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39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课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意见

孙小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孙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孙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一、  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 .

1、  开头孙老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2、了解课文大意后,孙老师又提问“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直奔中心,紧抓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这一中心辐射全文,教学层次特别清楚。通过读理解其深刻含义,突破难点。

3、  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爬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探究,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更明确,使整课堂浑然一体,正是由于孙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对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才使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如此清晰,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此成功。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   

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吴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三、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提出一些浅薄的看法。

1、理解课文难点部分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体会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始终体会不到作者借爬山虎来写自己喜悦的心情。孙老师是否把这部分先放一放,先学习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部分,再回过头去体会,学生可能会更易理解。

2、这节课安排朗读的时间比较多,但读的形式不够多,孙老师多以自由读、齐读为主。

3、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不突出。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课堂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这课堂中,教师还是主导整个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理念没有突显出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1:41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

今天听了孙娜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顿时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舒服、惬意。仔细地品味,越发觉得孙老师的课就像叶老的人品那样平和.可平和之中也带给了我深深的撼。

一、扎实高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我们参加过许多公开课,研讨课的观摩活动,我们一直在苦苦寻觅有用、高效的语文课堂。这次,听了孙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眼前不仅为之一亮: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孙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升华情感,提高语言的理解力;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孙老师关注了语文最基本的字、词、句的训练,上课一开始,孙老师就让学生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并相机指导了“那”“绿”两字的书写。在检查学生初读情况时候,对多音字“曲”的处理则是采用了出示字典的几种解释,再引导学生根据解释确定读音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方法,再者对“删”字的处理更是巧妙绝伦,令人佩服: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板书:删除符号),一个是“删改”(板书:删改符号)。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一个“删”字,那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讲解)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写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字的演变过程。(继续通过课件演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用小刀把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

生: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

孙老师利用汉字的演变,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汉字的渊源,使学生将“删”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生动形象,此举堪称一绝。

二、由浅及深的朗读训练。

关注文本 就是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作为阅读教学,教师应该遵循“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阅读原理,让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这一点,孙老师做得很好,孙莹老师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不断给学生加以引导:““我”跟叶老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修改前和修改后有什么不一样?”、“从修改中,看出叶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这样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更重要的是,孙老师的引导是有层次的,学生自读做到读懂、读通顺,教师引导读使学生读得有感情,在一次次地朗读中和学生经历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比如在 “我虽然未见叶老的面。。。。犹如春风拂面。”这一重点语句的学习上,孙莹老师对文中语句间所蕴含的人物情感上处理得相当成功。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叶老对下一代的关心,孙老师通过资料的补充,创设了以下情境:

师: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一共一千五百多字,可叶老正是把这一千五百多字的文章修改了一百多处呢,所以我——(引读)

生:(读这句话)

师:(课件出示叶老为“我”修改的文章原稿)孩子们,你们看看,这就是叶老先生为我修改的文章,你们知道吗?叶老先生当时是杂志社的总编,每天要批阅大量的稿件。可是他在百忙之中为我这个小学生修改作文,所以我——(引读)

生:(再次读这句话。)

师:当时,叶老先生已是年近七十岁了,夜深了,老人仍不肯停笔,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的成长,所以——

生:(又一次深情地读这句话。)

师:此时叶老先生在你的心里还只是个认真的老人吗?

每一次读,学生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升,

孙老师通过这三次的引领,使学生的认识一步步提升,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叶老的温暖、慈祥和对孩子的关心,达到了情感的共鸣。

   三.最后拓展延伸,加深巩固。

课文最后,孙老师提出了“怎样写出好作文”并出示病句让学生修改,这样让学生把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进内化,并加以巩固,成功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课上,孙老师还出示了下面的内容: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这一个填空题的设计,不只帮学生理清了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到了“我”的情感变化,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王丽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2:08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岩头镇小    李倩倩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饱含深情,让人感动、深思。课文讲述的是大作家叶圣陶爷爷替作者肖复兴修改作文的事。通过学习课文可看出叶圣陶的认真负责的处事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让作者肖复兴树立起了写作的信心。

王静燕老师的教学深入浅出,思路清晰,语言轻松自然。这是第一课时,王老师主要教学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事。下面就本堂课的亮点发表看法:

1、教学扎实朴实,教学环节紧凑。通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将课文分成两部分,继而学习第一部分这样的顺序层层推进,进行教学。王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以读促思,以读代讲。抓住文章的两个重要片段进行教学:①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②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密密麻麻什么意思?通过密密麻麻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叶老先生的高尚品质。

2、让巧用多媒体。多媒体的运用在现在的课堂已经是非常常见了,以至于有人只注重其花哨而忘了其实效,如何合理运用,用得恰如其分也还是需要大家好好思考的。王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插入适当的音画媒体,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真正做到了为其教学服务,而不是纯粹的热闹。

通过王老师的课堂,我思考了很多,如何让一堂语文课真正成为一堂具有语文味的课,如何让学生一课有一得……作为一名新教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尝试,去实践的,问题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学习,去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2:17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第一期   大路镇马寨小学   苏才洪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他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作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近人,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

孙莹老师在教学中落实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所写的两件事,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品质。

孙老师上的这课给我们展示了一堂非常有效的语文课。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个人的见解。

1、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一开始,孙老师就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抓住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句子去体会叶老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他的平和。

2、说与写的有机结合

孙老师在课堂上能够把说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把阅读理解、领会、感情让给学生,教学中孙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

当“我”翻到我写的那篇作文时:                     ,当“我”看到叶老的修改后:                ,当“我”看到叶老的评语后:                        。孙老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说出来,并填空。这样的练习中去感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文品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从而把说与写的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训练的目的。

3、修改文章的训练

孙老师在进行说与写的训练后,又进行了修改文章的训练,她让学生接着让学生把学习卡片上的一段文章进行修改,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并把自己是怎样修改的说出来。这样的练习过程可以感悟到用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感悟到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这就能够帮助学生从不时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2:39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胡老师执教的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无论是老师的语言,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都令人佩服,让我受益匪浅,同被胡老师的“朴素中流淌着美丽,简单中演绎出精彩”艺术魅力所折服。在这节课中胡老师落实了《语文课程新标准》的教育理念,《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素养,在语言素养中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难突破的点,往往学生不能连贯地说,不能准确地说,思维和表达达不到一致。但在胡老师的课堂上她巧妙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做到了得心应手。下面就自己对这节课中老师如何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这方面谈谈自己观课后的感受。

一、 媒体出示字词,引导学生说。

由于“曲”有两种读音,也便有多层意思。胡老师为了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曲线”这个词,将“曲”分成了两组,即“qū”“qǔ”,分别通过媒体呈现了这个字的多层意思。在教学中孙老师并没有直接去告诉“曲线”中“曲”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中去查看字典理解这个字词的意思,而是将“曲”字的解释罗列好,这是有利于提供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能够较准确地说出“曲线“中“曲”的意思,从而能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并且老师在将课文中有关描写“我”和叶圣陶的几个词分好了类,如描写“我”的“莫名其妙……”,描写“叶圣陶”的“平和……”等词,通过媒体呈现,这样可见老师在设计时目的是很强的,同学们在思考几秒钟之后,就很清晰地、很容易地将这两组词准确无误地分好了。通过媒体出示字词的方式,引导了学生的说。

二、提供句式,让学生模范说。

在学生默读完课文之后,说一说课文写了“我”和“叶圣陶”之间发生了哪两件事,在学生交流部分时,有一学生说:“ 1到5段写了叶圣陶帮我修改文字。”在这时胡老师便加以指导,要求同学们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位同学在老师的点拨下简单而又准确地说出了四个字“修改文章”,有了这一句的模式,为下一位同学交流“我”和“叶圣陶”之间的第二件事就容易多了。于是第二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准确地说出了第二件事:邀请做客。我在想如果胡老师没有对第一位同学交流的第一件事进行指导的话,要求简单概括的话,那么也就没有下位同学能简单地概括出第二件事,那么也就没有这么好的课堂效果。所以在我认为老师在恰当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句式让学生模仿着说,这样对提高学生说话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能让同学们用简单的、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  图文相结合,让学生个性地说。

“密密麻麻”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老师如果按照字典上的意义跟同学们说,他们也是不容易理解的。于是胡老师将一篇修改一百多处的作文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有利于让同学从直观上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在同学们对“密密麻麻”的意义了解之后,胡老师让同学们从这密密麻麻的修改作文中去感受到叶圣陶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课堂中同学们都能谈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感受到叶圣陶是一个认真的人;有的同学说叶圣陶是一个对我十分关心的人;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个仔细的人。同学们各抒己见,依据文本准确地谈出了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其实这都是因为胡老师用了极好的方式让同学们去理解了“密密麻麻”,从这个词寻找到了突破口,让同学们通过这个词去感受叶圣陶的为人就自然容易了,水到自然成了,让课堂效果取到了最佳状态,这一方式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说,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也是值得去学习,去重视的,不容忽视的。

四、填补空白,让学生有序地说。

在同学们学习完第一部分内容之后,胡老师通过媒体出示了三句话:当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时,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修改作文后,           。当我翻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            。这三句话的呈现是同学们对文本内容的一个回顾,看看同学们是否把接收到的信息能有序地表达出来,能否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这一过程中同学们流畅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有序而又正确地说出了答案。这都由于孙老师在之前环节中抓得扎实,为同学们在此时的说做好了铺垫。这一环节的实施,可说又是孙老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2:51 | 只看该作者
精选作业  有效减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

王莲莲

在朱老师的这节课中的作业设计体现了省市教育厅的减负精神,讲求实效性,选择了课堂作业本中2道题,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减负的空间,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了高效的语文课堂。下面我来具体讲讲。

一、作业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差异设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在做课堂作业本的第一题的练习过程中朱老师的一句话:实在有困难的,可以翻书看看,记住了,在扣上,继续写。我想这一小小的设计,足以表现朱老师的用心良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同一道作业题,就是认识到了学生基础的层次性与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让课堂作业练习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并使作业练习实现它的最优化。

二、作业设计和课堂的组织相辅相成。

教师对第  自然段的教学,针对课堂作业本的课内阅读题目,教师把自己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穿插在练习中,教师在学生练习中讲解,学生在练习中学习,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练习的效果,才能实现课堂练习有效、高效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突破本课的学习难点,让学生体会叶老的文品和人品。

总之,语文课堂提倡精心设计作业,真正做到发展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负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23:39 | 只看该作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体会与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3 23: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