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蒙娜丽莎之约》听课感受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 09:33
标题:
小学语文《蒙娜丽莎之约》听课感受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听《蒙娜丽莎之约》有感
曾经听过陈老师的两次评课,从这两次评课,陈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太有才了!今天又有幸聆听了陈老师的《蒙娜丽莎之约》。这节课跟陈老师的人一样,很有深度。
陈老师的这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丰实,教学目标落实,简约、朴实中彰显浓浓的语文味。下面,我主要讲两点。
一、 简约的课堂——彰显高效性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堂简约的课堂,在简约中彰显高效性。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用语简要,教学板块简洁。这堂课简约但不简单,如文章开头的四段话,陈老师把它概括为四句话出示,并引导学生概括成一句话,继而概括为一个词。这四个自然段的教学在本堂课中所花的时间很少,但却非常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陈老师还针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紧紧把握略读课文教学本色,做到“略其所略、精其所精”。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写了什么这一环节,陈老师采用了略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重点感悟时又求“精”, 如5—7自然段是文章的精彩之处、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陈老师就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适时给予点拨,引导从文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简约”之上体现了“丰满”,达到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二、朴实的课堂——彰显语文味
(一)课前谈话——彰显语文味
在课前谈话这个环节,陈老师设计了“测学生的速读速记能力”这个语文游戏。尤其是“速读一段话,用捕捉一个词概括任务的特点”这一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速度能力、概括能力。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味很浓。课未开始,就让我们沐浴在浓浓的语文味之中了。
(二)语言训练——彰显语文味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内容——“写什么”,还应该关注其形式——“怎么写”。关注文章语言表达的学习,既“得意”又“得言”这是本堂课的一抹亮色。
如本文5—7自然段的语言比较有特色,蕴含了“怎样写”的范例,作者的遣词造句的方法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陈老师充分地捕捉到了教材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语言文字训练:
1、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表达形式。陈老师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并要求学生找出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句子,想象作者是怎样将自己欣赏到的画面写具体的。这个环节,陈老师先引导学生明白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绘画的顺序),这里可见陈老师对教材的理解非常地深入,“语文课堂是细节的课堂,于细微处见功底。”这里可见陈老师的语文功底之深。然后,陈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语言作者是用哪种感官捕捉到的(看到、想到),并让学生体会哪些语言表示作者看到的,哪些语言表示作者想到的。5-7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这一训练展开的。 从中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作者采用“边看边想的方法把画面写具体”的写作方法。这个板块的教学牢牢地抓住了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表达进行了探寻。这样闪烁着教学智慧之光的言语训练无疑是丰厚扎实的。
2、引导学生体会词语表达的精妙。作者推敲锤炼过后的文章,当然值得学生咀嚼品味。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陈老师捕捉文章中“”舒畅温柔和“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和“几分矜持”这几组词语引导学生去品味。体会它们在表达中心时的作用及表达的精妙,体会语言的魅力。
3、适时进行仿写训练。在学习这几个自然段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语言之后,然后陈老师还准备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借助阅读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会“谴词造句”。这个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了语文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是一堂深刻、有情趣的语文课。本堂课关注了“语言文字”这片肥沃的土地,让语文课尽显语文味。蒙娜丽莎的笑容给学生留下了永恒的美丽,而陈老师的课给我们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永恒的美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 09:34
王雷英《蒙娜丽莎之约》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你想不想和作者一起好好去欣赏欣赏《蒙娜丽莎》?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希望大家在看的时候啊,也能在心里用上那些好的词语,甚至更多的词语去形容、去赞美她,好吗?
(多媒体播放油画,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局部大特写……乐声优雅,学生静静欣赏,课堂里气氛安详。)
师:蒙娜丽莎那转瞬即逝的微笑,却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作者就是这样来赞叹的,请大家轻轻地来读——
(课件呈现课文结尾)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我虽然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几分钟,
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师:这是作者发出的感慨,我们读了作者写的文字了,也看了王老师带给大家的《蒙娜丽莎》了,有什么感受呢?拿起笔写下来。你可以学习作者的方式,用“虽然……却……所以……”的句式,也可以不照作者自己的句式,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写几句看了蒙娜丽莎的感受,好不好?就写自己最想表达的一两句话,开始。
(学生安静地写)
师:我非常想听听大家的感受,勇敢地举起你的手,像作者一样,把你对蒙娜丽莎的那种喜爱那种感受,用你的美丽的声音传递给我们。好不好?来,大家注意听,会倾听的同学是最聪明的孩子。
生: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和泛着红光的脸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双手和嘴唇刻画得极其细腻,仿佛是真人呈现在我的眼前。
师:他是用自己的方式写的,是不是啊?真好,给他掌声。尤其,他突出了一个“神秘的微笑和泛着红光的脸颊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把他印象最深的东西写清楚了。
生:蒙娜丽莎那神奇的微笑她身后的背景,带给了人无穷无尽的幻想。蒙娜丽莎是那样光彩夺目,给有幸看到她的人带来了深刻的印象。达芬奇以其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这幅名画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师:非常的流畅,真好。
生:蒙娜丽莎富有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的神秘的微笑。虽然蒙娜丽莎只是一幅油画,却给人表达出来一种奇特的活力与生命力,所以,蒙娜丽莎是全人类宝库中极其耀眼的一颗明珠。
师:是啊,虽然只是一幅油画,但是透出了奇特的活力和生命力。
生:蒙娜丽莎是一件无价之宝,她是肖像画当中的一颗明珠,是千年不遇的,蒙娜丽莎显得那样端庄、大方,又是那样的充满着神秘感,我永远忘不了她的美,忘不了他的神秘的微笑。
师:千年奇遇,真不错。而且他是用自己的话,写出了自己的心。用我手,写我心,真好。
点评: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课后啊,我们再把自己的感受好好地交流,相信今天这堂课肯定会打开你的某一扇窗,让你更想去了解,我们还不是很了解的人——达芬奇,这位旷世奇才!
(课件出示介绍达芬奇的一段文字)
师:你还可以去看看卢浮宫(课件出示介绍文字、图片),那儿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而最有名的镇宫三宝就是《维纳斯》、《蒙娜丽莎》、《胜利女神》。这就是卢浮宫门前的金字塔建筑,我们要感谢那些创造艺术的人,还要感谢用文字来传播艺术的人,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下课吧。
点评:最后,我要特别说一下这节公开课的课时问题——一篇将近一千字的散文,王老师没有拖堂,没有两堂课合上、一气上八九十分钟(这都是时下公开课的普遍做法),不多不少,就用了四十分钟完成教学,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戛然而止,恰到好处。这是完全符合课时规定的一节课,是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的一节课,是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一节课,是朴实平实扎实的一节课,是高效低耗的一节课!
在公开课日趋走向表演化、走向贵族化、走向繁琐化、走向形式化的当下,我们真诚地呼唤这样散发着家常气息、回归原生态的公开课,因为,它更加接近草根教师真实的教育生活——犹如旅途边飘散着袅袅炊烟的农舍,虽然泥墙草顶简朴之极,但却令人向往,因为它让我们每个人想到了自己的家园,想到了家园里那些寻常的幸福的生活。
总 评
王雷英,著名特级教师,著名校长,全国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鼎鼎大名,早就如雷贯耳,然而有幸观摩其课堂教学,却是在半年前才有的事情——《蒙娜丽莎》是我听的王老师的第一课。
虽然时光已过半年,虽然之后又欣赏了若干精彩的令我难忘甚或激动的公开课,但王老师那节课的情形却依旧历历如在目前——
课堂里弥漫着安详平和的气息,师生对话亲切柔和,抓住一字一词细细咀嚼,朗读声也是高低适宜——有时候就是孩子们跟着老师轻轻地轻轻地朗读,一个个可爱的小脑袋,随着朗读的节奏轻轻地轻轻地摇晃着……
坐在台下,我几乎与孩子们一起沉醉其中。
因为工作原因,我一年到头听的大多是公开课,而且是名师的公开课——这些公开课,精致、大气、丰富、繁华、深刻……犹如满汉全席,的确营养丰富,的确满口余香,但吃多了,亦有腻口之感。此时置身王老师的课堂,犹如忽然面对一盘清新的黄瓜,带着晶莹露珠,顶着淡黄小花,爽口,清脆……
此时,著名作家孙犁的一段文字从记忆深处浮上了脑海:
“身处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我读着贾平凹的散文,就像离开了大都市,又从容漫步在山野乡村的小道上了。在这种小道上,我闭上眼睛走,也不会遇到什么危险的。吹来的风,是清新的,阳光是和暖的,仰头彩云浮动,俯视芳草成茵……”
听王老师的课,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四十分钟,课上完了,激动之余,我走上讲台,即兴做了一番评课。有热心的老师把我当时的评课整理出来,我略作润色,抄录如下,权作总评——
今天听了三节课。我们两位年轻老师的课,我的感觉,就像走到了初春的田野里,我们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1 09:35
嗅到了新鲜的青草的气息;又像初挂枝头的苹果,闪烁着稚嫩生命的光泽,但也有一点点青涩。今天下午王校长的课,我们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红扑扑的苹果,就像她的脸一样透着芬芳,透着成熟,透着生命的圆润。(听众大笑)
我是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两个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舒服!继续追问,还是两个字:舒服!
为什么这样说呢?听王老师这样一个层次的特级教师的课,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应该像奥运会开幕式一样,像开国大典一样,隆重、热烈、盛大、辉煌。因为这一层次的特级教师的课,通常都是这个样子的,听课者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你的情绪要大起大落,要激情澎湃,或者要激动万分,或者要想破脑袋跟着执教者深挖微言大义。但今天王老师的课,非常的平实,非常的优雅,孩子们在一种安静的氛围里感受白纸黑字带给他的纯美,带给他的感染,带给他的感动。
我们先来看看王老师的读。
老师读的功力不仅体现在自己的朗读功夫上,更应该体现在对孩子的指导上。王老师读得好是没的讲的,但她对孩子的指导更有艺术。“同学们轻轻地读,轻轻地读……”究竟该怎么轻轻地读,她没说,在引读的时候,她读上半句,孩子们接下半句,在上半句的引读中,她的声音或者柔柔的轻轻的,或者是缓缓的低沉的,孩子就自然而然地跟着柔柔的轻轻的,缓缓的低沉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是无言之教。
第二点,王校长的散文教学,善于“以词串文”。小说教学要抓人物,抓人物性格;散文教学要抓“神”——就是让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那个“神”。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文眼所在。散文教学,就是要抓取文眼。文眼怎么抓?王老师采取了抓重点词语的方法——整节课都是以重点词语为路标走完全程。我认为,一个老师驾御散文教学的功夫就体现在抓重点词语上。你引领孩子把重点词语抓住了,也就意味着让孩子们抓住了散文的整个世界。
今天,这么一篇对孩子而言比较长的文章,上课之前我看了一遍,心想,这么长的文章,一个课时,该怎么教?王校长处理得非常简洁,有大将风范,不拘小节:把前面“排队”、“等待”等段落分行排列,转化为诗行,大家看着纽约大都会的图片,对应着一行行诗,轻声地读出来。读完了,她就放掉不管了(事实上也不用管,内容很清浅,孩子们基本上可以一目了然)。削枝减叶,突出主干,引领孩子们把三个核心段落的关键词语拎出来,文章的魂也就出来了。
但仅仅是把词语拎出来,板书在黑板上就够了吗?词语好比水中的鱼儿,捞上来以后你如果不管了,它就变成了鱼干。我们的目的不是把它变成鱼干,我们必须让它回到水中活起来,捉鱼放鱼的过程就是在文字里出出入入的过程,就是反复咀嚼品味的过程。你看,王老师的处理多么巧妙:前半部分把词语找出来品读,后半部分就和孩子们一起把词语还原到文章的水里去,这些临时捞到岸上的词语之鱼又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又摇头摆尾有了生命的活力。这是孩子们亲手把它们放回去的,它带着孩子的感悟,带着孩子的想象,带着孩子的情感,重新回到水里,“此鱼已经非彼鱼”了。
这种词语教学方法很简单,便于操作,但非常实用。过去我们常说,一节语文课下来,不知道孩子学了些什么——语文“教什么”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一线老师,王老师的“以词串文”教学法,给了我们全新的启示:语文教学就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以词语为路标,穿行在语言文字的园林里,领略语言文字的风景。我们看一些公开课,精彩热闹,激动人心,但几天过后,静心想想,除了一点所谓的人文教育,从语文的角度,孩子好像什么也没得到!王老师这节课,孩子确有所得,实有所得,为什么最后孩子写得那么好?原来他们把刚才提炼出来的词语全部都活学活用了。
我再说第三点王老师处理得特别好的地方。
这是一篇描述一幅名画的课文,这类课文有什么特点呢?它是一种二度创作。什么叫二度创作啊?一度创作是《蒙娜丽莎》这幅画——达芬奇把生活中的蒙娜丽莎创作成一幅画,这是一度创作;作者描写这幅画的文章《蒙娜丽莎之约》,是二度创作;老师来执教这篇散文,这个课堂就是三度创作。
三度创作,切入点定位在哪里?这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有些老师教这类二度创作性质的课文,一不小心,就奔着一度创作说话去了:这篇文章怎么描写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写得像不像?写得哪几点像?究竟怎么写得像?写出了《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哪些特点?“蒙娜丽莎的微笑”究竟如何神秘?等等等等。如此一来,你的目标就定位在了理解一度创作——也就是那幅画上,文章反倒成了你和学生去欣赏这幅画的桥梁。我就曾听老师这样上过:一节课都围绕《蒙娜丽莎》的油画课件来展开,结果文章的魅力在逼真的油画面前被大大削弱,这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其实在语文课上,我们完全可以淡化一度创作,我们甚至可以不直接呈现这幅画,我们就欣赏这个文本,我们要欣赏的是文本中语言的排比之美,生动形象之美,优雅婉约之美,诗意盎然之美。王老师处理得非常巧妙,到最后才呈现蒙娜丽莎的巨幅画像,用大特写的方式,从远景到近景,从上到下,让孩子们在优雅的音乐声中欣赏这幅画。
感觉美中不足的是,这个环节只有音乐与画面,却完全没有了文字。如果在呈现蒙娜丽莎画像的时候,能在屏幕下方,把课文相应的文字作为字幕,吻合着画面,滚动呈现出来,这个样子的话,可以进一步强化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保证了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