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课《月光曲》课后反思教师教后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31 12:07
标题:
小学语文课《月光曲》课后反思教师教后随笔
教后记《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我反复读课文,理解着课文每一句话,细细品读,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一个音乐家,能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演出,肯定没有华丽的演奏大厅,没有那么多上流社会的人,说明他想把自己的音乐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他想让他的音乐给更多的普通的人带来享受。他走在幽静的小路上,只有幽静的地方才能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却传出的是他的音乐,这样穷的人是听不起他的音乐会的,却弹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让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这对穷苦兄妹的对话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弹,而姑娘没有看谱,只是听过别人弹过几遍就能断断续续的弹,说明姑娘确实不简单,也反映了姑娘的音乐天赋,可是弹不好曲子让这个姑娘苦恼,她是那样渴望听贝多芬亲自弹。姑娘的话中流露出了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可是哥哥的话让我知道了她的家境,这对穷苦的兄妹虽然贫寒,却依然相互理解,互相关心。此时,门外的贝多芬的听了这番话后会有怎样的反应?送他们两张门票?还是把谱子写给姑娘?当他看到这位姑娘竟然是个盲人的时候,他唯一能满足姑娘的就是为她弹一曲。贝多芬没有自报家门,而是选择了给姑娘弹琴,他认为姑娘知不知道他没关系,只要听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音乐家,而是一个把音乐的美带给姑娘的使者,当姑娘渴望听到的琴声响起的时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为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样纯熟,姑娘的音乐天赋让她听出这个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可是她又难以置信,但感觉分明是贝多芬,因为她能真正体会贝多芬音乐中的感情,她对音乐的理解正是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从这里可以看出,姑娘和贝多芬是默契的,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贝多芬没有想到,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竟然有如此热爱音乐的人,也没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这样的音乐天赋,更没有想到这位姑娘能通过音乐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她正是他的知音啊!
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样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被这对穷苦兄妹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透进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征,表达的是祝福,贝多芬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这样贫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他此时心里是温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给这位姑娘,借着清幽的月光,作为一个音乐家,一个以音乐为语言的人,他不需要说些什么,那样太苍白了,只有用音乐来抒发他内心的情感,因此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是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姑娘脑海中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贝多芬感情的涌动和倾泻。当音乐停了,贝多芬心情平静的时候,兄妹俩仍然在回味着音乐的意境,体会着贝多芬的心情与创作的激情,可贝多芬已悄然离去。贝多芬静静地来又静静地去,给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悦,是无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乐和美的感受。
当我真正走近了课文,才真正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月光曲》创作的根源。同时,我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贝多芬自己曾说过:“我的音乐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该多么幸福!”“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他的这两句话更是加深了我对文章的理解,是呀,他为什么要为姑娘弹琴?一个音乐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怀着用音乐为穷人带来幸福感的心,才能驱使他为这个姑娘弹琴。当他遇到知音时,他如此的激动,他的内心世界怎样释放?只有音乐。
此外,我还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通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课后,我在不断反思一些问题。
1、怎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平淡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乏味。当老师自身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能够自然地引领孩子进入课堂,进入学习状态。
用微笑拉进师生的距离。一堂课下来,如果教师一直板着脸,无形之中孩子就会疏远你,从而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老师,就更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了。
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每回答一个问题,最期望的就是老师给他一个针对他回答的恰当的评价。当你的评价给他以肯定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当你的评价给他以鼓励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动力;当你的评价给他以建议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方向。可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批评的时候,他会有挫败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当你没有评价的时候,他会失落,因为他没有引起你的重视,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2、怎样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
通过读去感悟,带着感悟再读。孩子通过读课文,能从子里行间里有所感知,让孩子把其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通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体会,就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当孩子理解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范读来强调,让孩子透过声音来感知。在理解兄妹俩对话的时候,我先让孩子自己读,从对话中听出了什么。通过读书反馈,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我让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比如,一个孩子说她听出了盲姑娘很热爱音乐,让她通过读把盲姑娘热爱音乐体现出来,孩子的读就多了一分体会,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进入了角色。同时,教师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领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师的语言必须千锤百炼。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预设的问题越长,孩子越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也是让教师常常意想不到的,预设的问题一定要用语简洁准确,可能一个字的偏差,就导致了孩子的歧义理解。同样地问题不一样的问法,就收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31 12:08
《月光曲》教学反思
一、巧用文本,发展学生想象。
活用教材,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必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教师提供的优美文字进行自由想象。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世界,他们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每个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的丰富性,才有学生想到“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可见,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弘扬学生的个性。
二、善用文本,激发学生思维
绘声绘色的表演,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表演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同样是促使学生生成语言的好机会。在上面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师生表演的学习情境,所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三个不同的角色分别是:皮鞋匠、盲姑娘、贝多芬,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教师只要善于利用教材,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又何愁语文素养得不到发展呢?
三、活用文本,引导学生探究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学习“第九自然段”畅想大胆的假设如:我想,假如---------------;我想是,因为----------------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智成长的愉悦。这一次,真可谓是无意中的收获。由此可见,教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让课堂回归孩子的世界,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以鲜明的形象、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和探索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31 12:08
《月光曲》教学反思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31 12:09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关于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先生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文章先介绍贝多芬,用《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引出故事,然后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文章内容具体,情节生动,描写细腻,内容十分感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课文第九自然段联想部分的理解是个难点,我在课上借助《月光曲》的美妙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反复诵读。然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通过这音乐,似乎想表达些什么,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同学们沉思片刻,开始发表各自的理解。章颢伦说:“我感受到音乐中流露出贝多芬先生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和关心。”下面的同学听后纷纷点头。----对于这一点,大部分同学都能体会到。
“贝多芬通过音乐,想让穷兄妹俩享受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告诉他们,世界上还有像音乐这么美好的东西。”殷俊哲若有所思的说。
这时候章颢伦站起来又说道:“因为盲姑娘今后的生活一定会很艰难,贝多芬还想通过音乐对盲姑娘说:生活是美好的,不要放弃心中的理想,应该要自信的面对今后的一切。”----看得出,在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之下,学生的感受越来越深刻。
这时,班内的“小博士”钦子安则认为:“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贝多芬出身贫寒,虽然他后来成为了音乐家,仍被贵族瞧不起,所以他将音乐作为武器,同那个黑暗的世界进行抗争。他想告诉穷兄妹俩:生活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这个世界人人都应该平等,要勇敢面对欺压人的社会。”
当他慢条斯理地说完,教室里出现了片刻的沉默。一般学生的脸上都带着迷茫不解的神情,那些理解能力稍强的都在思索、回味刚才那一番话。不要说学生,就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得如此深刻、精辟。
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使我再一次不敢低估他们的潜力,也让我体会到在本课教学中犯了一个重大的失误。在预习课文之前,我虽然让他们去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但我自己却没有搜集,只是隐隐的知道贝多芬出身比较低贱。如果我认真搜集了贝多芬的详细资料,并把它提供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他的身世,那么,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就会是另一种感觉了,对于贝多芬先生热爱穷人、热爱音乐的高尚心灵会有更加深切的感悟。而对他的那句话“音乐就该为穷苦的人造福,如果做到这一点,我该多么幸福”的理解,就不会仅仅游离于课文的表面泛泛而谈。只有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文章内涵的领悟才会达到一个感同身受的境界。谈体会时也不会局限几个理解能力强的、查过资料的学生了。
而更引起我反思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结构的单调导致课的程式化和封闭性。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必须发生深刻的变化,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知识结构一般包括:文本、教师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回想以往,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只是一味的钻研教材,没有跳出“教科书”这个文本来设计教学,单调的知识脉络导致了学生知识的狭窄、贫乏,激发不起学生富有创造的独到的见解,如何让他们做出个人的回应。每一位教师都要结合文本知识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并有意识的向课外知识延伸。这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知识得到激活,情感得到唤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才能不断生成和建构许多新的引人入胜的知识。仅仅依靠文本,是很难上出让学生体验真切的课的。跳出语文学语文,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具备“超文本”的大语文教学观,把握好“文本知识”与“建构知识”的关系,为师生互动产生新的知识创造充分的空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31 12:09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整个教学过程我把读读、议议、体会、想像、说写当作最基本的手段,配以电教媒体的辅助手段,使教学进行的顺畅,主线突出,重点明确。同时使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让更多的学生都获得实践和表述的机会,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这个自然段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这一首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课堂的变化总是无法预设的,在这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其一:整个课堂时间的把握欠妥当,本课教学我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朗读第九段《月光曲》的内容上,虽然,学生在朗读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拖延了不少时间,致使最后的探性思考问题:是什么给了贝多芬创作的冲动?这一问题,处理的不够好,最后的仓促下课。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其三,基于这堂课,我还有一点反思,就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应单单的依靠文本。因为,仅仅依靠文本,是很难上出让学生体验真切的课的。每一位教师都要结合文本知识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并有意识的向课外知识延伸。这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知识得到激活,情感得到唤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才能不断生成和建构许多新的引人入胜的知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31 12:10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是一篇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时我学习了采用以下三步进行:
1、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导入新课。
第二次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
第三次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2、读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
3、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通过这三部曲听曲、品文、悟情,我认为教学效果很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31 12:10
《月光曲》教学反思
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及自我的表现。本人在《月光曲》一课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条件(多媒体技术及FLASH技术),自己充分理解《月光曲》及贝多芬的背景及课文环境的内涵,融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自己的激情,让学生在教师的激情中寻找学习的激情,寻找课文的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师充分理解课文,并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堂当中。
《月光曲》一文是讲述《月光曲》创作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中所呈现出来的是贝多芬先生对广大劳动人民及穷苦家庭的关心及爱护,也展现出来贝多芬的高超的音乐造诣及艺术修养。要理解好这篇课文,就必须深入了解贝多芬本人及其创作的作品,以及关键在于对《月光曲》的理解。本人为了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及《月光曲》,在网上寻找有关资料,对贝多芬及其所创作的作品,以及《月光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资料中,我知道贝多芬相关的生平事迹及有关作品的情况,(并重点了解了《月光曲》的情况。关在教授之前就让学生了解到《月光曲》又名《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曲,又称《升C小调奏鸣曲》,写于1801年。这曲子初版上有“献给黛莉冉”字样。黛莉冉是贝多芬的恋人,是一个伯爵的女儿。后来,黛莉冉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加路伦彼尔伯爵。这首题赠给朱丽叶塔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写作於一八一O年。起初只题作「幻想曲风奏鸣曲」后因诗人雷斯达布在文字上的渲染,才出现「月光曲」的别称。《月光曲》的起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1799年—1860年)听了该曲后联想到瑞士疏森湖上的月光而取名的;另一说是出版商因为这乐曲的标题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擅自定的。 而课文则采用一个传说来讲述《月光曲》的来历。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充分地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对课文及贝多芬这人的理解。也为感受《月光曲》埋下了感情伏笔。
二,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FLASH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图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FLASH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让学生能够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就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本人对《月光曲》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这一首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31 12:11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一文的教学重点是第九自然段。我在这一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充分采取“角色的变换”,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段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引起共鸣,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31 12:11
《月光曲》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完成了自己的定的教学目标,着重抓住皮鞋匠联想的那几句描写“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通过这几句话的重点指导,辐射全篇文章,做到了有层次的读,这个点抓的比较实。
如开课伊始,播放《月光曲》让孩子们自由联想,然后从书中找到与之兄妹俩联想的句子。接着,再让孩子们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乐曲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紧接着让孩子们试着把这样的变化给读出来,品悟语言文字,并安排了孩子们分层读出这种曲调的变化,让孩子们悟出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正是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最后在孩子们水到渠成达到感情朗读后,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乐让孩子们把这几句皮鞋匠联想的话再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乐曲的变化,如果课堂上还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安排学生及时背诵这部分内容,这样文中的语言就变成了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还有最后这部分听音乐写话,事先我准备了那首《苗岭的早晨》,我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来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导,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局限于森林动物的联欢上了。
在上这节课前我十分自信,因为我精心准备这节课,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心里比较有底,但是课堂效果却并不象我预期的那样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实,到位,却因为太过了,反而显得比较烦琐、迂回、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时,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但我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另外,我自己 感觉在教学设计上比较均衡用力,缺乏侧重点,特别是学生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月光曲》
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31 12:11
《月光曲》教后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以前教过几遍,但教完后没多少印象。这学期再教此课时,我想:该怎样教我熟悉的这篇课文呢?经一番思考、琢磨,我决定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本课的教学中:课前组织学生上网或利用书籍查找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从所查找的资料中了解到贝多芬把为穷苦人造福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源泉,为学习课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一心为民作曲奠定了基础,突破了教学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原因。在教学课文第九自然段时,以读代讲想象画面体会感受。让学生伴着曲子朗读课文,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波涛汹涌等词句,并想象说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画面?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感受通过读来表现,让学生在读中随皮鞋匠、盲姑娘想象的画面感受乐曲的悠扬明快、舒缓柔和、激昂强劲之变化,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品位乐曲的艺术美。
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信息技术恰当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充满生机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31 12:12
《月光曲》教学反思
七台河勃利县逸夫小学 陆巍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个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怎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呢?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谈收获;然后以一个问题为转折:同学们,我们读了这么久,可是我却还是没有听到有什么乐声啊,这曲在哪儿呢?我们都知道,曲应该有曲调,可这里有曲调吗?(有)老师继续问:那我们在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感受到了乐曲怎样的旋律和节奏呢?学生四人小组边读边讨论。在全班交流时感受到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而联想到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热烈、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最后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这段,感受音乐的魅力。当然读的形式多,读的效果也比较好。
作曲需要灵感,灵感又来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话锋一转,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标上批注。可以用线条划一划,可以用字词来概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文中标上记号。老师引导提示在课文的二、三意义段中去找。
同学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贝多芬的情绪由触动到感动再到激动,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精妙的课文设计,相信也给同学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艺术的震撼!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