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6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1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材料

同课异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陆老师的这堂课。陆老师和何老师在教学重点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基本一致,但她以场景为主线来勾画教学蓝图,在收扶放中引导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有所感,有所言,有所悟,不俗的设计让人称道。而陆老师优雅,清新的教风也是一种听觉的享受。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这组课文的主题“爱”。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陆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台湾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家人的安危,为这位大陆青年捐献骨髓;台湾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抽取骨髓,两岸人民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郑老师的这节课通过有效的设计和组织,牢牢把握住了重点,让师、生、文间形成了有效对话的磁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一、把握主线,抓住关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这篇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李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

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爱”为主线进行教学,一开始读与爱有关的四字词导入,引起情感共鸣。进而抓住杭州、台湾两个青年两个场景引导学生深入品读,给予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陆老师很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如“静静”、“奔波”等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体会文字背后的情绪。印象最深的一处是在理解“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一句时,能够结合上文 “静静”一词,来揣摩青年此刻不平静的内心不平静的原因, 学生带着思考读文、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







二、读说促思,深入文本

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在引导学生感悟救援紧迫,血脉亲情这一环节,陆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一连串数字,通过和学生的合作读,不断加快语速,并辅助以沉重的配乐,营造出一种紧迫感。为启发学生能对本文有一个更具有深入的感悟,陆老师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钱得救了!他会说些什么呢?”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

各种环节的设计都充分展现了教学的智慧。学生在多形式的朗读,自由的表达中体会手术危情、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体会爱的广博无边,而后,再体会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师生在澎湃的激情中再读课题,不仅升华了主题,也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生命的敬仰。



三、手段辅助,情境相宜

   在教学中,陆老师很注重运用多种手段来创设情境,特别是音效应用和板书的设计,是一大特色。

在引导学生理解台湾青年以及李博士和在场的医务人员不顾家人的安危为小钱捐献骨髓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利用地震音效给学生以震撼。接下来及时切换到地震画面,通过资料补充概括余震情况,把学生带入“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进行了酝酿,作了铺垫。而在“千里送骨髓”部分,心跳的音效也很好的契合了课文中所有医护人员的心情,亦抓住了听课者的心情。

老师讲到最后,小钱的生命之花从凋零到绽放,信手在黑板上画出了一朵盛开的美丽的花,在音乐与诵读声中,不仅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也把学生的情绪再次向前推动,为课堂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人们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非仅仅是技术。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课堂里的语言要精而美。课堂里的设计要行云流水,课堂里,文与情要有机结合,生动演绎,语文教学才能呈现实效。

尚年轻的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很多。也很感谢陆老师这堂精彩的课,激励我向着更加诗意的语文前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15:46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

                 鳌江第十二小学      林佩霞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现在让我们四年级的孩子来学习它,揣摩、体味人物的高尚品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研读,层层深入,也深刻感受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更深刻感受到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我想,这与王老师平日对语文教学的钻研、对学生天长日久的训练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下面我谈谈我听课学习后的点滴感受。

1.教师语言富有诗意语文特色。

好的语文老师靠什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进入文本,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靠的是语言,语言要准确,有文学色彩,带有鼓动力量。这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本堂课中,王老师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教师语言精炼、巧妙,声情并茂。

如整体感知课文时,王老师请大家“将自己的感动与大家交流”;在回归整体这环节时,王老师的引语是这样的:“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幕幕令人感动的画面。”又如,“这是一种怎样的静静等候?”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学生也读得有滋有味,情感上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2.整合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王老师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如课开始,利用课文插图,创设情境,巧妙地带领同学学习课文的第一个场景: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绽放。适时播放“地震后的情景”画面,出示“地震资料”、李博士送骨髓过程的路程表、许多人静静奉献等资料,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反复朗读,探究人物内心的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两岸的亲情。这些资料的选用,能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教学增添活力。

3、紧扣重点词,重扩展  

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辗转”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辗转”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理解,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同时,教师引领学生依照文本扩展,再理解。医生首先会从哪些人中去寻找适合的骨髓?最后在哪里找到了骨髓?学生随着老师指明的方向,反馈:医生在小钱的家人中找──整个杭州找──浙江省内找──找遍中国大陆,最后在中国的台湾同胞中找到了。老师总结;刚才大家寻找的这个艰难历程就是“辗转”的意思。就这样理解“辗转”水到渠成。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困难重重。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4、搭建想象平台,落实表达 

在这堂课中,王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捐献,感悟爱心,在交流“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重点句后。老师用语言描述台湾灾后情况,创设情境:“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心想:……

此时此刻,青年完全可以              但他却                  。

此时此刻,李博士完全可以            但他却                  。
    在语文课堂的口头表达中尽情地流淌,同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爱心,深深的印在每同学的心间。为拓展学生的写话能力,课最后环节还设计了:小钱得救后,他会想对谁,说什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写话,交流,做到了读写结合。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课看出王教师的教风朴实自然,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今日有幸听到这样的好课,让我从中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16:26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听课反思
整洁的校园,崭新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礼貌热情的学生,走进育才小学心里就一种感觉——舒服。今天我们走进育才小学,走进赵明建老师的课堂,走进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从这一课的导学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明确的学习目标、适当的学法指导以及清晰的教学流程。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到课堂的交流展示,从目标达成检测到拓展阅读,老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分享,感受着小钱的生命垂危,感受着台湾大地震的背景下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为了挽救小钱,克服的种种困难时的坚定决心,感受着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学生的交流形式多样,有自己借助关键词句的感悟,有动情的朗读,有及时的补充,也有巧妙的纠正。这都体现了老师平时的指导和训练。

听完赵老师的这节课,我也有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交流:

一、有效地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尤其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样感人至深的文章,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在。如果要创设情境,老师首先要入情入境,角色的置换、语言的变化、环境的渲染都要做得恰如其分,这样才能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去“设身处地”地想象和思考。

二、师生对话中的引导与提升

生本课堂虽然以生为本,但老师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视。张燕老师曾说,生本课不能缺少老师的给予,只是给予的一定要是精华。因此在生生互动的同时,师生的交流对话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在师生对话中要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如学生认为台湾青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觉得家人并不重要,小钱的生命最重要时,老师应及时纠正这个不太符合实际的想法:台湾青年也非常担心自己的亲人,只是他认为会有很多人去救助自己的亲人,而对于海峡对岸的小钱来说自己的骨髓是唯一的生的希望。通过师生对话,老师也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抓住闪光点及时总结方法,提升认识。

观课议课,取长补短,你言我语,其乐融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16:43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听课评析


       前天,听了杨老师执教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被她那亲和,充满深情的教风所深深打动,其自然的导语,深厚而真实的功底深深令我佩服,杨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
夸美扭斯曾经说过:“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津。要可能的 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我们不可能教学哪一部分的内容,就把学生带到相应的真实情境中去,但是,我们可以积极地创设情境,把理解相 关内容所需要的情境。一开始上课杨老师就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将学生带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过运用多媒体的展示对环境的渲染来反衬小钱的处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在讲到在余震中抽取骨髓,杨老师让学生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通过让学生描述,引领他们进入情境,帮助他们把握相关内容,感悟内蕴情感,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诱导学生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容易 感悟到文字所承载的深深的情感。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读写结合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杨老师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朗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通过根据课文内容,把“也”换成其他的连词进行朗读,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借助对比感悟,深化课文理解
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杨老师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将“台湾青年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体会,让学生感受台湾青年的伟大。将“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使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
       四、注重读写的训练,敞开心扉表达。
        教学中,杨老师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当地震发生时,台湾的手术室里可能会是怎样的场景?”“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学生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总之,从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其中也有些瑕疵,如果中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时间的把握不那么匆忙,稍许再给生一点时间表述自己的想法,或许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17:38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2课时听课札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18:08 | 只看该作者
1、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听写。

A、出示中国地图。师:这里是台湾,这里是大陆。它们之间就是——(生)台湾海峡。好第一个词语就是“台湾海峡”。

B、彼岸;C、骨肉同胞;D、血脉亲情;E、谈何容易

(评:一开课作这样的字词听写不是什么新玩意,但对于巩固学生的字词,却是很有效的手段。可是现在在一些公开课中已经很少见了。都说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回归”,看来是应该“回归”一下了。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这一路走下来,丢掉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特别是那些好的,有效的方法与手段。由此,我也想到了一个词——继承。但“继承”也好,“回归”也罢,这些新课改大潮中耳熟能详的词,在很大程度上都已沦为一个“口号”罢了——叫得很响,但做呢?“纳于言而敏于行”,老祖宗的话总是不错的。

另外,汤老师在给学生听写这几个词的时候,她是先读一下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再听写这个词语。这样的听写方法,对我来说比较陌生。我们一般给学生听写的时候,总是只报这个词语。相比之下,虽然相差不大,但汤老师的教学智慧由此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3、学习3、4、5自然段。

师:小钱如果能及时得到骨髓,就能得救,那与此同时,台湾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3、4、5自然段。

师范读。

师:同学们,我们听着听着可能有些地方让我们有点担心,有些地方让我们有些紧张,有些地方让我们有些感动……请你划一划那些让你感动的语句,并在一旁写下理由。

生读,划。

(评:这里汤老师在范读时,我想配点适当的音乐,效果肯定会更理想。毕竟这是市级公开课,必要的噱头还是要一点的。当然这样做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教学氛围,让学生更易感受到那一份紧张、担心与感动!

另外,汤老师这里课文一读好,马上就接下去说“同学们,我们听着听着……”,这么一来,给人感觉特别急,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其实课如同国画,画面并不需要满满的,那些空的地方同样也是这个画面的一部分。所以,你上课并不需要从头说到尾。像这里,若汤老师范读课文完毕以后能停顿一下,留一点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效果应该会更好!)

交流句子1: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止。

师:你能把句子读成一个画面,一个场景吗?自己读读试试。

生:读。(练了一遍)

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回答……

(评:从学生的答案来看,质量并不怎么高。由此,我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们教师是不是应该对他们的答案作一下适当的引领、提升,通过师生对话来提升答案的质量,而不是轻易地肯定或否定。)

播放地震录像。

师: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担心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针头向皮肤刺去……

生:读。(读了一遍)

师: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师:他的家人生死不明,可是他是怎样做的?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吗?

生:答。

师:但这位青年还是躺在病床上……你感动吗?——(生:感动!)再来读一读。

生:读——针头向皮肤刺去……

师:皮肤和肌肤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

生:答。

师:(出示抽骨髓的针头。)同学们就是这样的一个针头从肌肤中脱落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非常痛苦/十分痛苦……

师:担心吗?——(生:担心!)再读——

生:读——针头向皮肤刺去……

(评:在交流这个句子的过程中,汤老师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找句子——边读边想画面——感悟交流——看视屏促感悟——再读句子。从过程上看,是让学生进入句子走了一个来回。但实际的教学过程却让人感觉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让学生通过观看视屏来感悟,这样的感悟深刻吗?学生除了“哦”、“啊”的感叹外还有什么?如果这里真的要用录像,那么让学生看完录像后是不是还应再加一个环节,如让学生谈谈感受,然后再来读——练读、点名读、赛读、齐读等,我想此时的“读”一定比看完录像马上读要有效得多、层次分明得多!

另外,这里老师问学生感动吗、担心吗等等,学生总顺着老师说感动、担心,担老师让学生在读的时候,这份感觉并不明显。由此可见,学生实际上感悟并不深。我想这里是不是可以换一种问法,如“你有什么感觉”,“你能把这份感觉读出来吗”等等,这样可能会好一些。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那一份痛苦,老师有没有必要出示针头,这也值得探讨。)

交流句子2: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在地震的余震中,读——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在青年的家人生死不明的时候,读——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在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时,读——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学习第6小节。

齐读读第6小节。

师:是什么让李博士连续奔波十几个小时?是什么让小青年在地震中仍然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样做为了什么?

生1:是为了那个小青年。为了让他不失望。

生2:因为骨髓的保质期只有24个小时。

师:为了救小钱。(引出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评:课上到这里,应该说是接近尾声了。但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来看,似乎一堂课上下来收获并不大,答案说来说去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最后还得老师自己点破。由此可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这一教学难点并没有很好地突破。

其实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自己开课还是听别的老师让课,现在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答非所问,三四个学生回答下来没有一个说到点子上,与我们教师自己预设的答案相距甚远。这到并不是一定要诱着学生往自己设的套子里跳,但回答多少总要有一个方向。因此我不禁在思索:现出这种现状谁之过?是我们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是我们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吗?……值得反思。)

5、学习第7小节。

……

将最后一小节改编成诗歌,一句一行,屏幕出示。师朗诵。

……

(评:这样以诗歌的形式出现,我第一次看到是在金明东老师《雨中》这堂课上,那时到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一感觉。但听课多了,见得多了,也就没有当初的那一份新鲜感。同时对这一种教学手段也开始怀疑了:难道一段文字,把它换成以诗歌的形式出现,真的更能令人感动或感悟得更深吗?又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评:吹毛求疵说了这么多,这都是个人听课后的一点不成熟的观点。总得来说,汤老师的这堂课还是相当成功的,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如她的教学预设、开课、多媒体的应用等等都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18:34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讲的是一位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一位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故事真实感人,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杨老师对课程的重难点把握的尺度较准,教学重点突出,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与感悟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整堂课的教学由“复习回顾”、“学习新课”、“品读赏析”、“感悟交流”、“拓展升华”等几个环节组成,条理清晰。特别是对文中描写小钱和台湾青年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些细节,扬老师抓得十分准确,剖析得也较为深入,其中,杨老师做到了读悟的结合,这样学生也就水到渠成的理解了。这两处的语句看似是普通的细节描写,其实是对比中突出了人物的高大形象,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因为小钱是因患了严重的白血病,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期盼着拯救他的骨髓,而台湾青年则不然,他是在余震中冒着生命的危险,为大陆青年小钱捐赠骨髓的,神情截然不同。再的是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在剧烈的余震中抽取骨髓,不顾疲倦地奔赴千里迢迢的大陆杭州,拯救了小钱的生命等这些内容,杨老师都着重地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从而理解人物的品格,以达到突破中心与难点的作用。总而言之,杨老师把握住了中年段的教学特点,从字词句的理解,过渡到了篇章结构与中心思想的理解。这是一堂较为成功之课。

       教学这门技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方法各具春秋,因为条条道路通罗马。我认为是否切换另一个角度进行,如从题目直奔中心,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读书,马上会从最后一段里找到:“是指‘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那老师又可顺藤摸瓜地追问到底,如“那血脉亲情是怎样的亲情?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这个故事怎样?”“文中那些地方具体写了他们之间建立起的亲情?你觉得那个环节最让你感动?”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抛出,会引起学生认真的读书与思考,此时加上老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十分容易了。这就不必老师烦琐的讲解了。

以上是我个人肤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多请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3 21: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