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展示课《秦兵马俑》听课感想心得笔记评课稿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29
标题:
小学语文展示课《秦兵马俑》听课感想心得笔记评课稿
《秦兵马俑》听课笔记及评课稿
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难点: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祖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八大奇迹,是哪八大奇迹?
生讲述世界八大奇迹。
2、介绍秦兵马俑的发现。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去了解一下秦兵马俑吧!
4、观看秦兵马俑录像。
二、初步感知、理清思路
1、根据学习要求,初步感知,了解梗概。
2、交流。
3、通过自主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再读课文,大胆质疑
1、学生再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和有关秦兵马俑进行质疑。
2、学生在初学文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并针对课文内容和有关秦兵马俑进行质疑。
四、 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引导:秦兵马俑是怎样的规模宏大呢?课文的第2自然段做了具体的描述,请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具体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联想到了什么?可随手写下来。
学生读后交流。
2、点击“秦兵马俑规模宏大”,欣赏三维实景图,说说自己的感受。
3、学生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师:是啊!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秦兵马俑规模是如此的宏大,是不是就凭这可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了呢?(生回答不是的,秦兵马俑除了规模宏大,它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请同学们自由读4——9自然段,说说文中列举了哪些兵马俑类型?
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交流文中列举的兵马俑类型。(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3、 引导:这么多的兵马俑近7000个啊!竟找不到两个相同的,真是太奇妙了!我们一起走近兵马俑,仔细端详这些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老师把课文内容存在了电脑的数字化平台里,并且打上了图片,在图片下面还有兵马俑的说明。老师要求大家认真阅读,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多读一读,最后在全班交流。
(将军俑,威风凛凛,沉着镇定。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真是神气啊!……)
4、小结:是啊!秦兵马俑中的将军俑威风凛凛、指挥若定,大将之风昭然若显。在他的带领之下,所带的军队是所向披靡。在这么多的军俑之中除了将军俑外,课文中还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
(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用刚才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重点学习,看看图,读读课文,体会体会它们的个性特点。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过渡: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神态各异。引读第十自然段,兵马俑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走近…… ,似乎…… 。
2、观看兵马俑的各种神态。
3、他们“有的凝视远方,好像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一句后有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4、生齐读这一段。
五、 激发鼓励,课堂小结
听后点评:
1、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扩大信息量。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浏览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源,了解秦兵马俑恢弘的气势和精巧的工艺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信息,让学生在大量的图、文资料中全面感知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同,选择不同的兵马俑来进行朗读和体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主选择,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民主的气氛。
3、激发学习欲望,训练学生思维。如引导补充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这一教学环节,既帮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0
评课
摘要
(优缺点)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受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学生答错题,做错题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操之过急,不仅不利于学生准确及时地掌握知识技能,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会让他们轻灵善飞的翅膀,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失去翱翔的自由。
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
我们教师应该走进孩子们的中间,以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让我们还给孩子们一个充满想象的丰富多采的活的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活”才是精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0
立足文本,关注学情
——《秦兵马俑》听课反思
上周有幸听了卓旭皓老师的展示课《秦兵马俑》,感触颇多。卓老师的课堂很有张力,学生之间有思维的碰撞,对于教材的处理深入浅出,不唯书,但又是立足于文本的。我从文本解读、学情把握、课堂语言三方面展开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粗浅想法。
一、 立足文本,取舍得当
《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由一课时来完成,而挖掘课文,我们往往会发现有太多的内容要学生去学习。卓老师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立足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到位。初读完毕,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过渡段。通过对过渡段的学习,较快地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将省下的时间全部用来对课文重点段落4—7小节的学习和练习当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得当还体现在对于本课生字词的处理上。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语不少,单单首次出现带拼音的汉字有25个。但是,课堂上,老师并没有过多组织集中识字,而是通过预习和课堂上随机正音点拨让学生识记。
在重点学习4——7小节的环节,教师又是重点抓写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部分。就像卓老师自己说的那样,写规模宏大的这一段不仅学习的资源有限,而且在写法上很难指导。那么,教师的重点则放在对于兵马俑特点的描写这一读写结合点上。卓老师的课堂,既放眼整篇课文,又抓了一个突破点。通过“将军佣”这一段的重点学习,领会其中的表达特点——运用四字词,语言精炼,学生仿照课文也来写写其他的兵俑。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借助这一例子有提升、有发展。课堂点面结合,很有张力。
二、 关注学生,重导轻教
新课程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教师的精心预设和熟练的课堂驾驭能力。卓老师的课堂,学生就是做了一回主人,学生从课堂开始到结束,一直在动,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看似安静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学习气氛浓厚。教师总是努力地在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课堂多次呈现这样的环节“引导——发现——交流”。在课堂的前半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找过渡句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读懂课文;在课堂的中间部分,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课文语言的特点——运用四字词,很精炼。最巧妙的,我认为还是课堂的后半部分,教师对于读写结合这一环节的设计和操作。
本文的写法“所见+所想”很有特色,是学生写作的一个范例。学生在领会了课文的表达手法之后,给出图片和介绍资料,进行仿写。这样的仿写,我们平时也在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教师在学生仿写之后,汇报交流。交流中,教师竟能发现学生习作有“所见+所想”。并引导学生“其实课文中也是有这样大量的想象呢”。回到课文,圈圈画画作者想象的部分。再让学生进行修改,没有加入想象的同学加入想象。再交流,学生的习作进步很明显。学生在一节课中学有所得。“所见+所想”这样的写法,是学生在自己习作中发现的,而且发现课文也是这样写的,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对课文的学习也更进一步。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读写有机结合。我想这一环节,堪称课堂练笔中的典范。
三、 反馈及时,多元评价
由于自己在课堂教学上涉足不深,经验有限,我的教学语言匮乏又缺乏生动性,有时候还拖泥带水,远不够精炼有效。每回听课,我对于上课教师的课堂语言总是特别敏感。这一堂课,我关注了卓老师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评价及时、有效,往往能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滞后,学生在课堂上的提升就不明显。这一堂课,评价多元化,而且学生的反馈,教师及时发现并及时做出回应。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多种形式的评价,学生给学生提意见、教师口头点评、教师巡视时的书面点评。在教师、同学的评价中,再次让学生揣摩课文的写法以及自己习作中的缺陷,并再做完善。
在小练笔环节,教师点评学生的习作“我发现很多同学不仅有序地描写了自己的所见,还自然而然地在句子中加入了所想。所见加所想,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所见+所想”的写法,可谓一箭双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1
听课笔记《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
五年级 张进(东关小学)
一、 导入
背古诗、齐读课题。
二、 复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
四字词语,关注它,发言中运用它。
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哪个自然段串联。第3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用。
这节课学习类型众多---
三、
1、默读,画出写了哪些俑?指名答,六种,可见类型众多。
2、兵马俑的个性鲜明又是怎样写的。先看将军俑。
3、自由读,看看抓住哪些方面写的?
外貌,指名读。四字词语,读好。
还有神态。
1、 武士俑
哪些地方让你一看就知道是武士俑?与将军俑比较。
所以的文字都与身份相匹配。
武士俑样子一样吗?这就是个性鲜明。
出示图片,通过朗读读出他们的不同。(举起的不是手,是自信)
指名读,齐读。10:55
2、 其他兵马俑。出示图
默读6-9自然段,能猜出是什么俑吗?
指名答,为什么?运用了很多文中的词,你真会学习。
3、 导游介绍。要做一个好导游,就得心中有文字。
先读书。看看是怎么介绍的。
导游要求。
选择一个,同桌先试一试。
指名介绍。11:05
喜欢哪个兵马俑就读哪个俑。
(三)出示课文
1、围绕哪句写的?
2、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句式?
出示比较句子,没有好像。
写了看出了,和联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文章也要这样。
引读。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补充。
出示图片,引读文字。师介绍。
出示: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好像---------,有的----------好像------11:10
齐读
三、 总结
1、 出示各国总统的话。
2、 我们要说----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绝无仅有到开头找近义词。
3、 出示影像。
4、 读最后一自然段
5、 作业。必做,选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1
校际交流课《秦兵马俑》听课随感
甫晓静
3月23日,第三共同体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我有幸学习了黄加才、许莲莲和陈艳老师分别执教的《秦兵马俑》,收获良多。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位老师中,黄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许老师和陈老师执教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三节课各有特色,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下是本人的一点感悟。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课件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三位老师都在课件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的介绍,如秦兵马俑视频展示,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图片……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的机会,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老师们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黄老师引导学生读过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让学生学做小导游,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许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完词组后,以“文中那些句子赞美了兵马俑?”设问,引导学生充分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要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的手“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黄老师要求学生以填写信息卡的形式,自主探究,互相合作,帮助学生快速了解重要信息,既避免了繁琐了讲解,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4、要创造想的机会,让学生的脑“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三位老师都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1
《秦兵马俑》听课笔记
执教者:舒蓉(苏州市实验小学)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秦兵马佣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学生齐答划线部分的内容)
3、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将秦兵马佣写形象的。
二、学习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至9小节,找找课文列举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指名学生回答:将军佣、武士佣、骑兵佣、车兵佣、弓弩佣、马佣)
2、师: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形象鲜明的特点写出来的?先看一看将军佣。
(1)指名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2)出示一段学生的下水文进行比较,原文与下文哪个更好,好在哪里?(指名交流: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批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
相机指出:用较少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这就叫做语言简洁。(板书:语言简洁)
(3)语言简洁在这里有什么好处?(指名学生回答:将军的气势与威武,将鲜明的形象呈现在眼前)相机指导朗读。
(4)“批”、“握”两个字写出了将军的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批”字看出将军很威风,“握”字很有力。)
(5)指名学生再读这五个词语,要求:读出气势。
(6)原文比下文还好在哪里?(学生回答:多了想象)
(7)有了这些想象部分,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将军?(指名学生回答)
(8)小结:这就是想象的作用。(相机板书:想象合理、用词准确)
(9)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3、师:请同学们自读武士佣这一段,找一找这三种写作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1)指名学生交流:从“体格健壮、体态匀称、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这几个词语体会到了语言简洁。)
(2)(出示:好象一场大战就在眼前。)师质疑:这是什么?有了这个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读好相关的句子)
(3)哪些地方用词准确?(学生回答:蹬、擎、穿、套、握、拿)
(4)师追问:“穿、套、蹬”这三个字意思非常相近,为什么作者要用不同的字呢?(指名学生回答:避免重复)
(5)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句子。
(6)师质疑:“擎、握、拿”这三个字都有“拿”的意思,为什么作者不都用“拿”字呢?(指名学生回答:不同的兵器拿法不一样,说明了作者用词准确,并且引导学生做动作来理解不同兵器的拿法。)
(7)学生齐读这一段,要求用敬佩的语气读。
4、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下面几个自然段,可以用圈划的方法在体现语言特色的地方作记号。要求:语言简洁用。表示,用词准确用O表示,想象合理用——表示。
5、组织学生交流(“着、着、蹬、执、持”看出用词准确;“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看出语言简洁;“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看出想象合理)
6、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它的语言特色,现在就让我们走近秦兵马俑的身边去吧!(课件展示多幅图片并配上激情的音乐)
7、师:看了那么多兵马俑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8、师:看来图片上的这些兵马俑的姿态,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来形容?
9、作者是如何将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展现出来的?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写了几种神态的兵马俑?
10、指名学生读各种神态的兵马俑,相机理解“微微颔首”的意思。
11、配乐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
1、(出示各国首领看了兵马俑的感受),学生齐读。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课后小练笔
板书
规模宏大 语言简洁 。
秦兵马俑{ 用词准确 O
类型众多 形象鲜明 想象合理 ——
〔听课反思〕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很清楚。舒蓉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学法的指导。教学中,她围绕教学目标,抓住“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块内容,以复习朗读感受“规模宏大”导入,把侧重点放在探究“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之上,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是一堂有效而精彩的课!听后受益匪浅,感慨颇多,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本堂课,舒老师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提供了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再加上教师富于激情的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边读边悟中学习写法
舒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在整个过程中,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一个亮点。
她的读都是一种有目的的读,读后引导学生谈体会,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概括,并不失时宜的用浅显的语言,渗透写作手法。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主的积累和感悟语文知识,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让学生脑海中留下秦兵马俑清晰的印象,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预设空间,发展联想思维能力
教学中,舒老师十分注意创造情境,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学兵马俑神态,借助课件让学生观看了其他兵马俑后,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你们能不能像作者一样展开想象把他写具体?”舒缓的音乐启迪着学生的灵感,兵马俑的神态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于是,同学们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秦始皇那支所向披靡的大军。”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古战场那嘶鸣的号角。”有的说:“我好象穿越了时空,来到了秦始皇的大军前面。”……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赫然出现在大家眼前,真为当时学生的想象力闪现出的智慧火花叫好。
听了这节课,让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也为我明确了之后的努力方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2
《秦兵马俑》听课简录及评价
高牟烨
听课简录
一、 谈话引入
1、一九七四年春天,陕西临潼的几个农民发现了兵马俑,于是,世隔二千年多年的秦代艺术家的作品又重现人世。
二、 学习课文
1、教师出示词语:“举世无双、规模宏大、形象鲜明、绝无仅有、享誉世界、类型众多、极其珍贵、惟妙惟肖”请学生重新组合这些词语,选用其中的词语说说对兵马俑的印象。
2、齐读第一节,说说这节主要写了什么?
3、合作读2、3小节,根据这两节的内容和结构想想可以怎么读。
4、兵马俑补给规模宏大而且形象鲜明。速读4-6节,说说课文向我们具体介绍了哪些类型的秦兵马俑。
5、再反复读4-9节,特别关注描写兵马俑神态、动作服饰的句子,想一想这个兵马俑是什么样子?
6、猜一猜这四种兵俑是什么名字?(课件出示四张照片)
7、猜一猜哪个是武士俑,哪个是将军俑?(课件出示两张照片)
8、引读课文第10节,(课件出示四八张神态各异的兵马俑照片)。请学生仿照课文语言想像说话:有的 ,好象 。
9、为什么能听到窃窃私语?
10、引读11节。
三、 拓展延伸
学了课文你还想了解什么?学习什么?
评析: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二册《秦兵马俑》一课生动地描绘了秦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课文看似描写简单,实质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引导学生赏读、合作学习、想象交流等符合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本课的教学教师通过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学生听、说、读、想的综合学习的能力。教学时,避免了枯燥的讲解,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充分地浏览课件中的内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语言,领悟文章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堂课中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2
听《秦兵马俑》有感
彭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在整个过程中,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设计的“人俑秀”环节,即是读课文的三到九自然段,想象这些兵马俑各自的姿态和神情。同桌相互做一做,仿一仿,并用文中的有关语句描述。此处可进行这样的提示:因为没有服装和武器装备,所以请重点抓住俑的神态和动作进行模仿,有的俑虽然是一种类型,却有几种姿态,可以两人或三人进行合作表演。学生们对这一环节很感兴趣,首先,他要选择模仿对象,他就必须认真地去读课文,然后,他想模仿的象,就必须认真揣摩各种俑的神态和动作,并进行理解,另外,小组合作在这里就显得很有效,彼此之间的合作就更为融洽。同样是教学,这样的环节设计让彼此都很感兴趣,彼此也都很轻松。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彭老师出示图片:你能看懂它们的神态吗?能听懂它们的心声吗?用“有的……有的……”说一说。这样练说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2
《秦兵马俑》听后感想
《秦兵马俑》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这篇课文这学期我没有上,而是同年级老师到我班借班上课的。我听了我班学生在另外老师的上课之后发现了很多自己平时上课时的不足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班学生的朗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朗读不到位。老师在教学课文第二小结以后,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读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可是一连叫了几位学生,朗读都很普通,都是干巴巴的。说真的,当时我在旁边听课都很惭愧,但是我知道,这不能怪学生,原因在于我身上。造成这种现象,很大的一方面原因是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侧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特别是在教学一些优美的文章时(这些往往要求背诵),我一心只想让学生快背下来,只要能很流利地背诵,会默写就行,至于,有没有什么感情都无所谓。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只能干巴地利用语言了,朗读也就平淡乏味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另一方面就是要在阅读进行中引导学生如何用读来感知理解文本,又如何把自己的理解与感知,内化,再用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知,达到品读,诵读,展示出丰富而形象的内在精神世界,这样的读才有味,才有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3
《秦兵马俑》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晚上好!
我评课的内容是傅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一课。这是一堂精彩、生动、愉快的课!听此一课让我受益匪浅,感慨颇多,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在教学思想上傅老师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人文观等新课程理念。
2、教师能围绕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以此展开,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易于让学生接受。
3、教情与学情状态:
教师语言亲切、自然,身着得体、大方、高雅,很有个人魅力。这些有利于教师的知识传授,特别是教师的语言,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渴望知识的禾苗。一个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都能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老师的关爱、老师的温暖。是真正的把学生看成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
生互评富有激励性,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答案不要求同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高昂兴奋的状态。
4、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师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在整个过程中,读—议是一个明显亮点。
(1)一读,学生整体感知。纵观全局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是一种有目的读)读后学生谈印象,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概括,这样秦兵马俑就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2)二读,教师导读第1 自然段,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此时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举世无双”、“珍贵”等,并让学生把“举世无双”换个词,从而拓展积累了学生的词汇,也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由个别读到齐读,用不同方式让学生感悟文本,学生很快掌握课文内容。
(3)由读到演,小组讨论兵马俑的样子,并模仿。
学生若适时点评效果会更好。同时教师要求学生看时想到哪些词语?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如学生回答:“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此时的小组讨论后的合作表演,把课堂推向高潮,生生互动,使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使课堂有张有弛,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这是一堂轻松愉快的课,如果有“以学论教”的评课标准,我认为这是一节以学生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的真正的优课。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3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
长期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今天有幸听了潘老师主讲的这节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要说评课谈不上,我只是谈一谈我个人的听课感受和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一、摆亮点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运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潘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大语文观、人文观。
(二)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潘老师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突出了鲜明的教学主线
本节课的教学,潘老师突出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认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四)读中学写,揭示规律,学以致用
1、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对课题的教学上。
传统的教学中,课题往往只是导入课文学习的一个引子。然而,今天潘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个启示:课题也可以是“读写结合”的一个训练点。教学中,潘老师首先通过齐读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解读课题,理解题意,最后引导学生审题;如果让你写《秦兵马俑》,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内容,也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次,提示了过渡段的作用。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潘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最后,课文学完了,潘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后的小练笔,让学生试着用总分结构介绍“我们的教室”,并用上本节课所学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师进一步落实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五)重视了语文双基的教学
首先是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是对生字的教学,还是对“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鸟瞰”等词语的理解,无论是对第2自然段总起句的学习,还是对过渡段作用的揭示,纵观她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她充分重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
其次,她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节课,她着力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
但是,我想如果教师课堂上的激情再饱满一些,课堂气氛可以会更好,还有教师课堂评价,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更好。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片高效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4
《秦兵马俑》评课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4
上周观摩了王丽莎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课。听后让我受益匪浅,感慨颇多。
首先教师语言亲切、自然,身着得体、大方、高雅,很有个人魅力。这些有利于教师的知识传授,特别是教师的语言,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渴望知识的禾苗。一个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都能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老师的关爱、老师的温暖。是真正的把学生看成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
其次是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对生字的教学。
针对本班学生拼音掌握不扎实的现状,重点讲解生字、词语。
再次注重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认为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这节课读的形式不够多(自由读较多),教师评价学生朗读的语言太笼统。
2、重点词语不是学生自读自悟后找出来的,基本上是老师标出来的,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不利于个性化阅读。
3、课文“……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一句是过渡句,应在学生汇报时,随机渗透一下过渡句的作用,让学生认识一下,对学生的习作有利。
4、理解规模宏大时可以问学生这是作者在什么角度看的,借机可以理解吧“鸟瞰”一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4
《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很清楚。三位老师都能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学中,她们围绕教学目标,抓住“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块内容,以复习朗读感受“规模宏大”导入,把侧重点放在探究“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之上,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课堂教学有效而精彩!听后受益匪浅,感慨颇多,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听说读写,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复习导入,适时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诵读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品味语言文字丰富的表现力。
分组自主读议之后,让学生看图片猜猜是哪种类型的兵马俑并联系课文说说其理由,训练学生学会抓住文中描写兵马俑神态、动作、衣着等的词语了解、表现兵马俑的特点。
在对第九自然段的教学,抓住“神态各异”这个中心词,让学生说说自己从修辞上发现了什么?从内容的表达上又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想想“……”可能省掉了些什么神态?并让学生模仿“有的……好象……”说写一句或一段话。此时,丰富想象使学生文思如泉涌,一个个神态各异兵马俑在学生的眼前鲜活了起来。
又如在拓展延伸环节,三位老师都各具特色,都创造了学生充分的听读说写机会,真正加强了语文基本功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预设空间,发展联想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三位老师都十分注意创造意境,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学兵马俑神态,借助课件让学生观看了其他兵马俑后,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各种神态的兵马俑。
翟云华老师这堂课是一堂富有张力的有效的语文课。学生们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课堂上书声琅琅、精彩叠出。他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闻之让人动情;那各抒己见的情景,看之叫人欣喜;那富有见地的感悟,听之令人信服。特别是翟老师那极富激励性的评价和及时迁移运用写法很值得学习。
路影老师在反思中这样写道“我认为自己设计的问题比较琐碎。往往一个问题翻来覆去地问,没有将大问题分散并逐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理解,甚至还出现了口误。”
这些问题只要在讲课中注意语速稍慢点,以后在设计教学时多揣摩,多锻炼,很快就会解决。
其实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亮点的。比如:“兵马俑是不是就只有这四种神态?从哪看出来的?(“……”)模仿课文,训练句式(课件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最后的写法指导,设计的都非常好。如果在组织教学时能再严谨些,这些亮点就更能凸显出来。加油,很欣赏你。
王云霞老师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仔细读,用一两个词说说它留给你的印象,然后组织交流,完成所示表格。王老师先让学生找出特点,然后观看图片展开想象,再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之后引导学生练习描写自己想象的兵马俑的形象,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好,最关键的是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会受益终身。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4
对《秦兵马俑》的评课
今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一课。这是一堂精彩、生动、愉快的课!听此一课让我受益匪浅,感慨颇多。
首先,教师语言亲切、自然,身着得体、大方、高雅,很有个人魅力。这些有利于教师的知识传授,特别是教师的语言,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渴望知识的禾苗。一个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都能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老师的关爱、老师的温暖。是真正的把学生看成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
学生互评富有激励性,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答案不要求同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高昂兴奋的状态。
教师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在整个过程中,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设计的“人俑秀”环节,即是读课文的三到九自然段,选择一种类型的俑进行模仿,让大家猜猜你模仿的是什么俑,并进行了提示:因为没有服装和武器装备,所以请重点抓住俑的神态和动作进行模仿,有的俑虽然是一种类型,却有几种姿态,可以两人或三人进行合作表演。
学生们对这道题目相当感兴趣,首先,他要选择模仿对象,他就必须认真地去读课文,然后,他想模仿的象,就必须认真揣摩各种俑的神态和动作,并进行理解,另外,小组合作在这里就显得很有效,彼此之间的合作就更为融洽,果然,现场的孩子们表演得热火朝天,有模有样。同样是教学,这样的环节设计让彼此都很感兴趣,彼此也都很轻松。
总之,这是一堂轻松愉快的课,如果有“以学论教”的评课标准,我认为这是一节以学生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的真正的优课。五三教学在课堂中得到了体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5
《秦兵马俑》评课稿
听了韦老师执教的《秦兵马俑》一课,我觉得这是一堂精彩、生动、愉快课,基本上体现了本次研讨的主题,听此一课让我受益匪浅,感慨颇多,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秦始皇兵马俑》这篇课文写的是古代文物,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壮观的建筑物和兵马俑的军阵、神态,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大的发现之一。这篇课文语言精练、词语丰富、段落清楚,但由于写的是古代文物,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其见识少,缺少主观性认识,对教材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姚旱芝老师这节课上得还是很成功的,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疑为线,以拓展为目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韦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文本中。她巧妙引出秦始皇兵马俑,有机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二、自读自悟,自主学习,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课文第二段,秦始皇兵马俑军阵这一段的课文理解。韦老师是这样突破这个难点的:课堂上把重点放在词语意思的理解上,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得会更加深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了三个词语“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对兵马俑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学生很快找出了含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然后,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兵马俑的“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这样,把词语的教学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实,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的描写都可以感受到兵马俑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直到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长句子和难读的段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把原本枯燥的字词教学和机械的检查朗读,变成了趣味盎然的求知过程,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抓住含有这几个词语的句子,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读中一次次地自我解读,自我感悟,民族自豪感在一次次朗读中得到升华,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
三、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本堂课,韦老师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提供了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使远离学生的生活的秦兵马俑鲜活起来,从而更好的展开想象,理解文本。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认为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这节课读的形式不够多(齐读较多),教师评价学生朗读的语言太笼统。
2、重点词语不是学生自读自悟后找出来的,基本上是老师标出来的,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不利于个性化阅读。
3、教学结构严谨,但缺乏活力。应注重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引导,使学生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第八自然段的读与演,让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并让学生先想想还有什么神态,并模仿“有的……有的……”说一说。
4、课文“……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一句是过渡句,应在学生汇报时,随机渗透一下过渡句的作用,让学生认识一下,对学生的习作有利。
5、理解规模宏大时可以问学生这是作者在什么角度看的,借机可以理解吧“鸟瞰”一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5
《秦兵马俑》的评课稿
《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从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具体的数据和比较等方法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想象,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综观整堂课,胡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紧紧围绕略读课文前的导读,以学生自读自悟、探究交流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同时整合了信息技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表现在:
一、整体把握,目标明晰
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定位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纵观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几乎所有的略读课文都提出默读或朗读等读的要求,也就是说略读课文得讲究“读”,进而言之,略读课文“粗知大意”的达成当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能稍作点拨。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大致理解、掌握即可。基于以上的现状及要求,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整体把握,简明扼要,抓住重点。胡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也深刻地诠释了这一理念。学课文之前,出示课文前的略读提示,让学生读一读。依托提示语,学生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重点,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任务有两个:一、认真默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二、谈谈读后的感受。这样,课堂教学的主线就会明晰起来,学习目标简单明确,学生容易操作。然后紧紧的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学习。
二、教材处理,"简"中求"精"
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说过: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胡老师在教材的把握上就处理的相当巧妙——简"中求"精"。教学规模宏大时,胡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气势,学习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则通过表格让让学生自由阅读,找出自己喜欢的类型进行深入阅读,然后交流。这两部分相对就“简”些,而把教学的“精”放在了想象兵马俑的神态这部分,事实上这也是文章的重点。他教学“神态各异”时,是这样处理的。先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明白想象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朗读展示兵马俑的个性鲜明,最后利用课件提供兵马俑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边阅读边观察边思考,并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处,让学生想象兵马俑还有哪些类型,神态又如何?此时,丰富想象使学生文思如泉涌,一个个神态各异兵马俑在学生的眼前鲜活了起来,轻轻松松地解决了难点。这就是略读教学中的"精"处理。
三、大胆放手,引向自读
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应大胆放手,引向自读。胡老师在本节课设计“多次自读”:第一次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读通读顺,然后说说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5分钟)。第二次浏览课文理清脉络。哪小节写规模宏大,哪几小节写类型纵多,个性鲜明。(2分钟)第三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3分钟)第四次教学“类型众多”时,也给学生充分的默读时间,按照表格上的学习要求自读自悟。(6分钟)最后还安排了两次朗读。一节课下来,光读书就有20分钟左右。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有充裕时间的读书中,学生才有可能自己去读懂课文。这也正好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四、内引外连,拓展求"宽"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说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教材仅仅是个样子。”要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秦兵马俑》的内涵,则必须使学生对《秦兵马俑》的相关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语文课本上的文字图片是远远不够的。课前,胡老师让学生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相互交流资料。课中,胡老师又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兵马俑的图片及名人的题词,通过精美的课件呈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为学生全面、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详实的视听材料,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秦兵马俑》奠定了基础。课后,又布置收集有关中国“世界遗产”的资料,感受祖国自然文化景观的魅力。这样内引外连,适度拓展、延伸,使得略读课文成为单元教学主题的延续,单元教学方法的整合,单元思想情感的深化。
然而,教学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因些,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探讨:
本节课胡老师给人感觉偏重于“阅读内容、阅读情感”方面的目标达成,对“培养阅读能力”方面的目标似乎稍闲忽略。胡老师在让学生想象兵马俑的神态、气势时,是这样处理的:出示图片,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俑,思考了一会儿,指名交流,然后就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其实被指名的学生都讲得非常精彩,无形之中已经起了示范作用。这时,胡老师可否再给学生第二次自由思考的时间,让那些差生有一个提升的机会。第二次思考后,可以同桌交流,也可小组内交流。让训练面大一些,交流更广一些,让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能够共享。因为阅读课文不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也应该是生与生之间的对话过程。
此外在学习规模宏大时,”当学生从列数字、比较等说明方法上感受到了规模宏大时,胡老师为了引出“一行行、一列列”这个句子时,胡老师是这么问的“你还注意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有点模拟两可的感觉,让学生无从入手。倒不如这样问“你还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样更加有指向性,重点也更突出。,
以上只是我的不成熟的思考,希望大家能批评指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4 08:36
10月25日,在曙光小学,两位区高段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邵贞贞和毛苏云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堂精彩有效的略读课教学,让我们受益良多。我有幸受金老师委托,点评毛苏云老师执教的《秦兵马俑》,我点评的题目是,为有课堂活水来。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课文生字新词多而难读,学生要把课文读通都很不容易,更不用说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毛老师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有效教学做了一番取舍,教学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了“读”的机会,让学生的感受活起来。
一读,生字新词。毛老师把新词分成了四个类别,并根据词语特点或正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既教给学生方法,还为下面环节的学习扫清了障碍。二读,学生整体感知。纵观全局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是一种有目的读)。读后学生谈印象,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概括,并不失时宜的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渗透过渡段这一语法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主的积累和感悟语文知识,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让学生脑海中留下秦兵马俑清晰的印象,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读,兵马俑的不同特点。根据教材特点进行不同的处理,对比情境读、师生对读、想象朗读等。尤其是在学习兵马俑“类型众多”这个环节时,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俑,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介绍。于是课堂上,有的孩子津津有味地自述,有的孩子像个小导游栩栩如生地简介,有的则有滋有味地大声朗读。这样有趣味的读,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秦兵马俑鲜活的印象。
二、创造了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本课伊始,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去过的名胜古迹,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接着在课文整体感知时,说说文本主要介绍了兵马俑的三个特点,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更让学生兴致盎然的是在学习“个性鲜明”这个部分时,通过第八自然段的读与想象,让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并让学生想想还有什么神态,并适时提供图片,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然后模仿“有的……有的……”进行描写。通过学生的嘴,一个个鲜活的神态各异的兵马俑,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是学生想象力闪现出来的智慧的火花。
三、创造了学生“学”的机会,让学生的方法多起来。
教师在教学中紧扣单元导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这样的妙招不时闪现。如利用与熟悉的事物作对比的方法,来体会兵马俑坑的巨大、规模宏大;又如中心句兼过渡句的学习,在理解句意后,借助它进行课文段落的梳理,还潜移默化了写作方法;又如读写结合的方法,训练学生学会抓住文中描写兵马俑神态、动作、衣着等的词语了解、表现兵马俑的特点后,抓住“神态各异”这个中心词,让学生说说自己从修辞上发现了什么?从内容的表达上又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想想“……”可能省掉了些什么神态?并让学生模仿“有的……好象……”说写一句或一段话。此时,丰富想象使学生文思如泉涌,一个个神态各异兵马俑在学生的眼前鲜活了起来。这些做法,真正加强了语文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毛老师在这堂课中,让我们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活水究竟是什么?那就是教师要从教给学生知识转化为教会学生学习,这样才有清如许的语文之渠。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