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教师、中学老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汇总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07:39
标题:
小学教师、中学老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汇总
中学老师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体会
石佛中学 蔺丹
最近一直在“进修学校语文研训平台”上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在组内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对比自己的教学,对其中的“课程目标与内容”颇有感触。
《2011标准》中说“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可见,语文教学注重培养的不是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是高素质、高素养的人才。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创新意识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而语文课堂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沿阵地。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不少都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使用频率较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呢?这是我们语文教者在教学中应该深思的问题。
3.“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学习习惯有优劣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低劣的学习习惯将严重阻碍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人的一生。研究语文学科的特性和习惯的特点.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性。而习惯则有长期性、渐成性、固定性和自动性等特点。因而语文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语文读、写、听、说过程中, 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自动化了的语文行动方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适合语文学科特性的,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较大促进作用的行为。它是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语文学习能力是它的发展。所以有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会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4.“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5.“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多少年来,初中生阅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中考,而很少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和激情,这是我们阅读教学亟待改革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其思维,丰富其情感,又能训练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成了教者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6.“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多角度、多层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加以提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07:40
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授受被动学习方式而言的。自主是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发展的主体, 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 做到乐学, 主动地学, 学有所得。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 通过共同探究, 有所发现, 并培养合作研究的精神和能力。
《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赞同。“探究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也就是说,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这种方式并不需要学生完成多大的科研任务,只要能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就行。
《标准》规定:“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标准》中这一提法的出现说明了我们教育思想的转型:从“精英主义”教育转向“大众主义”教育。根据宪法的规定,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才能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也体现了《标准》的民主性、文明性与科学性。
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得我们这样的一线老师更能深刻地了解《标准》的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提高课堂效率在《标准》中都得到了解答。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将更多的权力交给学生,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我要多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要教给学生如何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决不是那些尖子生、优秀生的专利,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另外,这种学习方式中的合作对象也更倾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利的合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意与人合作的意识。
以上是我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一点心得体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07:4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通过近期的培训学习,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中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作为一名一线的年轻教师,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三、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四、说明语法修辞知识
新课标专门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作了说明。要点:①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在于形成语文应用能力和培养语感,而不在于掌握语文知识本身;②教学语文知识的主要方式是“指导和点拨”,而不应是“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③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要与具体语言实例结合,而不应是单纯的“记忆”语文知识。
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语文教学又将进入一个深沉探究的新时代,我也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思考着,改变着,收获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07:4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学习体会
我再一次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部分。重新了解到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背景和目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中,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它强调了它的综合性、实践性。它的课程基本理念也是全新的、与时俱进的。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环境,选择优秀的文化内容去教育人;同时还应该关注人在需要、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使人在社会化、文明化也就是文化的过程中,发展主观能动性,成为有个性、有独立人格、有精神追求和创造力的人。我们所希望的人文境界是,环境、教育对人的文化塑造和人对环境、文化的选择与创造,两者交互作用,和谐统一 ,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教育是为让学生掌握能获得某种利益的工具而实施的教育,我们素来重视学以致用,实际上就是重视工具性教育。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表现是,使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顺利投入听说读写的活动。语文教育使学生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体现了它的工具价值。在义务教育阶段,工具性的基本精神是:使学生基本掌握语言文字的工具,初步具备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人文性教育是着眼于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以文化影响化育学生,并努力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和能动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是,使学生自觉接受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影响化育,增强文化意识和规范意识,提高思想文化品位,遵循社会文明的准则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包括书写和表达的规范;也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所选择,对语言的运用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书写和表达。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一方面要求文明化、社会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趣味、个性、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健康发展。
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两者的统一,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的过程,是接收他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过程,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将知识、能力的教育与立人教育融为一体。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际上可以解读为语文课程对于工具价值最大化与人文价值最大化相统一的追求。
通过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部分的再一次学习。更加了解了语文课程标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深入领会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确立了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教育的新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07:42
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学习心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07:42
阅读教学
一、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二、阅读的意义:
1、提高识字率,扩大识字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
2、口语交际和阅读
3、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4、让儿童受到思想情感的教育和美的薰陶
5、加强非智力的培养(品质)
三、课标关于“阅读”的要求(目标):
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阅读能力:A、纵向分为: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质疑能力
B、横向(技能):朗读能力,默读能力,精读能力,精读和畋读浏览
2、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会)
4、三个注重:语言的感悟,对语文的积累,对语言的运用
第一学段: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第二学段: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提出疑问
第三学段: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三、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习惯、情感
良好的阅读习惯:边读边写
四、阅读教学的内容:
1、词汇教学:句子、段、篇——语文知识
2、精读,略读、复述、朗读、默读、背诵——语文的技能
3、情感、价值观——语文情感态度
篇的教学:1、自然段之间联系,分逻辑教
2、归纳大意
3、概括理解主要内容
4、领会体会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
五、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确立现代阅读的观念,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珍视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情感、体会及过程
1、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及他的情感、技巧……)之间的对话: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立性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独特的感受
教师是一具积极的旁观者和热情的指导者,快乐的伙伴(中介)
2、阅读教学形成的模式:讨论式,交流式
〈二〉关注的阅读习惯的形式,阅读情感的培养及阅读态度的导向:
1、阅读习惯:让学生有阅读的爱好、兴趣
2、阅读情感:注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三〉务必在在阅读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
1、突出运用“涵咏法”(有感情地朗读)
2、重视阅读感受和阅读体验
段落的划分不是目的,结果,是训练学生的思维〈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分析,综合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质
〈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探究性地阅读和创新性阅读)
〈五〉注重(积累)语感的形成,注重语言的积累
对语言内涵敏锐地捕捉
途径:1、多读:读有方式要多,量要多,内容也要多,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
2、理解
3、借助于想像:调动生活经验
〈现代以语感训练为中心〉
积累:背、记
〈六〉正确处理好教授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
六、阅读教学过程
基本思路:从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从情感出发,领悟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学什么——怎么教)
基本原则:整体的“教学观”
一般过程:1、初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设计问题〉
2、精读课文(重点讲读)一部分一部分(不等同于平均用力,体现精读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围绕情感兼顾形式,注重字、词、句、段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
3、再读课文:整体回归领会课文(思想形式)提升理解(有感情地读)
七、阅读教学的类型:
1、精读文:
看图说话(观察、理解、想像、复述能力)
步骤:A、由图开始,初读课文
B、图文对照,加深理解
C、图文对照,展开想像
D、回归看图,进行复述
2、略读文
八、不同体裁的阅读教学:
古诗教学:
步骤:(1)、释题导入,激发兴趣
(2)、初读:引入意境
A、粗读课文,引入意境(反复读,教师的范读:节奏感)
B、仿读
C、朗读,扫清障碍
D、合作交流和教师的点拔
(3)、再读,感受诗意(诵读)
(4)、借艺术媒介品悟诗意(诵读)
(5)、背诵古诗
九、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能体现出语文特色(语文知识和能力)
2、三多三少:多读少写,多感悟少分析,多积累少讲解
3、主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语文教育特点窝于自立合作探究的模式中,创造式的使用教材,开放式的延伸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的期待:文体 形象 意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07:4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学习体会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崔峦
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改革课程为核心,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而研究制订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点工程。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标志着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新课程在全国进入实验阶段。
语文课程标准和其他学科的一样,第一次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语文课程。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附录”四大部分。设计思路是:首先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地位,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而后阐述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接下来提出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的几项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最后是附录,包括推荐的优秀诗文的背诵篇目、课外读物的建议以及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下面择其要谈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一、关于前言
(一)关于课程性质与地位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阐述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字简短,但十分重要。讲了两层意思: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语文课程的功能、地位。
1.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长期争论不断。概括起来,主要有工具性说,工具性与思想性说,人文性说,工具性与人文性说。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课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接下来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难也难在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上。要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一定要全面认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充分地体现。
2.语文课程的功能、地位。
关于语文课程的功能,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样定位语文课程的功能,根据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要很好地领会“语文素养”“形成”“发展”,来解读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语文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懈的追求。
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有学语文、学做人、学创造等功能,能为一个人的一生打基础。特别是一至六年级(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更是基础的基础。正是由于语文素养的基础性,由于“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这样的地位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动摇,不会因为世纪的更迭而变化。语文课程如此重要的地位,昭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二)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阐述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指导、改革重点和实践追求。此次语文课程改革,倡导以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以已有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又如,利用识字写字与阅读、作文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二、关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它体现了语文课程在培养人方面达到的目的、提出的要求。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一)设计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
一是九年一贯整体考虑,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以往的教学大纲,小学和初中分段设计,彼此缺少联系,在课程目标上难免出现重复要求、难易倒置、相互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导致在教材、教学上出现同样的问题。此次,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克服了小学和初中的割裂,使二者成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二是从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全面而富有新意。
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比较全面。拿“总目标”来说,一共有十项。1—4项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兼有“过程、方法”的目标。第5项是侧重于“过程、方法”的目标。6—9项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诸方面提出目标,侧重点是“知识、能力”以及“过程、方法”。第10项从能力方面提出新要求——“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课程目标有新意,除了目标从三个维度提出、体现新思路以外,还表现在:课程目标很好地体现了前面讲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课程目标从时代需要出发,提出一些新目标、新要求。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
三是从五个方面提出“阶段目标”,其中“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更应引起重视。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各个年段的具体目标中,都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值得认真研究,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积累经验。
(二)关于总目标
一方面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是通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有关语文知识的目标并未忽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目标得到强化,特别是过程、方法目标的提出,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其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一是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当说,课程标准对人文性予以高度重视,并在课程目标中得以很好的体现。比如,“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都是课程标准体现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佐证。
另一方面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上,不仅在总目标的第5项中明确提出“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要求,而且将这一要求贯穿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各项目标之中。在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强调“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进而“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总之,努力体现课程性质,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目标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课程目标的显著特点。
(三)关于阶段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尽管阶段目标是分四个学段提出的,但各个学段的目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个学段的目标都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提出的。这样,阶段目标就构成了纵横交织的目标体系。阶段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学段目标十分明确,阶段性十分明显,同时注意体现各个学段之间学习目标的连续性。特别是5—6年级的学习目标,与7—9年级的学习目标自然衔接,这就从学习目标上克服了长期存在的小学和初中脱节的问题,避免了难易倒置、重复训练、各自为政等弊端,使九年的教学目标彼此衔接、浑然一体。如,识字的学习目标,各学段是这样安排的。
年级
要求认识的字
要求会写的字
识字能力
1—2
1600—1800
800—1000
学习独立识字
3—4
2500
2000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5—6
3000
2500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7—9
3500
3000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
另外,提出的各项阶段目标,体现基本的学习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因人制宜,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广大学生达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得更好。
2.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阶段目标十分重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又面向未来,力求做到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各个学段的目标既体现了基础性,又体现了发展性。如,1—2年级的目标不仅详细,而且全面,力求对初入学的儿童进行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以利持续发展。又如,写作方面的学习目标,1—2年级重点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3—4年级重点是“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5—6年级重点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应用文”;7—9年级重点是能写记叙文,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以及日常应用文。这样的写作方面的目标,由乐于写话到自由表达,再到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再到学会常见文体的写作,不仅符合学生学习写作的实际,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有机联系,而且反映了贯穿于课程标准之中的语文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
3.明确提出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
以往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部分,侧重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上提出要求。对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给予特别的关注,明确、系统地从这两方面提出学习目标,是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的一个特色。如,在情感、态度方面,不同学段分别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喜爱图书”“有表达的自信心”“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又如,在学习习惯方面,不同学段分别提出“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目标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而且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终身学习乃至一生发展积蓄了后劲。
4.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它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更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在阶段目标中,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是共同的:一是有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能提出学习的专题;二是自主实践,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尝试解决问题;三是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使研究的问题或拓宽或深入,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四是学习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融入其他学科的学习实践),来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三、关于实施建议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侧重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它对于改进教材编写,加强语文课程建设,对于教学和评价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教材编写建议
涉及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教材内容、编写体例等方面。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体现了“新”“实”“活”“宽”的特点。
“新”,首先体现在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要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理念;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感;要适合学生学习,有助于激发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其次,体现在教材内容上。要改变教材陈旧的面貌,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其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使其具有全球意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如自然、环境、和平等;使其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实”,教材一方面要有助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在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作文等方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渐学会学习;一方面在编排上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实用;另一方面在语言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规范、生动。教材有四种境界: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浅入深出最要不得,深入浅出最难做到,但教材编者要知难而进,向深入浅出的境界不断追求。
“活”,一个是教材内容要活。要鼓励教师活用教材,允许对教材进行调整甚至是重新组织;教材要体现内容和要求上的弹性,不要编满,不要要求过死,给地方、学校、教师、学生留有拓展的空间。另一个是教材形式要活。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学出发,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使教材真正成为“学本”,成为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学本。
“宽”,一是指课程的内容要宽。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所有的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的引导。二是指教育、教学的渠道要宽。语文教学的场所不仅仅是课堂,语文教学的形式不仅仅是读书、答问。在课堂上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开辟除了教室以外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的渠道。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丰富教学形式、拓宽教学途径的引导。特别是要重视并加强对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开发和实施指导。
(二)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专辟一节来谈这个问题,是以往的教学大纲从来没有过的。这应该归功于对语文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和对母语教育特点的审视。
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语文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关键在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的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再有,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创设地方或学校的语文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地方或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用好、用足当地的课程资源,如,山东曲阜可围绕“三孔”与孔子,西安可围绕秦始皇与兵马俑,湘西可围绕东巴文化,延安可围绕这一革命圣地的文物、景观,创设地方课程。而在教学形式上,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的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自由读写课,课外识字交流与展示,语文知识与能力竞赛,谈天说地,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
总之,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场所。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最终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三)关于教学建议
这是“实施建议”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中贯穿的一个思想是树立现代语文教育观:包括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这一部分首先讲了一些原则问题,即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四个关系;而后具体到教学各个方面,阐述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大力改进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在以往的接受学习中,往往被教师剥夺了,现在要一一还给学生。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使这种兴趣长久地保持,学生就一定“爱学”语文。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如果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方法 、习惯。学生如果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指导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
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样,每一个学生必然热爱你,必然喜爱你所教的语文课程。如果你能不断地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打动学生,不断地用自己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影响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会越来越浓。
教师要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在走廊、在教室,都置身于良好的语文学习的环境之中;教师在课上要营造融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宽松,愉悦,师生之间极具亲和力,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不断地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展示课内学习所得,展示课外学习收获,肯定每个学生学习的进步,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使“后进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大的动力。”个个都是成功者,个个都企盼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还愁学生学不好语文吗?
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指导、辅导的作用。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要坚决摒弃形形色色的“牵着学生走”的“导”,要目中有学生,目中有学情,要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前提下来“导”,要顺着学生的学,就大家共同关心的“疑”“惑”来“导”。在“导”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的习惯。而这些方法、习惯,不应是教师讲出来的,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一点一点发现的、领悟的、小结的、归纳的。这样的方法才是活的、管用的方法,这样的习惯才是对自己有触动、愿养成的习惯。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并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要做的十分重要的指导工作。
教师要想在创造性的教学中,做一个称职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要不断转变观念,用现代教学论武装自己;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还要虚心地向教育对象——小学生学习,学生中不仅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潜能,而且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教学相长”,在21世纪,绝对是一个真理。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课程本身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综合提出课程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和进行教学时,也应从上述三个维度,综合提出并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不能有所偏废。
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课程内容方面来说,就是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
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课程实施来说,就是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还要搞好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自主权,更能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能为我所用,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实现这方面的目标与实现其他目标的关系。
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靠民族凝聚力,二靠高科技。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魂,这个魂的核心是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重视这方面的正确导向,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打好精神的底子。这无论对每个学生的一生发展还是对中华民族的复兴,都是至关重要的。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是语文课程外加的任务,而是分内之事。每位教师要上升到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实现这方面的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语文重要特点之一是“情”,情感非常丰富。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能靠灌输,靠说教,而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动情,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做有爱国心、进取心,高尚的中国人。
4.打好基础,开发潜能,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夯实基础。所谓打好语文基础,就是使学生学会识字写字,学会阅读,学会习作,学会口语交际,学会进行综合性学习,学会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其中还包括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可见,这个基础不仅是扎实的,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这个基础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内的实而活的基础,不是传统的、通过机械重复练习得到的、以高分数为标志的不会运用的死的基础。
语文教学还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教师应做如下工作: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激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教师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的创造潜能一定会得到开发,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一定会逐渐培养起来。
一句话,语文教学既要打好基础,又要开发潜能;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发展。为学生打下扎实、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基础,是每位语文教师的职责。
5.关于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教学改革,以及综合性学习指导建议(略)
(四)关于评价建议
评价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往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导致了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偏向。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首先明确评价的目的,旨在从观念上正确认识评价的功能,即要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通过评价的及时反馈,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功能。也就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师生不断得到激励,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其次,要不断改进评价的方式。要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所谓突出整体性,就是要全面考察,要兼顾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语文能力具有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因此评价要体现综合性,避免繁琐化。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与进步。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变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为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加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进步与不足,不断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要把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方面。因为如果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家庭的、自然界的、社会中的学习资源,如果能调动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成果将是十分可观的。
再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人。要从机制上保证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学生自认为成绩不理想时,允许再次通过考核评定成绩,以促进每个学生追求卓越,健康发展。
评价改革要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重激励促发展的、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明了在新世纪、素质教育下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有着鲜明的特色:第一次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语文课程;明确提出一系列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第一次在各个学段系统地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参与课程建设等,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改革……我们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标准倡导的先进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准确、完整地理解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用大幅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绩,在新世纪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07:4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会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07:45
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学习心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07:45
最早的小学语文标准(课程)是1912年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大纲:“教”的服务,重知识,轻能力;“刚”性能,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000年大纲:
1、语文的性质:A、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B、具有人文性:a、含有丰富的文化气质 b、表现形式:文字
2、关于语文教学目的:A、语言文字的训练 B、思想品德教育 C、一般能力:a、智力发展 b、非智力:思想、习惯、意志品格、爱美……
3、关于教学内容及要求:
A、汉语拼音教学:根据汉语功能:识字,学习文化,准确地拼读音节
B、识字写字教学: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在具体的语言中)“以写分开,多认少写”的策略,写字要纳入考试内容
C、阅读教学:提出三个重点:a、语言的语感 b、语言的积累 c、语言的运用
D、口语交际教学(听话训练):(实际生活化)交际中的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流,它体现出一种双向的互动
E、习作教学:(一二年级写话,三四年级习作)a、要求文章真情实感,也提倡想像作文 b、要求淡化作文知识(写作文就是写生活)c、着重学生的基础素质
F、语文实践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前言
1、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
A、人文素养:爱国情感,品质道德;认识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开放的视眼,尊重、关心当代多元的文化和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B、科学素养
2、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3、语文课程的性质:A、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B、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
4、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文学、文章、文化、文字……)、能力和其它素养(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培养良好的语感;良好的个性〈性格、气质、语文体质、语文品味……〉);发展良好的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智能);健全的人格
二、基本理念:
1、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四个理念:
A、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a、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内涵,b、具有实践性特点,c、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悟的把握,d、汉语言文学特点是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a、自主学习: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b、合作:责任分工,互助性(现应用马蹄度代替秧苗度) c、探究:主要强调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式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五大板块:阅读、识字写字、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实践性、参与创新、合作、策划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语文训练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原则
2、发展语言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a、教师的任务:教(为达到不教,让学生自觉自能学习)b、教师的作用:辅导、引导。教师是一位导演把学生和教材联系起来 c、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教学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相结合的原则:横向:语文知识,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的修养:
一、修养:
1、理论知识 2、道德,正确的对人态度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合作 4、为人师表
三、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
1、改变教学现状的需要:A灌输为疏导 B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C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互换的必要性 D适应未来的学习需要
2、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素质教育
3、根据认知规律提高学习的需要
4、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
四、学法指导的原则:
1、主导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五、语文学法的特征:
1、科学性 2、针对性:因材施教 3、迁移性:发展思维,聚合思维
六、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1、语言的方法:
A、讲授法:a讲解法:用一种理性的语言去解释(对作者,背景介绍,理科教学)b、讲述法:对背景的介绍,课文内容的归纳,评价 c、讲读法: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B、问题法:a、提问法 b、讨论法 c、辨论法
2、实习的方法:A、练习法:课堂教学的一种具体延伸 B、作业法:没有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完成
3、直观的方法:A、演示法:提纲式、线索式、图式、表格式——体现出教学的难点、重点,体现出教师的思路(少而精)B、参观法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常规: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基本工作程序:
一、备课:
1、任务:教什么,怎么教
2、具体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撰写教学计划
A、钻研单篇课文的方法:a、通读全文 b、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c、理清课文的结构,把握作者的思路 d、体味课文的语言特色 e、思考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或结构表达中心的 f、准确理解课后的练习要求 g、借助教学参考或其它资料
B、教学目标时应注意:A、全面而准确 B、具体 C、突出重点
C、编写教学计划:
a、学期教学计划: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况;本期的教学要求;各组训练内容及重难点;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说明作业量、次及安排;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安排;教改的措施及步骤
b、课程教学的编写(教案):课题;教学目标(三维,四个点);教学重点(目标中的一项或两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及步骤
二、撰写教学笔记
三、听课与评课:
1、听课分为:观摩性听课、研究性听课
2、听课要求:带问题去听课,要写听课记录(步骤:导入;新课;板书)
3、评课要求:中肯,态度端正;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由感性认识升到理性认识(最好归结到课程要求之中);全面〈从目标的实施;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教学方法(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外部特点(语言、教案、板书);教学结构(安排合理);教师教学节奏〉;重点;优点与不足
4、评课的依据
识字写字教学(含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教学:
一、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
1、读准声母,韵母 2、准确拼读音节 3、正确书写声母、韵母
二、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内容:
1、韵母24个,声母23个,整体认读音节16个
A、拼音方法:两拼法、三拼法
B、会读四声(轻声)
C、抄写音节(书写)
D、认识大写字母,用名称音熟记“字母表”
2、声调教学:
A、应与单韵母教学相结合 B、多示范,让学生多琢磨,多练习
C、认识调类和调形 D、会读
E、音节中的声调,不要数调 F、音调的规律
三、汉语拼音教学的方法:
(一)单韵母教学:a o e i u ü
1、声音可以延长 2、开口度 3、利用直观教具(挂图) 4、抓难点(e o从口腔开口度来突破) 5、指导书写:a o e 必用一节课时
(二)声调教学:
1、教拼读 2、适当地教以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b-p送气音和不送气音zh-z,n-l舌面前音j-q-x舌面放平y-w为声母) 3、声母发音与形状结合:以形带声,以声汇形 4、书写
(三)复韵母教学
1、借助图画提出 2、发音指导要强调舌位变化(感性) 3、音形相结合
(四)鼻韵母教学
1、利用词汇 2、分析音节读
(五)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联系图画、词汇、事物等教学
四、拼音方法教学
1、拼音法 2、拼音规律:j q x y不能与ü相拼
五、汉语拼音教学的过程
1、复习检查(3-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借图、事物、词提出字母;指导发音(注重体验);书写
3、巩固练习(10分钟):强调以活动和游戏的方式进行
4、小结(3-5分钟):延伸,与学生言语活动相结合
六、汉语拼音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删去繁锁的讲解,多一些实践活动
2、要注意汉语拼音的重、难点(字母和拼音方法)
3、拼音教学要与识字、普通话相结合
4、汉语拼音尽量有趣味性,宣以活动、游戏为主
5、在言语中学拼音,在拼音中培养学生语感,以及综合素养
6、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比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07:46
厘清性质 彰显特色 改进对策
──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了,她是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南针。深入学习新《课标》,厘清语文课程性质,把握语文课程特点,弄清语文课程内涵,从而彰显语文教学特色,改进语文教学实践措施,进而大面积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
一、厘清语文课程性质
对照阅读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课标》)”与新《课标》,我们可以发现关于“课程性质”的定位具有明显的差异。
旧《课标》关于“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旧《课标》对“课程性质”的界定相对来说是模糊的。语文是什么?“语”可以理解为“语言”和“言语”,“文”可以理解为“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等。语文到底是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到底学什么?没有清楚的界定。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也是放之诸学科而皆准的真理,是一句正确的但没有体现语文课程个性风采的话。
然而,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的界定就清晰明确多了。
新《课标》关于“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首先,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准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界定非常有必要,一语道明了语文课程“学什么”、“怎么学”两大问题。“学什么”?“语言文字运用”!但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是“语言”和“文字”,它们是人类使用的两种功能不同的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语言能力”是听说的能力,“文字”是视觉符号系统,“文字能力”是读写的能力。学习语言的规律和学习文字的规律是不尽相同的,课程性质的准确界定给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怎么学”呢?不要单一地孤立地学,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语文课程内部的各种知识之间等都需要综合起来,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
其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进行了细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甚至“完全学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恰当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度”,切忌揠苗助长。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新《课标》在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上,旗帜鲜明地提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注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情感熏陶”的有机交融,紧密结合。
新、旧《课标》都一字不差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有着鲜明的工具性特征,同时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因此,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彰显语文教学特色
吃透新《课标》精神,精心开发语文课程,教师凭借语文教材教学生学习语文,创造语文,运用语文为社会生活服务,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促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那么,语文教学实践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自主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实践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主动感知、感悟,自觉理解、体味,积极实践运用。
创造性──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语文教学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强化形象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激活变通思维,训练逆向思维,以培育创造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性──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引领学生积极投身于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参观游览、访问调查、创办报刊、文艺演出、益智游戏等语文实践,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增长智慧和才干。
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必须“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渗透与有机联系,整合“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沟通,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沟通,加强校内与校外的沟通,加强书本与社会实践的沟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开放性──“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生活即语文,社会即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跳出文本的局限,走出教室、校园,走进社会,与大千世界融为一体,与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紧密相联,让语文折射出五彩生活的影子,让学生听说读写实践于天地大课堂。这样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但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再现生活、创造生活,也能让学生理解语言、应用语言、创造语言,获得有益的人生经验智慧。
三、改进语文教学对策
深入研读新《课标》,用心领会她的精神实质,积极改进语文教学对策,扎实推进语文教学实践,竭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打好“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促使学生茁壮成长,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
加强阅读积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有人说,阅读改变命运,书香润泽人生。语文教学必须加强阅读指导,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的素养。其主要对策有:(1)指点阅读方法。阅读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否则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精读、略读、品读、研读、默读、速读、抄读等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2)鼓励自主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既可课内扩展,将相关的课外资料引入课内阅读,以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强化阅读效果,促进内外沟通,又可课外扩展,引领学生自由涉猎更多的优秀书刊,阅读整本名著,广泛吸纳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展示读书成果。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会、读书征文评比、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体会读书启智怡心的喜悦。
重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为了适应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人际交往的需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口语交际训练,以提升口语交际水平,努力让学生出口成章,能言善辩。其主要对策有:(1)新闻发布会──引领学生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上收集的新闻。(2)见闻交流会──引领学生用精彩的语言讲述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与感受。(3)热点评议会──引领学生关注国家、地方或家乡的大事,以及热点、焦点问题,并加以评议,或提出建议。(4)经验交流会──方法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引导学生收集、总结并交流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经验或体会。(5)讲演辩论会──组织学生开展故事大王赛、诗歌朗诵赛、主题讲演会或专题辩论会。
强化写作表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了适应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需要,语文教学必须强化写作训练,促使学生下笔成文,妙笔生花。其主要对策有:(1)夯实单元作文。语文课本里安排的单元作文训练有序,内容广泛,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以期人人达到基本要求。但仅仅满足这些是远远不够的。(2)加强学科融合。语文是百科全书,包含着人间万象,世间一切。加强语文与美术、音乐、科学、社会、体育等学科的横向联系,相机渗透作文训练。(3)生活实用作文。叶圣陶先生指出:“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需要学作文。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学生有兴趣去试作,当然绝不宜制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作文既然是适应社会交际需要而写,作文训练就应该体现实用性。比如跟异地学校的同龄人结对子通信作文,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写表扬稿,写新闻报道,写调查报告,向家长写情况汇报,结合节日或事件写慰问信,真正让作文参与社会生活交际。(4)学生自由练笔──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见闻、内心感受,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自由作文,形式不拘一格,篇幅长短不限,挥洒自如。
夯实汉字书写──“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指导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写好汉字,学习书法,在持之以恒地练字过程中怡情养性,提升审美情趣,热爱祖国的文字,感悟书法艺术的魅力。
投身社会实践──“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其主要对策有:(1)领略自然风光。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那奥秘无穷的日月星辰、变化莫测的风云雨露、新颖别致的楼房建筑、鬼斧神工的石崖溶洞、千奇百怪的飞禽走兽、婀娜多姿的树木花草、静谧质朴的田园湖泊、五彩缤纷的蔬菜庄稼等等,要引领学生去观赏、游览,让他们尽情领略那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2)组织参观访查。社会生活多姿多彩,动人心魂。引领学生游览风景名胜、古迹遗址,参观乡镇企业,考察环境现状,调查留守儿童,慰问军烈属,采访英雄劳模,寻访民间奇人,拜访致富能人,收集民间风情等,学生既可以感受时代前进的脉搏,又可以获取鲜活的语文素材。(3)动手实践操作。实践出真知。引导学生开展车模和航模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动手开展植物的小种植和动物的小饲养活动,动手剪贴、收集,动手办手抄报等等,以增长见识,获得亲身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自始至终地坚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能为学生打好“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引领学生迈向人生旅程的美好未来。
(此文发表在重庆教育学院主办的《师资建设》2012年4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07:46
厘清性质 彰显特色 改进对策
──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了,她是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南针。深入学习新《课标》,厘清语文课程性质,把握语文课程特点,弄清语文课程内涵,从而彰显语文教学特色,改进语文教学实践措施,进而大面积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
一、厘清语文课程性质
对照阅读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课标》)”与新《课标》,我们可以发现关于“课程性质”的定位具有明显的差异。
旧《课标》关于“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旧《课标》对“课程性质”的界定相对来说是模糊的。语文是什么?“语”可以理解为“语言”和“言语”,“文”可以理解为“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等。语文到底是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到底学什么?没有清楚的界定。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也是放之诸学科而皆准的真理,是一句正确的但没有体现语文课程个性风采的话。
然而,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的界定就清晰明确多了。
新《课标》关于“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首先,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准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界定非常有必要,一语道明了语文课程“学什么”、“怎么学”两大问题。“学什么”?“语言文字运用”!但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是“语言”和“文字”,它们是人类使用的两种功能不同的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语言能力”是听说的能力,“文字”是视觉符号系统,“文字能力”是读写的能力。学习语言的规律和学习文字的规律是不尽相同的,课程性质的准确界定给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怎么学”呢?不要单一地孤立地学,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语文课程内部的各种知识之间等都需要综合起来,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
其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进行了细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甚至“完全学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恰当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度”,切忌揠苗助长。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新《课标》在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上,旗帜鲜明地提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注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情感熏陶”的有机交融,紧密结合。
新、旧《课标》都一字不差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有着鲜明的工具性特征,同时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因此,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彰显语文教学特色
吃透新《课标》精神,精心开发语文课程,教师凭借语文教材教学生学习语文,创造语文,运用语文为社会生活服务,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促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那么,语文教学实践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自主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实践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主动感知、感悟,自觉理解、体味,积极实践运用。
创造性──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语文教学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强化形象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激活变通思维,训练逆向思维,以培育创造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性──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引领学生积极投身于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参观游览、访问调查、创办报刊、文艺演出、益智游戏等语文实践,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增长智慧和才干。
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必须“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渗透与有机联系,整合“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沟通,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沟通,加强校内与校外的沟通,加强书本与社会实践的沟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开放性──“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生活即语文,社会即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跳出文本的局限,走出教室、校园,走进社会,与大千世界融为一体,与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紧密相联,让语文折射出五彩生活的影子,让学生听说读写实践于天地大课堂。这样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但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再现生活、创造生活,也能让学生理解语言、应用语言、创造语言,获得有益的人生经验智慧。
三、改进语文教学对策
深入研读新《课标》,用心领会她的精神实质,积极改进语文教学对策,扎实推进语文教学实践,竭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打好“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促使学生茁壮成长,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
加强阅读积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有人说,阅读改变命运,书香润泽人生。语文教学必须加强阅读指导,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的素养。其主要对策有:(1)指点阅读方法。阅读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否则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精读、略读、品读、研读、默读、速读、抄读等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2)鼓励自主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既可课内扩展,将相关的课外资料引入课内阅读,以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强化阅读效果,促进内外沟通,又可课外扩展,引领学生自由涉猎更多的优秀书刊,阅读整本名著,广泛吸纳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展示读书成果。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会、读书征文评比、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体会读书启智怡心的喜悦。
重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为了适应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人际交往的需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口语交际训练,以提升口语交际水平,努力让学生出口成章,能言善辩。其主要对策有:(1)新闻发布会──引领学生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上收集的新闻。(2)见闻交流会──引领学生用精彩的语言讲述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与感受。(3)热点评议会──引领学生关注国家、地方或家乡的大事,以及热点、焦点问题,并加以评议,或提出建议。(4)经验交流会──方法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引导学生收集、总结并交流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经验或体会。(5)讲演辩论会──组织学生开展故事大王赛、诗歌朗诵赛、主题讲演会或专题辩论会。
强化写作表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了适应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需要,语文教学必须强化写作训练,促使学生下笔成文,妙笔生花。其主要对策有:(1)夯实单元作文。语文课本里安排的单元作文训练有序,内容广泛,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以期人人达到基本要求。但仅仅满足这些是远远不够的。(2)加强学科融合。语文是百科全书,包含着人间万象,世间一切。加强语文与美术、音乐、科学、社会、体育等学科的横向联系,相机渗透作文训练。(3)生活实用作文。叶圣陶先生指出:“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需要学作文。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学生有兴趣去试作,当然绝不宜制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作文既然是适应社会交际需要而写,作文训练就应该体现实用性。比如跟异地学校的同龄人结对子通信作文,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写表扬稿,写新闻报道,写调查报告,向家长写情况汇报,结合节日或事件写慰问信,真正让作文参与社会生活交际。(4)学生自由练笔──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见闻、内心感受,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自由作文,形式不拘一格,篇幅长短不限,挥洒自如。
夯实汉字书写──“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指导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写好汉字,学习书法,在持之以恒地练字过程中怡情养性,提升审美情趣,热爱祖国的文字,感悟书法艺术的魅力。
投身社会实践──“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其主要对策有:(1)领略自然风光。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那奥秘无穷的日月星辰、变化莫测的风云雨露、新颖别致的楼房建筑、鬼斧神工的石崖溶洞、千奇百怪的飞禽走兽、婀娜多姿的树木花草、静谧质朴的田园湖泊、五彩缤纷的蔬菜庄稼等等,要引领学生去观赏、游览,让他们尽情领略那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2)组织参观访查。社会生活多姿多彩,动人心魂。引领学生游览风景名胜、古迹遗址,参观乡镇企业,考察环境现状,调查留守儿童,慰问军烈属,采访英雄劳模,寻访民间奇人,拜访致富能人,收集民间风情等,学生既可以感受时代前进的脉搏,又可以获取鲜活的语文素材。(3)动手实践操作。实践出真知。引导学生开展车模和航模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动手开展植物的小种植和动物的小饲养活动,动手剪贴、收集,动手办手抄报等等,以增长见识,获得亲身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自始至终地坚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能为学生打好“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引领学生迈向人生旅程的美好未来。
(此文发表在重庆教育学院主办的《师资建设》2012年4期)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