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三问“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5-16 08:36
标题: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三问“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
三问“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 捷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难教,难学,难有收效。我在小学高年级推行“现代经典篇章听读实验”,于《中国教师》发表了阶段总结──《听读,为阅读打开一扇窗》。受到该实验的启发,我又尝试以听读的方式推行“古诗词拓展教学”,也收到切实有效的效果,参与实验的儿童皆感受益。
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教什么?
首先澄清两个概念。其一,听读。让儿童对照文本静心倾听示范朗读的音频信号。耳入后心意通。听读数遍后,儿童能对文本有直观的听觉感受,能形成信息转化,将优质的音频信息转化为储备的语感。随后进入模仿诵读,将储备语感和文字信息融合,听者能形成对文本鲜活的感受,体悟,最终能走进文本,通达意境。其二,古诗词拓展教学。所选的古诗词来源于两个部分,《课程标准》中的“优秀诗文推荐背诵篇目”和有口皆碑的古诗词经典篇目。常规教学中的“课文”不在此系列。同时,尽量下载,收集著名播音员或者是标准规范普通话录制的,配合背景乐的朗诵音频资料。这样的遴选标准意在尽可能地拓宽儿童课外古诗词阅读视野,积累名篇佳句,亲近经典,促进语感形成,提升语文素养。
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怎么教?
听读古诗词的基本流程为六部教学法。选择好篇目后,要求听者同步下载该篇目的纸质文本,包括诗词内容,关键字注解,全文析意三个部分。在进入课堂前,儿童需先熟悉文本内容,自行通读一两遍。此后正式进入听读程序。(1)视文本长短,难易等具体情况,播放音频两三遍,听者静心倾听的同时提笔做好标注。此步骤旨在通过听获取音频信息,初步感受优质的示范朗读,标注并发现朗读中涉及的轻重音,长短调,停歇,平仄变化,语气语调,颤音技巧等。(2)听者配合文本,再次听读。这一步意在对接文本信息和音频信号,调动,激活听者的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介入全脑式学习。(3)依照文本的逻辑停顿,以随机暂停的方式播放音频,要求儿童配合资料中的“关键词注解”,在暂停时师生互动,尝试将古典诗词翻译成白话。(4)通篇播放,轻声跟读,反复感受。(5)关闭音频播放,模仿朗读数遍。(6)畅谈听读学习的感受,尝试记忆并模仿示范进行诵读。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每一次的听读都要按部就班执行六个步骤,具体操作时可以依据不同的听读课型有选择,有侧重进行。
按照听读素材的不同,听读教学有七种不同课型。
(1)听记课。播放音频,倾听多次就为熟悉,记忆,背诵服务。此类课型重在训练儿童记忆背诵古诗词的能力。机械记忆是古诗文学习的法宝,也是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手段。但现实情况是儿童不喜欢这类型的记忆方式,单纯地让儿童背诵,很容易产生厌烦感,这正是以往简单化教学挫伤儿童学习积极性的表现。我们引入听读训练,即训练了机械记忆这一不可或缺的能力,又使儿童在全过程中不感觉厌烦。优质音频是诵读声,背景乐声的结合体,本身这样的结合就能消除疲劳,再加上艺术家诵读时很好地把握押韵,平仄,间隙,轻重,气息,语势,语调,发现并体验古典诗词,篇章中“起”“承”“转”“合”的变化,这些因素使得聆听诵读成了艺术享受。如果适当配合教师的讲解,师生互动的文本翻译,加上音乐的起伏节奏,就为“机械”二字添加了润滑,让背诵记忆变得简单,有动感,有趣味。我们曾播放文意相对浅显的《陋室铭》,儿童听读数遍后就自然跟读,下课前几乎全班都能自由背诵,而且语调也毫无往日拖沓平白之感,原来他们在自然地模仿着音频中的优质范读。听得入耳入心,读得入情入境。
(2)听趣课。播放音频,按步骤倾听后只为对古诗词产生趣感,以趣为“敲门砖”,带儿童入门。古诗词的面孔一直有些生冷,因为“文以载道”的思想根深蒂固,许多篇章几乎都带着教育意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病梅馆记》《劝学》……单看篇目名就已经知道意欲何为,如果教师教学过度,古诗词中原有的文学价值就可能被淹没,教化功能被扩大,直至以儿童视之生厌,避而不及。在古诗文学习的起步阶段,我们有意选择带有趣味性,幽默特质的篇章让儿童倾听,目的就是让儿童感受其中真趣,进而因趣生爱。例如清代林嗣环的《口技》一篇,文章特别有意思,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宾客听口技表演时的种种表现,文章的布局安排,这些都可以构成“趣点”。我们选择的音频版本优质,虹云老师的诵读张弛有度,节奏随故事情节而变化,制作者配上同样变化的背景音乐,风声,火声,呼喊声,口技中描绘的情境杂声,再加上贯穿全文的或轻或重的锣鼓喧闹哗笑声,简直是一台精彩听觉大戏。孩子听到“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时笑声渐起,到“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笑声扬,“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时笑声盛,到“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更已是满座欢颜了。初学古文就进入这样的课堂,古文感染力,学习延续力可想而知。
(3)听赏课。播放音频,多次重复倾听只为欣赏优质的朗读。古诗词中蕴含的音律,节奏,气韵,平仄,声调,这些审美需求都可以通过倾听得以传递达成。儿童在倾听的过程中接受美的浸润渗透,其效果远比教师条分缕析地介绍,费劲卖力地讲解好之千百倍。例如欣赏诗经中的名篇《伐檀》,我们不求儿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道理,表达的情感,思想。既然是课外拓展教学,教师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针对不同文本内容,不同学习对象,教学能有所侧重。《伐檀》的句式组成极为有规律,三小节诗歌以相似的句式反复出现,典型地展示了先秦时代民歌的创作特色,诵读能明显表现语句的节奏,能让听者体验到极富音乐韵律的美感。我们采用的是配有钟罄敲击背景音乐的音频素材,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男声诵读配合悠扬古朴的钟板绕耳,听者瞬间穿越到先秦时代,眼前仿佛能出现“坎坎伐檀”的劳动场景,也能依稀感觉诗句中透露出来的些许叹怨,这是教师个人即兴朗读所不容易达到的。大音希声,美是不需要多费口舌注解的,我们能分明地发现儿童在欣赏诗歌时脸上的形色变化,他们已自觉从倾听中模糊领会诗歌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听《望岳》,诗句不多,但儿童分明从专业的朗诵中感受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些诗句,诗人杜甫在平仄,押韵等处理上的匠心,教师随机点拨出诗需要讲究对仗工整,平仄相对,读起来方能富有节奏感。听赏课上,儿童可以轻声附和,跟读,可以边视文本边听音频,也可以静默伏案,侧颈聆听,心动即可,点到为止。
(4)听仿课。播放音频,倾听多次后模仿诵读。不少儿童将古诗词读成了平淡无味的白话,有的也拿腔拿调地唱读,虽也能一字不差,但毫无雅致意趣在其中,听起来味同嚼蜡。这些误读其实是糟蹋了富含音韵美的经典辞章。古诗词是可歌可泣的,可吟可唱的,可以激昂高亢,可以婉约叹息,亦可以声断而气丝相连,不同意味的诗词要用不同的音调来诠释根植于文字间的意境。教师个人的理解以及朗诵水平可能对儿童造成限制,听读正能弥补此缺漏。我们选择的音频资料皆源自朗诵专家,如:张家声,丁建华,乔榛,曹灿,鲍国安,濮存昕……他们对古诗词的解读以及声音的表现力是非播音专业的教师所能及的,但由于资讯的发达却可以为我所用,为教学服务。听仿课重在“仿”:仿专家诵读时的语速,语气,语调,气息,停顿,重音,轻声,咬字,平仄等,“仿”更要求“真”,尽可能读得和专家范读一模一样,甚至是一些泣声,拖音,嘶哑的模糊发音也仿到位。例如我们以曹灿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听仿课素材,先请儿童听两遍,之后提笔在范读特殊处理处做好标记。听数遍后,儿童逐渐能捕捉到专家诵读时雄浑豪迈的发音主旋律,当同时也关注到一些不同的处理节点。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属于高亢激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属于平缓轻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可以略显低沉悲凉。随后轻声跟读直至自由诵读,儿童乐在其中的同时,课堂直逼无师自通的有效教学最佳境。
(5)听赛课。播放音频,倾听多次后与原声赛读。此举意在利用儿童好胜心理,在历经一段时间的听读训练后,以赛促进儿童朗诵古诗词水平的提高。记得我们首先挑战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家声的诵读作品,高起点带来赛事的高潮迭起,促成高诵读水平的形成。事先我们收集了张家声的系列古诗词诵读作品,如: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作品都很短,但其完整和谐的音韵美,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质感都极具艺术魅力。赛前先介绍张家声的朗诵艺术成就,这是在亮明挑战对象;随后播放他的原声配乐音频资料,这是“对手展示”;之后展开形式多样的赛读,可以是个人和专家赛,集体和专家赛,还可以邀请教师和专家赛。赛读的结果是为了提升儿童的诵读水平,因此不简单评选一二三等奖,而是分项评奖:金嗓子奖,最佳表情奖,最佳体态语言奖,入情入境奖,勇气可嘉奖……总之,每个参加的儿童都能在自己最为突出的优势上获奖。短篇福的现场赛,长篇幅的回家准备后专门找时间赛,以赛促练,以赛促进步,效果很明显。更妙的是,赛后知不足,儿童会自觉地在听读训练中标注专家诵读的停顿,重音等技巧运用处,赛后自学训练。问其故,答曰:屡战屡胜,胜而不骄,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
(6)听译课。播放音频,按六步骤倾听后,特别强调第3步,尝试集体合作翻译成白话。学习古诗词,翻译是必过的“坎”,也是教学难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变义,生僻字词翻译,视读直译……记得我们在中学学习古文时,最害怕的就是翻译。然而参与听读试验的儿童能比较轻松地参与集体翻译,学习效果大为改观。原来,翻译之所以难,除了语法,词性,句式组合等多方面古今差异造成困难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译者否能准确断句,合理归并词组,借助汉语一脉相承的发展关联,靠语感和用语习惯大致翻译。示范朗读中的标准停顿,逻辑重音设置,诵读中的情感渗透等因素都能给听者带来启发,辅助其“不求甚解”地粗鄙翻译。例如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文中描绘的情节新奇趣味,能引人入胜。听读数遍后,我们在每一分句子的标点停顿处暂停,让听者即兴翻译分句。在互动中,儿童互相借鉴他人见解,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尝试,翻译成了趣味游戏。儿童在好胜心,模仿特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普遍获得成功体验。此案试验中,唯有“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成为翻译难点,原来是儿童对于“秦,汉,魏晋”这样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了解欠缺。此时配合上教师适当讲解以及材料中的注释,也能解决。全篇通译后,全班古文学习的信心大增!
(7)听评课。播放音频,按六步骤倾听后,师生互动展开评议。古诗文的意味悠长,如果能借助听读的信息储备,增加自由评议训练,这无疑是教学的有效增值。特别是对小学高年级儿童进行辩证的思维训练,阐述观点以及批驳争论的言语表达训练,都是提升个体文化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有益行为,也属于教学的必须范畴。听评课的侧重点就在于“听明白后思考,想清楚后发表”不但要能自圆其说,还可以与之辩驳,思维碰撞,引经据典,言语互动,以求共同进步。例如听读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爱莲说》后,可以让儿童谈谈自己所爱的“草木之花”。有的说爱荷花,因为它与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的爱竹,儿童能自觉援引郑板桥的《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有的同学认为爱牡丹不是错,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很多家庭中就有牡丹图;一些预习充分的同学则提出:爱什么花是次要的,作者要通过爱莲花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文章中的花都是人品质的代表,莲花就是洁身自好的代表,也是作者自己的代表。我们认为,不管能说到这份上的儿童有几多,哪怕有一人足矣。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互相浸润影响,我们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整体有效性。
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教学有效么?
听读古诗词教学的优势显著。推崇古诗文教学,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怕学生做坏事,就怕学生不去做好事”。接触古诗文经典,不管是听读还是视读,本质就是好事。对儿童的终身发展而言,其优势更是明显可观。
(1)拓展空间。听读古诗词有益于儿童增广见闻,开拓视野。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自然领悟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不厌其烦地点拨,孩子自然就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真是至理名言。我们知道古典诗词洋洋大观,浩如烟海,璨如星河。我们也知道所实验的“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即便这样,于个体,集体均已受益匪浅。它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能有效拓宽儿童的课外阅读视野,通过“经典古诗文”这个渠道通往更为广阔的国学,人文,艺术,美学,宗教,哲学的空间。
(2)变化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气质变化要靠海量的阅读和生活阅历的累积。古典诗歌的阅读正是气质变化的重要因素。我们让儿童听读这些篇章优美,语质绝佳,千古流传的文本,它就能调整儿童的审美取向;我们推荐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让儿童吟诵,记忆,自然能让其性灵得以滋长,身心变得愉悦,审美品味得以提高。此外,听读经典古诗词还能有效培养儿童的耐性与毅力,消除浮躁心态,这也是一种品性的陶冶。自古以来就是文以载道,经典的古诗文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好载体,蕴含着儿童成长处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修之伦理。所以,听读,记忆,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开放眼界,开拓胸怀、浩养正气、培育品格等都极为有益,能有助于儿童的气质变化。
(3)提升素养。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项评估报告: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因为古诗文在遣词造句中讲究平仄、对仗、韵律;古典诗词的内容多样,春、夏、秋、冬,写景、咏物、抒情,应有尽有。让儿童听读古诗词,一方面可以培养语感,锻炼清晰、准确、流畅的诵读表达,同时还可以积累大量经典的词汇,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提升语文素养。此外,听读时的专著,记忆时的投入,翻译时的思索,背诵时的喜悦,长期坚持的恒定精神,这些都有助于儿童的人格修养。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多听读古诗词,能为儿童今后形成高雅风趣的谈吐,妙笔生辉的写作打下结实的基础,切实为语文综合素养提升服务。
(4)训练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既有显著的发展,幼儿期是人的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到了儿童时期发展极快,13岁达到高峰。而小学高年级进行听读古诗词实验,正是因循了儿童记忆发展的规律,配合进行适当的提升型训练,以期达成最佳效果。于儿童而言,这个阶段大量的背诵记忆正是他们的强项,但也容易被其自身的惰性所掩盖。所以,我们要通过听读这一独特的方式来降低记忆难度,提升训练效果,让处在记忆黄金阶段的儿童多背经典著作和篇目,多接受有效训练,这将成为其终身的文化储备。
(5)培养情操。经典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和儒家道德情操,听读有益于其高尚道德的养成。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曾对开展“古文诵读”工程的试点校进行评估,报告指出:73.1%的家长和86.7%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能够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88.7%的家长和96.7%的老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其实,诵读也好,听读也罢,其对象──古诗文,正是我们苦苦找寻的文化根源,民族的归属,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光荣与自豪的最佳载体。让儿童自小就扎根在本土文化的经典中,扎根于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土壤中,这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儿童徜徉于经典的聆听,诵读中,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之中吸收着古老的中华文明精髓,其一生都将受益。
衷心希望您和我们一起推行古诗词拓展教学的听读实验。让儿童在聆听诗词韵律中亲近母语,在诵读的声韵起伏中发展语言,在接触经典中感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让我们帮助儿童释放双耳,成为一个有根的中国人。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