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二年级语文《假如》听课心得评课记录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7 10:43
标题: 二年级语文《假如》听课心得评课记录
《假如》评课稿资料

今天在“岳林之秋”教学节中聆听了求真学校丁玲老师执教的《假如》一课,带给人清新的感觉,整节课有两个特点:一、务实生字词的教学二、激发阅读兴趣

具体体现如下:

一、预习检查中词语分类学习

第一排:遥远哭泣健康寻食

第二排:缩着身子  苦苦等待  轻轻叹息

拉拉手找朋友:红红的太阳  寒冷的北风  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

我们不难看出,第一排是两个近义字组成的词语(注:寻食:寻找食物,“寻”和“找”是近义词)第二排是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四字词,拉拉手中出现的是“的”字短语。

二、填空式表述,积累语言

出现两次:

1、假如我有一枝神笔,我要给      画           。(按课文内容填空)

然后把三句连起来:

假如我有一枝神笔,我要给      画           ,给      画         ,还要给            画           。

2、老师把有些词藏起来了,你还能读吗?

假如我有一枝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

画                 ,                        画                 ,

让小树在冬天                                 鸟妈妈再也不用

                ,                                                 ,

不会                                        让                 

                ,               。                         ,               。

三、语言重组成诗,并成课中操

(学完第一节)让我们一起舒展枝条,做做操吧:

寒冷的北风呼呼吹,

我缩着身子轻轻叹。

红红的太阳高高挂,

我舒展枝条快活长。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丁老师在语言文字的落实上确实做得很到位,也符合二年级段的目标要求。

另外在激趣朗读上,教师是通过让学生想象进行角色体验,产生心灵感应后再理解朗读。比如第一节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想象没有太阳,在北风中的小树是怎样的,让学生产生想去帮助小树的欲望,指导朗读了在文中截取的一句:“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可是遗憾的是丁老师让学生体会了北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却没有让学生感受体会并朗读好原文完整的,在太阳出来后小树“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这句话。

体验新版博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7 10:43
《假如》评课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显示出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在新教材中,儿童诗占有很大的比例,今天陈老师的课,让我们对儿童诗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我认为陈老师有这样几点特色: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陈老师抓住二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用讲神话故事的方式引出课题,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非常到位。陈老师非常注意朗读教学的实际效果,朗读形式多样,有自由朗读、分小节朗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要求明确并很注重朗读评价,评价形式多样,评价内容丰富。特别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陈老师注重通过自身的范读来感染打动学生.
三、引导想象,升华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如在教学第三小节时,让学生进行想象“西西看到小伙伴们在快乐地游戏他会怎么想?”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失去双腿的西西生活的真的很痛苦,想玩不能玩,想跑不能跑。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西西需要一双好腿的迫切。
四、注重学生语言发展。 激活思维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陈老师在学生充分阅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后,巧妙地挖掘一些语言训练点,再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说说此时的想法与感受,比如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最后扩展延伸,说说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干些什么?让学生尽情想象,畅所欲言,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爱心,也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五、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陈老师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7 10:44
《假如》听课记录

   《假如》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诗,诗中小主人公纯真善良,她关注身边弱小的群体,憧憬得到一枝“马良的神笔”来帮助他们脱离困难。诗歌语言简练,想像丰富。老师把握诗歌特点,遵循学生的心理,课前让学生观看动画片《神笔马良》,促使学生对神笔萌发兴趣。而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被小主人公情真意切的话语、善良美好的心灵感动之后,孩子们读着诗歌浮想联翩,从心里进发出自己美好的心愿。课堂形成爱的三部曲:阅读《神笔马良》播种爱,走进本文感悟爱,借助神笔奉献爱。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神笔马良》的故事。师:现在也又这么一个善良的小女孩,用手中的神笔帮助人们,你们想知道她都画了些什么吗?

2、教师配乐范读后,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教学生字。

1、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并借助学习工具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2、多媒体出示生字。

(1)、齐读、男女生分别读、去掉音节小组读后,用生字组词。(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指导书写“良、食”。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小声读诗歌,想想每小节都写了小女孩的什么心愿?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回答,出示:我要给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要给西西画一双好腿

4、学生齐读。

(三)、讲读第一节。

1、小女孩为什么要画太阳?

2、媒体出示第一节小诗相关的图,让学生说图意,

   并结合理解“缩着身子、叹息”等词。

   教师扮演北风,学生用动作表现出小树的神态。

   师采访小树: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在叹息呀?

3、此时的小树最需要的是什么?

4、小树又了温暖的阳光会怎么样呢?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5、个别朗读,齐读。

(四)、讲读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师:你读懂了什么?

2、媒体出示图,师:请你用诗歌中的一句诗句来概括图意。

   看图理解:遥远、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3、指导朗读。

4、小组赛读。

(五)、讲读第三节。

1、媒体出示西西坐在窗前的轮椅上的图。练习说话,此时,西西看见(                   ),他想(                        )。

2、西西的遭遇是怎样的?

3、如果你又一个这样不幸的朋友,你会怎么办呢?

4、西西有了朋友们的帮助,教师引读:他再也不会……

5、当西西有了好腿,他还能干什么呢?

三、拓展

1、假如你又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什么呢?

   用“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练习说话。

2、课件出示灾区、环境污染、贫困地区的孩子学习生活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后,在纸张上画出自己的想法,再模仿诗歌仿写。

板书设计:

                               画太阳

               爱  23、假如    画谷粒

                               画好腿

听后评析:

1、在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的主体意识。当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之后,让学生看图说图意,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感知课文。学生从课文的内容、诗歌的结构特点、主人公的情感等方面去发现,在学生畅谈发现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捕捉教学信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以便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适时插入课件,激发想像。这一活动既是一次想像思维训练,也是一次“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精神浸润。让学生更好地接触文本,领悟文本。当学生动情之时老师不忘返回文本,让学生读书看课本怎么写,随文解释词语,解说得明明白白,学生听得动情,从而体会小女孩的美好心愿。此时指导朗读,水到渠成,效果自然也就极佳。

3、为了让学生体会西西对健康的渴望,以及小主人公帮助西西的强烈愿望,教师借助句式“西西看到(        ),想到(       )”,“西西又了好腿他还能(      )”。让学生口头造句,勾起生活中伙伴们在一起嬉戏的快乐,倾吐对西西的关爱。在这中间,教师还重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就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习得基本的语文技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7 10:44
《假如》评课稿

《假如》是一首美丽的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作者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石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进行识字及第一节诗的教学。

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石老师教学伊始,借《神笔马良》这个动人的故事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从而现实与文本的对话。

第二,夯实字词了教学。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时林老师采用多种方法,如自由读,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最后读课文加以巩固。这样强化记忆,学生大部分可以当堂掌握生字,效果较好。

第三,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教学第一节时,石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出示小树在北风中瑟瑟发抖图。提问:如果你是这棵小树,你会对小作者说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文本作了一个交融,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再走进生活中去。林老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树,让学生与文中角色进行换位,设身处地体会小树的感受。这一环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任何一节课都不尽完美。对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我也谈点浅薄的看法:

第一:课堂上老师应注意规范学生的用词。

比如一个学生在回答“马良是个什么样的人”时,这样回答:他是个勤劳的人。学生理解的其实是“勤奋”,只是表达时没有用对词。此时老师应该给学生纠正过来。并指导学生准确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为加深印象,学习“良”与“食”时,老师把它们放到一块,并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但由于这个字放一块时的读音与“粮食”的相同,为避免误会,应该加以说明。

第二:读书应提出要求。

学习完生字进入学诗环节时,老师让学生自由读书,并没有提出读的要求。个人认为,不管是初读还是再读文,都应该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这样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

第三:课堂上应给学生足够的读书的时间。

语文课语文味应该浓一些。课堂上老师应该多准备些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就本节课的容量,甚至可以让学生当堂背下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充斥童趣、情趣、理趣的诗歌。全诗用并列构造的情势,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纯挚无暇的心。捧起这篇课文,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首诗,更是一首爱的赞歌。儿童充斥了想象力、发明力,他们盼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奇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追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7 10:45
《假如》听课评析  
《假如》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捧起这篇课文,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首诗,更是一首爱的赞歌。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这是一篇学生喜欢学、喜欢读的课文。儿童与文本之间儿童与文本之间应该有一个对话的基础。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

既然是儿童诗就应用儿童般的语言进行教学,虽然是同课异讲但教师与教师不同,所以教学效果不同。

陈老师所讲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们分开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感觉陈老师大有长进,不管是胆量上还是教学上以及自制课件上让我刮目相看。少了以往的胆怯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份啰嗦多了份干练,少了份混乱多了份清晰。我感觉不足的是各别语言还不够严紧,诗歌读的少。

李老师的课设计的挺好,条理清晰,美中不足的是课件中出现了几处错误,导致你有些慌了手脚,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平时在细心些就会避免的!

田老师的课总让人感觉很从容,在不慌不忙之中就把课讲完了,本节课讲得是第一课时,认字的时间比较长但孩子学得会很扎实,课件制作的很形象。

李老师所执教的课思路清晰,没有过多的语言来讲述,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读,这充分体现出了孩子的主体地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7 10:45
《假如》评课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7 10:45
《假如》是一首美丽的小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作者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

   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三点:

    一、解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她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解老师借《神笔马良》这个动人的故事导入新课,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想去了解及学习新的知识。

    二、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解老师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去学习生字,这样强化了记忆,学生大部分可以当堂掌握生字。

    三、解老师在教学第一节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出示小树在北风中瑟瑟发抖图,提问,如果给小树画个太阳会是怎样呢?你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把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文本作了一个交融,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再走进生活中去。

   任何一节课都不尽完美,对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我也谈点浅薄的看法:

    一、学习完生字进入学诗环节时,老师让学生自由读书,并没有提出度的要求,个人认为,不管是初读还是在读课文,都应该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这样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的好习惯。

    二、课堂上老师应该多准备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在拓展延伸: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去说说自己的见解,这样业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7 10:46
《假如》听课评析
  《假如》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捧起这篇课文,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首诗,更是一首爱的赞歌。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这是一篇学生喜欢学、喜欢读的课文。儿童与文本之间儿童与文本之间应该有一个对话的基础。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

既然是儿童诗就应用儿童般的语言进行教学,虽然是同课异讲但教师与教师不同,所以教学效果不同。

陈老师所讲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们分开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感觉陈老师大有长进,不管是胆量上还是教学上以及自制课件上让我刮目相看。少了以往的胆怯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份啰嗦多了份干练,少了份混乱多了份清晰。我感觉不足的是各别语言还不够严紧,诗歌读的少。

李老师的课设计的挺好,条理清晰,美中不足的是课件中出现了几处错误,导致你有些慌了手脚,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平时在细心些就会避免的!

田老师的课总让人感觉很从容,在不慌不忙之中就把课讲完了,本节课讲得是第一课时,认字的时间比较长但孩子学得会很扎实,课件制作的很形象。

李老师所执教的课思路清晰,没有过多的语言来讲述,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读,这充分体现出了孩子的主体地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7 10:46
我评《假如》一课



刘老师的这堂课优点很多:

1、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让他们乐于接受。如寻找躲起来的生词、做动作朗读、说、写。尤其生词躲的方式很多,能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重在培养语感指导朗读。先指导好词语的朗读,奠定后来课文朗读的基调。这个环节比较与众不同。老师出示词组“红红的太阳、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红色显示)“寒冷的北风、遥远的地方、不幸的朋友”(蓝色显示)。接着学生寻找藏在词组中的秘密,学生先发现这些都是带“的”的词组,老师告诉学生把这类词读好的小秘密,就是把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都读重一点,“的”字读轻一点。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红色的词组应读得高昂一点,蓝色的词组应读得低沉一些。后来的学习诗文中,老师通过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形象感知进而体会思想感情。

3、有学法渗透,轻轻松松地用学第一小节的方法学习第二、三小结。授之于鱼,就不如像这样授之于渔。

4、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课文的句式,试着说一说:还有哪些人或动物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思维活跃,语言充满童真,有效进行利用生活学语文的训练。

我的一点思考:

指导读词的环节让我耳目一新,我很欣赏这样的指导。老师出示词组“红红的太阳、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红色显示)“寒冷的北风、遥远的地方、不幸的朋友”(蓝色显示)。接着让学生寻找藏在词组中的秘密,学生先发现这些都是带“的”的词组,陈老师告诉学生把这类词读好的小秘密,就是把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都读重一点,“的”字读轻一点。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红色的词组应读得高昂一点,蓝色的词组应读得低沉一些。

朗读技巧的确要教给学生,像“的”字读轻一点,前面的形容词和后面的名词读重一点。可是,细细一想,要学生发现“红红的太阳、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应读得高昂些“寒冷的北风、遥远的地方、不幸的朋友”应读得低沉些比较难。(老师要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秘密时学生沉默了一会儿说明了这一点。)首先,这是二年级的课,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已有一定的语感,但是他们还没具备看到“绿”便能想到生命力的强语感,虽然他们已有第一课时的教学和第二课时的初步整体感知,但缺乏形象的感知就要二年级的学生高昂地读“红红的太阳”等词和低沉地读“寒冷的北风”等词,即使学生能做到,那更多的是高声的读低声的读或是机械的模仿,那样的情感将是干瘪的。其次,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例如,“在烈日炎炎的情况下,当自己汗流满面时,看到红红的太阳就头昏目眩,见了就害怕。”此时“红红的太阳”读得高昂就不合情理了,这时应读得有气无力吧。脱离语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语可能不太合适。也许我们可以做: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形象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将这些词语分类出示,让学生发现这些词语在本课中读的共同点。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