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听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6-7 21:04
标题:
听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有感
《枫桥夜泊》是一首人人皆知的古诗,寻常的思路和策略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王崧舟老师一直倡导“诗意语文”的教学,他又会上出怎样的“诗意”来呢?带着这份好奇和期待,我走近王老师的课堂艺术展示课,去细细聆听和观赏。大致教学流程如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1、创设文化语境,出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
浏览与寒山寺钟声有关的若干诗歌,引发对诗歌背景的联想和想象。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陆游《宿枫桥》
2、在文化语境中质疑: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二、承:张继卧听寒山钟
1、通读《枫桥夜泊》读清爽流利,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用一个词语形容读诗的感觉。
3、品读诗歌意向 以“愁眠”为核心,从“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什么?”、“因为愁眠,诗人听到了什么?”“因为愁眠,诗人心里感到一些什么?”这三个方面分类品读诗歌意向,逐步完成整首诗的板书。
4、体验诗歌意境 在自由想想中,创造性的解读钟声的意蕴和内涵。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1、了解“明月”意象 浏览诗歌了解“明月——愁眠”的抒情方式和习惯。
2、揭示“钟声”意象的创造性,引入练笔:(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感受《枫桥夜泊》的独特魅力。
四、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1、强化文化语境 复现寒山寺有关诗歌,进一步感受钟声的文化影响力
2、融合生活语境 想想未来生活,感悟经典文化的精神力量
整首诗的教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王老师将诗歌放在了文化语境中来阐释,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和挖掘诗歌特有的意蕴,继而带着孩子们感受经典文化的独有魅力。王老师由《涛声依旧》的歌词和历代诗人有关《枫桥夜泊》的诗句为引线,自然地导入新课,并且将这几句诗句贯穿整堂课。整堂课设计思路清晰,课堂分为“启、承、转、合”四部分,紧紧抓住“月落”、“乌啼”等意象,突破“对愁眠”中的“对”字这个难点,衔接过渡如行云流水,不留痕迹,让学生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课堂教学的文化厚重感油然而生。王老师从历代诗人有关《枫桥夜泊》的诗句导入,又在这些诗句中结束全课,把忧愁的“明月文化”集于一体。在王老师诗意的解读中,学生和老师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张继的内心,走近了《枫桥夜泊》。
在整节课中,王老师从容地行走在属于师生共享的课堂,宛如一位充满哲学意味的烂漫诗人,那么沉静,那么淡然,那么悠远,让听者不留痕迹的心随其间,共度文化浸润下的美好。而王老师那深厚的文学底蕴,富有磁性的嗓音,发音标准的普通话,用“诗意”二字形容他的课堂教学艺术恐怕是最合适不过了。
由此,我不得不反思王老师是怎样创作出这样的课堂艺术体系的?从他对短短二十八个字的诗歌的解读来看,正如王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自己深入研究这首诗时,要以一个诗歌研究者的眼光去深入解读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王老师认为:“古诗有三重境界。1、文字层面。学习古诗要字字落实。我们需要抠的是诗的意趣、诗的意境。抠一发动千斤之处,抠极不起眼之处。2、文学层面。我们要反复呈现一种意象,在意象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寄托的情趣。我们要找到一个支点,将意象和情趣撬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3、文化层面。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学习中了解历史,了解中国文化。”由此,我不禁想到王老师的古诗教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提醒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文化底蕴。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靠耳提面授,靠的也是一种浸染、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
千年的钟声,千年的愁眠,就这样缠绵在学生的心里。课结束了,钟声依旧悠悠,古琴依旧回旋……好一个令人叹绝的《枫桥夜泊》!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