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比赛课《桂花雨》主题研讨活动集体备课教案磨课记录课后评课反思记录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34
标题:
小学语文比赛课《桂花雨》主题研讨活动集体备课教案磨课记录课后评课反思记录资料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7-16 17:35 编辑
桂花雨 (主备:钱云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亲说的“外地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含义。
3、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如今,正是金秋十月,桂子飘香的季节。今天,我们将再一次和作家琦君一起走进她那美好的童年时代,一起感受那飘香的桂花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桂花的香贯串了全文,还记得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吗?谁能试着有感情的背一背?
3、桂花真香啊!那桂花的香和摇桂花有什么关系呢?
二、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 “摇桂花”的快乐?请你找出关键的词语体会体会,再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2、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说体会)
“我”的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课件出示这句话)体会“我”急切的心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课件出示这句话)
(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使劲”一词中能体会那份高兴劲。这便是儿童快乐,正所谓“儿童解得摇花乐”。练习读中体会。)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那飘香的桂花雨。演示桂花飘落的情景。师朗读
这桂花雨美吗?美在哪?
当你享受着这飘香的桂花雨时,你会怎么喊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父母、乡亲之乐:
1、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2、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课件出示诗)父亲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乐?(父亲用诗表达了一份丰收之乐)
3、母亲乐吗?(这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感受了一份快乐)
4、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正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三、感悟“思乡情”。
当我把外地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课件出示母亲说的话。
师:多年以后,我远离了家乡,住进了城市,过上了优裕舒适的生活,领略到了更多的名山大川,欣赏到了更多的奇花异草,每每我回到母亲身边,总是把我的经历讲给母亲听。有一回,我游览了桂林的山水后,我说:“桂林的山真秀啊!”可母亲说:“ 。”母亲说:“外地的 再 ,也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进行练笔。)
师小结:再香不如家乡桂,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每当我听到母亲说这些话时,我就会想起(引读)
四、拓展阅读。
1、师述: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如今的她已有88岁的高龄,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师朗读)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推荐余光中的诗《乡愁》(课件出示),进一步体会浓郁的乡情。
3、推荐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
五、板书设计。
桂花香 迷 人 浓 郁
桂花雨 思乡情
“我” 帮 着 使 劲
母 洗 净 撮 放
摇花乐 父 口占 一 绝
村 沉 浸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34
教学反思:
《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读了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我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回想自己几番试教,几度修改教案的过程,感受颇多。尤其是原区教研室徐伟健主任说的一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评优课,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堂好的课一要上得对,二要上得顺,三要上得实,四要上的活。”下面我就围绕徐主任提出的四点要求谈谈自己执教的《桂花雨》后的体会。
一要上得对。记得去湖塘中心小学试上时,徐主任是第一次听我上《桂花雨》。试上下来,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流畅的。评课时,徐主任说:“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更是作者情感的升华。那‘阵阵的桂花雨’可是作者的‘思乡雨’啊!是一场‘心雨’。”回想自己的课堂,虽然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思乡情”,然而这一点的确忽略了。真佩服他们老一辈把握教材的能力!
二要上的顺。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乡情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这里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说话练习:“外地的 再 ,也 。”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我有意作了铺垫,在大屏幕上出示:桂林的山真秀啊!可母亲说:桂林的山再秀,也比不得家乡的山秀。没想到,听课老师的感觉就是太突兀了,反而淡化了当时的情境。看来,我对课堂的预设还不充分!
三要上得实。“摇花乐”是课文内容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指导学生朗读,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利用课件让学生形象地感受那飘香的桂花雨,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从而感受“我”童年时代摇桂花的快乐。
四要上得活。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试教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时,我总觉得这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是显得操之过急,就是所花费的时间过长,反而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我的乐”。要想自由地驾御自己的课堂,教师的确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一定的的应变能力!
这一堂课,历时近两个月,这期间包含了多少领导的关怀、鼓励,同事的帮助,理解!两个月,我成长了许多,也收获了一个满满的过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34
写在协同备战的日子里
前两天,钱云涛老师获武进区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第一名,并将代表区参加常州市的比赛。今天,区教育局教研室张新东校长传来消息说,钱云涛老师在市的说课比赛中又险胜,获得参加课堂教学评比的资格。对于钱云涛老师和学校来说,短暂的欣喜立即被迎战的紧张冲淡了。
新学期初,接网上通知“区将于日举行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离比赛的时间还有天,学校就着手开始布置此项工作,是直接指名还是通过校级比赛进行选拔?经几位负责语文教学的老师商量后,一致决定采用选拔推荐的方式,要求凡是符合条件的老师都必须参加校级的说课比赛,比赛的方式完全与区比赛一致。内容为课本以外,提前一小时告诉说课的内容。活动具体操作由语文教研组长负责。接到任务语文学科组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选拔赛的各项准备。比赛那天,除了两位老师因故(一位因学校统计年龄有误,一位因病说话遇障碍)未参加,其余老师都参与了。整体的情况,高年级的老师在把握教材的能力方面要略胜些,但也有部分低年级的老师因为认真作了准备,说得比高年级的老师都好。活动以后评出了校级的一、二等奖,评委们一致推荐钱云涛老师代表学校参加比赛。
一
通过备课、说课两轮比赛,钱云涛老师胜出将参加第三轮,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课堂教学比赛。参赛的教学内容由老师自己定。今天,张新东校长来电询问教学内容。钱老师拿来了第七、九册语文教材。她说,她拿不定注意,看看这两册书上也没有特别喜欢的课文。我知道,她所说的喜欢是指适合自己上的内容。浏览的两册书后,我讲了我的意见,第七册《桂花雨》这篇课文还是很不错的,一是新课文,二是这篇课文写得很不错,很适合学生阅读。于是决定就上这一课。
二
上课的内容决定了,语文教研组长邵丽萍老师立即组织全体语文老师组合学科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展开了第一次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之前把课文内容复印发至每一位老师的手里,要求老师们能认真钻研教材,作好发言的准备。
全体教师集中在会议室开始了认真的研讨。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认识理解,同时也对如何上好这堂课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建议。最后达成了共识:这是一篇回忆散文,教学的重点为“摇花乐”,教学的难点是“思乡情”。运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读中感悟“摇花乐”并不难。如何体会母亲说的那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咱家旧院里的金桂。”体会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大家献计献策。张春华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出了个很不错的点子:进行仿说拓展训练:“外地( )再( ),也比不过家乡的( )。”研讨的气氛很浓。看来让老师作充分的准备是十分有必要的。但从活动中也反映了大部分老师对如何把握教材,不是很清晰,因而在叙述的时候,显得很十分零碎。
三
下午,钱老师把备的教案给我看了,我们展开了讨论。从她的教学设计看,已集中体现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成果,重点明确,难点的突破有策略:运用作者琦君的一段话,引导体会乡情。对于学生的学习,她大胆地设计了自读感悟、说中体会的方法。教师引导、总结、过渡的语句很流畅优美。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展现出来了。但从设计上也发现,钱老师对重点部分“摇花乐”的内在的联系还不是十分清楚。我们又展开了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这部分的内容先写了我们一家的乐(“我”——母亲——父亲),再写全村、全年的乐。我家的乐怎么会成为整村、整年的乐,是个空白,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在自读感悟以后的交流肯定是零散的,老师必须加以引导,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内在联系。钱老师提出,“桂花香”是贯穿全文的,如果在引导学生学习“摇花乐”这件事时,再体会桂花香,担心会打破教学的情境,怎么办?第一课时就让学生找一找写桂花香的句子,读一读,抓住重点词语体现桂花香,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并认识到“桂花香”与摇桂花的关系。教案初备好了,就等着明天送给张校长审阅。
接张校长电话,让我陪着钱老师于于今天下午两点到教研室通教案。因上午在湖塘实小开会,午饭后很早就到的局里。张校长还在市里开会未归,就找个地方呆了会儿。两点,来到教研室,来审教案的老师都来了。排队等候。真佩服张新乐校长认真负责的精神!据说,昨天是一至三年级的老师来审教案。十二堂课的教案,每一份,他都看,并提出修改意见,并再三地嘱咐每一位老师回去之后一定要认真的试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终于轮到钱老师了。我们进去后,张校长看了教案认为这是他看到最满意的一份教案,尤其是对教材的把握十分到位。当然他也提出了一点修改的建议。同时,他要求我及时向他汇报钱老师试上的情况。领导如此关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做呢!
四
今天,钱老师在多功能室借班试上。邵丽萍老师召集了语文备课组长参加了听课活动。上完课,大家又坐在一起进行了研讨。大家觉得:课堂教学的整体很流畅,重难点突出,体现了对学生自学感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老师组织教学的过渡语言很优美。但有些环节的处理还得不精细:
一、课堂复习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写桂花香的句子。学生背得不熟,也背不出感情。这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到位。老师在还需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二、学生在体会第四自然段“全村全年之乐”时,印象不深。有必要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并抓住“全年”、“整个村子”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给人们带来的乐,特别要引导学生“全年”。这里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母亲把自家做的桂花茶、桂花糕、桂花卤赠给乡亲们,正月十五里,乡亲们做( );端午节,做( );夏天,喝( );秋天,闻( );中秋,吃( );重阳,吃( )。
三、直接出示“外地( )再( ),也比不过家乡的( )。”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应作适当的提示。
四、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差异资源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如让学生起来有感情地背诵写桂花香的句子,如果学生背得没感情,老师必须再作提醒“听了他背诵的句子,你们仿佛闻到那浓浓的桂花香了吗?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学生背得很有感情,那老师可以在表扬的同时,提醒学生像刚才那位同学那样背就能背出感情。因为有感情地背诵对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必须记住句子,然后需理解,最后才能背出感情。因此,第一课时,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背诵。
五
今天是钱老师借班第二次试上,仍在多功能室,四年级语文备课组的老师及部分备课组长参加了听课活动。同样,在上课结束后我们在一起又开始了讨论。
首先大家都认为比第一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一、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写桂花香的句子时,老师能充分地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学生背得有感情。
二、在引导学生理解“桂花雨”那个情境的时候,播放动画,再加上老师深情的描述,一下子反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因此,当老师引导学生说,假如此刻的你就站在桂花树下,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肩上、身上,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的感受很丰富,语句也很形象生动。
但是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学生进入“桂花雨”的情境后,说得很美,但老师评价的语言太单调、理性,缺少美感,缺乏感染力。因此,让听课者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建议,教师不要重复学生的发言,而在从更高的层面、从学生的理解感受方面加以评价,如学生说:“我觉得,那就是一场金色的雨啊!”老师接着说:“是啊,它的颜色真美!”
二、父亲“口占一绝”的那首诗,集中体现了我们一家的乐,需引导学生读好,读出其中的意境。建设:出示那首诗以后,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自己体会到了什么乐?然后引导学生逐句把“闻香之乐”“丰收之乐”“儿童之乐”“梦乡之乐”读好。
三、课文的最后一节是全文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需要适时引导学生读一读,以体现课的完整性。
四、出示拓展阅读《乡愁》,可以设计为与课文学习的比较阅读。如果仅让学生读一读感觉一下乡情,意义不太。
六
明天,钱老师就要比赛了,今天到鸣凰小学上第一课时。说来也巧,那班的班主任是钱老师的同学。我们去了之后,她很热情,立即把学生召集组织好,并把课堂让给了我们。钱老师在上第一课时。学生虽然预习了课文,但不令人满意。通过大半节课的时间读,检查,学生终于能读正确、流利了。不过发现,这班学生上课的时候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想来,明天课堂上不了意外,钱老师肯定能上得精彩。
七
八点前,我、钱云涛、邵丽萍和董福娣一起赶到了鸣凰小学。钱老师和邵老师到班里去做准备,我和董福娣老师则把带到的一大包桂花枝布置在课桌的四周,香味在空气中弥散开来。八点半时,蒋校长带着孙亚珠、戚秋月也赶来了。
课前一分钟,钱老师简短的谈话,很快把学生引入对课文再一次的学习之中。课堂的氛围十分和谐,老师与学生间互动很默契。虽然中途电脑出了点问题,但在钱老师迅速的调整下,学生学习的情绪丝毫未受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读得深情,说得精彩,充分展现了良好的语文素养。老师的评点也活泼多样,语言优美,对学生语言的训练耐心、扎实。
但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钱老师在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到了“摇花乐”时,有位学生直接交流了父亲的诗。老师把父亲的诗出示以后,只是让该位学生谈了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乐,该学生抓住第二句谈体会到丰收的乐,老师让他读一读,读得不错。这时钱老师显得不够沉着,学生刚读好第二名“桂花香里庆丰年。”就急着把学生引导到前面两句话的学习,牵着学生走了。其实完全可以让其他同学再谈谈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在指导学生把诗读好后,再让学生交流从其它句子里体会到的乐。此外,课文最后一小节的内容忘了出示让学生们读一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35
比赛已过去几天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真的很多:
一、比赛仅仅是教师个人素质的展示吗?不是的,它是教师个人与集体风貌的整体展现。如果说,前两轮备课、说课的比赛集中展示的是教师个人的素质,那么课堂教学应是一所我校语文教学整体水平与风貌的集中反映。在钱老师备战、参赛的日子里,多少老师向她投去了关注的目光,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从语文教研组到信息技术处。一次次研讨、一次次试上,教研组长组织召集人员,听课的老师直言不讳。钱老师大胆改进,课堂上一次比一次沉稳,课一次比一次成熟。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教学情境。看似很简单的课件,夏萍老师根据老师的建议改了一次又一次,丝毫不厌烦。
二、教师个人语文素养重要吗?答案也是肯定的,当然重要。现在的评优课比赛已不再是简单地让学校推出一位老师上一堂课,而是先进行两轮的选拔——备课、说课比赛,且所用的教材都来自课本之外,就看老师独立钻研、把握教材的能力。这两轮竞赛的优胜者方能进入课堂教学的比赛。设置的奖项也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而定的。这就是对一个教师个人素质的检验。回顾前两年我校教师参赛情况,我们的老师往往只能进入第二轮说课比赛后,就被淘汰。问题在哪呢?我想,还在于教师个人独立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不强。我们的老师习惯于上公课之前,依赖于网络,渐渐地使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能力退化了。当拿到一篇完全陌生的教学内容,就无从下手或钻不深、研不透。网络,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当然,教师的素养并不仅仅为钻研教材的能力,个人领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等都是很重要。
三、我们的校本研修活动方案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吗?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我觉得我校制定的校本研修的重点是正确的,方法也是科学的,只要各部门认真抓实每次活动,每位老师认真对待每项工作,加强彼此间的学习交流,加强行政方面检查督促的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相信老师们的教学基本功是会有提高的。此外,我认为,我校在校本研修管理的网络及策略是可行的。各学科配备的教研组长都在该学科教学中有自己的见树,最大的优点是,他们都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及强烈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真的很感谢语文教研组长邵丽萍老师及教科室戚秋月老师为此付出努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35
情满心田香满室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孙亚珠
当我来到鸣凰中心小学听钱云涛老师执教《桂花雨》时,我被钱老师沉着、大方的气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折服了。
一、沉着、大方的气质
钱老师在整个课堂上给人一种沉着、大方的气质。她捧着书,漫步在课堂上,就像一位智者,为学生点拨、解疑,为学生点亮心中的明灯。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钱老师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浓情营造师生之间充满灵性的对话磁场。
二、充满语文味。
1、充分地体现读中感悟。
钱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个重点句子:⑴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⑵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⑶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通过两个“帮着” “使劲”让学生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通过“喊”体会那份高兴劲。
有了体会,学生的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加上老师用媒体铺成的情景,老师自己的示范朗读,在课堂中的学生读书劲头是一个高过一个,朗读的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体现了教师指导朗读的效果。
2、充满浓农情意的点睛之语:
“摇桂花不仅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快乐,给我的家庭带来了快乐,也给全村的人们带来了快乐,家乡的桂花,已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家乡的桂花。”
“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如今的她已有88岁的高龄,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
像这样充满浓农情意的点睛之语,在整堂课中随处可见,钱老师看似是信手拈来,其实是匠心独运。钱老师正是通过这精妙的、生动的语言,来渲染课文中的情境,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感染学生。
3、练笔感悟“思乡情”。
师:当我把外地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课件出示母亲说的话。
多年以后,我远离了家乡,住进了城市,过上了优裕舒适的生活,领略到了更多的名山大川,欣赏到了更多的奇花异草,每每我回到母亲身边,总是把我的经历讲给母亲听。有一回,我游览了桂林的山水后,我说:“桂林的山真秀啊!”可母亲说:“ 。”母亲说:“外地的 再 ,也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进行练笔。)
师小结:再香不如家乡桂,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每当我听到母亲说这些话时,我就会想起——
让学生通过动笔写一写,来深刻体悟作者的思乡情,这一设计可谓是颇有独到之处。通过写,将学生口头说的话倾注于笔端,通过自己内心的感受加以表达,情感体会得就更加深刻了。
4、恰当的补充和延展。
当老师配乐深情地朗诵起作家写的一段文字,这段话的每个字,每个音都是那么的包含感情,都是那么的震撼人心:“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原来琦君写“桂花雨”,其实是在记录美丽的人生呀!
钱老师向学生推荐了余光中的诗《乡愁》,进一步体会浓郁的乡情,推荐了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让学生学完本课之后,再去进行一点拓展阅读,再去进一步的了解作者。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以前看到过的有关描写“语文”的美句,与大家共享。
语文是敲门的砖,铺路的石;
语文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是自强不息华夏魂;
语文是举世无双的长城故宫,是巍峨停泊的珠穆朗玛;
语文是光彩夺目的先秦散文,是皎洁明媚的汉宫秋月;
语文是珠落玉盘的琴瑟琵琶,是高山流水的伯牙子期;
语文是李太白的杯中酒, 是曹雪芹的梦中泪;
语文是周树人的彷徨呐喊,是郭沫若的凤凰涅磐;
语文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南方春色;
语文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寒冬;
语文是真善美的使者;
语文是我们形影不离的朋友;
语文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阳光地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35
《桂花雨》反思
横林实验小学 朱丽敏
今天听了钱云涛老师的《桂花雨》,觉得受益非浅。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至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二自然段写“摇”桂花时间的选择及其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摇”桂花的情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情景交融,物我和谐共生。第四自然段写“摇”桂花后,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篇末再次点题,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分享“摇花乐”。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听完这节课,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芳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教学过程中钱云涛老师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钱老师安排了“回顾课文——自由朗读课文——美读课文”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默读、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抓住“摇花乐”这一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中间运用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了桂花雨的美,这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动一动,然后在音乐声中自读自悟享受桂花的芬芳,感受作者摇桂花的欢乐和兴奋,再让学生整段朗读,整体感悟。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和感悟。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本着这一理念,在本堂课教学时一开始钱老师就让学生“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选择的权利,选择自主交流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因此学生在集体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时积极主动,理解透彻。这种给予学生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35
《桂花雨》听后反思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王海霞
今天看了钱云涛老师上的《桂花雨》一课的录象,觉得感触颇深。作为一个一直从教低年级语文的老师,感觉高年级语文老师上课如果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是无法把握教材,吃透教材,也无法把学生引领得如此出色。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在课堂上得到解放,获得自由。
首先,语文教学历来讲究文道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的特色。如《桂花雨》的教学录象中,当学生充分体会到摇桂花给作者、家人以及全村的人带来的乐趣后,钱老师带着学生领悟浓浓的思乡情。她深情地述说着:“多年以后,我远离了家乡,住进了城市,过上了优裕舒适的生活,领略到了更多的名山大川,欣赏到了更多的奇花异草,每每我……”可母亲说:“ 。”母亲说:“外地的 再 ,也 。”同时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进行练笔.这里,钱老师抓住中心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研读,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教师进一步讲述: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如今的她已有88岁的高龄,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课件出示,教师朗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教师追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当这样的生活图卷,作者的悲悯情怀,呈现在孩子眼前的时候,对作品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这些好的文章好比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师生相约共同朝那个目的地出发,这是个美丽的约会,而且注定到那之后,每个人都会有一次与众不同的体验。
其次,钱老师的阅读教学课堂中,她打破串讲,单一提问的阅读方式,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采取悟读方式,重情趣、重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达到自悟自得。强调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的和谐统一。当交流体会时,她就是和学生一样的阅读者,一起谈阅读的体会交换不同的见解;当学生的理解有偏颇的时候,她就是阅历比他们更丰富的师长,纠正他们的错处。.这样的课堂会让师生之间都获得一种最温馨的关怀——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思想的升华和美化。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35
《桂花雨》听课反思
横林实验小学 钱惠华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觉得让他们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是不难的,但要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困难的。
听了钱云涛老师上的《桂花雨》,我被钱老师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折服了。下面就是我听课的二点小小的体会:
一、注意了语言的组织。比如“古代的人喜欢桂花,现代的人也同样喜欢桂花。著名女作家琦君就深深地爱着这香气迷人的桂花,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童年时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一起感受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回忆。”这是上课开始时的导入。“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怎么不让人兴奋快乐呢。而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这童年快乐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意味深长。”这是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后的一段话。
三、重视字词句的训练。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了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时,钱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多年以后,我远离了家乡,住进了城市,过上了优裕舒适的生活,领略到了更多的名山大川,欣赏到了更多的奇花异草,每每我回到母亲身边,总是把我的经历讲给母亲听。有一回,我游览了桂林的山水后,我说:“桂林的山真秀啊!”可母亲说:“ 。”母亲说:“外地的 再 ,也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进行练笔。)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36
《桂花雨》听课反思
严菊华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因为一直不教高年级,对高年级的教材非常陌生,所以一下子也摸不着头脑,不知该如何去评价,下面就钱云涛老师的这节课谈谈我的浅见:
我们低年级比较重视朗读,分析一般比较浅,我看钱老师的这节课也非常重视朗读。首先,指导学生读出喜爱。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钱老师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钱老师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其次,指导学生读出快乐。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钱老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最后,重点指导学生读出真情。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钱老师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非常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今天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另外,我还有一些个人想法想交流一下:
导入新课可以从学生童年生活中不能忘怀的人或事引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童年生活中一件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事,激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课后是否可以布置仿写片段的作业。
听了这节课,我有一个冲动,也想教教高年级,一方面能体验不同年级段的教学生活,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希望学校领导能考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36
听《桂花雨》有感
武进横林实验小学 胡泽华
今天,有幸聆听了钱老师上的《桂花雨》一课,感觉受益非浅。
1、钱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一句句生动的过渡语不仅把课文很好地衔接了起来,而且还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 。
如在讲授母亲说的那番朴素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金桂!”时,钱老师在很好引领孩子们体会母亲“月是家乡明”的充满思乡情味的话语的基础上,充满感情地叙述着:“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母亲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而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同样也深深地影响着作者,于是,每到丹桂飘香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及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听着这扣人心弦的话语,慈爱而又可亲的热爱家乡的老人形象不觉跃然于纸上,由母亲孩子们自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热爱故乡,热爱父母的真挚情怀,课文5、6小节的衔接是如此地自然,在钱老师的诗一般语言的引领下,孩子们很好地从现实走进了文本,并用心灵很好地与作者、文本对话,文章的重点、难点自然也顺理成章地得到了突破。
再如,结语处课外拓展部分,“这份童年的梦、故乡的情,化作了那场(桂花雨),永远地飘落在我们的心田。作者在她自己的作品中也经常提到这份情(向学生推荐琦君的《烟愁》《下雨天真好》。)以及余光中的《乡愁》……愿同学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短短几句话又巧妙地作好了课内外的有效衔接,由课堂自然延伸到了生活这一大课堂。
2、认真研读文本,透过文字,挖掘深意,准确把握文章内涵,理清一条思路,贯串始终,使课堂“形散而神聚”。
《桂花雨》是一篇美文,作者咏物抒情,思路相当清晰: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钱老师经过深入地备课,果断地在第一课时就带领学生仔细体味了“桂花香”,第二课时一上课就检查并要求同学们背诵描写“桂花香”的优美句子,直切主题,紧扣“思乡情”,而这种情感又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所以,整堂课,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
第三段的学习是本课的重点。教者依然是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并引导感情朗读,以读促讲,在读中体会“摇花乐”。教者先让学生找到文中写“摇桂花”的句子,将重点句投影在大屏幕上。“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段话并不难理解,教者就让学生“自由读一读,看看能读懂什么?”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能体会到作者喜欢桂花的情感以及摇桂花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增强心理体验,接着教者播放了一段摇桂花的录像。画面上缤纷的桂花雨,快乐的孩童,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情绪被点燃,仿佛那画面上跑着跳着摇桂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教者巧妙地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拓展思维空间。“孩子们抱着桂花树摇啊,摇啊,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落到我们的头上、身上、脖颈里、鼻尖儿上有的甚至落到孩子们的嘴里。这香喷喷、金灿灿的桂花雨落在你们身上,你们想说些什么吗?”伴着生动有趣的画面,教师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果然,美妙的词句从孩子们的口中冒了出来: “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仿佛戴了一顶金黄色的帽子。”“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河面上,我大叫起来,好像给河阿姨穿了一件桂花衣。”“桂花纷纷落下来,仿佛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我躺在桂花上,悠闲地唱歌。” “桂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仿佛在下着绵绵的金雨,我沐浴在神奇的雨中,感觉真舒服啊!”
在这个过程中,钱老师对三个不同的“乐”也体会得较为深刻:
课文中的“摇花乐”对于文中的三个人物各有不同!对“我”而言主要是一种童年时的游戏之乐,那是一种可贵的童趣。“儿童解得摇花乐”,那么对于大人来说他们也懂得“摇花乐”吗?对父亲而言,那是一种“口占一绝”的诗趣与丰收之乐。对母亲来说,便是以助人为乐,收获了一份邻里乡亲之间的乡情之乐。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实践中感悟”这一理念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体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言的发展、情感的体验,我觉得这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阅读教学跨出的一大步。
3、层层铺垫,降低教学坡度,水到渠成,课堂如行云流水。
如理解母亲的话,这是课文的难点,但有了“摇花乐”这一段教学的铺垫,要理解母亲话中的含义也就不难,钱老师层层推进设计了这样三个话题:
a外地的桂花真的不香吗?b母亲仅仅指桂花的香味吗?(当然还应该包括桂花所带来的曾经快乐幸福的生活)c母亲仅仅指家乡的桂花吗?(学生马上明白了,这实际上代表了家乡的一切)适时设计说话训练: 外地的水很甜,母亲会说:“……”;外地的山很美,母亲会说:“……”;外地的糕饼很香,母亲说:“……”;外地的月亮很亮,母亲会说:“……”外地的人很亲,母亲会说:“……”。由此揭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的主题,反复朗读,读出浓浓的乡情!
如淋桂花雨时,钱老师先请学生说说他们淋雨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组织师生互动对话,老师不断地问学生:“桂花雨淋到你的头发上,你的头发会怎样?”“桂花雨淋到你的脖子里,你的脖子会怎样?”“桂花雨淋到你身上,你会怎样?”“桂花雨把你从头到脚淋了个够,你会怎样?”这时学生的回答很妙,他们开心地说:“我成了香人了!”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4、创设情境,搭建交流平台,让孩子们乐于表达。
在交流第三节中划出的“摇桂花”的句子时,钱老师相机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并及时追问: “从两个“帮着”感受到什么?怎样摇?”指名读,齐读。 播放课件,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于是课文中“桂花下雨”的情景出现了:一朵朵金黄的桂花伴着花枝花叶纷纷落下,飘飘悠悠地落在了葱翠光亮的草坪上,星星点点,如绿地毯上镶嵌着的金色小花。学生看见了这样“花雨缤纷”的动人情景,都激动起来了,他们纷纷大声感叹着,这鲜活的视觉形象,大大刺激了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让静止的课堂活动起来,这怎么不让孩子们整个沸腾起来呢?这时再出示: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指名读。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落在 ,好像 !(指名说一句,连起来说一段话。) 指导朗读。 配乐朗读体会作者的摇花乐。 除了我感受到摇花乐,还有父亲、母亲都很快乐,他们在干什么?指名读“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出示父亲的诗,个别读,一起吟。过渡:摇桂花,摇出了香,摇出了乐,摇得花雨缤纷,还摇出了什么?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交流。“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想象理解“沉浸”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最后,教者播放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在美妙的乐声中,师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在缤纷的桂花雨中,结束了这节课。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36
成功的课堂源自语言的魅力
听《桂花雨》教学有感
横林实小 董福娣
前一段时间听了钱云涛老师执教的《桂花雨》一课,我印象很是深刻,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感觉很美很美,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是过渡、总结,都独具匠心且富有文学意味,显示了老师较高的语言功底。
一、评价语言准确有效。
在学生交流并诵读了文中描写摇桂花乐趣的语句后,老师播放了桂花纷纷飘落下来的动画片段。这时,钱老师安排了让学生看图想象练说的训练:“这桂花飘落的情景美吗?美在哪里呢?”配着悠扬抒情的音乐,我觉得这情景实在是美极了,但对于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用语言来描述这个画面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学生的练说并不十分出彩,当然,学生也就无法真正进入文本去体会到作者那份摇花的乐趣。钱老师并不草草收场,继续动情地启发:“假如这缤纷的花雨就落在你的头上、脸上,你会有什么感觉呢?这花雨落在席子上、地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像平静的池塘里投进了一块大石子,学生的生活积累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桂花落在我的脸上,凉丝丝的,闻一闻,好香啊”,有的说“桂花落在我身上,就像给戴上了一条金色的披肩”,有的说“桂花纷纷落下来,好象下了一场金色的雨”,有的说“桂花落到席子上、地上,好象铺了一条金灿灿的毯子,美极了”……在学生练说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有针对性的评价、启发无疑是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积极引导和有效的帮助,学生在想象练说的过程中思绪飞扬,不知不觉走进了作者欢乐的童年,强烈地感受到了摇花的乐趣。
二、过渡语言精美讲究。
整堂课上,老师的语言都比较讲究,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尤其是学完了三、四两个小节后,老师的这段话语最让我难忘:这飘香的桂花雨,香了母亲的手,香了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还香了……从内容上来说,这段话不仅非常自然地把教学带入了下一个环节,而且是对前面一部分学习内容的总结;从语言上来讲,这段话与琦君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非常一致,使得文本语言与课堂情景浑然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
把书读到学生的心坎上
“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标准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阅读。小学生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让童心回归生活,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得到熏陶濡化。《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钱云涛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钱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重点句子: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出示课件:画面上缤纷的桂花雨,快乐的孩童,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情绪被点燃,仿佛那画面上跑着跳着摇桂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教者巧妙地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拓展思维空间。“孩子们抱着桂花树摇啊,摇啊,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落到我们的头上、身上、脖颈里、鼻尖儿上有的甚至落到孩子们的嘴里。这香喷喷、金灿灿的桂花雨落在你们身上,你们想说些什么吗?”伴着生动有趣的画面,教师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教者依然让学生自己阅读感悟,联想上文理解意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实践中感悟”这一理念又一次得到体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言的发展,情感的体验,我觉得这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阅读教学跨出的一大步。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钱老师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就能回答“这里的桂花再多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的理解是:并不是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仅仅是个比喻而已,可能是母亲太思念家乡了,才这么说。
这样,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让学生细读品味,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采用讨论交流的办法探索解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7:36
朴实的课堂 真实的语文
——听《桂花雨》有感
横林实验小学 王丽珍
我听了钱云涛教学本课后,感触颇多:
一、朴实的课堂——读中感悟
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堂课的设计中,钱老师充分展现了课标的这一精神,让学生去找“摇花乐”的句子,抓住关键字词去品读,最后带着感情读。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从理解文本到感悟文本到情感得到升华,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在学生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二、真实的语文——拓展延伸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的,是带着兴致灵感、思考需求参与语文课堂的。在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这一情感的抒发时,通过母亲的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唤起学生当时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进行练笔训练。于是到最后,钱老师向学生推荐了余光中的诗《乡愁》,进一步体会浓郁的乡情,推荐了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让学生学完本课之后,再去进行一点拓展阅读,再去进一步的了解作者。
钱云涛老师在执教本课时,沉着、大方,用她深厚的语文功底带领着学生走近琦君,走进琦君的童年……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