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观摩课《穷人》听课感想体会评课记录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25 09:36
标题:
小学语文观摩课《穷人》听课感想体会评课记录
《穷人》评课
一、大框架的设计很有气势
陈老师上课很大气。开头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梳理桑娜混乱的心理活动,如此精彩的导入,设计得耐人寻味,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好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后面课堂教学就桑娜心理活动,按“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他会说什么呢?”这样四步一步步下来。让学生在这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揣摩桑娜的内心思想,从而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
二、品味“忐忑不安”非常到位
课堂前十五分钟是学生思维的黄金时间。陈老师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引导学生品味“忐忑不安”。提出“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这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们与文本进行了亲密对话,抓住了桑娜的动作“一惊,站起来”,神情“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并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疑问号、感叹号的妙用,然后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进行交流分享。
三、“读中悟情,说中悟情,写中悟情”
本节课陈老师强调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通过“读中悟情,说中悟情,写中悟情”这三个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
朗读以桑娜和渔夫的心理活动为重点,朗读形式多样,有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
为了理解桑娜的心理,陈老师设计了填空题,帮助学生感悟。“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桑娜宁可( ),也要( )。这样就帮助学生理解了桑娜“非这样做不可”是出自一颗善良的爱心,再加上品读,桑娜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高大。
陈老师在指导学生感悟,渔夫做出这个决定前会想些什么呢?要求学生练笔。在说写的过程中感受到渔夫和桑娜一样,同样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人穷心灵美”令人肃然起敬,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四、写作特点融合教学中
陈老师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最后又集中归纳了本课的写作特色,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总之,陈老师执教的《穷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的读和悟,演绎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对话、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使他们较好地感受、体验了课文深刻的思想感情。陈老师的这堂课,真正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25 09:37
《穷人》评课
听完朱老师的这节课后,想必大家同我的感受是一致的——心头漾起一丝温暖。大文豪托尔斯泰简洁、生动笔触下艰辛不失温馨生活的渔夫一家,让我们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温暖的力量。这归功于执教老师,她为我们呈现的情感盛宴使浓浓的情弥漫于整个课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充分张扬,精心的语言品析设计又使“工具性”特质巧妙彰显。教学视角巧妙而别致,让我们领略到教师的匠心独运。
一、巧引而情动
“桑娜和渔夫的所想”学生不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平静、直白地体悟,而是进入人物内心。巧妙的换位设计,一下子把学生带到狂风巨浪呼啸的黑夜,一下子带到风雨摇动的简陋小屋,真正实现情感的流淌,心灵的交流与碰撞。
二、情动而辞发
低沉的音乐、压抑的视觉呈现、教师深沉的语气,催发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完全沉浸在课文意境中。教师激起他们内心的震颤,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朱老师的这节课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25 09:38
《穷人》听课反思
自己离开小学课堂已有十个年了,今天走进 蔡老师的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我尝到了现在的语文课美妙的滋味,我的内心起起伏伏,其中有太多震撼、敬佩、思考与启发。
一、开端新颖,别具匠心
课文开始就以学生为主,以学生思考提问自主探究的方式贯穿始终。
二 加强诱导,开拓思维。
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二、学生主体,注重发展
《穷人》是一篇极长的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重点在于去赏析文章中的人物。当我听课前一看这文章,第一感觉就是要上好这堂课可不容易,其中需要强调的似乎很多,那么该找出怎样一条线索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并完成教学目标呢?几分钟的思索并没有任何答案。而蔡老师的课上,以学生为主提问解疑的方式来学习这一篇课文的方法又让我佩服。蔡老师让学生寻找体现桑娜心情的词,这个词是将近五页的文字浓缩成的极精华的词——“忐忑不安”,然后就由这词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又用“那么渔夫呢?当桑娜把这两个孩子抱回来的时候,渔夫是怎么说的?”引出渔夫的反应。这些问题就是一个个问题包,在这些问题包里蔡又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个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小问题,把整堂课巧妙的串联起来。在这里我看到了宣老师的角色是一位知识的引导者,思维的开拓者,情感的积淀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这堂课的主角,他们自主学习,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从“感知”、“揣摩”,再到“吟诵”,从文中寻找答案,从文义组织答案,由完整的语言表情达意,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80%,整堂课的问题解决者都是学生自己,这样在活跃的氛围下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三、重视语言运用训练
蔡老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和作文融合。宣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题目是《穷人》为什么课文中一个‘穷’字都没有?如果是你,你觉得取什么题好?”以及“展望一下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这种融训练于一体的课堂,让学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一静一动中赏析了文章的魅力,体会了人物的情感,学会了语言的运用,也为写作扩散了思维,积累了素材。
总之,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给我的收获却是无价的。这节优质示范课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我教学中我会找一个点切入文章,统领文章却做不到蔡老师那样游刃有余;我有“激趣”、“设计线索”这些环节,但是似乎没有意识要用课上进行潜移默化的语言运用训练;我有意识要让学生通过引导积极思维,揣摩、感悟,却在语言驾驭上也很欠缺;我会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却没有想到教法即学法,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这样“授之以渔”,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会有板书,但是却没有像宣老师那样如此精心设计过。等等这些都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想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很多很多。在备课中思考的要更加全面,对课文理解要更透彻,对学生预习情况要更有把握;课上则要加强自己的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说、学、写”结合的意识;课后则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我也要多向其他老师听课、请教,学习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的成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25 09:38
《穷人》
——听课心得
开元小学 范晶
听宋叶静老师执教的《穷人》第二课时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宋老师的课没有美妙的音乐,没有美丽的课件,只有几张有关课文内容的幻灯片。但听后留给我的感觉是:简单,但扎实有效。
《穷人》这篇文章篇幅很长,要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但宋老师设计的非常巧妙,一开始“读”部分,宋老师让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尤其是后面的温馨小贴士“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注意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这一环节给孩子们指明了大的方向。更容易从整体上掌握全文。
在宋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有较强的思考价值。如,“文章的哪些描写给你留下较深的印象?透过这些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还有友情提示,像:赏析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对刻画人物的作用,里面某个运用巧妙得当的词语。在引导同学们体会桑娜心中各种各样的担忧的时候,宋老师直接抓特殊词语,钟老师的问题设置层次性很强,学生在钟老师一层深一层的引导下,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桑娜矛盾、焦急的心理活动,领悟桑娜善良的思想品质。要求既明确又通俗易懂,这都是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我领会到这是经过宋老师的精心设计。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是这节课是唯一的,不同的,对于处在瓶颈中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节课给我的收获是无价的,我要多向宋老师听课、请教,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的成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25 09:39
《穷人》听课有感
10月12日至13日,我们聆听了6堂生动的课堂教学展示课,有范媛老师的《巨人的花园》、汪玥老师的《穷人》、何丽香老师的《搭石》,楼翀老师的《开国大典》、方孝彬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毛瑜挺老师的《丰碑》。这些课让我感受到教者教学设计的巧妙,感受到课堂的真实、精彩与有效。特别是汪玥老师上的《穷人》这一课,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汪老师的这堂课教学聚焦于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通过该重点段的学习,分层辐射课文内容,让学生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善良品质,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课堂上,我首先被汪老师亲切和蔼而又干练的语言所打动。尤其汪老师的评价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激励了孩子,成了他们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动力,同时也将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组织得很顺畅,收到了扎实有效的教学效果。我深刻体会到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能将它演绎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化素养很重要,需多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把自己的教学语言练就成艺术。只有这样,我想课堂调控才能得心应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25 09:39
《穷人》听课有感
11月27日上午第三节课,在海口市景山海甸分校的多媒体展示厅里,观摩了林尤雄老师执教的《穷人》,感触颇深。
这堂课有几大亮点,现整理出来供大家一起分享。
一、故事导入。
课始创设了情境,由一个小熊猫喝水的故事导入,孩子们完全被吸引住了,都挺直腰板认真地倾听。故事说完,老师问:考考你们的记忆力,谁还记得熊猫妈妈对小熊猫说过的两句话?孩子一听说是考自己的记忆力,马上来劲了,都拼命地回想。这时教师从孩子的话里提炼出两句富有哲理的话:1、“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给予帮助,那是善良”。2、“当你迫切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还给予别人帮助,那更是善良”。老师适时点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
课前故事导入,这是很常见的导入手段,我想很多老师都尝试过,这种导入法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孩子的陌生感。尤其是上公开课,对象是一群素未谋面的孩子。本堂课设计的故事,富有哲理,与课文主题紧紧相扣。不仅达到了拉近师生距离的目的,更达到了由故事引入文本、贯穿文本主题的目的。教师独运匠心,可谓一箭双雕。
《穷人》是一篇极长的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如果按照老套的教学方式逐段分析,就会把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以上从故事中提炼的那两句格言,其实就是文本的主题。林老师设计的故事导入精彩就在于此,故事的主题也就是文本的主题,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多次适时地引出故事的格言,适时地联系文本加以点拨,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清晰,一次比一次深刻,由浅及深,层层递进,最终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二、情境引读。
由一句“寡妇的日子真难哪”,设计了师生接龙读的环节。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感染了孩子,师生共同演绎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朗读大餐,让台下的老师们一饱耳福。
三、看板书,升华情感。
教师的板书别具一格,三个善良,一个比一个大,通过对比读“善良”这个词,体会桑娜的善良。通过板书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种怎样的善良,在语文实践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教师让孩子们拿出善良卡,写上自己喜欢的关于善良的格言,或是自创的一首关于善良的诗歌。从这个环节可看出教师在课堂上语文训练的意识很强。
课后,林老师收到了好多张善良卡,那是孩子对他这堂课的肯定,孩子的礼物就是老师的最高奖赏。可能是看到我一直在旁边为他加油吧,或是看到了我渴慕的眼光,出于他的同情心,他“忍痛割爱”转送了三张于我。高兴得我差点蹦起来。
附孩子们自创的善良卡:
1、 善良,让世界充满温暖,充满阳光。——林灏
2、 爱,你有,我有,只望你我去打开这个宝盒。放出这丝爱的柔光…… ——邱思淇
3、 我相信,善良就是一盏灯,温暖别人,照亮自己。
我相信,善良就是一缕阳光,温暖冬日,照亮世界。
我相信,世界有善良,阳光不会消!
——屠紫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25 09:40
《穷人》听课笔录
4月7日下午在北仑区行政大楼聆听了绍兴实验小学金明东老师执教的《穷人》第二教时,精彩的课堂演绎着实令人难忘,自认为是一堂精品课。现将听课笔记整理与老师们一起学习,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一、 算式导入,复习课文内容
1、请未提问就敢回答的学生做了一道简单的数学题:5+2=
2、师质疑:这道数学题跟课文有什么关系?学生研究得出--
“5”指桑娜的5个孩子,同时体会到他们的辛苦、艰难;
“2”指两个孤儿,体会他们的可怜、无依无靠;
“+”这里理解成收养。(体会到的这些请学生分别写在等式相应内容的下面)
二、 抓“忐忑不安”研读课文
(一)感受“忐忑不安”
1、理解“忐忑不安”,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些什么?
学习课文9-11节,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然后老师引领学生理出本来的顺序:
(1)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已经存在的)
(2)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3)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4)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思考:课文为什么不是这样顺序描述人物心理?再一次请学生朗读课文,从字词句标点各方面感受“忐忑不安”
2、学生交流:生:因为她神情激动,没有头绪。……
几位学生的感受各有侧重。师也没忘了及时朗读训练。
(二)桑娜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
仍旧从四句话中体会,师导语: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今天就带着这四句话走进课文。
1、着重通过体会“已经够他受的了”感受桑娜家的穷和苦,也体会到妻子对渔夫的关爱、体贴。
2、“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联系课文练习:
桑娜会想到: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桑娜还想到:宁可( ),也要( )。
感受桑娜的左右为难,再找出课文中体现桑娜抱养孤儿的决心的句子,再读,再感受。
3、最为难的“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文中的两次沉默,两次欲言又止)
丈夫知道这个情况后又是怎么做的?
从中发现渔夫的矛盾,从“快去”、3个“!”、“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体会他把两孩子抱来的决断。尤其感受“熬”字。
渔夫当时其实想了很多很多问题,你能写一写吗?
学生写话练习。交流(略)
师小结:他们从矛盾到决断,微笑中带着泪光,温暖中透着辛酸。
三、 小结内容,升华主题
1.回归,“5+2”仅仅等于7吗?让学生上来板书(生:穷人美好心灵、更加贫穷、善良、关心、更加痛苦、母爱的伟大、坚强、……)
2、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整篇文章中为什么除了课题没有一个“穷”字?(有学生响亮地回答:“穷人不穷!”)教师又送了孩子4句托尔斯泰的名言。
3、改个题目,改一个字:好人 让我们祝福这些好人,祝愿——
学生: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25 09:41
《穷人》第一课时听课有感
早就听校领导强力推荐过孟老师的课,说:“孟老师的课每一节都可以去听。”我一直都想亲身感受一下。就在上周三,机会终于来了。上早操时听几个老师说第一节课要去听孟老师的课,我心里这个高兴,紧接着就有一个班主任老师来找我调课,我毅然决然的推掉了,“姐姐,你就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吧!”
孟老师这节课是一节两节连上的语文课,题目是《穷人》。非常遗憾,因为第二节我有课,所以只能听一节。可我仍然非常庆幸,能够听本校大师级的课,哪怕只有一节。
在这节课中,有一点,给我印象最深,那就是孟老师对后进生的关注。课上,孟老师经常会叫于海明、莫楠等这些平时被我们叫做“后进生”、“坏孩子”的同学回答问题,而这些“坏孩子”在孟老师的课上那股认真劲,也真让我感动。当然,不仅仅是他们,全班二十多双眼睛里闪烁的光彩,都在告诉你,他们喜欢这个老师,他们爱上这个老师的课。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好老师。
孟老师的课,朴素实在,它脱掉了所有华丽的外衣,单凭孟老师本人的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内涵、亲切自然的语言、清扬洒脱的教态……大师,绝对的大师!这决非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所能及的,这可是一个老教师在教育战线上几十年的积淀和历练,才有那样的大气、那样的稳重、那样的潇洒。
孟老师,向你学习!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