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听课感想评课稿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24
标题: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听课感想评课稿笔记
小学语文《我要的是葫芦》听课反思

  我听了本校二年级陈金丽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识字教学课,对于一位工作不满意两年的新教师来说,进步颇大。我一直都觉得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形式很单一,枯燥无味,教师很难调控课堂的气氛。但通过听了陈老师这节课使我对识字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我根据自己听课情况作以下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所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故事。二年级学生对插图感兴趣,教学中陈老师用多媒体出示文中的插图和有关句子,认真指导学生去理解。这样安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引领学生读文。本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是认识“藤、盯”等6个生字词,会写“言、每”等8个生字。在教学中陈老师牢牢地抓住了教学的目标和重点进行识字教学。整节课教师设计的识字教学层次分明,能层层递进,先是初读课文,找出所要学习的生字,学生自己自学,同桌互读。然后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带拼音的、去掉拼音的、开火车读、比赛读等,对教授生字形式比较多样,尤其是让学生去发现,学生说哪些是同部首、同结构、同部件的字,这样一来更加了巩固所学的生字,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能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习“盯着”一词时,先指导学生了解词意,后指导学生说话。在进行写字教学时,教师能示范写,把难写字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进行了强调,加深学生的认识。在教学中,有几个细节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例如陈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先让学生互评,再指出学生的错处。整堂课教学的各环节连接自然,内容组织严密。
以下是我不成熟的建议:
       1、授课时间不够充足,学生写字的时间少,有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要写的字写完。
       2、教完生字、词语回归文本进行读的环节,读得不够,读得不深,读得无味。         
      通过以上的识字教学,让我看到了识字教学的多样性,不仅培养学生自动识字的习惯,还激发了学生的识字 兴趣,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识字教学的多种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而且实现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这是我对这节识字教学课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听课的过程给了我很多反思的机会,以后我会继续学习,结合实际,发扬优点,改正不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25
《我要的是葫芦》听课感想



西里小学      赵红喜



听了王健老师上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真是受益匪浅。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王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在王老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学生能有针对性去阅读,以读品文,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王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王老师以图导文,用板画葫芦,让学生比较葫芦开始可爱的样子与被蚜虫咬过以后的衰败样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王老师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王老师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以境品文,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王老师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让孩子们在创设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会。

   在课文内容的把握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重点词句段启发学生的思考与分析,突出了文章主旨。

同时王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以亲切的微笑带给学生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26
《我要的是葫芦》听课反思
进入二年级。因为黄鸳鸯老师下乡支教,我们组迎来了一位上挂的新教师,叶蓓蕾老师。

    按照惯例,新教师要上一节汇报课,有人也称为“亮相课”。叶老师很认真,早早地就进行了备课、试教。(第一次试教,在乡下,因为工作原因,我们没有参加。)今天,她借用二年(6)班进行了第二次试教。

    课前:学生唱《葫芦娃》

    一、导入

    1.欣赏“葫芦丝曲”。引出“葫芦”、“葫芦藤”并学习词语。

    2.介绍葫芦的用处。

    3.引入课题。难怪有一个人很喜欢葫芦,天天念着:我要的是葫芦。

    4.设置悬念:那个人得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2、3自然段

    1.这个有趣的故事还可以把它变成连环画呢。相机出示图片,教师讲述文本2-4自然段,重点学习句子: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学习生字“盯”)

    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2.故事讲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研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组图、配文字。(缺第一幅图,让学生去发现。)

    2.想画好这一幅图得先读好这一段(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读,数几句话。

    3.指名分句读(缺少任务。)

    4.有没有发现两个字宝宝长得特别像?(学生不知道)

      师提醒:有两个字半边一样,偏旁不一样。(哇 挂)

      a.区分“哇 挂”的偏旁,理解字义。

      b.换偏旁变成别的字(复习归类):娃 洼 蛙 桂 佳

      c.念儿歌巩固(课间操):

        张口一声“哇”,

        用手往上“挂”,

        有水是水“洼”,

        女孩爱“娃娃”。

        捉虫能手小青“蛙”,

        小青“蛙”!

       (齐读,拍手读,加动作读,共读4次。)

      d.写字:“哇 挂”

    5.(师板画葫芦架)葫芦架上该画什么呢?生:葫芦藤。

      (师示范:圈出“葫芦藤”,并引导学生圈出其他3个:叶子、小花、葫芦)

    6.师板画:葫芦藤、小花,贴上葫芦叶(顺序不符合葫芦生长规律)

      引导读好写葫芦叶的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7.(挂上:小葫芦)谁来夸夸它?指导读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呀!

    8.你能像这样夸夸葫芦藤、葫芦叶和葫芦花吗?

      句式练习:多么               的(          )哇!

    9.只有葫芦叶长得好,葫芦才会长得好。(齐读第一段,试背)

    五、研读第4自然段

    可是,没过几天,(出示课文插图)你发现了什么?指导读第4自然段。

    六、巩固识字、写字

    1.怪不得邻居们都笑他呢!出示带生字的儿歌:

     学习“邻”。

    (齐读儿歌,并唱)

    2.写字:治

    3.利用板画的“小葫芦”复习生字:藤、邻、葫、芦

    听课感受:

    有一段时间没有听课了,这节课又让我找到了听课的感觉:

    这节课非常新颖,叶老师非常用心:从课开始,叶老师引导学生唱《葫芦娃》、欣赏“葫芦丝”,引出“葫芦”、“葫芦藤”并学习生字词,接着导入课题设置悬念,再到把课文变成连环画,学习2、3自然段,配第一幅图,学习第一自然段……整节课,非常有想法,有创意,又不失实效,字、词、句的落实都比较到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地方有待思考:

    1.从初读到研读走得太快,学生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不够充分。

    2.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安排,由“想画好这一幅图得先读好这一段”引入,先学习“哇 挂”,又延伸归类复习“娃 洼蛙桂佳”等字,又读儿歌,花了太多的时间,有点扯得太远的感觉,学生对“画好画,读好段”早已没有了兴趣。

    建议:在初读课文时,先把“哇娃”的学习解决掉,此处专门研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好这一段。

    3.在学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时,是否可以联系课后的“我会读”,让学生体会句子的表达。

    4.整节课的容量很大,而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思考,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26
《我要的是葫芦》听课反思

                                         张润柳

黄老师这节公开课,可以看出花了一定的心思与精力。对于只有一年教龄的年青老师来说,能将教材解读到如此深度已实属不易,教学目标的制定合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抓住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但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整节课感觉就是知识点抓住了,但都是走走过场就过去了,并没

有真正去解决、去落实,目标的预设与达成还存在着一大段距离。

1、对于“自言自语”教学。这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老师在此处教学时,只是几句话带过。学生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这个词语。如果老师能做些示范,再让学生用这种方式说一说话,最后再来体会文章当中的情境,相信对于这个词就真正做到品读且积累了。

    2、体会感叹句、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语气与意思。同学们都是在老师的牵引下回答问题,如“种葫芦的人想不想葫芦长大?(想!)对,他的心情是很急切的。”仅是这样的一问一答学生不可能真正能体会,应该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去读,去体验。而对于“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有几个虫子不可怕。”不同语气,老师的示范不明显,不能给学生以明显的区别。在反问句的教学中,也存在着摸摸皮毛就放手的现象,应该拓展开来讲,让学生在多次的体会中真正掌握此知识点。黄老师自己也意识到这个知识没有真正落实:在接下来的“黄冈”作业中我却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还有一部分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把反问句和感叹句改成陈述句,这是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的,而更让我意外的是,这一部分学生当中,还有一些是平时成绩很好,对课文知识掌握比较到位的学生,这就让我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目标的预设产生了想法了。其实,这不是预设出了问题,而是忽略了达成的方法与过程。   

本节课,还应注重一些教学小细节,如“邻居”的“居”应该读

第一声,而不是读轻声;对于偏旁与部首的区分,老师也还要加强了解;时间把握方面也还要再注意,本节课没有完成生字指导中的“展示与评价”。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27
《我要的是葫芦》听课反思
贾立艳
我感觉这节课从总体上来看很精彩。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老师的精神状态很饱满,对于时间的掌握也比较准确。因此,从教学经验的学习上来说,对于我也是收获颇多的一课。
一上课,老是采取了让学生“给葫芦藤添叶子”的方式复习了生字词,将生字写在叶子上,学生读过一个就粘到“葫芦藤”上。这样的方式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复习生字的过程中,老师还注意了解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这节课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亮点,老师很好地运用了“设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课文的朗读方面,老师也很注意,整节课中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在讲解反问句与陈述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对比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带领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不同句式所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通过读句子,使学生有了亲身感受。建议在这部分内容中,尽量不要使用“反问句”、“感叹句”等类似的专业术语,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要求掌握这些术语,让学生感受到语气强弱的不同就应该是达到了教学效果。
最后,在总结本课蕴含的道理时,我想,老师还是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再进行补充与评价。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真的理解了课文意思,又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27
评《我要的是葫芦》

听了杨老师上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觉得这是一堂较好的课。

 说优点:
  一、读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杨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在杨老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能有针对性去阅读,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杨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二、识字

杨老师的这节课生字落实得特别扎实,她把生字放在小葫芦上通过摘葫芦的形式,通过找出同部首的字,找出与哇相近的字,用句子来表示字的意思。学生借助拼音就能读课文,也很容易了解文章的内容。  杨老师在识字教学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多认少写,学生很快就能认好多字,从而掌握了教学内容。

但是,这节课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1 应该先让学生读本课的阅读提示,再让学生围绕问题来读课文。

2 要渗透相关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这些都是浅显的认识,而课文牵涉到一个最关键的科学知识“蚜虫”,对课文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关系,学生对蚜虫的确认识只知道他会吃树叶,不知道他的危害性会有这么大。因此,老师在这堂课中要让学生来读一读蚜虫的知识。原来蚜虫不仅能吸食营养,还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进一步探索学生的认识,这样就更清楚,寓意也更深。

这是我听课后的一点小小的感受,如有说错的地方请见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28
评《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是讲一个人在种葫芦,不去除虫,而是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好连葫芦也落了。

说实话,我是不大喜欢这类课文的,我也不知道怎样处理教材才合适。虞老师为我提供了一堂很好的示范课,听后,我的思路一下子明晰了。

1、字词检查扎实。对于低段生字教学,虞老师很有她的一套教学特色方式。通过认读、给“盯”换偏旁、猜字谜等方式,训练学生自学生字词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2、以境品文。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么可爱的葫芦,结果却一个个都落了,是谁害的呢?你能找出证据吗?”“我们请当地的县官来断案。”教师的导语很容易地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课文中去。

3、重点突出。虞老师在课文内容的把握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重点词句段启发学生的思考与分析,突出了文章主旨。如作为本课中一个词语的切入点“盯”, 让学生说说“盯”是怎样地看,做一做,演一演。“盯着葫芦”看说明了什么?又如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4、值得商榷的地方:最后的写作是否有必要?课堂练笔,在高段语文教学中常见且很有必要,但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太难。我听课时看了几个小朋友写的话,错字多,没有标点,没有写出过程,因此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我想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这样得到的信息肯定要比单独写作来得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28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
置身于兰老师的课堂,如沐春风,柔柔的嗓音,甜甜的笑意,亲切的交流,更有那沉稳大气的教学风格,挥洒自如的教学调控,随机生成的教学机智,无一不是一种美的享受!欣赏着,陶醉着,为兰老师日益精湛的教学技艺喝彩。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属于寓言性质的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兰老师紧扣教材特点,切合低段小朋友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兴致盎然,又踏实高效。作为一个高段语文教师,不太熟悉低段语文的教学实情,但从高低段语文教学的衔接来看,我最欣赏兰老师的以下几个亮点,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引领是真正地从语文学习能力上为孩子的语文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在兴趣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的发散性是闪现创新火花、体现阅读个性的基石,低段老师的启蒙教育是禁锢孩子的思维,纳入应试教育的铁轨?还是循循善诱,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孩子的发展前景有着莫大的影响。在我们高段语文阅读感悟的教学中,无论是造句、写话,还是理解表达,总是苦恼于相当一部分同学思维的局限性。在兰老师的课中,好多环节的巧妙设计都体现了老师对思维训练的注重和引领。比如,在认知“葫芦”这一新词时,老师出示葫芦的图示,清新的画面、碧绿的葫芦好诱人!孩子的兴趣油然而生。老师又应势而导:“葫芦还有许多好朋友呢,来认认。”画面上相机出现了“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字样,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认,兴致勃勃地读。这样既巩固了“葫芦”的认知,又是对学生知识的一个拓展,也是对孩子思维品质的熏陶。这样类似的教学例子在整堂课中俯首可拾,比如“藤”字的教学,“你还知道哪些藤?”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又如书写指导时比较识字:“挂 哇 娃 洼 蛙”,兰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识字的好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更在无形中熏陶了孩子举一反三、善于拓展的发散性思维品质。

二、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中,兰老师始终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比如在自读课文后,老师检查字词的掌握,当学生能正确无误地认读后,兰老师趣味地引导:它们躲到句子中去了,你能读正确吗?这样由词到句,充分体现了低段小朋友的认知特点。尤其在感悟课文的主要环节,兰老师更是以读代讲,以读为本,教师读,学生读,整堂课名符其实的书声琅琅。最难能可贵的是,老师并不因为这是公开课教学而让学生的朗读匆匆走过场,忽视朗读“读正确”的基本要求,有好多次,老师都亲切又耐心地指点学生不要添字不要漏字,不厌其烦地并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纠误。可见在日常的教学中兰老师更是关注朗读习惯的培养。这样踏踏实实的引领在学生的心中就留下深刻而明确的意念:读,首先要读正确。这其实也是培养孩子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因此,兰老师在教学中不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更是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的课标要求。

    坚信:这样的熏陶,这样的训练,持之以恒,孩子的语文素养一定是出色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29
[原创]《我要的是葫芦》评课
小学低年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整个学习阶段的关键期,教师对字、词、句、篇的把握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要把好引路人这一关。
    从《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的听课中,陈老师陈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堂朴实的语文课,她对教材的理解非常到位,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扎实而有效的进行语文教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学习状态中发展了能力。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评课:
    1、识字环节扎实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应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植识字的土壤,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就成为当今识字教学最为迫切的问题。
    在《我要的是葫芦》中,陈老师对识字教学落实到位。课题引入时就强调“葫芦”的“芦”读轻声,并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灵活地记住这两个字,让学生初步尝试自主识字的乐趣;同时,在自读课文时提出“读准生字,读通句子”的学习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在反馈自学情况时,又以多种方式的认读,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最后的在写字环节,陈老师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使学生在看范写、跟写、描红、自主写等环节中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2、切入点,以图导文激发学习兴趣
切入点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并积极主动地积极参与到一下环节的学习中去。陈老师在这一课中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从插图入手,以认识新朋友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新课伊始便走入作者所设定的情景,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探究、质疑问难的学习兴趣。
    3、以读品文创设有效课堂
    新课标提倡阅读教学要以读促感,要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陈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个人的体会和感悟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中丰富表象、训练语感、发展能力。 
   4、在主线铺开中明理,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要想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明白文中的寓意,教师就要善于把握文中的主线,力求使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贴近这条线。在教学设计上,陈老师始终抓住“叶子变化”这一条线,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探索。
   5、在有效提问中品文
   正如陈老师所说的:“有效的提问,是通过认真备教材备学生精心设计的问题,但课堂是灵活的,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因此,有效的提问,更应该是抓准问题出现的契机,灵活变动。”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阅读课时,陈老师创设“小葫芦落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是种葫芦的人找出“葫芦落了”的原因,学生学得灵活而又容易理解文本的内涵,让课堂变得活跃而有效。
建议:
   1、语言训练要扎实、到位,并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学中用、用中学”。
    2、要有意识地地为学生搭建一座思维想像的桥梁,搭建一个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平台。
    3、由说到写的过程不以操之过急,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6 21:29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

                       瑶溪一小    黄忠华

第一次听赖根钗的课,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人不可貌相,。赵老师成功的授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重视阅读,培养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至二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因此,这一节课赖老师就遵循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够和体验。在教学中,赵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学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 ,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赖老师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语言,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当然,这读又不是枯燥、刻板的,而是一种有趣的个性化朗读。如:当学生看到可爱的小葫芦时,就喜欢地高兴地读读;当学生盯着小葫芦的时候,就自言自语地读读、着急地读读、兴奋地读读;当学生看到落了的小葫芦的时候,就难过伤心地读读;邻居的劝说学生进行了分角色朗读,读出热心、耐心和诚恳的语气,又读出种葫芦人的不屑一顾,好不在意;当学生指责种葫芦人的时候,又读出了耐心,读出了诚恳,读出了道理。就这样,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同时,学生通过读书实践,看图圈好词,看词感悟文来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了“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的朴实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个性被被活脱脱地张扬出来了。

二、关注全体,有效教学

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应该侧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是否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始终对学习充满热情。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始终都主动的,积极的,从阅读课文中咬文嚼字到讨论问题,学生是专注的,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其次,赖老师关注的是学生思考的质量,学生由文字去揣摩人物内心,由各种画面去感受人物形象,图文对应,挑战教材。在整堂课中,我明显地看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浅显走向深刻。最后的创设情景,延伸结尾,学生想象说话积极踊跃,丰富有趣,精彩纷呈。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

三、联系生活,满足欲望

“产生好奇,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赖老师就是一个细心人,她考虑到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同时很想看到真葫芦是什么样的,所以赖老师特意准备了投影小葫芦,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植物是和叶子、藤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学生真正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生活,走进了认知世界。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思路清晰、教态自然、语言生动、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又是赵老师的闪亮之处。

周一贯教授说过,“完美无缺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问题 ,有缺点,值得反思的才是真正的课堂”。那么,赖老师的课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未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如“好哇”的“哇”字读音,学生竟读成“啊”,可赵老师不但没有及时纠正,还给予表扬和肯定。

2、         挫伤了学生的小小自尊心。

   当学生上讲台摘葫芦的时候,有一名学生向老师提出要求想看看别人的葫芦,可是赵老师一口否决:“不能看!”,此时,我看到那个学生马上变得不自在了。其实,学生有这么一个美好的愿望,相互学习,相互认字,何尝不可呢?

3、         句式辨别落实不到位。

   两句反问句和陈述句的出示,赵老师只是匆匆讲过,并没有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辨别它们: 不同的句式虽然有相同的意思,但有不同的语感以及表达效果。应该告诉学生这个 小窍门,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辨别就是靠准确的朗读来解决的。一旦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再困难的句式训练都能迎刃而解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