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小论文大全获奖论文集锦(1000字以下15篇1500字左右10篇2000字8篇2500字6篇3000字10篇)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5-2 10:49
标题: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小论文大全获奖论文集锦(1000字以下15篇1500字左右10篇2000字8篇2500字6篇3000字10篇)
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
姜堰市官庄中心小学 丁正后
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小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理所当然应该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加强创新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渠道丰富多彩。其中研读教材,发掘想象点,激活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条行之有效之举。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展开,创新能力发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可见,想象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载体。所谓“想象点”是指语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字、词、句、段等地方。简言之,是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想象的地方。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彰显主体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发掘课文中的想象点,诱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提高创新力。

一、批判性阅读 发掘扩散求异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课文,它们都是介绍某人(或动、植物等)在偶发事情面前,如:《跳水》中的船长、《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等;在困难问题面前,如:《称象》中的曹冲、《捞铁牛》中的怀丙和尚等;在特殊情境中,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等……如何急中生智,如何镇定自若,寻找到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课文中的“扩散点”,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即围绕他们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进行扩散,引导学生想象:他们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是最科学、最实用的吗?还有其它可行的办法吗?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然后将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见解,结合课文情境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的做法再进行比较,看谁的办法更科学、更实用!学生的想象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比如:有位教师教《称象》一文时,扣住曹冲称象之法,启发学生想象: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一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退一步讲,即使学生否定了自我的想象,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锤炼了思维!

二、探究性阅读 发掘发展延伸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进入高潮后,由于作者处理的匠心,嘎然而止,留下空间让读者去体会、去想象、去发展、去延伸。诸如《穷人》中桑娜拉开帐子后、《凡卡》中凡卡信寄出后、《草地夜行》中小红军追上大部队后、《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等等。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入情入境,自发地去发掘发展延伸点,去想象故事的发展,去延伸故事的情节。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利用思维惯性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去发展、去升华。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信寄出之后,照着作者的思路,因为地址不详细,爷爷肯定收不到信。那凡卡非人的生活该怎样继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打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依托发展延伸点,多角度、多层次大胆想象。还拿凡卡信寄出之后来说,爷爷不也存在收到信的可能性吗?假如无巧不成书,那位醉熏熏的邮差正好与爷爷是同一村子里的呢!那凡卡的命运又该如何呢?爷爷会接他回去吗?他能过上好日子吗?同理,《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小羊就一定会被吃了吗?

三、融入性阅读 发掘换位情境点

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就是要求读者潜心阅读,深入到字里行间,与文中万物同喜同悲,把自己融入其中。从练习想象力的角度看,这其实道出了文中可供发掘的想象点:

1.换位想象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身在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如教学古诗《古风》第一句“春种一粒粟”时,可引导换位想象:假如你是农民伯伯,你有什么希望?第二句“秋收万颗子”时,又可引导换位想象:此时,你有什么打算?经过两轮大胆想象,再学下两句时,学生的感受必然更加深刻。二是易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与读者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来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紧扣小女孩飞走了,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假如小女孩飞到了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来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情境点。即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通过放大形象思维,能够想象出当时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抓住作者描写大戈壁用的“浑黄一体”一词,可引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想象大戈壁的恶劣环境。

3.换位情境点。即教材中既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又易于想象当时当地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草原》一文,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就可引导学生既换位,又想象情境。①换位想象:假如你是主人,你会说些什么?你是客人会说些什么?东西南北中的客人又会说些什么?②情境想象:当时,环境如何?人们的神态、语气、心情如何?

4.图画还原点。即教材中可还原成优美或直观图画的地方。通过阅读,想象还原作者所见或所示。如:《林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可引导学生还原图画:作者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教学《詹天佑》可引导学生根据相关段落,想象画示意图。

四、质疑性阅读 发掘空白拓展点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阅读中常有疑问和问题,才能够常有思考,才易于引发想象。所谓“空白处”,这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文章中的简明处、省略处、概括处、暗含处等。它是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结果。这些地方往往能够引发学生质疑,从而使他们有想象的空间和创新的余地。注意发掘,便于学生历练想象。

①简明处。即文章的略写之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扩展。如:教学《赤壁之战》,抓住黄盖写信给曹操诈降,引导学生想象:谁能想象出黄盖信的具体内容呢?

②省略处。即文章中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结局等。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还拿《赤壁之战》来说,开战之初,可让学生补充想象:周瑜和曹操会分别怎样鼓动手下兵士呢?战斗结束之后,周瑜和曹操又会分别怎样小结经验与教训呢?

③概括处。即文章中总写、归结之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具体。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可抓住“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引导学生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你能说具体,说清楚些吗?

④暗含处。课文中有些地方看似平淡,但仔细琢磨,却言语浅显而意义深远,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此即文章的暗含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明朗。如教学《丰碑》一文,第13自然段讲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让你为这座“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呢?

本文获江苏省泰州市小语论文竞赛一等奖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5-2 10:50
再论语文的工具性教育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教研室 宗守咏
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注入了创新教育、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注重积累、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等先进理念,特别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强调了语文教学在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这肯定有助于纠正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训练的倾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由此引发的思想解放,必将使语文教学改革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但是,工具属性毕竟是语文的重要属性,工具性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是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的。纠正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训练的倾向,目的是解决语文教学过分狭隘机械的问题,而不是彻底否定语文工具性的客观存在。否则,语文教改就会走到另一条偏狭的道路上去,其后果不难预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

事物的属性往往是丰富多样的。忽视其多种属性中的任何一种属性,与片面强调某种“本质属性”的思想方法没有多大区别,都容易导致对事物本身的片面认识。这是我们继续开展语文属性讨论、重建语文学科理论所必须注意的。

其实,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训练的倾向有两方面的认识根源:一是在处理工具性与其他属性的关系时过分强调工具性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属性的存在;二是在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时彻底切断了工具属性与其他属性的密切联系,孤立机械狭隘地划定工具性的内涵外延,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实践的片面机械,语文工具性本身也成为僵死的概念。属性讨论是语文学科理论重建必过的关隘,概念厘清又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语文学科理论重建才能奠定坚实的基石。笔者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文是各科教学的基础”(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这些话无疑都很正确,但都不是语文工具性丰富内涵的全面表述。小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学习与小学生的人格成长、知识修养的发展,与小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究竟有怎样的联系,从这几句话中很难得出理想的答案,而这正是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最为重要的。语文教学的路子越走越窄,语文教学越来越枯燥机械,与我们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过分狭隘大有关系。只有真正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的内涵,语文教学改革才能进一步拓宽思路,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一、语文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工具

语文是工具,学语文是为了掌握这个工具,这话表面看来毫无问题,但对小学生而言却未必合理,至少是不完全符合实际。学前儿童学语文主要是生活习得,他们往往很少注意语言本身,吸引他们兴趣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他们是为了语言的内容才运用语言并学习语言运用的。小学生在语文课上学语文情况有所不同,他们对语言的形式注意得越来越多,但本质上并未改变,吸引他们兴趣的主要还是听说读写的内容。当语言文字成为理解、表达的障碍时,语言的形式才变得重要起来。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上学生仍然是在获得语言内容、满足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在表达思想感受、满足表达需要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掌握语文工具这个目的在学生意识中并不多么突出分明。学生从一个无知无能的自然人成长为成熟的社会成员,需要不断地求知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这一过程每时每刻都需要借助语文工具。但是,求知发展需要学会运用语文工具,与学语文的目的就是掌握这个工具,两句话毕竟大有区别。学习用拐杖是为了更好地走路,而不能仅仅是为了学会用拐杖,道理不难理解。总之,无论是学前还是小学阶段,语文从来都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工具,是儿童通过求知、交往、游戏等活动逐步完善自我、实现社会成熟的工具。这一过程中儿童关注更多的往往不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语言传递的内容信息。这种情况虽然正好与教师教语文的主观愿望相径庭,但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无视这一事实,把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作为小学生学语文的目的,不过是我们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

由此看来,语文工具性教育应当来一个彻底的调整,应当“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入学生求知发展的过程中,围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确定目标、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而不应把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作为终极目标。学语文与练气功有相似之处,刻意求之往往不是最好的选择,放一放顺其自然反而更合乎规律。为了学生的求知发展而教学生学语文,在求知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生学语文,语文工具性教育应当建立在这样的理念之上。

二、语文是学生能动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工具

学语文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生生活的需要。小学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生活。虽然他们生活的内容与成人不同,但作为生活的主体,他们也常常用他们特有的目光研究周围的一切,常常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能动地调整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甚至还有意识地用他们的语言行为去影响改变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语文正是他们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主要工具。他们不仅在运用语文生活,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与生活结合得是那么紧密,以至于很难分清哪是目的哪是工具。但是难分清并不等于没必要分清,语文是小学生生活的工具,学生是为了生活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这一点教师必须清楚。人为地把学语文从生活中剥离出来,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就会迷失,语文教学就会失去自己的根。真要从“根”上说,语文教学的目的从来就不仅仅是学习掌握语文工具,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几个字词、几种读写方法,而是指导学生学会更好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我们呼唤“学生主体的觉醒”,不仅不能把学生看作语文训练的对象,而且还不能只把学生看作语言文字训练的主体,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他们的生活的主体,成为自主地学习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能动地生活的主体。无数事实也一再证明,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只有当学生真正联想起自己的生活、融入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会真正激发起来,语文教学的意义也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由此看来,仅仅把“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看作语文训练的手段或途径这认识仍然不够通透。语文工具性教育应把指导学生生活作为根本的目的,把语文教学变成指导学生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渠道或途径,并在生活指导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否则便是本末倒置。

三、远离学生的成长发展、生活需要讨论语文工具性教育,是造成语文教学动机缺失、内容空洞、方法机械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我们在语文工具性认识上视野过于狭窄。在加强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只看到语文工具操作性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严重迷失,语文教学鲜活生动的内容被抽空,语文教学的方法也越来越机械。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语言文字形式的机械训练。教师几乎完全忘记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学生不清楚为什么学语文,动机兴趣又由何而来?目的的迷失必然导致内容的偏狭,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在“语言文字训练”的狭小圈子内探索教改之路,方法也就变得越来越琐碎机械。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才不得不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其实,思想性也好,人文性也好,知识性也好,无非是强调语言形式与其表达的内容的联系不能割裂,语文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目的不能分离。只要真正处理好操作性教育与目的性教育的关系,在语文工具性教育的过程中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发展,真正指导学生学会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知识教育还会成为问题吗?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文道同一,说来说去总是两张皮,旧的思维模式终究难逃要么极“左”要么极右的历史轮回。

四、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努力实现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与操作性教育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教育,既包括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也包括语文工具的操作性教育,这本来就不应成为问题。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开来,只能导致两败俱伤。当前改革语文教学,应特别强调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1.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教语文学语文的观点。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指导学生为了成长发展而学习语文,在成长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操作,都应努力指导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知识积累,以开放的心胸面对自然与社会,培养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勇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甘愿为真理献身的求知精神,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方法,形成主动求知发展的能力,并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磨练意志、陶养性情、实现全面发展。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自信、敢于独创而又善于独创的健康个性。

2.为了生活而学语文,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的观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使自己、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要了解认识生活,就需要大量地高效地听、读,就需要认真地科学地观察思考;要参与生活、改造生活,就需要科学高效巧妙地说、写,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并用它感染、影响他人。语文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自主生活的训练场。应加强三方面的指导:一是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了解、认识生活,培养观察、认识生活的兴趣、能力与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与人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三是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理想,指导学生积极投身生活,努力改造生活,使自己、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积极健康。只有真正指导学生为了生活而学习语文,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工具积极有效健康地生活,“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才不会沦为空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目的才会真正实现。

强调目的性教育与操作性教育统一,并不是要否定语文训练的重要性。相反,只有真正实现了二者的统一,才能更好地解决“为什么进行语文训练”“怎样科学高效地进行语文训练”的问题。要坚决纠正机械的语文训练观和狭隘的学法指导观,把听说读写训练、学法指导与指导学生求知发展结合起来,与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提高学生的生活素质结合起来。要坚决纠正狭隘的课文“例子”观。课文是“例子”,但不只是学习读写方法的“例子”,它还是学生追求真知、发展完善自我的“例子”,是学生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例子”。课文是“例子”,但不是数学中的“例题”,不能把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因素、语言材料、语言规律随手抛掉,而是要把它作为“营养”积淀起来,在以后的读写乃至人生中发挥作用。不要只盯住语文“独当其任的任”不放,仅仅在“语言文字”层面上做文章,还要指导学生深入作者的生活和思想,从作者的生活、思想历程中获得教益。好的课文应当是求知发展、生活的典范,但再好的课文也会有缺憾。要指导学生大胆地发现课文以及课文中的人物或作者身上的不完美处,从中吸取教训,而不要把学生“训练”成他人思想、文字的奴才。阅读积累不能仅仅记诵他人的思想和文字,还要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引发提炼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作文训练不能只是模仿、重复他人的思想、语言,要指导学生为自己真实的生活需要而作,表达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和独到的思想见解,不能把学生“训练”成没有独立人格的虚伪的“御用文人”。总之,有所为而读,有所为而作,语文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的乐园,成为学生生活训练的基地。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应学会创造性地运用语文工具,还应学会自主高效地成长发展,学会积极健康地生活,成为创造美好的未来世界的主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5-2 10:51
透视语文本质再析教学弊端
四川省教科所 许双全
“语文课程”中“语文”的取义,按叶圣陶先生的解说,为口头语言和书面文章的统称,其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因此,对语文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预设、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效能的大小。

然而,对语文本质问题,自古就有“文道之争”。现代语文教育中,转变为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冲突,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又演化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结果导致广大教师长期以来,在认识上有意无意地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教学实践中就跟随风向,在语文内容与形式的学习上偏来偏去。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都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益。

针对这种现象,为了解决纷争,《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阐述,曾采用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一并列提法,试图使两者并重;《语文课程标准》更是特别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尽管如此,由于我们以前在根本上对语文本质属性的认识存在着含混与偏差,在思维习惯上存在着一元化传统定式,致使工具性与思想性或人文性老是纠缠不清,难以统一。当然也就无法使语文本质属性的认识更加清晰起来,并无法正确指导教学实践,彻底改变语文教育“费时低效”的局面。

这种结局,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本质认识误区的深入反思。

首先,我们通常对立起来论说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或人文性),尽管都是语文的基本属性,但二者并非是人们从同一视角在同一意义层面的认识:前者是从语文的交际目的与功能角度认识的外在功能特性;后者则是从语文的内容角度认识的内涵本质特性。由此可见,二者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层面认识的不同特性,既具认识对象的同一性和认识结果的相关性,又具认识角度的异向性和认识层面的相对性,却没有多大的可比性。所以既不宜把二者从根本上割裂开来,再求统一,更不应完全对立起来,分个孰重孰轻,因为它们本身就和谐地共存于语文这个统一体中。这正如张志公先生就语文这个工具和思想的关系作过的形象而精辟的论述:“锄头是锄草的,而锄头和草是两码事,锄头和草并不长在一起。语文是交流思想的,语文和思想虽然也是两码事,可是由于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抽象的,它要领先语文这个物质外壳而存在,所以语文和思想老是长在一起,分不开。”

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通常把工具性的源生对象含混地定位在语音、文字及所构成的词句、语段、篇章等语文物质形式上,以为仅对其语义和一般结构规律进行了理解,加强了学用训练,就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学生就能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实现交际目的。殊不知,此工具非被工具,语文这一思想文化工具与一般劳动工具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科学的思想规律与方法,并依此而存在。所以,语文的工具性是基于语文的物质外壳与其内涵的思想内容相互依存、和谐融汇构成的整体上的。谁能想象,语文学习省去了思想文化内容的感知和积累,使学生表达时头脑里缺乏先行的丰富完整、科学有序的思想内容,而让其光靠掌握的一些辞藻、语段,堆砌成无生命活力的“无魂之尸”,就能正确完美地实现语文的交际功能与目的?

再次,过去在语文的思想性认识上也存在窄化的偏差,通常把它限定为“政治倾向”(《现代汉语》)或崇高精神道德的代名词,而漠视语文作品对大千世界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多姿多彩、多角多元的思维结果,以及思想规律与方式方法等的客观反映。从而导致语文教育简单地异化为单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空洞说教,弱化了语文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功能。《语文课程标准》鉴于语文思想性认识上这种使之失却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限定,拓展其外延,改提为“人文性”。但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表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仅从语文之于人类文化的属种关系上提示了其结构属性,并未对语文内在本质特性作正面直接的阐述,而且还淡化了其思想内涵。可能仍难使广大教师对语文的思想文化内涵特性有一个正确全面、清晰具体的认识。

综上所述,对语文本质应从整体上全面、科学地认识其内在和外在特性,明晰其内在的关系,才能获得较为正确完整的理解。由此可得出如下认识:语文是以语音或文字构成的词句、语段、篇章为物质外壳,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和思想规律与方法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对语文本质认识不清导致的诸多教学弊端:

其一,过去片面割裂语文基本属性导致的或偏重思想内容解析,或偏重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行为,都是有悻于语文课程性质和整体要求的错误倾向,因而都难以取得显著的整体教育效能,全面达成课程目标。

其二,在思想内容理解及思想方法上,往往偏重对课文主要内容及含蕴的政治思想、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感的抽象概括,让学生得出理性认识,而漠视对语言文字表述的人事景物多姿多彩的生动形象、多元多样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具体体验,帮助学生获得切实感受。教学中,往往稍读课文后,就匆忙脱离全篇课文的具体语句与形象,仅依据某些重点词句,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进行理性的抽象概括。结果导致丰富实在、生动鲜活的语文作品脱离于社会现实生活,丧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和帮助学生具体认识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以及人类多样文化,体味多元思想感情,进而通过反复体验、感悟,升华思想认识,丰富内心情感的教育功能。

其三,在语言文字学习及教学方式上,则又往往偏重那种脱离语段或文章整体语言环境,单独对个别重点词句的微言大义和表达功能与特点进行深挖细掘式的解析,而忽视对课文整体语言模型的感受、积累,忽视对语言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联系及其表述的整体结构规律、特点与方式方法等的了解、感悟和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语文学用实践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学习所得常常局限于理解、积累一些语言材料,而对整体语言模型和结构规律等的感知、积累则淡漠浅薄,难以获得整体感受与体验,进而把握语言结构规律与特点.真正形成语文读写能力。

因此,应在认清语文本质和课程性质的前提下,按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全面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过程。其语文内容与语言文字教学的一般原则与方式是:从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入手,让学生贴切具体地感受语言文字描述的人、事、景物形象,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情态,从而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和语言形式,在头脑里建立课文内容与语言外壳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立足整体,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细读,围绕初步感知的思想感情,调动其生活、学习积累,落实到具体语段和重点词句上品味揣摩,使之增强体验、强化感受、明晰认识、加深理解、促进积累,并启迪多元感悟,形成独特感受和理解。同时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语文实践,锻炼语文运用能力。只有这样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立足整体同步和谐地感知、体味语文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自主深入地实践、体验,在大量语文实践中受到人文教育。思想陶冶、情感熏陶和语文能力训练,掌握语文表达和学用语文的规律,才能使语文教学较好地回归语文课程的本质,发挥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增强教学效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完整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5-2 10:51
试谈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之鉴别
娄赫民


在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改革中,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对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学进行认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素质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模式怎洋的课才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这是当前广大校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要明确“两点认识”,确立“两种鉴别方法。”

首先,要明确两点认识:

第一,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一堂课中把它们全部体现出来,它会因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课型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亦即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但是不管哪门学科,组合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可能有划一的模式,也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所说:“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摆脱应试体制影响,使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个改革方向,概念定义怎么下,内涵怎么界定,运行机制怎么建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的实践当中去解决。不是把几个人关在房子里设计好一套素质教育模式,然后叫大家贯彻执行,而是要在教育实践当中去总结,由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而且经过再实践,使得这个理论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备,然后反过头来指导实践”(《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人民教育》1996年第6期)。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学科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模式不但是五彩缤纷的,而且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逐步形成。因为教学本身是一项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

其次,可确立两种鉴别方法:

方法一:正向印证。

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要领是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天赋条件,按照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去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检验一堂课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用素质教育涵盖的多个因素去检验课堂教学的实施状况,从而给予正向印证。主要有: 1.是否面向了全体学生

2.教育目际是否跳出了只为教知识而教,追求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等四大素质的全面发展

3.学生是否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主动、积极地参与了学习

4.教法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5.是否重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6.是否体现因材施教

7.是否落实了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认识、情意导引和学习卫生在内的教学目标。

方法二:类比思辨。

当前教育改革中强调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应试体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学科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槁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究竟有什么原则区别,然后用它去甄别在一堂课中是否还存在“应试教育”影子。从这一角度思辨、比较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的主要要素有: 1.教学目标是单纯地完成书本知识的传授任务还是从教材实际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诸方面素质,并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2.教学出发点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并因材施教

3.教学目标是应付考试,还是让学生全面发展

4.教学形式是以讲代练,还是讲练结合

5.教学过程是一味灌输,还是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6.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还是促成理解记忆

7.教学方法是填鸭式地单向知识信息传输,还是启发式地师生双向参与

8.教学结果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9.课堂气氛是死气沉沉,还是生动活泼,富有学习情趣

以上两类鉴别方法,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提出的,所列各点有它们各自的涵盖内容(限于篇幅,不做赘述),它作为一种思路,仅供执教者自我鉴别和听课者作客观评估的参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5-2 10:51
“展示台”教学的几点小尝试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苏村联小 刘玉静
一年级语文实验教材,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设置了“展示台”板快,让学生一展身手。怎样才能上好“展示台”,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小尝试。

一、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搞好展示前的准备工作

兴趣是入门的动力,是展示好活动的基础,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只有激发起学生的积累兴趣,自主积累的积极性大了,才能把自己的耳闻目睹等所得积累下来,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为在“展示台”中展示自己,准备好充分的素材,提高展示效果。如,《语文园地二》“展示台”中的识字加油站是: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让我读给大家听。在教学这一内容前,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喜欢。”同学们高兴地大声回答。“好,同学们喜欢看电视,老师也喜欢看电视,那我们一起去看电视。然后,来一个识字大比武,看谁识字多,好不好?“好,没问题。”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信心十足地抢着喊道。我看到同学们兴趣大增,不由得暗自高兴。心想,看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以被调动起来,这次的“展示台”教学已成功了一半。后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果不出所料,因同学们准备的充分,在展示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收到了满意的展示效果。

二、展示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所谓灵活多样,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展示的内容,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随时随地以不同的方式,大胆展示自己。可小组展示,也可集体竞答。可课堂展示,也可课下切磋。如,在开展“展示台”──“识字加油站”活动中,有时在课中,我让学生轮流出示自己所认识的字,现场读出,看谁读得多;或让学生把自己所认识的字整理好,一次读完,再数一数共识了多少。有时在晨会、兴趣小组、课间休息时,我让学生把认识的商标,生字,制成识字课本或画册,向同学露一手,体验成功的快乐。既增强了学生展示的兴趣,又激发了其他同学参与展示的欲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展示效果。

三、展示的内容要活

所谓展示的内容要活,就是说,尽量把展示的内容,融于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之中,尽可能的让学生把看电视认识的字,逛商店认识的字,读课外书认识的字,查字典认识的字等,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展示出来。因为,小学生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若把“展示台”与一些游戏比赛相结合,会收到良好的展示效果。为了激发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我经常把书中展示台的内容编入一些游戏之中,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在游戏中,展示自我。如,在“展示台”──“识字擂台赛”和“识字加油站”活动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识字接力赛”、“竞选最佳识字冠军”、“摘果子”等小比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展示的热情。在“展示台”──“我会说”活动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会讲”、“故事大王”、“猜谜语”、“小作家”等有趣的小活动,让学生讲一讲有趣的电视动画片,说一说听来的新闻趣事,读一读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想象编一些可爱的童话故事,同学们的兴趣很高。特别在开展“小作家”活动中个,表现的特别突出。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又是写,又是画,忙得不亦乐乎。到展示时,人人拿出自己的“大作”信心十足,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老师,等着“小画家”、“小作家”、“小诗人”的桂冠落到自己的头上。每当此时,我总是被同学们的的热情所感动。看着那一幅幅充满幼稚的“佳作”,瞧着那一张张充满希望的小脸,听着一声声悦耳的童音,总是让我激动不已。

四、表扬鼓励,增强信心

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差异,在展示中也会出现不同的展示效果。教师要善待每个孩子,不要太吝啬自己的赞美鼓励之词,哪怕是在展示中表现最差的孩子,也要加以适当的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再次展示的勇气。因为,老师的一句赞美或鼓励的话,对学生来说是无价的。它可以在孩子们身上产生我们难以想象的动力。

总之,在“展示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展示台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编辑短评:《“展示台”教学的几点小尝试》从激趣、方式、内容、评价几方面介绍了作者在教学展示台中的一些做法,避免了教学中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弊端,较有借鉴意义。(熊宁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5-2 10:52
“悟”与“误”
──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重庆市璧山县正兴小学 肖 华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享有自主阅读与探究的权利,使他们的身心得以自由舒展。那么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大家仍在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流行的教学流程主要有两种,一是“三步曲”: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感悟重点段落内容→悟读,体验作者情感;二是“四步曲”:“读”→“思”→“议”→“练”。无论是“三步曲”,还是“四步曲”,教师都特别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注重学生的“悟”—感悟、悟读,怎么“悟”呢?教师往往是先让学生默读勾画,写批注,然后分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呈现出一片“你读,我读,大家读,一读到底;你说,我说,大家说,说得天花乱坠。”的热闹景象。在所谓的相机指导过程中,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个性阅读,对学生的交流反馈,常常是当好好先生,不管对与错,不置可否,只管按自己的教案讲,这样的“悟”,学生又“悟”到了什么呢?难怪不说“数学学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呀!



“悟”是感悟的“悟”,不是延误的“误”,不是误人子弟的“误”。“悟”是理解,是对语言材料的深入内核的接近和解构,也是困惑,是怀疑,是否定,是期望,是对作者的亲近认同或批判否定。那么学生究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包含以下内容:语言材料蕴涵的信息;语言材料负载的思想内容;语言材料组织的方式效果;语言材料渗透的情感韵味,简而言之就是悟意(把握字、词、句、段,揣摩含义,尤其是言外之意,理解在全篇中的作用等)悟形(感受语言的形象、生动、有趣)悟法(字、词、句、段的读法以及写法)悟境(体察语言描绘的意境)悟情(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悟理(语言所揭示的道理)悟异(提出与作者的不同见解,求真、求美)。明白“悟”的外延,这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前提条件。自我感悟是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是对文章进行主动的、参与的、个性化的研究性阅读,从中获得新的语言感受和情感体验。它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它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能力,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和培养。



“悟”由“忄、五、口”组合而成。“忄”:从心、从情,通灵性;引申为智、爱、魂。“五”: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五种感官是人感知外界信息的五大路径,即外觉之触点与通道也。眼明、耳尖、鼻灵、舌活、身健是外觉通达的基本条件。“口”:直意为语言、表达,引申为内省加工后要将信息输出。内省即对外觉信息分析归纳提炼升华,将理念、创意、观点、思想形成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或直接物化为创造、发明,向外表达、展示、输出、传播,推向实践,进入新一轮的外觉内省。了解了“悟”字的构造,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便可根据不同的年段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文本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适宜的的策略引导和培养学生“悟”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领悟



学生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引导、激活学生的生活库存,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触类旁通,具体感受学习材料的内涵。教学完《惊弓之鸟》一文后,学生对成语“惊弓之鸟”的意思大概了解了,但若要实际运用仍有困难,说明学生还是浅层次理解。此时,教师让学生回忆曾经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特别害怕的事例。学生纷纷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一位学生这样讲:有一次,我作业没做好,偷看电视,被妈妈狠狠打了一顿,以后我看电视总是战战兢兢的。又有一次和妈妈一起看电视,忽然有人敲门,我连忙站起来跑回卧室去写作业,我简直成了惊弓之鸟。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打上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烙印,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使学习材料更有现实感,学生更容易领会词句的意思,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展现形象顿悟



学生受知识水平、生活积累的限制,对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难以理解;教师可借助直观事物、模拟情境、具体动作把学习材料内涵化作具体的形象。如教学《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时,学生对“暖”和“寒”的内涵难以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言语直观以及录像直观感受“暖”和“寒”的含义。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发放的有关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从中感悟到了红军没有费一枪一弹,智取金沙江后的高兴心情,推测到“暖”字烘托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之情,然后播放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学生看着画面上红军艰难地攀着铁链,桥上是敌人的枪林弹雨,桥下是惊涛骇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向前推进真叫人胆战心惊,“寒”的内涵不解自明。教师提供了这些典型的感性材料,学生心中忽然开启学生感悟之门。



三、引导比较彻悟



比较出真知。小到一个标点、一个词语,大到篇章分析,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求异比较,鉴别优劣,多向比较,展开求异思维,实现思维创新;也可以求同比较,归纳共同规律。教学《慈母情深》一文,在全班交流环节,,学生提到这样一个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常见的教法,教师会问学生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学生说读出了母亲工作的“辛劳”等等以后,教师又会问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最后要学生把体会到的感觉在朗读声中表达出来。读了以后说内容的理解,再付之于有声朗读。这样的“悟”只是停留在了“得意”这个阶段,如何“得言”“得法”呢?此时在学生“得意”的基础上,乘胜追击,在原句的下面出示句子:“母亲的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引导学生与原句进行比较,思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从这不同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把两个句子对比读一读,找一找感觉。学生便能自主地发现原文不仅抓住了母亲的动作来下,而且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当课文中的句子读得脑际浮现出一个瘦弱、贫苦、辛劳的慈母形象时,你会泪眼迷蒙。你会感到每一次重复“我的母亲”,母亲的“辛劳”、母亲对“我”的爱都会刺痛你,使你刻骨铭心;每一次重复“我的母亲”,都饱含“我”对母亲的无限感激、深爱和崇敬!“我的母亲”字字泪声声情。而我们所写的句子这些丰富的内涵,失去了,只剩下单纯的人物形象描写。就这样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不知不觉间就“悟”到反复这一手法的表达魅力。



再如教学一组记事类的课文,为使学生掌握记事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师让学生每篇通读几次后,自己试着归纳主要内容。教师把学生的意见用投影展示。《钓鱼的启示》一文主要内容: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时间),“我”和父亲(人物)到新汉普斯的湖中的小岛上(地点)去钓鱼(起因),“我”好不容易钓着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经过),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结果)。《科利亚的木匣》一文的主要内容: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时间),科利亚(人物)从家门口向菜园方向数了十步(地点)埋下木匣(起因)。四年后战争结束,科利亚在距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怎么也挖不到木匣(经过),经过认真思考,他在离家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挖到了木匣(结果)。……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记事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把记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通顺地串起来即可。



四、联系前后省悟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后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材料表达的意思。教学《狼和小羊》一课,学生提出疑问:“找碴儿”是什么意思?接着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的是狼所找的碴儿?学生联系下文找出了狼所说的三句话:“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学生通过狼所说的三句形象具体的话真正体会到了找碴儿的意思就是故意挑毛病,从而懂得了狼的丑恶本质。学生自己提出疑问,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了疑问,这比让学生查字典生搬词义理解深刻得多。



五、角色表演体悟



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表演,阐释学习材料的意思,或在新的语境中,运用学习材料中的语言、句式、结构,使这些消极内容变成积极内容,富有新的活力。如一位优秀教师教《荷花》这一课时,采用了分组表演的方法来研究感悟,既充分调动了主体的情感因素,又让每位学生都进入角色。教师让每个小小组的4位学生分别戴上头饰,扮演“我”(荷花)“小鱼”、“蜻蜓”和“蝴蝶”(课文外的补充角色),根据课文的语言描述,作转换人称的叙述,对话。如蜻蜓说:“荷花姑娘,今天清早,我和一群小兄弟一早就飞上蓝天,掠过小河,为大伙儿消灭了许多害虫,现在又能在你的身边享受美妙的清香,别提有多快乐了。”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担任一个角色在表演中研读,并进行相互的赏识、评价和帮助,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得更好,更能体现课文的语境,这就保证了全员参与研读要求的落实。



综上所述,“悟”与“误”,就在教师的一念之间。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要找准教学的起点。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明代胡宪仲说“: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为口耳之赘而旋忘之。”导学中导悟,新知才得以同化;思有所悟,思悟相通,思维才得以发展。作为引导者、帮助者、指导者的教师,何乐而不为呢?学生的感悟之门在教师这把钥匙的开启下,渐渐地就会自己走上畅悟之路。



【参考文献、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2]《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作者:崔峦



[3]《得意得言贵在无痕》作者:霍文轩



[4]《开启学生感悟之门》作者:褚灵兰,《教学与管理》2010年12月15日





教师简介:



肖华,女,1977年8月出生,现任教于璧山县正兴小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现“国培2011”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科带头人脱产研修班学员,县“优秀共产党员”。从教15年来积极投身于教改实验,凭借自身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互动和谐、愉悦开放的教学特色,所执教的阅读课《掌声》、习作课《吹泡泡》分别获得县一等奖,《胡杨赞》荣获市二等奖,曾多次执教县级示范课。所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多次获国家级、市级一、二等奖。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5-2 10:53
我们的写作观需要反思
江 苏 吴 非
时下的作文教学,有些失误显然是错误观念导致的。



首先在于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在写作中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得不到教师的鼓励,最是一件无趣的事。语文写作和理科解题不太一样,一般而言,只有好与不太好之分,未必有对错之别。理科解题,学生更多的是依据规律,正确地思考、推理;写作,需要形象思维,要有创造的想象,要有表达的技巧,重在“逐步提高”。起始阶段的写作,学生往往不知道“高”在何处,写得不多,难有成就感,久而为难,得不到鼓励,最终疲于应付,倦于无趣。看到学生苦于写不出一篇几百字的文章,一逢作文,便如坐针毡,教师也会很焦急。然而为什么把要求定得那么高呢?为什么不先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呢?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注意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未必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比如作文批改,能肯定的地方应当尽量肯定:整篇好自不待说,只有一段好,就把好处说透,让他印象深刻;如果只有一句好,就称赞这句话写得精彩高明;实在乏善可陈,还可以说这回书写端正,还可以说这回作文速度比以前快……总之,多多表扬,特别是在低年级(包括小学低年级),先要让学生敢写。学生作文即使不合要求,但总还能从写作中得到一些愉快,总能看到自己的写作有些价值,时间长了,他也会逐渐悟出些写作的道理。



其次是要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我。为什么一些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充斥那么多假话大话和空话?这中间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教师写作观的问题。作文教学本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我心灵世界。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精神活动,思想火花迸放出的绚烂,使人的生活有了理想和激情,使人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和尊严。人究竟为什么写作?因为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因为感受到真善美,因为思想而有了灵魂苦痛和幸福……因此,有个人的思想,有个人的人生感悟,有独特的生命体验,作文才有价值。有经验的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往往只说“先把你想的事情写出来”,这正是了解少年儿童思维特点的因势利导。心灵世界丰富、热爱并关注生活的人,能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与快乐,发现哲理与幸福。那些假话连篇、无病呻吟的作文,既是对读者的一种折磨,也是一种自我欺骗,更可怕的是使人丧失尊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做真人,是写作教学应当承担的任务。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把写作能力运用于生活实践,不能热衷于让学生讲经论道。写作教学脱离现实的现象在当今特别突出。我们不妨看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训练下做些什么文章。以议论文写作为例,他们既能证明“逆境成才”,也能证明“顺境成才”;既能说“知足常乐”,也能辩“不知足常乐”;能配合形势说“勤奋出天才”,也能与日俱进说“创新与成才”;他们还能论“和谐社会”,论“科学发展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可他们就是不能、不会(或不愿)分析身边的事,剖析自己的生活!而写作教学一旦注意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学生就能认识到写作的价值,他们的写作热情会得到激发。有一年,学生对食堂饭菜质量不满,纷纷走出校门买个体摊贩的盒饭,食堂就餐人数明显减少。校方通知,禁止学生外出就餐。有几位同学在随笔中质疑校方的做法。他们指出,校方这一措施本末倒置,“忽视学生的个人权利”;食堂没办好,根子在学校不重视;校方认为社会供餐无卫生保证,却没有依据;食堂饭菜质量差,服务态度不好;校领导和教师不带头到食堂就餐……这些分析有理有据。此后校方听取学生意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用餐。学生有辨析世事的欲望,也会有相应的能力,当他们的写作开始注意过程与方法时,他们首先想要剖析的是自我和身边的人与事。语文教育应当让一个人学会尊重并运用自己的表达权,也即言说的权利;学而无用,教育教学也就没有价值。很多教师在这一问题上认识尚不到位。思想的束缚也让一些教师的作文评价也“不知好歹”,他们的评价尺度直接妨碍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愿望。



不久前,应邀担任学生读书演讲比赛的评委,看到演讲的中小学生一个个满嘴假话大话空话,热衷于神态表演,非常失望。赛前,看到一些语文教师在赛场外辅导小学生做各种手势,练各种表情,便深切感到“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说得很有道理。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这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5-2 10:54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做法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学系 姜晓莉
《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调整,规定低年级识字,要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我们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安排两年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不讲究方法,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那么怎样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呢?



一、扎扎实实抓好课堂识字教学



新教材中,每一课生字约十三、四个。这些字分两类,一类是会认的,另一类是会写的。这些字能不能在两课时让学生熟练掌握,关键在于教学得不得法。



(一)课前,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生字的习惯



学新课前我告诉学生,课文中所有的字都是大家的好朋友。有的已经认识了,有的还不认识,怎么办呢?我们就要想办法来认识这些新朋友:第一步要先知道它的名字(读音)。第二步认清它的模样(字形),还要注意它的邻居是谁,还能与谁交上朋友。最初我带着学生一起做,时间一长,学生就都能借助拼音养成自觉预习生字的习惯。



(二)课上,教给识字方法



在课堂上我始终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中有读、读中有悟。采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1.渗透造字规律



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义,因义而音,靠形状来表示意义。其中蕴藏着许多造字规律。在教学时,有意无意间渗透这些规律,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识字要领,拓宽视野,提高识字质量。如:第一册中出现的羊、火、木、竹等一大批象形字。它们看似简单,但对于初学横、竖、撇、捺的学生,要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并非易事。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技术,从实物图形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采用富有动感的画面,利用学生丰富的联想,使枯燥无味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诱发了学习兴趣。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我在教学中提早引如形声字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形声字形和义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2.比较联系,避免孤立识字



目前我正在进行一项识字教学的科研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不让学生单独识本课中的字,而是尽量把相同或相近的字和同音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日”字带出“目”字。在教学“晴”时带出“睛”,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后,再辨认两个字的异同。告诉学生“青”是它们的声旁“日、目”分别表义。这样一来学生很快理解“晴天”的“晴”和“眼睛”的“睛”它们的偏旁为什么不同。随后出示一组字带词:请(请人)情(心情)清(清秀)蜻(蜻蜓)让他们读,观察,区别比较。这样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之间的内在联系。架起了汉字教学的结构框架。教学一个,学习一串,提高了学习效率。



3.突出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习,后面课文中的生字,有的学生已掌握了,放手让学生自学或复习巩固。这时,我重点就放在本课中学生易错的字上。例如《两只小狮子》中“练习“的练字。我在板书时就把“练”字右边的“”用醒目的红色笔标出,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4.开展趣味识字,避免枯燥记忆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如果我们的学习材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那么他们就会学得轻松,学得自在。如我在上《菜园里》一课时我带了多种蔬菜,并要求学生每人也带了一种爱吃的蔬菜,请家长做出蔬菜标牌。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菜园。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看看、摸摸、读读、认认,调动多种感官认字记字。教学效果很好,因为学生不但记住了本课要求掌握的几种蔬菜名称,还认识了土豆、韭菜、藕等一些自己爱吃的蔬菜名称。



(二)课后及时巩固生字



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和认字之后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尤其重要。我充分利用生字卡片用摘苹果、找朋友、巧配对、带生字出门、送生字回家等游戏的方式在兴趣盎然中加深印象,我还根据每课的生字自行组成词语,自编或摘抄一些句子、段落,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读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并且不断鼓励学生从身边,从书报上找到刚认识的字。让学生和生字多次见面力求做到当堂认识,当堂巩固。



二、发挥主人意识,培养识字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摆正彼此之间的位置,学生自主学习才有可能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方法,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选择方法进行自学、讨论交流。经常提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形的?采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你觉得哪些字容易写错,要提醒大家注意。”这样既能让大家分享识字乐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记忆自学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广泛识字,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课堂,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如喝饮料时,饮料名跃入眼帘;买物品是,物品名称罗列其上;上街时,路旁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冲他们招手。在不知不觉间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认识的字。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建立识字本,用剪贴、图画等形式把习得的字放进识字本里,定时为他们提供在班上交流、展示的机会。大大激发了他们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愿望。



总之各种识字方法是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就好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教学中,我借鉴和学习了我国一些成功的识字方法,目的都是要完成识字和发展语言的任务。各种识字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在学习和运用其他方法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综合各种识字方法的精髓,优化识字方法,使之更加科学地运用于课改实验中。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5-2 10:54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石门镇西安小学 李东生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教学重点之一,识字量大,词语积累多。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字词教学方法单一,训练无变化,单纯的读、抄,这样的老一套容易趋于枯燥乏味,学生参与积极性低,同时面临的是学生字词掌握不牢固。我们在字词教学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生活中学习字词的习惯,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



作为低年级老师应鼓励学生养成生活中识字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校内,家里,街道上,只要见到汉字,就产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就能自觉地识记。班上的一位学生跟随妈妈到超市买菜时,他发现每种蔬菜都有一个标牌,标牌上标有蔬菜的名称,于是他就认真识记标牌上的韭菜、芹菜、菠菜、茄子,像这样把识字与认识事物有效地结合了起来,这就是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这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对这个学生的这种学习字词的主动性给予及时肯定、大力表扬、以点带面,促使其他的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二、课前布置预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字词的意识



每个学生都想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认可。如果课前没有很好的预习,那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被动的,所以我们在课前应该布置一些预习作业,比如:让他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找出拦路虎,并借助字典或生字表的拼音扫除课文中的拦路虎,为了考核自己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给课后的生字注音组词,标出偏旁与音序,利用学过的汉字进行加、减、换偏旁等方法来进行预习。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对生字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还训练了学生查字典及朗读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字词的形式多样,体验学习字词的趣味性



低年级语文字词教学游戏化,可营造一种娱乐氛围,使学生在自然而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有益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们在教学中常见的识字游戏如:夺红旗(爬山);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各种各样的朋友,如拼音朋友、词语朋友、反义词朋友、近义词朋友、形近字朋友、同音字朋友);生字开花(一字开花:“美”字扩词;词语接龙),我来当医生(易读错、写错、多音字乱用等);字型小魔术(利用学生学过的汉字通过加、减、换、添一笔、减一笔等方法帮助学生记住生字的字形);编字谜(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火来攻──秋);买东西……这游戏可根据学的课文内容或生字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去什么地方买东西了。如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3课《菜园里》一课,可设计为去农贸市场买蔬菜的插图,教师引导学生去购买,并在上面写上生字,让学生来买蔬菜,每读对一个就买到一种蔬菜。



四、理解字词的方法各异,增强学习字词的有效性



低年级学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一定数量的词语,并学会初步的应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课标》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其实,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远不止以上提及的几种。



1.借助画图理解词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21课《画家和牧童》一课时,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两个词语时,出示一幅墨荷图,让学生欣赏图画中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地方,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字词。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理解字词要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调动起他们的生活体验。是实物的,眼睛看看,动手摸摸,牢记了;是动作的,动手做做、演演,理解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9课《乌鸦喝水》一课中的“渴”和“喝”这两个字义的理解时,如果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的字形,找出部首的不一样,然后再动脑筋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它们的字义:“喝”是用嘴喝,因此用口字旁,“渴”的时候需要水,因此用三点水。学生就很形象地记住了这两个字,并会正确运用这两个字,不会把它们搞错。而在刚才的字词理解过程中,教师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换词理解。有些词通过找意思相近的词语很容易理解。如:二年级下册第9课《日月潭》中“清晰”、“隐隐约约”、“朦胧”等词,均可以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



4.比较字形来理解。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在第七自然段先后出现了“漂流”和“飘荡”两个词语,教师可手拿两张词语的卡片,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的字形,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轻松地突破难点。



字词教学也许只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小部分,但决不是可忽视的一部分,尤其是低年级的字词教学,它与学生今后的朗读、阅读、习作是息息相关的。持之以恒,在这一小部分的教学环节注入心血,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学生的朗读会更富有语感,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增强,学生的习作也会变得轻松,教师何乐而不为?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把学生放在主要地位,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出发,就能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学生学习字词的巧妙方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5-2 10:54
用心引领孩子学拼音
──记拼音教学的点滴体会
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 江金歆
拼音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再加上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就使得本就不吸引人的拼音教学难上加难。如何把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圆满地解决好这个难题呢?我结合新教材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反思,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拼音



在新教材中拼音教学的第一课“a、o、e”时,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便是一幅色彩鲜艳,具有农家气息的一个美丽的清晨。如何利用课本资源,营造活泼快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一开始我让学生看着这幅美丽的图画,给他们讲了个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有青青的小草,绿绿的大树,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清澈见底。清早,太阳公公还没有起床,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边唱起了a字歌,听她在唱:“a a a a,a a a a”。大公鸡听到了歌声也跟着唱起来了“o o o o,o o o o”。他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跳着跳着发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多美呀,便不由自主地哼起歌来,“e e e e,e e e e”(学生也兴趣盎然地跟着我唱起来了),这时我便开心地对孩子们说道:“这么多小鹅都跟来了呀!你们也来参加这场清晨音乐会呀!”学生开开心心地听故事,快快乐乐地学拼音。对于下面的拼音教学孩子们也兴趣十足,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又如,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时,学生第一次接触整体认读音节,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我为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三个小宝宝i u ü ,他们一起出去玩,走着走着,它们却迷路了,这时怎么办呢,它们可着急了,瞧,大Y,大W两位大哥哥看见了,大Y带小i走,大W带小u回家,小ü没人领,伤心地哭了,大Y赶快来带小ü走,小ü眼泪擦干净,笑眯眯地和大Y一起回家了。听完了这个故事,我再让孩子们当大Y、大W带三个小宝宝,同时提醒他们小ü是笑眯眯的,眼泪擦干净了。这样学生就利用形象生动的故事记住了这三个整体认读音节!拼音教学需要我们老师去开发,使教学富有趣味性,营造活泼快乐的课堂气氛,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能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追求。



二、   自编歌诀,增加学生求知乐趣



根据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学生喜欢一些顺口的儿歌,把儿歌放到拼音教学,使孩子们的口齿得到锻炼,即纠正了错误的读音,还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单韵母时,教师可以先自己把一些简单的歌诀教给学生说一说,记一记:圆脸小姑娘,小辫右边扎,张大嘴巴a a a ,大公鸡起得早,清晨唱歌o o o ,大白鹅水中游,清清倒影e e e等等,慢慢地让学生试着自己看图创编简单的儿歌,经过启发、观察,孩子们的思维一经打开,往往有许多精彩的歌诀不经意就产生了:“乌鸦做窝u u u ,小鱼吹泡泡ü ü ü ,伞柄朝上f f f ,伞柄朝下t t t 。像个6字b b b ,6字反写d d d ,像个9字q q q ,9字反写p p p 。9字加勾g g g 一把椅子hhh等等。又如:为巩固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把这样一首儿歌教给学生,帮助他们记忆理解:“i u ü ,齐步走,大Y,大W来带头,大Y带小i,大W带小u ,小ü眼泪擦干净,跟着大Y一起走。”这样一首儿歌既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整体认读音节不分离做为一个整体来读,学生易于接受,也记得快。



三、采用多种教法,让学生喜爱拼音



刚入学的孩子,是十分活泼好动的,单靠图片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上课时让他们动动手,动动脑,做做知识性游戏,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也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1.我说你猜。看口型猜猜老师要读什么音,如a o e;还可以是老师说字母的形状,学生说字母。如师说:两个门洞,生说:m m m 一个门洞──n n n。



2.摆字母。摆字母练习要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先练习找拼音,即:老师读出一个声母或韵母,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口形,而后快速地从卡片中找出对应的声、韵母,然后再练习找复韵母、再练习摆二拼音节,最后练习较难的三拼音节和带调音节。在进行摆放拼音练习时,可以同时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赛,也可以指名到黑板上进行摆放表演或比赛。



3.帮拼音找家。当学生学完所有的拼音字母时,我让他们给拼音字母造个家,可以住在小屋里,可以住在云宝宝的肚子里,可以在大树里安家,还可以在小鸟的身上……,分别给声母、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造个家,同时提醒孩子们可不要让拼音宝宝住错了地方。这时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画起来,一边还在动脑想想这个拼音是属于哪个家里的,这样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就掌握了拼音字母的分类了。



四、联系生活,拓展学习渠道



在设计拼音练习时,我经常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在学完所有的字母时,我让学生拼出自己的名字,并写下来。如果不会写就去翻查字母表。每个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去完成这个作业,做对的学生个个都很高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每天我都要求学生制作一张拼音卡片,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求助父母,可以是你周围经常看到的事物,如:diàn dēng  yá shuā等,第二天早上领着全班学生读。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拼读能力,又扩大了学生认识事物,识记事物的范围。



又如教学拼音复习四“读读连连”,我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去动物园或者在电视里看到过哪些动物,比比哪个小朋友知道动物的名字最多,是动物小博士,孩子们都很踊跃地举手回答,我进一步提高要求,请小朋友为这些小动物挂上牌子,让别人也认识它们,用音节把动物的名字拼一拼,这样,学生已经会念动物的名字了,再试着把它拼出来,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就变得容易多了。同时,说说他们了解的小动物的一些特点,发展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五、用表扬、鼓励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



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兴趣持续时间不长,对于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要使他们的注意力长时间保持下来却相当困难,除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老师所给他们的肯定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拼音教学中,读准音是重点,也是难点,有的学生掌握起来比较慢,这就更需要老师的鼓励与肯定,用表扬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学好拼音的信心。各种不经意的表扬:“你的声音真好听,让老师和同学们再听一次吧.”“你可真行,进步真大呀。”“你就是一个小老师了!”“你的眼睛真亮,看着老师的嘴巴再读一次吧。”面对天真的孩子,这样适当的表扬必然会胜于严厉的批评,让他有信心去学、乐学!伸出你的大拇指送给学生,用手轻轻地摸摸他的头,和他亲切地握握手……,用目光去鼓励他,微微地倾斜身子听一听,用微笑原谅他的小小的错误,这些细微的动作,学生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一点一滴的进步在行动中。



“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只有优化汉语拼音教学,发展多元智慧,才能使拼音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才能使我们的拼音教学活起来。学好汉语拼音,为识汉字打下基础,同时为儿童提早踏上知识的宝殿创造了条件。

<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5-2 10:56
更多点击下面资源包欣赏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