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3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感受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记录及感受

一、介绍听课老师。(拉近了听课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的听课状态放松,以便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齐读课题。

1、一共写了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指名回答)(对第一课时的回顾,以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也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水浒”

                            谈“碰壁”

   受爱戴     放爆竹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2、这几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总分),到底是不是,我们边学边体会。

3、分析“爱戴”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联系上下文理解“爱戴”的意思,提问“从哪看出鲁迅受人们的爱戴?”(问题的引出自然,不牵强。)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失声痛哭”的理解。课件插入课外资料,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读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震撼)(课外资料的引入,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感受。)

让我们带着悲痛爱戴的感情读一读这段文字。(课文中的原句,先指名读,再齐读)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指名说),(学生说出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受那么多人的爱戴?)教师接着:这也是作者的疑问?出声读课文,画下来,写下自己的感受。(同桌交流充分,思考时间充分,能让学生真正的思考起来。)

5、全班交流:

⑴、学生随机找到某一段落,教师引导交流某一段落。

学生找到“关心女佣你”这一段,抓住语言描写,交流感受。(板书: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齐读资料上的读者感受。

⑵、学生找到“救助车夫”这一章节。抓住重点词语“半跪着、掏钱、洗”等词语,追问“这一跪,跪出了什么?”(追问更能引起学生的深思,挖掘字里行间的思想内涵)

学生又找到给车夫洗脚一段文字,教师相机追问“这是一双什么样的脚”“这一洗洗出了什么”,字字句句扣到“爱戴”这个中心词上。(紧紧围绕中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体会)

师: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变得那么严肃。他为什么那么严肃忧虑。(插入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指名读)

鲁迅先生此时此刻想的是什么?拿笔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你看到那街头的孩子了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老人了吗?你还听到了什么?鲁迅看到了这一切的那一切他才叹息,他叹息什么?

结束语:今天我们只学习了两个小故事,下节课我们在接着学习。

赫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步步深入的追问,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的体会课文所体现的深刻思想。而赫老师的不徐不急的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尊重,注重学生自己的体会和理解,非常值得我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41:5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札记
谯城区沙土镇高小小学 冯超
姜老师在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揭题部分,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课文的题目中,“伯父”是一个称呼,“先生”也是一个称呼,为什么这里要用两个?学生对这个颇有价值的问题能挖出一些内涵来。但问题抛出来后,学生竟没一点反应,这是我没想到的。

  见学生对此没有反应,她并没有急着自己解答,而是稍停顿后,在题目中的“伯父”和“先生”这四个字下加了着重号,并在读课题中特别强调了“伯父”和“先生”这两个词的音量,之后,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和发挥:伯父是什么?是指父亲的兄长,有血缘关系的:而先生,通常是对年长的受人尊敬的人的称呼。经这样一点拨,学生一下茅塞顿开,课堂发言热烈起来

从这一生成发现:为了激发学生思考,老师光精心设计问题还不够,问题提出后,老师还要营造问题氛围,搭建问题台阶,凝聚学生思维合力,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头脑震荡,这样,这些好问题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的生平。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语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对鲁迅的爱戴和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本课教学以第二课时为主,内容是学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三个故事,总结全文,概括中心。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反馈的交流环境,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⒈组内成员的互相合作。为了避免合作学习中的杂乱无序,课前,我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配备小组长,组织协调讨论,使说的有次序,说的内容有小结,集体反馈、交流时,有代表承担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由复习旧知引出全文总领句:“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并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作为本课教学的主线。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谈碰壁”的故事,找出疑难,做出标记。再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经小组讨论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小组内合作解疑,各抒已见,有否定,有补充,最终达到共识。

  ⒉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其他小组帮助。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

  在学习第三个故事“救助车夫”时,第一小组和第四小组的同学都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不明白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

  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是课文的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鼓励学生以竞争的方式展开讨论,激活学生思维,使后进生也有机会参与,得到收获。通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甲(第一组):在当时的社会中,有钱人看不起拉车的人,把他们当牛当马,鲁迅先生对此非常愤慨。

  生乙(第四组):鲁迅先生从这个车夫的遭遇,似乎看到了全中国受苦受难的人,他救得了一人,救不了全中国受压迫的劳苦大众。

  ……

  多么深刻的感悟啊!正是由于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是由于合作挖掘了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潜力。

  ⒊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在各小组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是学习的一员,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参谋和指导者,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在学习“谈碰壁”的故事时,由于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很远,学生难以理解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老师讲解会是“一言堂”,继续讨论也只是“费时低效”。于是我先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然后发给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小资料,了解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之后,“再读——再思——再议”,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在不着痕迹地落实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重要内容——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在孩子们心目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尝试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下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之后,重温比语,个中滋味,更觉绵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41:3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
看了高燕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感觉这一课上得扎扎实实,很有实效性。

首先,高燕老师能紧紧抓住本组元的主题------了解和认识鲁迅先生来引导学生去通过查阅资料对鲁迅先生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本课是本组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教师的这个安排非常合理和必要。

在教学中,高燕老师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展开教学。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在概括文章讲了鲁迅先生的几个小故事和概括小标题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总结、提炼,是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思维训练。在理解第一自然段是,也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再把感悟读出来。

总之,这节课上的扎实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40:58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董叶
                    
     
       与朱巧云老师带同级的语文课已快两年,工作十几年,与她同室两年,对她本人的了解也是在一个办公室中才清楚的。她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学生和颜悦色、循循善诱,时时在我眼前浮动。特别是我听她执教的这堂公开课,也从侧面反映出她的认真和投入。下面就把我对这节课的感受与同仁一起分享。

       一、   了解文中主人公—鲁迅
       朱老师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设计了解主人公—鲁迅。作为学文、品味者,对鲁迅的了解,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因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老师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不但拜读鲁迅先生写得许多著作而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扩大学生阅读书籍的范围。
      二、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气氛浓厚
       对于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这种方法:你知道屏幕中哪个词语的意思,请你给大家解释出来。学生学习新生词语没有压力,把自己如何理解词语的意思大胆地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结果,学习气氛浓厚而又热烈 。
      三、带着问题,贯穿全文,纵向引导,横向发展
      老师讲课开始时,提出贯穿全文的一个问题:“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老师纵向引导,一此问题为突破口,随后老师与学生在分析下面四件事的过程中,横向发展,点点滴滴地渗透着鲁迅先生的一种可贵和可敬的精神。
       四、   分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针对此篇文章篇幅较长的原因,老师把文章中的四件事分给四个大组分别交流、学习、总结,帮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某一部分内容,更能了解文章中心。
       五、   抓住每部分中重点句子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如:笑谈《水浒传》:“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伯父的话表面上是夸自己,实际上是幽默而委婉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关心下一代。
       说碰壁:“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救车夫:抓住第18自然段中的动作描写,浸透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确实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朱老师把本身篇幅较长的课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使每部分中心内容显而易见。
      六、   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导
      如:救车夫内容的描写,在学生认真读完后进行领悟,作者通过动词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老师指导对人物的刻画就是通过多种的描写方法达到一定的效果,以及文章中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40:3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听了黄老师和孩子们上的这一课,令我感受特别深。首先他们的课堂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1、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黄老师的课,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首先,在读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这个课题,你要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完问题后,老师引导孩子“那就带着同学的这些问题读课文”。像这样的导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读课文,主动地寻找答案。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梳理完全篇课文后,老师引导孩子细读第一段时,教师用了这样的语言:读读第一段,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黄老师就是这样引导着孩子,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

最后,黄老师还很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黄老师在学生感悟第一段后问:鲁迅是谁?你了解吗?学生说完,教师趁着补充介绍鲁迅,重点介绍了鲁迅的文学作品。又在课的最后几分钟拓展内容,引导孩子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谈自己读到和悟到的,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延伸。黄老师总结时还激励孩子们课外去读鲁迅的作品。

这堂课告诉我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情有感而发。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黄老师在教学“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这一句时,先让学生说说“失声痛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会在什么时候也会失声痛哭?”学生说:亲人去世时……被爸妈批评时……内心有委屈时等等,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而这里的人为什么会失声痛哭?”学生个个很有体会,表达的淋漓尽致。最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黄老师在这个环节里没有过多强调哪儿重读,哪儿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失声痛哭”,然后谈感悟,带着感悟读出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初读课文前,老师先让孩子读读这个单元的学习提示,向单元提示学习读书方法,使学生读前有一个很好的参照,要怎么去读。这样做,对高年级学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能按照方法读、思。

在交流句子感受时,学生说:我从“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这一句话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生前很受人爱戴。老师追问:那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该生回答后老师又说:有些同学把这些词画出来,真好!这一处,教师随机把“抓重点词体会句子涵义”的方法水到渠成地教给了学生。

4、注重课堂的整体性,层次分明。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师安排揭题后初读,在检查中梳理了课文,在学生心中初步建构鲁迅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最后是拓展阅读,直到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清晰深刻。

还表现在课堂面向于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习得、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虽然个别学生没有发言,但是他们在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讨论表达,并通过朗读表达了他们的体会。

这一堂课的优点还很多。总之,黄老师的课是一节很值得我学习的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9:58 | 只看该作者
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唐山孩儿屯小学  董爱丽

9月29日我校有幸请来开平第二实验小学的孟老师,为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语文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没听课之前我有一份担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内含的意义很深很难懂,课文内容又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担心孟老师讲不透。听完课我激动不已,这么难讲的课文在孟老师面前竟是如此透明,学生理解的竟是如此透彻,从心底里升起对孟老师的敬佩之情。

一、佩服孟老师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

课的开始,孟老师带领学生解读课题,从课题开始简要介绍鲁迅先生。这个介绍与文章内容十分贴近,为学生品读人物性格品质打下基础。孟老师引导学生读课题也十分用心,如“我的”要读出骄傲,“伯父”读出亲切,“鲁迅”读出敬佩,“先生”读出尊敬和怀念。课题仅仅八个字,孟老师从这八个字大做文章,体现出他独到的解读文本的能力。

再如,孟老师一下子引导学生找到中心句,以“别人”为切入点分析第一段,分析全文,分析鲁迅的品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尤其第一段的分析更体现出孟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

二、佩服孟老师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中孟老师利用一部分时间教学生认识“场面描写”,认识写人文章的要领,认识语言描写的几种形式……这些写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分析文章,对学生以后的习作也十分有益。

2、孟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教学生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种方法不仅在本课,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学生理解词语的帮助也很大的。

3、从动词入手,渲染氛围,理解鲁迅的高尚品质,尤其一个“跪”一个“洗”更是孟老师渲染的中心,鲁迅的高大形象在心中心中油然而生,妙哉!

听课后我也在不断地思考,孟老师的课堂有太多光芒,同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个人觉得孟老师的课堂有一些瑕疵。

1、《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孟老师在课堂上达到教师与文本的透彻对话,教师与学生平等深入对话,但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偏少,教师给学生独立读文,分析短文的时间较少。

2、孟老师对文本的分析太多,而对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关注的少。我校六年级的学生对文章是有一定领悟能力的。可是孟老师不了解学生,没有给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机会。

总之,孟老师的课堂带给我太多启发,是我感到自己有太多东西要学。今后我一定多读书,多实践,希望自己的文化底蕴再深一点,把握课堂的能力再提高一点。加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09:39:38 | 只看该作者
听课反思 本学期孟祥儒老师教我们六年级作文课,我班学生极喜欢上他的课。在教“写人文章的写法”时,他是结合教学第10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进行的。有幸再次听孟老师的课,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没有多媒体课件,没有任何的粉饰。质朴的教学风格,厚重的教学功底令人赞叹不已。

教学时孟老师首先从题目入手,以“这篇文章写的是谁?谁写的?鲁迅先生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入,因为学生们读了课文,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初步感知,对于鲁迅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们很愿意把自己的自学收获通过这一问题展示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接着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中心句进行深入理解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孟老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中的“谈碰壁”“救助车夫”两部分充分表现了伯父鲁迅爱憎分明以及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这两部分,再抓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孟老师多次让学生通过默读,快速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两节课,学生的收获非常大,我更是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1: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