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教后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17
标题:
小学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教后随笔
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
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2.了解文章的结构条理。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教学时,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之后,从观全文,学生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恨、惋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五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3.结合资料和观看《圆明园》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告诫学生勿忘国耻,振新中华。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圆明园被毁坏的历史根源,学生查阅资料得知:自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迟迟不定战守之策。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
4.让学生写读后感。教学本课后,学生情绪高涨,义愤填膺。不仅对圆明园的毁灭痛心不已,还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度痛恨。我见此情景,问道:“同学们,屈辱的历史深深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仅仅是痛心,更应该是觉醒,让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写,那么作为今天的少年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把读和写结合在了一起。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1.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2.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不够。所以,惋惜之情没有读出。今后加强朗读训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17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学习完课文,学生纷纷表示对英法联军的愤怒恨,与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节教学课,针对我班学生朗读平读,唱读的不良习惯。我注重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找出重音、停顿、快慢与情感的变化。并亲自示范朗读,使学生较快地了解到朗读中如何将情感的渗透与读的技巧相糅合,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并在教学中,注意教师引导语言的风趣与形象,使学生感兴趣,有兴趣,听得入耳,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18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的教研课是《圆明园的毁灭》。这是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执教的为第一课时,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习生字词;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③领悟表达上的特点。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深度领悟课文作好必要的铺垫,我特意布置学生观看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了解相关的中国近代史文字资料,并熟读课文。
教学主要采用讲读法,以读为本,读悟结合。教学步骤大致如下:第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让学生谈谈对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多少;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第二,整体感知,批文入情。引导学生把心放到字里行间,体会文章里强烈的思想感情。第三,变序教学,体会“毁灭”。通过看补充资料,和抓住关键词语品读的方式,体会最难受、最可恨、最可气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第四,回首前文,体会“辉煌”。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把几段话读成一句话;边读边想象,把文字读成画面,想象当时圆明园辉煌的景象。第五,前后照应,领悟表达。重点探究: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学生体会:越是美好的东西损坏了,越显得可惜、可恨!把美好的东西损坏,就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不仅是中国人的,也是全世界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感觉做得较好的地方有:第一,以情感带动语言文字的学习,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促进情感的深化。在学生预习以及课堂朗读的前提下,我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后心里什么滋味,学生说出了“气愤、惋惜、难受”等词语;接着变序教学第五自然段,通过揣摩动词“侵入、闯进、掠走、搬运、破坏、毁掉、放火”和副词“凡是、统统”,廓清侵略者的强盗嘴脸,认识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然后再让学生读此段,学生的感情更加强烈,气愤、惋惜之情自然流露出来。第二,从抓住段落要点和根据语段想象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请学生默读第二至四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要求学生抓住要点,把一段话读成一句或者把几段话读成一句话。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文字读成画面,想象当时圆明园辉煌的景象,并结合图片理解“众星拱月、玲珑剔透、奇珍异宝、金碧辉煌 诗情画意、蓬莱瑶台”等词语。第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比较民主、机智,反馈比较及时,点拨比较到位,评价比较中肯。
课后,东校区和年级组的老师进行了简要的点评。他们提出如下宝贵意见和建议:第一,对于吴唤同学突然提出的那个问题(在英国侵略者的描述中,为什么把入侵圆明园的罪行说成荣耀),我听得不够准确,应答不到位;应该要说明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二,变序教学值得商榷。学生没有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的气势宏伟和价值连城,对侵略者之恨、对毁灭之惜可能感受没有那么深刻;可以这样做:或者顺其自然先学“辉煌”部分,再学“毁灭”部分,或者补充部分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奇珍异宝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情况,也许学生的情绪体验会更深。第三,对“辉煌”段的学习是不到位的。主要是读得不够,这么美的文字,只是安排了默读、自由读和个人读(2人),读得较少;还有读和悟结合不算合理,最好先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重要词语即景点,再提炼要点,抽象出一两句话,这样从易到难,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非常感谢同伴的真诚帮助。我个人还觉得在选材方面也存在问题:如果是第一课时,则内容太满,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毁灭”段和“辉煌”段一网打尽,否则就顾此失彼,重点不明。如果选择第二课时,就可以在整体复习的基础上,轻轻回顾一下毁灭段,再重点学习“辉煌”段,甚至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熟读成诵,这样就比较合理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18
附录: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 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查找圆明园资料或观看《火烧圆明园》视频。
2、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词语。
1、师口述:有些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这样一段历史。今天,我们以语文的方式来学习和感受这一段历史。
2、师生书写课题:圆明园的毁灭。师提示写法,生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词语,请一生带读。
宏伟 瑰宝 举世闻名 皇家园林 众星拱月 玲珑剔透
侵入 销毁 奇珍异宝 金碧辉煌 诗情画意 蓬莱瑶台
二、整体感知,批文入情。
1、师导读:把心放到字里行间,自由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里强烈的思想感情。
2、交流:读了课文,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什么感受?
(预设:愤怒、难受、仇恨、可惜,并板书)
三、变序教学,体会“毁灭”。
1、师导读:读哪一段时你最恨,最怒,最难受?(预设:第五自然段)那好,让我们把那种最难受、最可恨、最可气的感情读出来。
生齐读,师小结:不错,同学们已经把最难受、最可恨、最可气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了。
2、师出示课件:侵入、闯进、掠走、搬运、破坏、毁掉、放火,并要求学生圈出这些词语,问: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动词最大的特点是生动,刻画出了侵略者的强盗嘴脸。
3、师出示课件,如果去掉括号里的词语,和原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师点拨:这些词语反映了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兽行,去掉后程度不一样了。
4、师引读:谁来读这一段,把侵略者的贪婪、残暴读出来?
生读后,再师引读:看,她的难受、仇恨和愤怒都写在了脸上,这是对帝国主义强盗的控诉!大家像她一样读!
四、回首前文,体会“辉煌”。
1、师出示第一段,口述:关于圆明园的毁灭,作者有这样一段议论,你赞同吗?为什么这样说?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至四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会读书的人要善于抓住要点,能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甚至把几段话读成一句话。
生默读后,交流,师引导用自己的话或用书上的话回答。
2、会读书的人,除了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之外,还要会边读边想象,把文字读成画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圆明园辉煌的景象。
3、交流:哪些词语让你眼前出现了画面?请圈出这些词语。然后在画面的帮助下理解,如:众星拱月 玲珑剔透 奇珍异宝 金碧辉煌 诗情画意 蓬莱瑶台
4、师引读: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无损地保留着,你会以怎样的心情,什么样的语气读三、四自然段?请大家练习朗读(根据时间确定),然后请两人分别读这两段。
五、前后照应,领悟表达。
1、师问: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师点拨:越是美好的东西损坏了,越显得可惜、可恨!把美好的东西损坏,就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不仅是中国人的,也是全世界的!
2、师引读:世界上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毁掉了。记住我们的国耻!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记住1860年10月6日这一天,读——
(生再读第五自然段。)
3、练笔:你有什么话想说?先想一想,再写下来。能写一句是一句,能写两句是两句,能写一段是一段。
放音乐,生练笔,有时间作交流。
板书:
21 圆明园的毁灭
愤怒 仇恨 可惜 难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18
《圆明园的毁灭》反思
付金芳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分了这样几个教学过程。
1. 读课题导入
出示圆明园的图片,“圆明园”中有两个yuán字,那怎么记住呢?接着就课题进行质疑,这么完美的一座皇家园林怎么会毁灭呢?又是怎么毁灭的呢?接着进入课文的学习。
2. 品读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课题是“毁灭”,可写毁灭的只有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那中间三段又是写什么呢?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在这一环节,学生并没有找到文章的关键句: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我后来反思,一是没有要求学生通读课文。这篇课文一共5段,而且不是现阶段教学的单元(现在在讲第三单元),学生读得少,对课文没有整体把握,很难找到关键句。最好是点名让学生读,边读边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图片解释其中的词语,如众星拱月、玲珑剔透、蓬莱瑶台等。读完一段,提问学生这段说的圆明园的什么。读完这三段后,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在细说圆明园建筑宏伟时,提了一个问题,圆明园里有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了7个有,即:
有…也有…
有…也有…
不仅有…还有…
这样的板书将长的段落变短,帮助学生背诵。
在“艺术宝库”一段,也只写了四个字“上自…下至…”。从先秦到清朝,经历了秦、汉、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中间跨越了2400多年,想想又有多少名人书画,又有多少奇珍异宝?
历数圆明园的辉煌,其实都是在为毁灭奠基。这一切的辉煌,都只存在于那一个历史瞬间。因为一把火,所有的宏伟建筑化成了灰烬;因为一把火,所有的艺术珍品灰飞烟灭。那里的文化不再,那里的历史也就这样沉淀在一堆废墟中。
面对这样的一个废墟,你会想说什么?
学生有的说想重建圆明园。可是重建的只能是躯壳罢了,就像一个人自信心什么的完全被摧毁了,只徒留了一副躯壳,就像宛如行尸走肉。保留这一片废墟,前来瞻仰的后人可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想象这里的辉煌,在北国肃杀的秋风中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考。
后记:学完这篇课文后,有两位同学写了《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的周记。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如果我是在建圆明园的时候出生的,做的事情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觉得是值得的。我不知道对清朝的皇帝是感谢还是恨……
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现在的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柱子了,一切美好在一瞬间变成了灰烬,一个美好的梦在一瞬间随着风,被吹走了,变成一个恐怖的噩梦。
老师读到这里,也已泪眼婆娑,能在学生心里留下哪怕轻微的印记,也是欣慰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18
《圆明园的毁灭》反思日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18
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于以上解读,我制定以下四点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文中“损、皇”等14个生字,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捧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 3.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识。 在使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如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概念。为了让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一段视频,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再配上雨果那诗意的语言“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造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清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然后呈现的是火烧圆明园后只剩的那几根残垣断壁。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悲愤,很好地铺垫了学习本课的情绪。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我没有明确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但在教学时,对那些主动从课外获取资料和信息的学生我及时表扬和鼓励,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又设计了一个作业“搜集并整理资料”。我说:“课前部分同学已查过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老师这节课呈现给你们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也是我搜集来的。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本单元的导语中也明确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同学们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自由选择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表格、图片或文字表述,能干的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下一节课再展示交流。”这样的设计,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19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19
《圆明园的毁灭》反思体会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烈火燃烧下“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接着,在悲凉的乐曲声中,播放了一系列圆明园的废墟图。目睹此景,学生禁不住发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在教学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了历史学家组、建筑学家组、艺术学家组和政治学家组。学生可以任意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与组员们一同整理、研究自己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获取、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这节课的作业就是让学生针对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这个问题,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写下来。同时,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些网址,便于查找更多的资料。这样的设计,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真实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19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上。体现了“自读发现——选读探究——品读感悟”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圆明园布局的独特,景色的优美,收藏的珍贵。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赞美和热爱之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更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悟到了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感悟到了这种独特的布局中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限的赞美和热爱,也为后一部分学生对侵略者把这么美的一座园林毁灭掉而产生的满腔怒火埋下伏笔——此时,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景观越是发自内心的爱,后一部分就会对侵略者产生刻骨铭心的恨。
我认为,语文学科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有所感才会有所悟,有所悟才会有所发,有所感悟才会培养爱美、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进而提高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内化积累,激发创新,提高民族素质。在学习第二段时,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朗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指出:“金碧辉煌”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为了突出殿堂的这个特点,读的时候应该把这个词读得重一些。“玲珑剔透”这个词,为了要突出“亭台楼阁”小巧玲珑的特点,应该读得轻一点。在读“买卖街”一句的时候,语调高一些;在读山乡村野那句的时候,语调低一些,也就是通过语调高低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景点的特点。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感悟到了殿堂的辉煌,亭台楼阁的玲珑剔透,买卖街的热闹,山乡村野的宁静。我还在第三自然段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男女生对读,挑战对手读,朗读擂台赛等,课堂上通过朗朗的读书声,
把学生带进了昔日的圆明园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一会儿置身于“金碧辉煌的殿堂”;一会儿置身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一会儿置身于宽广、寂静的“山乡村野”……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们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拥有众多珍宝的园林却毁灭了,我带领学生再读第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激发了对英法联军的仇恨之情。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侵略者罪行的词语,然后谈感受,我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给与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学生怎样去谈,去理解,对侵略者的仇恨、痛恨是大家情感的共鸣。接着我又通过一段录像,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暴行的理解,此时学生的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达到了极点,我顺势引导学生就带着这种仇恨齐读最后一段。那一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融进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无限的痛惜和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让听的人仿佛有一种心碎的感觉:多么令人惋惜,那无数的珍宝、瑰丽的园林。多么令人愤怒,那些可耻的强盗。
这一课的教学,使我又一次的体会到: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2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很久以前,我曾经看过窦桂梅老师的录像课《圆明园的毁灭》,当时深深地被窦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所吸引,心中期盼自己的课堂也能够像窦老师那样精彩,挥洒自如。
我在上《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深钻教材,通篇课文我朗读了几十遍直至背诵下来,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放过。接着查阅了大量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包括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的历代图片、圆明园的建筑风格等,然后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以及突破的方法等等。同时我也让学生搜集圆明园的背景资料。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资料,知道了圆明园经过历代皇朝建筑了150年,了解了当时的清朝政府是多么的腐败无能。明白了雨果写的两个抢劫圆明园的强盗指的是“英吉利”和“法兰西”这两个国家等内容。最后全体师生还一起观看了《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
有了上述这些铺垫,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我首先从课题“毁灭”入手,明确课文的1、5自然段讲了圆明园的毁灭,2-4自然段讲了圆明园的辉煌。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却为什么要花三个自然段详写它的辉煌?它又是怎样的辉煌呢?学生通过朗读、品味2-4自然段,感受到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这些都说明了圆明园的确不愧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师生通过引读、品读、赛读等形式把圆明园的“辉煌”牢牢地记在了脑海中。
接下来学习第5自然段,通过抓重点词句“侵入、闯进”“凡是能拿走......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感受侵略者的野蛮、贪婪。然后创设情境,想象不同的角色说话“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王公大臣或是士兵,或是京城的老百姓”等,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回答:“如果我是皇帝,我一定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不受外国人的欺负。”有的学生回答:“如果我是王公大臣,我会给皇帝上书,号召所有的中国人共同对付来犯的强盗。”“如果我是老百姓,我会去和敌人搏斗,保卫我们的家园。”......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表示一定誓死捍卫圆明园。我用沉重的语气小结道:“历史不能重来,一切都没有‘如果’,当年侵略军罪恶的大火令圆明园毁于一旦。从此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没有了民族建筑,更没有了西洋景观。我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更没有了......”这几个板书在黑板上的关联词擦去时,学生们表情凝重,看得出他们心中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最后我们再回头学习第1自然段中的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是多么令人愤怒,令人惋惜!正因为圆明园它是那么的“美”,所以它的“毁”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学生们的愤怒与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学生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感受。
当然教学中也留下了一点遗憾。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部分学生没有观看过以前圆明园的精美图片,“想象园中的美景进行说话”这个教学环节不尽人意。如果事先让学生观赏一下图片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不敢说这节课是最成功的,但起码它是最震撼人心的,也许语文的味道就在这里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2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我立足于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感悟,并在读中积累语言,练习表达。我设计了两处说与写的训练,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练笔,做到读写结合,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相联,既巩固了读的效果,提高了读的质量,又积累并运用了语言,提高了表达的能力,形成教学的合力。
一、在简省处说话
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中,作者对圆明园中景物的描写用了七个“有”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难道仅仅只有这些么?用多少“有”字可以写尽圆明园的美景呢?
欣赏课件后,我为学生出示了一份文字材料:漫步园内,我仿佛来到了( ),看到( ),听到( ),欣赏着( ),我不由感叹:( )!
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之后,尽情的想象,把心中最大最美的圆明园描述得淋漓尽致。
说的训练与课文紧密结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学生在说、练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通过积累的语言增进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在动情时朗读
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十分震惊,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课件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随后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情深处写话
在学生充分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了圆明园的毁灭过程之后,每个学生的心中都充满了愤怒与惋惜之情。我播放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烧毁圆明园所剩的断壁残垣图片,最后画面定格在那熊熊燃烧的大火中,那一片狼藉的灰烬里,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充分激发起来,他们就想一吐为快,直抒胸臆。这时引导学生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学生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学的需要。
于是,我引导学生练笔:英法联军利用我们发明的指南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利用我们发明的火药制造枪炮残杀国人,逼迫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张上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难道仅仅是一座圆明园的损失吗?我想每个中国人都有话要说,请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强权的侵略者。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如举世闻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可估量、宏伟建筑、奇珍异宝、瑰宝、灰烬等等。
这样,利用积累的词语,扣人心扉的画面,激荡灵魂,练习写话,给学生提供了抒发情感,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在实际的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写话能力,将读与写结合,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想,如果我们能紧紧把握课堂时间,在读的基础上渗透写的训练,将阅读与写话结合起来,必定会相得益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2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所以,“圆明园”这一“毁灭”的悲剧,更能激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本课教学设计紧扣“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以读为本”“以读促情”,“以情为本”“以景激情”“以史激情”之理念,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的原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思,在阅读中有所悟,在阅读中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历经“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流程,使学生“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阅读中飞扬。
一、激情导入,走近圆明园。
课开始我直接板书课题中的“圆明园”, 让学生通过所收集到的资料了解圆明园,当学生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深情感叹道:“同学们,就这样一座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1860年10月,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毁灭’了。”感叹的同时板书“的毁灭”三个字。至此课题目板书完毕。再让学生齐读课题。
而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辞动而情发”学生“爱”“恨”之情感得以初步激发,已引导学生走近了圆明园。
二、以读激情,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并作简单的批注。教师巡视点拨后,开始引领学生走进圆明园。
首先,读悟第2自然段。让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利用图示法理解“众星拱月”之“独具匠心”的布局特点。
其次,品读第3自然段。品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一系列的关联词,理解圆明园中的景观众多;品读中,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筑及景观之风格各异的特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初具映象。为进一步激发对圆明园景致的赞美之情,通过课件欣赏“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相关图片,同时,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资料,如适时简介“买卖街”“山乡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楼”……为学生对圆明园建立整体美。至此,教师引领学生跟随作者走进圆明园,尽情地饱览了“恍若月宫”的奇景。
再次,品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通过对重点词“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的感悟,让学生对当时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赞叹。
最后,引导学生回归朗读第2、3、4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文本载体的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教师悲愤地说:“但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已灰飞湮灭。华丽的殿堂楼阁已成一片废墟,让人流连的美景人们心酸的回忆。园内的奇珍异宝,有的被毁坏,有的流落他乡陈列在别人的博物馆里。这是为什么?是谁毁灭了美?是谁毁灭了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引导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学生犹如走进圆明园,目睹了英法两个强盗的无耻行经,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发联军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三、升华情感,走出圆明园。
教师过渡语:“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两个“不可估量”重点领悟。
教师荡气回肠地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引出)落后——就要挨打!”此时,学生会感慨万千:对强盗的刻骨之恨,对祖国的深切之爱。在老师的激情下,让学生拿起笔将内心的话语记写下来。写后,让学生带着或赞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读一读自己的感慨或抒怀。从学生的表达中提炼八个大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一堂课结束了,这是一堂“爱”与“恨”的课,这是一堂“赞美”与“愤恨”的课。一堂课结束了,可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却飞扬起来。
总之,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力求着眼于自主阅读,致力于课堂优化,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21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反思
中原中心学校 二(3)班 周霞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听完这篇课文后,作如下反思: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梁老师先引导孩子探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再引导孩子感受圆明园的毁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这时梁老师还设计了火烧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
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听课老师们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21
《圆明园的毁灭》教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写出了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毁灭的景象。这样一篇文章正是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教材。因此,我在课前精心备课,不仅深读了教材,还查阅了网上不少教师关于这一课的教学。不光如此,我还制作了一个声情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自认为准备的可谓充分,静待课的开始。
终于等来了开课的那一节,开始也如我所愿,依我的设计顺利进行。但是,当要与学生共同感受圆明园的辉煌的景观(建筑宏伟和历史文物)时,令我傻眼了。我原先设想是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则边听边想像景色,然后再讲出自己想像的景色。当我入情地朗读完课文后,那种急于说出想像景色的场景没有出现,连一个也没有。即使我叫了几名优秀的学生回答也很苍白,只是答出了文中写的名胜或者景物名。我再三诱导,也无济于事,时间也在慢慢地流过。我只好直接出示课件,展示文中描写的景物。这时,学生有了精神,一片“耶”的羡慕之声此起彼伏,与此前的静默大为不一样。这时,铃声响起,我只好结束这节令我失望的一节课。
课后,我一直在深思:这究竟为什么?最近几天,我翻看了一本《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的书,其中菲利普·比格勒说“每次写教案,我首先想到的都是学生的需求,希望自己的教案能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取得成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所设计的那堂《圆明园的毁灭》没有做到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首先,我设计的教案没有顾及我班学生的实际,只顾自己理想中的设计。我班的学生来自农村,学生见识少,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有线电视,但没有人看过与《圆明园的毁灭》相关的影片(后来调查得知),加上,学生搜集资料的水平低,因而,学生对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可谓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就无法想像到“狮子林”“蓬莱瑶台”“雷峰夕照”等等景色。我当时只想到自己对圆明园了解多,看了几遍关于圆明园的影片,却没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替学生想想。
其次,我在教学中没有顾及到学生,只顾实施自己的教案。当遇到傻眼时,我没有及时调整原先的教案使之符合学生的需求。教学就是为了满足学生需求,帮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为了将课顺利进行下去。
从这两方面来看,我的教学严重偏离了学生的需求,只顾自己的教学设计,这其实进入了自己为“主体”的教学。新课标已经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作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需求,才是一节好课。我终于明白了,那时,我及时调整教学,先课件出示圆明园景物的图片,再让学生边读边想像景物,那会好很多,即使让学生起来叙述想像的景物也会很充实,不再是干巴巴的景物名字。让我们共同谨记:菲利普·比格勒的话“每次写教案,我首先想到的都是学生的需求,希望自己的教案能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取得成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2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在本次绿韵杯赛课活动中,我讲的是《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第二课时,本课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本课教学重点。
为了让学生走进历史,靠近距离遥远的圆明园,教学之前,我就布置了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利用一节班会课进行了交流,并欣赏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使学生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课的伊始,我以学生的质疑作为导入,让学生对第一自然段进行质疑“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但是祖国文化史上,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并以这一个问题作为学习整篇课文的一个核心,进入课文品读,展开探讨式的学习。
在感受圆明园的辉煌的教学中,为了展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我精选了有关圆明园各种建筑风格、珍贵文物等图片,制成课件,使学生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并把这种感受融进朗读当中。
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只剩下了残垣断壁,自然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汇报、畅谈感受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组对比的句子练习,通过比较课文的原句与去掉“凡是、统统、任意”三个词语后的句子进行比较,体会侵略者的贪婪、残暴,然后结合学生自己的感悟、再配以悲愤的音乐,让学生进行感情诵读。由于有了前边比较充分的理解,加上音乐的升华,同学们的感情体验是比较深刻的,朗读的感情也比较到位。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堂上的小练笔,利用板书,三天大火焚烧之后,一间一间的宏伟建筑毁了,一样一样的奇珍异宝没了,在板书上也逐一擦掉,然后在课本的插图上,在圆明园的残壁旁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由于前面板书上的直观视觉刺激,学生心底也应该是涌起了微澜,所以写起来都蛮有感情的,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本节课中存中的问题有:
1、对于圆明园的建筑宏伟这一段,在文字表达上还可以更细致一些,如“有……还有……”这一个句式还可以品读更细致一些,并利用它帮助学生进行背诵;另外还可以设计进行更多的一些想象练习,让学生对当年的辉煌有更深的认识。
2、在最后的小练笔汇报中,有个别同学的“报复心”有些过了,这时候,如何让老师的引导更加入情入理,更有说服力些,让学生的认识更符合客观规律?这都是值得我更加深入思考的。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读的训练,体现出读的层次。有些重点语句,要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更善于捕抓学生的亮点,适时调控,点拨的语言要更到位一些,既精炼又要明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22
听周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后所思
不可估量的“爱”与“恨”
上午第四节课,早早就期盼着周老师的“教坛新星”展示课。每一次听她的课,真可谓是一种心灵的彻悟,视觉的冲击。果然,短短的四十分钟又让我流连忘返,收获颇多,感触甚深。《圆明园的毁灭》让我感受了另一个层面不可估量的“爱”与“恨”。
一、主线引领,立体再现
随着周老师刚一导入课文,一条清晰明了、贯穿始终的线——不可估量,随之出现。周老师以:找课文哪里都表现了不可估量?就将课文以立体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感观图片,理性思考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圆明园的毁灭》既要让学生看各种优美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激发学生产生骄傲和自豪之感。在孩子们还沉醉在“爱”的海洋里。周老师立即出示一些图片,再配上让人震撼的数字进行对话交流。比如,圆明园生肖塑像的铜首,拍卖价将近一亿人民币等等。让学生的心为之所痛。看到学生神情激动,可想而知,此时学生心中肯定升腾着一股股感情。
让他们体验“毁得令人心碎”。 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
观看《圆明园的毁灭》录像资料,然后结合第五自然段让学生进行质疑,如1860年侵略者为何能够在中国如此为非作歹?为什么中国军队不进行抵抗?为什么侵略者敢于销毁罪证?,并激发出学生对当时统治者无能的愤慨之情,深刻地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起小学生不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远大志向。这一设计较合理地运用了录像资料,并巧妙引起了学生质疑。不仅能有效的激活的思维,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语言表达等深层次的思考,而且也有效地促成学生情感上的升华。
这个板块,周老师也处理得甚为巧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三、语言的艺术,情感的释放
整个听课过程,我不时要控制着自己的感情,生怕被周老师给“忽悠”得掉下眼泪。每一个过度的总结,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就像思维的源泉,学生也好像找到了情感释放的源头,藏在心里升腾的感情,子让而然地向外喷涌,就包括听课的老师都在私下里议论着,都融入到课文中,成为了学生的一员。周老师语言的艺术是她知识和经验的积淀,是对文本的深层挖掘,更多的我认为周老师在上课时都忘了自己是在讲课,而是也融入到了课文中去。
由于我的才疏学浅,所感所思只是周老师课中精华的九牛一毛。《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周老师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睿智,深厚的语言积淀带给我的震撼,让我不断回味,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2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9 10:22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并激情导入: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在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想到了它被毁后的废墟,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正像文中所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迅速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并顺利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已清醒的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就要挨打”,认识到他们这一代的重任,现在必须努力学习,长大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高高的飘扬。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