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知识加油站-修辞与翻译 [打印本页]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5
标题: 知识加油站-修辞与翻译

丽典·可乐·美酡露

──“雅译”漫谈

黄维梁




对于翻译,我只有业余的兴趣;向来干翻译,都是即兴,随缘的。翻译中有一种“游击战”,零零星星,不成气魄,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这就是专有名词的中译。翻译专有名词,除了信、达之外,还要雅。雅的意思是文雅,是艺术性。


严复的信达雅之说,我一向不照单全收。信和达当然必要,雅则难说了。把一些雍容典雅、声韵抑扬的商籁体(sonnet)诗歌译为中文,译文自然必须求雅;此雅者,信也。把十九世纪伦敦贫民窟的粗言俗语甚至污言秽语,译成中文,译文就应该求俗了;此俗者、亦信也。


张振玉这样解释严复的“雅”:“求`雅’一项,于翻译文学尤其重要。后起译者,惜多未能了解此意,每以译出原文含义,便已了事。于文字上求琢磨精炼者少。……译文之求美,岂可忽哉!…(见张著《译学概论》,1966年再版本,第25页)张氏所说的,代表了不少人的见解。我的看法略有不同。原文如果是字斟句酌、音韵铿锵的,那么,译者为了忠于原文,译文也必须恰如其份,音韵铿锵;然则,“于文字上求琢磨精炼者”,只是忠于原文而已,只是信而已。张振玉曾举梁译莎剧片断,以说明“琢磨”之重要。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 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的是hare一字。原文是这样的:


Romeo :What has thou found?


Mercutio :No hare,sir.


Hare本义为兔子,俗语有娼妓的意思。显然,这正是莎翁的双关语,是他机智的表现。梁实秋把这段对话这样译出来: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


“野鸡”为“野妓”的谐音。“兔子”变成了“野鸡”乃为了“达”;而“野鸡”与“野妓”谐音双关,无非为了“信”。梁实秋译此词,一定颇费心思,在文字上琢磨了一番。张振玉等会认为此乃求“雅”的努力,我则认为只是求“信”与“达”而已。


说得上求雅的,是这样的一种译法:原文平平无奇,可能只是一般的人名、地名、物名等词汇,翻译者精心求美求善,把原文译为音义优雅的中文。这种求雅的译法,注重“包装”的商品尤其重视。最近我读到一则小故事,说汽水“可口可乐”.一名是由蒋彝译出来的。1935年,这种美国汽水要打开中国的市场,乃向当时在伦敦教书的蒋彝请教译名,蒋彝想出了“可口可乐,,一词,“润笔”是15英镑。可口可乐的原名是Coca Cola, coca乃南美产的药用植物, Cola则为非洲产的硬壳果树木。这两个字双声叠韵,念起来非常顺口。蒋彝的中译也双声(可、口)叠韵(可、乐,以国语为准),且在顺口之外,还可口,还可乐,真是了不起的佳译。我曾就Coca Cola字的意义,向香港可口可乐总代理的公关小姐请教。她说Coca和Cola是两种植物的名称,此外似无进一步或深一层的含义。蒋彝为这种汽水译以嘉名,对此汽水的风行,我相信必定有益和有建设性。据说目前为可口可乐广告作一曲者,可得十万美元的润笔。蒋先生起了这样好的千秋万世名,只得区区,似有不值。如果我是可口可乐的总裁,且懂得可口可乐四字的音义之美,那末,当年除了酬蒋先生以润笔外,还应该赠他永远免费喝可乐,以为润喉。李白受唐玄宗赏识,御赐美酒,处处免费,从润笔到润喉,这是有先例可援的。


香港的汽水,还有很多种牌子,“屈臣氏(Watson's)只译其音(中译使人不妨然想到“屈服的臣子”,这与汽水何干?)“玉泉”(Schweppes)只胜在其义,都不能和可口可乐相比。“绿宝”(Green一Spot)字前义后音,颇有可观,但这种橙汁汽水是桔红色的,名则为“绿宝”,文与质未能一致。“七喜”(7-Up的译法纯取意义,以“喜”译Up,是神来之笔。Up有在上、向上、奋起等意。然而,如果把它译为“七上”,则读者饮者必会想起“八落”,那就注定是败墨了。"百事可乐”(Pepsi Cola)的pep是活力之意,中译音义俱佳,奈何有可口可乐之美名在前,后者不承任第二是不行的。


由汽水到洋酒,我们自然会想起法国的一种白兰地酒“百事吉”(Bisquit)。不少香港人非常迷信数字,“三”(生、生长、生气)和“八”(发财、发达)二字值万金。单单一个“八”字的私家车车牌,拍卖时叫价竟高达十万港元以上。“七”(吉,吉利)这个数目也受欢迎。“百事吉”者,百事大吉也。何况粤音`”百”与“八”相同,更增身价。我是香港人,未能免俗,过年过节,送礼自奉,不加思索地必买此酒。我饮酒只属“小溪量”,连刘绍铭所说的“如半仙”也不够资格。口舌鲁钝,分辨不清各种白兰地的芳气或芳味,对任何名酒,不问酒,只求名;自忖如此这般,实为明智的选择。


有口种风行香港多年的白兰地,以法国名将为牌子。我总嫌它的“拿”字欠雅"破"字不吉;而那些迷信的香港人竟然选中它,使我颇感诧异,可能醉翁之意真在酒,不在名吧!这种酒的名字有三个音节,如果让我试译,不妨去其第一音节,而成为“保龄”和“宝力”。虽然不能和那“可口可乐”、“百事吉”媲美,至少译得平稳。香港有一条街道,名为“德忌笠街”(D.Aguiiar Street),“忌”字已是顾忌,还要“执笠”(生意失败之意),我怀疑这是香港早期的师爷和政府开玩笑的结果。年前当局“移风易,把"德忌笠”改为“德己立”面目顿然一新。刚才说的法国某名酒,未知会不会见贤思齐。


洋酒的中译水准不一,汽车亦然。本田(Honda)的Civic,香港译为“思域”,仿佛是个哲学名词,太莫测高深了;台湾译作“喜美”,喜气洋洋,美丽可人,有新婚佳人的联想;“喜美”车身娇小,似乎最合年轻的小夫妻使用。美国最豪华的大房车Cadillac,香港译作“佳特莉”,音好,意头也好,不知道台湾译做什么。相对而言,英国的皇牌轿车Rolls Royce,香港音译作"劳斯莱斯”,就没有什么意义。我最欣赏的是Mercedes Benz的中译“平治”。这两个字马上使人联想到《大学》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平治汽车是身份的象征,车主非富则贵,即使不是国家、天下的领导者,至少在治、平两方面有些参与。“平治”是香港的译法,台湾则译为“朋驰”,意义大为逊色。与平治同为德国名车的BMW,香港译为“宝马”,盖取B与M的发音也。现代的名车,就是古代的宝马,杜甫诗所咏的“竹批双耳峻,风人四蹄轻;……骁腾有如此,方里可横行”(见《房兵曹胡马》)就是了。


汽水、洋酒、汽车都是商品。商品的中译,音义俱佳的还有很多。二十几年前,我在念初中的时候,曾参加日本Ricoh表的“征求译名”比赛。我从香港一间高级裁缝店“造寸”(英文名字是Johnson,中英文可说天衣无缝)取得灵感,把当时要打开香港市场的新牌子译为“厘确”,意谓准确到秒厘不差。结果我落选了,被选中的译名是“丽确”;又美丽又准确。我服输。后来“丽确”牌的摄影机和影印机也面世了,而译名也沿用至今。说到影印机,


美国的Rank Xerox,香港中译为``兰克施乐”。如果要我来译,我会把Xerox翻作“悉录”,也就是全部记录的意思。有一位前辈译作“全录”,据说因为上海话的“全”字与Xe的音接近。


外国商品中译包含“乐”字的太多了。台湾把Arrow牌衬衣译作“雅乐",这样译远胜于香港的"鸦路”。二者的分别,好比“阿芙蓉”或“雅片”之于"鸦片”。专卖牛肉包的世界性快餐店McDonald’s ,台湾译作“麦当乐”,香港则为“麦当劳”。它有一“句口号“You deserve a break at McDonald’s",香港好像译做“而家要叹番吓”(现在要享受一下)。这句口号,和香港长寿电视节目《欢乐今宵》的主题曲歌词一样意思:“日头猛做,到而家轻松吓”(白天拼命工作,现在轻松一下)。光顾McDonald’s的,很多都是劳动的大众,美国、香港莫不如此。“麦当劳”则着眼在"劳”,“麦当乐”则着眼在劳动后的“乐”(“叹”也)二译各有千秋。香港有一条街道叫做“麦当奴道”,后来改称“麦当劳道",不知是否受了牛肉包快餐店的影响。“奴”字之劣,不言而喻。“当劳”与当奴,一字之差,而意识形态谬之千里,可不慎哉!


文学上专有名词的中译,用心若不同,差别也很大。 Hugo之为“嚣俄”抑为“雨果”,一鄙俗,一风雅,截然不同; Yeats之为“夏芝”抑为“叶慈”,一年轻,一年迈,形象殊异。T.S. Eliot一般译作“艾略特”,但有恶作剧者翻为“爱利恶德”;这位英美诗宗,如果懂得中文,当年应考虑以诽谤罪兴讼。也有人译作“欧立德”,意即在欧洲立了德(此为三不朽之最高者),焚香顶礼之情,跃然纸上; Eliot九泉下有知,能不慰然欣然?意大利的大诗Dante,被译为“但丁”,不知始于何时。这个译法已在中文里通行无阻了(反而Milton,Tennyson等无固定译名),然而,我一向不喜此名。如果译作“旦霆”,表示气魄宏大,成就辉煌,似可被考虑。但丁(这里还是照约定俗成的名称)九岁时邂逅一位美丽的小女孩,自此梦回神萦,一生难忘她的芳名是Beatrice,论者认为正确的音译是“贝阿特丽彩”,这样译准是准,却太长了,不如简化成“贝彩”可好?我对另一个芳名的中译也有意见,希腊神话中, Muse是掌管诗、音乐和其他艺术的九位女神之一,一般译作“缪司”。如果要重译,我会毫不犹豫地用“妙思”一名:艺术当然离不开美妙的想象!数月前,西班牙诗人Jorge Guillen逝世,他的中文名字“浩海归岸”甚有佛理,也正好用来做挽词。


这个妙思翩翩的中译,出自一位现代诗人的手笔极佳!“旦霆”与“贝彩”是Firenze人,这个文化名城被徐志摩译为“翡冷翠”,译名甚得诗人名土欣赏,“怫罗伦斯”一名被冷落了。胡适把康乃尔大学的所在地Ithaca美化为“绮色佳”,和“翡冷翠”有争艳之势。威斯康辛大学的所在地Madison,原名相当平凡。该大学的一位中文教授译作“陌地生”(陌生地、陌地的书生……),游子他乡的苍凉情怀,可触可感。这就像冰心留美时把湖译成"慰冰”(Ltake Woburn?)一样,使人神伤。Madison有湖名为Mandota,被一名女作家译为“梦斗塔”,充满少女情怀;也有译作“梦到他”或“梦到她”的,意谓少女怀春,抑少男多情?就随你去作“感情的移人”(empathy)好了。


至于Iowa一地,译名更多。有一阵子,“爱我华’’一词相当流行。在异国深造的中国留学生(Iowa Ciiy是Iowa大学的所在地),仍念念不忘爱中华,其情可敬。不过,如果长期留美且一切祟美,同时却把“爱我华”挂在口边,那就是一大讽刺了。也有人译作“依阿华”、“艾奥华”、“爱奥华”、“爱荷华”的,可说百花齐放。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有一室名,译法则定于一尊,那就是供校内教师阅览沉思的“丽典室”,英文是最平凡的ReadingRoom。这个中文名字由一位国学名家所取:“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语出钟峻的《诗品》。这个译法,可说典雅之尤了。


对专有名词的中译.虽然零零星星,似属小道,是“游击战”;但译者非“游于艺”不能奏其功。商品的中译要雅(文雅、艺术性);诗人文士别有会心、情有独钟的专有名词,译起来更要雅。借“译”抒情言志的,要雅虽然不易,但顾虑少,甚至没有;为商品中译的要雅中有俗,容易为一般大众接受,有时绞尽脑汁,也不一定可得嘉名。话说有一种葡萄牙出产的著名rose红酒,以“蜜桃红”为名。它是香港人所谓的餐酒(table wine),一边进餐一边喝的,以别于餐前酒如马丁尼,以及餐后酒如白兰地。餐酒必须略带酸味,才能刺激食欲,而“蜜桃红”一名太甜腻了。香港的代理商为了求得佳译,特向最高学府的翻译专家请教,请教时奉赠这种名酒两大箱以启妙思,以增灵感。翻译专家及其同事,一边斟酌,一边椎敲,最后认为“芙酡露”一名音义并美,喜不自胜。美酡者,美丽的、微醉的、红晕的容颜是也,“贵妃醉酒…时出现的美酡是也。在向代理商宣布妙思的结晶之前,翻译专家及其同事再来一次品质检查(quality inspection),谁知这一检查,竟变为自我查禁(self-censorship)。原来再三朗读之后,发现“美酡”与粤语“末妥”(不妥当)同声异调;向那些迷信的香港人劝饮“未妥”的酒,自然大为不当不妥了。翻译专家只得一声抱歉。把还没有喝完的美酒奉还,表示有辱使命。


把平平无奇的一词片语,“雅译”为音义俱佳的中文,是对译者的一大挑战。上文所举的,只是一时想到的儿个例子而已。向来研究翻译的专家,对这种“游击战”“游艺战”似乎缺乏讨论。


(手边有最近一两年出版的思果《翻译新究》、乔志高《听其言也——美语新诠续篇》、宋淇等《翻译丛论》,以及《明报月刊》84年4月“轻松风趣谈翻译”专题,都不涉及。)本文之作,纯然为了抛砖引玉。希望各位专业前辈和高明,尽量补充提供典丽的、读之可乐的翻译,同时对拙作"末妥”之处予以指正。


Sparkler备注:文中有些译名是港台译名,请读者注意同大陆的区别。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5
修辞

──换称





宗教历史文学中的换称 (Antonomasia) 一个专有名词,如果具有某些家喻户晓的特点,它就可以成为某种象征。以此代换一个普通名词,必然唤起固有的联想,而赋予这个普通名词以同样的 联想。换言之,一个专有名词,作为一座桥梁,联系不同背景的共同特征,借助原有的联想,迅速建立新的联想,这在英语修辞学中就是换称。


换称(Antonomasia)和借代(Metonymy)不同之点 在于换称中的专有名词通常来自三种渊源:宗教,古 代及当代的历史和文学。而借代中的专有名词则无须 具有类似的起端。比较:


借代:


Uncle Sam( 山姆大叔)--the United States(美国) Fleet Street(舰队街)--the British press(英国报界) the Pentagon(五角大楼)--U.S Defence Department (美国国防部) Foggy Bottom(雾谷)--U.S. State Department (美国国务院) Hollywood(好莱坞)--American film-making industry (美国电影制片业,电影界) 10,Downing Street(唐宁街10号)--the residence and office of the British prime minister(英国首相官邸) Ivan(伊万)--the Russian people(俄罗斯人民)


换称:


(1)宗教或神话渊源(biblical or mythological figures) Solomon(所罗门)—a wise man(聪明人) Daniel(但尼尔)—awise and fair judge (聪明而公正的法官) Judas(犹大)—a traitor(叛徒) Hercules(赫丘利)—a hero of strength and bravery (大力神)


(2)历史渊源(historical figures) the Rubicon(鲁比肯河)--an irrevocable step (破釜沉舟,无可挽回) Nero(尼禄)—a tyrant(暴君) John Wayne(约翰·韦恩)—a modern figure of a tough man(粗旷型男子汉形象)


(3)文学渊源(literary figures) Uncle Tom(汤姆大叔)—a Negro who compromises and conforms with the Whites (与白人妥协顺应的黑人)


这三点渊源突出了文化背景在运用换称上的重要性。 希腊文化和希泊来文化(Hellenism and Hebraism) 是换称上的重要渊源。


西方文化继承的传统,就是西方史学界所谓的“二希” --希腊文化(Hellenism)和希伯来文化(Hebraism) 罗马文化是继承希腊文化而演变来的。希伯来人 (Hebrews)就是古以色列人,Hebraism就是犹大教 (Judaism),而基督教(Christianity)正是从犹 太教派生出来的,所以基督教文化就是继承希伯来文 化井吸收一些希腊的影响演变而来的。这“二希”就 是西方文化的源泉。


基督教的文献,主要是《圣经》,即《新旧约全书》 (The Holy Bible—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New Testament) 包括《旧约》39卷,《新约》27卷,共66卷;此外, 还有《次经》(Apocrypha)14卷,总计80卷。 《旧约全书》,又称《希伯来圣经》(the Hebrew Bible),是犹太教的经典,分四部分;


(1)经部一律法(the five books of the law), 又称摩西五经,其中的第一卷就是《创世纪》(Genesis) (2)先知(the Prophets); (3)史部(the Writings); (4)集部(the Scrolls)。


《新约全书》是基督教自己的教义,也分四部分: (1)福音书(the Gospels)4卷 是耶稣的传记; (2)使徒行传(the Acts of the apostles)1卷; (3)使徒书信(the creed of the apostles)21卷, (4)启示录(the Revelation或称the Apocalypse) l卷。其中的故事在西方,同希腊、罗马的神话一 样,是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5
北京部分名胜名称英译







长城 the Great Wall


故宫(紫金城) the Palace Museum( the Forbidden City)


人民大会堂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颐和园 the Summer Palace


香山 the Fragrant Hill


天安门广场 Tian An Men Square


人民英雄纪念碑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毛主席纪念堂 the Memorial Hall to Chairman Mao


天坛 the Temple of Heaven


北海公园Beihai Park


亚运村 Asian Games Village


首都机场 the Capital Airport


民族文化馆 the Nationalities Cultural Palace


北京动物园 Beijing Zoo


首都体育馆 the Capital Gymnasium


中国人民历史博物馆 Museum of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Military Museu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Revolution


农业展览馆 the Agriculture Exhibition Hall


中国美术馆 the Chinese Art Gallery


雍和宫 the Yonghegong Lama Buddhist Temple


十三陵 the Ming Tombs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5

从中文书名的英译谈起



黄友义



外文出版社使用18种文字,每年出版500至700种图书。其中英文图书100多种。把一份中文稿件译成外文,再制成一本完整的书,工序繁杂,要求很多。仅就如何翻译好一本书的书名、介绍文字等谈谈外文出版社的常见做法,以期得到同行们的指点。


一、书名的翻译


据了解,在出书生产环节上,英美发达国家的出版社在封面上花的工夫极大。一个书名往往在全书定稿之后仍然迟迟确定不下来,可见书名的重要性。确实,翻译一本书,翻好书名是关键的一环。


放在我们翻译人员面前的通常是已经确定了的中文书名(文学著作不属此处讨论的范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忠实原意的前提下把书名译成符合英文读者习惯,容易引起他们对一本书兴趣的英文书名。这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首先要求译者对全书的内容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为自己开辟出翻译书名的活动余地。其次,要注意下面几点:


l、要抓住中文书名的核心内容,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比如:外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薛暮桥的专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的内容就是把中国的社会之义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课题来探讨,有理论,有实例,有数据,并非只讲有问题的方面。英文书名定为China's Socialist Economy省去了"问题研究",从而既醒目,又使该书享有其应有的权威性。


即使一些权威性很强的中文学术专著,其书名也往往含有"初探"、"简介"等字眼。中国每年出版几万种中文书,能译成外文的一定是同类书中价值较高者。这些字眼是可以去掉的。


1987年出版的邓小平同志所著《当代中国的基本问题》是这类书中另一个例子。最初,曾考虑把书名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续编)》(因在此之前,于1984年出版过同名的小册子。)这种口号式的书名不能一目了然地点出一本书的核心内容,起不到帮助读者抓住主题的作用。后来,决定英文书名为 Fundamental Issues in Present-day China.


《齐白石画集》是我国用外文出版的第一本齐白石作品的高档画册,收集了1883年至他1975年去世70多年间的精品,其中不少是第一次发表,其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都很高。然而,齐白石毕竟是去世多年的一位中国国画画家,西方对他了解不多。因此,更需要书名能帮助潜在的读者了解齐白石其人其事。如果仅仅把中文书名译为 Selected Paintings of Qi Bashi,很难让人知道这位画家的特点;且不说他的姓名令外国人难以发音。英文书名采用了齐白石对自己作品的概括性的评价:"似与不似中间"这句话,把书名主标题定为 Likeness and Unlikeness,副标题才是Selected Paintings of Qi Baishi。


又适当增加文字,使英文书名对读者更具有吸引力。在很多情况下,中文书名几个字就准确地介绍了一本书的主题。但直译给外国读者,往往使他们产生一种深奥莫测;不知所云的感觉,也就很难使读者在浩瀚的书海中对这本书表示出特别的兴趣。反之,加上几个字,有时甚至不惜几行字,会使一本书的主题明了,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简单的例子有《徐悲鸿的生》,译为Xu Beihong-Life of a Master painter.


外文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人英文书名主标题为 Years of Trial, Turmoil and Triumph,副标题为China from 1949 to 1988,这个书名距离《简史》这一中文书名稍远了一些,但没有违背新中国40年历史这一主题。利用主标题突出了4O年各个阶段的特点,通过副标题对本书的时间跨度作了说明。


《中国海关秘档》一书共四卷,长达360万字,主要内容是1874年至19O7年之间占据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要职的英国人赫德与其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之间的信件和电报往来,是了解西方列强控制中国以及旧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一部重要参考书。美国的费正清教授曾得到1000多封信件,于1972年出版了主标题为Inspector-General in Peking的两卷本。我们这一套比费正清的一套多三分之二的内容,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如果直译中文书名,很难让人搞清这是一部关于哪个时代的中国海关的什么机密档案。故英文书名主标题译为 Archives of China's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通过 imperial一字说明这是历史资料),副标题为 Confiden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Hart and J.D.Campbell1874--1907。这样使该书的内容一清二楚。


在中国,彭德怀元帅可谓有口皆碑,但西方人对他知之甚少。因此,《彭德怀自述》这个书名绝对不可简单照译。经过反复推敲并吸收了外国书名的特点,英文书名定为Memoirs of A Chinese Marshal--A Cultural revolution "Confession" by Marshal Peng Dehuai(1898-1974), Covering his Career from Services in China's Warlord Armies to Command of the Chinese Peoples's Volunteers in Korea。所谓自述,实际上是"文革"期间被边写的'交代材料"。对此,书名作了解释,以期引起外国读者的兴趣、书名还点出他曾在军阀队伍中从军,又曾在朝鲜与美国人作战。虽然这两点未能最全面地表现他的戎马一生,但是最容易引起西方英文读者注意的内容包括进来了。作为书名,显得过长了一些,但却比较清晰并仍然不失简练地告诉了读者这本书的主题内容。


3、不顾英文阅读习惯,直译中文书名,必然失败。在这一方面,实例也很多。比如:《陈毅与赣粤边根据地人翻译为Chen Yi and the Jiangxi-Guangdong Base Area, 人名加地名六个汉语拼音堆在一起,怎么能指望一般外国读者知其所以然!


又如,《中国大足石窟》译为 Dazu Grottoes.《永乐宫壁画》译为 The Yongle Palace Murals。译文完全没有反映出两地在文化艺术史上的重要性及其特色,就连是属于中国的这一点也没反映出来。


为了帮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学会使用中文字典,曾出版了一本名为《笔形编码查字》的工具书。英文书名译为 The Stroke Encoding of Dictionary Consultation。不要说外国人,就连中国人看了这个书名也未必猜得出这是一本讲什么内容的书。


二、“序言”和“内容介绍”翻译过程中的适当加工


纵览中文书里的序言或前言,作者的话,编者的话等等,若不是作者(或编者--下同)本人执笔,而由他人作序,往往写的都是赞美推崇之言,称赞作者的智慧;勇气,毅力,水平等等。但著作者本人所为,往往有这样一两句话:"水平有限,书中错误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水平有限,时间仓促,难免谬误,敬请指正。"'尚属草创,时间又仓促,疏漏~定很多,还待继续提高和充实,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中文书中,写上这样几句话,既能表示作者自己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地暗示本人作品并非一定是某一领域里学术研究的顶峰,很可能天外有天。应该说,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话让人更加尊重作者。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之差别;把这种纯中国式的语言翻译成英文,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尽管西方出版的图书中谬误也极多,但作者不会自己公书的前面先承认这一点。因为,按照他们的习惯和逻辑,如果作者或出版者承认其出版物有问题,读者就会说,既然知道自己"水平有限";又明知自己的作品"谬误难免"还要出版,岂不是有意误人子弟吗?为什么不先提高一下水平,自己剔除谬误再来发表呢?如果真是"时间仓促",为什么不另做安排,从容不迫地端出一部成熟的作品呢?若是一般学术论文尚且说得过去,但教材不能允许作者保留"错误或不妥之地"至于医学专著,需要百分之百的准确,绝不能允许作者埋没"错误和不妥之处",否则,要治死人的。


根据外国读者的鉴赏心理,外文出版社对序言中的这类文字都作了不同方式的处理。如《十四经穴》这是一本教授针灸学的大型教科书,其作者也是权威人士、但他在"编写说明"中写到: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缺点在所难免"英文版在出书时索性取消了"编写说明",另请别人写序。


当然,也不能为了避免引起误解,就完全不向读者作出实事求是的交代,甚至自我吹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一书"编者的话"讲到"本书是迄今出版的篇幅最多的对外关系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指出"限于资料来源和编者水平,本书难免有遗漏之处,尚希读者指正。'后一句话译为…the Chronicle is liable to mistakes or omissions.We welcome suggestions and criticisms"果然,书出版后,有两个外国驻华使馆来信来电话指出该书漏掉了这两个国家与中国交往中的两件大事。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出这样一本涉及中外关系的书,出现了遗漏,是个较为严重的事故。但仅就"编者的话"而言,至少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


如何既回避使用中国式的,外国人听起来过于谦恭的词语,又能表达作者真诚欢迎学者之间共同探讨。提高著作水平的愿望,从而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呢?外文出版社的《中国考古词汇》一书处理得较好。在该书"编者的话"一节里、中文说"我们水平有限,这本词汇只是一个初步尝试,缺点和错误之处,敬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英文很简单: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ill be gratefully received。这本书于1982年编写完毕。虽然编者称之为是"初步尝试",实际上,应该说是有意义的创举,因为它填补了一个空白。至今尚没有能取代这部小词典的作品问世。若在译中文,很可能降低它在外国读者眼里的权威性。现在这种翻法既表达了编者的中国学者的风度,又符合英文阅读习惯。


三、一些词汇的解释性的增译


最近几年,中文作者和编辑比过去较为注意对有关中国的介绍增加一些解释性的词汇;但完全属于中国特有,外国人难以理解的词汇依然充斥前言,内容介绍和作者小传之中,更不要说正文了。


1.对我国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或政治运动适当加以解释极为重要。有一本介绍中国法律建设的图书的内容简介一评开头就说:自从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对中国多少有些了解的外国人可能知道我国在7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但是,对三中全会决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决策就不一定清楚了。因此,翻译在译这句话时增加了几个字。整个句子是这样的: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olicy of promoting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building a sound socialist legal system formulated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NPC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have, since 1979, enacted many important laws.这样,人家就会知道三中全会与全国人大制定法律之间的联系了。


2、有很多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字词或短语,外国读者很难理解其确切含义,有时甚至会产生误会。《中国人名大词典》中人物的简历基本都以新中国的建立划线,把一个人的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因此,几乎每条释文都有"建国以来"。或"建国后"的字眼。又如《中国针灸大词典》这么一本专业性很强的辞书的中文稿里,"抗战期间","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样一些对于外国人来说时间概念含糊不清的词汇也常常出现。出现这类情况,外文出版社一般都要求译者首先选用比较清晰易懂的词汇,并且最好在首次出现时加上时间。如把"建国以来"译为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抗战期间"当然要译为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每本书都少不了对作者的介绍,而职称的翻译是另一个突出的例子。企、事业单位中都有一批属于经济师系列的人员,如事业单位的人事干部,一些机关团体里的外事干部,外贸系统的工作人员,工矿企业里的劳资料成员都属经济师系列。把这些单位的经济师译为economist很不合适。在通常情况下,人事干部不是专门学习经济学的毕业生,怎么可能称作是economist?一个工厂里的劳资科长也不一定就是经济专家。仅就经济师而言,外文出版社研究过多次,也征求过兄弟单位同行们的意见,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译法。在无法找到相应的英文词汇的情况下,只好先想办法把经济师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解释一下。目前,采用officer of economic administration的说法。虽然很难十分准确地反映整个经济师系列的全部工作含义(因为这个系列包括的面太广),而且译文太长,但至少可以反映劳资人员,外贸人员和人事干部的主要工作的性质。


以上是这一类问题中最简单的几个例子。这种完全是中国特色的词汇翻译起来既难又不讨好。同时,又是中译英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希望翻译界能找出一种有效的协作方式,及时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6
浅谈唐宋词中词牌名的英译



陈俊群



词是韵文文体之一,又称"曲子词",即歌词。它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由于它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清平乐》),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词始于唐,盛于宋,是一种脍炙人口的文学表达形式,历来为人们所钟爱。为把中华文化中这一绮丽的瑰宝译介到国外,不少译者已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艰辛劳动,其中不乏精美传神叹为观止之作。然而,词的翻译比之散文小说确似更难,尤其是词牌名的翻译。


尽管就大多数词作来说,词牌与音乐或词中的内容关系不大,作者填词时,只视哪种词调形式更符合自己的需要,完全可以不去考虑词牌名称的原有含义和原来词曲的内容。因此词牌在一般意义上不过是标明作者依哪一种现成的曲谱进行填词而已。然而将词牌名译成英文时就不能不在传达词牌的神韵和美感的同时考虑它的历史来源和反映在其中的格律了。


下面试就词牌的几种常见的英译方法略抒浅见。


一、一般性词牌名的译法


一般性词牌名没有什么历史典故,或有,但已无从考证,或取自前人的某个词句,或只是一个风雅的名词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按字面意思直译成英文,即可较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传达原文的神韵和美感形象。例如:


鹧鸪天 Partridge Sky


踏莎行 Treading On Grass


相见欢 Joy At Meeting


点绦唇 Rouged Lips


满江红 The River All Red


模鱼儿 Groping For Fish


最高楼 The Highest Tower


疏影 space Shadows


玉楼春 Spring In Jade Pavilion


昼夜乐 Joy Of Day And Night


西江月 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


风入松 Wind Through Pines


双双燕 A Pair Of Sparrows


二、“歌”、“词”、“歌头”、“吟”等词牌名的译法


1.常带"歌"、"词"、"子"的词牌,不妨直译成"Song",既简单明了,又贴切自然。例如:


子夜歌 Midnight Song


洞仙歌 Song Of A Fairy In The Cave


柳枝词 Willow Branch Song


卜算子 Song Of Divination


天仙子 Song Of Immortal


更漏子 Song Of Water Clock At Night


南歌子 A Southern Song


2.词牌子带"吟"一类的较"歌"、"词"更为典雅,是一种便于吟诵、格调高雅、节奏舒缓的诗体,译成"Chant",可以显得庄重端方,因为英语中的"Chant"多指宗教中的赞美诗或圣歌,意思与"吟"很相近。例如:


水龙吟 Water Dragon Chant


瑞龙吟 Auspicious Dragon Chant


3."歌头"意即前奏或序曲,可译成&quotrelude"。例如:


水调歌头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三、“令”、“引”、“近”、“慢”等词牌名的译法


有一些词牌末带有"令"、"引"、"近"、"慢"等术语。"令"与酒令有关,是一种比较接近民歌的抒情小曲;"引"集歌体与诗体于一身,也是这类诗歌诗曲调的演化;"慢"有篇幅较长、语言节奏舒缓、韵脚间隔较大等特点;"近"有亲昵、浅显的意思,可能与令、引等一样与曲调有关,指一种篇幅较"令"长而又不如"慢"曲那么典雅庄重的曲调。从字数上讲,大体上说,"令"多半属于"小令"范围,"引"、"近"多半属于"中调"范围,"慢"则绝大多数是"长调"。所以译成英文时可视具体情况译成"Song";"Slow Song";"Slow Tune"或"Slow,Slow Song"。例如;


调笑令 Song Of Flirtation


唐多令Tang Duo Song


祝英台令Slow Song Of Zhu Ying Tai


扬州慢 Slow Tune Of Yangzhou


声声馒 Slow,Slow Song


四、“摊破”、“促拍”、“减字”、“偷声”等词牌名的译法


"摊破"(又名"摊声"、"添字")和"促拍"这两个术语都表示在原调基础上加了字、句。而"减字"、"偷声"则是在原调基础上减少了字句,而另成新调。"摊破"和"减字"是就字数而言,而"促拍"和"偷声"是就调而言。所以"摊破"可译成"Lengthened Form","促拍"可译成"Quickened Tune","减字"则可译成"Shortened Form,","偷声"则可译成"Slowed Tune"。例如:


减字木兰花 Shortened Form Of Lily Magnolia Flowers


摊破浣溪沙 Lengthened Form Of Silk-Washing Stream


五、根源于历史掌故的词牌名的译法


据考证,词调有五种来源:1.边疆民族曲调或域外音乐传入内地的;2.内地民歌曲调;3.乐工歌妓们创制或改制的曲调;4.宫廷音乐机构或词曲家根据古曲、大曲改制的;5.文人创作的曲子。正因为词调来源广泛,所以词牌的意思也很复杂。因此,有些词牌是不能根据字面直译的,而应在考释它的来历后再行动笔。


例如:《苏幕遮》原本是指从今天新疆吐鲁番(古高昌)传来的"浑脱"舞曲。"浑脱"是"囊袋"的意思。据说,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所以唐人又称之为"泼寒胡戏"。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面,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因而乐曲和后来依曲填出的词就被称为《苏幕遮》了。有人将它译成"Screened By Southern Curtain".就是没考虑到它的来源而望文生义译出来的,尤其是"Southern"一词不知从何而来。据此,我以为直译成"Oiled Hat"未免太俗,不如译成"Water-bag Dance"。这样既点明了是舞曲,又可使读者领略到舞蹈的内容和形象。


《菩萨蛮》据考证原是今缅甸境内古代罗摩国的乐曲,后经汉族乐工改制而来的。唐苏鹗从《杜阳杂编》说:"大中(唐宣宗年号)初,女蛮国贡双龙犀……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人亦往往声其词。"可见《菩萨蛮》中的菩萨与我们的佛祖菩萨(Buddha或Buddhist Idol)并无关系,词牌的意思是"象菩萨似的蛮国人"。有人将其译成"Buddhist Dancers",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为形容词"Buddhist"是"佛的,佛教的"意思,译回成中文就是"佛的舞者",佛教中有没有舞者尚且不论,光意思就南辕北辙。如译成"Dancers Like Buddha"或"Buddha-like Dancers"还勉强过得去,或干脆译为"Song Of The Country Norm",既简单又明了,只是失去了菩萨这个形象。


又如《念奴娇》,念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一著名歌妓,玄宗时常诏见命歌,曲名本此。如果不知此曲底里,将它译成"Dreaming Of Her Charm"那就令人捧腹了。有人将它译成"Charm Of A Maiden Singer,"歌手"和"娇"都译出来了,可我认为Maiden一词用得不恰当。"Maiden"一词在英文中是"处女"或"未婚女子"的意思,把它用在古时的歌妓身上未免太圣洁了,不如去掉"Malden",译成"Charm Of A Singer"。"Charm"多指女子的妩媚,所以大可不必担心读者会弄错。"Singer"的性别。从这个意义上讲,"Maiden"也可删去,当然若将其换译成"Woman"也未尝不可。这里还牵涉到专有名词的译法,"念奴"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尚且陌生,更不用说外国人了,译出来也不一定知道,反而妨碍意思的理解,故此处可撇下不管,用"A Singer"代替即可。类似的情况都可如此处理:如《昭君怨》就可译成"Lament Of A Fair Lady"。也可用加注的办法,如《虞美人》就可译成"The Beautiful Lady Yu",这样外国人就知道是一个姓虞的美人了。


《忆秦娥》,唐曲,始自传为李白所作之"秦娥梦断秦楼月"词,故名《忆秦娥》。"秦娥"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萧,嫁给仙人萧史。在李白词中指的是秦地(今陕西省一带)的女子。词中写的是当时一个京城里的女子,自从爱人出了远门,她夜里睡不安稳,春天望到秋天,一年年下去,总是音信杏然。在失望、痛苦中什么乐游原、汉朝陵墓的好景致,她都感到一派凄凉。有人将它译成"Dream Of A Palace Maid",&quotalace Maid"是宫女的意思,尤其是"Maid"表示"少女、未婚女子或处女",与李白的原词意思相去甚远。也许是将"素娥"误当成了"宫娥"吧,应该译成"Dream Of A Qin Woman".


再如《临江仙》,乍一看以为是讲江畔的仙人,其实它是唐代教坊曲,原为赋水仙花而作,故名临江仙。所以译成"Immortal At The River,"就与原词牌名貌合神离。最好译成"Daffodils By The Riverside",这样既照顾到了其本来的含义,又保留了词牌现有的神韵。"仙"即"水仙"。


《鹊桥仙》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得名,故此曲亦常咏牛郎织女之事,所以不妨将"Immortal At The Magpie Bridge"改成"Immortals Meeting On The Magpie Bridge",这样更显得生动贴切。


又如《破阵子》,唐教坊曲,截取龟兹部大型舞曲《秦王破阵乐》片段而成,多写豪壮之情。译成"Dance Of The Cavalry",完全传达了原文的神韵,尽管原文并没有"舞"字。


综上所叙,词牌名翻译虽属小节,却颇费斟酌,译者除了需要很深的汉语和英语根底以外,还得有丰富的文史知识以为铺垫。否则,不仅会影响对原文的理解,而且会闹出些噱头来。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6
委婉语和它的两种特殊构成法







委婉语可由多种方式构成,如比喻、借代等等。很多文章在这方面有过详细的论述。在这儿,我们向 读者介绍两种不太为人注意的构成方法:


一、借用外来词; 二、拆字--变音法。


借用外来词


英语由于受外来语,特别是法语的影响,一个事物 常常可用几种不同的词汇来表达。由于其中许多词 是 "洋货" ,英国人便对它们另眼相看。认为它们 比土生土长的词汇 "高雅" 。因而,这些 "高雅" 词汇所表达的事物似乎也比土生土长的词汇所表达 的身价要高,从而可人大雅之堂。这种风气在维多 利亚时代的英国尤为盛行。


例如:当时在妇女面前提及underwear (内衣)是很 不体面的。附庸风雅的上流英国人便用法语的 lingerie来替代。甚至不起眼的shirt(衬衣)和 handkerchief(手帕)也被法语的chemise和mouchion 替代。除此以外,表示人体的某些部位的词汇自然 也属于不可随便出口之列,于是,法语单词derriere (臀部)被用来代替buttocks。英国人也许富于联想 能力,连妇女怀孕pregnant一词也不好意思出口, 借用了一个别别扭扭的法语词enceinte来作为委婉 语。


拆字--变音法


有些口头语在文学作品中很难回避,而作家又不敢 放肆实录。于是种种折衷的办法应运而生。最常见 的是通过省去一个词汇的某一部分来创造委婉语, 让读者从一星半点的线索中去领会那些难以出口的 话。


例如,damned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变成 "d--d" 或干 脆用 "---",让读者自己去填空。文人们似乎觉得 眼不见为净,这样一来就可以不必担忧因用了 "damned" 一词而遭非议。但并非所有骂人的脏话都 可如此处理,有的还得写出几个有联系的字母,或 是稍微改动个别字母。


例如:hell(见鬼去!)有时变成了heck,而damnation (该死的)变成了darn。这些虽非正式语汇,可却在 书面语中经常出现。


大多数英美人对上帝有一种近乎狂热的感情。甚至 提及上帝的称谓God也常常使他们生畏。因而,英 美人认为God一词不可随便挂在嘴边,否则便是极 大的不敬,是对神灵的亵渎,死后必被上帝判人地 狱。但英美人的诅咒发誓语言常常与上帝有联系。 为了不背上亵渎上帝的罪名,他们在诅咒发誓时便 用变音的办法来提及上帝。


例如:把God's truth(千真万确)说成strewth;God blind me(让我瞎眼)说成(gor) blimey。甚至把God说 成Gosh,Good等等。提及耶酥基督(Christ)时,也常 用cripes或crikey等发音相近的词汇来替代。


以上两种方法所构成的委婉语,尤其是第二种方法 所构成的词语,非规范成份较多,所以一般的辞书 很少收入。但文学作品的作者为了真实地体现人物 的语言却经常使用它们。初学外语的人对此不太了 解,加之很难找到解释之处,便会在阅读欣赏文学作 品时产生一定的困难。本文如能在这方面给读者提供 一些帮助,便是笔者最大的愿望。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6
中国古典名著书名英译



湖北省钟祥市中山中学 洪德海、杨晓冬



1.《三国演义》Three Kingdoms o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2.《水浒传》The Water Margin or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3.《西游记》Story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 or The Pilgriage to the West


4.《红楼梦》A Dream in Red Mansions or A Red-Chamber Dream


5.《聊斋志异》Strange Stories from a Scholar's Studio


6.《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7.《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8.《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9.《孟子》The Words of Mencius


10.《诗经》The Book of Songs


11.《书经》The Book of History


12.《易经》The Book of Changes


13.《礼记》The Book of Rites


14.《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15.《山海经》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16.《战国策》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17.《史记》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18.《世纪新说》New sayings of the World


19.《西厢记》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参考书目:

北京外国语大学主编:《英汉词典》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7

翻译中词义的具体化与抽象化







英语或以物质名词取代抽象名词,或以人的某种表情或动作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或寓深刻哲理于栩栩的形象之中,诸如此类的以“实”喻“虚”的表达花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形象,令读者如睹其物,如闻其声,经久不忘。有人认为:翻译中学会抓住精神实质,摆脱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防止从“实”到“实”的转换,做到licentious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此观点尚欠推敲。对于英语中以实喻虚的形象表现手法,翻译时应想方设法维系原文的具体性及形象性,一个常用的手段即是从“实”到“实”,将英语的以实喻虚译成汉语的以实喻虚。


最近读到这样一句:The magic spades of archaeology have given us the whole lost world of Egypt. 其译文是:考古学家变魔术似的把古埃及的整个世界都给我们发掘出来了。且不论magic一词译成“像变魔术似的”是否恰当,译者将原文中用得绝妙的spades隐去不译,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若将spades一词直译如何?如译:考古学家神气的铁铲把古埃及的整个世界都给我们发掘出来了。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习惯,但却“共享”着为数甚众的以实喻虚的类似表达,许多形象语汇的引申义及其引起的联想也是“不谋而合”的。汉译时,尽可采取事半功倍的从“实”到“实”的“拿来主义”,直译无妨。如:


But when you've learned English, you'll find it a bridge to so much knowledge.


但是,当你学会了英语,你就会发现它是通向如此丰富的知识的桥梁。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was a mile-stone in human progress.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I hope to avoid straying on the one hand into the sands of foreign policy, and on the other into the marshes of international law.


我希望不要偏离正题,一方面避免误入外交政策的沙漠,另一方面避免陷入国际法的沼泽。


Chaucer is buried in the &quotoets' Corner", as might have been expected, but interestingly enough, not because he is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but because he happened to be Clerk of the Works when he died in 1400.


不出所料,乔叟安葬在“诗人之角”,但是有趣的是,他被葬在这里,并非因为他是英国诗歌之父,而是因为他在1400年去世时,恰好这项工程的主管。


If we attack quickly, we can nip the enemy's plans in the bud.


如果我们迅速进攻,我们可以把敌人的计划消灭在萌芽状态。


We want to learn to laugh in the face of the inevitable, to smile at the looming of the death.


我们需要学会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报以大笑,甚至以微笑面对死亡的威胁。


至于哪些形象词汇可以作如上直译,哪些需意译,在相当程度取决于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似无规律可循。同一个物质名词在此句可直译,在彼句则需意译。如:


His novel is a mirror of the times.


他的小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The newspaper claims to be the mirror of public opinions.


该报宣称忠实反映了公众的意见。


上文谈及的spades一词可以直译,但同一篇文章中的pick and shovel却无法直译。如:


It has taken many a pick and shovel to prove to the world that the history of Greece went back long before the year 776BC.


向世人证明希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做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


当然,我们所说的想方设法维系原文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是以统筹“信达雅”之间的辨证关系为先决条件的,并不是一味地求形象而偏废其他翻译要义的“削足适履”式的硬译。


If the term sounds unscientific to the 20th-century ears, let us remember there is a definite connection between marshy lands and malaria.


若将上句中的ears译成“耳朵”,岂非可笑?


What is learned in the cradle is carried to the grave.


句中的the cradle和the grave十分具体形象,读来韵感强烈,但若直译成:一个人在摇篮中所学的东西会带到坟墓中去。从汉语的欣赏习惯来看,译文就显得过直过露,委实有点欠“雅”。不若意译成:少时所学,到老不忘。


将以实喻虚表达中的“实”作“虚”译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这仅是在直译行不通的情况下的一种方法。精彩的以实喻虚的表达仅能囫囵意译,也是一种“不可译性”的体现。原文的妙处也只能由译者“独享”及“意会”,而无法以汉语“言传”,与读者“同享”。


How do we account for this split between the critics and the readers, the head and the heart?


评论家和读者之间,也就是理智和感情之间的这种分歧如何解释呢?


Sam knows he can depend on his family, rain or shine.


山木知道不论境遇如何,他都可把家庭作为靠山。


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the colonialists.


殖民主义者的性格既残暴,又狡猾。


在很多情况下,无法通过直译来保持原文的具体性及形象性的时候,意译也并非就是唯一的办法。“变通”也是一条理想的出路。所谓“变通”,即在“信”的前提下,扬汉语之长,用间接的、灵活的手段来维系原文的具体性。具体言之,有以下两种常见的方法。


首先,舍去原文中原有的具体形象,借用或套用本族语中为人熟知的形象或借喻,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翻译工作中富有创造性意义的劳动。实践证明,汉语的形象词汇浩如烟海,用之不竭。


Betty stands head and shoulder above her classmates in playing tennis.


名词词组head and shoulder作状语,形象传神,是否可以活用汉语成语“鹤立鸡群”,而将原句译成:贝蒂打网球的水平鹤立全班。


He gave up the sword for the plough.


The sword 和 the plough的内涵意义为:military service和agriculture。若将此句硬译成“放下了刀剑,拿起来犁耙”则有悖于汉语习惯,是否可套用成语,译成:他解甲归农了。


The history teacher told us that making an outline kills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it makes us study the lesson till we understand it, and it gives us notes to review before the test.


历史老师说立出提纲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又为我们复习应试提供材料。


We ourselves are separated from the wise desicion on these important issues by only the lightest curtain.


我们对这些重要问题作出明智的决定仅一步之遥。


其次,运用“增补词汇”的方法。


How do you expect me to fall in love with someone who speaks like a book all the time?


你怎么能指望我去钟情于一个专爱咬文嚼字的书呆子呢?


There is much woman about him.


他的举止颇带女人气。


That peninsula tongues southward into the sea.


那个半岛呈舌形伸入海中。


The discovery of penicillin was a monument in medical research.


青霉素的发现是医学研究史上的一块丰碑。


He bombarded her with questions.


他连珠炮似的向她提出了许多问题。


说及以“变通”的方法来维系原文的具体性及形象性,英谚汉译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如:


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his dog will easily find his stick.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Two dogs fight for a bone, 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Faults are thick where love is thin.


一朝情义淡,样样不顺眼。


He that will thrive must rise at five.


五更起床,百业兴旺。


采取所谓“变通”的办法,同样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做机械的转换。


John knew he was skating on the ice, but he could not resist teasing her sister about her boyfriend.


句中的skating on the ice貌似与汉语成语“如履薄冰”相吻合,但一经斟酌,我们便发现,此成语用于弟弟同姐姐就其男友问题而开玩笑的情景,未免有点危言耸听,言之过甚。不如将skating on the ice“虚”译成“可不是闹着玩的”。


文章的语体属性也始终应在译者的头脑中占有一席之地。如:


a. The church frowned on palmistry because of its pagan origin.


b. Mary wanted to go to Europe by herself, but her parents frowned on the idea.


句a宜意译:教会反对看手相,因为它源于异教。句b则可直译:马里欲独自去欧洲,对此其父母紧蹙双眉。


以上所述是英语中以实喻虚的表达汉译的问题,下面谈一下英语中以虚代实,即以抽象名词指具体的人或物质的汉译问题。


有人认为: 有必要把它们(指抽象名词)译的比较具体、明确来保证与原文相适应的可读性。我们需要首先弄清的一个问题是:将抽象名词译的比较具体、明确,究竟是指通过“译”这一手段将其“加工”成含义具体的名词呢?还是此类抽象名词本身即含有具体的意义?这是一个涉及如何正确理解及认识英语中一部分抽象名词的带普遍性意义的问题。客观情况是:英语中的一些抽象名词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是具体的而并非是抽象的。以有人所引的例句为例:As a boy, he was the despair of all his teachers. 句中的despair的固有含义之一是:somebody that causes loss of hope,令人失望的人。


以虚代实的抽象名词能大大简洁英语的表达,是一种不为鲜见的语言现象。就其特征而言,此类抽象名词可作何种分类呢?据笔者管见,似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指形形色色的“人”的抽象名词,如:


Is Jane a possibility (=a suitable person) as a wife for Richard?


简是做理查德妻子的合适人选吗?


Our son has been a disappointment(=someone dissapointing) to us.


我们的儿子成了令我们失望的人。


He's an influence (= the person that has the power to produce a good moral effect) for good in the town.


他是这城里影响他人行善的人。


His skill at games made him the admiration (= a person that causes such feelings) of his friends.


他的运动技巧使他成为友人称羡的人。


His new car made him the envy (= a person that makes someone wish to be like the person) of every boy in the neighbourhood.


他拥有一辆新轿车,为此他成了邻里男孩们的羡慕者。


My dad has three dependents (= a person who depends on another for material support): my mother, my sister and I.


爸爸需养活三口人:妈妈、姐姐和我。


另一类是指各种各样具体物质的抽象名词,如:


Have you read any humour (= something designed to induce laughter or amusement)recently?


近来你读了什么幽默作品吗?


The big house on the hill is my ambition. (= the object desired).


山上的那间大屋是我企望得到的东西。


What's your greatest desire(= something longed for)?


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东西?


This is not a real gun, but it is a good imitation (= a thing that imitates something else).


这不是一支真枪,但却是一件极好的仿制品。


Have the party invitations (=a written request)been sent out?


晚会的请柬发出去了吗?


Their transportation (= a means of transport)was camel.


他们的运输工具是骆驼。


I'm reading all the chief criticisms (= a review or other article expressing such jud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play.


我正在阅读有关此剧本的主要批评文章。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人类的语言在其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着。比较而言,具体形象的表达总是更易博得人们的青睐。英语中若干具体形象的表达也在影响着汉语,以至于汉语中也出现了若干从英语脱胎而来的新鲜的形象词汇。如:


It was in the 1960s that people in Britain began to talk about the "permissive society" and the "generation gap".


此句中的generation gap 曾被先后译作“长辈与年轻一代之间的隔阂”以及“世代隔阂”,今天已被广泛地译成“代沟”。与此同时,“代沟”一词亦已始见于国内的书刊及报端,而1978年首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尚未收入“代沟”一词。


一个新的词汇的出现及其使用是一个复杂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性问题。在翻译中切不可为求形象性而主观杜撰令人误解甚至大惑不解的冷词涩字。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7
“纽西兰”与“新西兰”

──“新”字地名译法

湘衡文



不少英文地名均以New 这个词为首。常见的有New York ,New England, New Jersey, New Caledonia. New Britain, New South Wales, New DElhi, New Plymouth, New Zealand 等等。翻译这一类地名,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完全音译;二、意音混译。


完全音译,顾名思义,就是完全按照原文的发音来翻译一个地名。音译是翻译各种专用名词的最简单、最基本 、也是最保险的方法,因此,用完全音译法来翻译带New词的地名,符合规范,无可指责。赫赫有名的纽约,便是 按此种方法译出的。纽,为new的音;约,为York的音。纽约,是New York的完全音译。同样的,纽西兰的译法也 属此法。New,音译为“纽”;Zealand,音译为“西兰”。完全音译New Zealand 便可写成“纽西兰”。


然而,目前大多数带New词的地名,却是用第二种方法──意音混译──译出的。此种方法,也只须顾名思义 ,便可了然。所谓意音混译,又照意思,又按发音翻译。在翻译“新”字地名时,冠首的New,用意译,译成“新” ;后面的部分用音译,按其原文发音译。如:New Dalhi,译成“新德里”;New England,译成“新英格兰”;New Jersey ,新泽西;New Caledonia,新加利多尼亚;New South Wales,新南威尔士,(这个名词中,South 也是意译); New Orleans,新沃良;New Britain,新不列颠;New Ireland,新爱尔兰;New Plymouth,新泼力墨士;New Zealand, 新西兰。这种译法之所以比较盛行,大概是因为原文名字中的New确确实实"与有新“的意思。如,New Delhi,是为了 与旧的德里相区别而得名“新”德里。其它,如New England ,New Jersey, New Caledonia等等,凡上文列出的一切 带New词的地名,均与其相对应的旧地相区分之故,而被冠以“新”字。


意音混译“新”字地名,不是中国人的独创。其他许多语言的译者均使用此法。法译“新西兰”,为 “Nouvelle-Zèlande”。Nouvelle即为“新”。应该说,这是一种及其合理的译法,既保留了原文的发音,更反映并尊重历史。然而,不可走极端,不能说这是唯一正确的译法。语言既为人所接受的译名,千万不可以所谓某种正确的标准衡量之,甚至强行加以修改。试想,New York如果改用完全音译法。译成“新约克”的话,岂非天下大乱?鬼才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至于New Zealand的两种译名──“纽西兰”与“新西兰”只要中文读者明白两者均指同一地,两种译名完全可以并存,智仁者完全可各取己所爱。自以为用“纽西兰”或“新西兰”还有其它含义,实在是与翻译研究风马牛不相及。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7
英语中的委婉语



河南省浚县二高 董士平



委婉语(Euphemism)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它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委婉语在英语中应用比较广泛,因此,了解一些委婉语的用法对我们学好英语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社会生活中,委婉语的应用较为普遍。中国人不讳言“老”,年纪稍大一点的人在一起甚至互相比谁更“老”。而在西方,没有“老人”(old people),有的只是senior citizen或the longer-lived,有mature golden age进出evergreen clubs。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崇尚尊老,认为老人经验丰富,是智慧的象征。相反,西方社会人一旦变老,就意味着要被逐出主流社会,表示对社会无用了,因此,人人讳言“老”。相应的,退休的人retired people常称作pensioners,残疾人crippled(disabled)man则称为special man。例如:


(1)Senior citizens are respected in our country.


(2)There are several pensioners in my school.


(3)These special men support their family by themselves.


死(death)这个词是人们最忌讳的。无论在何种文化中,人们总是寻求一些不伤及感情的或中性的词汇来表达它。象汉语中的“常眠了”“升天了”“见马克思了”“老了”等说法,而英语中则同样有许多相应的委婉表达语。如:to go,to go West,to pass away,to be gone,to be at rest,to be in Heaven,to fall asleep,to breathe one's last,to be in Abraham's bosom,to go to see Confucius,to have the curse,to shake the dew off the lily 比如:


(1)He worked until he breathed his last.


(2)The child is now in Abraham's bosom.


社会生活中,委婉语的用法很多,忽视或滥用这些用法时会引起笑话。曾有一名留学生对与之一起打羽毛球的中国女学生想一起跟他wash her hands迷惑不解,连说No!No!很明显这里wash one's hands只是go to the toilet的委婉说法而非真的洗手。“厕所”的委婉表达法类似的还有bathroom,ladies',Gents',lavatory,power room,comfort room,the smallest room等。有时对身体过于清瘦的妇女我们用“slender”代替“a skinny woman”,过于肥胖的用plump或over-weight代替fat,说送某人去the big house是送他进监狱,相貌较差的用no pretty或plain而不用ugly。如:His girl-friend is not pretty.他的女朋友不太漂亮。


禁忌语(taboo)是人们多数情况下不能说或不想说的话,同样与性或性器官有关的词也属于此类范畴。因此,英语中也便有了相应的委婉语。如fuck,have sexual intercourse常用go to bed,sleep together,have relation,lie with somebody等表述。


委婉语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协调关系,用得过滥则会混淆视听,掩盖某些事情的本质。特别是在国际政治事务中,委婉语的表达法更是举不胜举。里根政府时的“增税”政策不用increase而用Revenue Enhancement(税收加强);明明是穷人(poor),却称为needy,又改为culturally deprived,再改为underprivileged,最后变为disadvantaged,这样,让人觉得这个国家富得连一穷人也没有。同时,英语里看不到穷国poor nations,有的只是backward nations(滞后国家),underdeveloped nations(欠发达国家),developing nations(发展中国家)和emerging nations(新兴国家)。美国人在越南战争中,为了掩盖其暴行,把空中的狂轰滥炸说成是logistical strikes(后勤行动)close air support(近距空中支援)。对越南平民的杀戮则称为wasting the enemy(消耗敌人),明明是civilian casualties(平民伤亡)却称为collateral damage(附带损伤)。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为a rescue mission(援求任务),空袭利比亚为surgical strikes(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连鬼鬼祟祟的偷袭(surprise attack)也美其名曰“先发制人的攻击”(preemptive strikes)。海湾战争时又出现了air operation(空中手术)和ground operation(地面手术)这类表示空中轰炸和地面战争的代用语,这样一来,战争的恐怖和残酷性从字面上荡然无存。


委婉语也同样出现在教育生活中。Underachievers是学习上一无建树的学生,他们是exceptional students,成绩差的学生是a below average student或working on his own level,而can do better with help则指反应比较迟钝的学生。学生上课是参加classroom learning experience,学生考试作弊则冠以to depend on others to do his /her work。下面句子也是教育中常用的委婉说法:


(1)He has difficult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maginary and factual information.(He lies)


(2)He needs help in learning to adhere to rules and standards of fair play.(He cheats)


经济领域也是委婉语的沃土。商品匮乏是have the low availability factor,商品降价/涨价是downgrade economic readjustment /upward price readjustment,旧车叫used car,garbage,industry实际上就是垃圾清运业,而sanitary engineer则是garbage collector(清洁工)的委婉说法。正如汉语中所说的某人有“经济问题”是指他贪污受贿。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在交际中,通过它,避免语言过于直陈而给对方造成伤害。同时,在政治事务中,也为某些行为起了一定的掩饰作用。只有对委婉语,特别是英语中较为广泛的用法进行细心的研究,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它,并恰如其分的使用。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7

HOTWORDS(1)







1.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 国际奥委会


2. The IOC Evaluation Commission 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


3. The IOC Evaluation Report 国际奥委会评估报告


4. The IOC Executive Board 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


5. 112th IOC Session 国际奥委会第112届全会


6.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COC) 中国奥委会


7.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Bid Committee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简称北京奥申委)


8. Olympic Movement 奥林匹克运动


9. The Olympic bid/bid to hold the 2008 Summer Olympics 申奥/申请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


10. 2008 Olympics Boulevard 奥运大道


11. Logo of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Bid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会徽


12. Motto of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Bid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口号


13. New Beijing, Great Olympics 新北京,新奥运


14. Green Olympics, People's Olympics and Hi-tech Olympics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15. An Olympic candidate city 奥运会候选城市


16. An Olympic host city 奥运会主办城市


17. Good-will ambassador for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Bid 北京申奥亲善大使


18. Candidate City presentations 候选城市的陈述


19. Submission of Candidature File提交申办报告


20. Spirit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奥运精神


21. Swifter, higher, stronger 更快,更高,更强


22. Olympic Charter 奥林匹克宪章


23. World Olympic Day 国际奥林匹克日


24. Action Plan for a Green Olympics 绿色奥运行动计划


25. Olympic torch relay 奥运火炬接力


26. Five-ring Olympic flag 奥运五环旗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7
HOTWORDS(2)







Editor's note: The US's declaration of war on terrorism brought us many new words. Knowing them may facilitate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s.


1.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国际联盟


Washington is assembling a broad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to support its war on terrorism.--Reuters


2. Humanitarian crisis 人道主义危机


The United Nations and other aid organizations made a plea for more aid for Afghanistan at an emergency meeting called to deal with the region's mounting humanitarian crisis.--AP


3. Military might 军事力量


Sensing it is only a matter of time before the US uses its military might to strike at Afghanistan, foreign relief organizations in neighbouring Pakistan began to cope with an influx of up to one million refugees from the war-torn country.--Reuters


4. Military strike 军事打击


Chanting "war is not the answer," the protesters flooded the streets of the US capital to call for peace as President Bush moved forward with plans for military strikes against those he blames for the September 11 hijacker attacks that left 6,500 feared dead in New York and Washington.--AP


5. Neutral figure 保持中立的人


Momentum appeared to be building for the 86-year-old former king of Afghanistan, Mohammad Zahir Shah, to play a role as a neutral figure overseeing a transition of power should the Taliban fall as a result of threatened US attacks.--AP


6. Anti-war protesters 反战示威者


Opposition of a different sort was heard as anti-war protesters in Washington and several other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demonstrated against possible military action.--Reuters


7. Jihad 圣战 (伊斯兰教教徒反对异教徒的战争)


Afghanistan's ruling Taliban has mobilized 300,000 Afghans for jihad, or holy war, the Islamic militia's defence minister said on Monday.--Reuters


8. Kamikaze attack/suicide attack 神风式飞机的攻击,二战时期日本与对手同归于尽的自杀性飞行攻击/自杀性攻击


Washington has said that this week's kamikaze attack on its landmarks was a declaration of war and Congress authorized President Bush on Friday to use "all necessary and appropriate force" in response.--Reuters


British Foreign Secretary Jack Straw warned the country on Monday to brace for casualties when a US-led coalition retaliates for the suicide attacks on Washington and New York.--Reuters


9. Highest alert 一级戒备


The US military went on highest alert today after the worst terrorist attacks in the nation's history crippled New York's financial centre and struck at the heart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Washington.--AP


10. Airstrike 空袭


An Iraqi military spokesman told the Official Iraqi News Agency that one civilian had been injured in the airstrikes on Thursday.--Reuters


11.Commandos 突击队


A small number of US Army commandos have slipped into northern Afghanistan to seek information on the whereabouts of suspected terrorist leader Osama bin Laden, senior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said yesterday.--AP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8
商贸文书中常见翻译错误几例







在一些由中文翻译的英语样本、合同、广告和其他文件材料中常见一些翻译错误,现仅举几个出现频率较高的例子,试作分析,谨供读者朋友参考。


1.由港澳国际投资公司投资的海口电站工程因其建设速度和质量得到高度评价。


原译文:The Haikou Power Station Project invested by the Hongkong-Macau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Co., Ltd. was highly appraised for its construction speed and quality.


注:投资某项工程应为invest in a project,在被动语态中不能漏去前置词in。应译为:


The Haikou Power Station Project invested in(在某些情况下可用financed or funded) by the Hongkong-Macau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Co., Ltd. was highly appraised for its construction speed and quality.


2.上海SFECO拥有5个控股子公司。


原译文:Shanghai SFECO Group has 5 share-holding companies.


注:share-holding company指控制或持有某公司股权的股东公司。上述译文意思是5个公司持有Shanghai SFECO Group的股份,换句话说,这5个公司是“老子”公司,因此显然不符合中文原意。应译为:


Shanghai SFECO Group is a holding company of 5 subsidiary companies.


或Shanghai SFECO Group holds shares of 5 subsidiary companies.


3.中国民生银行有限公司


原译文:China Minsheng Banking Corporation, Ltd.


注:corporation本身即为有限公司,相当于limited company,英译中无需再加“Ltd”。应译为:


China Minsheng Banking Corporation


4.项目中标之后,我们将立即开始前期准备工作。


原译文:After the bid is awarded, we shall immediately start our advance-phase preparation.


注:项目中标应为accept a bid or award the contract。显然上述译文把两种表达法相混淆了。应译为:


After the bid is accepted (or the contract is awarded), we shall immediately start our advance-phase preparation.


5.欢迎您参观我们交易会


原译文:Welcome you to visit our fair!


注:译文中welcome是动词,因此此句是祈使句形式,省略的主语为第二人称你(你们),而不是中文所含的我(我们)之意。应译为:


We welcome you to visit our trade fair!


更简洁而地道的译法是:


Welcome to our trade fair!


6.我公司出口工业产品、化工产品、医药等。


原译文:Our company exports industrial products, chemicals, medicines and etc..


注:etc.等于and so on或and others,已含有and的成分,上述译文无需加上and一词。应译为:


Our company exports industrial products, chemicals, medicines, etc..


7.我们将委托贵公司作为我公司在毛里求斯的业务代理。


原译文:We hereby entrust your company to be our business agent in Mauritius.


注:entrust一词在作委托解时用法为entrust somebody with something or entrust something to somebody。应译为:


We hereby appoint your company to be our business agent in Mauritius.


8.本合同签订之后,签约双方中任何一方不得将合同内容泄露给第三方。


原译文:Any of the two parties can not divulge the contents of the contract to a third party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tract.


注:双方中任何一方为either of the two parties,三方(或三方以上)中任何一方才用any of the parties,因本句为否定句,应译为:


Neither of the two parties can divulge the contents of the contract to a third party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tract.


9.在双方签约之后,各方将严格遵守本协议。


原译文:After this agreement is signed by the two parties, all parties shall strictly abide by it.


注:与上一条相类似,在协议当事方为三方(或三方以上)时,各方为all parties,而当事方为两方时应用both parties。应译为:


After this agreement is signed by the two parties, both parties shall strictly abide by it.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8
原文与译文的相对长度



尤金·奈达



不同语言文本的信息流率基本上是相同的,即都包含有大约50%的多余信息用以消除物理和心理"噪音"。这就是说,如果听到大约一半话语,通常就有可能填补上没有听到的另一半。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是只把必须交流的东西讲出来,不说一句多余的话,因为同一言语社团的成员共享大量的背景知识,常常有可能用十分简洁的方式交流许多信息。


语际交流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许多情况下,共享信息在数量和种类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原语文本中不必说出的内容在译语文本中却往往需要表述清楚。这样一来,译文比原文就要明显地长得多。然而,衡量译文和原文长度差异的重要标准并不是使用词汇的数量或字行的长度。长度上的某些差异可能是由于构词或正字法不同造成的。比如说,德语或西班牙语文本的英译文在总的长度上往往会短一些,这也不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德语和西班牙语中都有许多必须使用的词尾,而英语中则没有这种情况。相反,一篇汉语文本译成英语后往往要长得多。这倒不一定是由于文化差异的结果,而是由于汉语词的文字符号所占的篇幅相对要少一些。在衡量篇幅长短差异时,完全理想的作法都取决于所指语义特征和联想语义特征的数量。这样测算出来的各种类型的差异就会对两种语言承载信息方式上的差异程度作出唯一切实可靠的解释。换句话说,篇幅的长短必须按照所传递的全部信息量来测算,而不是根据拼写、音位、构词或句法表示词位和词位关系的特定方式来确定。


翻译技巧教学


有些人对于翻译能不能教会和该不该讲授翻译的问题提出质疑,因为一些最优秀的译者从来就没有接受过翻译教育。事实上,许多出色的翻译都认为开设翻译课程是浪费时间,因为对于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人来说,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完全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讲翻译是一门技巧,所以最好是通过实践来学习,而不是光学习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适用的翻译理论或翻译原则。此外,由于人们的天赋和动力各不相同,因此学习新的技巧的方式也是各式各样的,所以翻译课程的设置无异于教人学习走路或说话这样自然而然的事情,看来这也是不高明的作法。


尽管对翻译教学存在这样一些反对意见,但为了学好翻译,在仍然需要开设翻译课进行指导的问题上还是取得了共识。欧洲许多大学和学院为那些想成为职业译者的人开设了非常有用的课程。在中国,几乎每所大学都开设翻译课,因为翻译能力被认为是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语言技能之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国际译协还出版《巴别尔》(Babel)杂志,目的在于帮助翻译工作者提高业务水平,并为他们提供与世界各地同行联系的渠道。


翻译课程一般开设一到三年,通常包括下列背景学科:社会语言学、传播理论、文学批评、资料使用(资料库、词典、百科全书)和编辑业务。不过,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分级语言材料的翻译上,先是从外语译成母语,然后是从母语译成外语。一般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两门外语,并在某一国际上普遍重视的重要领域(如生态、商贸、地理、公共卫生、航空、气象)或者是在某一具有重要国际意义的自然科学领域(如生物、化学、物理和医学)具有一定的造诣。


除分级文段翻译外,大多数教学大纲还采用从内容到形式都相当广泛的语言材料,强调对学生的译作进行中肯的讲评,研读职业译者翻译的同一文本的不同译本,并且分析优秀译作的独到之处。不过通常来说,学生从对他们自己的译作进行富有成效的讲评中,学到的知识远比他们从背景理论或罗列一大堆原则的作法中学到的要多得多。


大多数教学大纲都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而另外一些大纲则几乎完全侧重实践,目的是让学生从实践经验中掌握一些适用的原则。这两种类型的教学大纲,都培养了合格的翻译人才、在满足世界各地对语言搭桥人日益增长的需求方面,它们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职业译者却从来没有上过这些课程。


某些出类拔萃的译家一直认为,非凡的才能来自非凡的天赋,任何有组织的、成批培养翻译的办法都是办不到的。换句话说。翻译是天生的,而不是人为造就的。


遗憾的是,许多翻译课还得花大量的时间来提高学生使用外语的能力。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中,情况尤其如此。这些国家的大学外语课程过于偏重语法,因此学生不能获得正确翻译的能力。


许多翻译课仍然把传统的直译主义作为"正确"和"忠实"的标准,受害匪浅;学生几乎不知道译文还必须获得创造性的等值,而认识到改写和综述重要性的编辑和出版商更是凤毛麟角。在时间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对许多文献可以进行有效的综述而不是进行翻译,这样也就扩大了读者的受益面,文献发挥的作用也就更大。


在处理具有强烈文化特色的材料时,也需要十分注意语言上反映出来的社会方面的敏感问题。例如,某些语言学家在论述语言结构的文章中竟然使用淫秽词语和政治性的谩骂语句作为例句。这些例句毫无价值,完全偏离了正道。


译者应具备的能力


一般认为,译者至少要通晓两种语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成为一名称职的译者,还必须熟谙两种文化,这样才能意会"弦外之音"。译者应该能够领会原语文本中有意含蓄的内容,并把它们恰如其分地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实际上,许多译文过于冗长,因为译者认为他们必须把原语文本中的每个词或每一个暗含都毫无遗漏地表达出来。


尽管在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常常不得不犯一些错误,但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还是可以学会的。然而,吸收两种文化就必须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不过也有一些称职的译者,从来就没有机会在所学外语的国家中生活过,因而他们不得不进行大量阅读。当然,这些人只是例外。专门翻译古语言文献的译者,常常面临双重的不利因素,一是这类文献的数量和类型有限,二是无法向提供文献的人请教。


除了精通原语和译语外,译者常常还要具备一个或多个领域的知识,如航空学、化学、人工智能、力学、会计学、国际法、医学或农学。这些领域需要称职的翻译,报酬也比较丰厚。不过有些平常实用的领域也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如电视机维修手册、风味菜谱和建筑规程。


一般说来,根据所受教育的层次可以对不同程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类:(1)大多数中学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如商业信函和提单;(2)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3)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


然而,正规教育并不总是衡量知识的可靠标准,特别是在全球教育水准滑坡的时候。


译音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只知道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和了解原语文本的内容还是不够的。在一定程度上讲,写作技巧是可以教会的,但要写得清晰流畅,还需要特殊的天资。如果译者有意专门从事抒情诗歌、小说、戏剧、通俗散文这类文学体裁的翻译。他们自身就应具备驾驭这类语篇的能力。


写作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能够写作通顺得体的信函,有效的新闻报道和个人记述;(2)能够写作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论文或技术文章;(3)能够创作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不过,这里也潜藏着某种危险:某些富有创造力的译者,常常不满足于认同原作者的思想,而硬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原作者。


对于译者来说、或许最大的坏处是在他们还没有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之前,就开始承担翻译工作,结果他们长期实践养成的坏习惯看起来非常"自然",无法轻易改掉。


只要对世界各地的种种译品进行认真广泛的研究就会发现,足有一半译文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甚至在文学著作领域,许许多多出版商都满足于出版劣质译作:一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何谓优秀的译作,二是因为约请优秀的译者进行翻译,既费钱又费时。


(节选自尤金·奈达的《语言文化与翻译》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8

And的一些特殊用法和汉译







And是一个常用的并列连词。其一般的用法和译法,已有不少文章论及。本文仅就and的一些特殊用法作一简单介绍。


一、and前后的两部分表示同时发生的动作,或同时存在的属性、特征等可译为“又……又……”、“既……又……”、“一方面……,一方面……”、“而”等。例如:


1. The process of oxidation in human body gives off heat slowly and regularly.


人体内的氧化过程缓慢而又有规则地放出热量。


2. If a body is acted upon by a number of forces and still remains motionless, the body is said to be in equilibrium.


一个物体如果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而仍然保持平静,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And前后的两部分,有时表示不能同时并存的事物或动作。这时and宜译为“或”。例如:


3. The whole equipment can be assembled and dismantled in a matter of hours.


整套设备可以在几小时内安装或拆卸完毕。


二、有时and的前面的部分表示原因或条件,后面的部分表示结果 and=so that, 译为“因此”、“所以”、“从而”等。例如:


1. Sound is carried by air, and without air there can be no sound.


声音靠空气传播,因此没有空气也就没有声音。


2. After firing the torpedoes the forward part would lose weight and the submarine would be out of balance.


发射鱼雷后,潜艇前部重复会减少,于是它就失去平衡。


表示因果关系时,也有将表示原因的部分放在and之后。这时and=because,直接译为“因为”。例如:


3. Aluminium is used as the engineering material for planes and spaceships and it is both light and tough.


铝用作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的工程材料,因为铝质轻而韧性好。


除了被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如上的因果关系外,and连接的两个句子成分之间,前后也可能有这种因果关系。例如:


4. Reproduction provides new generations and makes possible the continuation of race.


生殖产生新的后代,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


三、and之后的部分,有时具有让步意义 and = though, 这时可译为“虽然”。例如:


Several disadvantages tend to limit the use of hydraulic controls and they do offer many distinct advantages.


液压控制虽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四、and表示一种同位关系,可译作“即”、“也是”


1. When correcting,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eventh and last paragraph in the translation.


改稿时请密切注意译文的第七段,即最后一段。


2. We have come to the last and most important step of the experiment.


我们的实验现在已经到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五、and有时连接两个原形动词,但并不表示并列关系而是表示目的的关系


1. Allow me to go and measure the pressure again.


请允许我去把压力再测一次。


2. He told me that he would come and help with our design when his work was over.


他告诉我,在他的工作结束以后,他要来帮助我们进行设计。


六、and 用在数字或数学概念中,表示相加


Six and seven is thirteen. 六加七等于十三。


用在the product of ... and ...的搭配中则表示“相乘”,如:


The area of a triangle is equal to half the product of the base and the perpendicular height.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二分之一底乘高。


在带分数中,and也表示相加。翻译时要按汉语中数字的习惯说法处理,并注意half, quarter等的译法。例如:


On the average, oceans are two and one third miles deep.


海洋的平均深度为二又三分之一英里。


在“between +数字+ and +数字”的短语中,and等于介词to,译为“到”,或用破折号或波浪号来表示。例如:


1. The lamp lights when the transistor temperature probe is connected to the rear panel and its temperature is between -20~60'C.


当晶体管测温器接到后板上并且其温度在-20度到60度之间时,这盏灯就亮了。


有时仍将and译为“和”,在后面加上“之间”、“不等”,仍是“到”的意思。例如:


2. Tests were performed in stirred tanks, with volumes between 5 and 50 litres.


试验是在一些搅拌槽中进行的,槽的容积介于5升和50升之间。


也可以直接用介词 to代替and。例如:


3. The incubation period is most frequently between 7 to 21 days.


潜伏期大多为7到21天。


七、and用在强调结构中


1、用and连接同一个形容词的比较级,表示“发展”和程度的变化:


1)The patient i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患者的病情在不断恶化。


2)The power output becomes lower and lower by overloading.


功率输出由于过载而越来越低。


2、用and连接同义词。例如:


1)We completely and totally agree to the project put forward by them.


我们完全同意他们提出的方案。


2)The end and aim of the book is explained in the preface.


本书的目的在前言中作了说明。


3、有时用and重复整个句子,也是为了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We need to know and we need to know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ort of changes in all aspects of science that will fall upon us like a tidal wave.


为了适应科学的各个领域里象浪潮般向我们袭来的那种变化,我们需要知识,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1-1 06:19
翻译英语惯用语不可“想当然”







一、有些英语惯用语表达的真正含义是其喻义或引申义,如果只将其字面意义直译出来,就可能产生误译。


1. In a flash the evil intent of the vice-president to usurp power hit the president between the eyes.


误译:一刹那间,副总统篡权的罪恶意图给总统当头一棒。


应译为:一刹那间,总统明白了副总统篡权的罪恶意图。


这里“to hit someone between the eyes”,为“to strike someone (metaphorically speaking)”,喻义为“使人忽然了解,使人猛然明白”。而汉语中“给某人当头一棒”,却无此意。


2. The change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are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and will improve the teaching in our school.


误译:教育体制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它将改进我们学校的教学。


应译为: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将改进我们学校的教学。


这里“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用来比喻“an action which helps to improve a situation”,即“有效步骤或措施。如果是将其直译,就没有反映出“有效”这个表达结果的含义。


3. This is a dangerous and violent city. In some parts of it, the only law is the law of the jungle.


误译:这是一个危险的充满暴力的城市。在有些地方,唯一的原则就是森林法则。


应译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充满暴力的城市。在有些地方,唯一的原则就是弱肉强食。


这里“the law of the jungle”引申为”principle for surviving in a violent and dangerous situation, no rules at all”,如译为“森林法则“,则含义不明。”弱肉强食“才是准确、明了地传达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4. When my ship comes in, I'll take a trop to Casablanca.


误译:当我的船进港时,我就要到卡萨布兰卡去。


应译为:当我发了财时,我就要到卡萨布兰卡去。


这里“when someone's ship comes in”是个隐喻,指满载贵重货物的船到达港口,货主从而可获高额利润(往往表达期望)。应译为“当某人变成富翁时或事业发达时",汉语的“发财”恰好反映了这个含义。


5. They slip out one by one and I was left holding the baby.


误译:他们一个个都跑掉了,剩下我来抱孩子。


应译为:他们一个个都跑掉了,剩下我来干这倒霉的差事。


这里“be left holding the baby”含义为“to find oneself responsible for doing something which someone else has started and left unfinished”,与汉语中 “接下烂摊子”意思一致,“剩下我来干这倒霉的差事”表达了这层含义。


二、有些英语惯用语在字面上同汉语表达相似,却貌合神离。如果不求甚解,就会出错。


6. Mr. Nixon said, “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s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


误译:尼克松先生说:“我们两国具有远远高于我们分歧的共同利益。”


应译为:尼克松先生说:“我们两国除了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利益。”


这里“over and above”没有“在……之上”的含义,其用法相当于“besides”.


7. You don't seem to come anywhere near to knowing the importance of working on the program, you'd better take your fingers out.


误译:你看来一点也不了解这项计划的重要性,你干脆别再插手了。


应译为:你看来一点也不了解这项计划,你最好现在就动手。


这里“take one's fingers out” 似乎与汉语的“别再插手了”意思一样,其实它是叫人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开始干活,因此,它所要表达的意义是“开始干”而不是“停止并退出”。


8. To my joy, my son knows a thing or two about Italian.


误译:使我高兴的是,我儿子对意大利语也略知一二。


应译为:使我高兴的是,我儿子对意大利语还很精通哩。


“know a thing or two”其实是指“to have practical and useful information gained from experience”,不是“略知一二”,而是“非常熟悉,了如指掌”。


9. His speech was given a warm reception by the crowd.


误译:他的讲话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应译为:他的讲话受到群众的热烈反对。


“be given a warm reception”是句反语,含义为”be attacked violently in words”。如将其直译,这句话的意思就弄反了。另一个习语”give somebody a warm time”,用法与此相同。意为“make somebody embarrassed”。


10. When do you hope to start a family?


误译:你希望什么时候成家呢?


应译为:你希望什么时候生第一个孩子呢?


“start a family”不是“成家”,而是“give birth to the first child”。


三、许多英语惯用表达中包含着固定搭配,如不认清这些特殊句型所表达的意义,极易出现误译。


11. It is a good athlete that never loses points.


误译:从不丢分的运动员才是优秀的运动员。


应译为:再好的运动员也会丢分。


这里,“It is a adj.+n. that+否定句”是个习语中常出现的句型,应理解为“even if …+adj.,肯定句”,即“再……的,也会……”。而与此结构相似的强调句型中,一般没有形容词。


12. You are not going to marry her, and that's final.


误译:你不准同她结婚,那就算了。


应译为:你不许同她结婚,就这样完了。


“You are not going to +v.”意思为“禁止你……,不许你……”。


13. The visit can't have left us a deeper impression.


误译:这次访问根本不会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应译为:这次访问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不过了。


“can't+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其实表达的是最高级的意义。


14. I can't see you quickly enough.


误译:我不可很快见到你。


应译为:我巴不得尽快与你见面。


“cannot+adj./adv.+enough”,意思是“越……越好”。而另一个与此相似的句型,“can't+adj./adv.+enough”,意思为“非常……十分……”。I can't like the English teaching enough. 译为“我非常喜欢教英语。”


15. No criticism will be too severe to be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误译:没有一种批评会是尖锐得使人无法领谢的。


应译为:批评尽管尖锐,我们仍会衷心感谢。


这里“no+too…to”句型不同于一般“no…too”句型,“No…too”部分译为“尽管”,“to(be)”部分译为“也会,也将”。


四、些英语表达在特定的语境里,尤其在口语中,有特定的含义,翻译这些表达时,应该将其包含的语气译出。


16. They had a good laugh at my expense. How do you like that!


误译:他们大大地把我取笑了一番。你觉得他们做得对吗?


应译为:他们大大地把我取笑了一番。你说气不气人!


这里“How do you like that!”请注意后面的感叹号,极易与How do you like that? Perfect.“你觉得怎么样?棒极了。”中的问好混淆。


17.—“In the face of all this they actually stood up by and did nothing.”


—“You don't say so!”


误译:“面对这一切,他们竟然袖手旁观,什么都不做。


“你不要这样说!”


应译为:“面对这一切,他们竟然袖手旁观,什么都不做。”


“竟有这样的事!”


“You don't say so!”用来表示“在所说某事之后,感到非常惊奇”,可译为“竟有这样的事!”或“我没听错吧!”


18. —“You accepted her offer, didn't you ?”


—“No fear!”


误译:──你接受了她的建议,是吗?


──不用怕,我当然接受了。


应译为:你接受了他的建议,是吗?


不会的。


“No fear!”表示“不会的”,“肯定没有这种可能性。”


19. I'll be blessed if I do it!!


误译:如果我干这种事,我就太有福了!


应译为:如果我干这事,我就没有好下场!


这里be blessed是赌咒的话,“I'll be hanged if…”


20. No, I won't lend you the money, you've had it!


误译:不,我不会把钱借给你的,你已经借过钱了!


应译为:不,我不会把钱借给你了,你别指望了!


“You've had it!”意为“It's no use hoping.”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