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感谢党作文1000字一千字征文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2 13:31
标题: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感谢党作文1000字一千字征文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感谢党作文1000字一千字征文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肯定要迈入下一个世纪的,他们很多都为全球日益变暖而脆弱.德国192所学校的13.5万儿童发誓要让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中造成温室效应的有害气体减少10%.他们换上节能灯,拒绝用空调,放弃用汽车,选用自行车.经过7个月的努力,他们已达到了目标.
转眼间,我们又进入了美丽的六月,这是植树造林,绿化国家的大好时机,为了创造良好的绿色家园,保护好生态环境,我建议同学们:
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珍惜动物.
为给学生营造一个幽雅和谐,宁静温馨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教育功能,学校在绿化,美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努力做到使学校全年戴绿,四季有花,根据校园建筑的格局,学校还修建了读书长廊.长廊四周栽种藤萝,夏秋季节,藤萝覆盖整个长廊,一片翠绿.真正收到了层次化,立体化的绿化,美化效果.如今,当你走进开发区中学,你会看见一个花团锦簇,绿草如茵,整洁优美的校园,它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相得益彰,使人心旷神怡.
如今的校园里,"绿色"正在蓬勃壮大,"绿色"正在熠熠生辉,这"绿色"已常驻校园,常驻师生的心头.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学
从喝纯水想起
时下,饮用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绍过饮用水的种种弊端,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扩大.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2 13:31
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感恩,是一首诗,描绘着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感恩,是一首歌,歌唱出不同的爱的故事;感恩,是一幅画,画出了蓝天一般的广阔胸怀,感恩,是一盏灯,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间,感恩……感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世界也需要感恩,我们也要感恩一切!  
  生活中也有许多坎坷不平,但即使在这不平的道路上,也要学会感恩,感恩所有帮助你的人,因为是他们带你离开困境,不但是这样,我们还应该感谢我们的“绊脚石”,因为是他们给你创造了锻炼的机会。我们生活在无边无际的世界里,谁也不知道自己曾经感恩过多少东西。当风儿在吹的时候,我们会感谢是它给我们凉爽;当阳光照在我们脸上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是他给我们带来亮光和温暖,当雨水在下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是它给我们水源……  
  感恩,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清晨,当阳光透过窗户照耀在我脸上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很温暖。推开窗户,看蓝天、绿叶、红花、青草,一个清爽的早晨,又从我睁开朦胧的睡眼的时候开始了,我感谢世界给了我一个全新的一天。中午,午饭后的学生们显得格外兴奋,我也不例外,在操场上尽情地奔跑着,挥洒着晶莹的汗珠,感受火辣辣的阳光,好像这是学生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我感谢时间老人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中午。黄昏,月亮把它银色的光辉洒向大地,繁华的城市好像沉睡下来,不像白天一样热闹非凡,整个城市呈现出一幅宁静的状态。繁星与明月照亮了大地,大地虽不像白天一样光亮,但也是有一种祥和的温馨,我感谢大地给我们这种祥和的安宁。  
  或许你会觉得感恩是一种无法表露的东西,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说,一旦说出,便觉得自己不好意思,其实这根本没什么,难道你不是每天都在感恩吗?早晨,突然发现橡皮没带,同桌借了你一块,你说声谢谢,这就叫感恩;中午,水喝完了,有人给你倒水喝,你说声谢谢,这就叫感恩;夜晚,父母替你放好被褥,你说声谢谢,这就叫感恩……感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表露出来又何尝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呢?  
  我感恩生活中的一切,感恩生活、朋友、亲人……更感谢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我每天都以这可感恩的心生活下去。  
  风会改变方向,水也会停止流动,但唯有我这颗感恩的心不变。生活中,也会有许多像我这样的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所有的一切,相信我们会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