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物理爱好者 [打印本页]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4
标题: 物理爱好者

雷雨中的物理知识



沈森林



  盛夏季节多雷雨,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雨中也包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








  一、闪电是怎样形成的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冬天晚上脱毛衣时,毛衣会由于摩擦起电而产生电火花?闪电就是云层中大量的正、负电荷产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二、雷声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声音一定有振动,雷声是放电引起的空气的剧烈振动产生的。



  三、雷声为什么会连绵不断



  雷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山、高大建筑物及云层、地面的多次反射从而多次产生回声,连绵不断的雷声就是这样产生的。



  四、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事实上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这是因为光在空气中远比声音传播得快的缘故。



  五、打雷时,地面上的物体为什么会遭雷击



  通常情况下空气是绝缘体,闪电时,产生的电压高达上亿伏,空气在高电压作用下会发生电离而导电,所以,处在放电区的高大物体常常会遭到雷击。



  六、树木遭雷击时为什么会炸开



  树木遭雷击时,通过树木中的电流非常大,产生大量的热,使树木中的水分温度迅速升高而汽化,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气体膨胀做功,从而把树木炸开。从能的转化角度讲,这是电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又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七、雨是怎样形成的



  冷、热空气交汇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变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水滴越聚越大而下落,便形成了雨。



  八、两滴下落时是怎样运动的



  大家知道,大气层并不是均匀的,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开始雨滴的重力大于阻力与浮力之和,受非平衡力作用,做加速直线运动。后来,随着雨滴的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它所受的阻力也越来越大,直至雨滴所受的浮力与阻力之和等于重力,雨滴受平衡力作用变为匀速下落。从能量的观点看,雨滴的动能先增大,后不变,势能则一直随高度的减小而减小。



  九、夏天下雨前后为什么会更加闷热



  这是因为下雨前后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大,人体表面的汗水难以蒸发,所以感到更加闷热。



  十、夏天雨过天晴,天空为什么有时会出现虹、霓



  这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因此雨后天空中充满了小水滴,太阳光入射到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时,经它折射、色散和内反射(全反射)就会形成虹、霓。经两次折射、色散和一次内反射,被偏转的光线形成了虹;两次折射和两次内反射,被偏转的光线形成了霓。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5
为什么古代士兵枕着箭筒睡觉?



山东省无棣职专 石金合



在古代战争中,为什么士兵要将箭筒放在地上睡觉?

众所周知,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得多。在空气中声速约340米/秒,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1000多米每秒,夜间人耳从空气听到马队行军的马列蹄声一般不超过2000米,这样从大地中得知对方军队行军声音比从空气中传播不过快几秒的时间。这在古代战争中并不是士兵枕箭筒睡觉的主要原因。

士兵枕箭筒睡觉的原因,还要从箭筒和声音在大地中传播两点考虑。

一、马和士兵在路上行进时,人趴在地上比从空气中能听到行军声音的距离要远得多。笔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取一根6米长的木头,甲在木头一端,乙在另一端,甲用手指轻敲木头,调整手指用力大小,使乙在另一端从空气中刚好能听到;这时如果乙趴下将耳朵贴近木头,甲仍按原来的力量敲打木头。甲听到的声音响度要比从空气中听到的声音响度要大得多。说明敲打固体产生的声音,直接从固体中传播比从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要远,所以士兵通过大地可以听到从更远的地方传来的部队行军时的声音,这样士兵可以更早地发现敌人行军的行动。

二、从箭筒上分析。我们先来看声学实验中的音叉和共鸣箱,做声音共鸣实验时,将两个共鸣箱的口正对时实验效果最好,共鸣箱起收集声波的作用,我们的耳廓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再来分析古代的箭筒,它是用皮革制成,干燥后非常坚硬、结实,箭筒放在地上也起到了收集声波的作用。同一个声源在同一个地方发出声音,在距离声源适当的一个位置,枕在箭筒上比从空气中听到的声音要大。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有两间单独的房子,中间有墙隔开,但该墙上没有门和窗。我们在这一间房子里,隔壁有人大声喧哗,我们在这边无法听清。如果取一瓷缸子,将底部紧贴在两间房间的墙壁上,耳朵凑近缸子口就能听清隔壁讲话的声音。说明缸子也起到了收集声波的作用。由此看来,士兵枕着箭筒睡觉,能听到从较远处传来的响声,能够及早发现敌情。

综上所述,古代士兵之所以枕着箭筒睡觉是因为能听到从较远的距离传来的部队行军时的声音,箭筒起到收集声波的作用,另外声音传播相同距离从大地中传播比从空气中传播要快。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5
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



河北省冀州市北漳淮乡北内漳学校 李同心



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声音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语言信息,下面所介绍的是声在其它方面的一些应用及其原理。

1 辩析熟悉的来人

现象:和您朝夕相处的人在室外说话时,我们通过听声音就知道是哪位在说话。

原理: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音调、响度都有可能相同,但音色绝不会相同,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相同,由于非常熟悉,我们通过辩别音色就能分辩出哪位在说话。

2 听长短

现象:向暖水瓶中倒水时,听声音就能了解水是不是满了。

原理: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时发声频率不同,空气柱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暖水瓶中水越多,空气柱就越短,发出的声音频率越高,音调也就越高,特别是水刚好倒满瞬间,音调会陡然升高,通过听声音的高低,我们就能判断出水已经倒满了。

3 挑选商品

现象:我们去商店买碗、瓷器时,我们用手或其它物品轻敲瓷器,通过声音就能判断瓷器的好环。

原理:有裂缝的碗、盆发出的声音的音色远比正常的瓷器差,通过音色这一点就能把坏的碗、盆挑选出来,当然实际还用辩别音调,观察形态等方法,但主要还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

4 测量距离

现象:前面如果有一建筑物或高山,对着高山大喊一声,用表测量发出声音到听到声音的时间,利用声速就可以测出我们与高山或高大建筑物理的距离。

原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产生了回声。

5 看病

现象一:听诊器

原理:人的体内有些器官发出的声音,如:心肺、气管、胃等发生病变时,器官发出的声音在某些特征上有所变化,医生通过听诊器能听出来,依此来诊断病情。

现象二:B超检查原理

原理: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称为超声波,超声波有一定的穿透性,医生用某些信号器产生超声波,向病人体内发射,同时接受内脏器官的反射波,通过仪器把反射波的频率、强度检测出来,并在电视屏幕上形成图像,为了判断病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B超利用的是回声原理。

6 治病(传递能量)

现象:体外碎石

原理:人体的有些器官发生结石,如肾、胆等,最好的治疗措施就是用体外碎石机把体内结石击碎,变成粉未排出体外。体外碎石机利用的就是超声波,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引起的结石英钟激烈震荡,使之碎化。这主要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性质。

7 传递信息(监测灾情)

现象:通过监测次声波就可知道地震、台风的信息。

原理: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人类无法听到。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减速很小,所以能传播的很远,通过监测传来的次声波就能获取某些自然灾害的信息。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5
铅笔盒中的文具与物理实验

河北省冀州市北内漳学校 李同心
铅笔盒里文具一般有:直尺(塑料尺或钢皮尺)、铅笔(或细铅笔芯)、圆珠笔、钢笔、橡皮、三角板、圆规等。
不同的文具可以做不同的实验,同一文具可以做许多实验,下面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一)用直尺做实验
1.测物体的长度:这个实验做的较多,且方法比较简单,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2.有关声学方面的实验,可列表说明:
实验项目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声音的产生

将直尺(钢皮尺)压紧在桌子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伸出桌外的一端,使直尺振动

直尺在振动时发出声音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拨动伸出桌外的一端

振动快时,音调高;振动慢时,音调低

声音振动的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保持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另一端

振动的幅度大时,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

声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的概念

分别用钢皮尺和塑料尺进行实验

两次发出的声音的品质是不同的

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

3.有关电学方面的实验:
①带电体的性质:将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将塑料尺靠近纸屑,发现它能吸引纸屑。说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②导体和绝缘体:教师可以用钢皮尺和塑料尺做演示实验时,发现钢皮尺容易导电,而塑料尺不容易导电,继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4.有关力学方面的实验:
①力的作用效果:用手握住直尺的一端,用力拉直尺的另一端,发现直尺变弯了。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密度的知识:拈一拈长短、形状相似的钢皮尺和塑料尺,发现钢皮尺较重。说明钢的密度比塑料的大。
③杠杆的知识:让学生用直尺来撬铅笔盒(可用橡皮作支点)。能说明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等要素以及有关的知识。
5.有关热学方面的实验:
①晶体和非晶体:教师在讲清概念后,让学生说出钢皮尺是由晶体钢制成的,而塑料尺是由非晶体塑料制成的。
②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用钢皮尺在桌面上来回摩擦一段时间,再用手摸下被摩擦的一端,发现温度升高了,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二)用铅笔做实验
1.导体和绝缘体:铅笔是由导体和绝缘体两部分组成的,也可以用实验加以验证。
2.有关摩擦知识:先让学生用手直接推铅笔盒,然后在铅笔盒下面放一些铅笔再推,发现第二次要比第一次省力。说明在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另外用铅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而用圆珠笔写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是滚动摩擦。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师可用学生常用的铅笔芯(取长度和粗细不同的)代替电阻丝来做这个实验时。同样可以得到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4.测细铜丝的直径:将细铜丝密绕在铅笔上,测出几十匝细铜丝的长度,再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三)用铅笔盒做实验
1.物体的惯性:将一张纸条放在铅笔盒下,迅速抽动纸条,发现铅笔盒保持不动;或把一块橡皮竖直放在铅笔盒上,突然拉动铅笔盒,发现橡皮向后倒;或慢慢拉动铅笔盒一定的距离后突然停止,发现橡皮向前倒,这些都能说明有关惯性的知识。
2.物体的浮沉条件:将空的铅笔盒放在水里不会下沉,而将一把小刀放在水里会沉入水底,进而说明有关物体的浮沉条件。
(四)用其它文具做实验
如用圆规和直尺,可测量曲线的长度;钢笔吸墨水说明大气压的作用;铅笔盒里的工具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钢皮尺、圆规等虽然形状不同,但它们都是由钢制成的,因而密度是相等的;新铅笔盒的底面可用作平面镜等等。
从上面例子看出,铅笔盒就是一个实验箱,许多实验所需的器材可以从中找到。通过实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兴趣。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5

空气传声科学探究“三步曲”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马良中学 刘昔清



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的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本人从研究空气传声入手,设计了三个探索性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空气能够传声获得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向学生直观的展示了空气传声的过程,效果不错。下面我把这三个实验记录下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音叉实验猜想空气传声

在学生明确物体靠振动发声后,教师将甲乙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放在实验台上,两音叉相距约25厘米,并让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用橡皮锤敲响乙音叉,乙音叉发声,同时看到甲音叉叉股将乒乓球弹起。这一实验现象直观的告诉学生,乙音叉将声音传给了甲音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过去的,老师可引导生提出猜想:可能是空气传过去的(因为两音叉之间充满空气);也可能不是空气传过去的(因为我们并没看到空气传声的过程)。

二、抽真空实验验证空气传声

在两个猜想的基础上教师再设计一个实验,先在一个透明广口瓶中燃烧一小粒灭蚊灵(注意用镊子夹着灭蚊灵),使瓶内充进一些烟气,再用一带钢铃(钓鱼用炸弹钩铃铛)的橡皮塞将瓶口塞紧,手拿广口瓶摇动,学生可清楚的听到瓶中钢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用抽气机通过橡皮塞上的导气管向外抽瓶里的空气,抽气过程中,学生清楚地看到瓶内烟气逐渐减少,可见瓶内的空气也被抽走了。待瓶中烟气抽尽,瓶里也变的透明时,停止抽气,并堵住导气管,用手拿广口瓶摇动,让学生仔细听,结果学生怎么也听不到铃声了。手不停的摇瓶,同时松开导气管,听到“气”的一声,大气压使空气进入瓶中,同时听到了钢铃振动发出的声音。这一实验验证了钢铃的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同时也证明了真空不能传声。

三、击鼓“吹”蜡烛展示空气传声

空气能够传声,但我们却看不到它传声的过程,空气是怎样传声的呢?在桌面点燃二只蜡烛,蜡烛静静的燃烧。拿来一面鼓,并将鼓面正对蜡焰,相距约8厘米,用锤轻敲鼓的另一面,可看见蜡焰晃动;连续重击鼓,可看见蜡焰巨烈晃动并熄灭。是什么力量使蜡焰熄灭的?没什么,是空气的振动。原来鼓面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就象在水中投入一粒石子会激起水波,发声体在空气中振动也会激起一种波,这就是空气的振动形成的声波。实验中蜡焰从晃动到熄灭,向学生直观的展示了抽象的声波。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5
巧用塑料瓶做实验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 王正东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当前,饮料种类层出不穷,而装饮料的塑料瓶回收率很低。因此,废弃的饮料瓶往往被人们随意丢弃,造成材料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塑料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装矿泉水和饮料等用,我们可以十分方便地指导和启发学生做很多的物理实验,其演示效果明显,为教学服务。

一、声学实验

1.声音的产生和空气能传声 在一只塑料瓶中放一些小纸屑,敲击塑料瓶,可以观察到瓶底的小纸屑跳动起来,而不敲击时发现瓶底的小纸屑并不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探究声音的音调 在几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二、电学实验

1.绝缘体 用导线将电源、小灯泡、开关和塑料瓶连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不发光,说明塑料是绝缘体。

2.摩擦起电 把一只小塑料瓶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然后将其靠近一些小纸屑,发现小纸屑被吸引,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三、光学实验

1.光的折射 透过盛水塑料瓶,看书本上的字,会字变大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当然,学生在观察时还发现了其它一些独特的现象,收获很大。

2.光的直线传播 在一只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豆nai粉,拧紧瓶盖,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效果明显。(此实验还可说明光能在液体中传播)

四、热学实验

探究白色和黑色物体吸热能力的强弱 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在太阳光下照射相同的时间后,看看谁的温度升得高。温度升得越高,说明其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其吸热能力就越强。

五、力学实验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 双手挤压塑料瓶,可以使瓶发生不同程度的凹陷变形,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果施加的力越大,瓶子的形变程度也就越大,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用手推装满水的塑料瓶使其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推力方向不同,塑料瓶运动的方向也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将装满水的塑料瓶竖立在桌面上,用手指推瓶盖与瓶身,发现推瓶盖时瓶子更容易倾倒,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2.物体的惯性 用手将一塑料瓶扔出,离开手后瓶仍然继续朝前运动,说明物体具有惯性。将矿泉水瓶放倒在水平桌面上,向它的侧面吹气,它会很容易被吹的滚动起来。当将瓶中装满水再用同样的力吹它时,它却不容易被吹动。当用同样的力使它们滚动起来时,装满水的瓶子滚动的较远。这些现象说明:质量大的物体不容易改变运动状态,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3.物体受平衡力和非平衡力 将一塑料瓶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此时瓶子受到重力与支持力这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将一塑料瓶抛出后,瓶子最终落回地面,说明它受到重力的作用。瓶子在空中作曲线运动,说明它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是改变的。

4.探究摩擦 用手抓住一塑料瓶,瓶子没有落下来,说明它受到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将一塑料瓶放在水平地面上,使其从同一位置分别向前滑动和滚动,比较两次运动中所用推力的大小。前者是滑动摩擦,后者是滚动摩擦,而且还可得出结论:“用滚动代替滑动可大大减小摩擦”。

5.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将装有一半水的塑料瓶竖放在一块软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情况;再将塑料瓶内装满水,重新竖放在这块软海绵上,比较这两种情况中塑料瓶对海绵的作用效果,从而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把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分别竖放、倒放在海绵上,观察并比较海绵的凹陷情况,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

6.探究液体压强 在一塑料瓶的瓶口包上一橡皮膜,将其瓶口压入水中,橡皮膜发生凹陷,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在塑料瓶的侧壁上的不同高度的地方扎三个小孔,再往瓶内倒水,比较水从孔中喷出的远近,最终得出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7.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在一塑料瓶内装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紧压在瓶口,然后使瓶口朝下,发现硬纸片能托住水,有力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也可将热水灌入塑料瓶摇晃几下,倒去热水后迅速拧紧瓶盖,用自来水冲瓶子,可观察到塑料瓶被压瘪,并伴有变形时产生的响声,也能说明大气压是存在的。

8.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塑料瓶中装上适量的水,左手拿着一支吸管竖直插入瓶内水中,右手横拿着另一支吸管,将嘴对着横管的一端用力吹气,观察管内液面和管口的情况,从而得出“流体流动,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的结论。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用手敲打塑料瓶,手感到较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0.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将塑料瓶的底部剪去,瓶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入其中并落在瓶颈处,从上面倒水,直到水满后,乒乓球也不会浮起来,而只有用手从下面堵住瓶口时,乒乓球才会浮起来。从而说明浮力就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向上与向下的压力差。

11.演示物体的浮沉条件 将矿泉水瓶装入适量的沙子,拧紧盖,放入水中,瓶可竖直下沉;通过调节装沙量的多少,可使瓶在水中竖直地漂浮或悬浮。

12.能量转化 把塑料瓶向高处抛,观察塑料瓶的高度和速度的变化,可演示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能量转化。

随处可得的塑料瓶能做出如此多的实验,同学们在学习中兴趣一定很浓,其实可用塑料瓶做的实验还很多,例如可以替代烧杯、量筒、漏斗、溢水杯等实验器材,声音与能量、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潜水艇模型、土电话、喷泉、闭口浮沉子等的实验装置。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物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6

听不懂自己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听录音机放出的自己的声音总觉得不太像,而在别人听来都认为像,这是这么回事呢?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可以通过两条不同途径传入耳内。一条途径是通过空气,将声波的振动经过外耳、中耳一直传到内耳,最后被听觉神经感知。别人听你的话,你自己(还有别人)听从录音机放出的自己的录音,都是通过空气途径传入耳内的。对别人来说,直接听你讲话,或是听你的录音,由于都是听从空气里传来的声音,所以效果一样,即这两种声音是很像的。

另一条途径是通过骨头传播声音,这种方式叫“骨导”。我们平时听自己讲话,主要是靠骨导这种方式。从声带发出的振动经过牙齿、牙床、上下颌骨等骨头,传入我们的内耳。因此,对我们自己来说,听自己讲话是通过骨导方式听到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两种不同的传声没媒质,它们在传播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听上去就感到通过不同途径传来的声音的音色有差别,于是就觉得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声音不像自己的声音。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6

电子琴的发音原理







电子琴既可以演奏不同的曲调,又可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还可以模仿二胡、笛子、钢琴、黑管以及锣鼓等不同乐器的声音。那么,电子琴的发音原理是怎样的?

大家知道,当物体振动时,能够发出声音。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就不同。在电子琴里,虽然没有振动的弦、簧、管等物体,却有许多特殊的电装置,每个电装置一工作,就会使喇叭发出一定频率的声音。当按动某个琴键时,就会使与它对应的电装置工作,从而使喇叭发出某种音调的声音。

电子琴的音量控制器,实质上是一个可调电阻器。当转动音量控制器旋扭时,可调电阻器的电阻就随着变化。电阻大小的变化,又会引起喇叭声音强弱的变化。所以转动音量控制旋扭时,电子琴发声的响度就随之变化。

当乐器发声时,除了发出某一频率的声音──基音以外,还会发出响度较小、频率加倍的辅助音──谐音。我们听到的乐器的声音是它发出的基音和谐音混合而成的。不同的乐器发出同一基音时,不仅谐音的数目不同,而且各谐音的响度也不同。因而使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品。在电子琴里,除了有与基音对应的电装置外,还有与许多谐音对应的电装置,适当地选择不同的谐音电装置,就可以模仿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来。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6

昆虫的嗡嗡声







为什么昆虫在飞的时候时常会发出嗡嗡声来呢?它们大多数是没有发出这个声音的特殊器官的;这个嗡嗡声是只有在昆虫飞行的时候才听得到,原因是昆虫飞行的时候,每秒钟都要振动它的小翅膀几百次。振动着的翅膀事实上就是振动着的膜片,而我们知道,所有振动得足够频繁的膜片(每秒钟振动数超过16次的),都会产生出一定高低的音调来。

人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各种昆虫飞行时候翅膀振动的次数的呢?这件事情很简单,只要从听觉上判定昆虫发出嗡嗡声的音调高低就行了。因为每一种音调都是跟一定的振动频率相当的。在“时间放大镜”的帮助之下,人们确定了各种昆虫的翅膀振动次数是几乎不变的;昆虫要调节它们的飞行,只是改变翅膀振动的大小就是“振幅”和翅膀的倾斜度;只在受到天冷的影响的时候才增加每秒钟振动翅膀的次数。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昆虫在飞行的时候发出的音调总是不变的。

人们已经测定了,譬如说,苍蝇每秒钟振动翅膀352次。山蜂每秒钟振动翅膀220次。蜜蜂在空着身子飞的时候,每秒钟振动翅膀440次,如果带着蜜飞行,翅膀每秒钟只振动330次。甲虫飞行时候发出的音调比较低,两翅振动得比较慢。相反的,蚊子每秒钟要振动翅膀500~600次。为了使大家对于上面这一些数目有比较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来告诉你一个数目:飞机的螺旋桨,平均每秒钟只转25转。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6

自来水管涉及的物理知识



河北省冀州市北内漳学校 李同心



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随时发生的物理现象,分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找出其中的规律,是十分重要的。下面谈一谈关于自来水管所涉及到的一些物理知识。

一、为什么水龙头一打开水就会流出?

原来,日常生活中来自水管的水大多数来自水塔,而水塔中的水是用高压泵把水压上去的。因此,水塔中的水面肯定比水龙头中的水面高出许多,水龙头与水塔构成了一个连通器,根据连通器原理,液面应相平,所以,一打开水龙头水便流出来了。

二、敲击水管,为何有时听到2次声音,有时听到3次声音?

大家都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如在钢铁中每秒传播5200米;其次,在液体中,如在水中每秒传播1500米;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每秒仅能传播340米。可见,如果水管中无水,敲击水管另一端,传声介质是空气、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2次声音。如果水管中有水,传声介质为空气、水、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3次声音。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判断水管中是否有水。

三、寒冷的冬天,有时打开水龙头,会发现一滴水也不能流出,有时水管还会被“冻裂”,为什么?

原来,水管的水受冷凝固形成冰,就一滴也不能流出了。由于水结冰质量不变,密度变小,体积变大,所以水管有时会被“冻裂”。我们可以在水管外部包上一层防冻塑料纸,不过最稳妥的办法是将水龙头打开一点点,让水慢慢地下滴,这样就不易结冰了。

四、寒冷的天气,用手触摸自来水金属管时,好像对手有一种“粘力”,这是何因?

原来,自来水的金属管是热的良导体,当用手接触它时,手上的热量被金属迅速吸收并传走,手表面皮肤层的水分会立即遇冷凝固,将手和自来水管“粘”在一起。

五、如何判断浴室中冷、热水管?

天冷了,我们去浴室洗澡时,会发现有一冷一热两个进水管。我们很想知道哪个是冷水管,哪个是热水管,用手直接触摸又怕被烫伤,该怎么办?事实上,细心的人会发现两支水管表面是不同的,其中一支表面上有一层水珠,另一支却没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浴室中充满了大量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水管便会液化成一层小水珠附在水管表面上,所以,“出汗”的水管便是冷水管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7

听响声,辨裂缝



茹自青



  
  小明买了一个新瓦盆,高兴地端给爸爸看。爸爸一只手托起瓦盆,另一只手轻轻一敲,肯定地说:“哦!这瓦盆有裂缝。”

  小明:“是吗?裂缝在哪里?”

  爸爸:“还没看到。”

  小明:“那您是怎么知道的?”

  爸爸:“我是由声音判定的。”

  小明:“由听声音来判定可靠吗?”

  爸爸:“听响声,辨裂缝,这个方法非常可靠。就是裂缝小到看不见,或者隐藏在里面,用这种方法,照样能够发现。”

  小明:“怎样用听响声来辨裂缝呢?”

  爸爸:“先用一只手托起瓦盆,然后用另一只手在瓦盆的不同部位轻轻敲击。要是发出清脆而悠扬的‘咚!咚!’声,瓦盆就是好的;要是发出沙哑而短促的‘沙,沙!’声,瓦盆上肯定有裂缝。”

  小明:“这是什么道理呢?”

  爸爸:“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完好的瓦盆是一个整体,发出的声音单纯,又没有相互之间的摩擦,所以声音清脆而悠扬。有裂缝的瓦盆振动的时候,由于裂缝两侧发生摩擦,发出的声音就沙哑;摩擦消耗了能量,声音也就很短促。”

  小明高兴地说:“噢!我明白了。那么,火车到站后,工人手拿锤子轻敲火车零件,也是用听响声的方法来检查零件的好坏吗?”

  爸爸:“对呀!正是这样。现在有一种无损探伤法,叫做声发射探伤,就是先让零件发声,然后把声音信号经过处理,变成电信号或者光信号,最后用仪表或屏幕来显示有没有伤痕和伤痕的形状与位置。这种方法就更先进、更科学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7
谁先听到歌声?

茹自青
  在一次物理课上,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听众甲坐在北京音乐厅里,离演员17米,直接听演员演唱;听众乙在远离北京约120千米的天津,在收音机旁听现场转播。问甲乙二人谁先听到歌声?
  “甲先听到!”小虎不加思考地抢答道,“因为甲就在现场直接听演唱。”
  “应该是乙先听到。”经过一番运算以后小明回答说。
  老师:“小明,你能讲讲为什么吗?”
  小明:“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甲听到歌声需要的时间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光的传播速度一样,都是3×105千米/秒,从北京传到天津用的时间。所以是乙先听到歌声。”
  老师高兴地说:“小明同学答得很好,咱们应当学会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答问题。现在我给大家留一个家庭作业:实际估计某一次闪电发生的地方离你有多远。”
  后来,在一次雷雨天里,同学们紧张地看着手表,等待着闪电的到来。他们通过实际估算,都很有体会和兴趣。这次,小虎也不再想当然了,他做得很认真,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方法估测的吗?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7
电子琴发音的三个为什么

茹自青
  电子琴是一种现代乐器。用它既可以演奏不同的曲调,又可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还可以模仿二胡、笛子、钢琴、黑管以及锣鼓等不同乐器的声音。所以说,电子琴不愧为一种“万能”的新式乐器。
  为什么电子琴能演奏出不同的音调呢?
  大家知道,当物体振动时,能够发出声音。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就不同。在电子琴里,虽然没有振动的弦、簧,管等物体,却有许多特殊的电装置,每个电装置一工作,就会使喇叭发出一定频率的声音。当我们按动某个琴键时,就会使与它对应的电装置工作,从而使喇叭发出某种音调的声音。
  为什么转动音量控制旋扭时,电子琴发声的响度就会变化呢?
  电子琴的音量控制器,实质上是一个可调电阻器。当转动音量控制器旋扭时,可调电阻器的电阻就随着变化。电阻大小的变化,又会引起喇叭声音强弱的变化。
  为什么电子琴可以模仿不同乐器的声音呢?
  用二胡和笛子演奏同一曲调,即使声音的大小相同,但我们一听,就会分出哪个是二胡的声音,哪个是笛子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品不同。当乐器发声时,除了发出某一频率的声音──基音以外,还会发出响度较小、频率加倍的辅助音──谐音。我们听到的乐器的声音是它发出的基音和谐音混合而成的。不同的乐器发出同一基音时,不仅谐音的数目不同,而且各谐音的响度也不同。因而使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品。在电子琴里。除了有与基音对应的电装置外,还有与许多谐音对应的电装置,适当地选择不同的谐音电装置,就可以模仿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来。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8
天坛公园的“声学三奇”

茹自青
  北京的天坛,始建于1420年,原来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现在是供人民游览的公园。天坛公园的建筑独特,结构精巧,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特别是人称“声学三奇”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更使游人终生难忘。
  回音壁(图22)位于天坛公园的中心稍偏南,它是皇穹宇四周的围墙。回音壁表面磨砖密砌,整齐平滑,是声波很好的反射面。一个人在回音壁内侧对着墙低声说话,由于声波经回音壁内表面多次反射(图23),另一人站在回音壁内侧的任意位置,都能清楚地听到说话声,而且几乎和面对面谈话一样。
  三音石 位于回音壁的圆心上。从皇穹宇到回音壁大门的大路是一条用白色石块铺的路,三音石就是从皇穹宇数起的第三块铺路石。只要游人站在这块石头上拍一下掌,就可以听到三下掌声。这种特殊的声学现象是回音壁造成的。当拍掌声发出后,声波就沿半径传播,经回音壁反射后,又沿原半径返回,就形成第二下掌声(图24);第二下掌声沿半径又传向回音壁,反射后又汇集到圆心,形成了第三下掌声。如果拍手的能量足够大时,还会出现第四下、第五下掌声……。
  关于圜丘的声学特性,初中物理课本中已有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8
共鸣不是妖,科学治僧病



茹自青



  唐朝,在洛阳的一个寺院里有一个和尚,他得了一个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如获至宝,保存在卧室里。不料这个磬常常不敲自鸣,尤其在半夜里发响,好像鬼使神差一样,实在吓人。和尚又害怕又着急,不久就病倒在床上。



  和尚有个好友名叫曹绍夔,是当朝掌管皇家音乐事项的“太乐令”,听说老朋友病了,特地赶来问候。谈起病因时,和尚不好意思地说:“实不相瞒,事情是这样的……”正当和尚对曹绍夔一五一十地诉说时,前殿敲起了斋钟,接着磬也不敲自鸣起来。这时曹绍夔弄清了其中的奥妙,本当一语道破,但他素来喜欢开玩笑,于是便导演了一出滑稽剧。

  他故作玄虚地对和尚说,自己有祖传法术,可以驱邪捉妖,但须和尚大摆宴席,广宴宾客,这样他的法术才能灵验。和尚听了虽然疑多信少,但是为了治病,还是一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和尚按要求设了盛宴,招待宾客。酒足饭饱之后。曹绍夔装模作样地把“法宝”从怀里掏出来,用它在磬上这里锉锉,那里磨磨。宾客们怕妖,离得很远,根本看不清那个“法宝”是个什么玩意儿。当曹绍夔口称“善哉!善战!妖被赶跑了”以后,宾客们才围了上来,要求见识见识那件宝贝。这时人们才看清那“法宝”其实是一把普普通通的锉刀。

  自从曹绍夔“除妖”之后,那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问其道理,曹绍夔解释说,声学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叫做共鸣,即如果甲物体发出的音调和乙物体能发出的音调相同,那么当甲物体振动发声传到乙物体时,乙物体就会不敲自鸣。因为你的磬能发出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的声音,所以前殿敲斋钟时,你的磬就会共鸣,即不敲自鸣。这是一种自然现象,那里有什么妖怪呢?和尚又问,现在磬怎么不再响了?曹绍夔说,我用锉在磬上锉了几处后,改变了磬本身能发出的音调,所以磬和斋钟就不发生“共鸣”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8

分贝



茹自青



  在报刊杂志或者广播电视中,经常遇到“分贝”这个词儿,什么是分贝呢?。

  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噪声的强弱是不同的。例如,在医院里,噪声弱些;在市场上,噪声强些;在织布车间里。噪声更强。为了表示声音的强弱程度,人们引入了“声强”的概念,并用1秒内垂直穿过单位面积的声能多少来量度它的大小,声强用字母“I”表示,它的单位是“瓦/米2”。根据规定可知,如果1秒内垂直穿过单位面积的声能加倍,那么声强的值也变为原来的2倍。所以说声强是不随人们感觉而转移的客观物理量。

  虽然声强是个客观物理量,但是声强的大小和人们主观感到的声音强弱,却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了符合人们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物理学里又引入了“声强级”的概念,分贝就是声强级的一个单位,它是贝尔的十分之一。

  声强级又是怎样规定的呢?它和声强有什么关系呢?

  测量证明,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波,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对于3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只要这个频率的声强达到I0=10-12瓦/米2,就能引起人耳的听觉。声强级就是以人耳能听到的这个最小声强I0为基准规定的,并把I0=10-12瓦/米2的声强规定为零级声强,也就是说这时的声强级为零贝尔(也是零分贝)。当声强由I0加倍为2I0时,人耳感到的声音强弱并没有加倍。只有当声强达到10I0时,人耳感到的声音强弱才增大一倍,这个声强对应的声强级为1贝尔=10分贝;当声强变为100I0时,人耳感到的声音强弱增大2倍,对应的声强级为2贝尔=20分贝;当声强变为1000I0时,人耳感到的声音强弱增大3倍,对应的声强级为3贝尔=30分贝,依此类推。人耳能承受的最大声强为1瓦/米2=1012I0,它对应的声强级为12贝尔=120分贝。在人们生活环境里,声强级的分贝数是多少,可以参看教科书上的声强级表。

  噪声和废水、废气、废渣是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各国对噪声的研究和控制都很重视。我国已经公布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以保障人们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9
噪声的利用



茹自青



  声名狼藉的噪声,一向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但是,也许你不知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能利用噪声造福人类。

  噪声除草 科学家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样。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造出噪声除草器。这种噪声除草器发出的噪声能使杂草的种子提前萌发,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除掉杂草,用“欲擒故纵”的妙策,保证作物的顺利生长。

  噪声诊病 美妙、悦耳的音乐能治病,这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噪声怎么能用于诊病呢?最近,科学家制成一种激光听力诊断装置,它由光源、噪声发生器和电脑测试器三部分组成。使用时,它先由微型噪声发生器产生微弱短促的噪声,振动耳膜,然后微型电脑就会根据回声,把耳膜功能的数据显示出来,供医生诊断。它测试迅速,不会损伤耳膜,没有痛感,特别适合儿童使用。

  此外,还可以用噪声测温法来探测人体的病灶。最近科学家又提出一种声波清除法,利用噪声来消除噪声,……看来,掌握科学知识并善于利用它,可以为人类做许许多多有益的事。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9
曲调和音程

茹自青
  唱歌时,人们常常说这个歌曲是“C调”,那个歌曲是“D调”。但是你知道曲调是由什么决定的吗?原来。音调是曲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不同曲调的第一个音“1do)”,具有不同的频率。如C调的“1do)”,振动频率为256赫,D调的“1do)”,振动频率为288赫,其他各调的“1do)”的频率见表一:

曲调名称

C

D

E

F

G

A

B

1”的频率

256

288

320

3411/3

384

4262/3

480


  曲调中除了首音“1do)”以外,依次序还有“2re)”、“3mi)”、“4fa)”、“5sol)”、“6la)”、“7si)”,一共七个音,这七个音叫一个音阶。它们虽然各有各的频率,但是在频率上却都跟首音“1”有着严格的比例关系。一个音和另一个音之间的这个比叫做“音程”。
  每个曲调的首音“1”,都有确定的频率,根据首音的频率和各音对首音的音程,就可确定其他各音的频率。由上面两表还可以看出:C调“2”的频率等于D调“1”的频率;C调“3”的频率等于E调“1”的频率,以下可以依此类推。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音乐理论方面也有悠久的历史。就以音程来说吧,西洋音阶中的七个音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由希腊的比达哥拉斯提出的,我国的七音说,早在公元前12世纪的商周之际就有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9

超声和次声对话



茹自青



次声:你是超声吧?

超声:是呀!我是超声。

次声:我叫次声,咱们是一家,都是声音家族的成员。

超声:咱们不仅是一个家族,而且我还是你大哥哩!

次声:请不要占我的便宜。你凭什么是我大哥呢?

超声:我的频率高于声波,所以叫超声。你的频率低于声波,所以叫次声。当然我是大哥,声波老二,你是小弟了。

次声:要说频率,我是最小。要说别的,我可能比你大,不信,咱们比比看,你敢吗?

超声:敢呀!由于咱俩都不能引起人们的听觉,所以人们对我俩还很生疏,通过比赛,也好让大家了解了解咱们各自的情况。

次声:我主要来自大自然,如地震、火山、台风、海啸、大气湍流等自然现象。总之,我的出生伟大。

超声:我既可以来自大自然的风声、水浪,又可以来自一些动物的发声器官,还可以来自各种人造超声源。一句话,我的来源广泛。

次声:我的波长最小也大于17米,你的波长最大也不过17毫米,我的波长远比你长。

超声:我的频率最小也超过20000赫,你的频率最大也不到20赫,我的频率比你高得多。

次声:由于我的波长很长,我可以走曲线,绕过高山。

超声:由于我的波长很短,我可以走直线。我还能穿透障碍。

次声:1883年我从印尼一个火山口出发,绕地球一直转了三圈多,历经108个小时。

超声:现在,我要是从超声波发生器发出来,可以穿过5米厚的钢块,只要千分之一秒的时间。

次声:我在空气里、液体里、固体里都能传播得很远。

超声:不论在固体里还是在液体里,我是探测它们内部情况的可靠的检查员。

次声:我可以引起人体内脏器官的共振,造成眩晕,甚至内脏出血,使人丧命。

超声:我可以为病人透视、按摩、治疗疾病,使人健康。

次声:噢!

超声:我还可以清洗、除尘,乳化、粉碎,割焊、钻孔、消毒、杀菌,促进化学反应,影响生物生存……

次声:(仍很自信地)虽然现在人们对我还不太了解,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一定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超声:你说得很对,我们的作用远非这些,正在期待着人们来认识、发现。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9
编钟



黄惠芳



  你见过编钟吗?欣赏过编钟的演奏吗?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前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它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出土后经过试验性演奏,表明它们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音乐性能仍然很好,它的发音准确,音色优美,音域可跨五个八度之多,变化音比较完备,因此,古典的和现代的乐曲都能演奏,用来伴唱效果也很好。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39
火车长鸣与炮弹啸叫



茹自青



  小明在乘火车旅行的途中,发现当两列火车错车时,对面火车的鸣笛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当两列车由接近到远离时,笛声光升高后变低。小明感到奇怪,开始还以为这是自己的错觉,经过多次观察后,证明的确是事实。小明想不通,就去问老师。

  老师听了后,非常高兴,并赞扬地说:小明呀!你也发现了这个物理规律。历史上第一个发现这一规律的人叫多普勒,所以把这个规律叫做“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的内容是:“当声源向着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比声源的频率增大,即音调增高;当声源远离观察者而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比声源的频率减小,即音调降低”。

  小明问,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说,人耳听到的音调高低是由耳膜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耳膜的振动又是由于空气的疏密变化引起的。空气的疏密变化又是由声源引起的,并以一定的速度由空气传播出去,这就形成了声波。当观察者和声源相对静止时,耳膜的振动频率等于由声波送到人耳的声源的振动频率。所以音调没有变化。当声源和观察者相互接近时,耳膜接收到的频率高于声源的频率,所以音调增高;当观察者和声源相互远离时,耳膜接收到的频率减低,所以听到的声调就降低了。

  小明又问,在看战斗故事片时,有时听到炮声啸叫,战士们若无其事;有时听到炮弹啸叫,战士们刚一卧倒,炮弹就在附近爆炸了,这里是否和多普勒效应有关呢?

  老师说,你说的对,有经验的战士正是根据飞行炮弹啸叫音调的变化和声音强弱的变化,来判断炮弹飞行的方向和远近的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40
声音和枪弹








  儒勒·凡尔纳的炮弹向月球飞去的时候,有一件事使炮弹里的乘客感到莫名其妙,就是他们没听到这门大炮把他们从炮口里射出时的声音。不过这是必然的,不论这炮声有多么大,炮声传播的速度(同一切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一样)只是340米每秒。可是炮弹却用11000米每秒的速度前进。炮弹既然赶在声音的前面,放炮时候的声音达不到旅客们的耳鼓,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现在我们不谈那幻想的炮弹,而谈真正的枪炮的子弹:是子弹运动得比声音快呢,还是声音比子弹更快,可以警告被射击的人快些躲开?

  现在的步枪发射时候传给枪弹的速度,差不多是空气里的声音速度的3倍,就是大约900米每秒(摄氏零度时候声音的速度是332米每秒)。当然,声音是均匀地传播的,而子弹飞行的速度却越来越慢。可是在大部分路线上子弹的速度仍然比声音快。从这里就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如果在放枪的时候,你听到了枪声或子弹的啸声,那你就不必惊慌了:子弹已经越过你飞向前面去了。还有,枪弹是赶在枪声前面的,所以如果枪弹打中了人,这人应该在枪声到达他的耳鼓以前,就已经被打死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40
假爆裂




  飞行物体和它所发出的声间之间在速度上的竞赛,有时候会使我们不由自己地作出错误的,跟实际现象完全不同的结论。

  高高地在我们头上掠过的流星或炮弹就是有趣的例子。从宇宙空间进人地球大气的流星,有非常高的速度。虽然大气的阻力已经把它的速度减慢了,但是,它还是比声音的速度高几十倍。

                    

  流星划破空气的时候,往往要发出一种类似雷声的噪音。设想我们是在C点(图298),而在我们上面有一颗流星在沿着AB线飞行。流星在A点发出的声音,只有在流星本身已经飞到B点的时候,才能来到我们的耳朵(在C点)。因为流星的飞行速度要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它能够来得及达到某一个点D,并使在这个点上发出的声音比它从A点发出的声音更早到达我们的耳朵。因此我们先听到的是从D点来的声音,然后才听到从A点来的声音。又因为B点来的声音也比D点来的声音到达得更迟,所以在我们头顶上某处应当有这样一点K,从这一点上,流星发出的声音应当最早到达我们的耳朵。爱好数学的人如果知道流星的速度跟声音速度的比,就能够计算出这个点的位置来。



  于是我们就得到这样的结果:我们所听到的和我们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在我们的眼睛里,流星首先出现在A点上,接着就从这一点沿着AB线飞行。可是对我们的耳朵说来,流星却首先出现在我们头顶上某一点K上,然后我们同时听见两个声音,分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前进,越来越小下去。这两个方向,一个是从K到A,一个是从K到B。换句话说,我们好像听见这颗流星已经爆裂成了两部分,分向两个相反的方向飞去。而在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爆裂这回事。请看我们的听觉受到了怎样的欺骗啊!所以许多人说他们亲眼看到过流星爆裂,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听觉的错觉。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40

一件幸运的事








  假如声音在空气里传播的速度不是340米每秒,而是比这慢得多,那末听觉发生错觉一定还要多。

  举例来说,设想声音每秒钟不是走340米,而是走340毫米,也就是说,比人的步行还要慢。现在你是坐在椅子上听你的朋友说故事,而你的朋友却有在讲话的时候来回踱步的习惯。在普通的情况下,他这样的踱步一点也不会妨碍你听他的话的。可是在声音的速度变慢了的时候,你就会一点也听不清你的朋友在说什么了。他先发的声音会同后发的声音同时到达你的耳朵,并且混淆在一起,结果你听到的是一片嘈杂声,一点意思也听不出来。

  还有,在你的朋友向你快步走来的时候,他说话的声音还会在相反的顺序里到达你的耳朵:他刚发的声音会最先来到,早发的声音会后一步来到,更早发的到得更迟。因为说话的人在赶着自己的声音,并且始终在声音的前面,继续发出新的声音。这时候,在他所说的那些话里,除非有许多都是像回文体那样倒过来听也是一样的意思,否则你就会一句都听不懂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40

最慢的谈话








  不过,假如你认为声音在空气里的真正速度(l/3公里每秒)永远是足够了的话,那你读了这一段以后,就会改变自己的意见了。

  设想在相距1000公里的两地之间没有电话,只好装设从前那种在大商店里连接各个房间的传话筒,或者在轮船上为了同机器间通话而装设的传话筒。在通话的时候,你站在这个长线路的这一头,而你的朋友站在那一头。你问他一句话,等候对方回答。可是等了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25分钟,回音还是没有。你开始焦急起来了,也许会想到同你通话的对方可能出了什么意外了吧。可是你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你的问话还没有到达那一头,这时候它还在半路上呢。要再等二三十分钟,你的那位朋友才能听到你的问话,并且给你答复。可是他的答复从那一头到这一头还得走那么长时间。因此,你发问以后得过一个多小时,才能听到答复。

  让我们验算一下:两地相距1000公里,声音每秒钟走1/3公里,这就是说,声音在这两地之间得走3330秒钟,或者55.5分钟。在这种条件下,从早到晚整天通话,也只能彼此交换十来句话罢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0-31 11:40

声云和空气回声








  不但坚硬的障碍物可以反射声音,就像云一类柔软的东西也能够反射声音。不但这样,甚至连完全透明的空气,在某些条件下,就是在这部分空气的传声的能力由于某种缘故变得同其余的空气不同的时候,也能够反射声音。这里发生的现象同光学里所谓“全反射”相像。无形的障壁把声音反射了回来,使我们听到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回声。

  这件有趣的事实是了丁择尔偶然在海边做声音信号试验的时候发现的。他说道:“我曾经得到过从完全透明的空气反射过来的回声。这种回声好像是用魔术从无形的声云里送回来的。

  他所说的声云就是部分能够截住声音、强迫它反射回来、因而产生从“空气来的回声”的透明空气。关于这一点他是这样说的:

  声云经常飘浮在空中。它们跟普通的云雾没有什么关系。极透明的空气里也许也充满着这种云。这样就会得到空气回声;所以和流行的见解相反,这种回声就是在最明朗的大气里也可能发生。观察和实验证实了有这样的空气回声存在着。冷热不同或所含的水蒸气数量不同的气流,都可以产生空气回声。能够反射声音的声云的存在,可以解释某些在作战当中有时候能够看到的怪现象。丁择尔从一个亲自看到1871年普法战争的人写的回忆录里,引了下面一段话:

  6日早晨跟前一天早晨完全相反。昨天是刺骨的寒冷并且有雾,半里路以外谁也看不见东西。可是6日的天气晴朗而和暖。昨天空中充满着声音,而今天却平静得和那不知道有战争的桃花源里一样。我们惊异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难道巴黎和它的堡垒、大炮、轰击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我坐车来到了蒙莫兰西,从这里我可以看见巴黎北郊的宽广的全景。可是这里也是死一般地沉寂……我遇到3个士兵,我们于是开始推测目前的局势。他们都在想这时候大概是在开始和谈了。因为从清晨起,就一声枪响也没听到过……

  我又继续前进到霍涅斯。可是这使我非常惊奇,因为我听说德国人的大炮从早晨8点钟起就在猛烈地轰击。在南方,炮击也是在差不多时间开始的。可是在蒙莫兰西,我却没有听到一点声音……这一切都和空气有关系:今天它传声的能力很差,而昨天却很好。类似的现象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出现过。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27
听不见的声音








  有些人听不见像蟋蟀的鸣声或蝙蝠的吱吱声那样尖锐的声音。这些人的耳朵并不聋──他们的听觉器官很好,可是他们竟听不见非常高的音调。丁择尔肯定说,有些人甚至连麻雀的叫声都听不见。

  一般说来,在我们附近发生的振动,我们的耳朵觉察不到的多得很。如果一个物体1秒钟振动的次数不到16次,这声音我们就听不见。如果1秒钟高到振动15000到22000次以上,我们也听不到它。各人能够察觉的音调的最高界限是各不相同的。老年人的这种最高界限可以低到每秒钟振动6000次。因此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怪现象:有些人能听到刺耳的高音,有些人却不能听到。

  有许多种昆虫(像蚊子和蟋蟀)发出的声音,振动次数是每秒钟20000次。这些音调当然是有些人听得见,有些人听不见。有些不能觉察高音的人,往往在别人觉得杂乱以及有非常刺耳的声音的地方,感到十分安静。丁择尔曾经谈到有一次他和一位朋友在瑞士游玩的时候遇到的一件跟这类似的偶然事情,他说道:“大路两旁的草地里到处都是昆虫。在我们听来,这里的空中充满着尖锐的虫鸣声,可是我的朋友却什么也听不见:昆虫的音乐超出了他的听觉范围。”

  蝙蝠的吱吱声比昆虫的刺耳的鸣声要低一个8度音,那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振动的次数还要慢一半。可是也有人因为他们的音调觉察力的最高界限还要低,所以蝙蝠对于他们说来也是一种不会发声的动物。

  相反地,正像巴甫洛夫的实验室里所证明的那样,狗却能够察觉振动次数高到38000次每秒的音调,但这已经是“超声”振动的领域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27

超声波在技术上的应用








  今天的物理学家和技术专家已经有方法可以创造振动频率比刚才说过的高得多的“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的振动频率可以高到每秒钟10亿次。

  产生超声波的一种方法是利用石英片的一种性能,石英片是用一定的方法从石英晶体上切下来的,在压缩的情况下,它的表面会起电。

  如果反过来,在这种石英片的表面上周期地使它带电,那末这表面就会在电荷的作用下,交替着一伸一缩,也就是起了振动:使我们得到超声波振动。使石英片带电,得用无线电技术里所用的电子管振荡器,振荡器的频率可以挑选同石英片“固有”振动周期相合的。

  超声波虽然不能被我们听见,但是它们却能用别的极明显的方式来显示出它们的作用。例如,如果把振动着的石英片浸在油缸里,那末,在受到超声波作用的那一部分液体的表面上,就会激起高达10厘米的波峰,同时还有小油滴飞溅到40厘米高。把一根长1米的玻璃管的一头浸在这油缸里,并且用手抓住玻璃管的另一头,你的手就会感到非常烫,烫得你的皮肤上会留下伤痕。让这玻璃管的一端跟木料接触,会把木料烧穿一个洞,超声波的能量变成了热能。

  现在各国的研究家都在仔细地研究着超声波。这种振动对于生物能够起强烈的作用:遇到它们,海草的纤维会裂开,动物的细胞会破碎,血球会破坏,小鱼和蛙类会在一二分钟里面被杀死。

  用超声波做实验的时候,动物的体温会提高,譬如老鼠的体温会提高到45摄氏度。以后超声波还一定会在医药方面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听不见的超声波会同看不见的紫外线一起,帮助医师治病。

  特别有成就的是在冶金术方面,人们利用超声波来探察金属内部是不是均匀,有没有气泡、裂缝等缺点。利用超声波来“透视”金属的方法,就是把被检查的金属浸在油里,然后使它受到超声波的作用。这时候金属里不均匀的区域就会把超声波漫射开,投射出一种好像是“声音的阴影”来。结果,在那均匀的油面上就会出现金属的不均匀部分的轮廓,这轮廓非常明显,甚至可以照下相来用超声波可以“透视”厚到1米以上的金属,这是用爱克斯射线来透视所完全做不到的。超声波在这时候可以发现极小的。小到1毫米的不均匀的部分。毫无疑问,超声波是有非常远大的前途的。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27
小人国居民的声音和格列佛的声音








  在影片《新格列佛游记》里,那些小人是用高音说话的,因为只有高音才跟他们的小喉头配合,而大人比佳却用低音说话。

  但是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扮演小人的是些成年演员,扮演比佳的是个孩子。那末,影片上的声调又是怎样使它改变的呢?我听了导演的话以后,也觉得十分诧异,他说,演员们在拍摄的时候都是用自己本来的嗓音说话的。他又告诉我,在拍摄的过程中,他用了一种根据声音的物理特点而想出来的方法,这就改变了音调。

  为了使小人的声音变高,格列佛的声音变低,电影导演用动得很慢的录音带来记录小人演员的说话;相反地,用动得很快的录音带来记录比佳的说话。在放映时,却用普通的速度放映这影片。

  放映的结果正合需要是不难理解的。小人的声音来到听众耳朵里的时候,既然比正常的声音振动次数多,那末音调当然就变高。比佳的声音来到听众耳朵里的时候就比正常的声音振动次数少,这样音调当然就变低。总起来说,在这部影片里,小人说话的音调要比普通成人高一个5度音程,而格列佛棗──比佳──却比普通音调低一个5度音程。

  “时间放大镜”就这样独特地被利用来处理声音。我们开留声机的时候,如果所用的速度比录音的速度(每分钟78转或每分钟33转)大或小,也常常可以发生这种现象。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28
什么人每天可以收到两天的日报








  现在我们要研究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初看好像跟声音和物理都完全没有关系。可是我却请你们分出一些注意力,因为这个题能帮助我们理解下一节的内容。

  这个问题的形式变化很多,也许你已经遇到过这个问题的某一种形式了。从甲地每天中午向乙地开出一列火车。同时,每天中午有一列火车从乙地开往甲地。火车在路上假定要走10天。现在问:你从乙地出发到甲地,路上一共会遇到多少列从甲地来的火车?

  大家常常这样回答:10列。在一次数学家会议上,曾有一位数学家在吃早点的时候,向大家提出过这个问题,就有几位学者也是这样回答的。可是这样的回答是错的:你一路不但会遇到你动身以后从甲地开出的10列火车,还会遇到你动身以前已经在路上的那10列火车。所以正确的答案是20,不是10。

  再说,每一列从甲地开出的火车,都要装出当天出版的甲地报纸。如果你对甲地的新闻感兴趣,你当然会在车站上购买这种报纸。那末,问你在10天的旅程里能买到多少天的甲地报纸?

  对于这个问题,你现在已经不难得到正确的答案:20。因为你遇到的是20列火车,而每一列火车都带着出发那天出版的报纸,所以你买到的报纸也是20天的──也就是说,你每天可以读到两天的报纸。

  这个结论似乎有些出乎意料。如果你没有机会从实践当中证明它的正确性的话,你也许会不肯马上相信这个结论的。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28
火车上的汽笛声问题








  如果你的听觉器官很能辨别乐音,那末迎面开来的火车在你旁边经过的时候,你一定会注意到火车头上的汽笛声的音调有什么样的改变(这里是说音调,或声音的高低,不是说响度)。在两列火车接近的时候你听到的汽笛的音调,一定比两列火车相背离去越开越远的时候的音调高得多。如果火车驶得很快(50公里每小时),那末音调高低上的区别,几乎可以达到一个全音程。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你记得音调的高低同振动的次数有关,你就不难猜想到这原因了;你可以把这问题拿来同你研究上节问题的时候所得到的结果比较一下。迎面驶来的火车上的汽笛,自始至终发着一定振动次数的声音。可是你的耳朵却会觉察出不同的振动次数,这是看你是迎着火车走的,还是站着不动的,或是背着声源走的。

  你坐火车上甲地的时候,每天读到甲地报纸的次数既然比平时多,那末同样的道理,在你向着声源走近的时候,你每秒钟听到的振动次数,也比它们从火车头的汽笛里发出来的振动次数多。不过在这里你已经不必再思考了:你的耳朵已经能听出它的振动次数是增多了──你直接听到了提高了的音调。在你背着火车走的时候,你的耳朵听到的振动次数是减少了──你听到的是降低了的音调。

                     

  如果这个解释还不能使你完全信服,那就请你直接研究一下(当然是通过思考),从火车汽笛里发出来的声波是怎样传播的。首先研究一下火车不动时候的情况(图299)。汽笛发声的时候会使空气产生波动,为了简单起见,让我们假定只看到4个波(图里上面那条波状线):波从不动的汽笛里出来以后,它在任何时间间隔里,向一切方向传播的距离都是相同的。0号波来到观察人力的时间,和来到观察人B的时间是相同的。跟着同时来到两个观察人的耳朵里的是1号波、2号波、3号波等等。两个观察人的耳朵每秒钟可以得到同样数目的振动,因此两人听到的音调也是相同的。


  如果鸣着汽笛的火车是从B驶向A的(图里下面那条波状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设想在某一瞬间,汽笛是在C′点,而在它发完了4个波的时候,它已经来到了D点。

  现在你可以比较一下,这时候声波是怎样传播的。从C′点发出的0号波,到达A′和B′两个观察人的时间是相同的。可是在D点发出的4号波,到达两个观察人的时间就不相同:路线DA′比路线DB′短,因此这个波来到A′点的时间比它来到B′点的时间要早。中间的那些波(3号波、2号波、l号波)也要先到A′后到B′,不过相差的时间比较短些。结果怎么样呢?在同一时间里A′点的观察人收到的声波次数一定比B′点的观察人收到的多,于是A′点的观察人听到的音调也比B′点的观察人听到的高。同时,从图里还可以看出,走向A′点的波,它的长度也相应地比走向B′点的波要短些。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28
多普勒现象








  我们刚才谈的现象是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的,所以这个现象就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这种现象不但可以在声音方面看到,在光的现象上也可以看到,因为光和声都是用波的形式传播的。波的次数增多(在声波方面,使我们觉察到音调的变高)使我们的眼睛觉察到颜色的变化。

  多普勒的定律使天文学家不但能发现某一颗星是向着我们移近还是离开我们远去的,并且还能测定它们移动的速度。

  这一方面帮助天文学家的,是出现在光谱上的一些暗线向一旁移动位置这一个现象。天文学家仔细研究了天体光谱上暗线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以后,就得到了许多惊人的发现。例如,由于多普勒现象,我们现在知道天空中最亮的星──天狼星,在用75公里每秒的速度离开我们远去。这颗星离开我们是这样的远,就是离开我们再远几十亿公里,也不会显著改变它的视亮度。所以假如没有多普勒现象帮助我们,我们大概就很难知道这个天体的运动的情况。

  这个例子非常清楚地说明了物理学真是一门范围很广的科学。确定了有关长到几米的声波的规律以后,物理学又把这规律应用到短到万分之几毫米的光波上,然后又利用这些知识来测量那些在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里急速飞行的庞大恒星的动向和速度。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28
一笔罚金的故事








  多普勒在1842年第一次想到,观察人跟声源或光源互相接近或远离的时候,观察人的感官同时应该觉察到声波或光波的波长的变动。就在这时候,他又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见解,认为恒星所以有各种不同的颜色,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想,所有恒星本身的颜色都是白的;至于有许多恒星看上去有颜色,那是因为它们对我们说来运动得很快。很快走近我们的白星会向地面上的观察者发出缩短了的,使我们产生绿色、蓝色或者紫色感觉的光波。相反地,很快地离开我们的白星,看上去就会是黄色的或者是红色的。

  这的确是个独特的、可是无疑是错误的想法。为了使我们的眼睛能够觉察到恒星因运动而产生的颜色的变化,首先需要恒星有巨大的速度棗每秒钟几万公里的速度。可是这样还嫌不够:因为在飞来的白星所发的蓝色光线变成了紫色的时候,它的绿线也会变成蓝线、紫线变成紫外线、红外线变成红线了;总之,白光里的各种成分都还存在,因为光谱上所有颜色的位置虽然都有了移动,可是这些颜色的总和在我们的眼睛里应该没有什么改变。至于跟观察者有相对运动的恒星的光谱里暗线位置的移动,却是另一回事了:暗线位置的移动可以用精确的仪器准确地测出来,使我们能够从我们看见的光线来决定恒星运动的速度(好的分光镜连1公里每秒的恒星速度都能确定出来)。

  多普勒的错误使我们想到现代物理学家乌德的轶事。乌德有一次把自己的汽车开得太快了,在红灯信号面前来不及停下来,于是警察准备对他罚款。乌德告诉这位维持交通秩序的人说,在车辆疾驰的时候,红色信号的光是会被看成绿色的。假如这位警察是通晓物理学的,他一定能够算出,汽车必须具有极大的速度,大到13500万公里每小时,才能用科学家的话来为这辩护。

  算法是:如果用l代表光源发出的光的波长(这里的光源是信号灯),l代表观察者觉察到的光的波长(这里的观察者是汽车里的科学家),v代表汽车的速度,C代表光速,那末,根据理论,这些数值之间的关系是这样:

l/l′=1+(v/c)

  我们知道,红色光线里最短的波长等于0.0063毫米,绿色光线里最长的波长等于0.0056毫米,又知道光速等于300000公里每秒。把这些数字代到上面式子里,

  得到:

0.0063/0.0056=1+(v/300000)

  从这里得出汽车的速度是:

v=300000/8=37500公里/秒

  或13500万公里每小时。乌德如果有了这种速度,那他在三小时多一些的时间里,就能从警察身旁一直驶到比太阳还远的地方去。据说,他终究还是因“超过规定速度”被罚了款。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28

用声音的速度走路








  假如你用声音的速度离开一个正在演奏音乐的大厅,你会听到些什么呢?

  坐着邮政火车从甲地出发的人,在沿路所有车站上,会看到卖报人手里拿着的甲地报纸都是同一天的──也就正是他出发那天出版的报纸。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一天的报纸是同旅客一起出发的,至于后来新出的报纸却要乘后来的火车出发。拿这作根据也许就可以推论到:用声音的速度离开音乐厅的时候,我们会在全部时间里听到同一个音,也就是我们出发时候在音乐厅上听到的那个音。

  可是这个推论是不正确的。如果你用声音的速度离开,那末声波对你来说是不动的,它根本不能振动你的耳膜,因此你也就不能听到任何声音。你会认为音乐厅已经停止演奏了。那末同报纸来比较,为什么会使我们得到不同的答案呢?那只是因为我们在这件事里用错了类比法。到处遇到同一天报纸的旅客,如果忘记了自己是在前进的话,那他就一定会认为,甲地的报纸从他出发那一天起,已经停刊了。对于他,报纸好像是已经停了刊,正像对于一个运动着的听者,音乐已经停奏了一样。有趣的是,这个问题虽然并不太复杂,可是有时候连科学家也要被它弄糊涂。在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我曾经同一位天文学家(他现在已经去世了)发生过争论。当时他就不同意上面这个结论,却硬说我们用声音的速度离开的时候,我们应当永远听到同一个音。他在信里写着自己的理由,下面是从他的信里摘下来的一段:

  设想有一个某一定高度的音在响着。它过去是用这个音在响着,将来这个音也要无穷尽地响下去。排列在空间里的许多观察者一定能顺序地听到这声音,并且假定这声音并不减弱,那末如果我们用声音的速度或者甚至用思想的速度,来到任何一位这种观察者的地方,为什么就不能听到它呢?

  他又用同样的理由证明,一个用光的速度离开闪电的观察者,会在全部时间里不断地看见这个闪电。他写给我的信里说:

  设想在空间连续地排列着许多眼睛。每一只眼睛都要接着前面的一只眼睛收到光的印象。再设想你能理想地并且顺序地来到每一个这种眼睛所在的地方。那就很显然,你在全部时间里,都会看见闪电。当然,他的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对的:在上面说的条件下,我们是听不到声音也看不见闪电的。第501面里的式子,也能使我们看出这一点。我们在这个式子里假定v=-C,那末,眼睛所觉察到的l就变成了无限。l′无限就等于没有波。

  《趣味物理学》写到这里结束了。如果它能使读者引起一种愿望,想要深人研究这门他已经从这里获得了一些简单知识的科学的广大领域,那作者的任务就算已经完成,目的已经达到,并且可以带着满意的心情,在最后一个字的后面加上一个句点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29
声音代替量尺







  知道了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在某些情形下就可以用来测量不可接近的物体的距离。这件事情在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小说里也有过描写。小说里的两位旅行家──教授和他的侄儿──在地下旅行的时候走散了。后来他们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这时候两人之间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对话(这段故事是用侄儿的口吻叙述的):
  “叔叔!”我喊道。

  “什么事,我的孩子?”一会儿之后,我听到了他的回答。

  “首先我想知道,我们两个人离开得有多远?”

  “这个容易!”

  “你的表走得好吗?”

  “好的。

  “请你把它拿在手里。喊一声我的名字,并且就在喊的时候,记着表上的秒数。我一听到你的喊声,就立刻重复一声我的名字,你就把听到我的声音的时刻记下。”“好的。那时候从我发出声音到我听到你的声音这个时间的一半,就表示声音从我这里走到你那里所需要的时间了。你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注意了!我喊你的名字了!”

  我把耳朵贴着墙壁。一等“亚克谢立”这个声音传到我的耳朵里,我立刻重复地喊了一声。

  “40秒,”叔叔说,“因此,声音从你那里到我这里一共走20秒。声音每秒钟大约走1/3公里,20秒钟大约走7公里。”

  假如在这一段里所讲的内容你能够完全明白,那么你自己就会很容易地去解答同一类的问题了。

  我在看到离得很远的火车头放出汽笛的白汽以后,过了一秒半钟,才听到了汽笛声。问:我离这火车有多远?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29
声音的镜子




  树林,高院墙,大建筑物,高山,总之,一切反射回声的障碍物,都可以说是声音的镜子;这些东西反射声音的情形,跟平面镜反射光线的情形相同。

                       

  这种声音的镜子不但有平面的,还有曲面的。凹面的声音的镜子作用跟反射镜一样,会把“声线”聚集在它的焦点上。

  你只要找两只盘子来,就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把一只盘子放在桌子上,把你的怀表用手拿在离这只假如表、耳朵和盘子的位置都选得正确(在几次试验以后就会成功),你会听到表的滴答声仿佛是从头旁边的盘子上发出的一样。假如你把眼睛闭起来,这个错觉就会更加厉害,那时候,你就真的不可能单凭听觉来判断表究竟拿在哪一只手里──拿在左手还是右手里。

                  

  中世纪城堡的建筑师时常造出一些声音上的怪事,他们把半身人像安放在声音的凹面镜的焦点上,或者放在巧妙地隐藏在墙壁里的传声管的一端。图143是从16世纪一本古书上复制出来的,那儿可以看到上面所说的那些异想天开的装置:拱形的天花板把经过传声管从外面送进来的声音送到石膏像的嘴上;暗装在建筑物里的很大传声筒把院子里的各种声音送到大厅里的半身人像旁边,等等。走进这种房间里的客人,会觉得云母石的半身像好像会说话、唱歌一般。盘底几厘米高的地方,拿另外一只盘子侧放在头旁边耳朵附近,像图142。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29
剧院大厅里的声音







  时常到各种剧院和音乐厅去的人,一定都清楚地知道:有些大厅里,演员的言语和音乐的声音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听得明了清楚,但是在有一些大厅里,虽然坐在前排,也听得不大清楚。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一部谈声波和它的应用的书里有很好的说明:
  在建筑物里发生的随便什么声音,会在声源发声完毕以后继续传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它在多次反射作用下,绕着整个建筑物传了好几次──但是在这同时,别的声音又接着发了出来,使听的人时常不可能把各个声音一个一个辨别清楚。例如,假定一个声音要继续存在3秒钟,又假定讲话的人每秒发出3个音节,那么,那相当于9个音节的声波就会一起在房间里行进,因而产生了一团糟的噪音,使得听众没法听懂讲话人要讲的意思。

  在这种情形,讲话的人只好一个字一个字分得非常清楚地讲下去,而且不要用太大的声音。但是一般的情形恰恰相反,讲话的人在这种情形下往往更提高了声音,这样使噪音更加增强了。

  还在不久以前,能够建筑出合于声学要求的剧院,认为是侥幸的事情的。现在呢,人们已经找到方法去消灭这种扰乱声音的现象(这现象叫做交混回响)。这本书不打算详细谈这个问题,因为这只有建筑师才感兴趣。我们只指出一点,就是,消灭交混回响现象的方法,主要是建造能够吸收剩余声音的墙壁。吸收声音最好的是打开的窗子(就像孔吸收光最好一样);人们甚至把1平方米的打开的窗子采用来做吸收声音的计量单位。坐在剧院里的观众也很能够吸收声音,虽然他们的吸收能力要比打开的窗子小一半:一个人吸收的声音相当于0.5米打开的窗子。一位物理学家说过,“观众吸收讲演人的讲演词,所谓‘吸收′可以照这个词的表面意义解释”,如果他这句话说得不错,那么,空虚的大厅对讲演的人是不利的,这句话也就可以照它的表面意义来解释。

  反过来说,假如声音的吸收太强了,这也会使声音听不清楚的。第一,过度的吸收会把声音减弱,第二,会把交混回响的作用减少得太多,使得声音听起来仿佛断断续续,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因此,我们固然应该避免过度的交混回响,但是太短的交混回响也不好。那么交混回响究竟要有怎样的程度才合适,这对于各种大厅是不一样的,应该在设计每座大厅的时候来决定。

  剧院里还有一个东西,从物理观点上看是很有趣的,这东西就是在台前提词用的台词厢。你可曾注意到所有剧院的台词厢都是同一形状的吗?这原因是,台词厢的本身等于一种声学仪器。台词厢的拱壁等于一个声音的凹面镜,它起着两种作用:阻止提词的人发出的声波传播到观众方向去,并把这些声波反射到舞台上。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0
从海底来的回声


  人们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从回声得到一点好处,后来才想出一个方法,利用它来测量海洋的深度。这件发明是偶然得到的。1912年,一只很大的游船“泰坦尼克”号跟冰山相撞沉没了,几乎全部乘客遭了难。为了保证航行的安全,人们想在浓雾里或者夜里行船的时候,利用回声来发现前进路上有没有冰山。这个方法实际上并没有成功,但是引出了另外一个想法:利用声音从海底的反射来测量海洋的深度。这个想法已经取得成功。

                   

  图144是这种装置的简图。在船的一侧的底舱里靠近船底的地方有一个弹药包,在燃烧的时候发出剧烈的声响。这声波穿过水层到了海底,反射以后的回声折回到水面上来,由装在舱底的灵敏的仪器接收下来。一只准确的时钟计量出了声音从发出到回声到达相隔的时间。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在水里的速度,就很容易算出反射面的距离,换句话说,就是测出了海洋的深度。

  这种测量海洋深度的装置叫做回声测深器,在测量海洋深度的工作上起着极大的作用。应用从前的测深器,只能在船只不动的时候测量,而且要花许多时间。那系着测锤的绳要通过轮盘垂下去,而且垂下得相当慢(每分钟约150米);把它从海底提出来也是这么慢。因此,要测量3公里的深度,用这个方法就得花3刻钟。如果采用回声测深器,同样的测深工作只要几秒钟就完成了,而且测量的时候轮船仍旧可以照常行驶,所得到的结果也比用测锤的方法可靠得多,精确得多。最新的测深工作所得到的误差不超过1/4米(这时候时间的测量要精确到误差不超过1/3000秒)。

  如果说深海的深度的精确测量对于海洋学有重大意义,那么,在浅水的地方进行又快又精确可靠的测深工作,对于航海是有真正帮助的,这可以保证航行安全:由于回声测深器的帮助,船只就能够大胆而且很快地向岸靠近。在现代的回声测深器里,已经不是用一般的声音,而是用非常强的“超声波”,是人的耳朵听不到的声音,它的频率大约每秒几百万次。这样的声音是由放在很快的交变电场里的石英片(压电石英)的振动产生的。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1

昆虫的嗡嗡声








  为什么昆虫在飞的时候时常会发出嗡嗡声来呢?它们大多数是没有发出这个声音的特殊器官的;这个嗡嗡声是只有在昆虫飞行的时候才听得到,原因是昆虫飞行的时候,每秒钟都要振动它的小翅膀几百次。振动着的翅膀事实上就是振动着的膜片,而我们知道,所有振动得足够频繁的膜片(每秒钟振动数超过16次的),都会产生出一定高低的音调来。

  现在你可以明白,人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各种昆虫飞行时候翅膀振动的次数的。这件事情很简单,只要从听觉上判定昆虫发出嗡嗡声的音调高低就行了棗因为每一种音调都是跟一定的振动频率相当的。在“时间放大镜”(见第一章)的帮助之下,人们确定了各种昆虫的翅膀振动次数是几乎不变的;昆虫要调节它们的飞行,只是改变翅膀振动的大小棗就是“振幅”──和翅膀的倾斜度;只在受到天冷的影响的时候才增加每秒钟振动翅膀的次数。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昆虫在飞行的时候发出的音调总是不变的……

  人们已经测定了,譬如说,苍蝇(飞的时候发出F调音)每秒钟振动翅膀352次。山蜂每秒钟振动翅膀220次。蜜蜂在空着身子飞的时候发出A调音,每秒钟振动翅膀440次,如果带着蜜飞行,翅膀每秒钟只振动330次(B调)。甲虫飞行时候发出的音调比较低,两翅振动得比较慢。相反的,蚊子每秒钟要振动翅膀500~600次。为了使大家对于上面这一些数目有比较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来告诉你一个数目:飞机的螺旋桨,平均每秒钟只转25转。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1

听觉上的幻象








  如果我们由于一个什么原因,认为一个轻微的声音不是从近处,而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那么,我们会感到这个声音听起来就好像响得多。我们时常可以碰到这种听觉上的幻象,只是不大注意罢了。

  下面这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一位美国科学家威廉·詹姆士在他著的《心理学》中所描述的:

  有一天深夜,我正静坐着看书,突然,从房子前面传来一阵可怕的响声,接着,响声停止了,一会儿又响起来。我跑到客厅去,想细听一下这个声音,但是没有再听到。我刚回到房里坐下,把书拿起来,那个可怕的声音又强烈地响起来了,就像风暴或者泛滥的河水快要到来一样。这个响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我被弄得极度不安,再次走到客厅去,那声响又没有了。

  当我重新回到房里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声音原来是一只睡在地板上的小狗打鼾时候发出来的……这里有趣的是,一找到响声的真正原因,不管怎么努力,原来的幻觉就再也不会重现了。

  读者可能也会从自己日常生活中回想起同样的例子来。我就不止一次地碰到过这种情形。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1
蟋蟀在哪里叫


  一个发出声音的物体在哪里,我们时常容易弄错的,不是它的距离,而是它的方向。
                   
  我们的耳朵能够很好地辨别枪声是从左边发出的还是从右边发出的(图145)。但是假如这声源是在我们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我们的耳朵就时常没有能力辨明声源的位置(图146):正前方放出的枪声,听起来时常像是在后面发出的一样。

                     



  对这种情形,我们只能够根据声音的强度辨别枪声的远近。

  下面是能够使我们学到许多东西的一个实验。叫随便哪一位蒙住眼睛坐在房间中央,请他安静地坐着不动,也不要把头转动。然后,你拿两枚硬币敲响起来,你所站的位置要总是在他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现在请他说出敲响硬币的地方。他的答案会奇怪得简直叫你不相信:声音发生在房间的这一角,他却会指着完全相反的一角!

  假如你不是站在他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那么错误就不会这么严重。这是很容易了解的:现在他离得比较近的那只耳朵已经可以比较先听到这个声音,而且听到的声音也比较大,因此他能够判定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这个实验同时说明了为什么在草丛里很难找到蟋蟀的原因。蟋蟀的响亮声音从离你两步远的右边草丛里发出。你往那边看去,但是,什么也没有看到,而声音却已经变成从左边传来了。你把头转到那边去──但是声音又从第三个地点传来了。你的头向声音的方向转得越快,那位看不到的音乐家好像也跳得越机敏。事实上,这只蟋蟀却始终是在同一个地方;它的捉摸不到的“跳跃”,不过是你想象的结果,是听觉欺骗的结果罢了。你的错误就在于当你扭转头部的时候,恰好使蟋蟀的位置在你头部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很容易弄错声音方向的原因:蟋蟀原来是在你的正前方,你却错误地认为它是在相反的方向上。

  从这里可以得到一个实际的结论:假如你想知道蟋蟀的声音、杜鹃的歌声以及这一类远地方传来的声音从什么地方发出的,千万不要把面孔正对声音,而要相反地,把面孔侧对声音,让一个耳朵正对声音,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侧耳倾听”。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1

声音的怪事








  当我们咀嚼烤干的面包片的时候,我们会听到很大的噪音,但是在我们旁边的朋友也正在大嚼同样的烤面包片,我们却听不到什么显著的声音。这位朋友是怎样避免发出噪音的呢?原来,这种噪音只有自己的耳朵才听得到,你旁边的朋友是听不到的。人体头部的骨骼,跟一切坚韧的物体一样,非常容易传导声音,而声音在实体介质里,有时候会加强到惊人的程度。嚼烤面包片时候的碎裂声,经过空气传到别人的耳朵里,只听到轻微的噪音;但是那个破裂声假如经过头部骨骼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就要变成很大的噪音了。这儿还有一个同样性质的例子:把你的怀表圆环用牙齿咬起来,两只手掩紧两只耳朵,你会听到很重的打击声,滴答声给加强了许多倍!

  贝多芬耳聋以后,据说就是用一根棒听取钢琴演奏的,他把棒的一端触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许多内部听觉还完整的聋子,也都能够依着音乐的拍子跳舞,这是因为音乐的声音经过地板和他的骨骼传导过来的缘故。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2

大雪后为什么很寂静







  在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人为的活动减少了吗?那么,为什么在雪被人踩过后,大自然又恢复了以前的喧嚣?原来,刚下过的雪是新鲜蓬松的。它的表面层有许多小气孔。当外界的声波传入这些小气孔时便要发生反射。由于气孔往往是内部大而口径小。所以,仅有少部分波的能量能通过出口反射回来,而大部分的能则被吸收掉了。从而导致自然界声音的大部分能均被这个表面层吸收,故出现了万籁俱寂的场面。 而雪被人踩过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原本新鲜蓬松的雪就会被压实,从而减小了对声波能量的吸收。所以,自然界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2
爆炸时寂静区是怎样形成的?







有一次,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的一个隧道里,二十八吨的炸药爆炸了!附近三十千米以内的居民都听见了爆发的巨响,离爆炸地点40km、50km的居民则一点也没有听到。这是否说明爆炸声的传播范围只有方圆30km呢?不是的。事实上,离爆炸地点往北远隔160km的地方,人们却很清楚地听到了这次爆炸声。


声音怎么会跳跃到这么远的地方去?中间的寂静区是怎样形成的呢?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在大气下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较高的气层中气温又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声波的射线开始向上弯曲,随后发生全反射现象而射回地面。到地面又可发生反射。发生反射的地方均可听到声音。如反射很强,则此过程还可继续进行下去。


沿着地面传播,声音是传不远的。因为地面上到处都有树木、山丘、建筑物以及其它许多凹凸不平的东西,声波遇到这些障碍物就会发生反射或吸收。


阿尔卑斯山隧道里的爆炸声,则经过隧道弧形壁反射而形成声音的聚焦;声音被集中起来后,传播出去:它沿地面只传播了30km;这强大的声流又向空中传播,声音的射线不断弯工,恰又矿碰到了北方约80km处浓厚的云;变反射到远隔160km的地区去。这样,在30km和160km之间变出现了寂静区。


在战争中,如果发生这种奇异现象,指挥员不容易听到寂静区背后的枪炮声,就会造成重大的伤亡。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2
开水倒在地上为什么发出低沉的“扑扑”声?







有人认为,冷水倒在地上,水和水里的空气同时与地面撞击,所以发现的声音比较清脆.至于开水,因为开水里没有空气了,倒在地上时就只有水与地面撞击,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低沉.


这种看法,好像有些道理,其实不然.


首先,冷水中的空气溶解在水里,是作为液体存在的,当冷水与地面撞击时,溶解着的空气不可能预先变成气体来与地面撞击.


其次,我们把溶解有空气的冷水视同汽水.汽水里的二氧化碳是在高压下溶解的,打开瓶塞就等于突然减少液面的压力.所以只要稍加摇动,就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从液体中喷出,这与冷水中溶解空气的情况完全不同,溶解在冷水中的空气是极少的,并未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当冷水撞击地面时,一般只会有更多的空气溶解在水中,而不是有许多空气从水里跑出.


再则,认为开水撞击地面发出的声音比较低沉,是由于开水里没有空气,这个说法如果确实,那么没有空气的冷开水就应发出与热开水一样的声音.可是,冷开水撞击地面的声音完全跟冷水一样,这就证明了开水和冷水撞击地面发出不同的声音,与水里有否有空气毫无关系.


冷水和开水的主要区别,一是空气的有无,二是温度的高低.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经否定了前者,则原因就在于温度的高低了.


用一壶煮开的水,每隔二三分钟向地面浇注一次,同时注意每次发出的声音,你就会发现,随着壶水温度的降低,声音的调子由低到高,“扑扑”声逐渐变为“噼啪”声.


那么,温度不同的水撞击地面时,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呢?


水煮开后,水分子的活动能力大为增加,分子间的吸引力大为削弱,这时,不仅液体表面的水分了很快蒸发,而且液体内部的水分子也争先恐后地汽化飞出.因此,在开水四周总是夹着这一层富于弹性的水汽,所以发出了低沉的"扑扑"声.


水温逐渐降低时,水分子的活动能力减弱了,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大了,液体内部的水分子不再汽化,包围着的水汽层逐渐消失,这时,水着地就直接与地面接触,因而发出来的声音变清脆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2
日光灯







你家里使用日光灯吗?你知道为什么闭合开关后过几秒钟灯管才发光吗?日光灯的起动正是利用了线圈的自感现象。


日光灯主要由灯管、镇流器和启动器组成。灯管的两端各有一个灯丝,管中充有稀簿的氩和微量水银蒸气,管壁上涂着荧光粉。灯管的工作原理和白炽灯不同,两个灯丝之间的气体在导电时主要发出紫外线,荧光粉受到紫外线的照射才发出可见光。荧光粉的种类不同,发光的颜色也不一样。


气体的导电有一个特点:只有当灯管两端的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气体才能导电;而要在灯管中维持一定大小的电流,所需的电压却低得多。因此,如果把220V的电压加在灯管的两端并不能把它点燃。有了镇流器和启动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镇流器是绕在铁芯上的线圈,自感系数很大;启动器由封在玻璃泡中的静触片和U形动触片组成,玻璃泡中充有氖气。两个触片间加上一定的电压时,氖气导电,发光、发热。动触片是用粘合在一起的双层金属片制成的,受热后两层金属膨胀不同,动触片稍稍伸开一些,和静触片接触(图3丙),


启动器不再发光,这时双金属片冷却,动触片形状复原,两个触点重新分开。


闭合开关后电压通过日光灯的灯丝加在启动器的两端,启动器如上所述发热-触点接触-冷却-触点断开。在触点断开的瞬间,镇流器L中的电流急剧减小,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和电源电压叠加起来加在灯管两端的灯丝上,把灯管点燃。实际使用的启动器中常有一个电容器并联在氖泡的两端,它能使两个触片在分离时不产生火花,以免烧坏触点,同时还能减轻对附近无线电设备的干扰。没有电容器时启动器也能工作。


家里照明用的电源是交流,它的大小和方向都在不停地变化。镇流器L中的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使得流过灯管的电流不致过大。自感的这个作用在“交变电流”那章还会讲到。


读完这段,请你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电容器两端的电压过高,电容器的绝缘层就会破坏,变成导体,把两极连在一起。这种故障叫做电容器的击穿。这是日光灯启动器的一种常见故障。为什么常常出现这种故障?


(2)为什么电容器击穿后日光灯不能点燃?说出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


(3)启动器是安装在插座上的。如果启动器丢失,有什么办法用一小段带绝缘外皮的导线起动日光灯吗?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2
磁带录音原理







话筒把声音变成音频电流,放大后送到录音磁头。录音磁头实际上是个蹄形电磁铁,两极相距很近,中间只留个狭缝。整个磁头封在金属壳内。录音磁带的带基上涂着一层磁粉,实际上就是许多铁磁性小颗粒。磁带紧贴着录音磁头走过,音频电流使得录音头缝隙处磁场的强弱、方向不断变化,磁带上的磁粉也就被磁化成一个个磁极方向和磁性强弱各不相同的“小磁铁”,声音信号就这样记录在磁带上了。


放音头的结构和录音头相似。当磁带从放音头的狭缝前走过时,磁带上“小磁铁”产生的磁场穿过放音头的线圈。由于“小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各不相同,它在线圈内产生的磁通量也在不断变化,于是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放大后就可以在扬声器中发出声音。普通录音机的录音和放音往往合用一个磁头。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2
电子琴的发音原理







电子琴既可以演奏不同的曲调,又可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还可以模仿二胡、笛子、钢琴、黑管以及锣鼓等不同乐器的声音。那么,电子琴的发音原理是怎样的?

  大家知道,当物体振动时,能够发出声音。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就不同。在电子琴里,虽然没有振动的弦、簧、管等物体,却有许多特殊的电装置,每个电装置一工作,就会使喇叭发出一定频率的声音。当按动某个琴键时,就会使与它对应的电装置工作,从而使喇叭发出某种音调的声音。

  电子琴的音量控制器,实质上是一个可调电阻器。当转动音量控制器旋扭时,可调电阻器的电阻就随着变化。电阻大小的变化,又会引起喇叭声音强弱的变化。所以转动音量控制旋扭时,电子琴发声的响度就随之变化。

  当乐器发声时,除了发出某一频率的声音──基音以外,还会发出响度较小、频率加倍的辅助音──谐音。我们听到的乐器的声音是它发出的基音和谐音混合而成的。不同的乐器发出同一基音时,不仅谐音的数目不同,而且各谐音的响度也不同。因而使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品。在电子琴里,除了有与基音对应的电装置外,还有与许多谐音对应的电装置,适当地选择不同的谐音电装置,就可以模仿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来。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3

混响







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要被墙壁、天花板、地板等障碍物反射,每反射一次都要被障碍物吸收一些.这样,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波在室内要经过多次反射和吸收,最后才消失,我们就感觉到声源停止发声后声音还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这段时间叫做混响时间.混响时间的长短是音乐厅、剧院、礼堂等建筑物的重要声学特性.?


对讲演厅来说,混响时间不能太长.我们平时讲话,每秒钟大约发出2~3个单字,假定发出两个单字“物理”,设想混响时间是3秒,那么,在发出“物”字的声音之后,虽然声强逐渐减弱,但还要持续一段时间(3秒),在发出“理”字的声音的时刻,“物”字的声强还相当大.因而两个单字的声音混在一起,什么也听不清楚了.但是,混响时间也不能太短,太短则响度不够,也听不清楚.因此需要选择一个最佳混响时间.北京科学会堂有一个学术报告厅,混响时间为1秒.?


不同用途的厅堂,最佳混响时间也不相同,一般来说,音乐厅和剧场的最佳混响时间比讲演厅要长些,而且因情况不同而不同.轻音乐要求节奏鲜明,混响时间要短些,交响乐的混响时间可以长些.难于听懂的剧种如昆曲之类,混响时间一长,就更难于听懂.节奏较慢而偏于抒情的剧种,混响时间则可以长些.总之,要有一定的、恰当的混响时间,才能把演奏和演唱的感情色彩表现出来,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北京“首都剧场”的混响时间,坐满观众时为1.36秒,空的时候是3.3秒.这是因为满座时,吸收声音的物体多了,所以混响时间缩短,上面所说的最佳混响时间是指满座时的混响时间.高级的音乐厅或剧场,为了满足不同的要求,需要人工调节混响时间.其中一种办法是改变厅堂的吸声情况.在厅堂内安装一组可以转动的圆柱体,柱面的一半是反射面,反射强、吸收少;另一半是吸声面,反射弱、吸收多.把反射面转到厅堂的内表面,混响时间就变长;反之,把吸收面转到厅堂的内表面,混响时间就变短.


高水平的音乐会都不使用扩音设备,为的是使听众直接听到舞台上的声音.为了让全场听众都能听到较强的声音,音乐厅的天花板上挂着许多反射板,这些反射板的大小、形状、安放位置和角度都经过精确设计,以便把舞台上的声音反射到音乐厅的各个角落.


处理好不同建筑物的声响效果,取得好的音质,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叫做建筑声学.上面介绍的混响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希望能引起同学们对声学的兴趣,钻研这门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科学.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3
噪声的作用







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能利用噪声造福人类。

噪声除草


科学家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样。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造出噪声除草器。这种噪声除草器发出的噪声能使杂草的种子提前萌发,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除掉杂草,用“欲擒故纵”的妙策,保证作物的顺利生长。


噪声诊病


美妙、悦耳的音乐能治病,这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噪声怎么能用于诊病呢?最近,科学家制成一种激光听力诊断装置,它由光源、噪声发生器和电脑测试器三部分组成。使用时,它先由微型噪声发生器产生微弱短促的噪声,振动耳膜,然后微型电脑就会根据回声,把耳膜功能的数据显示出来,供医生诊断。它测试迅速,不会损伤耳膜,没有痛感,特别适合儿童使用。此外,还可以用噪声测温法来探测人体的病灶。


有源消声


通常所采用的三种降噪措施,即在声源处降噪、在传播过程中降噪及在人耳处降噪,都是消极被动的。为了积极主动地消除噪声,人们发明了“有源消声”这一技术。它的原理是:所有的声音都由一定的频谱组成,如果可以找到一种声音,其频谱与所要消除的噪声完全一样,只是相位刚好相反(相差180°),就可以将这噪声完全抵消掉。关键就在于如何得到那抵消噪声的声音。实际采用的办法是:从噪声源本身着手,设法通过电子线路将原噪声的相位倒过来。由此看来,有源消声这一技术实际上是“以毒攻毒”。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3

人体与物理



湖北省洪湖市教研室 朱道荣



你知道吗?我们人体就是一台充分运用物理知识装备起来的机器,它的许多部位或器官都是物理知识运用的体现。

眼睛

眼睛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窗口。它是由在眼球前部凸出的坚韧的透明角膜、含有纤维胶质的透明囊状的晶状体、无色透明的水样液、视网膜及无色透明的胶状玻璃体构成的。它们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线经过一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是我们就看见了物体。眼睛不仅能看见近处的物体,而且还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物距改变时,它能靠改变晶状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来改变眼睛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因此,眼睛实际上是一种精巧的变焦系统。当然,眼睛这种调节焦距的调节功能是有限的。近视眼就不能仅靠自身的调节,而必须配以合适的凸透镜来帮助调节,从而达到看清周围物体的目的。

牙齿

人的牙齿早在母胎的第二个月就开始在胎儿的牙槽骨里生长,在婴儿出生后的七个月左右,开始有乳牙萌出,直至二周岁左右,二十只乳牙全部萌出。然而,就从母胎的第二个月开始,人的牙齿就有了细微的、明确的物理分工:(1)门牙又叫切牙,共有四对,它长得扁扁的,宽宽的,像一把刀,是专门用来咬断食物的,门牙的横截面外表很窄,好像刀口,用相同的力,能产生较大的压强,容易切断食物。(2)尖牙又叫犬牙,嘴角两边各有一对,像钩子一样,也能产生很大的压强,它的功能主要是撕碎食物。(3)磨牙又叫盘牙或臼牙。它长得特别粗壮,圆圆的,上面还有些凹凹沟沟,完全像磨豆浆用的磨子一样靠压强和磨擦把食物嚼碎磨细。无论是完整的还是撕碎的食物,最后都要经磨牙加工吞入食道。

耳朵

人耳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组成。外耳是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种声波,这种声波首先由喇叭状的耳廓收集进来。(有些动物的耳廓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更有利于声波的收集,但人类耳廓上的肌肉已经退化了,所以不能活动。)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在外耳道的末端,是一片椭圆形的薄膜,厚仅0.1mm,当外耳的声波通过空气的振动传入时,使鼓膜振动,把声波转变成多种振动的“密码”,传向后面的鼓室。鼓室是一个能使声音变得柔和而动听的小腔,腔内有3块听小骨。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传导过程还像放大器一样,把声音信号放大十倍,所以即使很轻微的声音人们也能听到。内耳是听觉神经最末梢的部分,中耳传来的声波,刺激听神经的末梢,使之兴奋,经过听神经传至大脑后,就能分辨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皮肤

皮肤这个最大的器官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表面积一般大约在1.4~1.6m2之间,其重量约占体重的6%左右。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层三部分组成。皮下脂肪层就好像是人体表面覆盖的一层棉被似的软垫,具有很好的弹性。当人体受到碰撞时,有缓冲作用,可以防止内脏和骨骼又受到外界的直接侵害。

皮肤最突出的物理作用是散热和保温作用。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皮肤的血管就扩张、充血,血液就带着体热通过皮肤向空气发散,同时汗腺也大量分泌汗液,通过汗液的蒸发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当外界寒冷时,皮肤的血管就收缩,血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散热放慢,有助于体温保持恒定。

关节

关节是人体骨骼的重要连接方式和精密的连接结构,它是骨骼这一杠杆运动的巧妙支点。各块骨连接处的骨面(关节面)十分光滑,表面覆盖着透明软骨构成的关切软骨,以增强光洁度,减少摩擦。据说,两块关节软骨间的摩擦系数比滑冰时冰刀和冰的摩擦系数还小。

当然,不同部位的关节,功能不同,关节的结构也不完全相同,如肘关节是向内运动的,利于提拉重物,膝关节只能向后屈而不能前翻,同时使腿后蹬有力。

除以上器官外,人体内血压和心跳速率的关系,结构巧妙的换气站──肺和肺泡等器官,无处不体现着物理知识的运用。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4

汉语成语与物理



湖北省洪湖市教研室 朱道荣



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在物理和语文课堂教学中相互渗透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学科本位,淡化学科界限,强化知识渗透。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关于力现象的汉语成语

1.1 刻舟求剑

《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1.2 一泻千里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1.3 沉李浮瓜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

1.4 一发千钧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

1.5 随波逐流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随波浪而起伏,随流水而漂荡,比喻跟着别人行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2.关于热现象的汉语成语

2.1 扬汤止沸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汤:开水。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2 釜底抽薪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釜:锅。薪:柴草。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扬汤止沸是反义词。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2.3 抱雪向火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向火:指烤火。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的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2.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3.关于声现象的汉语成语

3.1 掩耳盗铃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后世多说“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3.2 夜深人静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3.3.震耳欲聋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形容声音特别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150dB。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4.关于光现象的汉语成语

4.1 漆黑一团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也形容糊里糊涂,一无所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这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发出来的光;有的是物体把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反射后射到人的眼睛,不管是哪种情况,人眼把射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如果是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当然就是漆黑一团。

4.2 一叶障目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比喻目光短浅,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睛里去,因此,人眼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4.3 镜花水月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镜中花朵,水中月亮。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景象。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4
沈括与《梦溪笔谈》



顾达天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公元1031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其父沈周曾在现今的镇江、泉州、简阳、开封等地为官,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沈括于1051年11月任沭阳(今江苏沐阳)主簿,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熙宁年间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用和器重。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大部分时间在开封研究天文,改革历法。次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使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以后他还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1082年西夏攻永乐(今陕西米脂县西)、绥德(今陕西绥德)二城,沈括奉命力保绥德,因永乐失守,连累坐贬,调为均州团练副使,实际上被软禁。1085年哲宗即位大赦,恢复自由。1088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汇集平生见闻,撰写了《梦溪笔谈》。约于1095年病卒,终年64岁。

  沈括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一生撰书多种,据《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有22种155卷,但据《梦溪笔谈》和宋代诸家书目,此外尚有18种。现在尚存的只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残存本19卷和《苏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医方,其他均已失传。

  《梦溪笔谈》是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典籍,全书总计30卷,分成17类,609条,10几万字。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物理、化学、医药、生物、建筑、冶金、文学、史学、音乐、艺术及财政、经济等等,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因此,倍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世界科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沈括的物理知识是多方面的,其研究成果也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梦溪笔谈》中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领域。特别在磁学方面研究成果尤为卓著。他最早记载了人工磁化的一种简便方法,即“以磁石磨针锋”,造指南针。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指出地磁场存在磁偏角的人,即磁针所指“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西方的这一发现要比沈括的发现晚400年。关于磁针的装置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即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沿旋定法和单根蚕丝悬挂的缕悬法,最后指出用丝线悬挂的方法最好。

  在光学方面,对针孔成像和球面镜成像规律作了仔细研究,并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力图进行理性的概括。他提出了“碍”的概念,指出“阳燧(凹面镜)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窗隙中楼塔之间,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悬,与阳燧一也”。这里的“碍”是指某种特殊的几何点,例如小孔成像的孔、凹面镜的焦点或曲率中心。他所记载的“红光验尸”法指出,当尸体的伤痕不易发现时,可在中午用新的红油伞罩在用水浇了的尸体上,则伤痕可见,这是由于红油伞实际起了滤光器的作用,尸体伤痕的青紫处,在红光下比在白光下看得清晰。另外,他对古代透光镜也作过比较合理的解释。

  在声学方面,用纸人显示声音的共振,是沈括的一个发明。古代的琴(或瑟)上,都有宫、商、角、徵、羽、少宫等弦,其少宫、少商分别比官、商高八度音。他剪了一个纸人放在少宫或少商弦上,弹动宫弦或商弦时,在相应的少宫或少商弦上的纸人就会跳动起来,而弹其他弦时,纸人则不动。用两只琴(或瑟),将纸人放在一只琴的弦上,弹动另一只琴时,相应的弦上的纸人就会跳动。沈括将这种情形统称为“应声”,并指出这是正常的规律。沈括在声学上还提出了“虚能纳声”的见解,即将牛革箭袋放在地上当枕头,“附地枕之,数里内人马声,则皆闻之”。从现代物理学观点看来,这是由于地面下传来的声波能量衰减小,而箭袋的空腔起了集声作用的缘故。此外,他还研究了古乐钟的发声、古琴的制作和传声等。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4
人耳听声的过程

顾达天
  正常耳的传声途径是:经外耳道而来的声波作用于鼓膜(图24),经听骨链传入耳蜗。鼓膜是界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的薄膜,其外形如椭圆形浅漏斗,厚度大约为01毫米,总面积约85平方毫米,中央最凹处为鼓膜脐,内表面与中耳鼓室内的锤骨柄相连。声波使鼓膜振动,并由人体最小的三块骨头──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听骨链把振动传入内耳的耳蜗。整个耳蜗是一有骨质外壳卷曲呈蜗牛状的结构,内中充满淋巴液,有两个窗开向鼓室,称为卵窗、圆窗,窗上均有薄膜覆盖,其中卵窗膜与听骨链的镫骨底板连在一起。当听骨链推动卵窗膜产生振动时,声波便开始在耳蜗内的淋巴液介质中传播,耳蜗内有毛细胞(感受细胞)与听觉神经连接在一起,听觉神经则按部就班地受到从耳蜗淋巴液中传来的声波的激励,引起神经脉冲,它们携带有关声音的信息,顺序传至各级听觉中枢,经过处理和分析,最后产生反映声音各种复杂特性的听觉。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4
声速的应用



顾达天



  声速的应用领域极其广阔,声速不仅在声学研究的自身方面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参量,还在许多学科中得以应用。在实用技术方面的应用,更是多种多样。例如,海啸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利用水声的方法进行预报工作。当海底地震产生海啸的巨浪时,水下也会随之产生很大的声音。在海水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1500米/秒,这个速度要比波浪前进的速度快得多。人们在海岸边设有海啸预报站,通过置于海中的水听器(一种能接受声波的装置)收到传来的声音,再核对地震台和海上船只送来的情报,就可以在海啸到来之前数小时通知沿岸居民和海上船只,使他们及早避开以减少损失。

  目前,台风的生成和动向,人们主要是通过气象卫星、飞机、气象雷达进行预测、预报。当台风形成后,台风中心海域波浪滔天,在水下也会产生很强的噪声,如果在深海区的边缘,安放许多水听器,也可以提前收到台风中心的海浪噪声,并且利用声速走出它的位置,这对预报台风来说,也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4

噪声污染



谢利民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随着产生,噪声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危害。

  噪声对人的影响和危害跟噪声的强弱程度有直接关系。在建筑物中,为了减小噪声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隔声和吸声。隔声就是将声源隔离,防止声源产生的噪声向室内传播。在马路两旁种树,对两侧住宅就可以起到隔声作用。在建筑物中将多层密实材料用多孔材料分隔而做成的夹层结构,也会起到很好的隔声效果。为消除噪声,常用的吸声材料主要是多孔吸声材料,如玻璃棉、矿棉、膨胀珍珠岩、穿孔吸声板等。材料的吸声性能决定于它的粗糙性、柔性、多孔性等因素。另外,建筑物周围的草坪、树木等也都是很好的吸声材料,所以我们种植花草树木,不仅美化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同时也防治了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5
人的发声

顾达天
  人的发声器官在喉头,由声带、软骨韧带结构的支架、控制声带位置和张力的肌肉群组成。肌肉的活动由神经来支配。声带位于人体喉腔中部,是附着在内壁上的肌肉组织,并呈瓣状,表面覆以粘膜,具有一定的弹性,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两声带间的开口(矢状裂隙)为声门裂(俗称声门)。从气管经喉头、咽部至嘴和鼻孔的管道为声道,如图21所示。
  当空气从肺部经气管呼出时,呈一定张力的声带,由于受气流的不断冲击,引起振动而发声。人的发声是多谐的,其基频的高低取决于声带的长短、张力(松紧)和声门的大小;声音强度则取决于气流的大小和速度。说话时基频范围大约为100300赫,男声较低,女声和童声较高。这是由于男人声带的质量比女人和儿童的大,而张力差不多,所以振动频率较低的缘故。人发声的某些谐波成分可因口、鼻、咽等腔的共振而增强,形成共振峰(表示受迫振动系统的振幅与强迫力频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在共振频率附近,该曲线形似山峰,通常称为共振峰)。各共振峰的频率由这些共振腔的大小和形状决定。发声时通过主动对共振腔的控制便可得到不同的元音。气流通过声道时由于摩擦产生噪声,通过控制声道的缝隙便可得到相应的辅音。胸腔和头部也有共振作用,对人声音的音色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5
鸟的发声

顾达天
  
  鸟类的发声器管叫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由若干个扩大的软骨环及其间的薄膜──鸣膜组成,如图22所示。通过气管内冲出的空气,使鸣膜等振动而发声。某些鸟类的气管两侧附有特殊的肌肉,称为鸣肌,可以控制鸣管的伸缩,从而调节进入鸣管的空气量和鸣膜的紧张度,改变其鸣叫声。不同种类的鸟,鸣肌数目及功能也不同。非鸣禽类,如鸵鸟、兀鹰的鸣管简单;鹑鸡虽具有完整的鸣管,但缺鸣肌因而都不能调节啼鸣。鸣禽类,如画眉、百灵、黄莺、相思鸟、金丝鸟等则有四对或五对鸣肌调节鸣膜的紧张度,因此能发出宛转悦耳的啼鸣声。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6

昆虫的鸣叫声是怎样发出的?



顾达天



  昆虫的鸣叫声是由特殊的发音器官产生的。在各种鸣虫中,蟋蟀的鸣声清脆好听。它的发音器官是由长在复翅上的一排坚硬的微细突出──音键和另一翅上长着的突起的发音镜两部分组成的。它在鸣叫时,复翅举起,约与身躯背面成45°角,向左右两侧张开又迅速合拢,这样左复翅上的音锉便不断地与右复翅上的发音镜发生摩擦,造成复翅的振动而发出声音来。音控对发音镜的摩擦越重,复翅的振动就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响。这时整个复翅起了共振器的作用。另外,由于蟋蟀举起两翅时,能够任意调整角度,因此,它能发出好几种频率的声音来,而每种声音又各有一个基音和几个谐音,这样就使得蟋蟀的鸣叫声清脆宛转了。

  蜂的鸣声粗犷嘹亮。它的发声器是长在腹部两侧的两片有弹性的薄膜,叫做声鼓。声鼓与身体内发达的声肌相连,外面有一块起保护作用的盖板,盖板和声鼓之间,有一个空腔,叫做共振室。蝉的鸣声,主要是靠声鼓和声肌发出来的。声鼓是一层脆韧有褶皱的向外突出的薄膜,当声肌迅速收缩时将声鼓向里拉,声肌松弛时声鼓向外凸,这样迅速连续不断地变换使声鼓振动,便发出声音来,经共振室扩音效大,张开盖板,声音就传出来了。

  纺织娘也是很出名的鸣虫,因为鸣声很像织布机的声音时高时低,悠扬而动听,得到了纺织娘的美称。纺织娘的鸣声和蟋蟀一样也是来自翅翼。所不同的是,它除了有一对淡绿色的前翅外,下面还有一对薄纱似的后翅,当它振动翅翼时,前翅上的音锉和发音镜互相摩擦而发声,后翅没有发音组织,但也能沙沙作响。由于翅翼的结构不同,前翅发声频率高,后翅发声频率低,使鸣声变得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余音袅袅,分外悦耳。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6
人耳

(顾达天
  耳是听觉器官的统称,其结构如图23所示。人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连同各级听觉中枢记成了令人惊奇的听觉系统。听觉的机理,包括从声波的机械振动至电、化学、神经脉冲、中枢信息加工等一系列复杂过程。
  听觉的声学过程发生在外耳、中耳和内耳的耳蜗部分;听觉的神经过程发生在耳蜗的感受器部分、听神经及听觉中枢。我们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听觉的声学过程,这是人们已搞清楚的部分,而听觉的神经过程,目前人们还在探索之中。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起集声作用;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鼓室、咽鼓管等机构,主要起传声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三部分,其中耳蜗主要起感声作用。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6
鱼类的听觉


  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也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鱼类不但能够听到声音,而且它的听觉还相当灵敏。
  鱼的听觉有两套机构。在鱼体表面有一系列小的器官能听出低频的声音(200赫以下)和感觉出水流,通常这些细的感觉细胞包在鱼皮下面的细管内,而这些细管又形成一条体侧的线──侧线。侧线能感觉出近距离的水的流动和振动,还能判断扰动的方向和距离。鱼具有比较完善的内耳,作为声的接收器,声音可由头骨经骨传导,或由鳔传到内耳。有一些鱼,体内有一些小骨,把鱼鳔和内耳中的液体连接起来。在鱼听声的过程中鱼鳔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在水中整个鱼对于声几乎是透明的,只有鳔是声的反射体。经过实验,一般的鱼类可以听到500600赫以下的声音,超过这个频率范围,鱼类听声的能力就很差了。
  鱼对声的反应渔民们早已在捕鱼活动中利用了。印度尼西亚的渔民会站在水中口学鱼叫来引诱鱼群。我国广东、福建沿海渔民用大声敲击船板轰赶鱼群,使其集中一处进行捕捞。敲击声对大黄鱼影响很大,有些大黄鱼受刺激后,甚至会将鱼鳔吐出口外而亡。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6
回声



顾达天



  回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声现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是反射声具有足够大的声强,并且与原声的时差须大于0.1秒。当反射面的尺寸远大于入射声波长时,听到的回声最清楚。

  关于回声的应用,声响装置可谓典型。课本中介绍的用回声测海深、测冰山的距离和敌方潜艇的方位,都是由不同功能的声呐装置完成的。

  1912年,英国大商船“坦塔尼克”号在赴美途中发生了与冰山相撞沉没的悲剧。这次大的海难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为了寻找沉船,美国科学家设计并制造出第一台测量水下目标的回声探测仪,用它在船上发出声被,然后用仪器接收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测量发出信号和接收信号之间的时间,根据水中的声速就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和海的深浅。第一台回声探测仪于1914年成功地发现了3千米以外的冰山。实际上这就是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国防、海洋开发事业的声响装置的雏形。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潜水艇击沉了协约国大量战舰、船只,几乎中断了横跨大西洋的海上运输线。当时潜水艇潜在水下,看不见,摸不着,一时横行无敌。于是利用水声设备搜寻潜艇和水雷就成了关键的问题。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等人研究并造出了第一部主动式声呐,1918年在地中海首次接收到2~3千米以外的潜艇回波。这种声呐可以向水中发射各种形式的声信号,碰到需要定位的目标时产生反射回波,接收回来后进行信号分析、处理,除掉干扰,从而显示出目标所在的方位和距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需要声呐装置更趋完善。战后,人们开始实验使用军舰上的声响探测鱼群。不但测到了鱼群,而且还能分辨出鱼的种类和大小。人们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各种鱼探机,极大地促进了渔业的发展。

  回声在地质勘探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即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列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就可以接收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

  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的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在封闭的空间里产生声音后,声波就在四壁上不断反射,即使在声源停止辐射后,声音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混响时间太长,会干扰有用的声音。但是混响太短也不好,给人以单调、不丰满的感觉。所以设计师们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厅堂的内部形状、结构、吸声、隔声等,以获得适量的混响,提高室内的音质。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6

声速







  声速,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描述声波现象或声学研究的重要参量之一。

  从声源发出的声波以一定的声速向周围传播,意味着声波的能量也以一定的速度向周围传播。目前所知,声波能够在所有物质(除真空外)中传播。其传播速度由传声介质的某些物理性质,主要是力学性质所决定。例如,声速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性质有关,因此也随介质的温度、压强等状态参量而改变。气体中声速每秒约数百米,随温度升高而增大,0℃时空气中声速为331.4米/秒,15℃时为340米/秒,温度每升高1℃,声速约增加0.6米/秒。通常,固体介质中声速最大,液体介质中的声速较小,气体介质中的声速最小。另外,不均匀介质中的声速处处不等。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声速随传播方向而异。

  在有些情况下声速还与声波本身的振幅、频率、振动方式(纵波声速、横波声速等)有关。如果传播介质的尺寸不够大,则其边界对声速也有影响。因此为了使声速的量值确切地表征传声介质的声学特征,不受其几何形状的影响,一般须规定传声介质的尺寸足够大(理论上为无限大)情况下的声波传播速度。有时为了实用上的方便,也列出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声速,如固体细棒中的声速。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7

奇特的次声波







  次声波又称亚声波,它是一种频率低于人的可听声波频率范围的声波。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大致为10-4~20赫。

  次声波产生的声源是相当广泛的,现在人们已经知道的次声源有:火山爆发、坠入大气层中的流星、极光、地震、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电离层扰动,等等。利用人工的方法也能产生次声波,例如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等等。

  由于次声波的频率很低,因而它显示出了种种奇特的性质。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容易被吸收。

  我们知道,声音在大气层中的衰减,主要是由分子吸收、热传导和粘滞效应所引起的,相应的吸收系数与声波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由于次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大气对它的吸收系数很小。例如,空气对频率为0.1赫的次声波的吸收系数大约是对频率为1000赫的声波吸收系数的一亿分之一。由于次声波不容易被吸收,所以它的传播距离就很远。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它所产生的次声波围绕地球转了三圈,传播了十几万千米。当时,人们利用简单的微气压计曾记录到它。次声波不但“跑”的远,而且它的速度大于风暴传播的速度,所以它就成了海洋风暴来临的前奏曲,人们可以利用次声波来预报风暴的来临。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7

次声波的应用



谢利民



  次声波的应用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并逐渐广泛地被人们所重视。次声波的应用前景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1)通过研究自然现象所产生的次声波的特性和产生的机理,更深入地研究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的特征与规律。例如,利用极光所产生的次声波,可以研究极光活动的规律。

  (2)利用所接收到的被测声源产生的次声波,可以探测声源的位置、大小和研究其他特性。例如,通过接收核爆炸、火箭发射或者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来探测出这些次声源的有关参量。

  (3)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许多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龙卷风、雷暴、台风等,在发生之前可能会辐射出次声波,人们就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来预测和预报这些灾害性自然事件的发生。

  (4)次声波在大气层中传播时,很容易受到大气介质的影响,它与大气层中的风和温度分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自然或人工产生的次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探测出某些大规模气象的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大范围大气进行连续不断的探测和监视。

  (5)通过测定次声波与大气中其他波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探测这些活动特性。例如,在电离层中次声波的作用使电波传播受到行进性干扰,可以通过测定次声波的特性,进一步揭示电离层扰动的规律。

  (6)人和其他生物不仅能够对次声波产生某些反应,而且他(或它)们的某些器官也会发出微弱的次声波。因此,可以利用测定这些次声波的特性来了解人体或其他生物相应器官的活动情况。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8

声学与建筑







  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住宅、教室、礼堂、影剧院等场所,都存在着许多声学问题。正确地处理这些建筑中的声学问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提高工作与学习的效率,也可以为人们的休息和娱乐提供舒适的场所。可见,声学研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专门研究这方面知识的声学领域叫做建筑声学。

  对一座建筑物的声学特性的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交混回响时间。交混回响,就是建筑物内反复反射的声音的总体。人的听觉有个特点,那就是只能区别时间间隔大于1/10秒的两个声音。当原声与反射声先后传播到人耳的间隔小于1/10秒,人耳便不能区分它们,即听不到回声而只听到原声的余音在回荡。声波在反复被反射时,它的能量不断损失,因此余音只能存在一段时间。这段存在的时间就叫做交混回响时间。实际上余音全部消失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是杂音减弱到一定程度后,对人的听觉来说意义已经不大。因此规定: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强(由声音本身的能量来衡量的声音的强弱)减弱到原声声强的百万分之一所需要的时间叫做交混回响时间。

  交混回响能够增强原声的响度,并能增强乐音的感染力。交混回响时间的长短对建筑物的音响效果影响很大。过长的混响时间由于来回反射声波的叠加,会使人感到声音“混浊”不清,音乐声音的节奏不清晰;而过短的混响时间,由于缺乏反射声,听起来会感到响度不够而使人产生“沉寂”的感觉。建筑物用途不同,对混响时间的要求也有差异。对教室、专用报告礼堂一般要求混响时间偏短些较好,通常在0.2~0.6秒之间,这样会使语言听起来清晰。音乐厅等音乐场所的混响时间一般都在1.5秒左右,这样会使声音回荡,余音缭绕。一般的剧场、礼堂多数都具有多种用途,因此,要注意兼顾。我国首都北京的人民大会堂、首都剧场、科学会堂的报告厅的声学结构都比较好,它们的交混回响时间分别是1.8~2秒、1.36秒和1.2秒。

  交混回响时间的长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建筑物的容积越大,混响时间越长;反射面的面积越大,声能的损失也越大,混响时间就越短;屋内的陈设和人也是声音的反射体,其存在相当增大了反射面,因此也起到缩短混响时间的作用;另外,由于不同的建筑材料对声音的反射性能和吸收性能的差异,因此使用的建筑材料的种类也影响着交混回响的时间。大理石、混凝土、磁砖和玻璃等材料,对声音的反射能力很强而吸收能力很差,用这些材料做成的反射面会使混响时间大大增长;天鹅绒、地毯、毛毡等软材料,对声音的反射能力弱而吸收能力强,尤其对高频率声音的吸收能力更强,用这些材料做成的反射面会缩短混响时间。适当选择反射面的材料,是调整混响时间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1 12:38

超声波







  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约为20000赫)的声波,称为超声波,或称为超声。

  超声波在媒质中的反射、折射、衍射、散射等传播规律,与可听声波的规律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超声波的波长很短,只有几厘米,甚至千分之几毫米。与可听声波比较,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传播特性──超声波的波长很短,通常的障碍物的尺寸要比超声波的波长大好多倍,因此超声波的衍射本领很差,它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超声波的波长越短,这一特性就越显著。功率特性──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推动空气中的微粒往复振动而对微粒做功。声波功率就是表示声波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在相同强度下,声波的频率越高,它所具有的功率就越大。由于超声波频率很高,所以超声波与一般声波相比,它的功率是非常大的。空化作用──当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由于液体微粒的剧烈振动,会在液体内部产生小空洞。这些小空洞迅速胀大和闭合,会使液体微粒之间发生猛烈的撞击作用,从而产生几千到上万个大气压的压强。微粒间这种剧烈的相互作用,会使液体的温度骤然升高,起到了很好的搅拌作用,从而使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水和油)发生乳化,并且加速溶质的溶解,加速化学反应。这种由超声波作用在液体中所引起的各种效应称为超声波的空化作用。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0
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和成像


  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图25)。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图25甲)。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图25乙),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
  在医疗诊断中则常采用回声法: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0
超声处理

谢利民
  
  超声处理主要是利用它的功率特性和空化作用,改变或者加速改变物质的某些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或状态。利用强超声波进行加工、清洗、焊接、乳化、粉碎、脱气、医疗、种子处理等,已经广泛地应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等各个部门。在工业上,利用强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平时我们用锤子和钢钎可以一下一下地将坚硬的岩石打出洞来,超声加工也是这个道理。如图26所示,紧压在工件上的金属杆叫变幅杆,当绕在它上面的线圈中通过交变电流时,它便产生超声振动而不断地敲击工件。变幅杆下端与工件之间放有金刚砂一类的高强度磨料。在杆的冲击下,磨料的颗粒就像被锤子敲击的钢钎一样錾削着工件。虽然变幅杆的伸缩量很小(只有几十微米),每次的加工量很小,但由于超声源的频率很高,每秒钟振动在20000次以上,所以工件被“蚕食”的速度是很快的。变幅杆底端的形状是什么样,加工出的工件形状也是什么样。所以,利用超声可以加工出形状复杂的零件,而且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也都很高。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0
立体声



战永杰



  我们听声音时,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我们所以能分辨声音的方向,是由于我们有两只耳朵的缘故。例如,在我们的右前方有一个声源,那么,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然后才传到左耳,并且右耳听到的声音比左耳听到的声音稍强些。如果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很高,传向左耳的声音有一部分会被人头反射回去,因而左耳就不容易听到这个声音。两只耳朵对声音的感觉的这种微小差别,传到大脑神经中,就使我们能够判断声音是来自右前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双耳效应”。

  一般的录音是单声道的。例如一个音乐会的录音,从舞台各方面同时传来的不同乐器声音,被一个传声器接收(或被几个传声器接收然后混合在一起),综合成一种音频电流而记录下来。放音时也是由一个扬声器发出声音。我们只能听到各个方向不同乐器的综合声,而不能分辨哪个乐器声音是从哪个方向来的,感觉不到像在音乐厅里面听音乐时的那种立体感(空间感)。

  如果录音时能够把不同声源的空间位置反映出来,使人们在听录音时,就好像身临其境直接听到各方面的声源发音一样。这种放声系统重放的具有立体感的声音,叫做立体声。

  在舞台上用两个相距不太远的传声器,分别连到两个放大器上,然后把放大器放大后的变化电流连接到另一个房间的两个与传声器位置对应的扬声器中。这样当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由左向右、边走边唱地走过时,在另一个房间里的听众就会感到好像演员就在自己面前由左向右、边走边唱地走过一样。如果用两个录音机同时分别记录从两个传声器送来的音频电流;放音时,再将同时放音的两个扬声器放到与传声器对应的位置上,听到的声音就会有很好的立体感,这就是两声道立体声录音。现在的立体声磁性录音机大多是两个声道的。它的录音磁头和放音磁头都是由上下两组线圈做成的,磁头的磁心叠厚比一般用的磁带录音机磁头磁心叠厚要窄一半多,在磁带上的磁迹也就比普通录音机记录的磁迹窄一半多。这样,一条磁带上就有四条磁迹。在录音时,声音由布置在左右的两个传声器转变成音频电流后,由录音机内的两套放大器分别进行放大,并分别送到录音磁头的两组线圈内,当磁带经过录音磁头时,两声道的录音就同时被记录到磁带的两条磁迹上。在放音的时候,磁带通过放音磁头时,放音磁头的两组线圈分别感应出两条磁迹的变化电流,经过两套放大器分别放大,然后由布置在听众左前和右前的两个扬声器分别重放出两个声道的声音,使听众获得立体感。

  与单声道相比,立体声有如下优点:(1)具有各声源的方位感和分布感;(2)提高了信息的清晰度和可懂度;(3)提高节目的临场感、层次感和透明度。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1
立体声



战永杰



  我们听声音时,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我们所以能分辨声音的方向,是由于我们有两只耳朵的缘故。例如,在我们的右前方有一个声源,那么,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然后才传到左耳,并且右耳听到的声音比左耳听到的声音稍强些。如果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很高,传向左耳的声音有一部分会被人头反射回去,因而左耳就不容易听到这个声音。两只耳朵对声音的感觉的这种微小差别,传到大脑神经中,就使我们能够判断声音是来自右前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双耳效应”。

  一般的录音是单声道的。例如一个音乐会的录音,从舞台各方面同时传来的不同乐器声音,被一个传声器接收(或被几个传声器接收然后混合在一起),综合成一种音频电流而记录下来。放音时也是由一个扬声器发出声音。我们只能听到各个方向不同乐器的综合声,而不能分辨哪个乐器声音是从哪个方向来的,感觉不到像在音乐厅里面听音乐时的那种立体感(空间感)。

  如果录音时能够把不同声源的空间位置反映出来,使人们在听录音时,就好像身临其境直接听到各方面的声源发音一样。这种放声系统重放的具有立体感的声音,叫做立体声。

  在舞台上用两个相距不太远的传声器,分别连到两个放大器上,然后把放大器放大后的变化电流连接到另一个房间的两个与传声器位置对应的扬声器中。这样当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由左向右、边走边唱地走过时,在另一个房间里的听众就会感到好像演员就在自己面前由左向右、边走边唱地走过一样。如果用两个录音机同时分别记录从两个传声器送来的音频电流;放音时,再将同时放音的两个扬声器放到与传声器对应的位置上,听到的声音就会有很好的立体感,这就是两声道立体声录音。现在的立体声磁性录音机大多是两个声道的。它的录音磁头和放音磁头都是由上下两组线圈做成的,磁头的磁心叠厚比一般用的磁带录音机磁头磁心叠厚要窄一半多,在磁带上的磁迹也就比普通录音机记录的磁迹窄一半多。这样,一条磁带上就有四条磁迹。在录音时,声音由布置在左右的两个传声器转变成音频电流后,由录音机内的两套放大器分别进行放大,并分别送到录音磁头的两组线圈内,当磁带经过录音磁头时,两声道的录音就同时被记录到磁带的两条磁迹上。在放音的时候,磁带通过放音磁头时,放音磁头的两组线圈分别感应出两条磁迹的变化电流,经过两套放大器分别放大,然后由布置在听众左前和右前的两个扬声器分别重放出两个声道的声音,使听众获得立体感。

  与单声道相比,立体声有如下优点:(1)具有各声源的方位感和分布感;(2)提高了信息的清晰度和可懂度;(3)提高节目的临场感、层次感和透明度。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1

为什么钻冰能取火?







  水一般存在于0℃以下的环境中,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可以用它来冷却食物或制成冷饮,如冰镇汽水、冰镇啤酒之类。冰还可以用来引火、取暖,你大概不清楚吧!



  用“冰”取火,这绝不是天方夜谭。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在他的小说《哈特拉斯船员历险记》中,就有用冰取火的描写。南极考察队的队员们,在丢失火种的情况下,他们面对寒冷和饥饿威胁,开动了脑筋,终于用“冰”重新取得了火种。



  人们常听说钻木取火,而用冰是如何来取火的呢?这就是涉及到物理中几何光学的原理了。光通过两种媒质的界面时,要发生折射。凸透镜(会聚透镜)是一种光学元件,它对光有会聚作用。让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光线会聚焦点,从而使热量集中到焦点上。如果在焦点处放些易燃物质,易燃品就会燃烧起来。



  “钻冰”取火,就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人们取大小适度的一块冰,首先将冰磨制成一凸透镜。然后,利用太阳光找到冰凸透镜的焦点,便可利用此冰凸透镜引燃火种。这就是所谓“钻冰”取火的奥妙!



  中学生们,如果你手边有一放大镜(凸透镜),可以利用太阳光,采用平行光聚焦法,试一试能把一张白纸烧黑点燃吗?能用冰磨制一块凸透镜吗?你能“钻”冰取火吗?亲自试一试。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1
公路上的海市蜃楼



安徽合肥34中 张跃



晴朗的天气里,你驱车或步行在野外平直的水泥公路上时,当你极目远望,你会发现前方的远处路段呈现一片白亮,像镜面,又像铺了一层水银。而且在白亮中,还清晰地出现更前方远处汽车穿梭的倒影,连车窗玻璃的反光都刺目可辨。这时,你会怀疑前方刚下过雨,路面有积水所致,但当你走到近前,却依旧是干燥的路面。再望前方,仍有此景状。若前方的路面有起伏,你甚至可以观察到几条这样的亮带,这就是公路蜃景。

公路蜃景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在阳光的照射下,路面温度很高,使贴近路面的空气层变得稀薄,折射率减小,以致远处景物的反射光,在射向路面热气层时,会发生全反射,这全反射的光进入人眼,就引起以上的视觉效果。如果你没有机会去海边或沙漠,不妨到公路上去体会一下海市蜃楼的景象吧。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1
自制教具“三棱柱水槽”
──主要用于光的折射知识引入
湖北省宜昌市六中 伍小明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很普遍,但一般跟我们的光路图还有比较远的差距,直接用光路图来解释不是很直观。由此,我制作了一个三棱柱水槽。该教具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效果也很直接,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它能演示的内容比较有限,我在教学中主要用来对光的折射现象引入。
该教具如下:
该水槽由无色透明玻璃做成,越透明越好,如果有颜色会影响效果,侧面用三块大小相同的玻璃,宽度在45~50cm比较合适,高度60cm左右,底面也有玻璃封闭,上面不封口,便于往里面加水。制作完成后,就成了一个正三棱柱容器。
使用方法: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开始时,将该容器放置在教室的中间部位,高度要在学生平视时可以看到该容器的中下部位。先让同学们透过这个空水槽看自己对面的同学,并保持位置不动;随后,往容器中加水,让同学们再透过装有水的水槽看刚才的方向,同学们都会有新的发现。他们会发现对面的同学的位置发生了偏移,透过水槽看到了不在水槽后方的同学,旁边的同学你也看到了。由此引入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偏折。而且在这儿可以很容易让学生记住此时光线传播的方向,强调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周围的光线(或发出的光线)进入我们人眼。最后也可以很好地对照这个实验画出相应的光路图。
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水槽一定要做结实,外面最好还用透明胶再围上几圈,我在加水时,总担心这个水槽会散开来。
2.该水槽在放置时要放在平整的地方,如果不平整加水后底面容易破碎。
3.有的学生在水槽中有水时会观察到水槽内表面发生的镜面反射现象,教师要及时加以提示。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2
光与色的混合

山东省莒县店子集镇中心初级中学 常松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光的色散”中明确提出了光的三原色,而颜料的三原色只是给出混合图,具体什么颜色没有说明,要求学生自己去调查了解。学生调查的结果是:红、黄、蓝。我也请教过几位美术教师,他们的答案也是红、黄、蓝(当时参考书没有发下来)。幸好我多方查证,才没有教错。
事实上,光与色的混合除了色光的混合(也称加色混合)、颜料的混合(亦称为减色混合),还有一种叫视觉混色(也称中间混色)这是一种在视觉上形成的混色印象。
一、色光混合
色光的混合为加色混合,是光线的增加,两种色光混合,光度为两色之和,合色愈多,则光度愈强,愈近于白。其中品红与绿、黄与蓝、青与红,这些补色光混合和红与蓝、绿三原色光混合都成为白光。彩色电视机、彩色显示器、彩色液晶显示器,三基色日光灯管就是应用该原理而设计制作的。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将这色光三原色红(R)、绿(G)、蓝(B)投射到一个白色的平面上时,两种光色相叠射,则得出混合黄(Y)、品红(M)、青(C)。如果将三种原色完全重叠投射,则混合出白光(W)。
格拉斯曼(H.Grassman)总结了加色混合的现象,叫做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有以下几点:
(1)视觉只能辨别色彩的三种变化:明度、色相、纯度。
(2)两种光色组成的混合色中,如果一种色光发生变化,而另一种不变,则混合色也随之变化。补色律:每一种色都有一个相应的补色,便产生中间色,其色调决定两色的相对数量,其纯度决定二者在色相环上的距离。
(3)色相相同的光,不论它们的光谱组成是否一样,在混色中都具有同样的效果,即视觉上相同的两色,都是等色。代替律:相似色的混合仍然相似。如果A色=B色,C色=D色,那么A色+C色=B色+D色。
(4)由几种色光组成的混合色的亮度,是各色光亮度的总和。
二、颜料混合
绘画颜料、印刷用的油墨及其它工业用的染料等等,这些着色材料的混色大体上比原来的颜色暗。原因他们反射光线的减少,两色混合后,光度低于两色各自原来的光度,合色愈多,被吸收的光线愈多,反射的光线愈少就愈近于黑。颜料三原色品红(M)、黄(Y)、青(C)是减色原色,它们相加混合而形成的是(近似)黑(BK),或其中任何二种色料相加而呈现的混合色都是暗于原色,也就是要减却二色的补色成分。所以称这种色料的混合为减色混合。彩色印刷的油墨调配、彩色照片的原理及生产、彩色打印机设计以及实际应用,都是黄、品红、青为三原色。彩色印刷品是以黄、品红、青三种油墨加黑油墨印刷的,四色彩色印刷机的印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彩色照片的成像中,三层乳剂层分别为:底层为黄色、中层为品红、上层为青色。各品牌彩色喷墨打印机也都是以黄、品红、青加黑墨打印彩色图片的。
颜料品红(M)、黄(Y)、青(C)混合能产生红(R)、绿(G)、蓝(B),也就是说加色混合三原色与减色混合三原色成了各自相反的间色(二次色)。这个原理被应用于天然色摄影和原色版印刷等行业色的分解与构成。
三、视觉混色
视觉混色不是直接由色光混合的加色法,也不是直接用颜料调和的减色法,而是使用颜料的一种加色混合方法,也可以叫中间混合,正如约翰内斯.伊顿说的,“在我们讨论色彩调和的颜料方法之外,还有用视觉调和的方法,这种的组成是将纯度色彩并置成小色域或点子的视觉调和,然后从一定的距离来观看这个表面具有的小色域或点、线的画面。在眼睛中,他们有被调和成一个单一色彩的感觉。这种加色法调和类型的优越性是:混合后的色调掺合性较少,而颤动性则增加。”

视觉混色的色感,就其明度来说,既没有提高,也没有降低,如将色料三原色M(品红)/Y(黄)/C(青)三等分色盘,G(蓝紫)/Y(黄)和R(红)/C(青)补色等分色盘,放在转动装置上,这些色盘旋转中呈现的是漂亮的中灰色或浅灰色。这就是说,色料的三原色的反射光虽然混合不出白色,但在改变混合方法时,也不会是黑浊色,而是三色平均明度的灰色。同样,互为补色的二种色料在此种混合下,也不是黑浊色,而是二色平均明度的灰色。虽然颜色盘的混合只能用于示范表演,但却提示了这样一个原理:在视网膜的相同部位,两种以上颜色不断予以刺激,就能在人的视觉上产生被平均了的混合色──保留着两种色以上的各色平均明度的一种新的混色。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2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江苏盐城盐都葛武中学 潘富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古诗,这些民谚、俗语、古诗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下面按类列举如下:

一、力学

1.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

2.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难以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5.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6.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7.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8.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9.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10.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11.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12.坐地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3.如坐针毡

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14.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15.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16.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二、热学

17.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将有大雨到来。

18.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所以当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19.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20.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2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2.瑞雪兆丰年

由于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3.釜底抽薪

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吸收不到热量,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24.水火不相容

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25.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6.纸里包不住火

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

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比热容

三、电磁学

29.千里眼,顺风耳。

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四、光学

30.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1.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因为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32.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33.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36.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37.海市蜃楼

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

38.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花反射红光。

五、声学

39.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频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4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42.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同的人音色是不同的。

六、物质结构

43.墙内开花墙外香

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44.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

因为分子是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

45.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2
奇妙的服装图案


你想过没有,服装颜色和图案的设计中,还大有学问哩!巧妙的设计,能产生奇特的效果。
许多青年人爱穿水兵的“海魂服”,这种针织衫上有蓝白相间的粗横条,清新爽朗,小伙子穿起来,确实神气。有趣的是,瘦人穿上它,显得丰满,而胖人穿了它,看起来更臃肿了。这是一种光学现象──视错觉造成的。
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物体,由于采取不同的分割方法,便会引起人们的错觉。如上图中的两个正方形,是一样大小,由于左面的采取横向分割,右面的采取竖向分割,结果左面的图形看起来高一些,右面的图形则宽一些。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叫做“分割错觉”。
同样的分割用在不同的地方,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在装璜设计上,要想使一只盒子显得高一些,就可采取横向分割;然而在衣着装饰上的分割错觉却恰好相反,矮胖的人穿横向条纹的“海魂服”,不但没有增加高的感觉、反而增加宽的感觉,显得更胖了。这是因为盒子一般不太大,它正好处在人眼的正常视野中,眼球不必转动就可以看清它,观看横向分割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把分割条数考虑进去,便觉得高度有所增加。观看穿横向条纹衣服的人,情况便有所不同,为了能看清这些条纹,视线必然会沿着条纹方向移动,不自觉地把条纹长度跟条纹间隔作比较,就觉得横向的宽度增大了。所以,矮胖的人不宜穿“海魂服”之类的横向条纹衣服,而适合穿竖直条纹的服装。
视错觉的现象还有好多种。假如你用一只眼睛正面去看上图中的四个字母,你会明显地感到它们的颜色深浅不同。记住那个颜色最深的字母,然后从侧面斜看这四个字母,就会发生一个意外的变化:原来那个最黑的字母,变成灰色的了,这时最黑的字母已经是另外一个了。这种现象叫做“象散错觉”。根据这个原理,现在已经设计出一些“会变色的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块布,却感到色泽、深浅都不一样。有一种斜纹布,左看似红,右看却又象绿。这除了在它的经纬纱中分别配有红、绿线外,纹理引起的“象散”现象也起了重要作用。
`
歌唱家们在舞台上喜欢穿着拖地的深色连衣裙,或者是黑色的长装。这样的服装会给观众一种“苗条”秀丽的感觉。这也是光学原理在起作用。两个大小相等的黑白色正方形,好象白的比黑的要大一些。这是因为,浅色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周围总有一圈光线围着,好象是从象中渗出来似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光渗”。黑色背景下的白色物体,由于光渗作用,它在视网膜上的象要比实物大一些;白色背景下的黑色物体,情况恰恰相反。所以便产生了白大黑小的错觉(光渗错觉)。假若把画在黑色背景上的白圆点,跟画在白色背景上的同样大小的黑圆点,同时放在一起看,会觉得黑圆点要比白圆点约小五分之一。同是一个人,穿深色衣服的时候,要比穿浅色衣服显得瘦些,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2
日食和月食







在自然现象中,日、月食可以被列为最著名之列了。直到今天,许多教派还赋予日月食宗教的色彩。例如在印度,某些部落就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在我国也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不管现在人们是否相信这些传说,这并不重要,但它反应出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的强烈关注。

日全食绝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大约每一年半就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发生一次日全食。当发生日食时,月球正运行在地球和太阳中间,月球椭圆形的影子投影到地球表面。由于地球和月球都在运动,所以月球的影子以很快的速度扫过地球表面。在投影扫过的区域内,人们就可以看到日全食。扫过的这片长条形区域成为全食带。由于全食带很窄,一般仅有200公里左右,所以对于在地球上某一特定区域的人们来说,要约300年才能见到一次日全食。

日食的开始是默默无闻的。在太阳的西边缘,由月影产生一个小小的缺口,这意味着月球已开始侵占太阳表面了。这个小缺口在逐渐增大,直到约一个半小时后,太阳的表面几乎完全被侵占,只剩一条娥眉月形的亮带。以上构成了日食的偏食阶段。接下来直到全食发生的几分钟是很壮观的:气温骤然下降、天空变暗、群星浮现、一团淡黄色的薄雾笼罩着远方的地平线。鸟儿们由于突然来临的黑暗而不知所措,四处乱蹿寻找着自己的家。一切都好象在刹那间肃静了下来。当窄窄的弯月形的光边穿过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时,就变成一系列的小珠子。这些光斑成为“贝利珠”。日食的观测日食的观测方法有多种。直接用肉眼观测是很危险的。在每次日食的时候,总有些人因用肉眼直接观测而使视网膜受损。人的晶壮体象凸透镜一样把阳光聚焦在视网膜上。当直视太阳时,会烧伤视网膜,损伤视力,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在偏食阶段,你可以用望远镜投影的方法来观看。小孔成象法、在脸盆里放稀释的墨水法也可以观看。最普通的方法是用熏黑的玻璃,磁盘盘芯,照相底片或焊工的防护玻璃。当全食发生时,你就可以用肉眼直接观看了。这时太阳的光亮已降低到满月的程度。月球象个黑盘子挡住了太阳的光球。唯一可见的是太阳的日冕,一个非常漂亮的太阳外层大气。

月食日食发生在新月时,也就是农历初一左右。相反月食发生在每月十五左右的满月时。这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月全食每13.5个月发生一次,月偏食的情况少些,约22个月一次。尽管月全食在发生频率上比日全食少,但对住在某个地区的人们来说更有机会看到月全食。为了观看日全食,你必须到那窄窄的全食带中去,而对于月全食,只要是处于面对月球的那一半地球的人来说都可以看到。在月食时,地球的阴影逐渐蚕食掉月面,使夜空变暗。由于地球大气层对光线的散射作用,使太阳余光可照射到处于地球阴影中的月球上,从而日全食时的月面不是全黑而是呈现一种古铜色。即使仅通过一个小望远镜,看到的月面也是非常漂亮的。对任一年,都会至少发生两次日食,最多发生7次食:五次日食两次月食或四次日食三次月食。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3

为什么停车信号用红色







我们知道,光线通过空气时会发生散射,对于相同的媒质来说,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

在所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是最长的,它约为紫光的1.7倍,所以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得较远。特别是在下雨或大雾的天气里,空气的透明度大大降低,这种作用就更为明显。

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信号,可以使司机在比较远的地方看到信号,制动车子,减速慢行;如果司机在近处才看见停车信号,由于车的惯性作用是停不住的,极易发生危险。另外,红色会引起人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是一种使人兴奋的扩张色,所以红色信号灯比较醒目,这也便于提醒司机及早刹车,防止事故发生。

红色信号灯不仅可以作为停车信号,还可以作为各种危险、警示信号。比如,在城市的某些高大建筑物的顶上常要装设红灯,这一盏盏的红灯可以保障夜航飞机的飞行安全,防止撞机事故的发生。另外,还可以作为公安消防部门的标志。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3

镜子的妙用







镜子,可以说是家家都有。它之所以能映出你的模样来,完全是因为镜子有反射光的本领。

据说河南殷墟古墓中出土的古铜镜的研究,我国劳动人民制造和使用铜镜至少有三千二百多年了。

镜子除了用来梳妆,还有其他用途。阿基米德就曾使用平面镜火烧了敌人的战船。

有一天,烈日当空,罗马舰队来攻叙拉古城。突然,阿基米德出现在城头,只见他一招手,城墙上站起不计其数的妇女,人人都拿着一面铜镜子。罗马士兵开始时提心吊胆,以为阿基米德又发明了什么新式武器,后来看到妇女们手里拿的是镜子,不禁大笑起来:难道镜子能阻挡我们攻城吗?没等罗马士兵笑完,就见阿基米德把手一招,让铜镜反射的阳光恰好射到一艘敌舰的船帆上,妇女们也一起将镜子的反射光射到这个船帆上。不一会,罗马将军乘坐的这艘旗舰着火了,士兵们惊叫着跳水逃命,再也笑不起来了。

阿基米德用平面镜火烧了敌船,庙里的和尚却用平面镜来避灾祸。

从前,在深山中的古庙房檐下,常常倾斜的挂着一面大青铜镜,镜面对着上山的羊肠小道。在镜子斜对着的庙里的地上放着一盆水,从水中可以看到镜子反射来的庙外得情况。在慌乱年代,老和尚一听外面有动静,便赶快去看盆中的水,若有歹徒前来捣乱,不等坏人登门,和尚们便躲的无影无踪。和尚们实际上是用平面镜做成了潜望镜,虽然和现在的潜望镜样子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

农民在修建水利工程时,有时也巧妙的利用了平面镜。有些水利工程需要修地下隧道,在地下无法解决照明的时候,人们就在井口和井底拐弯处各放一个大平面镜,就可以把绚丽的阳光送进几十米深的竖井和隧道里。

你知道自行车尾灯的用处吗?千万不要以为它只是一种装饰品,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安全。尾灯的外表面是一个透明窗,内表面有许多个互相垂直的由三个面组成的小三棱锥。这些三棱锥实际是些光的反射器,不论光从哪里射来,它都能把光线平行于原方向反射回去。在夜间骑车时,后面汽车的灯光被尾灯反射到汽车司机眼中,会使司机看清前面的自行车,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你见过万花筒吗?现在它也许引不起人们很大的兴趣了,但在一百多年前它刚出现时,却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许多人爱不释手,甚至不少人写文章赞美它。在筒里放上些彩色纸片或碎玻璃片,会出现美丽的图案。略一转动,又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图案。其实,万花筒构造十分简单,它只是用三块大小一样的平面镜拼成一个三角棱柱,中间放上些彩色碎玻璃或彩色纸片即可。由于三个镜面的反射,每个碎片都能成五个像,许多碎片就会成许多的像,这些像互相对称,组成了美丽的图案。至于万花筒能组成多少个图案,即使请一位大数学家来,也不可能数的清。

凹镜和凸镜称为球面镜,它们与平面镜一样,也是利用了镜面反射光线的作用。利用凹镜会聚光做成太阳灶,已为人们熟知的应用。其实,凹面镜还有更多的应用。如仔细看一下生物显微镜的载物台下面,会发现装着一个凹镜,它的作用是反射并会聚光,增强观察的亮度。当光照射到凹镜上时,经凹镜反射并会聚的光穿过放在载物台小孔上的切片,经物镜、镜筒和目镜到达观察者的眼中,能使观察者清楚的看到切片。

在一些游艺室里,你会看到哈哈镜。当你走到镜子前,会看到镜中自己那奇怪的样子,几乎不能相信是你自己。稍一移动,又会变成另外一副奇怪的样子,原来,哈哈镜的各部分都不是平的,有的部分是凹面,有的地方是凸面,凹面可以成放大的虚像,凸面可以成缩小的虚像,这就造成了你身体的奇怪样子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3
皓月当空与繁星满天







“皓月当空”、“繁星满天”是语文教学常用的两个成语,常有人将它们搭配而用。从语文角度来说,它们字数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因而显得珠联壁合。可看似姻缘甚浓的两个成语却并不该出双成对,因为“皓月当空”“繁星满天”是说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周围繁星似锦、星罗棋布,想来是一幅众星捧月的星空美景。可仔细想来,这是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我们不妨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下“皓月”与“繁星”的成因及特点,便知其然。

众所周知,月亮和大多数的星星都不是光源,但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原因是照到它们表面的太阳光发生漫反射后光线照到了人的眼睛里,引起了人的视觉,对于同一光源来说 ,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例如,一盏60瓦的白炽灯,放在狭小的卧室,因为墙壁距白炽灯较近,因而显得非常明亮;而放在宽敞的大厅,因为墙壁距白炽灯较远,因而比较昏暗。

一般的星星到地球的距离都远大于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所以本身不发光的星星靠反射太阳光引起人的视觉,由于距地球太远,反射产生的星光比月光暗的多。本身发光的部分恒星,许多比太阳明亮的多,同样是因为距地球太远,因而仍然没有月亮那样明亮。皓月与繁星的关系就好比一盏明亮的日光灯与一支昏暗的蜡烛放在一起一样,蜡烛的光被日光灯遮盖的所剩无几。所以“皓月当空”与“繁星满天”便互不相融,只有“月明星稀”一词更为确切。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3
光速是怎样测出来的







真空中的光速是最古老的物理常量之一。伽利略曾经建议,使光行一段7.5千米的路程以测定其速度,但因所用的设备不完善而未成功。

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迈第一次提出了有效的光速测量方法──利用木星卫星的成蚀。惠更斯根据罗迈提出的数据和地球的半径,第一次计算出了光的传播速度约为200000千米/秒;1728年,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德雷得出光速为310000千米/秒;1849年,法国人菲索测得光速是315000千米/秒;1850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测出光速是298000千米/秒;1874年,考尔纽测得光速为299990千米/秒。接下来以光速测定为终身目标的是迈克耳孙。

迈克耳孙1873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并留校教物理和化学。大约在5年后,开始进行光速的测量工作,随后游学欧洲,在德国和法国学习光学。回国后离开海军成为凯斯学院物理学教授。迈克耳孙因为精密光学仪器和和借助这些仪器进行的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工作作出的贡献获得190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迈克耳孙自己设计了旋转镜和干涉仪,用以测定微小的长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长。1879年,他得到的光速为299910±5千米/秒;1882年,他得到的光速为299853±6千米/秒。这个结果被公认为国际标准,沿用了40年。迈克耳孙最后一次测量光速在加利福尼亚两座相差35千米的山上进行的,光速测量精确度最后达到了299798±4千米/秒。他就在这次测量过程中中风,于1931年去世。

在激光得以广泛应用以后,开始利用激光测量光速。其方法是测出激光的频率和波长,应用c=λν计算出光速c,目前这种方法测出的光速是最精确的。根据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把真空中光速值定为c=299 792 458米/秒。在通常应用多取c=3×108米/秒。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3

小小窗户知识多



湖北钟祥市第五中学 李昌华



只要我们留心,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觉得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我们在教室、家里、车上随时都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窗户玻璃,别看它平常,其中却有很多物理现象,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现略举几例:

● 在天气寒冷时,教室的窗户玻璃会变得模糊起来,而家里的窗户玻璃却没有这种现象?

在天气寒冷时,教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而液化,并吸附在窗户玻璃上,所以玻璃变得模糊。教室内人多,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家里大的多,所以在教室里这种现象就非常明显,而在家里却不明显。

● 寒冷的冬天,窗户玻璃室内的一面会结上一层冰花,而室外却没有?

在寒冷的冬天,特别是在深夜,气温特别低,室内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冰而吸附在玻璃上。但室外的气温一直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少,所以窗户玻璃室外的那一面不会有冰花。

● 外面骤然降温,而关紧门窗的室内仍然较暖和?

在室外,由于空气的运动,冷空气代替了热空气,所以外面的气温骤降。如果门窗紧关着,室内的热空气不能与室外的冷空气交换,室内也就比较暖和。夏天打开空调时要关好门窗也是这个道理。

● 小轿车的挡风玻璃为什么是倾斜的而大货车的挡风玻璃却是竖直的?

轿车比较低,司机看前方时视线接近平视。如果轿车的挡风玻璃是竖直的,在夜晚车内开灯时,车内的人和物体就可以在玻璃上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它们所成的像就会在司机的正前方,从而容易使司机产生错觉。挡风玻璃做成倾斜的,车内的人和物体的像在司机的斜上方,就不会干扰司机。而大货车比较高,司机的视线向下。挡风玻璃是竖直的,夜晚行车车内有灯时,车内的人和物所成的像在司机的正前方,并不会干扰司机的视线。

● 浴室、卫生间的窗户大多用毛玻璃,它有什么作用?

毛玻璃又称为磨砂玻璃,它是将平板玻璃的表面经机械喷砂、手工研磨或用氢氟酸溶蚀等方法处理成均匀毛面而成。光射到玻璃上时能发生折射,但由于表面粗糙,它的折射杂乱无章,因而它具有透光而不能透视的特点。这种玻璃多用于需要隐蔽或不受干扰的房间,如浴室、卫生间和办公室的门窗等。

● 透过窗户玻璃看物体有时会变形,这是为什么?

室外的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通过玻璃时要发生折射,有时由于玻璃不均匀(物质、厚度等)或表面不平整而导致折射光线偏离,这些光线再射进人的眼睛,人所看见的物体就变了形。

● 夜晚,我们在教室内看不清外面的物体,但可以看见教室内的物体在玻璃中成的像;而在白天,可以看见室外的物体,却看不见室内物体在玻璃中所成的像?

我们知道,光线射到玻璃上时既发生反射,又发生折射。夜晚,教室内有灯,玻璃反射室内的光线比室外射进室内的光要强得多,因此室内的人就可以清楚地看见室内的物体通过玻璃所成的像,而看不见室外的物体。白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 起风时,若窗户没关严,留有小的缝隙就会听到呜呜的响声。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窗户没有关严,留有一些小的缝隙,空气快速通过小的缝隙时,就像我们打口哨一样,引起空气的振动而发出响声,并且风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缝隙越小,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 为什么关紧门窗外面的噪声变小了?

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如果噪声声源在室外,关紧门窗,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噪声就会变得小了。门窗的密闭性能越好,就越能减弱噪声。

● 用干抹布擦玻璃时,为什么玻璃上总会粘上一些轻小的物体?

用干抹布擦玻璃时,抹布和玻璃发生摩擦,使玻璃带电,而吸引轻小物体。

其他的还有,如汽车上的窗户玻璃多用钢化玻璃,是因为这种玻璃在破碎时成颗粒状,不易伤人;轿车的后窗玻璃多用电热玻璃,是因为在天气寒冷时给玻璃通电产生热,防止车内的水蒸气液化吸附在玻璃上而影响司机观后;还有一种玻璃具有单视效果,这种玻璃是在平板玻璃表面涂覆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薄膜制成的。它在迎光的一面具有镜子的特性,而在背光的一面则具有普通玻璃的透明效果。白天,人们从室内透过热反射玻璃幕墙可以看到外面车水马龙的热闹街景,但室外却看不见室内的景物,可起到屏幕的遮挡作用。晚间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室内光线的照明作用,室内看不见玻璃幕墙外的事物,给人以不受外界干扰的舒适感,但对不宜公开的场所应用窗帘等加以遮蔽。还有一种夹层玻璃(也称中空玻璃),用它作窗户玻璃具有隔热、隔音的功能。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3
人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周肇威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了。曾经有人认为是眼睛发出光线,这些光线碰上物体,人才看见那些物体。还有人认为眼睛发出触须那样的东西,通过触摸而看到物体。实际上这些看法很容易驳倒。如果人眼能发出光线或触须,那么为什么在黑夜看不见物体,而一开灯就能看见了呢?

  直到公元11世纪,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赛木(我国以前有些书中翻译为阿尔哈金)才纠正了上述看法。他认为光线是从火焰或太阳发出,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东西。

  现在我们知道,人眼好像一架照相机。当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或不发光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通过眼睛的折光部分在眼的视网膜(俗称眼底)上形成物体倒立的像,然后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产生视觉,人就看到了物体。

  对于这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弄明白了,今天继续研究它还有什么意义呢?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已经制造出了机器人,要机器人能更清晰地看到东西、分辨东西,就需要制造能很好地仿效人眼的仪器。但现在的机器人以及一般光学仪器还远远没有人眼那么精密、灵巧和高度自动化呢!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4
测量员的助手

周肇威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即光的直进,用途很广,下面就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木工在检验木条是否平直时,往往闭住一只眼,把张开的另一只眼放到木条的一端,沿着木条的边缘望去,如果边缘重合成了一点,就说明边缘上的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栽树苗或者埋电线杆,要想栽成一条直线,也要应用光的直线传播。测量员进行大地测量时,要用标杆来确定直线,具体做法是:先按照规定的方向,在地面上竖直地立起两根标杆确定直线的方向。再请人拿着第三根标杆向前走到第二根标杆前面某一位置上,测量员在第一根标杆处用一只眼朝第一、二根标杆的方向望去,并用手势指挥拿第三根标杆的人移动标杆的位置,等到第三根标杆恰好被前两根标杆遮住时,三根标杆便在一条直线上了。第四、五根标杆的位置也是如此确定。你可以找几位同学试一试看。
  使用小平板仪(图41)测绘方向线MN时,要使照准器的觇孔、照准丝和M点的标杆在一条直线上,这也是利用了光的直进。
  我们的眼睛和大脑也是利用光的直进来确定物体位置的。这里有一枝笔,你伸手就拿来了。你的手为什么能抓得那么准呢?由于光线是直进的,从两条光线的交点就能找到发光点的位置。图42画出了两只眼同时观察铅笔尖(P点)的情况,来自笔尖的两条光线PO1PO2分别射入左眼和右眼,引起了视觉。人脑根据这两条光线,自动确定出P点的位置,伸手就抓住了笔尖。如果是一只眼,那就有困难了,不信你就试一试:用左手拿一支削尖的铅笔,笔尖向上,放在眼前一定距离处,闭上一只眼睛,用右手伸直的食指,从侧面去摸笔尖,怎么样?摸不准吧?这是为什么呢?
  一些现代化设备也应用光的直进。在安装北京饭店电梯时,为了使80多米高的电梯又正又直,工程技术人员用一束激光代替了铅垂线,在激光帮助下,工程又快又好地竣工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4
树荫下的光斑为什么是圆形的?



周肇威



  烈日当空,我们坐在大树下乘凉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地上有一个个小圆形亮斑。大家很自然会想到这是太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射在地面上产生的。但是树叶之间的空隙形状各异,为什么亮斑都是恰好成为圆形的呢?这是因为树叶间的空隙大小比起太阳和太阳到树的距离来说,都是极小的,因此可以把这些空隙看作是一些小孔。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发出的光通过这些小孔在地面上成像,所以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空隙小孔成的像。因为太阳是圆形的,所以光斑也是圆形的。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4
穿衣镜需要多高

周肇威
  要认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全身像,穿衣镜至少应当多高呢?你也许会说,镜子应当和人一般高。大概古人也是这么想的,故宫里有一面镜子,大约有两米高;而《红楼梦》中,刘姥姥误入怡红院时照的镜子则是“四面雕空的板壁,将这镜子敬在中间的。”
  其实,竖直放着的穿衣镜,只要有人身高的一半就能照出全身像来,所以,大衣柜上的穿衣镜一般只有1米或90厘米长就够了。
  19世纪时,有人在实验室里设计过一个量身高的长条形平面镜,叫半长度镜,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有多高。
  现在,就拿你房间里的穿衣镜来做这个实验吧:你站到穿衣镜前面任意地方,并且让一位同学站到穿衣镜旁边,然后把你所看到自己的头顶和脚跟在镜子内的位置指点给同学,请他在镜子上用橡皮膏标出这两个点的位置。用尺子量出两块橡皮膏之间的距离,用这个数乘上2,看看是不是等于你的身高?
  你也许会想,这跟人站的位置有关系吧?人走近镜面,就应当占去更多的镜面吧?试试看,你会发现,不管站在哪个位置,两块橡皮膏之间的距离总是你身高的一半。
  图43中画的是刘姥姥站在不同位置照镜子时的光路。A是刘姥姥的头顶,从头顶射向镜面的光线Ac,与镜面交于C点,经镜面反射后进入眼睛,经过人的视觉,便在镜后的A′看到了头顶的的虚像。从脚射向镜面的光线BD,与镜面交于D点,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眼里,这时刘姥姥在BD的延长线的B′点处就看到了脚的虚像。从图中可以看出,镜子只要有CD那段长就可以看到全身像。
  课本里已经指出,平面镜里的虚像和原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此,镜中的刘姥姥的像自然和刘姥姥一般高,而且像和人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我们再研究一下CD有多长。在ΔAEB′中,由于镜面是竖直的,刘姥姥也是直立的,所以CDAB′是平行线,另外,ECCA′,即C点是EA′的中点,三角形ECD和三角形EAB′是相似的,它们对应边之比是12,所以CD当然是AB′或AB12了。即镜长是身高的一半。
  当刘姥姥缓步向镜后退去的时候,她的虚像当然要面对面地跟随着远离镜面,但是镜长仍是身高的一半,同学们可以自己画图来证明。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5
自行车尾灯的光学原理

周肇威
  自行车后面装着一个红色的尾灯,里面没有灯泡,它有什么用处呢?白天,它的红颜色会引起后面的汽车司机的注意。夜晚,你拿个手电筒照一下,它会“发光”。它的本领是不管入射光从哪个角度射来,它的反射光都能逆着原方向反射回去。自行车尾部安上它,后面的汽车灯光照在它上面,司机看上去特别耀眼,就引起了司机的注意,避免汽车撞上。
  现在拿两面镜子,使它们互成90°,这样组成一个偶镜,你做一次偶镜的游戏就能揭开自行车尾灯之谜了。把偶镜立在小柜子上,让镜子距地面的高度跟你眼睛的高度相同,拿一个手电筒,像图47那样让它靠着你的头。打开手电筒,让光线水平地射到偶镜上。看!偶镜上发出眩目的反射光。不管手电筒的光沿什么方向射向镜面,只要使光线保持水平,那么,反射光线就总是逆着原来的方向反射回来。
  图48画出了偶镜的光路。入射光沿AO方向射到第一面镜子M1上,经反射后,沿O1O2方向射向第二面镜子M2,最后反射光线沿O2B方向反射回来。我们可以证明O2B平行于AO1
  因为主∠1=∠2,(光的反射定律)
  O1N1MM2(它们同时与MM1垂直)
  ∠2=∠3,(内错角)
  ∠4=∠5,(光的反射定律)
  ∠690°-∠590°-∠4=∠3
  所以∠6=∠3=∠2=∠1
  因为∠3=∠7(对顶角),
  所以
  ∠6+∠7=∠1+∠2
  结论O2BAO1(同位角相等)
  如果在这个偶镜上再加一面镜子,使三面镜子互相垂直;就像从箱子上切下一个角,得到了一个四面体,这就成了角反射器,它实际上是三对偶镜。从任何方向射向角反射器的光线都会被它沿原方向反射回来。自行车的尾灯,从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蜂窝图案,它里面实际上是许许多多角反射器。本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利用宇宙飞船已经把一个角反射器放到了月球上。从地球上向这个角反射器发送激光束,精确测出激光从地球射到反射器再返回地球的时间,再利用光速就可以算出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5
两个有趣的光学游戏

周肇威
  拿一个透明的玻璃杯,灌上清水,就可以做两个有趣的光学游戏。
  晚上,把一个台灯放在远处,别的灯都关掉,把水杯举起来,透过水杯从下向上看,你会看到,水的内表面像镜子一样,映出远处的台灯。如果台灯比较亮,你会发现,那水面竟然闪着银光!
  好,现在拿一支铅笔,把它的笔尖插到水中,透过水杯从下往上看,在水面上下出现了两个铅笔尖,一个向下,那是直接看到的铅笔尖;一个向上,那是铅笔尖的像(图49)。你看,这水的内表面不也是一块地道的镜子吗?
  这两个游戏里观察到的现象,都是光从水里射到水和空气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造成的。光从水里射向空气中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反射现象呢?下面就来讲这个问题。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5
光的全反射

周肇威
  课本里“光的折射”一节已经介绍过,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里的时候,光在分界面上有一部分被反射回水中,另外有一部分则进入空气里发生折射。那里已指出,这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见图410)。
  如果在水里放一个密封的灯泡,外面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套筒,套筒上开一条缝。转动套筒就可以改变透出的光线射向界面的方向。通过直接观察就可以看出,当入射角从小变大时,折射角也越来越大,而且折射光逐渐变弱,反射光逐渐变强。
  由于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达到某个值时(还未到90°),折射角就已经达到90°,这时就没有折射光,光全部都反射回水里了。这就是全反射现象。这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上面讲的,当光从水里或玻璃棱镜里射向它们和空气的分界面时,只要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就全部反射回水或玻璃里。这就是上节小游戏中出现的现象的原因。
  再想一想: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只要看一看这种情况下折射角的特点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5
光导纤维

周肇威
  1870年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到皇家学会的演讲厅讲光的全反射原理,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装满水的木桶上钻个孔,然后用灯从桶上边把水照亮。结果使观众们大吃一惊。人们看到,放光的水从水桶的小孔里流了出来,水流弯曲,光线也跟着弯曲,光居然被弯弯曲曲的水俘获了(图411)。
  人们曾经发现,光能沿着从酒桶中喷出的细酒流传输;人们还发现,光能顺着弯曲的玻璃棒前进。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光线不再直进了吗?这些现象引起了丁达尔的注意,经过他的研究,发现这是全反射的作用,即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当入射角大于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全部光线都反射回水中。表面上看,光好像在水流中弯曲前进。实际上,在弯曲的水流里,光仍沿直线传播,只不过在内表面上发生了多次全反射,光线经过多次全反射向前传播。
  后来人们造出一种透明度很高、粗细像蜘蛛丝一样的玻璃丝──玻璃纤维,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射入玻璃纤维时,光就沿着弯弯曲曲的玻璃纤维前进。由于这种纤维能够用来传输光线,所以称它为光导纤维。
  光导纤维可以用在通信技术里。19799月,一条33公里的120路光缆通信系统在北京建成,几年后上海、天津、武汉等地也相继铺设了光缆线路,利用光导纤维进行通信。
  利用光导纤维进行的通信叫光纤通信。一对金属电话线至多只能同时传送一千多路电话,而根据理论计算,一对细如蛛丝的光导纤维可以同时通一百亿路电话!铺设1000公里的同轴电缆大约需要500吨铜,改用光纤通信只需几公斤石英就可以了。沙石中就含有石英,几乎是取之不尽的。
  另外,利用光导纤维制成的内窥镜,可以帮助医生检查胃、食道、十二指肠等的疾病。光导纤维胃镜是由上千根玻璃纤维组成的软管,它有输送光线、传导图像的本领,又有柔软、灵活,可以任意弯曲等优点,可以通过食道插入胃里。光导纤维把胃里的图像传出来,医生就可以窥见胃里的情形,然后根据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6
光通信今昔



周肇威



  我国古代用光来传递信息,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前的周朝。那时用的通信设施就是烽火台,也叫烟墩或狼烟台。台上堆有柴草和发烟剂──干狼粪,有士兵昼夜轮流看守,一遇紧急军情,夜间举火,火光冲天,白天则举烟,狼烟直上九霄,即使在很远处也能看见。这样一台接一台点燃烽火,消息很快就传到远方。我国的长城上就设置了许多这样的烽火台。后来人们又通过改变举火的方式和次数等来传递较为复杂的信息。

  烽火通信必须高筑台、多燃柴。和小巧玲珑的“孔明灯”相比则显得笨重得多了。“孔明灯”实质上是一种热气球,相传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它的外表是一个用细篾糊上薄纸的大灯笼,仅在下面开一个小口,口下近处悬挂一器皿,内盛松香或油脂,点燃后由于加热膨胀了的空气进入灯腔内,内部密度大的冷空气下降从小口排出待腔内充满热空气,热空气灯的总重小于灯体排开的空气重时,孔明灯便慢慢升到空中,直到燃料耗尽才慢慢落回地面。利用孔明灯的颜色、个数就可以向远处传递不同的信息(图4-12)。



  后来人们发明的旗语、信号火箭、信号弹等都是利用相似的道理来传递信号的。但是这些方法受气候等的影响而且传递的距离也有限。

  前面讲过的光导纤维把光通信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光在光导纤维内传播,所以保密性能好,抗干扰能力(不受外界影响的能力)强。有了激光这种新型光源,因为光强度大,方向性好,所以能传很远的距离。现在光纤通信这种先进的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我国的光纤通信事业发展也很快,已经建成多处试验工程,并能成批生产光纤光缆了。光纤通信已被列为国家技术革命的重点之一。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6
蝴蝶杯

周肇威
  中国传统的蒲剧、秦腔、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中,都有一出流传很广的剧目《蝴蝶杯》,它描写一段明代发生的爱情故事。剧中男、女双方定情之物是男家的一件传家之宝──蝴蝶杯。
  传说中的这种蝴蝶杯非常奇特,只要斟酒入杯,就可以看到林中有一只蝴蝶翩翩起舞;将酒倒去,蝴蝶也不见了。
  根据山西省侯马市仿制成功的传统的“蝴蝶怀”,它的原理大致如下:
  杯的外形如图414a)。在杯脚里将一个彩蝶装在一个细弹簧(游丝)上,只要杯受微小骚扰,彩蝶就会振动。在杯底中央嵌装一颗珠子(图(b)中的B),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杯中无酒时,彩蝶的位置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它通过凸透镜造成的实像与人眼在同一侧,人眼一般看不清楚。往杯中斟上酒以后,从图(C)可以看出,酒的截面中间薄、旁边厚,因此酒成了一个凹透镜。凸透镜与凹透镜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复合凸透镜。因为凹透镜具有发散的性质,所以复合凸透镜的焦距变长,这样,彩蝶便落在复合凸透镜的焦点之内,彩蝶通过复合凸透镜造成放大的虚像图(d),所以人眼能清楚地看到放大了的蝴蝶。因为杯拿在手里的时候,总受到扰动,因此看到的蝴蝶就翩翩起舞了。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6
三色陀螺和彩色电视

周肇威
  人的眼睛能够区别一百多种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几乎都可以呈现在彩色电视机的屏幕上。但是如果你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彩色电视机的屏幕,你就会发现彩色屏幕上的发光点只能发出红(R)、绿(G)、蓝(B)三种色光。为什么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发出红、绿、蓝三种色光就能够逼真地显示出与被摄景物一样的自然色彩呢?这可以用简单的实验来说明。
  你也许已经做过三色陀螺的实验,从这个小实验中可以看到,调配三色板上红、绿、蓝三种色光的深浅和比例,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色彩。由此可以想到,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彩是不是都可以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呢?要想方便地说明这个问题,你只要将三色陀螺的小实验稍加改动就可以了。
  拿一个陀螺和三块圆形硬纸板,在三块圆形硬纸板上,分别涂满纯红、绿、蓝三种颜色。按照图4-15中的样子,沿半径剪开一个槽。把三个硬纸板套在陀螺上,并沿槽口交错插进去成右边图的样子,转动三个硬纸板就可似调整陀螺上红、绿、蓝三种色光的比例。
  先来研究红光和蓝光的混合。调整三个圆盘,使陀螺只露出两部分比例相等的红光和蓝光。当陀螺很快旋转的时候,由于人眼视觉暂留的作用,你将分辨不出各自的颜色,所看到的只是它们的混合光──紫光,即红光+蓝光=紫光。
  用上述方法,你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红光+绿光=黄光;绿光+蓝光=青光。
  调整三个硬纸板,使露出的红、绿、蓝三个部分相等。当陀螺很快旋转时,你看到的将是白色。即红光+绿光+蓝光=白光。
  任意改变陀螺上三种色光的比例,每改变一次,就让陀螺很快旋转一下,你便可以看到粉红、橙红、橙色、蓝绿、黄绿、深紫等许多不同的色光。
  由此可见气自然界中五彩缤纷的各种颜色都可以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产生。因此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三原色。自然界中的各种颜色,都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基色光。我们喜爱的彩色电视机就是利用三原色来合成彩色的。
  首先,电视台的摄像机将被摄景物的色彩分解为红、绿、蓝三种色光,把被摄景物变成三幅红、绿、蓝三色图象,并把这三色的图象转换成为相应的电信号,由电视台通过电磁波将这些电信号发射出去。
  彩色电视机的显像管里装有三支电子枪。电视机接收到电视台发射的三种电信号分别加在这三支电子枪上,三支电子枪就发出三束电子流,每束电子流的强弱分别受三个电信号的控制。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上一点一点地交替排列着三种荧光粉,当电子流打在上面的时候,三种荧光粉分别发出红、绿、蓝三种色光。相邻的发光点挨得很紧,距离只有针尖那么大,不用放大镜是看不出来的。当三种荧光粉同时发出强弱不同的红光、绿光、蓝光时,人眼分辨不出每个发光点发出来的色光,看到的只是它们的混合色,因而,看到屏幕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6
五光石和七色光

周肇威
  我国宋代已经发现天然透明的晶体在阳光照射下发出五色光的现象,并把这种晶体叫做“五光石”。
  我国古代对于虹也有不少记载和分析。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引用孙彦光的话说:“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还有位叫张志和的人,背着阳光喷水,造出了人造虹。你不妨也试一试,背着阳光喷一口水,果真能见到美丽的彩虹。背着阳光看喷泉或喷灌散开的水珠,也能看到人造虹。
  古人有的认为美丽的色彩是太阳射出来的。有的人认为色彩是物体发出来的,阳光是白色的,阳光加上物体的色彩才出现了五光十色的世界。到底哪种说法对呢?
  这个问题直到1672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解释了著名的棱镜实验才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牛顿在他的著作《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中,叙述了当时的情景:“我在1666年初,做了一个三角形的玻璃棱镜,利用它研究色的现象。为了这个目的,我把房间弄成漆黑的,在窗户上做一个小孔,让适量的阳光射进来,我又把棱镜放在光的入口处,使通过棱镜的光能折射到对面的墙上去。当我第一次看见由此产生的鲜明而强烈的颜色,我感到了极大的愉快。”
  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里重复牛顿的实验,你会看到,阳光经过棱镜发生折射,在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光带中靠近棱镜顶角的一端是红色,靠近底面的一端是紫色,形成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彩带。如果再放一个棱镜,其底面倒置,让七色光通过,便又合成了一束白光。牛顿的实验说明,白色的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和而成的,是太阳为我们送来了色彩。
  牛顿的色散实验解开了五光石的谜,五光石在阳光下能发出色光,是由于这种透明晶体能使阳光发生色散的缘故。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7
日光发动机和日光加热器




  有一种极吸引人的想法,就是利用日光能来烧热蒸汽机的锅炉。让我们先来做一个不太复杂的计算。地球上每一平方厘米的表面,在大气界限以外受到太阳光线的直射,每分钟接受到的日光能,是能精确地测量出来的。这个数量显然是不变的,所以把它叫做“太阳常数”。太阳常数的数值,就整数来说,是每分钟每平方厘米约8焦耳。可是,太阳经常不断地给地球送来的这份热量,并不能完全到达地球表面:大约有半个小卡钟里接受的热量,可以算它5.8焦耳的热量。改用平方米来说,就是每分钟58000焦耳,或每分钟14大卡,也就是每秒钟大约1/4焦耳。我们知道,4.18千焦耳(l大卡)的热完全变成机械工作的时候,可以产生4184.6焦耳(427千克力米)的功。因此,竖直地射在1平方米地面上的日光,大约可以供给我们980焦耳每秒或略大于980瓦的能。

  要太阳的辐射能完成这么多的功,必须在最有利的条件下──阳光得竖直地射在地面上,并且得100%变成功。可是目前已经实现了的那些直接利用日光能做动力的尝试,离这种理想的条件还很远。它们的效率都不超过5%~6%。只是在最近才有几种最有效的日光发动机,效率达到了15%。

                 

  利用太阳的辐射能来做机械工作比较难,但是利用它来产生热却比较容易。如太阳能热水器,是目前使用最普遍和成效最好的一种太阳能装置,它可以为家庭、工厂或浴室、旅馆等公共场所提供洗澡、洗衣、炊事等用途的热水,水温在夏季一般能达到50-60摄氏度。这种装置构造简单,成本不高,在北纬45度到南纬45度之间的城乡地区最适用,因为这个地区里每年大约有2000小时以上的日照时间。现在全世界至少有几百万台太阳能热水器在工作。



  还有利用太阳能来蒸煮食物的太阳灶,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的太阳能干燥器,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在燃料缺乏的地区,也很有发展前途。

  在有些干旱的沿海或海岛地区和一些内陆咸水地区,还利用太阳能蒸馏器来制取淡水。

  另外,在某些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正在考虑利用太阳能供建筑采暖或空气调节。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3 08:47
隐身帽








  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里,有一个关于隐身帽的故事,说有一顶帽子,谁戴了它,别人就都看不见他。普希金在《鲁丝兰和留德米拉》里曾经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古代的传说,并且把隐身帽的奇妙的性能有趣地描写了一番。

  于是留德米拉想了起来,

  这时候她的心忐忑不安,

  她试戴了赤尔诺魔的帽子……

  把帽子转过去转过来,

  她把帽子压在眉毛上,正着戴,歪着戴,

  又把它颠倒过来戴。

  看啊!真是千古奇事!

  镜子里的留德米拉不见了;

  把帽子倒回来,

  从前的留德米拉又出现了;

  再倒着戴──又不见了;

  取下来──她又在镜子里了!

  “好极啦!魔法师!我的天哪!

  从今以后,我在这里不再有危险了……”

  俘虏留德米拉的唯一护身术,就是她有隐身的能力。在可靠的隐身帽的掩护下,她避开了卫兵的监视。这个看不见的女俘虏在不在,卫兵们只能根据她的动作来推断。

  随时随地可以看到

  她的飘忽无定的踪迹:

  有时候,金黄色的果实

  在喧哗着的枝头上不见了,

  有时候,一滴滴的泉水

  落在揉皱了的草地上了。

  这时候城堡里的人就知道

  大概是这位公主在进饮食了……

  夜幕还只刚刚揭开,

  留德米拉就到瀑布里

  去洗冷水澡。

  有一天早晨,

  卡尔本人就曾在宫里望见:

  在看不见的手下面,

  飞溅着瀑布的浪花。

  古代人的动人的梦想,有许多早已变成现实了;不少神话里的魔术已经变成了科学上的财富。穿过高山,捕集闪电,坐着飞行毡飞翔……那末像隐身帽这种东西难道就不能发明吗?换句话说,我们就找不到使别人看不到自己的方法吗?现在就让我们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5 11:15
隐身人




  在《隐身人》这本小说里,英国作家威尔斯竭力使自己的读者相信隐身是完全能实现的。小说里的主人公(作者把他描写成了一位“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天才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使人的身体变得看不见。下面是他对一位熟悉的医师所说的关于他的发明的根据。

  “我们能够看见一件东西,是由于这件东西能对光线起作用。你知道,物体或者是吸收光线,或者是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如果物体既不吸收光线,也不反射光线或是折射光线,那它就根本不能被看到。例如,你看得见那个不透明的红箱子,就因为红色的涂料能够吸收一部分光线,把其余的光线反射出去。假如那个箱子一点光线也不吸收,而是把全部光线都反射出去,那它在我们眼里就会是一个耀眼的白箱子,像银制的一样。能闪烁发光的箱子只能吸收很少的光线,它的表面上反射的光线一般也不多,只是在箱子上的某些地方,在箱棱上反射着和折射着光线,这样就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它的闪烁着反射光的外表──有点像发光的骨架。玻璃箱子发光比较少,在我们眼里它不像闪烁着光的箱子那样清楚,这是因为玻璃上反射的光线和折射的光线比较少。如果把一块普通白玻璃放在水里,特别是如果把它放在某种比水密度更大的液体里,那就几乎会完全看不见它,因为透过水射到玻璃上的光线,受到折射和反射的程度非常小。玻璃已经变得跟飘在空气里的一股二氧化碳或氢气一样,看不见了。”

  “是的,”坎普(医师)说,“这一切都极简单,在今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

  “可是还有一件事也是每一个学生都知道的。如果把一块玻璃捣碎成粉,在空气里它就变得十分容易看见了──它变成了不透明的白色粉末。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把玻璃捣碎,就是增加它的表面也就是使它所反射和折射的光线增多。玻璃片只有两个面,而玻璃粉末的每一颗粒都能反射和折射通过它的光线,所以能够透过它的光线就非常少。可是如果把捣碎了的白玻璃放在水里,它马上就会隐去。捣碎了的玻璃和水有几乎相同的折射率,这就使光线从水进入玻璃或从玻璃进入水的时候,发生极少的折射和反射。

  “把玻璃放在任何一种折射率同它差不多的液体里,你就不能看到它:凡是透明的物体,只要把它放在折射率同它相同的介质里,就会变得看不见。懂得这一点以后,只要略微想一想就会相信,我们也能使玻璃在空气里变得看不见:设法把玻璃的折射率做得跟空气的折射率相同;因为这时候光从玻璃透到空气里,不再会被反射,更不会被折射。”

  “对,对,”坎普说,“但是要知道,人并不是玻璃啊。”

  “不,人比玻璃更要透明。”

  “胡说!”

  “自然科学家也是这样说的!难道你只过了10年,就完全忘记了物理学吗?譬如纸是透明的纤维制成的,它所以会发白而不能透光,正同玻璃粉会发白而不能透光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如果你在白纸上涂上油,让它来填满纤维之间的空隙,使纸只能用表面来折射和反射光,那末这张纸就会变得同玻璃一样透明了。不但纸是这样,布的纤维,毛织物的纤维,木材的纤维,我们的骨骼、肌肉、毛发、指甲和神经都是这样!总之,人身上的一切,除了血里的血红素和头发里的黑色素以外,都是透明无色的组织组成的。所以要使我们彼此看不见是不很费事的!”

                    

  有一件事实也可以做这种见解的证据,就是身上没有毛、组织里缺乏色素的生着白化病的动物,是相当透明的。1934年夏天,有一位动物学家在儿童村里找到一只缺乏色素的白蛙,曾经这样描写过它:“皮很薄,肌肉组织能透光;内部器官和骨骼等都能看到……透过腹壁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这种缺乏色素的蛙的心脏的跳动和肠的蠕动。”

  威尔斯小说里的主人公发明了一种方法,能把人体里的所有组织,甚至身体里的色素都变得透明。他成功地把这个发明应用在自己身上。试验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发明家本人完全变成了一个隐身人。

  这个隐身人的以后情形,我们现在就来讲一讲。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5 11:15
隐身人的威力




  小说《隐身人》的作者非常聪明而且彻底地证明了,一个人变得透明不能被人看见以后,他就因此取得了几乎是无限的威力。他能够进入任何一间屋子,毫无顾虑地拿走任何一件东西。人们看不见他,所以也捉不到他。由于自己的不能被人看见,他可以跟整队的武装军队斗争而得到胜利。隐身人可以用难以躲避的惩罚来威胁所有不能隐身的人,使全城的居民都服从他的命令。他本人不能被捉到不能被伤害,而他却有完全可能去伤害所有别的人。这些人无论怎样设法自卫,迟早总要被这个隐身的敌人追赶上而受到迫害。这种优越的地位,就使这本英国小说里的主人公可以向本城里受他威胁的人发出这样一道命令:

  本城从今天起就不在女王的管辖下了。请你们告诉你们的团长、警察和所有的人:本城从此必须服从我的统治!今天是新世纪──隐身人世纪的第一年,第一天!我就是隐身人一世。一开始,我的统治是宽大的。在第一天,我只判一个人死刑,给大家做榜样。被判死刑的人名字叫坎普。今天就是他的死期。尽管他闭门不出尽力躲藏起来,尽管他用卫兵保护或是穿上盔甲,可是死,不可见的死,还是会临到他身上的!虽然他采取了预防的措施,但是我的人民不会不知道,死神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的!我的臣民们,千万别帮助他,以免同归于尽。开始的时候,隐身人是胜利的。后来,受威胁的居民作了极大的努力,才找到了跟这个梦想做皇帝的隐身敌人周旋的方法。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8-11-5 11:16
透明的标本







  这本幻想小说所根据的物理学推理是不是可靠呢?完全可靠。任何透明的物体,放在透明的介质里,只要它们的折射率相差小于0.05,这个透明物体就会变得看不见。在《隐身人》这本小说写成以后10年,人们也真做成了一部分身体的透明标本,甚至整个死动物的透明标本。这些标本现在可以在许多博物馆里看到。

  透明标本的制法,简单地说,是先使标本经过一定的加工手续──漂白和洗净,然后再把它浸在水杨酸甲酯里(这是一种有强烈折射作用的无色液体)。最后把用这种方法制得的老鼠、鱼等标本,浸在装满同样液体的容器里。

  这里当然不必把标本做得完全透明,因为在完全透明的情况下,这些标本就会完全看不见,因而对于解剖没有用处。但是如果愿意,也可以把它们做得完全透明。

  当然,从这里到威尔斯理想的实现棗把活人做得透明到完全看不见──还距离很远。因为首先得找到方法,把活人的身体浸在有透明作用的液体里,而又能够不伤害他的组织机能。第二,制成的标本还只是透明的,而不是看不见的。这样的标本只有浸在有同一折射率的液体里,它的组织才看不见。若是让它们留在空气里,那末只有在它们的折射率等于空气的折射率的时候,才能够变得看不见。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还不知道。可是就算有这么一天,上面所说的两件事都做到了,也就是英国小说家的幻想变成事实了,那时候我们会不会就有一些隐身战士、隐身队伍,能够意外地出现在敌人后方,用自己那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的行动使整队敌军惊惶失措呢?

  小说里的一切,作者预先都作了周密的考虑,所以你会不由自主地信服他所写的事实,认为隐身人真是人类里面最有威力的人……可是事实并不如此。

  原来《隐身人》这本小说的聪明的作者忽视了一个很小的情况。这一点,留在下一节里讲。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