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8 09:47:50
|
只看该作者
(二)写景文本对话教学情境的创设
1.图画、影像再现情境。
写景文本通过选择对某种美丽景致的精致描摹刻画,让读者身临其境,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写景文本语言的质感很好,文章常常运用大量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为读者营造出美丽的意境,令读者赏心悦目。
不利的因素是文本所描绘的意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文本所描绘的内容总是和学生存在一定落差。这种差距的存在,往往制约了师、生文本三者对话的顺利进行。教师提供感性的资料作为补充,显得很重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的运用,不但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置身于事物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还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妥当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吸收,能有效地消除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落差。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篇震撼人心的写景文章。一年级上册课,我就给学生看大榕树的实物挂图,学生无一不惊叹榕树的壮美,对大榕树获得了直观的认识。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榕树的“大”。学生们搜肠刮肚尝试着描述,但是词汇比较贫乏,很快就“词穷无语”了──有学生忍不住去书中“借鉴”巴金的词句,此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一起品析咀嚼文中的相关词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就建立起了积极地对话情境。在小结本段落时,学生们合起书本,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文章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识记相关文本内容,很快大部分学生就能够背诵该段落。
文本、影象互相应正,学生足不出户而“遍览三山五岳”,文本与学生认知的落差就渐渐的消除,从而实现了语言的迁移与内化。图画、声音、影像等多种的感官刺激,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对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心驰神往”,进而学生对文中美丽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心领神会”,变得“可意会,还可言传”。图画、声音、影像以及文字组成的立体的“语汇形象”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就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真正能沉醉在美丽语言和美丽景致所带来的双重享受。
2.情境演说搭建对话平台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教教材,而是教师调动一切可用的课堂教学资源充分使用教材。写景文本语言优美,所描绘的意境引人入胜,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很好载体。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因地制宜灵活搭建写景文本的对话平台,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有所借鉴,逐渐实现语言的内化。
课例1.《鸟的天堂》
在《鸟的天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因势利导,创设这样一个对话情境:如果有一对北方的鸟飞到这“鸟的天堂”,它们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如果你是鸟的天堂的原居民,怎样向它们介绍这棵榕树的特点?这对鸟回家之后,会怎样向她的朋友介绍呢?
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或引用上原文的句子并辅以影像资料进行介绍,此时,学生就必须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文字细节有所掌握,以第一人称的这种全新视角解构文本,这种口语交际式的对话形式很新颖,学生对话的积极性被调动,对话的力度和深度都有所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文本的语言被反复强化,语言内化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课例2《索溪峪的野》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语言华丽生动,惟妙惟肖地刻画了野性索溪峪的美丽景色,使人身临其境。
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我创设了以下对话情境让学生参与演说:
如果索溪峪参加中国十大名山的选拔,如何才能够技压群雄?请围绕其野设计竞选演说及口号。在这一对话情境中,引导学生对现有的图片、影像资料加以运用,引进了竞争机制,以情境表演的方式进行对话。由于上课一开始学生就非常明确学习的目标指向──要为索溪峪设计竞选演说和口号,并且在小组里开展评比,学生学习的动机被激发,学习文本的主动性大大加强。
另一位老师设计了另外一种反诘式的对话情境──法庭辩论,也很吸引学生。“原告”状告索溪峪的山太野了。状告理由:索溪峪的山太“野”了,让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半边悬空的石头在山风中摇摇晃晃……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法庭宣判:把悬空的石头用水泥固定。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峰,削平或者炸掉。法律相信证据,请运用你们手中的课本和资料为它辩护!
为驳倒这种荒谬的宣判,为索溪峪洗清冤情,成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内驱力。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辩护律师”,学生必须从文中寻找到有力的论据来论证,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环保知识进行阐述。学生与文本对话建立了兴奋点,因此这种建立在学习全文的基础上的情境演说,为学生提供学习文本目标指向性的同时,对学生掌握文本内容要求也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语文能力
(三)古诗对话教学情境创设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讲求平仄、对仗押韵等,与现代人表达习惯不符等因素,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多渠道创设古诗教学情境,是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关键。
1.运用多媒体,增加感性体验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巧妙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丰富的教学形式如视频、图片、动画、音乐等,营造出与古诗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古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从而将古诗的所描绘的意境还原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古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了解到很多学生从没有见过瀑布,这种认知缺失对诗歌的学习是一种制约。于是我让学生先观看有关瀑布的视频:在烈日的照射下,从山顶上飞泻而下的庐山瀑布,水珠四溅、雾气缭绕的壮美景象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学生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运用夸张手法写成的诗句有了感性的理解。这种视频语汇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的描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因为视频的感性形象而变得隽永。
因此选择恰当的媒体语言诠释诗歌的意境,能够迅速缩小诗歌内容与学生认知不足的差距,增加感性认识,为学生深入学习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发挥联想,丰富诗歌意境
诗歌短小精悍,意境却很深远,教师应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丰富诗歌的意境。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被世代传诵,诗歌的意境辽远而美丽,如果品析这首诗缺失了想象的力量,那么文章的魅力将大打折扣。于是在学生感知这首诗大意之后,让学生在《平湖秋月》的乐声中,放飞想象的翅膀,想想在美丽的洞庭湖畔还应该可以添上哪些美丽的景物,让洞庭晚景显得更美?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将洞庭湖的夜晚描述得生动饱满而富有生活气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这首诗写成了一篇小散文。
学生习作例文
洞庭晚景
──畅想刘禹锡《望洞庭》
夜晚洞庭湖,那是一首诗,一幅画。
一缕缕轻纱似的月光下,一颗颗小眼睛似的星星下。洞庭湖仿佛一个渴睡的孩子,惺眼朦胧。忽然,一阵微风吹过,顿时微波荡漾,湖面上波光粼粼,月儿挥舞着清纱,跳着柔美的舞蹈,美极了!快看,柳树随着风吹来的方向,“沙沙”作响,絮絮低语。花仙子也不甘寂寞,让洞庭湖弥漫着淡淡的幽香,若隐若现,仿佛奶奶哼出的催眠曲。
咦,那一闪一闪的灯光是什么呀?哦,原来是一只只活泼可爱的萤火虫点着灯笼在工作呢!好热闹啊!
远处还有一座座挺拔险峻的高山挺立在洞庭湖边,真是“手可摘星辰”啊。
洞庭湖的美景令我流连忘返啊!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与古诗的意境融为一体,诗歌的意境被充实饱满,学生创造了属于自己生命体验的《望洞庭》,并且从中练习了写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和理解去解构诗歌,构建属于自己的诗歌意趣。在发散的思维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角色体验,走进诗歌情感世界
“歌以言志”。体会诗歌饱含真挚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应想方设法引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的角色体验,把自己当做诗歌中的主角,将心比心,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课例《游子吟》
在教学《游子吟》这首诗,我这样创设了这样一个对话情境:
难道仅仅是母亲深夜缝衣这件事让作者有这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受吗?不,一定有无数温情的关爱感动着孟郊。和孟郊一样,大家也一定从自己的妈妈身上获得了无数的感动。放飞思绪,让我们一起联系自己回忆母亲给我最温馨的一刻。于是,学生们纷纷深情倾诉母爱的温馨一刻,老师也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温馨一刻:是夏夜里轻轻扇动的蒲扇;是那热气腾腾的荷包蛋;是那年出门求学,母亲送别的眼泪;是那次为母亲梳头,她那布满皱纹的笑脸。顿时温馨的母爱温暖了课堂,学生们完全沉浸在母爱的美好回忆中
请替孟郊写一句话赞美母亲
母亲,你是那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例如母亲,你是那温暖的春光,我是那春光中尽情歌唱的一棵小草)。此刻学生的情感闸门已经打开,写出了很多饱含深情的句子。
3.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创设情境朗读,要求学生在老师描述的情境中,把自己当作孟郊,有感情地诵读出这两句诗句:
1)夜深了,在灯下,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衣服,望着母亲那专注的神情,我们会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天亮了,在门口,母亲深情地为你披上衣服,望着母亲那苍老脸庞,我们会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远行了,母亲久久驻立,凝望着你远去的背影,我们会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通过回旋反复的朗读,学生充分领悟到了诗句的强烈情感。
通过这种角色体验的方式,就能让学生成功进入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取得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敏锐的捕捉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针对不同文本创设语文对话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与文本建立有效的对话,提炼出开阔的“对话”实践平台,学生能够灵活再现文本的内容与情感──或朗读或表演或仿写等。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情境教学针对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儿童合理地使用大脑,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兴趣、认识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
“语文是美丽的,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语文是美妙的音乐,是美妙的画卷,是动感的表演……语文教学,是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心创设语文教学对话情境,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变得有声有色,永远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4.
[2]余文森.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什么样[N].中国教育报,2007-1-5(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
[4]袁洁.在网络环境下构建语文情境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34
2011-07-11
摘自人教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