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教后记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55
标题:
小学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教后记资料
公开课《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接着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快乐。而提示语的填写则更加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到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而学生创作小诗,则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乡情》的音乐声中学生更进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乡愁。所以诗句的诞生自然而然。今天课堂上马昊天创作出的“风景还是故乡的美”则出人意料地给这首古诗添加了一个总结句一样。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少数学生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但是我知道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许正是我长期以往在课堂中一贯的教学风格,导致了这个班级的两极分化。我必须深入思考,怎么样做到抓中间,促两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我前进的步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55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当然,要理解琦君那份浓浓的思乡情,需要引导学生多次品读,从字里行间细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与学生一起读完这一篇美文后,有不少收获与思考:
一、收获:
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课文朗读、生字词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其他小组进行评议补充,我在这一环节只是起到了组织作用。
本课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细品文章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摇花乐。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找出文中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把感受深的句子写下来。”经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交流,一个小组汇报的是第三自然段“摇花乐”,并进行了有感情的朗读,应该说找的是准确的,读的也不错,受到了其他小组的好评。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显然还没有真正读懂文章。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我说:“桂花不仅仅带给我的是摇花乐,还带给我哪些快乐?请同学们再从文章的开始细细的读,有没有新的发现。”学生就静下心来细细的读,去品味文章的语句。第一个小组举手了,他们找到的是“开花乐”,接着第二小组、第三小组……依次是“闻花乐”“收花乐”“思花乐”。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多方位的解读,应该说是成功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
⒉以学生为本,享受朗读的乐趣。
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最基本的理念。因此在课上,语文教师要想尽办法的让学生深入文本,把自己独特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当学生交流完“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后,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⒊创设情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这篇课文的另一难点是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要学生自己抓住难点并突破难点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读了“这里的桂花再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你有什么体会?母亲还可能还会说:这里的环境真好,也比不上 ;这里的生活真舒适,也比不上 ;这里的 ,也比不上 ……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 。
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学生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在对问题及文本的解读中,对学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现在有不少的课过于注重了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其实语文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没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是做不到的。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不过我也感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总担心学生听不明白,以至语言不够简练,对学生的“放”还不够,小组训练还不够,主要表现在:
二、失误之处及改进。
1.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小组分工还不够细致。在汇报生字词情况时,本来分好的是一人汇报二类生字、一人汇报一类生字、一人汇报生词、一人汇报难写的字和容易读错的字。但是在具体的汇报过程中,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忘了说什么了。这需要下一步对小组合作分工做的更细一点。
二是小组汇报声音较小。应该说大部分同学的声音没有达到洪亮这一标准,不少学生喜欢在喉咙眼里说话,虽然反复强调多次,依然收效甚微。看来下一步还得加大训练力度,力争每一个学生都能大声地开口讲话。
三是小组发言存在问题。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学习相对困难的同学,在分工发言的时候,往往是回答最简单的问题,或是说一句话:“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其他小组还有评价或补充吗?”过于简单化,这样就无形中让这个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这就要求我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加大转化力度,让后进生有话可说,能有胆量说。
⒉有感悟的读还不到位。
虽然同学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较为到位,小组合作也比较有效,但是在把自己的体会融入文本的朗读中,还不够到位,假声假气多,真情真意少,这也暴露出学生不能把文本的感悟融入于心。所以在下一步的教学之中,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带入文本的朗读之中是值得重视的。
⒊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
在课文学习的结束,导学案上有这样一道题:
作者琦君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在另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这段话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谓精彩纷呈,但是符合短文中心的却很少,这一段主要表达了琦君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从这个题目的回答来看,学生的阅读能力亟待加强,不光是这一学期,也是整个小学阶段始终训练的重点之一。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想与学生学好一篇课文,就要从多方面来设计教学流程,就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才能有所成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56
《桂花雨》课堂实录与反思
片段一
师:同学们,预习时老师提了个问题: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能说说吗?
生:这是一场香气扑鼻的桂花雨。
生:这是一场快乐的桂花雨。
生:一场花雨缤纷的桂花雨。
师:把“花雨”去掉。
生:一场缤纷的桂花雨。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读出了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书:香)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书:乐)。这就是文字带给我们的滋味。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需要好好的、反复的去读去品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字,去读文字中香的味道,乐的味道,甚至更多的味道(板书:……)
片段二
(PPT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我不明白“浸在桂花香里”是什么感觉?我们的教室前就有一棵桂花树,最近我们每天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怎么就能感觉到是“浸”在花香里了呢?先不说,拿出笔来,在“浸”字旁把感觉写下来,一个词也行,一句话也行。
生:我觉得桂花的味儿香香的让人陶醉。
师:陶醉就是“浸”的感觉。
生:好香啊,都把我熏成了香人儿啦,一直香到了我的心坎儿里。
师:不仅闻到了香,而且香味跑到心里去了。身心沉醉,这就是“浸”的感觉呀。
生:在桂花香里仿佛我自己也成了一朵桂花了。
师:哎呀,自己就是一朵桂花,忘我的感觉!多美妙的感觉,就是课文中这一个“浸”字呀!那怎么读能把自己浸在桂花香里的感觉读出来呢?(一生读)
师:好像还在香外徘徊。两个人读,看看香味儿能不能浓一点。(同桌齐读)
师:香味儿变浓了,好像还不够,我请一组同学读,能不能让香味变得更浓郁一些。(一组学生读)
师:这回香味更浓了,全班同学一起读,让这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学生全班齐读)
师:真是“只留香气满乾坤”呀。这些文字,就像这不起眼的桂花,朴实却芳香迷人。这么一读,把我们的眼睛、嘴巴和心灵都唤醒了。怪不得同学们说,这是一场香气扑鼻的雨呀!
片段三
师: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我们用心去品味。(出示文中第三自然段)读散文有好多种读法。会读的小朋友会从文字中看到画面。静静默读这段文字,用心去品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默读)
生:我看到了桂花随着风儿在空中飞舞,香味一定弥漫整个天空。
生:我看见孩子在树下拼命地摇着桂花树,她的身上全都落着桂花。我看她都陶醉在其中了,沁人心脾的香味儿弥漫整个村庄。
生:我看到了那个小女孩正快乐地享受着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你们想不想做这个摇桂花的小女孩啊?想不想体验这摇桂花的快乐无比啊?
生:想。(全体起立。音乐起。)
师:现在我们是小女孩,抓着桂花树干,憋着劲儿使劲地摇。一阵阵的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桂花像什么呀?
生:桂花像一阵很香很香的雨。
生:我觉得这桂花像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生:这些桂花像碎金一样从天而降。
师:孩子边摇边喊——
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摇啊摇啊,头上是桂花,身上是桂花,连小辫儿上也是桂花啦!孩子高兴地喊着——
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这摇桂花真有这么快乐吗?
生:因为孩子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觉得很快乐。
生:因为孩子最喜欢桂花,一想到桂花摇下来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就觉得特别快乐。
师:这摇桂花呀真是一件乐事,可作者为什么说是一件大事呢?
生:作者觉得摇桂花很有趣,然后就天天盼望着摇桂花。
生:因为每年只有一次摇桂花,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生:因为她很高兴,这阵阵的桂花雨飘在了她的童年里,飘到了她的心里。
师:因为一次所以珍贵,因为能创造快乐,就是孩子最大的事情。这摇桂花成了孩子最快乐的事情,所以一直记在心里呢!
……
师:什么叫口占一绝?
生:就是即兴创作一首诗。
师:父亲即兴创作一首诗时,脸上会是怎样的表情呢?
生:很幸福,很享受,很快乐的!
师:请你扮演一回父亲,口占一绝,好吗?
生:(表情丰富地)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孩子们,父亲口占一绝时的那种幸福的,享受的,陶醉的样子,我们感受到了。我们一起跟着父亲吟诵起来——
生: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同学们,这快乐的摇桂花,带着温暖,带着幸福,带着芳香,在我们的心头荡漾着,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怪不得同学们说,这是一场快乐的桂花雨。
片段四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生:是琦君。
师:琦君是谁?
生:她是一个女作家,写过很多散文。
师:(PPT出示琦君照片与介绍)本文作者琦君,是著名女作家,出生在浙江,后在台湾居住,又在美国定居。她写过好多文学作品。我们来读一读她的作品名(《水是故乡甜》《烟愁》《橘子红了》《两只辫子》《一对金手镯》《阿荣伯伯》《母亲》……)你能发现,她是一个怎样的女作家吗?
生:她非常爱她的家乡。
师:是的,《水是故乡甜》。
生:她虽然长大了,但是有一颗童心,她在回味童年。
师:我想《两只辫子》可能是写她的童年的。
生:她很怀念自己的母亲。
师:对!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写到母亲。写到故乡、童年、亲人。琦君在写桂花雨的时候,全家已经搬出了摇桂花的旧宅院子。当她在回忆这段童年时光时,她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她的脸上又会是怎样的表情呢?请同学们用耳朵静静地聆听老师朗读全文。请你继续从文字中寻找带给我们的滋味!(师配乐朗读全文)
师:你们听出什么滋味了?
生:我仿佛又闻到了那阵阵的桂花香。
生:作者和她的妈妈都非常思念故乡,怀念故乡。
生:还很快乐。
师:有快乐,有幸福,更有思念!孩子们,我们能想象,当琦君写到家乡桂花树,写到摇桂花,写到父亲母亲,她的脸上会是怎么的表情呢?
生:也许脸上有些泪水,但是她是微笑的,因为她在回忆童年的快乐。
师:有笑有泪啊。她想着,写着,当她写到摇花乐时,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她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女孩摇桂花的情景,那个小女孩就是她自己。
师:她仿佛又回到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这时的她会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快乐地喊一下呢?
生:我想一定会的。她会激动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她想着,写着,沉浸在童年的梦境里。也许她只是喃喃地对自己说——
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也许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在心里反复默默地念叨着——
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当她写到母亲敬香,父亲口占一绝时,她的眼前又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呢?
生:她的眼前会浮现父亲很快乐地享受地朗诵诗时的情景。
师:她的耳畔又响起父亲的那首即兴诗——
生: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想着,写着,她记起了母亲说的那句至今都不忘记的话——
(PPT: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生: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能明白母亲的这句话吗?
生:其实,旧宅院子里的桂花不见得比外地的桂花香,她的意思是爱家乡,思念家乡,思念那棵桂花树。
生:那棵旧宅院子里的桂花陪伴她女儿,陪伴她自己,也陪伴她们全家。
生:这棵桂花树和她们全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已经成了她们家里的一员了。这桂花树,就是家乡,亲人呀!所以母亲说家乡旧宅院子里的桂花最香。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也深情地读一读。
生: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学到这儿,你们觉得这桂花雨还是一场什么雨?
生:一场难忘的桂花雨!
生:还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
(板书:念)
师:为什么琦君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故乡、亲人、童年呢?我们一起读读她的心声——
(PPT:像林木花草一样,怎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琦君)
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根,家乡、亲人、童年……今天我们从桂花雨中品出了好多的滋味,好文章就是需要我们不断去读的。读文字,读作者,读滋味……让我们多阅读琦君的作品,用我们的笔书写自己的五彩人生。
教者的话:
这次教学研究的主题是学会阅读。其实,这是一个宽泛意义上的主题研讨活动。因为我们每一堂课都在教学生学习阅读。我理解的“学会阅读”不是静态的把“学会阅读”当做知识去教,当做僵硬的技巧与方法去教,而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阅读方法、阅读思维、阅读习惯为主的教学过程。
桂花雨是一篇散文。琦君的散文都有一个风格:文字朴实淡雅,就跟桂花一样,朴实却芳香迷人,越读越有滋味。散文的解读是多元的,同样一篇桂花雨,各自解读的方式有不一样。四年级的儿童在学习这一课时,通过字词预习,哪些已经懂了,哪些不懂需要教的?课文会读了,读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很容易读出来,哪些不容易读出来而确实存在,需要我思考并花力气去教的?这是篇散文,如何根据文体特点,结合学生情况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我在备课之前去考虑的。我想象中的散文教学的境界是师生深深地沉浸在文字的音韵、节奏中,在文字的阅读与品味中,在声音的聆听与画面的想象中,让心儿亲近文字的温度,感悟语言的滋味、情感的滋味。
本课教学教什么呢?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通过多元阅读,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方式,感悟一般散文的阅读方法是重朗读、重感悟、重体验和想象。
2.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把握全文香、乐、念的文心,联系语境悟出文字带来的滋味和情感,倾听作者心灵的声音。
3.充分发挥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的作用,让学生获得自主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怎么展开呢?本课教学过程很简单,首先教学预习后的字词,接着在“这是一场( )的桂花雨”的统领下,按照“香乐念”三大阅读板块,体会桂花雨香的滋味,乐的滋味和念的滋味。不同的内容,方法也不相同,“香”以浸入文字品读滋味为主,“乐”以走入情境感受体验为主,“念”以聆听朗读还原情境为主。具体讲:
基于预习基础上的词语学习,把学生本来已经会读的词语读活,把词语的内涵读宽。
基于形象层面的桂花香,把带有个体生活经验(如教室前的桂花香的浸润体验与表达)与文本拓展(如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朗读品味融入文字,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这是学生在预习时无法体会到的。唯有对文字的深度阅读与品味,才能懂得桂花不显山露水,不喧哗张扬,默默散发芳香,扣动人的心灵的品质,读出桂花香的特殊意味,悟出作者文字的朴实、亲切与芳香宜人。这是一种基于文本文字滋味体验的深度阅读。
基于情感层面的摇花乐,是可以传染给正在学习着的孩子的。因为这种快乐的方式在孩子们的身上都有过体验。学生预习时会很容易找到这种“快乐”。教学中用表演的方式现场体验摇花的快乐,目的是清晰地再现并熟悉文中一个个鲜明的场景,这是作者在写作时最为清晰的画面,也是孩子们在学习写作时需要掌握的一种场景描写方式。这样的教学,既为“念”板块的还原情境做了铺垫,也让学生懂得阅读散文,可以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还能帮助学生学习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表达生活的真实与亲切。为课后作业仿照“摇花乐”片段,以“( )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的童年生活作了指引。
基于作者层面的思念雨,是孩子在预习时不容易读出来的,需要老师的引领。
教学中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并还原情境,逐渐帮助儿童认识到文字是作者心灵的声音,读作者和读文学作品一样重要。阅读中去聆听作者的声音,语言,表情,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作者的心灵,特别是还原一个个已经熟悉的鲜明的场景,从同样的场景中体会不同的滋味。听也是在读书,那是用心灵的耳朵聆听。徜徉在文字与音乐的美妙境地里,每一个孩子都能真切地感觉到作者的心跳和自己脉息的呼应。这是一种阅读意识的培养,也是一种阅读思维的训练。
学习活动应该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是学生的注意、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
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散文是否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所组成的课堂交响乐本身就是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56
《桂花雨》反思一
<<桂花雨>>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自渎课文,一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所以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56
《桂花雨》反思二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56
《桂花雨》反思三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到底是作者家乡的桂花香,还是杭州的桂花香?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各种观点的交流过程当中自然的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56
《桂花雨》反思四
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给学生的理解与表达留有足够的空间,学生自然就会碰出智慧的火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57
《桂 花 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2个生字,积累词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课题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桂
花雨》(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自读提示,明确目标
轻声速度阅读提示,看看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目标?(学生小结)
点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体会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清顺序,明确内容。
(二)细读探究
1、自主读文,画出桂花给“我”带来快乐的句段,边读边在书中作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伴听,不懂的内容,同伴互助 或做标记,集体交流。
3、代表汇报,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并恰当点拨。
学生汇报哪些内容,教师相应点击哪部分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用“读句子,想情景,谈感受”的方法,重点交流以下内容: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
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课件演示桂花树与梅花树的对比)
2、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
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体会馈赠的快乐,引导学
生 练习生活实际谈感受。)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课件演示桂花香,课前泡一杯桂花
茶,让学生闻一闻,尝一尝,体会桂花的香;感受“浸”字的恰到好处,同时进行夸张句的训练)
4、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摇花乐,这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创设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乐。教师点击课件演
示摇花乐的情景,把学生带进花香飘溢的桂花雨之中,体会课题的含义。)
指导朗读,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了。
5、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
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揭示主题——热爱家乡)
四、感情朗读,拓展升华
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了呀,同时,作者也把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同学们,放开声音,
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童年的摇花了,体会浓浓的思乡情!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摇花乐
思故乡
教学反思:上完《桂花雨》一课,自我感知,效果良好,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赏出喜爱。我根据课文内容,自制了《桂花雨》课件,大连的孩子赏过槐花,但从来没有见过桂花,那一张张桂花图片展
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异常地兴奋,看得出他们喜爱桂花。于是到文中去体会“我喜欢的是桂花”。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
淡化了教学的难点。
2.读出快乐。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
读,想象着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
3.悟出真情。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母亲的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在反复的体会中悟出真情——思念故乡!
尽管如此,仍有遗憾:其一、个别环节处理不到位,如:母亲的“助人乐”一处,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是很好的读书方
法,可是,没有让学生放开去谈,就草草收尾。其二、母亲的话是点睛之处,由于时间把握不好,也草草结束,使得升华之
处觉得缺了点什么。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57
《桂 花 雨》教 案
四甲中心小学 姜冬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再现“摇花乐”的情景,感受“摇花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3、欣赏作者典雅古朴的清词丽句,并善于通过学习、积累、运用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的一句“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桂花雨》这篇优美的课文,做到了将课文读通顺流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回忆一下课文记叙的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板书父亲的诗,母亲的话含义深刻,这节课我们将好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段童年趣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童年去感受一下吧。
(板书:摇桂花 乐)
二、体会“摇花乐”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说体会)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不一般。
(“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见我对这一乐事的向往程度.能抓住关键词语说出自己的体会真好。能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吗?瞧你急的,师示范读母亲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使劲”一词中能体会那份高兴劲。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正所谓“儿童解得摇花乐”。练习读中体会。)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读这个句子,你感觉到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听出的是一份惊喜,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这桂花雨多香呀!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味,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桂花雨 香)
1、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迷人)
2、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香里的。
3、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浓郁)
4、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师小结:是啊,好香的雨呀!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整个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吧。)(齐读)
三、感悟“思乡情”
师:沐浴着这场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是我一个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呢?到课文里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的重点:
(1)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父亲用诗表达了一份丰收之乐)
(2)可是母亲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因为大家都用桂花来做糕点,而桂花是母亲分给乡亲们的。母亲乐吗?读读原作,再来说说你的体会。因为母亲不希望桂花被台风吹落,没有办法送给乡亲们。所以提前摇花。这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感受了一份快乐。)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正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师:许多年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你现在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了吗?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师小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四、拓展阅读
1、作者琦君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在另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教师朗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从段话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热爱家乡、重视感情)
3、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11、 桂 花 雨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桂花雨》这篇优美的课文,做到了将课文读通顺流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回忆一下课文记叙的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生:母亲喜欢家乡的桂花。
生:父亲看到“我”摇桂花,他也很开心。
……
(出示父亲的诗,母亲的话)
师:节课我们将好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段童年趣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童年去感受一下吧。
(板书:摇桂花 乐)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我”摇桂花前心情怎样?
生:“我”摇桂花前心情非常急切。
师: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
师:能抓住关键词语说出自己的体会真好。能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吗?瞧你急的,师示范读母亲的话。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句,读出急切之情。
(生齐读)
师:母亲怎么说的?大家轻声读一读母亲的话,揣摩一下这句话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反复地轻声读)
师:老师读“我”的问话,谁来扮演母亲?
(指名。师生扮演角色读)
(互换角色读)
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看到桂花成熟时,想摇的心情自然迫切。那母亲对“摇桂花”的心情又会是怎样呢,有没有同学读出来?
生:我读出来了。母亲看到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其实母亲也在等着“摇桂花”,要不然就不会这样注意天气的变化了。
师:那应该怎样读这一句呢?
(生练习,指名读,齐读)
师:终于能摇桂花了,这时“我”的心情怎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1.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2.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能不能读一读这些句子?
(生非常投入地读)
生:我觉得读的时候加上一些动作就更好了。
(再读)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桂花雨指的是桂花落下时像雨一样,很多,很密,又很轻。
生:桂花雨就像春天的毛毛雨。
……
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落在身上非常舒服。
生:桂花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轻轻地抚摸我。
……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读好这一部分还要注意什么?
生:我觉得课文中“我就喊”应该喊起来,只有喊起来才能体现特别快乐。
师:大家一起喊一喊?
(生齐读)
师:这桂花雨多香呀!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味,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桂花雨 香)
出示句子: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浓郁)
4.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师小结:是啊,好香的雨呀!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整个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吧。)
(齐读)
师:沐浴着这场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是我一个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呢?到课文里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生: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父亲用诗表达了一份丰收之乐。
生:可是母亲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因为母亲不希望桂花被台风吹落,没有办法送给乡亲们。所以提前摇花。这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感受了一份快乐。)
生: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正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师:许多年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你现在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了吗?
生:母亲说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是她对故乡的怀念。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师小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生齐读课文,感受乡情)
师:作者琦君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在另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从段话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热爱家乡、重视感情。
师: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57
桂花雨评课摘要
陈松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导而弗牵,引而不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展示。在感悟思乡情时,姜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充裕的时间,提供了“天高任鸟飞”的舞台。
王健: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姜老师将权利下放,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心理和学习环境;教师及时的表扬,点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蔡杰:语文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在教学重点段落“摇桂花”时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表演,不仅使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感受到“我”的快乐。
桂花雨教后反思
四甲中心小学 王健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有关描写“摇桂花”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回忆我们在校园看桂花时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欢乐,而体会母亲的话是教学难点。我学着姜老师的样,让学生仿照句式说说,以便对母亲的话产生具体感受,从中体会到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芬 芳 的 怀 旧 情
——《桂花雨》教后反思
四甲中心小学 姜冬宇
《桂花雨》是琦君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文章。文章描写了她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怀旧的思绪和悠悠的情思。本文用“桂花雨”作题目,备课伊始就给我一种芬芳的印象,令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桂花雨”是一种比喻,当桂花从桂花树上被摇下来时,花雨缤纷,飘坠如雨丝。这幕影象可以说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快乐而难忘的镜头。
因此,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引导学生一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文章中父亲的一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那诗是“摇花乐”的提高,不仅仅是体现爸爸的乐,它体现着每一个人的乐,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诗来引导孩子们学习课文。诗文同学,文能帮助学生理解诗,降低了诗的理解难度,可以让学生很快理解。诗也提高了学生对文的领悟,如此精练的语言同样写出了“摇花乐”,让学生同时体会着诗和文两种不同的体裁,都表达人们丰收桂花的快乐。而且这首诗淡淡的花香中透着幽幽的书香,让学生充分感受桂花的美、迷人、香飘十里,以及作者对摇桂花的期盼,理解了这些内容,就能和作者产生美的共鸣。
文章中的语句淡雅而朴素,但其中所蕴涵的,所寄托的却很丰富,值得去挖掘,去深究。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和渲染学生.使他们整堂课沉浸在香飘四溢的文本中,让学生理解琦君那种弥而不散,魂牵梦萦的情怀。
桂花雨教后反思
海门市四甲中心小学 陈松琴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直奔主题: 一开始上课,我先让学生谈论对桂花的了解,然后补充让大家明白桂花不仅香气袭人,而且还是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区花并且还会下雨。由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做到读通、读顺、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直奔课文的主要段落——第三自然段。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乡情。因为这节是重点段落,又有了上次姜老师上课的经验,所以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姜老师的样子,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上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不过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课文学完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也写写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后我又想,学生现在才四年级,他们能写得出来吗?如果要他们写,我又该如何指导他们写呢?如果也照作者这样用散文的格式写,肯定是不行的,我想还是用一般的记事方式教他们写吧,毕竟他们才刚刚升入四年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58
《桂花雨》教学反思
蔡杰
“摇桂花”是《桂花雨》这篇课文的重点段落,追忆了作者童年时代摇桂花的欢乐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呢?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读中感悟,引导学生阅读文字,领会对话和动词,再分角色朗读,并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体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体验,再读文字,读出其中的感情。然而,教学并不止于此,并告诉学生,作者越是这样快乐地“摇桂花”,越是表达出她对童年生活和往事的难以忘怀与深深的不舍啊!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的迁移。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