成绩一定能提高。
果然,半年以后我们班的
作文
成绩在全县就遥遥领先了。领导、
家长
所关心的无非是成绩,
学生
成绩高了,又学得积极主动,你采用的方法,尽管他们不理解,也就不再干涉了。
自那时到现在,我已经有16年零6个月的时间没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了。我心里清楚,这种一篇不批的方法绝不是最好的方法。倘若我批1/咸或1/10,学生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得更快。但我为了证明教师不批,
学生
作文
水平一样能提高,就一直坚持不批一本。
学生能学会批改吗?回答是肯定的。后进
学生
也能学会吗?也能。
怎样批改作文?我从易到难,列出十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大家觉得很简单,会做了,第二次,再提第二条要求。这样10几篇文章批下来,每位
学生
就都能围绕一篇
作文
,从10个方面写出批语了。
以下10个方面,每个方面给5分,一篇
作文
满分为50分。
1.格式是否正确
刚入学,我喜欢使
学生
感到
写作
文,批作文都不难。随随便便地写,
老师
只要求同学们作文的格式正确,批改作文时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批作文的时候要抽签,谁都有可能抽到全班任何一个人的。抽到人家的作文本,打开
作文
一看,格式没锗,便拿出红笔,写上批语:1.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倘不减分,此文则为满分,然后签上批改人的尊姓大名。
2.卷面是否整洁
显然这一条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后进
学生
批改别人
作文
,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
写作
文也注意卷面了。
3.错别字几个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就搞流水作业:每人要批四篇文,每篇文要经过甲、乙、丙、丁4个人之手。甲批错别字六个,乙发现本文错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一百字的说明书。丙发现本文错字是八个,那么甲、乙同学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一百字的说明书。
学生
批改之后,我还要抽查,重点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4.有几处病句
挑出一篇
作文
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一分,有五处扣五分,超过五处,不再多扣。
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
学生
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这两点在
作文
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我先大致看几篇文章,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
学生
从
老师
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
作文
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
论文
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
作文
指导的要求。如写记叙文《他进步了》,要求夹叙夹议,本文是不是做到了。写说明文《芦苇》,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份,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写散文《家乡赞》,要求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中结合得怎么样。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语言不简练,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二分。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句之间衔接不连贯者,扣分也不超过二分。
后五条要求,每条5分,不做太具体的减分规定,由批改人酌情处理。由于我讲课用的时间极少,批改
作文
的任务多数都在
语文
课堂上进行,
老师
指导,
学生
抽签互批,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十个方面的批语,一般情况一篇
作文
的批语都在200字以上。有一次我们班
学生
写作
文《仙人掌》,这篇文章的平均字数才600,可全班同学批语的平均字数却有260字。有一位同学用红笔写满了两页
作文
纸,仍意犹未尽,在第三页又写了几行,批语竟达560字之多。
学生
批改
作文
,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
学生
的
写作
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
学生
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
有一名
学生
问我:“
老师
,您猜我最爱上什么课?”我说:“不是体育,就是
音乐
!”“都不对,我最爱上批改作文这节课。”“为什么?”“我特别愿看别人的
作文
,又很愿给人家挑毛病。”
1984年,我让我担任
班主任
的两个班的
学生
投票表决:是
老师
给批改
作文
好,还是互相批改好。共106名同学投票,98人认为互相批改好,只有8名同学认为老师批改好。同学们分析,这8名同学为什么愿让
老师
批改呢?同学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刚转到班级不久的
学生
,他们还没有尝到互相批改的甜头。
学生
互相批改
作文
有什么好处呢?十几年的实践,使我觉得有五点好处:
第一,经过多次批改实践,
学生
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
作文
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
写作
能力。
第二,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
作文
,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为戒鉴,也是好事,
学生
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
第三,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每次又都抽签换人,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位同学的作文,每次又都换一位同学批,看不同的同学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
学生
批改
作文
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
第四,批改
作文
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
学生
心理走向成熟。
第五,教师只抽查翻阅一部分同学的批改结果,在短时间内看多篇
作文
,有利于教师比较思考,且保持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容易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与创造潜能。还可将节省的大量用笔批改的时间,用于研究
学生
心理,研究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
如果认真找,还可以找出互批作文更多的好处。不能否认,世间万事万物有一利便有一弊,有一得便有一失,互相批改作文既然有好处,便也一定有弊端,特别是在
学生
自我
教育
能力不强的班集体,弊端可能会更明显,倘组织引导不好,会弄得一塌糊涂。正因为如此,试行学生互批作文的教师才更应认真思考,细致分析,耐心具体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以兴利除弊。16年学生互批作文的实践告诉我,互批作文,利大于弊,有利于培养
学生
批改
作文
的能力。
我是不会再重走被两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老路了。如果有变化,那就是再探索更好、更
科学
、更节省时间的
作文
批改之路。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