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2012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刘翔夺冠12秒97第四次获得冠军今年最好成绩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19 22:10
标题: 2012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刘翔夺冠12秒97第四次获得冠军今年最好成绩
2012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刘翔夺冠12秒97第四次获得冠军今年最好成绩
2012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男子110米栏争夺,中国飞人刘翔以12秒97夺冠,创造今年该项目世界最好成绩,第四次夺取上海站冠军。奥利弗13秒13获得亚军,理查德森(微博)13秒16摘取铜牌,梅里特13秒26位居第四。
刘翔此前曾经六次出战上海赛,取得三次冠军,最好成绩是05年跑出的13秒05。5月6日,刘翔在川崎迎来赛季室外赛首秀,跑出13秒09的佳绩,也是今年世界第二好成绩,获得赛季开门红。本次上海站比赛,刘翔携手史冬鹏以及谢文骏(微博)出战,力争第四次夺冠。
美国军团有五人参赛,实力最强的无疑是梅里特、奥利弗和理查德森。梅里特是今年室内世锦赛冠军,五月份以来夺取包括钻石联赛多哈站在内的两个冠军,并跑出13秒03的赛季最佳成绩。奥利弗是刘翔和罗伯斯之外,三个曾跑进12秒90的选手之一。理查德森去年大邱世锦赛获利于罗伯逊与刘翔的“拉手门”事件,意外拿下冠军。
与川崎站时天气情况相仿,上海站同样天降大雨,再加上狂风大作,场地条件很差,对选手们的发挥肯定会产生影响。不料到男子110米栏比赛时,大雨停大风止,可谓天公作美,让110米栏的比赛在较好的跑道条件下顺利进行。
上海站110米栏共计有9人参赛,在道次安排上,刘翔在第五道起跑,位于他左侧第四道的是理查德森,右侧第六道则是梅里特,奥利弗位于第七道,史冬鹏分在第一道,谢文骏排在第八道。

赛前刘翔显得自信十足,介绍到他时还诙谐地朝摄像机眨眨眼睛,引起全场观众的欢呼。上海站压轴大战,发令枪响后刘翔起跑顺利,七步上栏成功提速,前几个栏紧跟旁道的理查德森,途中跑充分发力,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地淋漓尽致,成功将理查德森甩在身后,不断扩大优势全力冲刺,最终以惊人的12秒97成绩夺冠,打破赛会纪录,创造今年世界最好成绩,第四次夺取上海站冠军。
奥利弗第二个冲过终点,以13秒13获得亚军。理查德森13秒16摘取铜牌,梅里特只以13秒26排在第四。史冬鹏13秒60排在第七,谢文骏13秒64位居第八。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5-19 22:10
5月19日电 北京时间5月19日晚间,2012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的比赛上演压轴大戏,在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中国飞人刘翔以12秒97打破了12秒99的赛会纪录。

  本次110米栏比赛共有9位选手参赛,除牙买加的托马斯外其余8人将上演中美对抗。“中国队”阵容为刘翔、史冬鹏和谢文骏,“美国队”则由梅里特、理查德森和特拉梅尔领衔。

  附:刘翔2012赛事回顾

  比赛项目:国际田联室内赛伯明翰站男子60米栏


  时间:北京时间2月18日

  地点:英国伯明翰

  成绩:7.41秒

  国际田联室内赛伯明翰站是刘翔在2012年的首次亮相,他的表现也备受关注。在男子60米栏决战中,刘翔凭借出色的起跑以7.41秒获得冠军,打破了他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这也是男子60米栏今年的世界最好成绩。古巴选手罗伯斯以7.50秒获得亚军,美国选手法尔克以7.54秒获得第三。

  比赛项目:国际田联斯德哥尔摩室内挑战赛男子60米栏

  时间:北京时间2月24日凌晨

  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

  成绩:抢跑罚下

  在伯明翰创造最好成绩后,刘翔转战瑞典斯德哥尔摩。结果在决赛中刘翔因抢跑违例,被取消资格,退出比赛,古巴名将罗伯斯以7秒66的成绩无悬念地夺冠。另一位古巴选手奥特加以7秒68获亚军,白俄罗斯选手利恩萨以7秒73获季军。

  比赛项目:2012年国际田联室内世锦赛

  时间:北京时间3月10日

  地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成绩:亚军 7.49秒

  2012年国际田联室内世锦赛男子60米栏决赛是刘翔室内赛季的最后一战,中国飞人也想用冠军完美收官。但比赛开始后,刘翔发力过猛,打乱了自己的栏间节奏,最后以7.41秒的成绩获得亚军,美国名将梅里特夺得冠军。

  比赛项目:国际田联挑战赛日本分站赛男子110米栏决赛

  时间:北京时间5月6日

  地点:日本川崎

  成绩:冠军 13秒09

  在国际田联挑战赛日本分站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上,刘翔以13秒09的成绩轻松夺冠。这场比赛是他在2012年的第一场室外赛,不过罗伯斯、奥利弗等人并未参加此次比赛。刘翔的教练孙海平也表示,川崎站比赛只是刘翔在奥运会前的一堂“大运动量训练课”。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