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交流课《钓鱼的启示》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7 17:17
标题:
小学语文交流课《钓鱼的启示》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
公开课《钓鱼的启示》听课有感
王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总体来说不错,文本理解的准确,教师有扶有放,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从学生谈的收获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感受还是很大的。
一、紧抓争议点,引发讨论。课文的难点是父亲语重心长的一段话,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还应从“该不该放这条鱼”入手。王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该不该放这条鱼”可以说,抓的非常好,真理越辩越明,只有学生在发言中能做到有理有据,我想就能体会到父亲一席话的含义。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要你应该寻找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引发学生讨论的焦点,从而突破文本的难点。如刘玉凤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很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给学生一个空间,收获一份精彩。王老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父亲的话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引发学生再次升华自己的读书所得。“从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想对父亲说点什么?”让学生变换角色,练习说话。课上到这里,以为文本理解的可以了,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整节课的总结。没想到王老师,又打出了一段字幕“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在他在知道没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法国思想家”的一段名言。这句名言恰到好处地揭示了父亲话语的真谛,以为老师又一次升华了中心,正为老师叫好呢,王老师又说:“你学完课文后,对道德有什么新的认识?或者你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也把它写下来,这就是你的名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真的是让我们惊讶,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也能谈自己对道德的认识,真的让人佩服,同时也为王老师精彩的设计叫好。这也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次成功见证。
建议:
之所以说是建议而不是不足,是因为自己是在王老师的设计之上受到的启发。如果王老师的教学上再改进一点,那么是否会更完美一点。
上课伊始抓“焦点”。上课伊始,王老师在学生回顾整体后就应该抛出“焦点”——该不该放鱼。在王老师的课上,文本处理了一半多,老师才让学生小组讨论“该不该放鱼”,这时的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熏陶”,答案当然只有一个——放!那这样的讨论就虚同摆设,没意义了。学生的理解也就仅仅局限在为什么放了。而且思维形成定势,再让学生谈为什么放,学生的答案就只停留在“鱼要产卵,会影响许许多多的鱼”,而忽略了道德的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引导——不产卵就可以不放吗?也能进行及时的补救)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放?不放?并且,教师有意识侧向于不放也有道理,减少学生口是心非的答案。那样教学中,再让学生找出不放的理由:没有人看见;鱼又大又美,那么诱人;钓的时间长;还以几分钟就到开钓的时间了等,在适机的引导学生读文字,品读这些理由,真的是不舍得放,同时明白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呀!再让同学们找出放的理由:你现在留下的是一条普通的鱼,如果你不遵守道德的话,将来你留下的将是一条更加诱惑的“鱼”——他可能是什么?让学生猜想,进而理解父亲的话中“像钓到的大鲈鱼那样”的是什么。
这样的设计,就没有了教学中教师的一问一答,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得以体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7 17:17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
执教:游彩云
第一课时
一、导入环节:
教师:请同学们默读第四单元的导读并思考:本组课文的专题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学生1: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生活的启示
学生2:本组课文的目标: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词句的含义。
【点评:老师引导学生整体了解本单元的专题和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要求,注意单元与课文的整合,学习有的放矢。】
二、学习《钓鱼的启示》,初读课文环节:
1、教师:请同学来范读课文,谁愿意?
学生:教师给学生分段落读课文:1-2;3;4-6;7-8;9;10;11(共7个学生)
教师:要求同学们听得仔细,读得自信。
2、学生读书。
3、汇报。
教师:听得仔细的同学发现了什么?
学生1:“实践”的读音不准确
学生2:“湖里”读成了“湖中”
教师:根据同学的评价提出建议:不要增加字
4、学习生字。
教师:学生进行生字自学,要求待会向其他学生做提醒
2个学生互相问问题并回答
教师1:应读一个词
学生2:请问另1个同学字的第10画是什么?
本环节:学生互相出题考生字
教师:找出14个生字中,有哪些形声字?让学生一个一个找,对照。
教师:形声字很多,请大家关注
【点评:老师放手让学生学习生字词语,指导学生学会评价。注重学法的指导,感觉与众不同。】
三、学习课文环节:
1、齐读课题。
教师:从课题看讲了2个:钓鱼 启示
2、请学生找分界线:从哪分界?(读出有关段落)过渡句:“转眼间-----”分成两部分
3、课文写了什么事?概括主要内容。应注意什么?自己想。
4、你们用什么方法概括?(学生:起因)学生自言自语,学生、教师互相听
(师:经过呢?)学生自言自语,学生、教师互相听
个别:只说了经过。师评价:要完整
个别:说得详细。 师评价:只概括主要内容,不要说启示
个别:----- 师评价:只概括这一件事。结果是:学生应答
师点拨:还可以借用另一条线索来概括,课后第2题
回到课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我的情感变化?
得意——(急切)——(争辩)——(乞求)——(依依不舍)
教师:起因是:得意 那经过呢:(急切)——(争辩)——(乞求) 结果:依依不舍
5、组织教学:坐端正
(1)怎样概括经过呢?眼睛告诉我:谁在思考?安静地想(1分钟)
(2)汇报:----- 教师:点拨,3个词该怎样连在一起:
学生:起初,后来,最后
教师:我又……又……又……(难度大,学生说不到)
教师:又是不解,又是争辩,又是乞求,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
(3)再三争辩,多番争辩,(教师发散学生的思维,将概括主要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完成)
安静地回到课文,思考:为什么争辩?怎么那么不舍得放?
拿起笔,在文章中找,并标好序号。不可以的就用自己的语言来写。
学生1:罕见
教师:从哪里找到的?
学生:(“从来没见------”)
教师:可以这样回答:我从第几个自然段的哪里看出来的?注意说话的完整。
学生2:时间长
教师:概括(来之不易)
学生2:小心翼翼
教师板书:翼,请学生看,并一起写(写字教学)
学生3:“……看不见人……”
教师:没人发现
教师:只有读的进去书的才能找到原因
学生4:概括了黑板上的原因
学生5:再次说鱼的难钓
教师:还是来之不易
学生6:等了很久
教师:“来之不易”的原因还真的有很多
学生7:天黑
教师组织教学,眼睛告诉我了。
教师:再说了没人发现的理由了。
教师:为什么会非常诱人?(指导学生读读课文的有关语句))与学生商榷:是否把诱人与罕见相合在一起?)
【点评:老师教会学生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语文,而且学到了方法。老师的语言驾驭能力特好,非常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板书设计:
13 钓鱼的启示
得意——急切——争辩——乞求——依依不舍 罕见
来之不易:时间长 小心翼翼
没人发现:
非常诱人:大 漂亮 鲜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7 17:18
《钓鱼的启示》听课、评课记录
东郊希望小学 陈垂明 13号
一、复习导入 。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钓鱼的启示》,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
2、师:谁能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生说,师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二、学习课文
1、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生读启示,提出疑问。)
2、解疑:理解道德的“是”与“非”。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3、师: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1)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2)学生先默读、自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生汇报交流,(师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说理由,再读有关句子。)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师: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师: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
4、师:“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1)生用喜欢的方式去读文,去体会。
2)汇报交流。生说,师板:
得意—急切、不理解—委屈、难受—乞求—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朗读并理解)
师: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
(引读“道德只是个……却很难。”这句话)
4)分角色读对话。
5、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6、师: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1)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齐读
(2)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生说,师补充
(3)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7、小结:真因为这样,所以——(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
三、总结全文
1、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2、学习了课文,你要怎样做?
3、生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四、作业 。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
29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鱼 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获得启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7 17:18
评课:
2011年10月份,听了我校韩老师讲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我收获颇多。 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内心情感经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我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教师讲起来也比较费力。可是,韩老师处理的却比较好。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一、首先在设计上有所创新。抛开了以往逐段阅读的教学设计,努力建构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直接从学生学习的难点出发,以“我”获得的启示为突破口,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探究、感悟、解决。
二、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突显学生的认识活动。默读自学、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交流、进行超文本解读,这些丰富的形式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入,认识结果不断完善。
三、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在教学中,韩老师能结合学生学习的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逐步解决学生的问题“放鱼是对的,不放就是错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呢?”“为什么说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四、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韩老师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同时,在教学中,也不免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
二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韩老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有待思考、探索。
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7 17:18
《钓鱼的启示》的听课反思
听罢汪智星主任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后,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名师,什么叫大师。汪主任的课如行云流水一般,过渡巧妙自然,语言简洁生动,让人叹为观止。他的课堂教学是带着学生走进了“自助餐”,是学生自己在文章中理解、感悟,找到解决自己心中疑问相关语句。他的整个课堂教学中无一个明显的提问环节,没一个我问你答的教学过程。有的只是带领学生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有的只是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揣摩;有的只是老师迎合着学生,而不是学生迎合老师。整个课堂教学是那么浑圆、柔和,那么惬意、祥和。于是乎我又想起了在哪篇文章中的观点与同仁们共享: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而不是不断提问,不断寻求答案,让课堂变得忙忙碌碌、疲惫不堪。在教学中,原来准备提问的地方,要多想想,看是否能用其他的语文手段来代替。如用语文训练代替,用发言争辩代替,用欣赏玩味代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7 17:19
一课三听
-------听于红老师《钓鱼的启示》有感
在两天的时间内,我听了于红老师在我们四年级组三个班执教的三节风格不同的《钓鱼的启示》,脑子里想法很多,但是却又不成体系,看到同事们的评课,我也结合三节课的听课,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听——辩论让学生脱离了文本
在课前的讨论中,我建议于老师以“应该放鱼”和“不应该放鱼”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赛。因为我觉得学生有了第一节课的充分预习,应该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通过辩论,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但是在课堂上,只有杨韵琳、唐靖杰、王凯冰等七个同学站在“坚持不应该放鱼”的一边,其他多数同学都似乎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坚持应该放鱼。老师采取了一攻一守式的争辩,结果,多数同学争来争去,完全脱离了文本,进入了“口水大战”,语文课堂似乎成了道德法庭,失去了最本真的语文味。
回来以后,于红老师、晓丽主任、志香老师和我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不知道问题是出在辩论赛上还是出在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上,总之,我们都意识到讲读课上的辩论赛不能滥用,要注意与文本紧密结合。
二听——回归师生问答式
于红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大胆地修改了教学思路,确定在课件上出示重要段落,引导学生以课文问题为引子,交流自己的预习所得。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严谨了,读得多了,谈得多了,但是我们又觉得学生的自主探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问题出在哪里呢?第一节课学生预习过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巧引妙导,对于关键性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自我预习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呢?
三听——课堂还要大胆放手
在第三节课上,应该说比第一节增加了不少有感情朗读以及学生做练习的环节,比第二节也增加了一些思维灵动的空间,但是还是感觉课堂教师放手仍不够大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完全得以体现。我想,一节优质的课最需要的还是教师理念的更新,要实现和谐高效,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研读文本的主角,深入思辩的主角。
看爱华老师的评课,才知道于老师一节课提了25个问题,真是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是理论看得多,实践感悟得少。上得满意的课几乎不曾有过。我的课堂上,问的问题也是过多过碎。
谈几点收获:
1、学习于老师自我挑战的勇气。于老师为了这节课,数易其稿,其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我想,每一次自我更新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想到于校长所说的我们应该过“痛而后快”的教育生活,我又很羡慕于老师有这种磨课的机会。
2、学习孩子们真实坦荡地做人。在我们班的争辩赛上,唐靖杰、杨韵琳等同学力主要把鱼带回家。其中杨韵琳大声向郝洁质问的声音掷地有声:“郝洁,你说得好听,什么要遵守道德法规,但是如何你在现场,你能做到真正地到手的一条大鱼放走吗?”是呀,试问我们学校的老师,又有几人能够做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相一致呢?我们都知道保持校园整洁人人有责,但是如果真的发现操场上有一片脏兮兮的杂物,有勇气弯腰捡起,亲自送到垃圾箱的,又能有几人?唯其如此,课文中心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因为这个过程需要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也就是“本我”和“善我”之间的角逐。善之为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美之为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我为那些有勇气当众承认自己不舍得放鱼的孩子而喝彩,因为他们真实得一尘不染。
3、师生平等的课堂,才有希望搭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于老师平易近人,我觉得同学们在她的课堂上很放松,敢说敢问,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当我们蹲下身子后,就能够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伟大之处。
4、和谐高效的课堂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听了于老师的几节一步一个台阶的课,我感觉自己对什么是和谐高效的课堂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对建构一个理想的高效课堂充满了信心和向往。姐妹们,加油干吧!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锲而不舍,我们都能成为站在讲台上,心中充满幸福感的快乐教师。
不当之处,敬请于红老师和其他老师斧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7 17:20
《钓鱼的启示》听课反思
听了王传贤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深深地被课堂教学所吸引,真切地感受到教学是精妙的艺术。王传贤老师的教学体现出阅读教学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中进行的,学生在多维平等的对话中感受与体验真情,同时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达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王传贤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品读文本的同时,能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学的自然,教师引得恰当,促进了学生阅读实践,在学生自主寻找、批注、汇报过程中,体验父亲说的话,,同时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在整节棵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确实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7 17:20
《钓鱼的启示》听课有感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今天有幸到庄头小学参加庄头点八校联动听王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后,收获很大,觉得有这些地方值得我学习:
1、抓心理变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课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虽然写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的。王老师在处理文本时,以“我”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到“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接着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我”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另外,王老师又以父亲的态度线索为辅线进行教学,想让孩子通过对“父亲”心里的犹豫,到最后坚定的语气这一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规矩,无论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须遵守的。
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做人道理
王老师很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如读“启示”片段中,引导学生说话:作者可能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你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学生通过想象,交流。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最后,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生情,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课堂上,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交流 讨论 谈体会,重在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教育,学生潜心读文的时间不多,语文课堂上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觉得“语文味”不够浓。如果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落,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语文味”就出来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7 17:20
[原]《钓鱼的启示》听课体会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以小詹姆斯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地学习、理解、品味,深刻感受詹姆斯钓到大鱼时的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痛苦、悲哀和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詹姆斯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启示(理论)——到故事(钓鱼、放鱼)——再到启示,层层剖开,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7 17:21
《钓鱼的启示》听课有感
昨天下午第一节课,我们听了我校吴惠茹老师教《钓鱼的启示》这节课,我的感觉是清新自然,教学流程一目了然。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本节课,吴老师从学生的质疑入手,引出所教内容,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围绕“鱼”与鱼的含义,抓住“我”的心理变化这一主线,引导孩子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的心情变化,理解父亲的内心感受,其间教师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引导体会,所用的方法有:分角色体会读、换位感受等,激励孩子很有方法,训练孩子照顾全体,理解文本以读为主,其中令我难忘的一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们理解当时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吴老师扮演那个钓到鱼的孩子,让同学们当“父亲”,师生展开角色对白:“父亲,没有人看到我们,我们还是留下这条鱼吧!”“钓鱼的时间没有到,这是规定,不遵守规定就是不道德的行为,跟别人有没有看到没关系”……吴老师用这种巧妙的设计引导孩子突破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们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涨,较深刻地体会到了那位父亲的用心良苦,这虽是一个简单的小环节,却体现着吴惠茹老师教学的智慧,令我赞叹不已!
总之,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的部分环节设计的独到之处和教学实施中的亮点,都值得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学习,对我们平常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7 17:22
《钓鱼的启示》反思
刘新楠
<< 钓鱼的启示 >>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一篇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让孩子既学得懂,又学得有趣呢?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许老师采用了优选组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捡到了别人的钱包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的少,大多数学生上课不发言,不思考,学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对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的不透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学的内容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