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4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5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本课PPT课件教学下载地址:
http://www.lspjy.com/forum-6-1.html

27 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通过学生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培养学生质疑与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题质疑,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奇怪吗?(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很好,同学们通过题目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我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看还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寻找问题。
   2、交流:
     你们能说说看,自己通过读课文提出了多少问题吗?(学生举手,汇报自己提出问题的数量,鼓励提得多的。)
   3、大家开动了脑筋,认真地读了课文,所以一下子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请你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放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哪些问题大家都提到了,哪些问题你提到了,对方没提到,或对方提到了,你没提到。 
   4、小组讨论
     说说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重点的用小黑板出示,非重点的请其他同学简单回答后解决)
     
小黑板出示: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这些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读读课文,与同学讨论)
   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能解决几个就解决几个。
   3、学生再读课文。
   4、有些问题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有些问题也许还没解决,大家先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找的是否一致,不懂的问题也可以互相讨论。
   5、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因为这位青年画鱼画得活灵活现,就像在纸上游动。)
    ②这位青年特别在哪里?
     (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可以看出他总是这样;从“呆呆”可以看出他看鱼看得很入神。)
      b、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练习朗读。
      c、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d、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e、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与“先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先游到心里”指青年对金鱼观察很仔细,金鱼的形状已清晰地印在他的心里。它与“先游到纸上”是因果关系。)
  四、总结全文,归纳学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聋哑青年,但他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从课题和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读书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读懂课文。
  板书设计:( 小黑板)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说课材料:
  学生创新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五年级的课题研究重点,我所选择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正是要展示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解疑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写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这篇课文含义较深的词句较多,要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逐一加以理解,不能轻易地滑过去。其中,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这句时可联系聋哑青年如何观鱼的内容,并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专心致志地观鱼,同时结合“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来体会“游到心里”的含义。
  

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1 、揭题质疑,再寻问题
  通过课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鼓励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出其他问题。
  2 、交流数量,讨论梳理
  找出问题后,让学生交流他找到问题的数量,表扬他们能积极动脑。请他们在四人小组中讨论自己所寻找到的问题,互相补充启发。
  3 、归纳重点,再读讨论
  四人小组将他们的问题面向全班交流,归纳出几个重点的问题,非重点的由他们自行解决或相互解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
  4 、全班交流,诵读体会
  通过读课文,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最后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这其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想学,有“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当前学习创新的关键所在,而这堂课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改变学生“迷信权威、死记、死背、死练”为大胆质疑和奇思异想”,保护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2 、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让学生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结论;结论生行动。”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59:43 | 只看该作者
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了。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你真专心哪!”我忍不住轻声问他。没想到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

  好骄傲的年轻人。我正想着,眼睛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我们开始用笔在纸上交谈。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59:3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设计说明】
  《鱼游到了纸上》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课文。

  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文可以分成四段,教学时没有按常规先分段,然后根据分好的段落一段一段地讲解进行教学。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文章的段落、语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素质。  


【训练重点】

  “注意积累材料”,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选择了哪些材料,而且从中学习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1、留心周围的事物,做个有心人。

  2、认真观察,多看、多听、多问。

  3、勤于动笔。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课文,渗透训练重点尤为重要。通过这一训练项目为后面学习读写例话作一铺垫。教学时先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写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本课时主要是留心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以此指导学生的作文。


【准备用时】

  第一课时:

  理解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读写结合。 这一课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力求师生关系融洽。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再读书交流,合作学习。经教师点拨指导共性难点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学习写法,指导作文。

  1、明确每课时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又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这样把教路和学路有效地统一起来,取得更好的教
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

    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3、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在梳理排序形成几个重点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读、思、议。学生读书讨论,互相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者抓住共性的、重点的、难点的词、句点拨精讲,使学生由不懂到弄懂,不会到会,不会学到会学。在体会词句内涵的同时,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大开,心灵也受到触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

  4、对本课重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这一问题,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导就应体现在此。

  5、在自读、精读以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的感情在此处升华。 

  6、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从读学写,在学生完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再次的合作学习,明确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而且还留心那里的人。使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的,今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7、第二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个人物的片段或写一种喜爱小动物的片段。读写结合,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培养学生注意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多媒体出示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脑海中有什么问题?

  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大家一定能够完成的。有没有信心?

  
二、小组交流,提出问题,梳理排序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习得怎么样?

  (多媒体出示生字,指读。一人读,再齐读)

  我们都知道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笔来边读边作上记号。

  1、自读课文:

    给够时间,围绕“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做记号。教师短短的几句话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了读书的方法。

  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先说说哪些问题你没弄懂,如果小组内理解不了,等一会儿,老师发给你们纸,把它写在上面,我们大家共同来理解。请同学们现在开始小组交流吧!

  (小组交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共同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写在纸上。)

  小组交流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横向交流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学生精神放松,无拘无束,能者为师,人人参与,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⑴ 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⑵ 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⑶ 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⑷ 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⑸ 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⑹ 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⑺ 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⑻ 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教师梳理问题 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  

  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三、探索感悟

  下面根据排好的顺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请你们现在开始吧!(给学生5分钟读书时间)

  生讨论学习。

  又一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按照排好顺序的问题,在书中找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子进行理解。

  又一次发挥群体的智慧,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我们理解“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先得知道“举止”指的是什么?

    (板书:青年)

  2、师:“举止特别”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板书:忘我境界)

  3、“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看鱼)

  从你们抓住的这些重点词、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啊!我们一齐读读,读时突出那些重点词、句,语速不要太快,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全体同学进行讨论,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不强求答案一致,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

  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再看看周围人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采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谁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画鱼)

  1、“唯一”是什么意思?谁还能再说说。

  2、这是达到忘我境界的一种表现:

    “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解决了。(把这个问题拿下来。)谁能再补充?

    (“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也不马虎,说明青年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

    教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使学生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

  小结:

  正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这个问题你们弄懂了吗?(把第一个问题拿下来)

  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谁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先在心里出现了一个印象,牢牢记住。青年要很多次去看,结果才画出这么好的金鱼。)

  小结:

  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意思。(拿下这个问题)我们最后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要理解二者的关系,必须知道每句话的意思。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已经知道,咱们先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意思。

  1、“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

  2、在书中找到,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齐读)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哪个字可以看出青年画鱼画得像?

  5、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用这种赞叹的语气练习读读好吗?

  (生练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6、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所以作者要以此为题。(指题目,学生齐读。) 

  7、“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

  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

  (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把这个问题拿下。)

  这些问题我们全都理解了,你们真行!经过前面读书自学,提问,讨论,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讨论:

  师:你们说的都对,是一个勤奋专注的青年。(板书:勤奋专注)

  “鱼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了纸上”的前提,“鱼游到了纸上”是“鱼游到了心里”的结果,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抓住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巧妙地点拨了一个“游”字,让学生体会青年人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专注品质,进一步理解了内容。

  多么好的一个青年人,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放声朗读。

  (全体起立朗读课文)


四、拓展、积累

  过渡语:

  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

  小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还留心那里的人,发现了一位青年举止特别,他就多次跟踪观察,看他怎么看鱼、怎么画鱼,同时注意听听别人的议论,当发现他是聋哑青年,又采取笔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材料(板书:积累材料),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今天我们只是初步学习,以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教师注意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启发学生,适时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了材料,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加强了读写之间的联系。


【反思】

  教学设计很有新意,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

  1、教学目标明确、适当,体现了年段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将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引导、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激发了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科学、优化: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在小组内讨论;经过讨论仍然有不理解的问题再一次提出来,老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梳理;然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真正居于主体地位。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

    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4、读写结合,突出读写训练重点:

    本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举止特别”“融为一体”等词语时,有意识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学习,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因而能画出鲜明、生动、活灵活现的鱼。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选择材料写出这篇文章的?”让学生悟出作者到玉泉观鱼,发现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就跟踪观察,通过看、听、问等方式,积累了很多有关聋哑青年的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达到忘我境界”为主线,写成这篇文章。学生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弄懂了什么是积累材料,怎样积累材料,感受到积累材料之重要。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突出了本组读写训练重点。

  5、加强了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可以看出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有所创新,效果比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59:23 | 只看该作者
【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⑴ 他好像和金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当时青年人的忘我状态。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合在了一起,才把鱼画活了。

   ⑵ 鱼游到了纸上。

     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又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女孩惊奇的赞叹,一次是作者的描写,再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这是对聋哑青年所作的画的最高赞赏,赞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而之所以画得像活的一样,正是他专注认真,坚持不懈的结果。

  2、对词语的理解:

    泉白如玉:泉水像玉石一样晶莹清澈。这也是玉泉得名的原因。

    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苟,苟且,马虎。要注意结合文中描写青年入画鱼的神态和动作的具体语句,展开联想,想象所画金鱼的细致部位,来体会青年人专注认真的品质。

    融为一体:融合在一起。文中用这个词突出表现了青年人观鱼、画鱼时的忘我。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感受青年人全身心投入的执著精神。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文中指品茶赏鱼这种氛围令人心情舒畅。

    工笔: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特点是用笔工整细致,与“写意”相对。

    速写: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现场以简练的手法,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动态描写出来的绘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59:16 | 只看该作者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名画,如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等,体会画家技法的娴熟。

  2、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⑴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位青年人的初步印象,并说一说理由;也可按事情发展顺序,即作者对年轻人的认识(举止特别—画技高超—骄傲—令人敬佩)来进行交流。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由欣赏、误解到由衷敬佩的情感变化。

   ⑵ 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的一些方法,在读议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

     文中写青年举止特别,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表现在“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没说一句话”,观察金鱼入神着迷;“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作画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把金鱼画活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作画到了痴迷的境界,物我两忘;“他似乎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忘了回家”,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注意前后联系,通过解读这些句子具体的含义,体会到青年人虽然聋哑,但专注和勤奋,这是他画的鱼之所以栩栩如生,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

   ⑶ 美读课文,表达情感,积累运用语言:

     本文语言平实而情感浓郁,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聋哑青年专注细致和人们的赞叹。

     作者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表现了他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表达了“我”对他勤奋执著的赞美之情。通过多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耐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并抄写下来。还可随堂进行小练笔,结合插图,想象围观人们议论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师也可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采用其他教学思路,如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指导—积累运用等形式。

  3、“金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金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聋哑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对金鱼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先”,点明了“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要把鱼画像,画活,必须先仔细观察,使之形象鲜明、生动、深刻,呼之欲出。可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成语《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的关系。

  4、本课的生字中,“澈”要注意读准字音,“港、壶、徽、聋”笔画较多的字注意指导笔顺和记忆字形。

  5、课后小练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6、7、8三个自然段和插图,想象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围绕着聋哑青年作画的专注态度和画技的高超,老人、青年和小孩是如何赞叹和议论的。可以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59:01 | 只看该作者
《鱼游到了纸上》以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因构思巧妙而扩大了思维空间,增大了阅读难度。但课文思路清楚,重点突出,只要找到了理解的切入口,学生就能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读入画金鱼的聋哑青年那种做事勤奋、专注的精神世界中去,形成深刻的感悟与情感体验,从而优化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充分自读,共同讨论,认为“鱼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是深入读懂课文的重点,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为了更好地围绕这一重点读书,同学们有什么思考?
  
  生:我觉得只有先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的丰富含义,才能更好理解“鱼游到了心里”的具体意思。
  
  生:我同意。但还应该紧扣这两个句子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师:很好。想一想,应该提些什么问题呢?(给时间学生思考)
  
  生:结合前一句可以这样提问:小女孩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那么,金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生:我认为可以这样提问:金鱼真的能游到纸上来吗?女孩子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这位青年为什么这样会画画?
  
  生:他们都提得比较好,但还不简炼明确,我觉得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女孩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金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师点头赞同)
  
  生:(抢着说)结合后一句可以这样提问:“先游到我心里”是什么意思?是怎样游到他心里的呢?说明了什么?
  
  师:(生边说边将问题要点板书在黑板上)真会质疑。只要读懂了这两句话,那么,它们的关系也就好理解了。下面给20分钟时间,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思边记。读中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情和举止来琢磨。读后,同桌交流与讨论(生自读、师走入学生之中,了解学情,适当调控,同时给有一定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个别指导和帮助)。
  
  师:看来同学们已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读出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清同学们进一步来结合课文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读书情况。
  
  生:我认为,金鱼肯定不会游到纸上,而是说这个青年把金鱼画活了。请同学们跟我来,看看作者看到了什么:“我挤过去一看……在纸上游动。”于是,那个女孩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因为青年把金鱼画得太生动、太逼真了。
  
  生:我从这段“有时工笔细描”、“有时挥笔速写”、“很快”中看出他技法熟练,从“一丝不苟”中体会出他作画非常严谨,非常认真,所以能画出这么好的画。
  
  生:我也有这样的体会。他能画活金鱼,我还感到这个青年画画非常投入。我结合插图看出,周围那么多人挤着看,赞叹议论,但都没有影响他,他真的好像和金鱼“融为一体”了。
  
  师:你怎么理解“融为一体”?
  
  生:是说他已和金鱼走到了一起,自已好像也成了金鱼。
  
  生:我开始认为,因为他聋哑而没有受到干扰,其实是因为他画得太入情、太刻苦了,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第九自然段是这样写的(读),其中两个“忘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按理说那么多人拥挤着看,热情称赞,他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但由于他太专注而视而不见了。
  
  师:体会得真好。这个青年画画的确非常投入,非常专注,真的和游鱼融为一体了。所以使金鱼缸的鱼──(生: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请一位同学读一遍小女孩的话。(生读)
  
  生:读得比较好,但如果把“哟”读得短促、突出一些,“纸上来啦”读得激动上扬一些,这样就能更好地读出惊奇、赞叹的感情。请听我读。(生读)
  
  师:真会听、真会评,读得也好。请同学们结合他的读法,齐读一遍。(齐读)这位青年把金鱼画活了,除了他画时很专注、投入外,谁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除了他在画时认真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非常爱金鱼。第四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因为……忘我的境界”和“呆呆”、“静静”等词语体现出他观察金鱼非常认真,非常刻苦,把自己全部精力都用进去了。所以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还连自己也忘记了。
  
  生:第十二自然段还这样写道,他“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记吃饭,忘了回家”。他不爱金鱼,是做不到这些的。他很聪明——我是从第三自然段读出的。但如果他对金鱼没有这样深入的观察也是画不出来的,金鱼也不会真的游到他的画纸上面来。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很会理解。那么,同学们是怎样理解金鱼“先游到我的心里”这句话的呢?
  
  生:金鱼本身并不会游进聋哑青年的心里,主要是说他非常了解金鱼,熟悉金鱼。
  
  生:我补充一点,是说他将金鱼生动、具体的形象融合在自己心中了。这是因为他爱金鱼,对金鱼着了迷,深人观察的结果。
  
  师:体会得好。刚才,同学们就提出的几个问题,认真阅读了课文,深入地进行了思考,广泛地交流了意见。我想,现在我们可以谈谈“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了。谁能说一说呢?可结合板书思考。
  
  生:金鱼只有先游到了青年的心里,才有可能游到他的纸上。
  
  生:这位青年能把金鱼画得活灵活现,游到纸上来,是他热爱金鱼,全心投入,深入观察,刻苦练习的结果。
  
  生:只有心里先有了活生生的金鱼,手上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金鱼。
  
  师:说得太好了!从中可见同学们读书很深入,真正读进了心里,所以才会有这么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生:我还有一点体会。聋哑青年学画一年多,就画出了这么生动的金鱼画,而我学了三年多画,也没画出一幅好画来。如果金鱼先不游到他心里,是不可能游到他纸上的。他真了不起。
  
  生:当作者得知他是个聋哑人时,心里不由“咯噔”一跳,当我读到这里时,也有这种感受,这个青年真不简单,我从心底里敬佩他。
  
  师: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都有这种体验。
 
【评析】
  
  试用修订版大纲在关于阅读教学的部分中指出,要“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本片断积极体现了新大纲精神,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出发,抓住金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这一全文理解的重点,选择了适合于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实施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了学生“会读”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1、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读书思路,主动设疑,明确具体的读书指向。

  2、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经历阅读 过程,深入探究,自主思考,自主体验,相互合作。

  3、放手让学生围绕阅读重点精读品评,抓词抓句,积极感悟,展示读书过程,发表独特见解,探索读书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读得活跃,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说有特点,读有味道,情感氛围浓,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切实让学生主动经历了阅读感悟过程,走入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投入的精神境界,使学生形成了情感共鸣。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不仅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了充分训练,同时也对学生的阅读意识、情感态度、思维习惯、探索精神、审美情趣、心
理品质等语文综合素质进行了积极的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58:54 | 只看该作者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3、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4、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5、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

    (教师梳理问题,拿掉前面重复的问题4、5、7、8)
  
    师: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生: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
  
    生: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生: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师:你们说得真好!


  6、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7、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8、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

【评析】

  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05: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