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根小棒摆出了一个圆”----放开点 课例二 请用小棒摆出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 学生汇报:“我摆出了正方形”,“我用6根小棒摆出了长方形”,“我摆出了三角形”。。。。 这时一个声音喊着“我用6根小棒摆出了一个圆!”。老师立即作出的评价是“直直的小棒不能摆出圆”。 其实学生中有几个是这样摆的: 1. 6根小棒摆出的圆 2. 8根小棒摆出的圆 …… 思考:这时,若问一句:“你发现了什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呢…… 学生已经想到用六根八根摆出“心中的圆”,甚至更多的小棒摆出一个近似圆的图形,教师为什么不再引一引,让他们观察:是五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像圆,还是八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像圆?学生通过观察,肯定会发现,八根小棒摆出的图形更像圆,那么再引导学生用更多小棒来摆,学生肯定会惊喜的发现:用的小棒越多,摆出的图形越接近圆!而这样的引导不是在向学生渗透更深的数学知识吗? 在学生对某个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此时的评价切不可蜻蜓点 水般走走过场,可适当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层次,让他们带着渴望,对不可知的一切去做初步的尝试,相信,开放的教学模式一定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课堂也一定更出采! “( )( )5 4 ( )( )( )”----拓宽点! 课例三 按数的顺序填空: ( )( )5 4 ( )( )( ) 有学生填7 6 5 4 3 2 1,这当然是对的。 非常巧合的是有一个学生填的是: ( 3 )( 4 )5 4 ( 3 )( 2 )( 1 ) 我们怎么看呢? 有老师说:“考试卷该有唯一答案啊!我们的标准答案是7 6 5 4 3 2 1。” 思考: 生活中有从高排到低,再从低排到高;也有从低排到高,再从高排到低,还有“波浪形”的排列。 ( 3 )( 2 )5 4 ( 7 )( 6 )( 9 )( 8 ) 这里,我们该给学生怎样的思考?是不是可以发散些。 课例四 在认识图形时,课件出示的是一个等边的三角形,老师让学生谈三角形的特征,一学生说:“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长,三个角一样大。”老师急着紧问:“三角形都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一下三角板”,于是老师拿着三角板把三角形的特征分析了一番,得到“三角形三条边不一定一样长,三个角也不一定相等”。 思考:老师是这样想的:学生所说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她担心学生会以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来概括所有三角形的特征,所以马上要拿一个三角板分析,生怕学生走开,走错。 后来老师又布置用小棒摆三角形来进行操作练习,学生也用三根一样的小棒摆出了三角形,这里又何尝不是在摆特殊的三角形呢?何苦呢! 学生回答后,若老师适当引导“你发现了这个三角形的特征,真不错,你还发现与这个不一样的三角形吗?它们又是怎样的呢?”相信学生一定还能找出很多普通三角形。而在这种对比中,学生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也就上升了一定高度。课堂上,我们不要一味地牵着学生鼻子走,或许,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来牵引我们,也是一件乐事呢! “请横着看?”----放心点! 课例五 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中,老师出示了例图
马上补上一句“请横着看?”“几个几是多少?”老师的意图是要求学生横看,领会“2个4”的意思。 课例六 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中,有一幅情境图是“池塘中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没有青蛙”。 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后,学生列出一个算式“4+0=4”,接下来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这时老师提问:“把荷叶换边,怎么列式?”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在担心学生无法列出算式“0+4=4”。 思考:老师能不能踩一脚,等一等,让学生自由地看,横看、竖看、横说、竖说,真正理解“4个2”和“2个4”以及“2×4”“4×2”的意义算式。 生活中荷叶可以换边吗?不交待“荷叶换边”学生就不能理解了吗?课堂上,我们总喜欢牵着学生,让学生围着自己转,其实,不要太低估了学生,留给他们一些独立思索的空间,相信他们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踩一脚会有惊喜哦!悠着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