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133|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研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8:4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听课心得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小语四下教材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长大以后作者明白了,父母对自己两个极端的段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爱的表达方式。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曲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读书、自我理解与发现,并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比如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母爱这一环节中,母亲对小巴迪的评价语时,老师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亲当时的心情。学生说了惊喜、兴奋、激动……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在这样在品读词句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就能读好句子。还有一处,那是当巴迪听了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以后,冲进房间,失声痛哭之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感受巴迪内心的心情,再把自己的感受送进去,读出来等等,带着理解与体会去朗读,学生才能读有所感,读有所悟。

曲老师的课堂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扎实。曲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曲老师抓住“父亲、母亲对巴迪的第一首诗有什么表现,从动作、语言、神态和‘我’有怎样的反映?”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批注感受,交流理解。如抓住“搂” “兴奋”等词体会母亲的慈祥、温柔,对我的理解与鼓励;抓住“扔”体会父亲的严厉,抓住“冲出”、“扑到”、“跑进”、“失声痛哭”感受巴迪内心的痛苦心情……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学生感受到了语文文字的魅力和文字背后藏着的意韵。

曲老师课堂的扎实还体现在课文阅读时的随文练笔中,她提供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是小巴迪,你想爸爸会怎么样夸奖你呢?,于是学生想象练笔,从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听到,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是多元的,描写是精彩的。这样的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写的能力得到训练,更是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8:51:47 | 只看该作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评课稿     

                                   新桥二小  张美琼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上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父母之爱。麻爱琴老师执教的这一课,让我感悟颇深,下面是我的一些浅见。
一、环节清晰,层次分明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麻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重点学习小时候“我”在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下的不同反应。整节课下来,环环相扣,教师引导简洁明了,学生学习思路清晰,听课者也是如此。
二、巧妙导入
一篇课文的题目是关键,麻老师在上课之初,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题目的不同之处:加了引号及这个引号所表示的意思,从而提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学生结合自身理解,读出不同的语言感觉,对课文来了个预知。
三、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麻老师让学生再次读书,同时要求用不同的线条划出有关母亲、父亲、“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并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标注在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在学生自主学习并汇报后,首先出示关于母亲的语句,重点抓住关于母亲的动作“搂”,深入挖掘,联系生活“你的父母会在什么情况下搂住你?”感受母亲内心的兴奋、激动,并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母亲这种鼓励之爱的体会。接着交流“我”面对母亲评价的反应,通过“我”的神态来感受人物内心的得意,学生再在朗读中表现这种心情。而紧接着父亲的评价却让“我”无法接受,学生对比不同评价下“我”的反应,在读中感受不同评价对人物产生的不同影响。最后又通过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父母争执的对话语言,使得这不同评价所包含的不一样的爱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四、科学设计课堂练习
在课末,麻老师出示了课堂小练笔,“听到这个好消息,我()”、“看到母亲的生日蛋糕,我()”……让同学们根据前面的提示语言,辨析人物的心情,写出人物当时的神态。让学生有所学必有所用,在不断地使用中积累不同的表达方法。
总而言之,麻老师的课紧紧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通过扎实、有效的引导,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体会,并从中学习不同的表达方法。
这次听课也让我明白,有时上课并不要一味地追求“出人意料”,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才是最最实在的,扎实有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多的知识与方法,在课外也有更多的兴趣去自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8:51:21 | 只看该作者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评课-
前不久,很高兴听了邢老师执教的语文课。课后听者动容,赞声不绝,从内心深处一致认为是一节精彩而又成功的语文课。对我有深刻的影响,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课堂上我看到了教师的老练与成熟、看到了学生的自信与出色、更让我看到了语文课应有的本色。可以说,这节课是老师与学生共同铸造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的爱。教师围绕这一内容设计了自然、流畅、有创意的教学流程。真正地起到了引导作用,每一处都不是轻描淡写,而是细致到位。教师在课堂中也力求尽做到尽真、尽善、尽美。

一、“真”情流露

课堂上教师以“爱”布局,学生也在爱中寻味。认识到了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缺一不可。为了让爱在课堂中得以犹存,教师讲述年仅六岁的儿子在幼儿园中所取得小小成绩为例,真情的内心告白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表扬是一种激励,是爱的源泉,而不是炫耀。相反对父亲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也明白了父亲对自己的极端的断言,也是出与于爱。学生对这种爱的理解更是不言而喻的。

二、“善”意点拨

教师在教学中处处不忘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流有痕迹。尤其是指导学生的朗读,方法巧妙,细腻独特。既有重点词句的揣摩,又有生活实际的联系,加上标点符号的推敲,把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淋漓尽致的感悟出他的内心活动如何。这样真正地促进了朗读,学生读的效果果然不同凡响。教师不光训练学生读书,而且进行了创造性的读书,注重个性化阅读,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设想作者在这两种爱并存的情况下,结果会怎样?这样“善”意点拨,学生与文本进行了真诚地对白。

三、“美”味一现

教师的语言精炼,利落,句句发自肺腑,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如果将最后一重点自然段,教师处理的在细致些,感情在升华些,朗读在充分些,学生伴随教师馈赠的一首小诗,一首歌曲的渲染,将会进入一个完美的境界中。

以上是我听课后个人心得,总之对我教学启发很大,今后我会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为我课堂上两种不同的评价,把糟糕变精彩,把精彩变精妙,让课堂有柳暗花明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8:50:58 | 只看该作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评课

                                             

我听了郭老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觉得整堂课郭老师比较好地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郭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迪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如“越来越”一句的品味)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笛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总之,这些感悟都是在朗读课文,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这是一篇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文本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关爱,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给每一个读者都能留下人生的启迪。面对现代生活条件下的“娇子”,如何让他们从文本中得到人生的感悟,确实需要教师精心地建构课堂。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并且处处体现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充分地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为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建设者、点拨者。教师很好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学有针对,学有实效,学有收获。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所以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进行了词语的运用,朗读的训练,写法的模仿,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课堂精彩之处在于,教师能引发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中“父母对我的两种评价的认识”,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表达,个性张扬。这正是现代阅读教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按着阅读的规律来理解汇报的,首先是抓住重点词句,读懂内容,再分析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情感。最后是通过朗读体验、升华。这是非常有实效的读书方法,体现了扎实的语文训练。
    回顾整个课堂,教师的语言并不多,但是很精练,提示很到位,凸现文本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8:50:42 | 只看该作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评课

                    杨益儿

一、循序渐进,突破教学难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明白,父母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文章语言平实,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母亲表达爱的方式学生理解比较容易,而父亲的爱,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高老师在教学中能循序渐进,化难为易,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高老师是这样展开教学的:首先引导学生想象:“我”听了父亲严厉的批评后,扑到床上,边哭边想,会想些什么?以次引起学生的思考;再提问父亲的评价到底是对是错?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段,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交流,让学生理解父亲的批评和母亲的表扬都源自他们对孩子的爱。接下去的环节是我认为最出彩的,高老师设计了一个句式练习,让学生说一说“父爱像____,他_____;母爱像____,她_______.”因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比较到位,所以学生的回答精彩而富有个性。

二、注重个性化阅读。 关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这篇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教师对朗读的指导贯穿整堂课,首先是课题的“精彩”和“糟糕”的对比朗读。接着是练习朗读母亲的话,教师以巴迪的身份发表评论,准确形象。特别是对重点段的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父爱的伟大。

三、教学内容的有效取舍.课文中有几个小节是描写巴迪等待父亲的句子,写巴迪特地又把诗重新誊写了一遍,还配上了画,又细致地写了他怎样焦急地等待父亲。满怀期待的等待等来的却是父亲严厉的批评。这部分的描写生动细腻,耐人回味。可毕竟四十分钟的时间有限,在教学中,老师还是把这部分的内容给忽略了,使得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8:50:31 | 只看该作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评课稿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巴德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两种不同的爱。池老师凭借其扎实的基本功、纯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向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下面,我重点捕捉本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亮点:

亮点一:主线突出,思路清晰

  这堂课,池老师紧紧围绕“父母亲的评价”这一线索展开教学,引领孩子们充分地朗读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当老师在教学感受巴迪母亲对他的评价时,学生的思路很清晰,知道从母亲评价的话“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的语言和“感叹号”中,感受母亲的赞美和肯定。除了语言的教学,池老师还对母亲评价的动作“搂”进行了补充。“这是一个怎样的搂?”问题的抛出,又激起了孩子思维的涟漪。最后从 “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等神态感受母爱的赞扬。池老师,向我们传递了巴迪母亲无论从说话的语气上、神情上、动作上都对小巴迪极高的评价。老师独具慧眼,让这段解读得读得很丰满,味道十足。

亮点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再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 整个课堂以读为主旋律,读中明理,读中悟情。池老师的课从开始到最后,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有个别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等。每一次教师的要求都不一样,且每一次读,层次都在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教师的指导非常到位,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朗读落到了实处。

  亮点三: 板书设计,紧扣文本。
     板书设计历来被称为微型教案,好的板书,是教者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能再现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显示教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也为了发挥板书的提纲契领的作用,韦老师设计了一个简单明了的板书:也就是写上课题,再在课题下面分别填上“鼓励”、“批评”,最后在最下面写上“爱”。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但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形象记住这个板书,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下面我来谈谈感到困惑的地方:

1、评价激励不够。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池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听了这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糟糕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糟糕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8:50:09 | 只看该作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评课稿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文本特点,杨老师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朴素又高效的课堂。杨老师的教学有很多亮点。

一、初读谈印象,培养“钩要提元”能力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了解引号的作用。

2、认读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在认读词语这一点上,杨老师做得非常扎实,各有侧重地关注了字音、字形、字义。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上,杨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先读再说。

这一块内容很好地实现了“读通”,就是把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也就是解决课文的生字词,扫清障碍,这是阅读基础。

二、关注言语形式,感悟母爱和父爱

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杨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精彩语句时,还重视引导学生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形式,努力发掘语言的生长点,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创造能力。

在体会母亲对我的赞扬时,教师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神情“眼睛亮亮地”,动作“搂住了我”、“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并重点抓住“兴奋、嚷、赞扬声如雨点般落到我身上”读好母亲赞美我的语言,感受母亲对巴迪的鼓励。

并以此为例,抓住父亲的语言、补白父亲的神情、把动作词“扔”字换成“放”字进行比较,理解父亲的严厉。在这儿建议可以这样处理:

挖掘“扔”的含义。

1、“扔”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在这里,父亲的扔代表着一种什么意思?

2、父亲扔掉的不仅仅是我诗,还扔掉了我的什么?(自信、期待、希望、自尊……)

3、更糟糕的是,父亲这样的评价是随随便便的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父亲像看了几个小时。”)

4、在看着“我”的这首诗时,父亲心里可能会怎样想过?(请个别学生说一说)

5、交流反馈,感受父亲这样的评价是一种严厉的教育。

三、做足“等待”,为下文的失落铺垫

在学了母亲赞许“精彩极了”这一部分课文以后,老师话题一转,“我”还有对父亲的期待,这是一种怎样的期待呢?学生读3-5自然段,思考,搜索,聚焦。老师分别用“‘是’‘又是’‘还是’‘还是’‘还是’一种怎样的期待”引导,学生们纷纷提炼了这样一些词语:迫不及待、急切、焦急、紧张、漫长、满怀信心、充满自豪。这是每个人从不同的侧面读出的个性感受。

解读,不是第一感觉就行,应该是披文入境,发现语言表达的特色,进入语言表达的场境。杨老师正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看似啰嗦多余,实则形象描摹,表明“我”一直在看着时钟,“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我的心,在等待,在等待”。还引导学生发现时间词后面都用句号,读时要长时停顿,表明时间的漫长,正如生师互动得出的那个词“度日如年,度分如年”,更衬托出“我”迫切想要听到父亲赞扬声的心情。

这时,杨老师引出写话这个环节:七点,父亲没有回来,我想            

                       我                                                                                                                           

七点一刻,父亲仍没有回来,我想                                    

我                                                                                                                                                                        

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想                                                                 

我                                                                                                                                                           

建议是否先说,如:看着时钟,小巴迪,你心里在想着什么呀?又过了十五分钟,你心里又在想什么呀?等啊盼哪,盼哪等啊,都七点半了,小巴迪,你还在想着什么呀?再写,引导学生体现层次性,也可引导学生抓住巴迪的神情、动作来写。

总之,虽然这是一节“素课”,没有录像,没有配乐,没有图片,没有补充什么资料,没有扩展文外阅读,师生只靠书本和笔,但做到了紧扣课本语言文字,实现了真正与文本“对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30 05: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