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教研论文:语文教学应回归本真的语文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8:2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应回归本真的语文味

——对阅读教学中“背离文本”现象的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或者经历这样的事:认认真真忙碌、辛辛苦苦奔波,到最后听到有人问“你在干什么”时,却惘然不知如何作答,因为在目标的不断转换中,那个最初的目标早已渐渐模糊以至消失了。究竟什么是“语文”,成了不少教师心头的疑惑。到底什么是语文?新课标把语文课程性质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曾于前几年专门就语文姓什么做过讨论,栏目主持人余彤辉曾说:以快速有效地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为目的,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唯一特性。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旅行,他的作用是让学生走最短的路程,欣赏到更多更美的风景,引导学生最有效学习如何用母语表达思想,情感或观点。南师大一位中文教授曾说过:语文是一种诗性光辉,一种厚重的关爱,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学语文,我们需认真品味,该用心欣赏,应涵咏体味。在课标改革中,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效益的提高都是毋庸置疑的,但在阅读教学中,出现了过分追求形式,花架子的倾向,中看不中用,课堂越来越丰富异彩纷呈,“乱花渐欲迷人眼”,追求热闹,问答庞杂,甚至出现一种令人忧虑的可怕的倾向:在追求丰富,求新求变的过程中,我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了语文自己的“家”,即那个“最初的目标”,即“语文味”的回归。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一)教师的评价总是软弱无能,不能引导学生的健康生成,教师本身并不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不注重自身的语言表达,不能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不能以自己的语言打动学生,教师本身就缺少“语文味”。

(二)拓展训练思路冲淡了文本研读

案例1:叶圣陶《苏州园林》

课时教学程序如下:

1、在音乐声中,由有关苏州园林幻灯片导入

2、学生介绍作者,查问关于作者资料

3、感知:说说文章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4、探究:假如你是园林的设计者,你会怎么设计让游客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

5、讨论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对换

6、假如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7、布置作业:我们的校园

点评:这么多程序,想解决什么?目标不集中,有限的时间又被“非语文事件”挤占,那么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还有多少?

(三)生活资源的挖掘拓展带来了语文味的缺失,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生物课、历史课……

案例2:专题《母狼的智慧》

课时教学程序如下:

1、导入新课

2、朗读《母狼的智慧》,探究课文中“狼”的哪些表现让你感动,试着读着自己的感受来,并说出理由(可根据自己经历)

3、配音朗读《狼和小羊》,结合《聊斋志异》、《狼三则》探究狼的特性

4、探究:为什么不同的作家,写出的狼不一样呢?

5、欣赏《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有何感受

6、教师总结

点评:看似热热闹闹,这堂课究竟是什么课,对文本研读不深入,忘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从平时的讲课,从练习评讲到文本教学,都可怕地出现了“语文学习”的方向的迷失,不能不令我们思考:中学语文教学,该教什么?

“教的是什么”具体落实到每篇文章,就是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语言教学”是家,“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归宿,当然也是语文阅读者学习的旨归。没有家,语言课就没了语文味,变成功能多多而无一特色的杂烩,语文课就落空,落虚了,思想、情感、形象、人文性都是语言的派生,不能为追求教学内容的花俏,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而忘了“学习语言”的根本。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为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文应远离虚假的繁荣

1、语文课应根植在语言的土壤中,不能作“无土栽培”,教《愚公移山》不能学生字句尚未明白,就组织学生辩论愚公愚不愚,架空分析,课文成为话题作文的话题。有的上课伊始,学生刚读完,就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些字句或段落。课堂上,在教师不断鼓励和诱导下,学生确也发言踊跃,各抒己见,看起来轰轰烈烈,但这样的课堂,学生也许连课文讲的内容是什么,还未来得及思考去感知,就被老师拽着欣赏了。鉴赏应该在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和领悟的基础上展开,才能鉴得深刻,赏得自如,才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如果一上课就来个鉴赏,无异于镜花水月。

2、语文课切忌“多元泛化”。“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美学的经典性名言,有的语文课,强调多元解读,让学生见仁见智,理解无限,课堂表面上“异彩纷呈”,但多元解读的泛化,学生加上知识储备和阅读经验不足,对课文的解读有的离谱太远,不顾文本的整体意义,深层意义而曲解文本内涵的解读,这确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觉得“语文味”的回归应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以平等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体现在教师引导下,去体味、感悟作品,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

(二)诵读吟咏,回归本真的语文味

《课程标准》认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我国历代教学都以“诵读”为主,以“日诵万言”为美谈,语文教育要回归本性,需要时时反观传统,汲取智慧,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在老师烦琐提问的干扰下,学生没有沉静地品读和感悟,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呈现出“情感体验简单化,情感表现标签化,感悟世界虚伪化”的虚浮现象,主要是因为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吕淑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并体会语言的妙不可言。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教师:“要培养语言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要做到使学生感到听语言就像听音乐一样。”

我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春》,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裁剪课文,整合内容,组织起诗意盎然的朗读活动。

案例1:

师:盼望着,盼望着——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请同学们以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三、四段

(学生朗读)

师:这里春草勃发,春花竞艳,它们充满活力,富有美感,请同学们再以温柔、喜爱的语调朗读五、六段

(学生朗读)

师:这里春风习习,春雨淅淅,它们吹绿了大江南北,滋润万物,请大家用感叹的语调和我一起朗读七、八、九、十段

这一朗读教学以“语调”为线索展开引读,展现了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构思,突出重点,形式别致

案例2:《夏》

课程设计

1、引入新课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描绘了夏的哪些景色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夏天

3、再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表现夏的特点最精彩的句子,并用恰当的语调读出来

4、拓展延伸,查找了有关夏的片段或者写夏的诗词

整堂课紧扣“文本”,以文本研读中把握文章,作家用心写文章,学生用情读文章,在对语言信息的感受中丰富学生的心灵,形成个性化阅读,整堂课“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

综上:在新一轮教改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对文本的“原生价值”有清醒的意识。本着真诚的态度,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通过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寻找适宜的教学方法,回归语文的味道,上出真正的语文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0: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