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教后记集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36
标题: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教后记集
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六单元的课文,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其中的一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几点思考:
教师的提问欠精。
有时提的问题,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话写出了葫芦的可爱?”“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朗读的指导欠方法。
当每种情绪分析出来后,学生还是读不出感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引导?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36
教后反思:
白惠英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36
《我要的是葫芦》反思
人和路小学 朱琳
今天上了一节语文课是《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是本学期篇幅较长的开始。第一节阅读教学课,上下来有一些感悟。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37
《我要的是葫芦》反思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
一、抓住好词好句理解。
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细长”“长满””、“绿”“几朵”“雪白”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后,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3.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又是什么呢?
在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小葫芦;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小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自言自语”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什么心情?图文结合,再由“蚜虫”引出:“邻居的劝告”以及“种葫芦的人对待蚜虫的态度”通过对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
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盯着”表现了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并要求学生表演读;“奇怪”表现种葫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在读的时候,学生的表现非常好。
几点思考:
虽然今天的课堂愉快轻松,但是本课的教学我仍有很多不足。
1、对“挂”字的理解,指导不到位。
一个“挂”字,生动的把葫芦的生长状态展现了出来,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葫芦跃然纸上。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对句(1)和(2)的“有”和“挂”对比体会,由于我创设的意境以及语言表达不够生动,学生们的理解很不到位。
2、后半节课语言不够严密,提问欠精。
3、对于“蚜虫”学生都比较陌生,所以课前要求学生查字典预习,可当课堂上检验查字典的效果时,学生们由于只是为了查字典而查字典,没有看里面的注释,所以都答不上来。忽视了查字典的目的。
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37
>>《我要的是葫芦》教后反思
总的来说,一节课下来,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比如字词的落实,朗读的提升,还有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字词方面,应该说还是挺扎实的,落实的也比较到位;教学设计方面,创设一个悬念,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理清思路;包括在操作的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方法,也都还是比较有实效性的。但就从这堂课而言,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评价,包括师对生、生对生的评价。比如教师在检查学生朗读的时候,指名分自然段来朗读,在这个环节中,有些学生读的好一些,有些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就像读第二段的那位学生,读的时候一字一字顿开,且有拖音现象,以至班上其他的同学都在取笑他的朗读。但是实际上,这个孩子在读的过程当中,虽然是一字一顿,可他的字音都读的非常准,假如此时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这一点,自己来做评价,鼓励说:“你看这个小朋友读的多努力,他非常努力的想把这一段读好,老师发现,虽然他有些字读的中断了,但是他每个字音都读的非常准,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相信教师这样的引导也能为其他学生启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不要老把眼睛盯着别人的短处,尽挑缺点,而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捕捉别人的长处,发现他人的优点。当然,并不是这样读就可以了,我们朗读的要求肯定要更高一些。那么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我们不能笑他,但是可以来当当小老师啊,有哪位小老师愿意起来教教他?或许他会读的更好!”也可以直接说:“看来,这个自然段有点难度,不好读,我们大家再来读一读好吗?”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教师始终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我们检查读文的目的不是随意找几个人把每个自然段读一遍下来就算了,而是要把文章读正确、读熟练,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应该马上就停下,也不要急着读第二句,而是应该先把其他的放一放,让学生再练着去读一读。因为是第一课时,完全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练习时间。比如难读的这一段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读了之后教师再请几个孩子读,或者就刚才的这个孩子再读一读,也可以我读一句你读一句的大家一起练着读一读等等。只要能让这个孩子的朗读有个很明显的提高,从不会读,通过教师的启发,会读了,而且读好了,这就是我们教学的精彩之处。
二、朗读,尤其是指导朗读中所采用的策略和形式。比如在检查生字词这一环节中,教师小黑板出示带拼音词语:(长满了 挂了 一些 盯着 邻居 治一治 葫芦藤 哇 自言自语)其他简单的词语孩子们读的都挺不错,但其中“葫芦藤”这个词语比较难读,不少小朋友都把“葫芦藤”读成了“葫芦——藤”,一点也不连贯。假如这时候教师能板画或道具一棵歪歪扭扭的是葫芦藤,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知道这是一个连着的词语,然后开火车来读一读“葫芦藤”,并且将他代入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中再去读一读,这样就一定可以把这个词语读正确,读熟了,也就把后来学生在读文时遇到的困难提前解决了。而这也正体现了我们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词不离句”,再比如词语“自言自语”,就可以代入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中去,理解“盯着”,读出“自言自语”,像这样不是孤立的去学习词语,而是把词语放到句子里去读,先把带这个词语的句子读通了,再去读文章,那么相信后面的朗读效果会更好。因为,孩子并不是词读好了,一个句子就能读的好的,还需要连在一起多读,多练。再比如这堂课的整个设计中,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两幅图,自己发现有什么不懂或者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找到描写这两幅图的句子读一读。首尾对比,造成悬念。再让学生去研究课文,结合课文,让他们去读,但在读的过程中,朗读的策略显得有些单调,不够丰富。本课教学中教师是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抓住一些中点词语,让学生自己把他读出来,让大家去感受。但是有时候对于低年纪的学生,教师可以更明确些,比如在学习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时,教师可以直接读成“葫芦藤上长了绿叶,开出了小花”,这时,肯定会有学生指正老师读错了,于是师生共同探讨老师哪里读的和课文中不一样呢?细长的,把葫芦藤的样子读出来了,长满了绿叶,写出了整个葫芦藤满满的都是绿叶,多漂亮多美啊!绿叶的葫芦叶中还点缀着雪白雪白的小花,多美啊!像这样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指导让学生自己圈一圈,画与画,并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或者,教师故意把这句话错读漏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你们把哪个词语圈出来,再把这个词语去掉来读读这个句子,和原来的句子比比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自己去说。这是朗读教学中的一重策略。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展开想象,不仅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还要想象人物的心理。教师可以用一些语言来渲染,如:“细长葫芦藤长满了绿叶,开出了雪白的小花,多么漂亮多么美丽啊!看,这时,种葫芦的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再如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的学习中,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句子的语言现象。文中连用了两个“快长啊快长啊”和“我的小葫芦”,这里就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此时种葫芦人的语气,文中为什么连用两个快长,快长啊?他当时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一定会说“他着急啊”,是啊,他非常急切的希望小葫芦快快长大,恨不得巴不得小葫芦怎么样?学生马上就会接“巴不得马上长大,马上吃掉他的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是啊,简直迫不及待,简直都等不及了,把这种感觉说出来。这样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读书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任务语言及人物当时的心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学生发现了的,我们就要引着学生去探究,学生没有发现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充分的感悟体会,真正使朗读得到提升,使朗读到位。再者,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更加的抑扬顿挫,比如该夸张的地方就应该夸张,“快长啊快长啊”这一句,教师就应该用范读去体现,他是多么的希望小葫芦能够快长,巴不得第二天一早起来,就看到小葫芦长的象大南瓜一样,恨不得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所以,在朗读上,教师还应该更下工夫,不仅注重朗读,也注重策略,使朗读指导更上一层楼!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37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 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选择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37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低年段“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对比插图,产生疑问。
1.谁能用刚才读过的短语: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小葫芦,借助第一幅图 , 回忆一下,这棵葫芦是什么样的?
2.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呢?请看第二幅图,原先碧绿的叶子变( ),上面还有很多( );可爱的小葫芦也变( ),一个一个都( );再看那个种葫芦的人脸上的表情,原来是( ),这里却是( )。
3.是啊,这么好的一棵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教学资源,结合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抓住题目,探究原因。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在学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这两个句子时,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_____,而不是______”句式猜想种葫芦的人心里的想法,体会到种葫芦的人眼睛里面只有葫芦,根本不在乎葫芦的叶子。由此,学生知道:
当这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有了蚜虫,他说——我要的是葫芦。
当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时,他说——我要的是葫芦。
当邻居劝他治一治蚜虫时,他还是说——我要的是葫芦。
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他们似乎已经明白: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心中有一个疑惑——“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因为孩子们和那个种葫芦的人一样不懂植物的果实和叶子之间的关系,这恰恰激发了孩子们他那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依托文本,发挥想象。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自以为是;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创设几个情景:
1.观察插图,表达心情。从那个年轻人脸上的表情说说他的心情。看第一幅插图,学生认为种葫芦的年轻人看者可爱的小葫芦,心里很高兴,很开心,喜滋滋的,满心欢喜。我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满心欢喜”。看第二幅插图,学生认为那个年轻人看到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他很难过,很伤心,但更多的是惊讶,由原先的“满心欢喜”变得“垂头丧气”。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已经置身在故事的情景中,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2.入情入境开启心智。
就这样,没过几天,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地都落了。你们说,是什么害了这可爱的小葫芦呢?(首先是种葫芦的人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其次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
当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这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1)种葫芦的人看到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他会伤心地对小葫芦说:
(2)他还会对哪些人说,会说些什么呢?(发散思维)
例如:种葫芦的人看到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他会怎样地 对谁 说:
当然充分的读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字,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语言拓展训练:“第二年春天,那个年轻人又种了一棵葫芦,刚开始的时候,_______。没过几天,葫芦叶上又长了几个蚜虫,他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模式续编故事,学生依托文本,发挥想象,都能有话说,语言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38
略读课就要“略”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是快乐读书屋里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讲述的是一个人种的葫芦叶子上生了虫子,但他只关注葫芦而不理会叶子,结果他没有收到一个葫芦。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受孩子喜爱的一篇课文。
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节课我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学语用文的训练。并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导入环节,学生很有兴趣,让学生有了读课文的期待。另外,拓展延伸部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了解了寓意之后,能帮助种葫芦的那个人改正错误,并且以种葫芦的那个人的语言来表述他的后悔。以讲故事的形式让那个种葫芦的人知错就改。这样也使学生受到了德育教育。
但是,整节课设计的还是多,我讲的部分还是太具体,分析得过细。既然是略读课,我们为什么总要精讲呢?因此,是略读课,我们就要“略”。何不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就围绕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问题来进行呢。然后让学生充分读,自读自悟,不要过多的讲。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说一说,你遇到的这样的事,给你什么启发?最后进行拓展延伸,结束。如果这样设计,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课文,效果也会更好。
总之,略读课,我们就要“略”讲,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要做到“静待花开”就好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38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该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空间,对课文最后部分作了如下探讨。
师: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种葫芦的人收到葫芦了吗(老师请一位小朋友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
生:我知道了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第二句讲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种葫芦的人没有收到葫芦。
生:我从“一个一个都落了”这句话中知道了那几个小葫芦不是同时掉的,有的先掉,有的后掉,最后全部掉光了。
生:我还知道了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是因为叶子上的蚜虫更多。
师:你能结合二、三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具体地说一说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吗
生:(接着说)小葫芦要靠叶子提供养料,开始时,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小葫芦长得很可爱。后来叶子生了许多蚜虫,叶子被蚜虫吃了,就不能给小葫芦提供养料,小葫芦就一个个都落了。
师:你理解得真全面,说明你读懂了这篇课文。让我们齐读这一段。(生齐读)
师: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心情会怎样,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说:”的句式想象说一句话。(教师用幻灯片打出这一句式,生说。)
师:请小组长把讨论结果跟大家交流交流。
生: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后悔地说:“都怪我不好,要是我当初听了邻居的话,我肯定可以收到葫芦。”
生: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伤心地说;“如果我治了叶子上的蚜虫,我的小葫芦就会长得比大南瓜还要大呢。”
生: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自责地说:“我真糊涂,我真傻!我当初要是听邻居的劝告,现在不就收到很多大葫芦了吗”
师:同学们真会想,假如明年你种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你会怎样做呢
生:我会把蚜虫捉掉。
生:我会买来农药把蚜虫打死。
生:我会捉些七星瓢虫来放在叶子上,让它们把蚜虫吃掉。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好。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今后种葫芦光盯着葫芦是不行的。
生:我明白了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生:我明白了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课后反思:
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词和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注重了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说具体。首先设计用“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说:”的句式,假想种葫芦的人可能会怎么说,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其次,说前组织小组讨论,建立信息交流网,打破课堂教学信息单向交流的封闭状态,打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这样就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带着这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参与学习的群体获取了新的信息,进而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的创新能力,教师设计了环环相扣、步步加深的问题:“假如明年,你种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你会怎样做呢”“你从中明白了些什么”激发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叶子和果实关系的认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38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 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同时,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句子的标点符号,感受不同的标点用在不同的情况下的不同语境。让学生把这几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句意不变的情况下在对比读。让学生品味种葫芦的人的想法。
本课的优点是: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本课的不足是:在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迁强地让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太过注重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反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的思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