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建设现代教研文化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4 07:02
标题: 建设现代教研文化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东阳市外国语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介绍
马笑莲 方旭莉
一、我们的方向:建设现代教研文化
教育领域,“文化”正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追求,“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今后校际的竞争将主要是文化的较量。同样的道理,一个团队的文化建设也将更大更多地影响着团体中每个个体的发展与成长。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教研组文化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
什么是教研组文化?简言之,它就是影响组中每个教师行为的“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策略,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研组文化的影响。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尤其是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它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或促进教师的发展,关键需要一种现代的教研组文化。
现代教研组文化应该是一种平等对话的、相互沟通的、彼此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参与教研应该抱着一种民主、积极、合作、学习的态度,这样就会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我校建设现代教研组文化的核心要素。
二、我们的做法:构建“主题式互动教研”体系
为了更好地建设现代教研组文化,我们提出了“主题式互动教研”活动,形成“教研主题化,协作互动化”的教研风格,构建“主题式互动教研”体系。所谓“主题式互动教研”,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实际问题,经过多方筛选确定每学期研究主题,再细化分为每月主题、每课主题,并以每次主题为教研目标,开展同伴共创、协作备课、互动研讨,共同参与研讨全过程(备课、上课、评课、反思)的互动教研活动。这种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主题式教研模式围绕选取主题、协作备课、互动研讨、系统反思四大环节展开,如图1: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4 07:02
标题: 回复: 建设现代教研文化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图1:主题式互动教研模式操作图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4 07:02
标题: 回复: 建设现代教研文化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一)选取主题——有的才能放矢
许多教研活动往往缺乏明确的研究主题,不分重点,面面俱到,影响不深,实效不大。我们学校开展的主题式互动教研活动,得到参与教师的一致认同,是一种切实可行、卓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方式。
1、专家引领,确定主题
以往教研活动安排,停留在开几次课,搞几次竞赛。由于活动主题不明确,很难让教师从中受益。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寻找课堂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然后举行骨干教师座谈会,邀请专家指导,把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呈现出来。通过分析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结合学校总课题《小学动态生成型课堂教学形态整体建构》,最后确定学校校本教研的学期研究主题,最后再细化分为月主题、课主题。
2、选择主题,确定课例
学校每位老师各自收集材料,学习与教研主题有关理论和经验,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自主选择与自己研究的课题内容相关的研究主题。然后从教研的主题与目标出发,选定易于体现研究主题的教材内容。最后各教研组根据教师上报情况,统筹安排,制定学期教研活动计划。如表1:
学期
主题
| 每月
主题
| 教 研 主 题
| 周次
| 开课
老师
| |
动态
生成
课堂
教学
研究
| 备
课
| 拓宽期待视界,从学生认知起点开始教学
| 第3周
| 金燕巧
| 《风筝》
|
教材的二次开发
| 第4周
| 黄瑞仙
| 《比一比》
|
上
课
| 教
师
行
为
| 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 第5周
| 李杭英
| 《给予树》
|
搭建平台,促进全员全方位互动
| 第6周
| 王霞霞
| 《酸的和甜的》
|
课中生成资源如何有效利用
| 第7周
| 杜亚琴
| 《长城》
|
课外资源在课中的有效利用
| 第8周
| 陈晓茹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
学
生
行
为
| 课堂中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
| 第9周
| 韦
媛
| 《秋思》
|
探究性阅读方法的指导
| 第10周
| 冯晓飞
| 《鲸》
|
课后拓展的综合性与有效性
| 第11周
| 韦跃飞
| 《三顾茅庐》
|
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评价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 第12周
| 王宇燕
| 《陶罐与铁罐》
|
评
课
| 关注学生的有效生成,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 第13周
| 马笑莲
| 《给予是快乐的》
|
教师利用资源的有效性
| 第14周
| 杨
群
| 《掌声》
|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
| 第15周
| 葛双俊
| 《挂两枝笔的孩子》
|
表1:2005年下期语文教研组活动安排表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4 07:03
标题: 回复:建设现代教研文化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二)协作备课——众志才能成城
新课改以来,上级部门举行了各种培训方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据西方研究发现:在各种培训方式中,校内教师之间的互助指导、同事间的互助
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因此,我们学校正在推动同一层教师间的互助支援,发挥教研组内老师的作用,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建设现代教研组文化,
而提高教研组整体水平,形成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教研团队。
教师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是教研活动的最终目标;同伴互助,专业切磋是教研活动的基本方式。我们围绕“协作备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教师人人参与进来,在互补共生中合作成长。
1、名师挂牌课。学校名师荟萃,全校37位语文老师中有特级教师1名,省教坛新秀1名,金华以上名师培养对象4名,市级以上教坛新秀7名。学校充分挖掘名师资源,要求他们每学年至少“挂牌上公开课”一节。准备挂牌上课的老师自己围绕主题确定上课内容及时间,备好课后,在学校布告栏处挂出牌子通知全校教师。
2、师徒结对课。挑选出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和年轻教师结成师徒结对,徒弟定期向师傅汇报学习、教学情况,师傅通过听课、看教案、看说课稿对徒弟进行“会诊”,并写出“会诊报告”反馈给徒弟。每星期徒弟听师傅两节课,师傅听徒弟一堂课,相互学习,自觉学习,认真思考,共同提高。
3、同题异构课。备课组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认真开展年级组的集体备课工作。在教学每个单元之前都要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中备课,要求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讨论研究要有针对性。备课组每个月举行一次同题异构课,就是同一年级的两位语文老师上同一内容。课后,组内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一起分析、研讨每人的教学,在说课与评课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备课组长要对这些活动作好记录,期末把备课记录本、备课发言稿等资料收齐上交。
4、合作教研课。我们学校是每周教研制,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组织一次。我们语文教研活动时间是每周二下午,活动内容可以是理论学习、专家讲座、观看全国名师的观摩课,更多的是开展与教研主题有关的合作教研课,形式有阅读课研究课、习作课研究课、识字课研究课、语文综合课研究课或复习课研究课等。老师上一堂教研课,都很自觉地在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两周前开始试教。首先,组内教师围绕主题进行理论学习,精心选材。其次,集体备课,探讨并修改教案,合作完成教学准备工作并多次试教。最后,面对全体教师进行展示。
在执教老师向全体教师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教研课的同时,我们的听课老师也忙得不亦乐乎:
1)活动前了解主题,有明确目标
上面提到我们学校每次教研活动都有一个教研主题。听课老师明确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或该研讨课的课堂教学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后,在听课时,边听,边记,边想,边对照,边分析,边综合归纳……以形成自己对这堂研讨课的独到见解。评课时,根据所记内容及见解,针对研讨的专题进行评课,才会有较大的收获。当然这个研究主题的确定根据本学校实际可以每周一个主题,也可以几周同一个主题,或每月一个主题,这样研究会更有深度。
2)课前了解教材,有独特理解
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老师不仅不知道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什么,而且不知道本次活动研讨课的内容是什么。由于现在同一学校里各年级用的版本不一样,有些执行老教材的老师不了解新课程的教材,听课时又没有教材,所以听了大半节课,还不明白这篇课文讲什么,只是机械地记着老师和学生的讲话。等到上完课,执教老师说课时再明白一两分。可想而知,在评课时,这些老师也评不出什么东西来,至少观点不深刻。
因此,每位参加教研活动的听课老师必须事先对这次作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和研究。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写写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设计。我们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我们老师也应该这样,带着自己的设计去听课,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听课,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质量也就会提高,就会生成更多的教学灵感,从而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提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发展了自己,构建一种合谐的教研文化。
3)课中听记察思,有深刻思考
老师是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在听课过程中,每位老师都要细心地听,认真地记录,仔细地观察,积极地思考,并生成新的灵感。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细心地听老师的语言和学生的发言。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否平等,教师语言有没有渲染力,有没有激励性,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语言是否丰富有情趣?听学生的发言是否正确、科学、精彩?老师是否抓住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是否对课中生成的各种资源机智地进行重组和利用等等,并作详细地记录。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仔细地观察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观察教师的动作和表情,是否有亲和力?可以观察合作学习时老师在干什么?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是否对本堂课的学习感兴趣?如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生生之间互动有吗?组际之间有没有互动?老师与学生群体有没有互动?也可以观察这节课中学生发言的次数。如学生发言人数占多少比例?某个学生最多发言几次?有多少同学没有一次发言机会?举手人次大概多少?最多的举手多少次?有多少同学一次都没有举手过?还可以观察教学时间的安排。如老师讲授、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独立思考练习等各占多少时间?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还要积极地思考。思考执教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是否合理?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如果你认为某处教学细节的处理不太好,那如果你来设计你会如何来预设?如果你认为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那你又会利用什么教学手段来促进有效的生生互动呢等等。
听课老师在听课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耳听双方,眼光全班,快速、详细、真实地记录下来,并积极地思考,在旁边批上自己的想法。
4)课后抓住细节,有针对性评价
评课不是为了衡量课的好坏,也不是评价这位老师的好与不好。我们是以这堂课为平台,以这堂课为话题来展开交流。执教老师谈谈课后的反思,听课老师谈谈听后的想法,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在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中提高每位老师的专业水平。有位专家说,评课的目的是一改,二促,三提。具体地说,一改,改进教学实践;二促,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提,提出问题讨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品质。我们认为,评课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改进行为,促进发展,提升素质。
这些活动,促使教师走到一起,劲往一处使,力朝一点用,团结协作不再是空头支票。我校杨群老师在上完《可爱的小蜜蜂》后感慨万分:“在试教中,教案不知改了多少回。同事的帮助、名师的指点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我赢得了满盈盈的收获。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不再是一个孤单的独行者,只有融入集体的洪流,多对话,多沟通,互通有无,经验共享,才能共同提高。”
我校新教师余云仙老师每次教研活动回来,她总是那句话:“哇,今天也洗了一次脑。”
活动有主题,课前有自己的见解,听课时有思考,评课时有针对性。每位老师都这样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堂课,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每一堂课。这样的研讨才会有深度,有实效,才达到研讨的目的,构建更合谐的评课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互动研讨——当家才能作主
传统教研中,大多数听课教师总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既没有与学生发生直接的关系,也没有授课教师那样紧张不安。由于在课前没有设定观察目标,课堂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实施“主题式互动教研”后,我们要求每位听课者紧扣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在每堂课中至少追问一个教学细节,思考这一教学行为的价值及意义。这就迫使每一位教师在听课前要了解学习本次教研的主题,要预设一些“有效教学”的标准,然后才有可能在课堂观察中感觉到授课者在教学活动中“好”与“不好”的地方。如今,听课前,老师们关注最多的是“今天上课的研究主题是什么?我将重点观察课堂的什么?”
听课后,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我们改进教研活动方式,组织小组参与式讨论,让每位教师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评课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提问,请上课的教师解答,真正让教研活动成为教学研究过程,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在互动讨论时,我们也采用了一些互动研讨的方式。
1、个人互动。在小组讨论之间,每位听课老师根据自己的记录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根据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特点对这堂课作出一些合理的评价,并填写好评课表。这时的个人互动要利用一些教育教学理念,联系文本的实际,提出问题,并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当然这些都是自己个人的想法,也许有不妥之处,所以要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来大家一起商榷。
2、组内互动。在教研活动过程中,为了促使人人有参与,个个都有机会。我们采取“圆形互动”的方式。(如图2)小组各个成员可以安排担当不同的角色。主讲者——找到对话的主题,引导大家进入对话。反思分析者——对讨论的进展做出记录,进行小结。代表发言者——听取各人意见,记录后,在讨论结束前向大家宣读。唱反调者——在可能出现“集体共识”时,适当发表一些相反的观点,帮助对话者进一步探讨一系列不同的阐释。同一角色可以由一人或几人担当,并在一段时间后更换角色,尽量使每个教师能多次充当过所有的角色。
在小组讨论时我们也可以用“链式互动”。(如图3)讨论时,围绕主题首先由一人发言,当这位发言者就主题谈论之后,以他的讲话形成讨论的基点,由坐在发言者右边的人继续谈论,但第二位谈话者的内容要从对第一个发言者的评论开始,根据第一人的谈论给出自己评述的基础。以此类推,促使参加讨论的教师能围绕主题并且需要聆听别人的发言,使“互动研讨”成为可能。
3、组际互动。在以年级为单位的小组讨论后,就是组与组之间的互动,就是组际互动。每个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小组的观点。由于每个组讨论的观点有可能出现重复或意见分歧的现象。我们也可以运用上面讲的链式互动,就是第二个组在发言时就要以前一组的观点为基点,继续补充你们组的意见,或提出质疑,或理由解释。
但有时,当链式互动进行到一半时,不同意见随之产生,众多教师纷纷要求发表意见。显然链式互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师发言的需要,这就应该改变方式。为了让更多教师有发言机会,可以再次分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采用多种互动方法,集纳各种意见,梳理分析,达成小组共识。然后进行组际交流,相互消化吸收。这种“Y式互动”,富有变化,灵活机动,更利于全体教师参与对话,共同发展。(如图4)
有时组际讨论时,也可以采取“轮式互动”。(如图5)这种互动评课方式是指以一位老师为中心,由他确定对话主题,并组织对话过程,向四面八方传递。比如有个老师说“你们认为这个环节的处理恰当不恰当?”等这种问题时,四周的老师可以争先恐后地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这种研讨方式比较适宜争议比较大的话题,有助于发挥专家、名师的指导引领作用,是对其它研讨方式的有效补充。
最后由教研组长总结性发言,或由学校有权威的领导、特级教师作总结性发言。
4、校际互动。
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进行校际互动。因为我们学校每年都有语文老师下乡支教,同时,就有几位老师到我们学校学习。另外,我们学校的特级老师卢雁红校长,她是“张万化工作站”的指导师,所以每个学期都会有来自杭州的名师跟在卢校长身边学习。如上学期的钟玲老师,她是杭州的教坛新秀。这个学期的陆虹老师,她是杭州胜利小学的副校长,省教坛新秀。还有一位是吴珏老师,也是杭州的教坛新秀。有了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我们的教研活动就更有生机了。这样也就有了校际互动,比如这个学期,就有杭州胜利小学、杭师附小、外国语小学、东阳市怀鲁小学、东阳市三单小学这五个学校,我们会在管理、学术、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互动。特别是来自杭州的名师,每次教研活动时都会给我们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她们也上了课让我们学习,真得受益匪浅。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4 07:03
标题: 回复: 建设现代教研文化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四)系统反思——反躬才能自省
在教研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无异于反思了。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本质就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备研究性质。
有人说,许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没有问题。的确,如何才能让自己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呢?如何真正做到彻底地透视自身呢?我们提倡教学的“软”设计。课前多预设;课上要灵敏,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后勤反思,从“为什么这么设计”、“课堂上我采取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我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出现什么问题”“我作了哪些调整”“为了改进教学,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什么”等方面来深刻剖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时可以记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有时可以记教学机智、学生见解。
我们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方式完善教学工作,使理论扎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正如一位教师所说:“每一次翻开《教学反思录》时,不禁会把课堂上的一切在脑海里重放一遍。有时,为自己能恰好地把握教学契机,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而兴奋不已;有时,为自己对学生没有充分信任或充分考虑又懊恼不已。这些真实的情绪和想法都得到了及时的保存和沉淀。‘精彩回顾’让精彩永恒,‘弥补追述’让弥补不断减少。也正因为开辟这种教研形式,让我学会了思考,更准确地把握好课改的方向和需要。”
除了在教研活动中要构建“主题式互动教研”体系,我们学校在管理上还有一系列的保障机制:1、青年教师提升工程
应该说我们学校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摇篮,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沃土。他们在这里迅速地成长。这与我们学校制定的一套青年教师提升工程规划有密切的关系。
三年以下的新教师都有一位指导师,并给指导师发了聘请证书,为期三年,并给师徒俩合了影。学校给师徒都有相应的要求,比如徒弟每次上课都要把教案让师傅看过,还要先简要地讲给师傅听后,才能进课堂。师傅每月听徒弟的课四节。
根据我校青年教师占多数的实际情况,制订《外小青年教师素质考核细则》,有计划、有织组地开展青年教师技能达标活动。考核内容包括师德、教师基本功、课堂教学和教科研能力四大版块,由青年教师自愿申报,然后由学校定期织组考核。我们学校让青年教师填写了“自我发展规划表”,并对青年教师前测进行了考核,青年教师的普通话比赛,青年教师把握教材检测等,都是提升青年教师的一些策略。
2、开展教研的规定。
教师应当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教改实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努力成为“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
1)每月写一篇“教学一得”(有实例,有点评)
2)每月读书一万字以上,写一篇读后感(有书中的观点,有自身体验)
3)每学期整理一份“精品教案”(有点评,有教后感)
4)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有自己的观点,理论依据)
5)每学期上一节教研课(男45岁、女40岁以上可改说课)
6)随时准备听推门课。
7)教师应积极主动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并做好教育科研的研究计划。
8)教师应认真完成课题组长和教研组长布置的课题研究任务。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4 07:03
标题: 回复:建设现代教研文化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3、研究经费保障
为了切实保证以上程序的实施,我们学校还设立了课题组长负责制与学校的每月考评制。所谓课题组长负责制,指的是将全校教师编成若干个课题组,由学校骨干教师担任组长,他们享有三方面的责权:经费保障,即学校为各级的课题提供相应的经费补助;人员自定,即组内成员由组长自行组织;成果保证,组长必须为研究的成果负全部的责任。每月考评制指的是我们在每月的月末都会进行教师考评,根据考评业绩发放学校的结构工资,以此促进工作的落实。考评内容包括每位教师的出勤、成效、有无安全事故等,也包括上述反思文章。
学校教育科研以课题负责人制为主要形式。凡获得全国级重点立项的,学校拨给课题负责人10000元奖励基金,全国级规划课题4000元,省级重点课题5000元,省级规划课题2000元;金华市级重点课题3000元,规划课题1200元;东阳课题500元。资金在课题立项后发给一半,完成全部研究程序并作出结题报告后,再发给另一半。个人课题经费减半。
教师论文(包括教学经验、教案、教学随笔等)获奖及发表奖励标准见结构工资实施标准。课题研究报告获奖的,奖金是论文相应等级的奖励奖金的两倍。教师所写心得、读后感被学校教科研究信息采用的每篇奖励20元,向教科研信息推荐的文章被采用后每篇奖励5元。
三、我们的收获:享受丰硕成果
随着校本教研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与深入,校本教研已见成效,全体教师有了主人翁精神,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如今,教师的听课记录中,空话、套话少了,问题、课题多了,无序式的听课少了,主题式的研讨多了。主题式互动教研模式有效地探究事实真相,点燃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启动了教学反思的脚步,形成了在研究状态下教学的习惯。
收获一:现代教研文化形成了
05年以来我们学校有5次请专家来校指导,我们分别请了郑金洲教授、方展画院长、刘力教授、顾玮处长、许璋局长、吴惠强所长、杜承平副局、特级教师朱昌元老师等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了精心地指导。外出学习培训学习共有73人次,这还不包括在东阳本地培训。每年外出培训学习率达100%。我们学校有一个规定,就是每位教师每年至少一次外出学习培训。另外,我们学校承办了6次市级以上的教研活动,承办市里的教研活动,不仅给每位老师的学习带来方便,更给老师们争取上公开课锻炼提高的机会。据统计,我校老师在市级以上开课共22节。
外小校园里总是洋溢着浓厚的教研氛围。在我们学校,你时时可以看见老师们拿着听课本匆匆去听课的身影,也处处可以看见办公室、教室外面一堆老师在研讨的情景……每天看书,积极听课,对话式评课已成为每一位外小人的习惯;课后反思,注重素材积累,写心得写论文,资源共享已成为每一位外小人的自觉行为。上课、说课、评课,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关注点,开课老师和非开课老师没有距离,老教师和年轻教师没有“代沟”,有的只是对新理念不同的理解,对一堂课不同的诠释,对老师没有及时关注学生的遗憾,对某个环节另一种方法的处理而再次构思……
蔡楠荣校长感言——“休息室变成了研究室”随着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我校的教师休息室也逐渐变样了。随时都可见许多教师聚在休息室谈课改、谈学生、谈教师、谈反思。有时还有学生参与,不过不再是教师对他们的批评、惩罚,而是谈心、交流!教师们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能够共享异质教师的优质资源……
一位年轻教师说——“我是一个自主的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这个观念的提出,无疑给教师的职业注入了生命的清泉。因为受到尊重,我开始看重自己;因为受到尊重,我开始相信自己;因为受到尊重,我开始释放自己。我开始习惯地带着研究的眼光来发现和思考平常的教育教学问题,并且发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当一堂课不满意时,我的内心感受到的不再是失望的沮丧和无限的焦急。我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它的根源在哪里?该怎样去解决它?……
市小语研修班的一位学员说——“校本教研是外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来到外小,为校园每一个角落都翻滚着课改的热浪而震撼不止;看到外小人,又会为每一位教师投入课改的热情和活力而感慨动容:关注外小课堂,更会为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张扬而畅快淋漓、释怀万千。外小校园的一道道朴实而明丽的风景形成于外小独具特色、颇具实效的校本教研……
与我校下乡支教老师对调的一位老师说——“有了团队精神,一切都会成为现实。”来到外小,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互动天地》、《全息经典诵读》、《互动生成教学》、《课堂掌控艺术》、《动态生成教学》等书都是你们老师自己编写的,真是不可思议!看来,有了团队精神,一切都会成为现实。“
一位杭州教坛新秀说——“外小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团队。”我跟在卢校长后面学习了近一个月,每次都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让我感觉到最深的一点是老师们的相互帮助,集体备课。现在的课,如果还是靠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显然是走不通的。外小,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团队。
收获二:教师幸福指数提高了
在我们学校教书,说实在的,压力挺大的。有来自社会的压力、家长的压力,有来自学校的压力,也有来自自身的压力。前几年,有些老师总会把“忙忙忙”挂到嘴边,“郁闷”也是老师们的口头禅。而如今,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随着教研活动的积极开展,教师们经常“抱着研究的心态上课”、“带着研究的眼光听课”,老师们研究意识增强了,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学反思习惯了。老师们在研究学习的氛围中,在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孜孜不倦地学习、乐此不疲地研究。一个个都美丽地工作着,幸福地学习着。平时我们总可以听见这样的话:“最近又在看什么书了?”“课题研究加我一个!”
收获三: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了
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主题式互动教研”发展中,我校教学研究特色已初步形成,并有机地融入到办学思想中,为我校培养了一批精英教师。通过“研”提高“教”的质量,通过“教”反思“研”的深度和广度,教研合一,齐头并进,我们走过了教改的困惑期,现今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浓烈,在教学各方面获得了一些体验和成绩,如表二: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4 07:03
标题: 回复: 建设现代教研文化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1、获奖情况
表二:2003年、2004年、2005年教师成绩一览表
项目
时间
| 组织理论学习(次)
| 教师人均阅
读量(万字)
| 教师人均文
字积累(万)
| 申报课
题(个)
| 教师论文获
奖及发表(篇)
| 各类科研交
流活动(次)
| 举办各级
|
2003年
| 5
| 6
| 1
| 4
| 41
| 17
| 37
|
2004年
| 13
| 12
| 4.5
| 13
|
83
| 26
| 97
|
2005年
|
21
| 25.4
| 7
|
19
|
156
|
73
|
185
|
据统计,05年来,我校语文教师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共17篇,《金华教育》上发表2篇,《东阳日报》上发表14篇。获奖论文、案例国家级22篇,省级4篇,金华市级52篇,东阳市级29篇。
2、课题研究获奖的共有23个。其中获省级奖项的有2个,获金华市级奖项的有7个,获东阳市级奖项的有14个,已结题的共36个。
3、我们自己创办的校刊《互动天地》成了老师、学生展示自我的天地,也成了老师、同学的学习园地。由我们学校老师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全息经典诵读》成为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料库。由我们学校老师自己编写的课改新书《互动生成教学》、《课堂掌控艺术》、《动态生成教学》就像一朵朵经久不谢的钢花,开遍祖国各地。
收获四:学生能力发展了
全校所有语文老师都参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指导。在第四届全国小学生读写大赛中有六十多位学生获奖,九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奖”。在每年的东阳市中小学生普通话比赛中,我校参赛的三位同学均获东阳市一等奖。在一次省组织的中小学生硬笔书法大赛中,我校有十多位学生获奖。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举行各种主题的手抄报制作,锻炼了学生绘画、设计、收集等诸多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做事细心的品质。学校组织了学生参加书法、演讲、国画、写作、摄影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现在高段的班级每班都有自己班级的作文集。据统计,学生在东阳市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共八十多人次。
结束语:踏着“主题式互动教研”的步伐,沐浴着现代的、和谐的教研文化,课改把外小的教研推向了前台,教研把外小人推上了舞台。在一次次有序而实效的备课、上课、评课、讲座、培训、交流后,在一个个艰辛探索的实践中,厚积薄发,开拓创新。新课程正从理想状态走向现实,真正的课程正在这里生成,教师的生命活力在这里释放。
作者: 在梦里 时间: 2008-9-24 14:11
标题: 回复:建设现代教研文化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谈何容易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