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思路 |
一、导入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鱼儿离不开水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 学生思考。 | 开门见山,联系实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
二、新课 组织学生讨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 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 1.组织学生探究鱼的呼吸情况。 (1)组织学生观察并描述鱼在水中的呼吸情况;(2)探究鼻孔、口、鳃是否与呼吸有关;(3)用红墨水探究水流方向(指导学生实验);(4)点明鱼有一个由口到鳃的顺畅通道,这是鱼呼吸的重要保障之一。(用课件展示) 2.组织学生探究鱼的呼吸器官──鳃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 (1)观察鳃的位置;(2)组织学生观察鳃的外部形态并绘图;(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鳃各部分名称;(4)组织学生讨论鳃中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 |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总结。学生分组观察、阅读、绘图、讨论。 | 鼓励学生相互沟通、交流、资源共享。 在实验、讨论等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鳃的部分结构,并请学生讲解,有助于学生自学、表达能力的提高。 |
3.帮助学生了解鳃丝的结构特点。 (1)用显微镜观察鳃丝的结构; (2)多媒体展示鳃丝的结构,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3)讨论鳃丝的这些特点对鱼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4)组织学生探讨鳃丝中血流方向与水流方向是否一致,这对鱼的生存有没有影响。 4. 组织学生讨论:空气中氧含量比水中多,那为什么鱼儿离开水后反而会因窒息而死亡呢? 引导学生用鳃模型来演示,解释为什么鱼儿离不开水。 5.教师总结鱼儿有了这套呼吸器官自然在水中优哉游哉,有些鱼甚至可以洄游千里,它们所需要的氧气是由鳃提供的。 | 学生活动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 使学生从微观方面更好地认识鳃丝的结构,为解决课题打下基础。 使学生意识到鱼能采用最佳方式,快速高效地获取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 结合前面的探究活动,并通过观察鳃模型及讨论,使学生能解决课题。 开拓学生视野,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正确全面理解课题。 |
三、扩展知识,提问:“缘木求鱼”的故事你知道吗?你认为是否有会上树的鱼。还有其他的鱼可以离开水生活吗?这些鱼怎样呼吸? 展示能够暂时离开水生活的鱼的图片。 | ||
四、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讨论、探究、了解了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事实上自然界中的生物有着无穷的奥秘,这些奥秘有的已被揭开,有的还是谜,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能参与探索活动中,相信一定会带给你们更多的欣喜与收获。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方法和手段 |
导入新课 | 播放1.动物运动的录像片;2.雅典奥运会运动员图片 | 观察、思考。 |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 媒体播放 |
观察鸡足(爪子)关节的结构 | 设疑:如果人的肘、肩、膝等部位如果不活动,运动情况会怎样?关节的结构又是如何呢?它有哪些适于运动的特点呢? | 1.解剖和观察鸡足关节。 2.讨论并总结关节的结构具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 |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 实验操作 (强调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器械伤手)。 |
人体关节 | 设疑:人体有哪些关节?我们在运动中应注意哪些? | 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总结在运动过程中自我保护的知识。 | 学以致用,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并突出STS的教育。 | 讨论 |
骨骼 | 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结,骨骼在运动中起支持作用。 | 观察、思考。 | 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 | 图片展示 |
骨骼肌的结构 | 1.设疑:运动中牵拉骨完成运动的结构是什么? 2.展示骨骼肌结构的动画。 | 观察、思考、讨论。 |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兴趣,揭示内部的结构。 | 播放动画 |
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 | 1.设疑:有了灵活的关节,骨骼肌牵动着骨可以绕着关节活动,然而运动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2.制作肘关节的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 3.播放屈肘和伸肘的动画。 | 1.制作肘关节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2、体验屈肘和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加深理解骨骼肌的协作关系。 | 1.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适时发现制作不同关节模型的典型学生,请他们为大家做示范和说明。 | 模型制作 播放动画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评价。 |
动物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完成运动 | 设疑: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方面的参与呢? | 讨论 |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讨论 |
动物运动的意义 | 设疑: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 | 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运动能够有效地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 | 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 分组讨论 |
小结 | 运动系统由骨和骨骼肌组成;关节具有牢固灵活的特点适于运动;骨骼肌在运动中是动力器官。 | 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方式的运动能够充分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 | 加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 讨论 |
教学程序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思路 |
导 入 |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 学生发言。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
新 授 |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 ||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 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 |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
新 授 社 会 行 为 的 特 征 | 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问题: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 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
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 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 | 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群 体 中 的 信 息 交 流 | 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 学生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最后归纳为: 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2.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3.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 |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 |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 |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 学生看录像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
探 究 蚂 蚁 的 通 讯 |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 学生提出问题: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 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 实施方案。 |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 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 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 ||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 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 |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 学生谈感受。 |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 |
小结 |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 学生发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 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升华情感,体验人性的美。 |
评 价 目 标 | 好 | 较好 | 一般 |
1.能否积极地去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 2.能否根据观察和资料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科学合理? 3.是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能否设计对照实验? 4.是否有与他人不同的实验方案? 5.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蚂蚁的行为?记录方法是否比较恰当? 6.能否根据观察得出结论? 7.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8.观察是否细致、有耐心? 9.能否不怕失败,坚持探究,得到结果? 10.小组互评中能否欣赏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 11.能否在实验结束后说出自己的收获? 12.是否能通过角色的互换体验到生命的脆弱,表示出对生命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愿望? | |||
学后体会: |
尝试与错误 | ||||||||||||||||||||||||||||||||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南麻中学 周涛泽 |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能力目标 探究使学生自己建立一种“学习行为”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建立一种“学习行为”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行为的建立,体验“尝试与错误”在自己学习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探究 归纳综合 教学用具 秒表或手表 探究报告 教学过程 1.复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深入认识两种行为的区别。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学习,归纳,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完成下列表格。
提出问题: 1.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智力、生活经验有关系。 2.不同的学生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和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同,建立新的“学习行为”的过程也会不同。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并且实施计划 教师先出示学习任务,然后由学生来完成各项任务。 [1]你能够在几秒的时间内记住下列符号 a组: 9 2 7 4 5 6 3 8 1 b组:▲ △ ▲ ○ ▲ △ ○ ▲ △ ▲ ○ ▲ △ ○ 请你记录如下(用秒表计时)
[2] 请根据自己的分类依据,把下列的实物进行分类,记录自己的分类依据和分类结果,完成任务所用时间。 c组: 黑板擦 鲫鱼 白菜 海马 笔记本 蝗虫 课本 蚯蚓 鲨鱼 石头 家鸽 家兔 鲤鱼 课桌 河蚌 丹顶鹤 海藻 章鱼 龟 海葵 天鹅 蓝藻 东北虎 拖把 蜂鸟 金鱼 蘑菇 电视机 电脑 教师 学生 禽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 纯净水 暖瓶 袋鼠 菜粉蝶 芹菜 非洲猎豹 黑猩猩 月球 铅球 电子宠物 选登学生的结果: 第3学习小组 分类依据:是否属于生物; 所用时间:3分钟 非生物:黑板擦 笔记本 课本 石头 课桌 拖把 电视机 电脑纯净水 暖瓶 月球 铅球 电子宠物 生 物:鲫鱼 白菜 海马 蝗虫 蚯蚓 鲨鱼 家鸽 家兔 鲤鱼 河蚌 丹顶鹤 海藻 章鱼 龟 海葵 天鹅 蓝藻 东北虎 蜂鸟 金鱼 蘑菇 教师 学生 禽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 袋鼠 菜粉蝶 芹菜 非洲猎豹 黑猩猩 第6学习小组: 分类依据:先按照是否属于生物进行分类,然后把生物部分在按生活环境进行分类。 所用时间:4分钟 非生物部分:黑板擦 笔记本 课本 石头 课桌 拖把 电视机 电脑 纯净水 暖瓶 月球 铅球 电子宠物 生物部分: 生活在水中的:鲫鱼 海马 鲨鱼 鲤鱼 河蚌 海藻 章鱼 龟 海葵 蓝藻 金鱼 生活在陆地上的:白菜 蝗虫 蚯蚓 家鸽 家兔 丹顶鹤 天鹅 东北虎 蜂鸟 蘑菇 教师 学生 菜粉蝶 芹菜 非洲猎豹 黑猩猩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不同学生在“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中,所需的次数一样吗?所用的时间一样吗? 回答:不一样,有的用的次数多,有的用的次数少;有的用的时间多些,有的用的的时间少一些。 2.通过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对自己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对同学们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 回答: (1)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2) 不同的学生建立新的学习行为的途径不同; (3) 在学习中要敢于去“尝试与错误”,在“尝试与错误”中改进,建立新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新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 (4) 在信息时代,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5) 珍惜青春期的黄金时间,明确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发奋攻读,立志成才;牢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示;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扬长避短;敢学敢拼,展示自我等等。 创新点 1.对课本的探究活动作了适当的修改; 2.探究了最高等的生物类群──人类的“学习行为”的建立; 3.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合组学习,真正亲身体验了自己在不断“尝试与错误”中建立了新的学习行为; 4.明确了学习意义和目标。 |
仿生动物 | 仿生结果 |
苍蝇的嗅觉器官 | 制成了人工电子鼻 |
萤火虫 | 荧光灯 |
蛙眼的结构 | 电子蛙眼应用于雷达系统、机场和交通要道 |
蛙跳的原理 | 蛤蟆夯 |
猪鼻子 | 防毒面具 |
乌龟的背甲 | 悉尼剧场等薄壳建筑 |
长颈鹿 | 宇航员的航天服 |
蝙蝠的回声定位 | 雷达 |
人脑的结构 | 人工智能计算机 |
第三节 真 菌 教学设计 | |||||||||||||||||||||||||||||||||||||||||||||||||||||||||||||||||||||||||||||||||||||||||||||||||||||||||||||||||||||||||||||||||||||||||||
集安市财源中学 苏海波 | |||||||||||||||||||||||||||||||||||||||||||||||||||||||||||||||||||||||||||||||||||||||||||||||||||||||||||||||||||||||||||||||||||||||||||
|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学设计 | ||||||||||||||||||||||||||||||||||||||||||||||||||||||||||||
北京市161中学 赵守环 | ||||||||||||||||||||||||||||||||||||||||||||||||||||||||||||
|
2、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通过回忆细菌和真菌的危害,提出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绝对的有害而无利呢? 2. 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和生活经验,说一说他们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对学生回答做总结,导入新课。(板书题目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 倾听问题,齐声否定。 回答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作用:如可以酿酒、制造食品、制药、净化污水、利用它们进行冶金等。 | |||
过渡句:正如刚才同学所说,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板书) 1.提问:利用他们制作食品时,主要根据什么原理呢? 2.对学生的暗示给予表扬,肯定食品的制作与发酵有关。 (一)演示发酵实验(板书) 1.询问各组“发酵实验”的完成情况。 2.选一组作代表到前边展示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3.结合实验,提出问题: l 根据你们的推测,气球内充的是哪种气体? l 这种气体是怎么产生的? 4.肯定同学的回答,讲述酵母菌体内有多种酶,能够将糖类分解成葡萄糖,在无氧的条件下,会发生下面的反应,(出示Flash,其中一种生成物是未知的,)让同学描述反应过程。 5.请同学打开气球闻一闻,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6.用课件展示发酵原理反应式: 7. 询问各组实验都成功了吗? 引导同学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同时对勇于承认失败的同学提出表扬,并激励其他同学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8.提出问题:同学知道利用发酵原理可以制造哪些食品吗? 9.出示面包,提出问题: l 老师带来了利用酵母菌制做的面包,他们很松软,里边有很多小孔,为什么? 吃一口面包没有酒的味道,这又是为什么?(在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 | 马上联想到课前做的发酵实验,有些同学举起了发酵实验装置向老师暗示。 各组组长举起装置示意,表示课下已完成了“发酵实验”。 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 小组讨论、回答 l 气球里充的是二氧化碳。 l 酵母菌分解糖时产生的。 观看、思索、回答 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其它一种物质。 打开,闻有酒味,肯定产生的另一种物质是酒精。 观看,记忆。 如有未成功的组,他们讲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其它组同学帮助分析原因。 利用乳酸菌可以制酸奶和泡菜,利用酒曲制酒,利用多种霉菌制酱油,利用酵母菌制面包和馒头。 学以致用: l 制作馒头或面包时,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或面包膨大松软。 面团中所含的酒精在蒸烤过程中挥发了,所以没有酒味。 | |||
过渡句:我国南方有着悠久的自制甜酒的历史,甜酒的制作依据的就是发酵的原理。 (二)制作甜酒(板书) 课前,第二小组已经为我们精心制作了味美醇香的甜酒,下面请他们组给我们介绍一下。 1.让一个同学品尝,提出问题: 甜酒真的是甜的吗?为什么? 2. 总结,我们制作甜酒用的是酒曲,酒曲的主要成分是真菌中的一种曲霉,它能将淀粉分解成糖,所以味道是甜的。 教育:其他同学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尽你的一份孝心,给家人制作出美味的甜酒。不过要记得提醒家人,饮酒过量对身体是有害的,我们中学生不应该喝酒。 | 用PowerPoint展示制作甜酒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并出示课下自制的甜酒,邀请其他同学课下来品尝。 品尝,思索,回答 甜酒真的是甜的,推测可能是酒曲将糯米分解成了糖,所以是甜的。 异口同声的回答:有害,不应该。 | |||
过渡句:甜酒固然好喝,再加上泡菜不是更好呢? (三)制作泡菜(板书) 第三小组已经为我们准备了泡菜,大家一起看看他们的作品吧。 1.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泡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吗?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一圈水来封口,而且经常在凹陷处加水呢? 3. 评价、鼓励。 | 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泡菜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出示课下自制的泡菜,邀请同学课下品尝泡菜。 回答:利用乳酸菌将蔬菜中的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乳酸,因此,泡菜酸溜溜的。 制泡菜利用的是细菌中的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将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 |||
过渡句:第四小组也是利用乳酸菌制作了一份食品。 (四)制作酸奶(板书) 请第四组的代表上前展示。 1. 提问:为什么要将鲜奶煮沸呢? 2. 提问:根据甜酒、泡菜和酸奶的制做,请同学总结,人类在把细菌和真菌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时,应该给他们提供怎样的条件呢? | 用PowerPoint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出示课下自制的酸奶,邀请同学课下来品尝。 是为了消毒,以免其他的细菌和真菌使酸奶腐败。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适宜的温度、现成的有机物、潮湿的环境。 | |||
过渡句:我们平时吃的食品中有机物含量丰富,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大量细菌和真菌在其中生长繁殖使食物腐败,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板书) 要想使食物不腐败,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呢?第五小组同学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出了多种保存食物的方法,请欢迎他们介绍一下。 1、提出问题:这些方法最终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2、建议:加防腐剂的目的是将食物中的细菌和真菌杀死,但是近年来,科学家证实,一些防腐剂对人类健康有害,因此,我们尽量少食含防腐剂的东西,在购买食品时,要注意看包装说明,尽可能选择安全食品。 3.请同学讨论P73的观察与思考 4.用课件出示食品(名称及对应图片)和保存方法 | 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通过收集资料总结的各种保存食物的方法。 有些方法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有些方法将细菌和真菌杀死。 听讲,并将老师的话铭记在心,使其在生活中具有指导作用。 小组讨论各种食品的保存方法。 将各种食品和对应的保存方法用线连起来。 | |||
情感升华 请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感受。 | 谈感受,主要体现出合作、探究的快感,同时体验到了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产生热爱生物学科的热情。 | |||
课下作业 用课件出示作业 | 从甜酒、泡菜和酸奶中选取其中一种,做给家人吃,算是我们对家人的回报。 | |||
3、板书设计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 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1. 演示发酵实验 2. 制作米酒 3. 制作泡菜 4. 制作酸奶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对本节课由始至终都充满着很高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表达交流的能力等;培养了相互协作的精神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了学生更加热爱生物学的激情。 不足之处:学生最后谈论对本节课的体会时,由于时间有限,有些同学很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可是未能如愿以偿。 |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出色完成了查阅资料、共同探究、动手实践、课件制作、表达交流等工作,由此不仅提高了同学的多方面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课下交流和同学课上谈的感受可知,很多同学体会到: (1) 生物学科虽然不是中考课目,但在实际生活中确有用武之地。 (2)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之间有了更多合作的机会,为促进同学间和谐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3) 这种教学方式给同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求知和实践的空间,有利于挖掘同学的潜能。 (4)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原本其他科成绩较差的同学却对生物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以后在教学中会多多采用该教学方法。 |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案例 | |||||||||||||||||||||||||||||||||||||||||||||||||||||||||||||||||||||||||||||||||||||
广东省惠东县大岭中学 周金红 | |||||||||||||||||||||||||||||||||||||||||||||||||||||||||||||||||||||||||||||||||||||
探究性教学实例
|
教学内容 | 师生、生生互动 | 教学目的 |
一、导入新课 | 引言:上茂名市环保局网站,点击《小东江生态恢复》,教师用亲身经历讲述小东江生态治理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 |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
二、学习新课 生物多样性 | 教师用通俗的语言对“生物多样性”予以解释。学生倾听、做练习。 | 边学习,边巩固 |
1、价值 2、我国的概况 | 一、学生主持人:我们同学积极参与设计了下列知识抢答题: 1、生物多样性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2、连线题 ①青蒿素 (a)高级润滑油的原料 ②五灵脂 (b)复齿鼯鼠的粪便 ③霍霍巴的种子 (c) 治疗疟疾 3、2000年在高州市( )镇,发现全国罕见的极具开发价值近200亩野生稻资源。 4、请你列举几个仿生学的例子? 5、野生生物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基因库中有什么价值?我国有哪些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 6、近百年来,我国约有十余种野生动物绝迹,它们是谁?目前,有2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也面临着绝灭的危险,它们又是谁? 7、你能举出外来物种入侵的例子吗?五爪金龙种在我们校园哪个地方? 8、看彩图,请猜猜我是谁? 长江里的“大熊猫”( )、植物中的“大熊猫”( ) Chinese Tulip Tree( )、“四不像”( )、“沙漠之舟”( ) 二、教师总结 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 2、我们说的“地大物博”如果被众多的人口一除,只能得到一个“地少物缺”的结论。例如中国的人均森林和草原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32.3%,其中森林覆盖率13.92%,居世界第120位。 3、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4、我们正在强迫地喂给地球烟雾、垃圾和毒药。你认为这样的饮食下,地球还能维持多长时间?生物多样性提供着维持地球生命活动的肺、肌肉、胃、肠、肾和心跳。我们需要让地球休息一下。我们应长远考虑,现在我们也许不得不放弃一些,以便以后得到更多。(如“禁渔期”) 三、做第121页《复习题》。 | 1、设学生主持人和记分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抢答,积极参与,互相竞争,气氛紧张又活跃; 2、教师考查学生预习情况。 3、学生倾听,作笔记 |
3、保护 | 1、教师提出要求后,请几个小组的代表介绍收集到的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 2、学生上台介绍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小结 | 1、见“能力目标” 2、落实知识点,增强师生、生生的互动性。 |
三、自主探索题 | 转入对自主探索题内容的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 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2、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 |
结束语: | 让学生讨论、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之中去! | 1、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参加保护生物多样性各种活动。 2、培养探究意识。 |
程序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教 师 | 学 生 | ||
课前 准备 | 收集和查阅关于“白头叶猴”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等。 | 结合教师提供的关于收集白头叶猴信息资料的各个途径(录像片、互联网、图片、图书、VCD 等),提前做好资料收集整理的准备。 | 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
新课 导入 | 方案1 组织学生观看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美丽的家园》、《左江日记》──潘文石野外研究系列之二。 | 观看之后,组织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如白头叶猴的生存现状;农民的生活与白头叶猴生存需要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 | 利用学生已有的一般性探究性学习的科学方法和技能,“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为进入角色扮演打下基础。 |
新课 导入 | 方案2 师生共同阅读课本中“角色扮演──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背景资料和要求。 | 当地政府对保护白头叶猴的态度和措施是什么?现在崇左的农民生活状况如何?科学家和研究小组人员怎样帮助当地农民和群众?偷猎的人和上山伐薪的情况有什么变化? | |
角色 扮演 | 除教材提出的学生分别扮演“当地农民、政府负责人、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外,增设记者、白头叶猴(戴头饰)的扮演者。教师及时调控,既尊重学生意愿,又倡导对扮演角色的充分理解。 | 根据以上的事实和背景资料,每个小组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认真拟定发言提纲,主动征求同组成员或自己父母的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满信心地投入角色扮演中来。独立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务。 | 注重集体智慧,发挥个人优势。突出学生主体,强化准备意识。学会倾听艺术,感悟真挚情感。理解尊重民主,各方近远兼顾。富于青春活力,领悟人生真谛。 |
建议与策略 | 1.后台调控,前台导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将学生6人分为一组。小组成员自愿扮演某一角色。 2.提出“角色扮演”的目的、意义和要求。 3.指导并适当阅读学生发言提纲。小组内成员之间交流发言提纲。 4.限定发言时间,提出注意事项。如:倾听各方面意见、考虑各方面利益、尊重他人意见、协商达成共识。 5.组织在小组内准备,在全班范围内“角色扮演”。 6.教师或学生主持人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 | 1.小组成员分工。 2.每个人承担不同的角色。 3.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根据不同的背景资料拟写个人“角色扮演”发言提纲。 4.小组内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由于时间限制,也可选派有代表性的小组发言。) 6.提交书面发言提纲和达成的“保护白头叶猴”的书面建议。 | 将保护野生动物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与学生人格培养、心灵塑造相结合。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认识和体验规划人生。 体现科学价值、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综合实践。 |
相关 链接 | 根据对保护“白头叶猴”的角色扮演活动;提出对东北虎、大象等其它动植物保护的策略和活动方式。如查资料、角色扮演、游戏等。提高学生对人与生物圈、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与人类朝夕相处的生命现象。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