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把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呢?于是我由原来的课后任务为课前任务。我把第二天要学生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下达总任务。下达的任务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次难易程度要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到”,如果太难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太容易学生就没有茅塞顿开后的成就感了。任务还要有学生可以发挥的空间。在学习“4A Unit9课时一”时要求学生?找一找和本单元有关的已学知识。?找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可以是不会读新单词,但必须要求会拼写。对于这些任务学生就要了解Unit9的大概内容,学困生可以找所学单词“hot、hungry、thirsty、cake、coat、sweater”等单词,优等生的发挥空间就更大了“I'm hot. What would you like? a glass of milk 、Good morning”等等。他们会主动的寻找疑难问题,积极参与并探索答案。上课时在学‘thirsty(渴的)’这个单词时,有的同学就会说:“老师,这个单词可简单了就是在‘thirty(三十)’中间加个‘s’。”其他的同学立刻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英语课也就是英语语言实践课,语言实践需要对话操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英语课堂含有极其多的对话机会,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大部分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参与课堂,这正是语言实践能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座位形式多数采用秧田式的结构,高大的讲台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无形的距离感。于是我将讲台移开,学生按六人小组结合,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均等的分到每个小组。小组的划分以及明确的分工使得原本比较分散的学生凝聚成了一个个小团体,每个小组就好比一个浓缩的英语课堂,学生练习英语的机会增加了,特别是在学习每个单元巨型操练部分时,合作气氛相当热烈,教学再也不是教师和个别学生之间的活动,学生再也不是课堂中的配角甚至是旁观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例如在教授“4A Unit9 C Work in pairs ”时, 我给学生的课前任务是:‘以需要帮助的人为主题设计小对话。’这可让学生们抓住了SHOW一次的好机会了,他们小组之间共同讨论,个个出谋划策,小组长分配小任务,忙的不亦乐呼。第二天上课他们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有的小组同学扮演卖火柴的小女孩,其他同学很热情的询问“What's the matter ?”并用句型“Here's ... for you.”给她送吃的、喝的、穿的东西。还有的同学扮演生病的老奶奶,饿坏的小狗等等。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都忙坏了,我这个老师也陶醉在欣赏学生学习成果的喜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