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教师成长不可依赖“快餐”
[打印本页]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1-8 07:55
标题:
教师成长不可依赖“快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陈 力
一、“快餐”助长:饮鸩止渴
教师的成长本是个古老的话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个话题又一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从涉及教师专业成长的报刊文章到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快餐式”的内容和应急性的技术训练比比皆是,相比之下更具根本性和长远意义的职业理想激励和职业规划的导引却常遭冷落。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速度、讲效益的时代,速成心理和“快餐”文化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也影响着一线教师和所有关心教师专业成长的人们。大家都希望教师能快速成长,迅速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能手。但是人们似乎忘了教育工作的特有规律,忘了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欲速则不达。那些依赖外力的思想、抱怨环境的论调、速成功利的快餐心理等,其实样样都是教师成长的绊脚石;拔苗助长式的短平快集训,对术语理念和技术技巧的片面追求等等对教师的成长无异于饮鸩止渴,从长远来看害多利少!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身的内在力量,靠升华了教师职业理想、靠科学的职业规划、持久的学习思考以及踏实自觉的实践积累过程。
二、心中有“爱”:教师职业的灵魂
教师要成长,首先必须让自己的职业理想得到升华。在回答“我为什么要当教师?”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假如一个教师仅仅把它看成一种谋生手段――事实上这样的教师不在少数――那么他倒不如及早放弃,去从事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工作。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工作是一种艺术,教师的使命是去塑造一个个有灵魂的生命,而不是去装配硬邦邦的机器零件。这一根本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可能仅仅依靠理论和技术来工作,也就是说教书育人的工作必须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爱”。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有了爱,教师才有灵魂。
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心底充满爱的教师:他爱学生、爱自己、爱职业、爱思考、爱创新……其中最根本是爱学生,爱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要来思考问题,这是教师成长的基点。脱离了学生的需要,孤立地谈教师发展是没有意义的,更不会有好的效果。如果我们去用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哪一个优秀教师不是把学生成长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出发点?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其中也有这样一层意思,就是教师的成长是建立在学生成长和发展基础上的。不爱学生,教师就不可能爱事业;不爱事业,教师也就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用心思考、追求创新。如果一个教师不是用口号,而是能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就会成为教师本人的需求。
既然“爱”是教育的灵魂,也是教师的灵魂,那么“爱”的教育也当然应成为教师培训的灵魂。教师培训不仅要学习理论、训练技术,更要启迪“灵魂”。理想得到升华的教师也许不需要太多的培训,帮助学生成长的强烈愿望会变成对知识和能力的强烈渴求,驱使教师寻求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能力。教师有了这种升华了的理想,他就不再等待,不再依赖外力的督促。他会自主发现身边一切有益于教学的信息和资源,他会在身边的点点滴滴中汲取成长的营养。相反,没有灵魂,仅靠培训恐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发展的问题。因为理论也许可以灌输,技能也许可以培训,而爱,却只能在灵魂深处滋生。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1-8 07:56
三、职业规划:教师发展的蓝图
当我们询问一些年轻教师“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会很自信地说:当然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但是当我们继续追问这个“优秀教师”的具体所指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不那么有把握。优秀教师的内涵非常丰富,在个体上表现出来也有不同的类型。很多年轻教师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想做什么样的教师,也就是他们的榜样(用现在的话说叫“偶像”)是什么样的人,不清楚自己跟偶像之间在各方面的具体差距在哪里,比如在学科知识和素养、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素养、教学经验和课堂操控能力、科研能力、了解学生、跟学生打交道的能力、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等等方面偶像到底有哪些绝活是自己还不具备的。对这些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的老师们来说,虽然他们有的是进取心,但由于目标是不清楚的,他们只能在朦胧的憧憬中浪费青春年华,最终贻误了成长和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无论这个目标是一个偶像还是一个综合的模型,还是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后定下来的一系列子目标,最关键的是它要能“看得见”,能真正激励着自己去努力,模糊的目标几乎等于没有目标。阅读教育大师的作品、了解同时代教育名家的思想、观察分析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等都是形成明确成长目标的有效方法。
有了目标之后自然要寻找通往目标的路径,目标越明确这个路径也越容易找到。实际上目标和路径两者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在实践过程中,目标和路径也总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在选择目标和规划实施计划的时候,目标的逐层分解、具体的时间表、可能遇到的困难、自我激励和内省、获取帮助等策略都是必要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应该跟学校教学的需要和整体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并能及时得到帮助和监督。另起炉灶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
四、且学且思:教师发展的路径
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的成长多成同样离不开“学”和“思”两个字。教师要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孤陋寡闻,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习惯,不断进行理论学习,留心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学”可以向书本学、向前辈学,也可以向同行学、向学生学……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留意,生活工作中可以学习的地方处处都是。
学习理论忌讳“本本主义”。教育不断地发展,各种各样的理论和主张层出不尽。这些理论各有特色,有些主张之间甚至针锋相对。因此,理论学习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可盲目接受,人云亦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面对各色各样的理论时,很多人抱着“厚西薄中”“厚今薄古”的成见。认为“国外的”“最新的”“现代的”理论就是好的、先进的;认为传统的、本土的理论理念就是过时的、不好的,其实也是未经理性思考的表现。
借鉴实践经验也不能生搬硬套。比如对公开课的观摩学习,课改以来的多数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活动等都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新课程的特征。这些课堂教学形式如果运用得当,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但也有的教师观摩此类课之后,不经认真思考和分析,就把公开课当成“样板”全面接受下来,搬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更糟糕的是,少数人可能根本没有理解这些课的精华,反倒把一些花哨的形式学了来,反倒把课上得面目全非,背离了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诸如此类的不加思考的“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1-8 07:56
五、用“心”实践:教师发展的落脚点
“学”来的理论、“思”得的感悟,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其价值。无论是读书、参加培训还是借鉴他人经验,都必须跟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任何一项理论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局限,理论是否有价值只能在实践中逐渐得到验证。另一方面,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决定了我们无法依赖某一两种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反思。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的价值,实践中借鉴他人经验的精华,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
一个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否丰富不是看他教过多少学生、多少门课程,也不是看他当过多少年老师,而是要看他在教学实践中所付出的心思和所领悟到的独特感受。一个有十几年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假如他仅仅是把教书当成糊口的职业,假如他疏于学习、懒于思考,那么他的几十年教龄本质上也不过是一年教龄的几十次重复。拿他跟一个用“心”、用“爱”来勤恳工作的年轻教师来比,其实践经验的质可能还远比不上年轻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职业理想需要在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实现,学习和思考也不可能依赖于几个假期的短期集训,而应该作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一种终生的习惯,融入教师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应自觉远离功利的“快餐”,时时告诫自己“宁静”才能“致远”。
(本文原载于《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6期。)
作者:
一生平庸
时间:
2008-11-11 09:04
可以吃
作者:
一生平庸
时间:
2008-11-11 09:04
不一定有人吃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