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外媒向叶诗文道歉 英国《自然》公开道歉书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7 07:18
标题:
外媒向叶诗文道歉 英国《自然》公开道歉书
叶诗文的2012伦敦奥运会赛程已经结束,但是关于叶诗文讨论还远没有结束。北京时间8月7日,英国权威杂志《自然》刊文对之前有意“抹黑”叶诗文的文章向读者和叶诗文本人进行公开道歉,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叶诗文的“清白”。
在2012年8月3日,享有很高国际声望的科学刊物《自然》发表记者Ewen Callaway的新闻报道,称叶诗文成绩异常,而目前药检并不能查出所有可能的用药。此文引起海内外大批学生、学者的愤慨。很多人致信《自然》,指出Callaway搞错事实、歪曲真相。《自然》经过调查后,承认Ewen Callaway的报道有失公允,发表公开道歉书,向读者和叶诗文本人进行道歉。
道歉书的落款者是《自然》杂志的杂志总编阿彭泽勒和总主编坎贝尔。道歉书中称,他们本来想用科学帮助解决关于叶诗文的争议,但他们没有很好地解读那些数据,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将叶诗文的成绩描述为‘反常’,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也给叶诗文造成了不良影响,他们因此向读者和叶诗文本人道歉。
此外,《自然》还主动张贴了一封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睐江质疑Ewen Callaway报道的信件,该质信件从六个方面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论证了Ewen Callaway的谬误。
睐江在信件中称他本来非常相信《自然》杂志,但是读了《自然》杂志对叶诗文的报道后,他对“最有名望、最有影响力”的自然科学杂志扭曲事情真相的行为感到很失望,他还对《自然》杂志记者Ewen Callaway的报道提出了六点质疑。编译如下:
第一、Callaway报道中说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的成绩比2011年上海世锦赛的成绩快了7秒,认为这样的进步让人“无法相信”。但是,叶诗文的个人最好成绩是2010年亚运会游出的4分33秒79,比伦敦奥运会上的成绩快了5秒38,而不是Callaway宣称的7秒,这就从一方面证实了Callaway论证的不科学、不严谨。
第二、叶诗文本身现在只有16岁,对于一个快速成长的少年来说,成绩在两年内大幅度提高不是不可能,而Callaway仅凭主观臆测就认定这样的提高是“异常”的,这样的结论是毫无根据的,也是一种不科学。
第三、Callaway将罗切特和叶诗文最后50米的速度进行比较的方法本来就不科学。罗切特在最后50米确实比叶诗文慢,但他前300多米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已经耗用了很多的体力,而叶诗文在前300多米一直落后,最后的100米的自由泳又是她的强项,难道叶诗文的最强项就没法就一定比男选手非强项差吗?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叶诗文最后50米比罗切特快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双方当时的具体情况本来就不一样。Callaway不考虑实际情况,直接从“女人怎么可能跑得比男人快”的角度切入,用先入为主的形式向读者暗示这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科学。
第四、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证将罗切特与叶诗文进行比较本身就不合理。事实上,在男子400米混合泳比赛的最后50米,有4个男游泳运动员游得比罗切特(29.10秒)和叶诗文(28.93秒)要快,他们分别是:日本的萩野公介(28.52秒)、美国的菲尔普斯(28.44秒)、日本的堀畑裕也(27.87秒)和澳大利亚的福尔摩斯(28.35秒)。罗切特随是冠军,但这不能证明他任何时候的速度都是最快的,Callaway的论证方法完全没有科学严谨性,这是一种悲哀。
第五、Callaway直接引用了罗斯塔克的话,暗示读者药检通过也不能排除服用兴奋剂的可能,这种行为本身据很可笑。《自然》难道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药检的不可信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在《自然》上刊登的学术论文有很多都应该撤回。看完Callaway写的文章,我们可以理解成他认为所有的运动员都可能服用兴奋剂,Callaway从始至终都没有拿出叶诗文服用兴奋剂的证据,他凭什么质疑叶诗文呢?
六、Callaway为了达到抹黑叶诗文的目的,一直都在强调药检不可靠,称“几乎没有人未通过奥运会药检”。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已经证实,本届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早在开幕式前六个月就已经进行药检,其中共107名运动员被查出使用兴奋剂。这难道就是Callaway所说的“几乎没有人未通过奥运会药检”吗?Callaway的论证未免也太不合理了。 (潜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7 07:20
8月1日,《自然》网站发表文章称,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伦敦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中的表现反常。
该文作者Ewen Callaway现为《自然》杂志记者,拥有美国华盛顿大学微生物学硕士学位。
文章说,叶诗文打破该项目的世界纪录夺冠引来外界质疑,但大多是从种族和政治的角度,几乎没有从科学角度进行分析。
文章分析了叶诗文的以往表现记录,指出她的奥运会成绩比7月份同类比赛快7秒;更令人惊讶的是,在400米混合泳的最后50米,她竟比美国男运动员Ryan Lochte还要快。
文章此外还指出,兴奋剂检测呈阴性也不能排除运动员服用禁药的可能性。运动员在训练时更有可能服用禁药,因为那时的药物检测不严格。
文章最后建议建立数据库,记录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随年龄和经验增长的变化情况,从而分析他们在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的可能性。
此文发表后,在《自然》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多数《自然》网友表示,此文荒唐并带有偏见,“如果这篇文章是以事实为基础,那么除非事实本身就是错误的”。(科学网 任春晓/编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7 07:21
8月1日,《自然》网站发表署名文章称,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伦敦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中的表现反常。(科学网相关报道)此文发表后,在《自然》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多数《自然》网友表示,此文荒唐并带有偏见,并纷纷在报道后跟帖谴责《自然》报道有失公允。
8月4日,《自然》网站在该文后发表编辑注解(EDITOR’S NOTE),对该篇报道进行了辩解,以下为注解全文:
下面的评论代表了这篇新闻引起的愤怒。它冒犯了如此多的读者,我们表示遗憾,但是我们支持这篇文章。我们坚决否认它带有偏见或种族歧视;我们的目的是探究伦敦奥运会中一场争论背后的科学。文章第一段指出,叶诗文从来没有药检呈阳性,大多数对她获胜的讨论“都掺杂了种族和政治的含义”。
该文章是对这场争论的公平公正的关注,并且这场争论并非由我们发起。它置问了成绩监控研究中的进展是否能够驱散对近来最非凡的运动成绩的不合宜的猜疑,而不管运动员来自哪一个国家。
这篇文章不再接受评论,并且由于评论过多,一些早期的评论已经消失。我们有意地删除了一些评论,因为这些评论违反了我们的网络社区规定。
此外,《自然》网站还对原始报道文章进行了更正。原始报道称叶诗文伦敦奥运400米混合泳成绩比她2012年7月份成绩快了7秒多,《自然》网站将2012年更正为2011年。(科学网 梅进/编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7 07:30
英国《自然》这次太不尊重“自然”
这几天,以其权威性在全球科学界著称的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因为有关中国运动员叶诗文的一篇报道而招致读者批评。
在读者的批评声中,《自然》杂志网站对报道的失实之处做了修改,并关闭了评论。然而,在北美,一些华人学者甚至考虑向《自然》主编联名发抗议信。有人草拟了抗议的初稿,声称从报道中“嗅出了种族歧视的味道”。
8月1日,《自然》杂志网站刊发了记者伊文·卡拉威的报道。他借由伦敦奥运会游泳冠军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中的惊人表现,从科学角度探讨反兴奋剂的问题,文章标题是《那些伟大的奥运成绩为何惹人怀疑?——“历史表现分析”有助于消除疑虑》。
他的报道是针对16岁的叶诗文夺冠引发的争议而写的。在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混合泳项目中,叶诗文以4分28秒43的成绩获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她最后50米的冲刺时间为28秒93,速度超过了男子400米混合泳冠军得主美国运动员瑞安·罗切特,后者最后50米用时29秒10。
赛后,多家外国媒体刊发了世界游泳教练协会执行董事约翰·莱昂纳德等人的质疑,认为叶诗文的成绩“不可能”,猜测她可能服用了兴奋剂。
但是,叶诗文随后通过了兴奋剂检测,并又摘取了另一个项目的金牌。奥委会官方宣布了她的清白。
《自然》杂志网站的报道开头便提到这场风波。报道指出,叶诗文没有任何药检阳性的记录,奥委会也已宣布她的赛后药检没有问题。“这场比赛所引起的争论带有些许种族主义和政治色彩,却忽略了其中的科学元素。”
因此,这份著名的学术期刊表示,希望讨论是否可以通过分析运动员的“历史表现”和人类的生理极限,来揪出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
然而,《自然》的这篇报道被一些读者认为充满了“各种羡慕嫉妒恨”。
“叶的表现异常吗?”作者卡拉威自问自答,“是的。”
卡拉威的依据是,叶诗文的成绩比她在7月的一场重大比赛中的同一项目成绩快了7秒。但真正让人吃惊的是她在最后50米的速度比男子冠军罗切特还快,“而罗切特的成绩已经是这一项目历史上第二快的成绩了”。
这个与事实不符的回答,让不少读者读出了“偏见”。这使接下来与叶诗文无关的报道内容也像是针对叶诗文。比如,文中列出第二个问题是,“在赛事中的药检合格就能排除嗑药的可能性吗?”
答案是“不能”。文章引用南非开普敦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罗斯·塔克的话说,运动员更倾向于在训练中使用药物,很少有人是在奥运会期间被查出嗑药的。赛事之外的检测通常更容易抓到嗑药的运动员。但是,对所有的顶尖运动员全年都进行药检是不可能做到的。
文章还介绍了德国弗莱堡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约克·奥拉夫·舒马赫的观点。舒马赫与合作者发表论文提出,运动员的“历史表现分析”,可以作为反兴奋剂的工具。长期追踪一名运动员的表现,记录其异常表现,可以让反兴奋剂机构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查出嗑药者。
在文中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上,作者卡拉威为叶诗文获得金牌提供了正面论据。“运动员是否会仅仅因为过于优异的表现而被处分?”
开普敦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罗斯·塔克说:“如果真是那样,那就太不公平了,最终处罚决定将根据药检结果做出,并且也只能是以药检结果为准。”塔克指出,不能仅凭成绩异常就判定运动员使用了兴奋剂,影响运动员表现的因素很多。
“当我们审视这个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的中国年轻游泳选手时,(她的成绩)不能证明什么,最多是引出了人们的个别疑问罢了。”塔克说。
《自然》的作者虽然自视没有任何偏见,但许多读者留言批评说,大名鼎鼎的《自然》发出这样的报道,是令他们难以接受的。
《自然》的读者主要是世界各地的科学界人士。他们对该文的反驳是“引经据典式”的。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在个人博客里转发了部分留言并感慨,报道引发的讨论“亮点不断”,“科学家认真起来比一般的自由作家强太多了”。
颜宁统计了一下,不到12个小时里,《自然》杂志网站收到了120多篇针对该文的评论,“各种数据、分析,洋洋洒洒,随便几篇都比原文更有理有据”。这些网友在她看来“太有才了”。
颜宁认为,一位署名为“Lai Jiang”的网友所写的长篇评论,甚至可以直接投到《自然》杂志,以“通信文章”形式发表。
“Lai Jiang”指出,包括自己在内的科学工作者们看见享有盛誉的《自然》刊登这样一篇“几乎是不加掩饰的带着很深偏见的文章”,真是感到耻辱。作者和编辑至少应当向读者提供准确的数据,“但是很显然,他们没能做到”。
根据叶诗文的运动成绩,“Lai Jiang”指出,《自然》对比了叶诗文的400米混合泳成绩和她在2011年游泳世锦赛上的成绩,分别是4分28秒43和4分35秒15,得出她的成绩“异常”提升了7秒的结论。但作者忽视了一点,叶诗文此前的个人最佳成绩是2010亚运会上的4分33秒79,与之相比,伦敦奥运会上进步了5.38秒,不能等同于7秒。
“Lai Jiang”还引用澳大利亚著名运动员伊恩·索普的谈话表明,叶诗文只有16岁,还在发育,两年内成绩提高5秒是不罕见的。索普的400米自由泳成绩在15~16岁之间就提高了5秒。
《自然》的报道将叶诗文与罗切特的最后50米成绩对比,“Lai Jiang”指出,这是“有目的地选取数据”。虽然罗切特在最后50米慢于叶诗文,但那是由于他前300米具有明显优势,最后没有必要全力以赴。与之相反,叶诗文前300米一直落后,最后依靠自由泳的强项求胜。而且,罗切特的总成绩比叶诗文快了23.25秒,不提这个事实,只比最后50米,容易给读者造成“女人游得比世界上该项目最快的男人还快”的假象。
事实上,“Lai Jiang”指出,在同一赛事中,还有菲尔普斯等4名男运动员最后50米冲刺的速度胜过罗切特和叶诗文。如果要对比400米混合泳最后50米的成绩,“罗切特绝对不是个好例子”。“这作者真的试图向我们展示他在论证中的科学严谨性吗?”
“Lai Jiang”表示最为反对的是,《自然》引用了罗斯·塔克关于药检不能排除嗑药的可能性的观点。他的依据是,如果是这样,恐怕《自然》经过同行评议的一半的科学文章都要撤回。“怎么能有人说服编辑和审稿员,让他们相信这人的理论能在所有你能想到的场合下成立呢?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做到。”而《自然》这篇文章的逻辑可以被解读为:“所有的运动员都嗑了药,管理机构就是没法抓到他们。”
这位读者认为,尽管作者没有伪造任何数据,但他确实“有目的地选取了数据”。“仅向读者展示对你的论点有利的证据,恐怕不能被称为‘科学的’或‘有新闻道德的’。”
另一位中国国内的博士生说,这种文章也能刊登,《自然》也太不尊重“自然”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7 07:30
英国《自然》这次太不尊重“自然”
这几天,以其权威性在全球科学界著称的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因为有关中国运动员叶诗文的一篇报道而招致读者批评。
在读者的批评声中,《自然》杂志网站对报道的失实之处做了修改,并关闭了评论。然而,在北美,一些华人学者甚至考虑向《自然》主编联名发抗议信。有人草拟了抗议的初稿,声称从报道中“嗅出了种族歧视的味道”。
8月1日,《自然》杂志网站刊发了记者伊文·卡拉威的报道。他借由伦敦奥运会游泳冠军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中的惊人表现,从科学角度探讨反兴奋剂的问题,文章标题是《那些伟大的奥运成绩为何惹人怀疑?——“历史表现分析”有助于消除疑虑》。
他的报道是针对16岁的叶诗文夺冠引发的争议而写的。在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混合泳项目中,叶诗文以4分28秒43的成绩获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她最后50米的冲刺时间为28秒93,速度超过了男子400米混合泳冠军得主美国运动员瑞安·罗切特,后者最后50米用时29秒10。
赛后,多家外国媒体刊发了世界游泳教练协会执行董事约翰·莱昂纳德等人的质疑,认为叶诗文的成绩“不可能”,猜测她可能服用了兴奋剂。
但是,叶诗文随后通过了兴奋剂检测,并又摘取了另一个项目的金牌。奥委会官方宣布了她的清白。
《自然》杂志网站的报道开头便提到这场风波。报道指出,叶诗文没有任何药检阳性的记录,奥委会也已宣布她的赛后药检没有问题。“这场比赛所引起的争论带有些许种族主义和政治色彩,却忽略了其中的科学元素。”
因此,这份著名的学术期刊表示,希望讨论是否可以通过分析运动员的“历史表现”和人类的生理极限,来揪出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
然而,《自然》的这篇报道被一些读者认为充满了“各种羡慕嫉妒恨”。
“叶的表现异常吗?”作者卡拉威自问自答,“是的。”
卡拉威的依据是,叶诗文的成绩比她在7月的一场重大比赛中的同一项目成绩快了7秒。但真正让人吃惊的是她在最后50米的速度比男子冠军罗切特还快,“而罗切特的成绩已经是这一项目历史上第二快的成绩了”。
这个与事实不符的回答,让不少读者读出了“偏见”。这使接下来与叶诗文无关的报道内容也像是针对叶诗文。比如,文中列出第二个问题是,“在赛事中的药检合格就能排除嗑药的可能性吗?”
答案是“不能”。文章引用南非开普敦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罗斯·塔克的话说,运动员更倾向于在训练中使用药物,很少有人是在奥运会期间被查出嗑药的。赛事之外的检测通常更容易抓到嗑药的运动员。但是,对所有的顶尖运动员全年都进行药检是不可能做到的。
文章还介绍了德国弗莱堡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约克·奥拉夫·舒马赫的观点。舒马赫与合作者发表论文提出,运动员的“历史表现分析”,可以作为反兴奋剂的工具。长期追踪一名运动员的表现,记录其异常表现,可以让反兴奋剂机构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查出嗑药者。
在文中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上,作者卡拉威为叶诗文获得金牌提供了正面论据。“运动员是否会仅仅因为过于优异的表现而被处分?”
开普敦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罗斯·塔克说:“如果真是那样,那就太不公平了,最终处罚决定将根据药检结果做出,并且也只能是以药检结果为准。”塔克指出,不能仅凭成绩异常就判定运动员使用了兴奋剂,影响运动员表现的因素很多。
“当我们审视这个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的中国年轻游泳选手时,(她的成绩)不能证明什么,最多是引出了人们的个别疑问罢了。”塔克说。
《自然》的作者虽然自视没有任何偏见,但许多读者留言批评说,大名鼎鼎的《自然》发出这样的报道,是令他们难以接受的。
《自然》的读者主要是世界各地的科学界人士。他们对该文的反驳是“引经据典式”的。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在个人博客里转发了部分留言并感慨,报道引发的讨论“亮点不断”,“科学家认真起来比一般的自由作家强太多了”。
颜宁统计了一下,不到12个小时里,《自然》杂志网站收到了120多篇针对该文的评论,“各种数据、分析,洋洋洒洒,随便几篇都比原文更有理有据”。这些网友在她看来“太有才了”。
颜宁认为,一位署名为“Lai Jiang”的网友所写的长篇评论,甚至可以直接投到《自然》杂志,以“通信文章”形式发表。
“Lai Jiang”指出,包括自己在内的科学工作者们看见享有盛誉的《自然》刊登这样一篇“几乎是不加掩饰的带着很深偏见的文章”,真是感到耻辱。作者和编辑至少应当向读者提供准确的数据,“但是很显然,他们没能做到”。
根据叶诗文的运动成绩,“Lai Jiang”指出,《自然》对比了叶诗文的400米混合泳成绩和她在2011年游泳世锦赛上的成绩,分别是4分28秒43和4分35秒15,得出她的成绩“异常”提升了7秒的结论。但作者忽视了一点,叶诗文此前的个人最佳成绩是2010亚运会上的4分33秒79,与之相比,伦敦奥运会上进步了5.38秒,不能等同于7秒。
“Lai Jiang”还引用澳大利亚著名运动员伊恩·索普的谈话表明,叶诗文只有16岁,还在发育,两年内成绩提高5秒是不罕见的。索普的400米自由泳成绩在15~16岁之间就提高了5秒。
《自然》的报道将叶诗文与罗切特的最后50米成绩对比,“Lai Jiang”指出,这是“有目的地选取数据”。虽然罗切特在最后50米慢于叶诗文,但那是由于他前300米具有明显优势,最后没有必要全力以赴。与之相反,叶诗文前300米一直落后,最后依靠自由泳的强项求胜。而且,罗切特的总成绩比叶诗文快了23.25秒,不提这个事实,只比最后50米,容易给读者造成“女人游得比世界上该项目最快的男人还快”的假象。
事实上,“Lai Jiang”指出,在同一赛事中,还有菲尔普斯等4名男运动员最后50米冲刺的速度胜过罗切特和叶诗文。如果要对比400米混合泳最后50米的成绩,“罗切特绝对不是个好例子”。“这作者真的试图向我们展示他在论证中的科学严谨性吗?”
“Lai Jiang”表示最为反对的是,《自然》引用了罗斯·塔克关于药检不能排除嗑药的可能性的观点。他的依据是,如果是这样,恐怕《自然》经过同行评议的一半的科学文章都要撤回。“怎么能有人说服编辑和审稿员,让他们相信这人的理论能在所有你能想到的场合下成立呢?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做到。”而《自然》这篇文章的逻辑可以被解读为:“所有的运动员都嗑了药,管理机构就是没法抓到他们。”
这位读者认为,尽管作者没有伪造任何数据,但他确实“有目的地选取了数据”。“仅向读者展示对你的论点有利的证据,恐怕不能被称为‘科学的’或‘有新闻道德的’。”
另一位中国国内的博士生说,这种文章也能刊登,《自然》也太不尊重“自然”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7 07:30
英国《自然》这次太不尊重“自然”
这几天,以其权威性在全球科学界著称的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因为有关中国运动员叶诗文的一篇报道而招致读者批评。
在读者的批评声中,《自然》杂志网站对报道的失实之处做了修改,并关闭了评论。然而,在北美,一些华人学者甚至考虑向《自然》主编联名发抗议信。有人草拟了抗议的初稿,声称从报道中“嗅出了种族歧视的味道”。
8月1日,《自然》杂志网站刊发了记者伊文·卡拉威的报道。他借由伦敦奥运会游泳冠军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中的惊人表现,从科学角度探讨反兴奋剂的问题,文章标题是《那些伟大的奥运成绩为何惹人怀疑?——“历史表现分析”有助于消除疑虑》。
他的报道是针对16岁的叶诗文夺冠引发的争议而写的。在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混合泳项目中,叶诗文以4分28秒43的成绩获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她最后50米的冲刺时间为28秒93,速度超过了男子400米混合泳冠军得主美国运动员瑞安·罗切特,后者最后50米用时29秒10。
赛后,多家外国媒体刊发了世界游泳教练协会执行董事约翰·莱昂纳德等人的质疑,认为叶诗文的成绩“不可能”,猜测她可能服用了兴奋剂。
但是,叶诗文随后通过了兴奋剂检测,并又摘取了另一个项目的金牌。奥委会官方宣布了她的清白。
《自然》杂志网站的报道开头便提到这场风波。报道指出,叶诗文没有任何药检阳性的记录,奥委会也已宣布她的赛后药检没有问题。“这场比赛所引起的争论带有些许种族主义和政治色彩,却忽略了其中的科学元素。”
因此,这份著名的学术期刊表示,希望讨论是否可以通过分析运动员的“历史表现”和人类的生理极限,来揪出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
然而,《自然》的这篇报道被一些读者认为充满了“各种羡慕嫉妒恨”。
“叶的表现异常吗?”作者卡拉威自问自答,“是的。”
卡拉威的依据是,叶诗文的成绩比她在7月的一场重大比赛中的同一项目成绩快了7秒。但真正让人吃惊的是她在最后50米的速度比男子冠军罗切特还快,“而罗切特的成绩已经是这一项目历史上第二快的成绩了”。
这个与事实不符的回答,让不少读者读出了“偏见”。这使接下来与叶诗文无关的报道内容也像是针对叶诗文。比如,文中列出第二个问题是,“在赛事中的药检合格就能排除嗑药的可能性吗?”
答案是“不能”。文章引用南非开普敦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罗斯·塔克的话说,运动员更倾向于在训练中使用药物,很少有人是在奥运会期间被查出嗑药的。赛事之外的检测通常更容易抓到嗑药的运动员。但是,对所有的顶尖运动员全年都进行药检是不可能做到的。
文章还介绍了德国弗莱堡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约克·奥拉夫·舒马赫的观点。舒马赫与合作者发表论文提出,运动员的“历史表现分析”,可以作为反兴奋剂的工具。长期追踪一名运动员的表现,记录其异常表现,可以让反兴奋剂机构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查出嗑药者。
在文中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上,作者卡拉威为叶诗文获得金牌提供了正面论据。“运动员是否会仅仅因为过于优异的表现而被处分?”
开普敦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罗斯·塔克说:“如果真是那样,那就太不公平了,最终处罚决定将根据药检结果做出,并且也只能是以药检结果为准。”塔克指出,不能仅凭成绩异常就判定运动员使用了兴奋剂,影响运动员表现的因素很多。
“当我们审视这个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的中国年轻游泳选手时,(她的成绩)不能证明什么,最多是引出了人们的个别疑问罢了。”塔克说。
《自然》的作者虽然自视没有任何偏见,但许多读者留言批评说,大名鼎鼎的《自然》发出这样的报道,是令他们难以接受的。
《自然》的读者主要是世界各地的科学界人士。他们对该文的反驳是“引经据典式”的。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在个人博客里转发了部分留言并感慨,报道引发的讨论“亮点不断”,“科学家认真起来比一般的自由作家强太多了”。
颜宁统计了一下,不到12个小时里,《自然》杂志网站收到了120多篇针对该文的评论,“各种数据、分析,洋洋洒洒,随便几篇都比原文更有理有据”。这些网友在她看来“太有才了”。
颜宁认为,一位署名为“Lai Jiang”的网友所写的长篇评论,甚至可以直接投到《自然》杂志,以“通信文章”形式发表。
“Lai Jiang”指出,包括自己在内的科学工作者们看见享有盛誉的《自然》刊登这样一篇“几乎是不加掩饰的带着很深偏见的文章”,真是感到耻辱。作者和编辑至少应当向读者提供准确的数据,“但是很显然,他们没能做到”。
根据叶诗文的运动成绩,“Lai Jiang”指出,《自然》对比了叶诗文的400米混合泳成绩和她在2011年游泳世锦赛上的成绩,分别是4分28秒43和4分35秒15,得出她的成绩“异常”提升了7秒的结论。但作者忽视了一点,叶诗文此前的个人最佳成绩是2010亚运会上的4分33秒79,与之相比,伦敦奥运会上进步了5.38秒,不能等同于7秒。
“Lai Jiang”还引用澳大利亚著名运动员伊恩·索普的谈话表明,叶诗文只有16岁,还在发育,两年内成绩提高5秒是不罕见的。索普的400米自由泳成绩在15~16岁之间就提高了5秒。
《自然》的报道将叶诗文与罗切特的最后50米成绩对比,“Lai Jiang”指出,这是“有目的地选取数据”。虽然罗切特在最后50米慢于叶诗文,但那是由于他前300米具有明显优势,最后没有必要全力以赴。与之相反,叶诗文前300米一直落后,最后依靠自由泳的强项求胜。而且,罗切特的总成绩比叶诗文快了23.25秒,不提这个事实,只比最后50米,容易给读者造成“女人游得比世界上该项目最快的男人还快”的假象。
事实上,“Lai Jiang”指出,在同一赛事中,还有菲尔普斯等4名男运动员最后50米冲刺的速度胜过罗切特和叶诗文。如果要对比400米混合泳最后50米的成绩,“罗切特绝对不是个好例子”。“这作者真的试图向我们展示他在论证中的科学严谨性吗?”
“Lai Jiang”表示最为反对的是,《自然》引用了罗斯·塔克关于药检不能排除嗑药的可能性的观点。他的依据是,如果是这样,恐怕《自然》经过同行评议的一半的科学文章都要撤回。“怎么能有人说服编辑和审稿员,让他们相信这人的理论能在所有你能想到的场合下成立呢?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做到。”而《自然》这篇文章的逻辑可以被解读为:“所有的运动员都嗑了药,管理机构就是没法抓到他们。”
这位读者认为,尽管作者没有伪造任何数据,但他确实“有目的地选取了数据”。“仅向读者展示对你的论点有利的证据,恐怕不能被称为‘科学的’或‘有新闻道德的’。”
另一位中国国内的博士生说,这种文章也能刊登,《自然》也太不尊重“自然”了。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