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1 21:42:05
|
只看该作者
三、构建语境,丰满词语形象
传统教学中,习惯将词语作为个体孤立教学,如此一来,词语就会陷入呆板单调的泥沼,词语理解也会显得机械、枯燥。其实,许多词语之间存在着丰富的联系,而根据课文内容,构建新的语境,将零散的“词语”串联成线,不仅可以丰满词语形象,而且能放大词语教学功能。如《我为你骄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在教学词语“道歉信封攒钱信箱继续骄傲顿时”这组词时,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新的语境来重组词语:
小男孩在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后,决定卖报纸攒钱,向老奶奶道歉。当他把信封投到老奶奶的信箱后,心里不再害怕、担心、不自在,而是顿时一阵轻松。小男孩终于可以继续他平静的生活了。我们为小男孩的诚实感到骄傲。
教学中,我们通过构建新的语境,把这些单个的词组合成一个“整体”,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机出示词语,阅读中学词,学词中推进阅读。因为有主线的串联,所以词语的理解便有依托、有方向,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些原本孤立的词语因为相互间的联系而变得鲜活、形象,而连词成句成段的方式,在帮助回顾文本内容的同时,更把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蕴含其中,这样的词语积累和运用必然是更加有效的。
四、依托文本,丰盈词语内涵
引导学生对词语理解、感悟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内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将词语纳入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品味推敲,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
如教学《灰雀》(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结尾处“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中的“欢蹦乱跳”一词时,可以这样处理:
师:读读句子,想一想句子里“欢蹦乱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跳来跳去,很快乐的样子。
师: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能帮助我们看到那只欢蹦乱跳的灰雀?可以联系上文找一找。
生:(默读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说“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这句话就是描写欢蹦乱跳的灰雀的。
师:哪些词语能让你体会到灰雀的“欢蹦乱跳”?
生:“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这几个词都是说灰雀在很高兴地唱歌跳舞。
师:你体会得很好,这句话里虽然没有出现“欢蹦乱跳”这个词,但是从灰雀的动作和歌声里我们都能体会到它的快乐。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原来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灰雀,其实它们都是好朋友,可是那个小男孩捉走了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它们分开了。现在那只灰雀又回来了,它又可以看到老朋友了,可以和老朋友一起在树林里飞翔,一起唱歌了,所以它欢蹦乱跳了。
以上片断中,对“欢蹦乱跳”一词的理解,教师并没有停留在“快乐”这种模糊的、泛泛的理解层面上,而是将之放在全文语境中,引领学生通过联系上文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学生通过第一自然段中的语句,感受到了麻雀在“树枝间来回跳动”的快乐,还从“婉转地歌唱”中感受到了它那种情不自禁的歌声也是快乐动听的,更有孩子从“友情”的角度,发现了好友重逢的心情也令灰雀“欢蹦乱跳”。反复地品味推敲,让学生对“欢蹦乱跳”一词的理解更显多元化,立体化,词语的内涵也从中得以不断丰富。
五、链接生活,触摸词语情感
链接生活情境,是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学生生活中有过的经历和体验,打通词语和生活相联系的通道,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和情感,使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应,引领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理解词语。
如《笋芽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呼唤”一词教学:
师:(雨声)仔细听,这是谁的声音?
生:春雨姑娘
师:(雷声)这又是谁的声音?
生:雷公公
师:春雨姑娘来了,雷公公也来了,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呼唤笋芽儿。
(出示词语“呼唤”,生齐读)
师:“呼唤”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自己读读,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生:喊、叫
师:所以,它们的偏旁都是“口”。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时候也可以用上“呼唤”这个词?
生:早晨,妈妈轻轻地呼唤我起床。
师:妈妈轻轻的、温柔的呼唤里包含着一份深深的爱。
生:心爱的小狗不见了,我到处呼唤它。
师:是怎样呼唤的?
生:着急地呼唤
师:把“着急”这个词用进去。
生:心爱的小狗不见了,我到处着急地呼唤它。
师:同样是“呼唤”,却能表达不同的心情。小朋友自己练一练,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又是怎么“呼唤”笋芽儿的?(学生练读,读出了两种不同的“呼唤”)
片段中,对“呼唤”一词的理解,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就词解词的教学状态,而是将它放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生活中所熟知的“呼唤”,如此,“呼唤”一词便产生了一种新的语意张力。当学生生活中的相似记忆被唤起,触摸到词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并产生全身心的体验时,词语的理解便也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被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六、互文参读,体会用词的准确
《乡下人家》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句话中的“时令”一词,学生比较难理解,“顺序”一词与我们平时使用的又有些不同。有一位老师教学这两个词的方法,我觉得很值得借鉴。
课件出示含有“时令”“顺序”两词的句子。指名读后,老师问:“读着‘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学生交流,老师不作分析)
接着出示三年级《花钟》中的一段话: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让学生读读这句话,说说发现了什么?(一天中花儿按着时间次序开放)
再出示: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红十里……
教师朗读后请学生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年中,花儿按着季节有顺序地开放)
最后,教师又回归文本语境,安排了一个拓展练习:乡下人家的场地上,春天桃花梨花竟相开放;夏天;秋天;冬天。喇叭花在夏天的早上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午时花在夏天的;夜来香在夏天的。真是依着,开放!
该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时,立足文本,利用互文参读的方法,巧妙地将词语置于一个新的语境,用新文本的相关性来创设“语用”情境,在新旧文本的互相交叉、借用、阐释下,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使词语更加精美传神。学生在“语用”情境中不但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用词的准确。
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课文中需要教学的词语很多,若每个词都采用在语境中识词的方法,不但较难做到,而且处理不好的话,反而会影响到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因词而异。对于文本中一些学生可直接理解,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词汇,就可采用简单识词的方法,以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对于一些结构特殊,可通过理解关键字来揣摩意思的词汇,就可放手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识词的能力。
词语,从来就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当其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时,它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要做的是,多引领孩子在语境中体会意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