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心得与教育叙事随笔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1
标题: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心得与教育叙事随笔集锦
每一朵花儿都鲜艳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乔廷强
同学们在学习《太阳和影子》一课时,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与之前制作不倒翁失败时的难堪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甚至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在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时,也许是有些同学提前看过课本,不少人都知道要有“光和不透明的物体”这两个条件,也就是说,透明的物体不能产生影子。道理似乎很简单,然而,究竟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算作是透明的物体呢?在此之前,我曾经用幻灯片,用玻璃,甚至用水作为透明的物体来探究它们能否产生影子,结果发现尽管这些物体在我们多数人看来是透明的,但是仍然能够产生影子,也就是说在关于影子的问题上,上述那些物体不能算作是透明的物体。因此,我必须要让学生弄明白这一点,否则学生便可能形成“透明的物体能够产生影子”这样错误的认识。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后果,我启发同学们联系他们的生活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还好,他们很快听明白了我的意思,马上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考虑到于明哲同学从上课一开始就没有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我便将这个机会给了他,



“空气。”于明哲同学一语中的。



“听清楚了没有?于明哲同学由‘透明的物体’想到了‘空气’,你们觉得空气是不是透明的?”我的兴奋早已溢于言表。



同学们也都一致赞同于明哲同学的回答,没有想到一个在我看来难度较大的问题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于明哲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我郑重地提出表扬。



但是还有几只小手仍然在高高地举着,我应该给予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



李朝同学回答说风是透明的物体,我只能解释说空气动起来就成了风了。张鸿恺同学则认为大地没有影子,当我解释说月食就是地球挡住了反射到月亮上的太阳光,是地球的影子投到了月亮上面造成的之后,他眨了眨眼睛,又回答说细菌没有影子,同学们马上又反驳说细菌只是小得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应该是有影子的。不过从张鸿恺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那敏捷的思维,看出他积极回答问题这一优秀的学习品质,因此我对他的表现也表示出极大的肯定,同时提醒他要尽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另外,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声音响亮的还有张惠乔同学和于秋雨同学。



由于这一节课需要同学们探究的问题较多,因此需要他们在实验记录单“我们的发现”栏目中书写的内容就很多。每一次书写,翁丽真同学都能够做到第一个完成,而且写完后马上端端正正地坐好,又开始自觉地背诵刚刚书写的内容,对此我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后来,在我的感召下,又有张子涵、唐堉森、伯蕊、王铭心、王子豪、房佳男、高扬、毕文亮、鞠佳桐、隋昊、张舒扬、宋央金、刘新宁等同学表现得像翁丽真同学一样优秀,并使得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热烈气氛。



要求学生将书写的内容背诵下来,在组织他们同位相互检查背诵情况时,我发现尽管宋美佳同学没有同桌,但是她仍然能够做到按照我的要求来背诵,然后对照课本检查自己的背诵情况,表现出高度的自觉。



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老师的赏识,我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满足他们的愿望。



后来,我觉得他们身上的优秀之处不仅需要我去发现,去欣赏,更应该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欣赏,并进一步去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来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



叩问心灵



临近下课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适当的评价,应该远远比我给予他们一个评价效果要好得多。实际上,在此之前我已经组织学生进行过类似的评价,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是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反思更恰当一些。



一次,当25名同学将自己制作的量筒带到课堂时,也让我想起在制作不倒翁时全班只有11名学生完成了作品,当然,对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作品制作的大军中来,我向所有同学表示出自己的兴奋。随后,我便让这36名同学闭上眼睛对自己真诚地说上一声:“我真棒!”这样做,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这项活动中获得一次美好的情感体验。



还有一次,当我让翁丽真同学说一下她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时,她说“不满意”,而实际上她的表现已经非常出色了,因此,我给予的评价是“看来,你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



而在今天这节课上,有很多同学都表现得特别优秀,遗憾的是没有受到我的表扬。因此作为老师,我有责任让每一位表现优秀的同学都能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并努力将这种积极的生命状态延续下去!



“这学期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注意进行自我反思,并将自己在每一堂课上的闪光点记录下来,来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当然,我也记录那些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在学习《认识太阳》一课之前,我没有组织大家去搜集资料,再比如在组织大家制作一个不倒翁时,我没有按时上课,上课时又没有考虑到同学们的兴趣与需要……”



接下来,在对课堂上那些表现优秀的同学提出表扬之后,我坦言“当然,我们班上还有许多同学也都表现得特别优秀,只是老师没有发现,但是在老师的目光扫过你的脸庞时,却能够感觉到。实际上,对自己最具有评价权的是你自己,真的,一个人可以对别人说谎,但是绝对不能对自己说谎;一个人做的任何事情可以逃过别人的眼睛,但是绝对逃不过自己的视线。下面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节课上,自己哪个地方做得很好,请你告诉自己一声;再想一想,哪个地方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只要自己稍加努力或者是采用其他的方法还可以做得更好,也请你对自己说上一句‘某某处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不仅在科学课上要经常对自己这样说,而且在其他课上也要对自己这样说;一天下来,在晚上临睡前还要对自己这样说。也就是说,你要常常留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慢慢地,你会发现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同学们都按照我的要求做了,样子十分虔诚。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看着同学们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庞,我从心里感到充实。



难忘瞬间



我告诉同学们我会在课后将每节课的反思都及时整理出来,并且这学期有5篇反思已发表在人教网小学科学栏目上,那些反思里面还提到许多同学的名字,有于明哲、宋美佳、岳鑫……这样说着,便有许多同学都睁大了眼睛,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文章里面。



在同学们离开实验室的时候,都纷纷向我道别,我也赶忙挥手向他们回应。亲爱的读者,你说,当一位老师处于这样一种情形之中,又怎能不感到幸福呢?



激动之余,急就一首小诗──《理想的课堂》,来抒发自己那一时刻内心的感受,内容如下:



每一朵花儿都鲜艳,



每一张笑脸都灿烂。



每一个动作都含情,



每一句话语都用心。



每一束目光都明亮,



每一声问候都温暖。



每一节课堂都充实,



每一位师生都幸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1
轰轰烈烈中的冷静思考
天津市宁河县芦台一小 郑学礼
实验,尤其是探究性实验,在目前科学课教学中已经引起科学教师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改变和控制变量来发现某种现象或规律。从而揭示科学本质,获得科学知识,形成获取科学知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最终提高科学素养。这与课标提出的“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相符。所以实验已深入到科学教学中,成为不争的事实。走进科学课堂我们随处可见学生忙碌实验的轰轰烈烈场面。然而静心思考一下,我们的科学课时间被实验占据大部分,甚至全部,其教学的实效如何?也许有人会说“以探究为主的科学课重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吗?因此只要实验了就行,可以不考虑教学的效率。”笔者不敢苟同此观点。凡事如不讲实效则往往趋于表面的浮躁与形式的热闹。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实验无益于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在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中也应注重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结构化材料提高实验效率



实验的材料如果全部由教师准备,则这些材料仅仅是材料而已,没有发挥出准备材料过程中的教育效能。所以教学前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材料。因为在准备中学生对将学内容有所了解,可极大提高学生研究的目的性。比如研究土壤前让学生采集土壤,课前让学生介绍自己“土壤”的出处,交流中学生就能从“土壤”中剔除“马路边扫来的土”。为“土壤”概念的形成作好准备。再如研究蚂蚁前让学生去找蚂蚁,找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自觉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发现一些以前没注意的现象,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使课上研究专题明确,有效提高教学实效。从科学课的开放性的观点看,这种让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实际成了课堂教学的延伸,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使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就减少了由老师准备的材料带给学生的刺激强度,防止学生在新奇感驱使下,不由自主地摆弄材料不听讲所耗的时间,从而集中精力投入到实验与探究中。而有的时候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准备材料,则学生拿来的材料或五花八门或结构单一,也不利于充分利用材料的结构性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实验。因此我们在实验前应对本册书所需材料列出清单,每课应准备什么,哪些由老师准备哪些学生自备心中有数,并具体落实到人。这样可减少在实验中无材料的尴尬或材料过剩的干扰。有利提高了探究的方向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材料的结构性能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实验走向深层次。比如在改变物体沉浮中,为学生准备三种材料:第一种空且能打开的浮标,浮于水上。学生一见就想到往里加重物使它下沉。第二种有重物且沉入水中的浮标。学生受到前面实验的影响,会想到打开取出重物使之上浮。第三种有重物且不能打开的浮标,浮于水上。学生在前两个实验的经验引导下,试图打开浮标加入重物。不行,被迫想到改变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的办法。这是与前面两个实验不同的思路。这样在材料引导下,学生的探究活动走向深入,思维得到发展,科学素养自然得到发展,实现了实验的实效性。



二、简明导入,直奔主题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导入。导入在教学中使新课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相沟通,因此,它越来越引起老师的重视。随着现代媒体的介入,导入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然而如果应用不当也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习的干扰从而降低其实效。比如在燃烧的教学导入中以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导入,因这个故事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不能把它与“火”相联系,在黄金时段沉浸在故事的想象中被其中的情节干扰不知看故事的目的,失去了故事导入的意义。不如就以书上古人钻木取火图来导入。好奇心驱使学生去尝试一下,不妨给学生一些材料,来个钻木取火的经历,当然课上时间有限,当发现“热现象”后可演示“电钻钻木头”的实验,让学生见到烟火的产生,以缩短实验的时间从而提高实效。并把学生的研究兴趣移到课下,自己进行钻木取火实验的探究。再如在空气的教学中,有人以谜语导入绕了好大一个圈子学生才猜出是空气,老师方提出学习任务。这一设计使学生游离空气的实质研究来兜圈子,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不如以游戏导入,直奔空气的研究:“同学们我用这个杯子来给大家变个魔术。看这里有什么?”学生回答:“什么也没有。”“变”后再问“这回有什么?”学生仍答“啥也没有。”老师故作惊呀:“明明满满的吗?”学生顿悟:“有空气。”……在游戏中使学生认识了空气的一些性质。这时教师提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刚才明明一杯空气,我们却看不到,所以我们首先来想办法捕捉到空气,让别人能看到它。”接下来分组想办法。这里的游戏导入围绕对空气的研究展开。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比从语言文字去体验空气的性质更好接受。也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科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区别所在。



三、以明确目标为学生实验导航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有的同学忙碌不停,甚至老师叫停后还意尤未尽,恋恋不舍。问起刚才做什么了,有什么发现,则哑口无言。纠其原因在于学生由于新材料的刺激,兴奋于对材料的摆弄没有听清究竟用这些材料研究什么,怎么操作。从而造成忙而无效的虚忙。这样的实验失去了科学教育的意义,只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已。因此,高效教学应让学生明确知道探究什么问题,从而知道操作是为了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活动围绕任务展开而并非简单地玩玩。如何把探究的目的告诉学生呢?这要依教学内容让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或从教师创设的矛盾冲突中引起学生对现象或问题的探究欲望,让这种愿望带动学生去展开研究。那么这种操作的目的性就能增强,教学的效率亦相应提高。比如《温度和温度计》的教学中可由游戏导入:“同学们我这儿有一杯水,怎么判断是凉的还是热的呢?”“摸一摸。”学生不约而同回答。“好,就按你们说的,不过有个规则,就是先把手伸进第一个杯中,再拿出来摸。我们全班分成分成两个组(“冷──温”组与“热──温”组)。”在摸的过程中两组同学对同一杯温水是凉的还是热的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源于学生已有经验与新情况的矛盾。这种矛盾作为新课的出发点可使学生精力集中,全身心投入新问题的解决。这时的研究工作就不会出现跑题现象,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更有效。另外操作前的实验设计也并非累缀,可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当学生急于动手操作时不妨先让他说说实验的方法、步骤、应注意什么、重点关注什么。如此来提醒学生的实验目的及方法,看似慢了,其实却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四、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减少系统内耗,提高教学实效



在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是两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其各自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中往往跑偏。比如在关于《蚂蚁》的研究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这样处理:“同学们大家昨天都找到蚂蚁了吧?关于蚂蚁你想研究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我想研究它属于什么动物?是不是昆虫?”“我想研究它有几对脚?”“我想看它长不长翅膀,嘴什么样,怎么吃食物,是不是有触角?”“我想研究它身体分几部分?”“我想研究它们如何传递信息?”“我想知道它会不会游泳?”“真是蚂蚁搬家就下雨吗?”“世界上有多少种蚂蚁?”“蚂蚁是怎么生出来的?”……问题五花八门杂乱无章。于是,老师提出:“那么这节课我们能研究什么呢?”学生又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这样看似热闹似乎也把学生当成了主人,但除了浪费掉开课的黄金时间来争吵外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提高吗?为提高实效,我们不妨这样来设计:首先提问 “同学们昨天你从哪找到的蚂蚁?”目的使之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接着提出“通过昨天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交流基础上汇报,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最后在对蚂蚁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问题:“关于蚂蚁你一定有很多要研究的问题,让我们就从它的样子开始吧!”展开观察研究活动,以期使学生抓住蚂蚁的身体特征。然后再展开对蚂蚁活动情况的探究。无论研究的问题是由谁提出来,只要能使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并有所收获,得到发展总比无休地争论一些皮毛问题有实效吧!



五、处理好演示性实验与自主操作的关系,提高实验的高效



在“学生是科学学习主人”理念下有的老师不敢多说话,不敢做演示,唯恐背上喧宾夺主的名声。因而学生在那儿瞎忙,看似热闹却没有实效。其实没有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当面对一个新任务时,由于学生的经历有限往往无从下手,此时的指导与演示可给学生引路,以减少学生摸索的盲目性而提高实验的实效。比如:物体的燃烧是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却很少有人经历过,甚至有人不敢点火,见火就害怕,更别提仔细观察了。实验中如何观察,抓住什么重点观察,很有必要加以引导。此时可设计一个演示实验,让同学一齐来观察一根特长火柴的燃烧过程,发现一些现象,找出它的变化。就可为学生下一步分组研究纸、吸管、棉布条、纯毛线、木条等物品的燃烧现象做好引导。使学生的探究进入深层次,来提高操作的实效。



六、正视意外,发挥其教育功能,提高教学实效



以探究为主的科学课中,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冷静处理。有的与学习内容相联系并能在课上解决,可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以扩大教学效益面。有的跑题了学生又有兴趣,引导学生课下探究亦可扩大收益。有的虽与课内容无关但对培养其科学态度有关,占时又不太多,可引导学生当堂处理,让其经历科学处理问题的过程,来提升其科学素养。比如:在《温度与温度计》教学中同一条件下出现了不同气温28.5℃、29℃29.5℃……这些接近29℃的温度。可就在要得出“接近29℃”的结论时,突然冒出了一个32℃。显然是温度计出了问题。这时如何处理?如果仅以仪器有问题按特例加以删除,学生以后观察到类似的“特例”都这样来处理的话那么其敏锐的观察力将受钝,最终丧失。如果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再试一试。当他们最终证明确是他们预想的那样,是温度计出了问题时,他们的成功感油然而生。从中学到了如何用科学方法去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扩大教学的效益。



七 让小组活动有序化,实现高效自主学习



科学探究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常出现你争我抢操作的超热闹场面,引发洒药、倒灯、碎试管的事件。也有闲谈玩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的现象。还有冷眼旁观无动于衷者,尖叫哄笑跑闹者也不为罕见……一派热闹景象,造成了小组学习的假繁荣。因此作为科学探究活动实体的学习小组的组织、管理与评价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小组的组建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成员分担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如组长、材料员、记录员、纪律员等。这种分工可固定亦可轮换。以形成小组长领导下分工合作的组织形式。组织小组活动前使每个学生明确活动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研究、讨论、评价的方法及标准。活动中注重以组为单位的汇报交流,强化学生的小组意识,促其形成小组责任感和荣誉感。评价不单看结果更重活动过程的表现,并加以累计。这样可促使学生的小组学习规范有序。使全体成员都参与小组学习之中。实现科学学习中学会合作与交流的目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2
生成让科学课堂更加精彩
江苏省武进区政平小学 张国锋
摘要:生成性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是一种突破,它能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从滋生到成熟的发展进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关键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动态生成的作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挥、自主思考、自主获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经验、科学知识,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最终促进学生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科学课堂 教学生成 动态探索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这些“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出彩,课堂因生成而充满生机。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决不意味着“预设”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充分的“预设”不仅与“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预设”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科学的“预设”应当也包含了对课堂生成前景的估计。



[案例]:



这是我自己在今年执教的一堂课,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我按照预设好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教学。在做“喷气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是否有关?”的实验时,第一个气球是按照预设向前前进的,然而第二个气球在实验时却出现了状况,它在原地动了动,最后是往长气球中间缩了,没有按照原计划向前进,而且连续几次都是这种状况。这种情况与我设计的相差很大,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让学生时刻养成留意各种现象的习惯,我接着就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们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吗?学生们是大眼瞪小眼,东张西望后没有人举手。我就说:“请同学们再看一遍,发现这次与第一次的情况有什么区别,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往中间缩的情况?”通过再次实验,有些同学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第一次气球打气时,气球前后粗细是差不多的,而后来几次气球都是中间特别大,前后不一样粗细,但是还是不能回答为什么会往中间缩。这时候我就给学生讲这其中的原因了:是因为气球本身的材料有弹性,当中间特别大时,中间部分的收缩力就小,而两端的收缩力较大,导致了气球往中间缩了,而不向前去。最后,我又找了好几个气球,直到充气后前后差不多大小才进行实验。结果当然按照预设的那样:充气多的气球跑得远,充气少的气球跑得近。课堂在经历了一些插曲后终于回到了正途。



[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样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师包括我自己,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我能够深刻理解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突然遭遇。并且是和预设相距甚远的生成。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我们教师依靠自身的机智和文化科学底蕴来把这个课堂生成处理成锦上添花,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生成还是会不断地涌现,那么我们要怎样地来处理这些生成呢?我想从下面几点来尝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



1、捕捉亮点,让“花絮”在课堂中绽放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在学生的小脑袋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中,他们也会浮想翩翩,令教师措手不及。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在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2、聆听稚音,让“意外”在课堂中争鸣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场,倾听是师生之间内心世界的呼应。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一味着接纳、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维火花,扬起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学会耐心倾听,就能获取来自孩子的一切信息,学会耐心倾听,就会发现学生在制造一个个的“意外”,它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而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思索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一堂普通的科学课,让我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深深感受到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上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诗人用心灵发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他们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我们也会在课堂中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2
走进实验室
乔廷强
二0一0年九月六日,星期一,下午第一节,科学课。



同学们带着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向实验室走来,远远地,我便注意到他们排的队伍不是特别整齐。到了实验室门口,其中一位同学不小心把手中拿着的啤酒瓶掉到了地上,摔碎了,大大小小的玻璃碴洒落一地,我赶紧走过去,让同学们绕开碎玻璃,又拿来笤帚和撮子,将地面打扫干净。同学们来到实验室后都显得有些兴奋,好长一段时间仍在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我用手势止住了同学们的谈话后,告诉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当中,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比如:走路的时候要靠右边;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饭前便后要洗手;要按时完成作业等。同样,上科学课也需要你遵守一定的规则:来实验室的路上要做到队列整齐;进入实验室之后要保持安静;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弄明白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定要服从老师的安排;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规范,观察要认真,记录要全面,同时还要做到动脑思考;另外,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安全……



接下来我便和同学们一起开始了第一课《科学在我们身边》的学习。当我发现宋美佳和于明哲同桌两人正在玩弄一支铅笔时,就将他们俩叫到了前面,让他们在我的指导下做实验。在我看来,这样做有助于他们俩集中精神听讲。于明哲同学按照我的要求坐在方凳上面,上身挺直,膝关节和髋关节都呈90°的角。接下来又让宋美佳同学用中指抵住于明哲同学的额头,并再三强调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宋美佳同学要做到不能让于明哲同学的头往前移动,于明哲同学在用力时,要保证双脚不能移动位置。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要求于明哲同学站立起来,当然,无论他怎样用力,都无法站起来。



两位同学的动作恰到好处,但是由于他们俩所处的位置比较低,因此,为了让同学们看清于明哲同学的姿势,我在黑板上画出了示意图。而在后来引导同学们思考于明哲同学之所以无法站立起来的原因时,考虑到这一问题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困难,我便没有做过多的讲解与分析,而是毫不犹豫地将方凳搬上了讲桌,然后我又坐在方凳上面。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同学们看清楚我在站立起来一刹那间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并且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我的脚与头。效果非常好,同学们都看到了我在即将站立起来的时候,头部与双脚几乎是在同一条直线上面,而且直线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同学们继续思考,如果于明哲同学有足够的力气,宋美佳同学又能够保证做到不让于明哲同学的头部前移,于明哲同学挺直身子的结果只能是倒下去,因为他的头部与脚是处于一条倾斜的直线上。



就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轻而易举地便找到了答案。回顾这一过程,我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作为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所做的仅仅是将我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那里,学生的思维活动状态无时无刻不左右着我的视线,无时无刻不占据着我的头脑,并让我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使学生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老师讲述的内容上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想这应该是让我在课堂上坐在讲桌上为同学们演示的根本原因,也是使问题得到成功解决的关键所在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2
开学第一课
让学生爱上科学
乔廷强
当一个人能够自觉地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予以反思的时候,就会极大地增强做事的责任感,就会提高做事的效率,增强做事的效果。对于这一点,我有着切身体会。



(一)我是一位科学老师



二0一0年九月三日,星期五,上午第三节是科学课,这也是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节科学课。



这一段时间雨水很多。眼下这场雨从昨天夜里一直下到今天上午,仍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兆头。第二节课下课的铃声刚刚响过,我便来到三年级一班教室,想利用大课间的三十分钟时间来了解一下学生。



走进教室,看到数学李老师正在那儿辅导几位学生做题,也就无法进行我原来的计划,只好站在讲桌一旁。就在我感到百无聊赖的时候,讲桌上的一张学生座次表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清楚对于一位老师来说,在新学期第一次为学生上课时,能够叫出他们的名字,应该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并且这也是熟悉了解学生的基本前提,而现在我正好拥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于是,我便饶有兴致地看着座次表中的一个个名字:毕文亮、张惠乔、杨惠麟……一个个名字都是那么亲切温馨,仿佛就是一张张活泼可爱的笑脸,让我不由地想象着这些名字背后蕴含着怎样一个故事,其中又都寄予了父母怎样的厚望。



全班一共是五十名学生,看过一遍之后,只是稍微留下了一点印象,于是又接着看,有时还会将名字与座位上的学生对应起来,恨不得马上就能够将这张座次表和教室里面的学生都装进我的头脑当中。



不知不觉就到了上课的时间,师生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上课了。我一改过去的习惯性做法,去掉了自我介绍这一环节。在我看来,老师对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实在显得有些多余。作为一位科学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对我所任教的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便是我最大的成功,至于我姓什名谁,实在是不足为学生知道,他们或者是叫我科学老师,或者个别有兴趣的学生会去打听我的名字,这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正好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一次主动探究的机会。



(二)我的目光里充满着智慧



上课伊始,便发现有些学生在听讲时难以做到精力集中。



“同学们,作为一名学生,你应该做到关注老师。从老师跨入教室的那一刻起,你就应该关注老师,或者说是‘盯住’老师。你应该注意到老师都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还要注意到老师在做和说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怎样的表情和手势。在此基础上,可以猜测一下老师将要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当然,所有这些,不同的老师也会表现得各不相同。当老师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在上课时就非常喜欢猜测老师接下来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结果许多时候老师的言行竟然都被我猜中了。每逢此时,我的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不信你们也来试一试!



“做了老师,特别是做了科学老师之后,我忽然发现我的目光里充满了智慧。真的,当你的目光与老师的目光对接时,老师目光中的智慧就会毫不保留地传递给你。因此,老师希望你能够随时捕捉老师的目光,那么你也就会因此而变得聪明而有智慧。”



这样说着,我注意到一位男同学猛然抬起了头,他的表情告诉我:老师,你说的果真如此神奇吗?我倒要看一看你的目光能不能让我变得聪明起来。通过座次表我得知这位学生叫岳鑫,显然,他是一位调皮的小男孩。



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位名叫宋佳奕的女同学,在我讲课的时候,她的眼睛一直迥迥有神地注视着我,那明亮的双眸中满是智慧,这是一位听讲认真的小姑娘。



“老师再次强调一遍:我的目光中具有无穷的智慧,因此希望在上课的时候,你的目光一刻也不要离开老师的眼睛,要时刻捕捉老师的目光,这样做也就是在吸取老师的智慧。因为老师的智慧能够通过目光传递给你,你相信吗?”



同学们没有回答,还有一些同学摇头否认。看来,在这一点上他们还是十分理智的。



这时我注意到一位叫张腾飞的男同学一直在低着头,在我叫出了他的名字,提醒他抬起头之后,我继续说道:



“老师的话没有骗你,你坚持下去,一个周,二个周,至多不超过一个月,你就会发现老师的话是正确的。科学老师的目光里有科学,数学老师的目光里有数学,语文老师的目光里有语文……



“当然,对于同学们的怀疑态度,老师还是特别赞赏的。怀疑一切是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可贵的一种品质,否则,我们每个人都将步人后尘,因循守旧,创造和发明便会远离我们而去,我们这个社会也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就不能进步。



“不过,我还是要真诚地告诉你:老师的目光里有智慧,而且这些智慧能够通过你的目光传递给你!”



(三)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们追求科学的脚步就一刻也不曾停止。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就说下雨吧(我的眼睛向窗外示意了一下),古人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他们认为下雨是神灵控制的结果,雨神在我们国家就是龙,因此,从前我国许多地方都修建了龙王庙。每逢遇到久旱或暴雨这样的极端天气,人们就会去那里祈求龙王显灵,保佑天下风调雨顺。现在我们不但清楚,下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且还知道,刮风和打雷也不是风婆婆和霹雳大仙控制的结果。



“那么,雨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外面正下着大雨,那么,什么样的雨才算作是大雨呢?其他气候现象,像雾、雪、霜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再说太阳,你都了解哪些关于太阳的知识,太阳对于人类的生活都有什么重要作用?



“再比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也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科学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衣食住行、建筑、通讯以及同学们从小玩过的玩具等,科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在科学课上研究的内容。”



(四)每个人都能从事科学研究



“一提到科学研究,一提到创造发明,同学们马上会想到这将是一件多么高深、多么遥远的事情,其实不然。我们每一位同学在做事的时候都遇到过困难,是吧?(同学们纷纷点头)比如,你的力气比较小却要搬动一件较重的物体,怎么办?也经常为一些问题感到奇怪,是吧?(仍然表示赞同)比如,电动玩具为什么会动?为什么必须有电池?电池为什么能够产生电?电又是怎么回事……能够从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产生疑问,找到一个问题,就标志着你迈出了走向科学研究的第一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从苹果落地这一在许多人看来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苹果为什么往地上落而不向空中飞呢?因此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从事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这时,我发现张腾飞同学又低下了头。



“有些同学的目光离开了老师的目光,那么你就失去了获得老师目光中智慧的机会。”我说完后,目光停留在张腾飞身上好一会儿,直到同学们都在看他时,他才发觉到自己没有认真听讲,才又抬起了头。



“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第二步就是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研究之前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结果,也就是说,要弄清楚: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别人是怎样解决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自己能够从中受到某些启发,另一方面也不至于使自己去重复别人的研究结果。具体可以通过查阅图书、请教他人或者上网搜索等途径。



“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自己亲自去搜集相关的资料,要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运用自己的鼻子去闻,运用自己的嘴去品尝,运用自己的手去触摸,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确凿无误。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有时候,我们提出的问题很快就能够得到解决,有时候需要几天时间,比如观察种子发芽的实验,有时候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比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更甚至需要几年或者数十年的时间,法布尔穷其一生完成《昆虫记》,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历时二十多年,因此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同学们去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要坚持下去。



“许多时候,资料的搜集并不容易,而且又没有别人的成果予以参考,这时往往需要猜想,就是运用你聪明的大脑去猜测问题的答案。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实际上,他之所以能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因为猜测有一种力在拉着苹果往下落,然后又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种力。



“第三步就是确定答案。要保证答案的准确无误,就必须反复验证,不断试验,并且尽量使自己找到的答案最优化,那么成功就属于你了,你就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发明家、科学家了。”



(五)余音绕梁



“同学们,到现在,你还认为科学研究是那么高不可攀吗?”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自己动手来做,为了下节课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请每个小组准备齐全如下这些材料:蜡烛、火柴、啤酒瓶、方木块、漏斗。



接下来,小组同学开始商量各自需要准备的材料。



“老师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同学,通过科学学科的学习都能够成为一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小小发明家!



“下节课见!下课!”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2
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科学不是一个最终的定论,它只是一个过程



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



终于可以“送蚂蚁回家”了,我暗暗地松了口气,《动物》单元总算基本结束。虽然一个月来和孩子们一样体验到了与“虫”为友的许多乐趣,可是太多的“为什么”,太多的“意外”,常常令我防不胜防、穷于应付。



“蚂蚁为什么会到处乱爬呢?它一定是想家了吧?这些蚂蚁原来住在哪里,让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我说道。



“对,对!”孩子们连连点头。



冷不防,“问题专家”忽地站了起来,举起手中的昆虫盒说:“老师,我这里还有一只蚱蜢,要不要放它回家?”



“当然不行,蚱蜢会吃庄稼的。”另一学生不假思索地接上话题。



“不一定,那蚂蚁对人类也没有多少好处。”“问题专家”立刻反驳。



“对,有些蚂蚁还会把木头蛀掉了。”立即有学生附和。



“蚂蚁很可爱,蚱蜢很难看。”



“不,蚱蜢也漂亮的。”



……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着他们对这个问题这么投入,我一下子犹豫了——怎么办?是立即“刹车”,按原计划组织教学,还是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探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科学课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而要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此时如果让学生进一步反思问题的焦点,这不正是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两个纬度目标的良好契机吗?此时不展开,更待何时。



于是我让学生继续交流下去,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时不时插进一句。



“老师,到底要不要送蚱蜢回家?”课临近结束,“问题专家”又一次提出了他的老话题。



“你说呢?”我反问道。



“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放它回家,也不可以。”“问题专家”似乎胸有成竹。



全班哄堂大笑。



“这话怎么说?”我继续追问。



“如果现在外面蚱蜢不多的话,就放了它;如果现在有很多蚱蜢,那只好消灭它了。”“问题专家”说完就坐下了,一双得意的小眼睛瞪着我。这时,全班同学也都静了下来,并看着我,希望我给他们最后的仲裁。



孩子们的真实思维在辩论过程中像火苗一样跳跃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空间。让每个孩子的想法在这样的情景场中相互碰撞、相互交流,进而激活、延伸、升华原有的思维状态,这才是具有真正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这才是有效、有意义的学习。这期间蕴涵的绝不仅仅只是科学知识,更为凸显的是一种生态意识,一种热爱生命的积极情感。



面对孩子期待的目光,我该如何回答呢?



我略作思索,然后一字一顿的告诉全班同学:“也许,这是一个注定没有结局的问题,就算有,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找吧!”



下课了,孩子们带着问题又投入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中去了。我却无法平静下来,并不是因为没有给孩子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感到不安,而是更多地想到了“科学探究”。科学教育的过程不是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而是发展学生富有个性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细细品味课堂上一幕幕,尽管孩子们的辩论显得有点幼稚、粗糙,但整个过程是他们亲身经历的。科学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而在最后我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正是想引领学生自己去经历这一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自去经历,亲自去体验,为孩子们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孩子们感受和体验到科学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不是一个最终的定论,它只是一个过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2
我不同意这种解释!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李振东
科学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引领学生不断了解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实践验证科学原理。做为科学老师更应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获知,在获知中学会探索的方法,鼓励学生有创新性的思维和观点。在教学四年级上学期《瓶吞鸡蛋的秘密》一课时,就有学生勇敢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课堂经过]:



课堂开始,学生们都认真做了“瓶吞鸡蛋”的实验后,我让学生猜测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大部分同学都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我又做了后面的实验,然后小组展开讨论,并对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了大气压力,了解生活中应用大气压力的现象。当同学们明确了大气有压力后,让学生总结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瓶子为什么能吞进鸡蛋?根据多名学生的回答,最后总结出答案:燃烧消耗氧气,瓶内压强降低,大气压力将鸡蛋推进瓶子里。



就在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这种解释!我反问:你不同意这种解释,你有更好的解释吗?这名同学说:这个实验我昨天已经在家做过了,我家没有火柴,爸爸让我想了别的办法,我是这样做的:先把瓶子在开水中浸一会儿,瓶子很热了,马上在口上放上鸡蛋,然后把瓶子从开水中拿出来,放到一边凉一会儿,鸡蛋就不能从瓶口拿开了。我想不用燃烧也能让瓶子吞了鸡蛋。



那你是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的呢?我爸爸说:是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把瓶子放到开水中,原来瓶子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从瓶口跑出一些,用鸡蛋把瓶口盖上后,再把瓶子从开水中拿出来,当冷了以后,里面的空气变冷以后,体积变小,压力小了,外面的空气压力大,所以就把鸡蛋吞进去了。



面对学生的回答,当时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因为我对这个问题只局限在教参书上的答案上了,并没有做这方面深入的考虑。说实在的,我也被这名同学的解释说动了。哦,那就让同学们去解决这个问题吧!到底哪个说法正确呢?我让同学们课后,都做一做这两个实验,进一步查找资料,看谁能得到最正确有答案。



[课后思考及做法]:



其实当时我安排学生去解决这一问题只是一个临时的决定,是一个借口,为我回办公室请教找时间。有时候一名教师的处理方法,会影响到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情感与兴趣,处理不当,会丧失孩子探究的乐趣。既然问题提出来了,应该怎么解决呢?相信教参书还是承认学生?完全相信教参,又怎么说服学生?如果全承认学生的观点,难道教参的答案错了吗?



在第二节课一开始,我向同学们征求对这一答案的意见,没想到同学们的发言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采用了一个同学的做法,在原来的答案的前面加上了两个字:“主要”。这两个字使这一问题的答案具有了不排他性,使这一问题的答案更合理和完善,提出问题的同学也能接受。这两个字,解决了教参与学生的理解不统一的问题。通过这一事件,我感觉,孩子们的探究和思考是有道理和深度的,不能小瞧了他们的潜能。



做为一名科学老师,我们有责任认真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3
亲历探究《种子里面有什么》
安徽省淮南市八区二小 孙咏梅
《种子里面有什么》一课,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种子规律是难点。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种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多知道植物种子在发芽后能重新生长,但不少学生极少参加种植活动,可能没有亲眼目睹过一粒种子的发芽过程,更没有研究过它的内部构造。因此,当学生亲自解剖种子时,好奇心和探究欲会使他们感到无比震惊。“科学学科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从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入手,大胆地利用并对教材进行合理地调整和适当地补充,我设定了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是: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获取证据、形成解释、拓展应用。因为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和体验,所以我在此用了“体会”而不是“学会”;二是:知道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种子的各个部分在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另外,还为将来学习生物的繁殖,了解植物种子的多样性,进一步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打下基础。



探究的意义在于经历。课前,我搜集录像、课件、图片等网上资源和精心准备较大、泡涨后容易解剖的蚕豆、花生、芸豆、红豆、绿豆和玉米种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实物展示、解剖操作、多媒体播放等教学手段,进行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让学生会使用放大镜细致入微地观察,给学生充分表达、描述的锻炼机会,让学生试着评价,通过对大量事实的归纳来发现种子的构造。在整个过程中,我基本没有讲解,而是充当幕后的导演,想办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精心准备的问题为导线步步紧逼、层层深入,放手让学生实验、分析、体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以创设学习情境为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巧妙地揭示学习目标,引入话题,在较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他们注意力,调动学习主动性。



布鲁姆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上课伊始,谈话导入:看到种子,我们就想到了春暖花开的春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给大自然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来欣赏大自然中那有趣又美丽的精彩画面。播放录像“种子发芽了”“已经长成的参天大树”,“一粒种子生长全过程的动画演示”动态地展现出种子从萌发到生长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接近真实直观的经验和体会,自然会说出自己的感受、发现和问题。种子长成植物的秘密在哪里呢?学生积极思考,但却作不出合理地解释,于是,我因势利导,让我们通过研究种子的构造来揭开这个谜吧。



随后让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并说出自己感兴趣的种子的名字、颜色、大小、形状和味道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和研究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各类种子在外形上的区别。牛顿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课题本身就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先预测一下,再让学生带着预测自己去解暗箱,学生的探究投入度自然很高。从外观上看,植物的种子千差万别,但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先猜一猜,种子里面有什么?怎样知道猜想正确呢?你想怎么去做这个剥种子的实验呢?剥时要注意什么?教学生方法不是目的,学生具有“想出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目的。让学生评价方法,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活动的组织作用。让学生讨论实验的注意点,引导学生学习用镊子解剖种子的方法,在实物展台上边讲解边解剖种子,重点突出两个字“剥”“掰”,形象鲜明、直观,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了解剖种子的方法,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自己动手,观察探究



探究一研讨教学法的创建人兰本达教授说过:一节课,如果一半的时间是学生在活动,你是个及格的老师;如果2/3的时间让学生活动,你是个优秀的老师;你要是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你只是几句话点到而已,最多占1/10,你就是特级老师了。遵循这一思想,我把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活动,所有知识都是学生自行动手、动脑获取的,我只在里面起牵引作用。



本环节我引导学生进行三项观察。先解剖蚕豆、花生、芸豆的种子,对照书看清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并观察像什么?学生迫不及待地解剖起来,有的用指甲撕,有的用镊子剥,还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我巡视指导,对操作不正确地进行纠正。当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种子内部时,就会产生一种寻找的欲望。正是由于这种欲望的产生,学生往往能够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东西,观察的收获会更大。当他们有了新的发现时,也正是最想表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用实物投影边解剖边汇报,并给予适当地鼓励、肯定和指导,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始终体现师生互动的气氛,同时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及不同见解。再课件出示花生、菜豆的构造图及讲解,代替教师的语言指导,让学生更加难忘。



接着玉米解剖是本课学习难点,如果用生玉米纵切观察很难看清区别。因此,我使用熟玉米粒在实物展台上先剥掉种皮,用指甲轻轻一掰,胚就出来了,剩下黄色部分就是胚乳了。玉米的胚根、胚芽连在一起,像一根光滑粗短的针,借助玉米构造图来观察,上半部分是胚芽,下半部分是胚根等各部分科学名称,非常清晰、方便,避免了纯粹讲解所容易导致的陈述不清。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种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获得正确结论。种子的内部结构万变不离其中,无论看任何种子都会发现同样的三样东西:一是:种皮是保护种子的;二是:胚即植物的胎儿;三是:包着胚胎的一种物质实际是存储的食物称之为胚乳。在学生掌握种子构造的基础上,猜想种子能长出一棵新植物,这与种子哪个部位密切相关?要认识胚的作用,先让学生合理推测种子萌发的条件,虽然只有极个别同学想出还不全面,但能引发大家思考也达到了目的。利用课件把长期观察缩短为两分钟,直观、高效地了解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胚里的胚根会长成根,胚芽长成茎、叶。于是,我发给每小组早已准备好的已经发芽的红豆种子,轻轻地用镊子去掉种皮,投影放大观察子叶,思考那两片嫩芽和已伸出的根分别像红豆种子胚里面的哪些部分。做到材料有步骤提供,而不是开始就全摆在实验桌上,适时提供材料,才能确保实验课活而不乱。通过这一演示过程清楚的认识了在种子萌芽的过程中,胚根萌发成植物的根,胚芽萌发成植物的茎、叶,问题便迎刃而解。但他们却不知道子叶和胚乳在这个过程中哪去了,这又是一个难点。出示课件:菜豆、玉米种子萌发过程多幅图和菜豆、玉米发芽动画(突出子叶、胚乳部分),让学生结合手中实物和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想一想: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学生经常看到豆瓣,却很少有人去想它的作用,他们兴趣浓厚,在小组内展开热烈地讨论。经过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子叶、胚乳是种子萌发的养料被种子吸收消失了。从不断地实验和观察中知道了胚的生命力是从胚的胚根、胚芽、子叶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样也就了解了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也就真正掌握了种子的构造和分类。这样采用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对种子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在本课中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再通过课外实验得以巩固延伸。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科学强调与生活联系,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哪部分发育而成的?出示稻、米图,我们吃的大米主要来自水稻哪一部分,种下米能长出水稻吗?为什么?再出示树苗图以拓展更多知识,同时教育学生爱护种子幼苗,热爱植物。接着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进行选择研究。你想亲自观察种子长大吗?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都想亲历一个生命从吐出胚芽到结出果实的过程。出示容易学的蚕豆种子实验图,另外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出示一个培养皿,放二层纸巾,倒入一些水,让纸巾完全湿润,再放一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绿豆种子,放在通风窗台上,第二天再放一粒,连续放七天,把观察到的情形记下也可以画出来。你认为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还可以在土壤里种植一棵植物(如凤仙花),并精心培育,直到结出种子。在这个过程中做好生长记录,写好日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留给学生的永远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最后留下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要求学生查资料解决:一粒饱满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经历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我把学生们带入科学研究的情境中去亲自动手,带他们到真正能够产生问题的未知事物中去。科学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读出来的,科学是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自己做出来的。我让学生用手和眼睛去观察,用头脑去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构建起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通过合理的评价手段来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3
浅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陕西省丹凤县教研室 雷文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热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所谓“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前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探索研究才形成的。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的就是人的创造性。小学科学正担负着它的启蒙任务,通过启蒙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周围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和联系,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的需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中华民族要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因此,提高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通过四年级上册科学书中的《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前精心准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科学知识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动物生物等知识无所不有,这就决定了科学课的课前准备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1、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科学课的性质,由原来的“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学科,科学课的任务由原来单纯的“传授知识”改为“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这将为认识风的成因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精心准备教具,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埋下伏笔



为了让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有纸蛇、蜡烛、火柴。演示材料有不露的大塑料袋、小凳子、小盘子、酒精等。另外,还有关于热气球的图影片或录像带。学生准备的器材有剪刀、针线。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做了一些调整:教师准备的分组实验材料有纸蛇、蜡烛、火柴、不露的大塑料袋、小凳子、小盘子、酒精等。演示材料有:挂在火炉上的小手帕不断飘动的录像带,有关热气球的图影片和开有天窗的食堂冒着袅袅炊烟的图影片。学生准备的材料有剪刀、针线,还有鸡毛或鹅毛。对于剪刀、针线做什么用,学生预习时已经知道了,但准备的羽毛有什么用呢?这一实验材料是教材中没有的,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一些悬念,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对本课进行讨论、研究。这样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教法新颖、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法的不断更新,则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知识的能力,产生求知欲望。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关键。



1、教学设计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科研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导入,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入最佳状态,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热空气和冷空气》这节课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牛顿通过苹果落地这一普通的自然现象而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目的在于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科学家研究问题,也常常是从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知道将来要想成为科学家,成为有用的人,平时就要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养成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接着给学生放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把洗干净的小手帕晾在火炉上方,手帕晾干后,在火炉上方不停地飘动,让学生观察到有什么自然现象,并让学生猜想这种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再通过实验来证明猜想的正确性。



这堂实验课的步骤可以概括为:观察自然现象——猜想发生的原因——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这也正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



2、实验要放扶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导入新课后,学生对自行探究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欲望,这时应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获得有关的事实来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重要方法,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从现象中分析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归纳出科学的概念和各种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以往的实验课中,实验过程往往是由教师早已设计好,学生做起来一帆风顺,我认为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常言说的好,“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实验中,也让学生受到挫折,让学生经受“失败”,再找出失败的原因,这样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中,为了证明:“热空气会上升”这一猜想的正确性,需要用准确的实验事实来证明。到底用什么实验来做,老师不做明确要求,只向学生说明只要通过实验能证明“热空气会上升”这一猜想的正确性就达到了目的。把实验让给学生去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动脑,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为了证明热空气会上升,教材中有两个实验:一个是悬挂在点燃的蜡烛上方的纸蛇会转动,另一个是在一个保持平衡的木棍两端挂一个纸盒吊起来,用手扶住木棍的另一端,用点燃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盒内的空气,松手后加热的一端会上升。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这两个能证明热空气会上升的实验学生都先想到了。还有一种实验材料就是羽毛,羽毛能否证明热空气会上升?怎样证明?教材中没有证明,老师也没有提示,但学生也想到了:把羽毛撒在点燃的酒精盘上面,羽毛会迅速上升,从而证明热空气会上升这一猜想的正确性。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科学课堂教学,启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科学课改革的真正目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3
把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
《动物和植物》、《土壤》教学设想
湖北宜城市小河镇张嘴小学 刘 均 陈关芳
新课程改革有几年了,特别是科学课,原来的自然课改为科学课是很有一定道理的。原来自然课注重学生理论知识,而现在的科学课则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性,探讨性,需要学生从实践出懂得道理,获取知识。



我执教科学课三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四年级科学课中《动物和植物》和《土壤》这两个单元,如果放在实验室里或者是在教室里,不好操作和讲解;五年级上册《在阳光下》单元中的《美丽的彩红》活动课,关于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的组合,教材所提供的教具,做出来的实验效果不够明显,也显得呆板,于是,我对以上几个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釆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关于《动物和植物》、《土壤》这两个单元,由于以前没有把学生带到野外教学过,我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举行一次“把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去进行教学、探讨。



我们是农村学校,物产丰富,遍地就是实验品,对开辟生物园,发展种植、养殖条件,而学生的来源,也几乎都来自农村,恰恰这两个单元的素材又是他们平时接触较多的,虽说原来的《自然》教材也涉及这两个方面内容,而那时,我们都是在教室里学习,尽管用尽了各种方法,比如模型、影视观看,但收效都不大,学生体会不深。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内容缺乏真实的体验。于是我对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形式进行时间、空间的调整,把教学时间和对集中,把教学空间移至野外,真正地让学生融洽在大自然中去学习。



《动物和植物》一课,我让学生与动、植物亲密接触和自己喜爱的动、植物交朋友,并能对他们的朋友进行一番介绍:如形状、大小、长势等。课前,我给学生提供了捕捉工具以实验记录表,以小组的形式,四人一起共同寻找,边找边借助放大镜并填好实验记录表。回校后整理记报。在野外我针对比较明显。普通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如四年级下册中《新的生命》中的《油菜花开了》一文中,让学生到农田里直接观察油菜花,看看油菜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生长环境、有哪些特点。学生直接接触油菜花,兴趣更浓,把各部分的数量、颜色、气味进行记录,并认识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这样学生直接认识它们的器官,效果好,胜过在教室里借助电教的好几倍。学生亲身体验了,感受了,在后来的总结汇报中,各抒己见,这足可以证明,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对学生何等重要。



《观察保护土壤》一课,我根据野外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学生先观察土壤的分层(颗粒大小、颜色),比较湿润的土和干燥的土在颜色、气味、硬度方面的特征;最后我选择离学校不远的长渠水为什么是浑浊的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水土流失的问题,并实地选择了一矮土坡,一侧草皮长势较好,另一侧却光秃秃的,学生自己通过实验,亲自感受了,有草的地方浇水,草水吸干了,在没草的地方浇同样的水,水带着泥土跑了。学生明白了使水变浑浊的真正的原因,是因为长渠上游某处没有草和护渠树,一旦下雨,泥土跟着水流入下游。再者就是工业污染,把水变浑浊的另一个原因之一。



学生通过这次活动,感受很深,收获很大。有几个学生专门就这两节课出了黑板报,写出了保护土壤流失的措施,挺有意思的。学生希望以后能多到野外去上课,与大自然融合。



这次活动,我自己觉得非常成功,学生在活动结束时说:“我知道了动物、植物、土壤好比一家人,亲切得不得了,不应该分离它们。”其他老师也说:“这样的教学形式,虽然老师辛苦一些,但教学效果好,值得我们学习。”



针对《美丽的彩虹》中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混合能成白光,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具不好使,学具也不能很好的把实验效果做出来,我就大胆创新,利用陀螺速度快,能把七色很好的混合在一起,又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把教学放在室外进行实验。收到巨大的成效。无论从学生的参与,学生对本堂课的了解和把握,还是以学生探究秘密的热情,都可以证明,换教具的效果非常好。我具体操作是这样的,运用游戏的形式,利用纸陀螺作例进行探究。给每小组七色光半圆形和七色45度扇形的彩纸各一套,我先让学生认识七色,导出《制作牛顿盘》的课题,接下来让学生自行玩纸陀螺,熟悉玩具,老师再引导转会是什么颜色?那红、黄各一半转出来的又会是什么颜色呢?帮助学生一把,引导他们探究,放手让学生猜想:任意两种颜色加会产生什么颜色?学生在猜想,汇报后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任何两种颜色叠加会产生新的颜色。我顺势提问:如果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叠加,情况又怎样呢?把课堂推向高潮。尽管下课的时候,你发现学生转出来的是灰白色,学生汇报时都有不同的感受 。我没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并希望继续研究 ,把课堂由深内,延伸到深处。



整个这节课,我发现学生至始自终都在玩纸陀螺,都在研究色彩的混合,学生的收获非常大,利用纸陀螺作教具,迎合了儿童好玩的心理特征。突破了教材的难点。说实话,把美丽的彩虹的内容编在五年级的教材中,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但今天,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还是能接受、理解的。



另外,我觉得用纸陀螺作教具,对课的设计,有一定的帮助。帮助学生理解,把一个抽象的现象变成事实来证明,从而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3
科学实验让科学课魅力四射
《摆》教学案例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中心小学 张丽贞
新的学期开始,从教导处领来新一学期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翻开教参,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这和科学家的工作没什么两样,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绝不是科学教育。”



读完这段文字,我想了许多。是啊,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的科学教学中往往忽视的正是这种过程教学。取而代之的是生硬的要求学生熟记那些感觉好像并不真实的结论。而效果,我们大家有目共睹:我们的孩子对于课本上给的结论背的是滚瓜烂熟,而真正碰到问题了,却又不知道如何去运用那些知识解决问题。再看看我们孩子的动手操作及空间想像能力,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此,对于孩子来说,科学课中的科学实验教学是多么需要必要而又重要。



遵循“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一主张,我这样设计了本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摆》的教学。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摆的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玩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在这些事物中,带摆的表虽然现在我们家庭中已不常用了,但农村的孩子大多数都见过。可以说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并且这种事物不是教师生硬教给学生的,而是平时生活中看到后,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他们或问家长或看书或用其他方式自己学习而得的,因此学生对这种事物掌握的比较深刻、牢固。因此,我这样设计了导语: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看漂亮吗?(展示课件中摆钟的图片)



生:……



师:老师想问的是,你知道这张摆钟的图片中,这一部分叫什么吗?(指钟摆部分)



生:……



师:平时见过这种带摆的表吗?你有没有注意过,这种摆是怎么运动的?



生:口述钟摆的运动方式、用手描述、到黑板上画运动轨迹。



师:对,像钟摆这样自然地摆过去又摆回来的运动叫摆动(板书“摆动”)



师:平时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类似摆动?



生:秋千、摇篮……



通过钟摆引出摆及摆动,水到渠成。这一点,从上课时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中得以证实。通过学生用手描述、用笔画摆摆动的路线,理解摆动不是一种单方向运动,而是双向的。为下面引出“摆动一次”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使得“摆动一次”可以在游戏时一带而过。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类似摆动的运动,主要是引导学生交流生活经验和搜集到的有关摆的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感知什么是摆。



对于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提出了让学生做一个摆。既然要做摆就需要学生知道摆的组成。因此,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要做一个摆都需要什么材料,当学生提出需要线、重物时,适机提出了“摆线”“摆锤”这两个名称。



师:既然生活中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类似摆一样的在摆动,那如果让你做个摆你会不会做?都需要什么材料?



生:线、重物、支架……



师:好,老师可以提供你线,并告诉你,在摆中这根线叫“摆线”(课件出示“摆线”),也可以提供给你重物,也告诉你,在摆中,这个重物叫“摆锤”(课件出示“摆锤”),好,各小组组长可以把你们需要的材料领回去,并组织组里的同学开始你们的设计,做出一个摆,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



课堂上教学这一环节时,老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制作方法,给学生的制作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意在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准备的材料,自己设计、制作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的能力。



摆做好了,看到学生们对于刚做出的摆充满了好奇,并且有的小组已经让自己的摆动了起来,我设计了如下的活动:



活动二:玩摆



师:好,我看到许多组已经做好了摆,并让你们的摆 动了起来,可他是这样动的(老师示范学生中出现的不规则摆动如:用手使劲一扔摆锤、摆在摆动的过程中用口吹、用手挡、用头抵等)你觉得这样做还是摆自由摆动吗?



师:下面我们来共同玩一下我们的摆,好不好?既然是玩,当然有玩的规则,老师先说一下游戏规则:1、像老师这样,让摆自己摆过去,又摆回来,叫摆动一次(老师示范)2、摆摆动时,不能给他任何外力3、老师计时15秒,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数准自己的摆摆动的次数。(汇报各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板书。)



师:看到黑板上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次数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师:老师也纳闷了,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内各小组的摆会出现不同的次数呢?你觉得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可能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可能与摆的角度有关



……



通过玩摆,让学生看到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组的摆摆出的不同数据,引起学生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而自然而然的把内容引到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上了。提出了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会马上去思考这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我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课上出现了教师期待中的各种因素,可以说,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开动大脑去思考、假设,为下面的具体实验做了感情辅垫,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



玩摆玩出了问题,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猜想的因素到底和摆摆动的次数的多少有没有关系呢?”看到学生一脸的茫然,我觉得到了这里,应该说是到了让学生自主实验验证结论的时候了。因此,我提出:



师:那到底和这些因素有没有关系,不是我们说了算的,得需要我们用实验去验证。为了节省时间,咱们各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验前,各小组可以先讨论一下,你们打算研究哪一个问题,想怎样研究,需要什么材料,实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活动三:小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半部分



生汇报实验设计,有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对该小组的设计提出疑问、意见、建议也可以有所补充



……



活动四: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中,鼓励学生随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这部分内容应该说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科学的实验步骤的设计也可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可能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预料,并对实验的科学性不能确定。所以,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我分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动手之前的动脑活动,即让学生先分组选出自己组要研究的问题,讨论对于该问题本组内想怎样研究,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进行实验时应该需要什么材料等。并让小组进行了汇报,让其他小组对该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判断、补充,也可以给出一些建议。这一系列活动也就有效地防止了部分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法不科学或有所欠缺。在这一部分中,我还在实验记录表中设计上了组内各成员实验时的具体分工情况,让学生明确职责,以防实验时组内有的同学在认真实验,而部分学生却无事可做的情况出现。



第二部分具体实验时,我参与到了各小组的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实验情况,我发现学生很快就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得出结论,并且在实验是,组内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用心记录着实验时间、数据、问题、解决办法等。在这一环节中,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就是第四实验小组的实验一再出现问题:如摆锤摆着摆着就碰到支架上了,影响实验结果,再不就是一不小心又把支架给碰晃了,再不然就是组内成员之间配合不好,这里开始计时了,那边摆还没摆出去等,反正是刚解决了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又出来了,导致他们的实验结果一直出现误差。出现这种情况,我没有让他们课下再研究,而是鼓励他们一次次的实验。最后在老师的协助下,他们小组成功得出了“摆摆动的次数的多少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这一结论。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去研究哪一个问题,也没有给予学生一个具体的研究步骤,只是提供了一个研究活动的指向,这就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多维的空间,在这样宽松的情境中,学生的问题是多元的,思维是开放的,活动是自主的,他们就会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设计不同的方案研究,从而认识摆的秘密。



本节课我是用摆钟引题的,所以设计教案时,我还是设计了摆钟结课。我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来帮钟表朋友治病。当我说到“我们的钟表朋友出现了点问题,最近老是觉得指针跑的太快,它都快喘不过气来了,它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是不是得病了?同学们谁能来帮它看看”时,学生都很踊跃的回答,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把摆线松一松,让它长一些就可以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掌握的快、消化的快,能立马学以致用。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听话的摆。让学生边活动,边记录从做的第一个摆到做出符合要求的摆共修改了几次,怎样修改的。其实,这又是一次知识的运用过程。并且,在学生完成后,我让他们都把各自的摆挂在了黑板上,学生看到后,马上告诉我:“老师,看着这些摆我就能把咱这节课学的知识说出来”。



从学生们的反应,我看到了科学实验给他们带来的兴奋与快乐,也体会到了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魅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4
冷与热实录评析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喝过茶,有没有在课室里喝过茶呢?这一次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些不错的茶叶,在这里,将为大家冲一壶茶,让同学们现场品尝茶,有没有兴趣呢?



生:有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以冲茶品茶这种别开生面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取出A、B两瓶水)用A号瓶水和B号瓶水分别冲茶。



提问:(将A瓶的水冲的茶和B瓶的水冲的茶置于投影仪中投影。)两杯茶水有什么不同?

        生:茶水浓淡不同,颜色深浅不同……



师:现在请小组派代表出来品品茶吧。



生:代表的同学喝茶。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每个同学都来品茶,这没关系,下课之后,没品到茶的同学可以老师这里拿茶叶回去自己冲。



现在老师要问一问刚才有喝茶的同学一个问题了。



提问:喝A瓶的水冲的茶和B瓶的水冲的茶有什么不同?



生:一杯比较烫,一杯比较凉; 一杯比较香,一杯比较淡……



师:同种茶叶,用两个瓶中的水泡出了不同的茶水,茶水的不同是什么引起的呢?



生:水



师:A号瓶水和B号瓶水分别是什么样的水呢?



生:冷水、凉水、热水、开水……



师:能说说你是如何知道的吗?它们就是冷水和热水吗?



生:喝的时候,一杯是凉的,一杯是烫的。



生:拿的时候一杯是冷的一杯是烫手的。



……



师:我们小组的桌上都有两瓶这样的水,现在请同学们摸一下,是不是一瓶是冷水一瓶是热水?



生:(进行触摸)



师:好,不同的水就可以冲出不同的茶,水里面藏着的秘密可真不少,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冷水与热水更多的秘密吧!(板书)冷水与热水



师:我们在生活上经常会感受到物体的冷热。我们一般把物体的冷热称为……?



生:温度



师:冷水的温度……?热水的温度……?



生:低、高



师:刚才的同学说喝茶水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水的冷热。我们只是利用自身,还有什么方法知道水的温度的不同呢?



生:看、摸、闻……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热水会冒出很多的白汽。



师:水是没有味道的,你又是怎么闻出来的呢?



生:当我们去闻热水时,鼻子就会感到湿湿的水汽,冷水就没有这种感觉。



师:我们的同学说得很好,用掌声表扬一下。



生:鼓掌



评析:用激励性的语言和掌声来表扬学生的回答,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肯定的评价。



师:我们提到的方法是通过身体去感觉水的冷热,当水太冷或太热时,会引起身体的不适, 在日常生活上,哪些地方容易遇到冷热水?



生:倒开水、喝开水、淋浴、喝热汤……



师:当我们遇到冷水或热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烫伤、受冻



师:好,同学们在遇到有过冷或过烫的水时就要特别小心了.



评析:进行安全教育,引发学生重视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安全。



师:刚才的几种方法都是通过我们身体去感觉水的冷热,除了水温的不同,冷水与热水还有什么不同?



(板书)冷水与热水还有什么不同?



师:热水除了解冷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你们有方法去区分吗?开动我们的脑筋,想一想,我们可以利用身旁什么样的材料,帮助我们了解冷水与热水有什么不同?



生:在装有冷水和热水的杯口上放纸片。



师:放上的纸片有什么不同呢?



生:放在热水杯上的纸片会变湿了。



生:放盐



师:把盐放进后会有什么情况?



生:冷水的盐溶得比较慢,热水的溶得快。



生:也可以放糖。



师:放糖和放盐是同样的变化吗?



生:我们想到用茶叶



生:我们可以滴墨水。



………



师:呀,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请小组讨论一下,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同学们在实验时要注意下面一些地方:①.小组由代表在实验材料自选箱领取实验材料②.实验前进行推测实验现象,再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③.实验条件要一致,如倒的冷水和热水的量要相等,放进的材料也要相等。④.注意安全和干洁。



评析:让小组自行确定实验方法,自已选择实验材料,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学生分组实验,有的选择放盐、有的放糖、有的放茶叶、有的滴墨水。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汇报实验结果。



生: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



师:嗯,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生:盐在冷水中溶得比较慢,在热水中溶得很快。



生:糖也是一样。



生:在热水中,茶叶会伸展开来,而且很快就有颜色和香味了。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得够全面的,说得真不错。



评析:通过相互交流,使各个小组获取更多区分冷水和热水的方法。弥补自己小组没时间进行的实验的不足。



师:通过观察刚才在冷水和热水中放盐、糖和茶叶的实验,你能试着解释在用冷水和热水冲茶的不同吗?



生:热水能把茶叶中的物质快速的溶解出来,而且 ,茶叶在热水中会伸展开来,这样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得更快,所以热水冲茶时就会显得有香味和颜色了。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用掌声表示赞扬吧。



评析: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下面老师有一个实验,让大家看看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一位同学上台协助演示实验。)



师:将冷水袋(水袋内装有颜色,便于观察)放入热水槽中,猜测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生:水袋会变颜色。



生:水袋会膨胀起来。



师:除了这些变化,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物体放入水的时候,有时会怎么样呢?(用手势作上浮下沉的动作)



生:哦,水袋会下沉。



生:我反对,冷水袋在热水中会浮起来。



评析:猜想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实验前的不同猜想,引发出各种的争论,活跃学生了的科学思维。



师:好,那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看看吧。(在投影仪上演示实验,放入冷水袋,水袋在水槽中沉了下去。)



生:哦,原来冷水袋在热水中会沉下去。



师:现在把一个跟刚才冷水袋装有一样多的水量的热水袋放进热水槽中会有什么现象呢?



生:沉下去。



生:浮上来。



师:意见不能统一,怎么办?



生:让实验来证实。



(在投影仪上演示实验,放入热水袋,水袋在热水槽中浮了上来。)



师:下面要请同学们自己来做一个实验了,就是把一个热水袋放进冷水槽中。先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再进行实验。



(分发热水袋,小组实验。)



生:(汇报)热水袋在冷水槽中是浮上来的。



师:我们上面三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冷水袋在热水槽中是下沉的,热水袋在水槽中上浮的。



师:如果将冷水袋放在装冷水的水槽中,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啊?这个实验留给同学们在课后的时间去寻找答案。



评析:留下悬念,激发求知的好奇心。



师:装着热水的袋在水里是浮的,装着冷水的袋在热水里是沉的,一浮一沉,是 判断冷水与热水的又一不同的方法了。细心的同学可能会产生疑问,不用袋子包住热水,它在水里是否还是会上浮呢?



同学们,能不能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进行观察呢?



生: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设猜,设计实验



师:(巡堂,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演示实验:将带颜色的热水倒入装在大量筒的冷水中的实验,观察到热水是浮在冷水上面的。)



师:热水会上浮,上浮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比较深入的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留到下一次课继续研究吧。



评析:为后续的课预留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4
点击瞬间,播放精彩
抓住异想天开的瞬间,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浙江省上虞永和镇小 陈杰超
摘要:即使再出色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当中也会有黯然失色的时候。教学的生成,在精彩瞬间产生的时候往往成为我们教师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因势利导,成为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长探究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瞬间 因势利导 学生



引言:教书必须怀着一种学者的心态去教我们的学生,传道授业,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美德。但如果教师只死扣这样的观念,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走入一条死胡同,死死的抓住书本中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幸好学生不会这样,他们还有着求新、求知的心态,不耻下问的可贵品质。所以有这样的学生,我们的课堂中常常会有意外发生,作为老师是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正如俄国天文学家费奥多罗夫小时候将人类胚胎发育的规律的猜想在课堂上欲发表又迟疑时一样,老师对这样不耻下问的学生必会勃然大怒,将其驱除出课堂。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意外让我们的课堂显得生气盎然。



但是我们的老师时常抱怨,为什么上课总是那么的平淡,学生并没有积极的进行思考。这是为什么呢?在什么样的课中容易出现奇思秒想,我们教师又应该如何呢?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经历简要的述说一下,分析一下。



一、产生问题,因势利导,尊重学生



在科学的课堂当中常常会产生一些令教师非常头痛的问题,想解决但是又没有能力解决的一些难题。所以我们教师的头脑要十分的清晰,不可随便敷衍了事。就在这样的一些问题上逐渐的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



作为教师当然也有像费奥多罗夫的老师一样的经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在上《制作我们的小赛车》这一课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根据课本的一些例子制作了小赛车,可能这样做比较容易一些,但是看上去这些学生制作很机械,没有创意。觉得这些都是循规蹈矩的学生。可是就在展示学生作品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甚是疑惑的说:



师:“我看到大家做得都很精致。但是我发现有一个问题,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1:“老师,我看其他同学做的都跟书上的差不多,没什么创意。”



师:“那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生1“我觉得可以用我们平时在玩的钻天炮作为推动小车前进的动力。”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不可行呢?”



生2:“我觉得不行,这种动力太危险了会伤到人的。”



生1:“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危险的……”



生3:“那老师我觉得使用马达更加来得好,不太有危险,而且行进的路程也会更加长。”



生1:“但是在设计上却有难度了,很难把它的动力运用起来。我觉得可以再进行改进钻天炮,使它的动力更加的持久”



……



这位学生还是在讨论中不依不饶的进行着自己的辩解,在他的时快时缓的话语中,可以感觉到他当时心里也很矛盾。但是他这样积极开动脑筋,打开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扩大了学生选取材料的空间。像橡皮筋、气球这些才是我们课堂中的常用常想得到的动力工具,我们也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想象不是无厘头的猜想,而学生的思维正是在这时得到了真正的考验。也打破了课堂中学生们常规性的思维,使他们想得更远,也使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的内心产生兴趣,这比那些“畸行”的培养、苦口婆心的叮嘱效果来得更加的明显。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以他为圆心向四周发散,充分挖掘学生心底里的求知欲,参与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来,现在的科学课堂中,许多课还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的途径,所以想要改变这样一种局面,教师自身素质需要提升之外,充分发挥课堂中的意外情况调动学生的探究科学的欲望,使之在课内形成兴趣,在课外的时候会主动的去探究发现。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二、变“不利”为“动力”,挖掘学生潜能



学生的某些思维的开发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得到发挥,所以教师不但需要精心准备实验器材,也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条件和空间。在实验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不利于实验结果产生的意外情况产生。正如教育学家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我在教学《橡皮泥仔水中的沉浮》时,在得出实心的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之后,开始做怎样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时候,许多小组把橡皮泥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有船形的、星形的、长方形的等等。在做好之后,就是试水了。但是就在做了不久之后有小组向我反映,说他们的小船很快沉入了水中。我赶忙过去一个一个小组的看过来,发现有不少的小组的作品沉入了水中。这可怎么办呢?这课看来上不成功了,学生都在以怀疑的眼光看着我,特别是马泽文,“老师为什么这个小船会沉下去呢?”



这一个问题激醒了我,于是问学生,制作的小船为什么会下沉的呢?学生都认为进行那样的操作肯定能让小船浮起来。没等我提出就开始议论纷纷了:



生1:我觉得我们做的小船不够精致,不然的话也不会下沉了。



生2:老师我觉得可能是材料的问题,这个橡皮泥在水里很容易融化,这样的话水很快就淹没了小船。



师:但是有一个小组做得很一般,但是老师发现他们的能浮在水面上了。



生3:可能是因为我们设计有问题吧。



师:那好,现在小组再讨论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在课外找一找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橡皮泥小船浮在水面上。



在课后得知学生都自行买了橡皮泥进行多次实验,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主动请教家长……



这次实验的失败主要是我没有认真取材,在得到材料之后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心态认为实验必在意料之中。幸好没有出现没有大的过错,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让我体会到了孩子们锐意的观察能力。唯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深厚的教学功底,但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意向不到的收获。这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所以在课堂中只要保持着一种执着的理想,必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三、创设条件,注重内化道德形成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我们教师也在传授快乐,学习知识的愉悦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探究时间的确定往往会“出人意料”,只有在教学后才能判断。



在课外进行生物活动中,我选取了三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选取生物地址;第二、播种季节的选择;第三、播种种子。



在第一个环节之中,一位生物园的选取一位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在做的过程还是产生不少的问题。



师:请大家商量着选一块地,作为我们的生物园,你们觉得哪个地方最适合种植呢?



(已是很兴奋的孩子们,这时变得更加热闹了,都积极地开动脑筋,议论纷纷。有些同学像模像样的选起了地,东踏踏西摸摸的,俨然是个科学家了;有些同学看看围墙外的菜地,想看看菜农的地是怎么样的;有些同学拼命的翻着书本,想找到一些有用的资料。)



生1:老师我认为那块地比较的好,看现在那儿有着充足的阳光,我想种在那里的花草会长得更好。(我们一群人就围在那块地上了)



生2:老师,我觉得马泽文的选的不好,看看这儿的泥土,好像没有营养,不肥沃。



师:看来我们要选一块既有阳光的,土地又很肥沃的地。是不是这些条件足够了呢?



生:不是的。



师:那应该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们又开始议论了。)



生3:我觉得土地既要有营养,也要松软一点。



师:那要怎么办啊?



生1:我们可以把蚯蚓抓来,放进泥土里,让蚯蚓帮忙松土。



生2:但是蚯蚓的在这样的土里生长不了的,这土又干又硬的,它需要湿润、阴暗的环境的啊。



师:有道理。(还没等一个问题解决,又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



生3:老师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去年下雨的时候,这里有些地方积了不少的水,好几天都没有干,万一遇到下雨天,水流不掉,那不是把植物都给淹死了啊。(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孩子们显得很激动)



生1:老师我有办法,在我们开辟的生物园的地方,挖一条水渠,把多余的水随着沟渠流到外面去。



生2:我觉得可以挖一个深一点的池,把多余的水流进这个池子,以后没水的时候再舀出来浇。



……



(在讨论了许久之后,终于在一块长满杂草的空地通过了学生们的层层选择。)



师:那么这一块地就作为我们的生物园吧,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看到大家在生物园中忙碌的身影。



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认真细致的考虑每一个可能产生的因素。这样的学习才会让学生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体会学习的快乐。



我们不能预料课中会发生些什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的过程在于现场的表演,抓住瞬间的美丽,释放无尽的光彩。照亮学生的心中那颗无比纯真的求知心。而我们教师要做助推器,使祖国的“火箭”们能在太空翱翔。抓住精彩的每一瞬间,让我们的学生体会一丝快乐,一丝愉悦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1:24
缤纷的绿色
奉化市居敬小学 张素珊
《缤纷的绿色》是一本书的名字,这是四(1)班同学为他们自己编写的书所起的名字。



让学生编书的设想,缘于一个小故事──《人生第一课》:



这是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



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身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孩子们答道。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幼稚的童声在厅中回荡。



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哦,原来编书也可以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我不禁为之动容,我也想让学生感受一下当“作家”的成就感所带来的自信体验,当然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希望以此来激发他们对常识学科更浓厚的兴趣。



我把这个活动安排在《制作叶的标本》这一课。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所介绍的方法,运用学具袋里的台纸,课外去制作一个叶的标本。第二次上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已制好了标本。于是我便向他们宣布了我的想法:



“我有个建议,”我真诚地望着全班同学说道,“我们要把全班同学的标本装订起来,编成一本书!”



听我这么一说,很多同学脸上显出惊讶的表情,一些同学高兴得轻声欢呼:“吔!”



等大家静下来后,我继续说:“既然是书,就得有书名,让我们给它起个符合它的内容,又能体现我们特点的名字吧!”



同学们开始认真地思考,不一会儿有个同学举手发言:



“树叶标本。”



“好,这是第一个名字。”我把他起的书名端正地写在黑板上。很快,他的发言有了响应者,接下来的书名和他的书名在黑板上形成了一个系列:



“树叶标本录、树叶标本集、树叶标本册、树叶标本大全”。



“树叶标本”系列告一段落,教室里不再有举起的手。



“还有吗?再好好想想。”我鼓励大家,于是同学们又陷入了沉思。



“植物大世界。”一个学生换了个角度起了个新名。



“好!突破了原来的框架!”我赞赏道,同时发现又有几双手举了起来,第二个系列出炉了:



走进树叶世界、树叶世界、树叶大看台、树叶王国、树叶全册、树叶之家。



在我的“挑唆”和学生的努力下,美丽的名字不断呈现:



迷你树叶世界、迷你树叶标本、迷你树叶全册。



树叶天空、树叶的天堂、绿色天空、绿色天堂、绿色心情。



“好诗意的名字!”我禁不住赞叹起来,我又一次感受到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创设出的美好意境,我心里不禁萌生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此时教室里又没有举起的手了,我想就此结束征名工作,但转念一想我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代替学生的想法。



“还有没有?把你头脑里的文学细胞充分发动起来!”



于是学生开始了第五次、第六次的思考与飞跃:



“叶的海洋、叶的世界。”



“缤纷的绿色、同学树叶全集。”



同学们再度停了下来,他们望着黑板,一副成竹在胸的神情。他们的表情告诉我:答案已经在黑板上了,于是我便决定停下来。



“我们起了这么多美丽的名字,”我满怀喜悦地说,“让我们从这些名字中选择一个最棒的,好吗?”



“好!”学生显得很兴奋。



我让学生以举手投票的方式选举自己最喜欢的名字。经过第一轮的初选和第二轮的精选,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选票投给了“缤纷的绿色”。多好的名字,简单的五个字涵盖了色彩斑斓的叶的世界。我又一次被感动,这次是被起名者所感动,文采飞扬的名字不就是学生生机盎然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吗?



“这是谁起的名字?”



“周露!”很多学生边说边转向了她。



一个敦实的小姑娘站了起来,略显黑色的胖脸蛋显示不出灵动与秀丽,但我似乎看到了她内心“缤纷的绿色”。



“我们不但要在书的封面上写上书名,还要写上冠名者‘周露’的名字。”我对着全班同学郑重地说。



同学们的表情是那么地投入、专注,滤去了浮燥、顽劣,内心的热切、真诚、纯真在脸上一览无余。我们的学生是如此的可爱!



此刻,我幸福地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点燃学生心中那圣洁的心灵之光,在燃烧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热烈的张扬。教育者就是那播火者,用我们不懈的热情一次次地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火!



我爱那“缤纷的绿色”!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2
从蜗牛的公母说起



开江县新宁镇第四小学 李文虎

精心制作的电子文稿和已策划好的观察方案,让我陶醉在《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蜗牛”一课学习目标的预设中。一位叫朱若语的小女孩高高举起的小手,使我放弃了陶醉,回到了课堂:
“你有问题吗?”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如何分辨哪些是公蜗牛,哪些是母蜗牛?”
我的大脑顿时充血,女孩家问这个问题,真是!我内心还有点责怪小女孩有这些复杂的想法。可小女孩一脸郑重其事的样子,再一看,全班孩子都闪亮着期待的目光。直接批评,不行!答案嘛,我也不清楚。怎么下台呢?我的大脑在急剧思考。突然,灵光一闪,对,以退为进,把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思考解决。
“你对这个问题有研究吗?”
“老师,我还没有。”
“那,其他同学对这问题有研究吗?”
全班默然。静默的一分钟里,我又在思考着如何了场的话:下课后我们查资料,查一查《百科知识全书》或到网上查询,还可以问一问中学的生物老师。这些,都能行,但又不是最佳方案。
一位叫李瑞的小男孩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你来说说吧”。
“老师,我在想:公蜗牛、母蜗牛,我们无法分辨;老蜗牛、小蜗牛,我们也无法分辨。”
净添乱!我在心里这样想,可口里还是说道:“对对,如何分辨公蜗牛、母蜗牛是一个问题,如何分辨老蜗牛、小蜗牛也是一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大家再想想办法吧。”
不知道这些小家伙的脑袋里还有些什么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在思考。
“老师,我想这样办:喂养蜗牛,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
“怎么解决,说来听听。”
“喂养蜗牛,记住蜗牛现在的样子,喂养一段时间后,后来的样子肯定比前面的老。如果在喂养的过程中,有小蜗牛出生,生小蜗牛的就是母蜗牛。”
对,喂养蜗牛。上课前,我不正是想让孩子们通过图片观察,了解蜗牛;通过喂养观察,熟悉蜗牛的身体构造及生活习性吗?
“李璇同学提出的解决方案,同学们有什么意见?好,没有意见了,我们就分小组来讨论蜗牛的喂养与观察计划吧”。
在小组活动中,孩子们有“话”可说了、有“事”可议了,研讨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制定计划的针对性更强。孩子们很快就合作完成了下面的观察任务表。
特征观察
观察的问题
观察方法

身体
构造
蜗牛的身体分为几部分?
观察
蜗牛壳有大小吗?
测量
蜗牛壳螺旋线有方向性吗?
对比
蜗牛的嘴巴长在哪儿?
观察
蜗牛有脚吗?
观察

繁殖
方式
蜗牛什么时候产卵?
观察
蜗牛的卵是什么样的?
对比

生活
习性
蜗牛的家一般安在哪里?
观察
蜗牛爱吃什么?
对比
蜗牛爬行时为什么要分泌粘液?
观察
蜗牛为什么爬得慢?
对比
蜗牛之间是怎样说悄悄话的?
观察
学生的观察活动刚刚开始,而我的思绪却早已驰骋。关于蜗牛的探究话题,从开始到展开,我有很多感触:
一、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
孩子提出的问题看似怪诞,却又是很严谨的科学问题:蜗牛的公母,涉及到蜗牛的繁殖问题;蜗牛的老少,关联着蜗牛的生命周期。“科学发现,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而且要大胆提出问题。类似这些怪诞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学生对生命世界的一种浓厚好奇心,老师千万不要一顿呵斥、责骂,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不要简单应付,让学生浅尝辄止,打消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学中要保持孩子们这种好奇心,并尝试用孩子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解决,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二、如何看待教材内容的设置?
教育科学出版社的《蜗牛》课程,设置了蜗牛的身体、吃食物、爬行及与蝗虫的比较等观察活动,教材与教学参考书都未谈及蜗牛的繁殖问题。而人教版在《蜗牛》的课程设置中就安排了蜗牛的繁殖问题(如图):“蜗牛均是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的动物,蜗牛在成熟时可以同时产生精子和卵子,但它们自身的精子和卵子是不能结合的,必须和别人交换精子才能完成受精的目的。蜗牛的交配活动一般在黄昏或是黎明时进行,交配时间一般2-4小时,交配受精后10-15天产卵,全年5-6次,每次产卵150-300粒。幼蜗牛6月龄达性成熟,多将卵产在洞穴内、菜叶上或海绵上,呈团块状。卵为椭圆型,有乳白色石灰质外壳,比绿豆稍大。”
两套教材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设置,决定的不是老师“如何教”、“教还是不教”,而是如何看待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教材仅仅是教学的工具和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教材”去教教材、一贯地依靠“教参”去教教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更需要合理地并创造地使用教材。
三、如何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样,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师包括我自己,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我能够深刻理解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突然遭遇”。我在这堂课里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并且是和预设看似相距甚远的生成。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实际上已经“犯错误”了。“关注预设,锁住精彩”,是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关系的最简约的诠释。
四、如何看待课堂上对话活动的展开?
课堂上,通过对个别学生进行“你对这个问题有研究吗?”、“那,其他同学对这问题有研究吗?”、“怎么解决,说来听听。”等对话展开教学,没有看似热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场面。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出现困惑、问题和期望,从而引发了他们内在的渴求与需要。“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因此,课堂中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对话,其前提是地位的平等、关系的和谐,是情感的沟通、气氛的融洽。教师要变权威为伙伴,蹲下身子与学生相处,对学生尊重、理解、宽容;俯下身子与学生相近,和学生讨论、商谈、争论,从而使教师给学生以亲近感、课堂给学生以轻松感、学习给学生以愉悦感,在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目标性的教学情境中,形成具有接纳性、宽容性、民主性的课堂氛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3
小学科学教师与魔术师
宜昌市兴山县教育培研中心 马咏梅
台湾魔术师刘谦在央视2009年春晚亮出绝活后,一时风光无限。不少网民开始疯狂追捧这个眼睛亮亮、嘴角常挂几丝坏笑的年轻人,并对他的一切充满好奇。其实魔术成功的奥秘和道具密不可分,还有给人印象特深的是魔术师的一双灵巧的手。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小学科学课,我是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仅靠实验室里的配备仪器来上科学课是有一定局限的,为了上好科学课,吧学生带进神奇无比的科学探索殿堂,我也和魔术师一样有一只装着可以充当实验材料的“百宝箱”和一双和魔术师一样的“灵巧手”。



说它“百宝箱”,其实是一只半米来高、近半米宽的木头箱子,其貌不洋,里面装的东西更是普通,有空牙膏皮、消毒筷的纸套、一次性桌布、一次性注射器、香皂的包装盒、玻璃小药瓶、铝箔药板、空的易拉罐、小木板、泡沫板……。



“百宝箱”里的东西在他人眼中可能是垃圾,但在我心里它们是宝贝。只要经过我一双“灵巧手”摆弄,它们就变成了一个个启迪智慧、点燃自信、培养志趣的小精灵,使科学课课堂成了师生享受成功、共同成长的乐园。



我领着同学们用香皂包装盒、废弃胶片、线头、小石子制作太阳高度测量仪;利用一次性桌布、透明胶制作“孔明灯”;让消毒筷纸套卷曲成“纸龙”探索空气占据空间;用小药瓶装不等量的水听声音高低,研究它在水中的沉浮;把晒干的菜籽、稻谷、芝麻、小麦装进铝箔药板中成了种子标本;……。



同学们看见自己的“孔明灯”冉冉升空,玻璃药瓶中不同液体在热水中徐徐升高,卷曲的“纸龙”经口一吹,鼓胀伸值,一块块易拉罐皮在水中沉浮自如,同学们欢呼雀跃,眼中闪着智慧的光。



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给同学们一半时间自由阅读新课本,找找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另一半时间由我为同学逐一介绍每一课应准备的物品,不外乎有一棵白菜、一段线、一杯加盐的冰块、一只蜗牛、几粒蚕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参与实验准备,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对要研究的物品了解更全面,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例如:捉蜗牛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找蚕豆时知道了蚕豆的用途和味道等等。



现在,不但我有一只“百宝箱”和一双“灵巧手”,而且我的学生也都有一只“百宝箱”和一双“灵巧手”。课后,一家三口共同观察饲养的小金鱼、乌龟、小猫、小狗的生活习性;同栋楼的孩子用自制的观星箱寻找星座、观察记录月相;指导父母认识植物的蒸腾作用等。同学们不但自己学科学兴趣浓,还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行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3
我们的科学日记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教育培研中心 马咏梅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小学生天性好动、好问、好体验。为了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保持和发展,我指导学生养成写科学日记的好习惯。



科学日记写什么?经过长期探索,我们主要从“大眼睛”、“实验桌”、“信息角”、“奇思妙想”四个方面入手,详细书写和记录“大眼睛”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大家在“实验桌”实验时发生的事实和后续研究,“信息角”上摘抄科学普读物里的经典,“奇思妙想”里尽情发挥自己想象能力,从展望、设计、建议等多种角度提出看法和思考。下面是我选取的几篇学生日记。





一次性桌布的妙用



六(2)班 喻露



星期二的下午,我们上科学课时,老师和我们来到空旷的操场上,同学们拿出一次性桌布、透明胶、剪刀做成了一个大口袋。



我们把这个大口袋朝下,罩在点燃的柴禾上,大约过了30秒钟大口袋开始鼓起来,比我还高,比我还胖,渐渐地,越来越鼓胀,摸一摸它,还很热,大约又过了30秒钟,它像一个挺着肚子的大将军,屹立在我们面前,我们感觉拽袋口的手有些拽不住了,它要向上飞。这时,老师一声令下,“放!”我们大家都把手松开了,热气球升起来了,大家欢呼起来,当冲到大约四米高的时候,热气球的口附近开始变瘪了,向上升得也越来越慢,慢慢地身子也渐渐倾斜,就这样,越往上升越瘪,越往上升越斜,最后升到了大约六、七米高的空中时,再也升不上去了,慢慢悠悠落了下来,并且是扁扁的,一点气也没有了,像一片羽毛在空中边打转边往下落。





下面是五年的王烨对几种植物种子的研究:



2009年4月13日      16点30分      星期一



晚上,我把绿豆种、豌豆种和云豆种放进冷水里浸泡,刚把绿豆种、豌豆种和云豆种放进冷水中就看见豆种上起了小泡泡,我知道这是空气泡。





2009年4月15日      13点9分      星期三



中午,放学回家后,我看见昨晚浸泡的的绿豆种、豌豆种和云豆种发胀了,变得大一些,用鼻子一闻,还有些气味,那浸泡豌豆种水的颜色也变了,稍微有点黄,云豆的表皮泛黄,其中一颗绿豆种已经开始发芽了。中午吃过饭后,我便把这些种子栽到花盆中和小院的花坛里,最后浇了一些水。



2009年4月17日     13点7分     星期五



中午,来到阳台上观察那盆有云豆种、豌豆种和绿豆种的花盆,我发现绿豆种的表皮脱落,长出了白色的嫩芽。我在小院里观察我种的种子,可是没有发现什么情况。妈妈说:“你在小院里栽的种子,盖的土深一些,而在花盆里栽的种子盖的土浅一些”。听了妈妈的话,我这才明白为什么院子里的种子不发芽。晚上,我回家时,5点50分时,我看见花盆里绿豆种裂开了一条小缝。



2009年4月18日    13点8分    星期六



中午,放学后,我跑到阳台上观察我栽种的种子,发现绿豆种的嫩芽顶着种皮,白色嫩芽上还有一些细毛,我还发现豌豆种也开始发芽,害羞似的,还没有完全钻出来。



2009年4月19日     14点30分     星期天



我发现了新现象,虽然楼下的种子还没有长出芽,但我却发现盆子里的种子已经长高了,豌豆发芽了,并且芽子顶着种子,绿豆种又长高了许多,子叶裂开了,中间长出了两片嫩叶,是嫩绿色的,子叶还带红色。云豆种还没发芽,但有些气味,外皮要脱落了。



2009年4月26日      19点15分      星期日



晚上,吃过晚饭,我来到小院观察,我发现豌豆和绿豆大多发芽了,叶子展开了,可云豆照旧没有什么变化。



回到家,我到阳台上来观看,发现绿豆苗、豌豆苗都长出来了,特别稠密。绿豆苗最长为16厘米,最短为10厘米,我还发现有的子叶,有的枯萎了,有的脱落了。我还发现有的叶子尖还有黑色种子皮,两片叶子紧紧挨靠着。豌豆种最长为6厘米,最短的2厘米。



学生的科学日记如何评价?为了鼓励学生不断进行科学探究,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同学交流评价、教师书面评价、学校表彰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提出建议,给予肯定,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学生写好的日记可张贴在教室专栏里,供同学们阅读修改,然后组织同学评选出周冠军、月冠军。



每次我会仔细阅读同学交给我的科学日记,认真批改,对描述准确、记录完整、确实亲历探索过程的同学奖励一个探索章,图章上部是一只高高翘起的大拇指,下部是“你真棒”三个字,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每月向班主任推荐表现突出者,参与学校“校园明星”中的“创新明星”竞选,及时对学生进行表彰,树立科学探索的标兵,推动我校科学探索和研究活动全面持久进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3
我的追求,我的痛苦,我的快乐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乔廷强
因学校工作需要,今年四月初,我接手孙老师任教的四年级两个班的科学课教学工作。于是,也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学习《温度计的秘密》一课时,一向腼腆的王子超同学表现得卓而不凡,作为小组代表,在发言过程中,无论是水温的测定,还是刻度的标识,他的回答都显示出他思维的缜密与方法的科学,可谓是无懈可击,一鸣惊人,令我和所有同学拍案叫绝,刮目相看。感动于他无与伦比的回答,作为老师我亦毫不吝啬对他的奖赏。“王子超同学的设计方案完美而科学,真不愧是我们班的发明大王!”此言一出,我注意到同学们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目光。那一刻,他的脸红了。从那以后,课堂上他的眼睛常常闪现出熠熠光辉,表现出精神振奋、信心十足的样子。每逢此时,我便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并以此自勉:成人达己,我一生的职业追求!



还是那节课,临近下课时,我留下了一个问题:“在北方,寒冷的冬季经常会出现自来水水管冻裂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在此之前,我曾多次鼓励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去坚持实践,去深入探究,并且经常用哥白尼穷其一生精力才使日心说问世、爱迪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才成为发明大王的故事来激励他们,我多么希望孩子们能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啊!怀着这份美好的憧憬,在焦急的等待中,却得到了一个令我内心隐隐作痛的结果:两个班的九十九名同学,竟然没有一人寻求过那个问题的答案!我心里清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也知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于他们学习《科学》这门课程来说意味着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习过《凸透镜》一课之后,我仍然一如既往地鼓励同学们课后去想方设法制作一块凸透镜。课堂交流时,除了课本提到的方法之外,也有一位同学提出可以用冰块做一个凸透镜,可马上有同学质疑说冰块容易融化。碍于自己的无知,我无从解答同学们的疑惑,为了消除尴尬,而只能借此机会顺势补充了南极科考队员用冰块做成凸透镜取火的故事,作为我的挡箭牌。这一挡,虽然挡住了我的虚伪无知,挡住了我的懒于实践,但是却没有挡住学生的探究热情。又是一节课下课后,刘帅辰同学来到我身边。



“老师,用冰做凸透镜时,如果用保鲜膜包住冰块四周,再戴上手套,冰块是不容易融化的。我做过!”



“是吗?”



“是!”他用力点了点头。



“你的眼睛里透露出智慧的光芒!你不仅善于动脑思考,还乐于动手实践!”这难道不是我一直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吗?我心里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惭愧。惊喜的是刘帅辰同学不仅为我和同学们解开了一个谜团,而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主动探究的榜样!惭愧的是作为师者的我,除了无知之外,还没有放下那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学习《昼夜与生物》一课之前,为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积累,我安排他们回家去测量“早晨醒来”和“晚饭前”全家人的心跳、呼吸及体温方面的数据。在课堂汇报时,只有卢盈瀚同学和我向大家展示了测量的结果,从结果中,同学们虽然理解了昼夜变化规律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影响,但是我并没有就此罢休。“在科学上,任何知识与结论的得出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与卢盈瀚同学这样的实践分不开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愿我们班有更多的卢盈瀚同学!”接着,我又表扬了勇于实践的刘帅辰同学,再次为同学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实乃人生一大幸事,那些可爱的孩子们,难道他们不是英才吗?我又怎么能不感到快乐呢?



耕耘于杏坛一隅,我有过痛苦的迷惘,也有过理性的思考;我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也时时享受着收获的快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4
忘不了那一百零三声朗朗而火热的呼喊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乔廷强
2009年11月的最后一天,星期一,下午第一节课。



实验室里,我和三·一班的同学们正在学习《水往高处走》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水有表面张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师教学用书上提供了三个实验:一是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硬币等小物件,直到水溢出杯子为止,记录放入物件的数量;二是向水面上放硬币,使硬币漂浮在水面上,观察硬币周围水面的状态;三是用滴管向装满水的杯子里面滴水,直到水溢出杯子为止,记录滴入水的数目。



在进行课前准备时,我将后面两个实验都做了一遍,考虑到实验效果和实验所用的时间,我选取了第二个实验作为学生分组实验。实际上每次实验之前,无论是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我都会将实验预先操作一遍,以保证对实验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便于在课堂上有效调控与指导。此外,我还于课前将实验报告及时分发到每一个实验小组;在同学们进入实验室之前总是端端正正地站在门口,注视着他们一个个走进来;课堂上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观察、记录等。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有效地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分组实验操作顺利,一枚枚硬币漂浮在水面上,同学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硬币周围的水面好像是气球被手指摁到了一样,原来水的表面张力如此神奇!这可以从同学们那一双双闪亮而充满智慧的双眸中感受到。



见时间比较充足,我便决定将第三个实验作为演示实验来进行,以增强同学们对水的表面张力的感知效果。在同学们专注的目光下,我把水杯装满了水,平放在讲桌上,又往水杯里加进了一些水,让杯里的水面稍微高过杯口,便开始用滴管往杯里滴水了,“一”,有同学喊出了声,接着越来越多的同学汇入到数数的行列中,“二、三……”声音那么响亮、清脆,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随着水滴的下落而响起,二者配合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从那喊声中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同学们的神情是那么投入,宛然师生共同演奏着一曲伟大的乐章,我就是那乐队的指挥,乐曲演奏得如此和谐,如此壮美。令我有些激动,但我仍屏息凝气地将水一滴滴滴入杯中。“八十五、八十六……”杯口的水面渐渐鼓了起来,却并没有溢出,同学们的喊声依然整齐而响亮,我感到精神振奋。“九十八、九十九……”杯口的水面越发鼓起来了,仍没有溢出,同学们的喊声更加响亮,虽已是寒冬,可我分明感到自己身上沁出了汗水。



“一百零一、一百零二、一百零三。”“水流出来了!”鞠双行同学喊道,“哇!”紧跟着全班同学开始欢呼起来。



一百零三滴水,一百零三声呼喊,这喊声亮亮的,遍布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回荡在校园上空;这喊声暖暖的,喊出了同学们学习科学的热情;这喊声醉醉的,喊出了我为人师者的幸福。而这难道不是我任教以来孜孜以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吗?



永远也忘不了那一百零三声朗朗而火热的呼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5
“你眼睛瞎啦!”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张国锋
师生关系是所有教育关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教师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离不开学生,学生也离不开教师。所以,师生关系会决定教育教学的成败。下面是我的一个小故事,但是能说明大问题。



这是2003年的事了。我班(六年级)有位同学(管欣)在批试卷(陆敏玉的)时看到有个词语写得不清,就批了错了。结果试卷还给本人之后,陆敏玉拿着试卷来问我那里为什么错了,我看了一下说你去问批的人吧!管欣说:“她的字那里少了一横。”哪知作为班长的陆敏玉却说:“你眼睛瞎啦!这不有一横吗?”我的心突然一沉,觉得这句话异常得刺耳。我说:“拿过来我看看。”我看完之后对陆敏玉说:“这一横确实不清楚,扣一分也不要紧,下次吸取教训。”陆敏玉气呼呼地拿过卷子下去了。放学后,我把陆敏玉叫到了办公室,问她今天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妥,她想了想说没有。我说你再想想,她说还是没有。我就把她说的话说出来了,她听了不以为然。我对陆敏玉说:“管欣认真地批阅试卷,你却说她眼睛瞎了,这会令她心里很难过的。你作为班长,不应该这么对她。我当时听了心就一沉,觉得你太过分了。”陆敏玉低着头,没说什么。我又说:“你去向她道个歉,认个错。”陆敏玉点点头。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哪知,有一次,陆敏玉的日记交上来令我大吃一惊:“张老师,我想向您提点小意见可以吗?以前,您说过身教重于言教,并要求班干部也学习一下。可您自己呢?有一次练操时,你竟也‘破口大骂’:‘你眼睛瞎啦!’这是因为一个同学做操排队不直。您还记得上回批卷子的事吗?因为一句‘你眼睛瞎啦!’,你把我叫到办公室,好好‘教育’了一番。我觉得你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可能你自己觉得是出自一番好心,要同学认真点或一时气愤。可我当时也是一时之气呀!可能你觉得老师说学生天经地义,可今天我们才学到‘师生平等’呀!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你没有想到也许那位同学心里也很难过。你只想到我说同学的感受。你只看别人的好坏,不说自己的长短。(对不起,可能太严重了。)我希望您按照给我们的要求先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张老师,希望您不管是为我们好或别的,请不要出口‘伤人’。你说错话我们怎么敢‘批评’,你做错事我们怎么敢‘警告’。希望您自己先做好。因为有其师必有其徒。(也许,我说得过分了点,请别介意。)”



看完她的日记,我的心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真是百味俱全。是呀,作为教师,自身都不能注意,怎能去教育学生?自己的言行不能以身作则,怎能不叫学生去模仿。作为小学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不应该到了学生形成了不良习惯之后再去训斥,那时已经晚了。教师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根深蒂固的。看了陆敏玉的日记,真感到有些惭愧,觉得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了。自己平时在无意之中说出的话,伤了同学的自尊还不知道。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很负责的教师,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有些地方做得不好,今后应该真正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以上问题还希望所有教师引起重视。



老师留给学生的是什么样的记忆,这决定于老师自己。一个学生一生中总是留下印象深刻的老师,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我想我可能给陆敏玉的记忆不是太好,所以我经过这件事以后就特别注意自己的一些细节,尽量地给我的学生留一个好的印象。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不敢多说,只要能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就好了。我们学校今年正在争创省级优质学校,提出了阳光教育的理念。我想应该是以真心换真心,以真情换真情,以人格换人格,以自己的精神激励学生的精神。这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健康的、正常的!教育永恒的话题是——爱!教育最崇高的事情——爱学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5
或喜或忧为养蚕
浙江省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钱小颖
“我的茧里飞出蛾来了!”



这节是科学课,铃声还没响,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有几个孩子围着我兴奋地向我述说着养蚕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



“经历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同时得到发展,只有把这三维目标在活动中进行整合,让学生亲历发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领悟科学的精神。也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自主探究的课堂,才是吸引孩子们的课堂。我亦深知这一点。于是,近一个月来,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蚕,交流养蚕的经验,体验着许多与蚕为友的喜与忧。



(一)蚕宝宝蜕皮了



“昨天晚上,我的蚕宝宝也蜕皮了。”



在《蚕的生长变化》一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之前几天中蚕的生长变化。书上有一张“正在蜕皮的蚕”的图片,观察到蜕皮现象的孩子可以在课堂上把蜕皮的过程讲给没有养蚕的孩子听。但是,蚕的蜕皮是一个持续的现象,是需要特定的时间的,既使是养蚕的孩子,也有几个没有完整地观察到全过程的。而课堂上我可没法命令一只蚕现场表演蜕皮,以便我们观察。于是,我找来了一段完整的录像,蚕的蜕皮的过程就可以方便地观察到了。



正是观察过蚕的蜕皮现象,孩子知道了蚕蜕皮前会一动不动地睡眠,蜕下来的皮颜色要深。之前的那句话就是观察过蜕皮后一个孩子说的。



于是,我让她详细介绍了观察到的现象,说得没有养蚕的几个孩子心痒痒,下课后好几个孩子缠着我问哪儿可以要到蚕。



(二)关于蚕的粪便



蜕了皮后的蚕长大了许多。食量也增大了,排出的粪便也比原来大了。蚕的粪便是深绿色的,很干、较硬。



孩子们都喜欢蚕宝宝。很多孩子为蚕宝宝做了一个小旅行箱,把蚕宝宝随身携带到学校里来了。课间,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围在一起交流养蚕的经验,我也总是千方百计参与进他们的话题。



我发现,孩子们喜欢蚕宝宝,但都不太喜欢它们的粪便,觉得很脏、很臭。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每天勤换桑叶的同时,还要耐心清理小蚕的粪便。其实蚕宝宝的粪便一点儿也不脏,也没有气味。而且蚕的粪便还能当药材,装进枕头还有保健功能呢。



自从我介绍过之后,孩子们似乎不太排斥蚕的粪便了。而且也有孩子回家仔细查过资料,并且上课的时候介绍给全班同学:蚕的粪便还能泡茶喝呢,这是他爸爸的同事告诉他的,那个叔叔自己喝过。



(三)小蚕在长大



“我的蚕身体上有黑色的一点一点的东西,那是什么呢?”



随着蚕身体的长大,蚕身体上的花纹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几个孩子观察到的。在蚕宝宝身体的两边各有8对黑色的小点,头上也有一对,很对称,非常漂亮。



“这是蚕的呼吸器官。”最后还是我告诉了他们。



“我发现蚕有很多对足。”



“蚕的身体是一节节的。”



……



小蚕在长大,我们的知识也在增长。



(四)茧里飞出蛾来了



在学过《蛹变成了什么》之后,孩子们知道了怎样分辩雄蛾和雌蛾。那个时候还有很多孩子的蛹还没变成蛾,几个心急的孩子追问我,他的蛾什么可以变成蛾。我告诉他们结茧后的10到15天,蛾就能从茧里飞出来了。虽然知道了答案,但是实在太想看蛾的样子了,所以他们几乎每节课看到我就问:我的蛾怎么还没出来。我只能让他们耐心等待。



这天正好是3班的课,班里很多孩子的蛹都陆续开始变成蛾了。我知道这几天他们的问题肯定很多,于是做好了准备去教室。不出我的意料,孩子们的问题很多,围在我身边层层叠叠,有几个孩子的问题我都来不及回答。上课铃声响了,他们才心有不甘地回到座位上。



下课时,L来找我,估计是上课前没问到的。只见她一脸着急,跑过来就说:“我的两只蛾都出来了,我观察了很久,总觉得它们长得是一样的,应该都是雄蛾,可是我没有其他茧了。没有雌蛾,这两只雄蛾怎么办呀?”



经过联系,终于在邻班找到了一只孤单的雌蛾。那天中午,L高兴地向我及其他同学讲述这对蛾交尾的过程,虽然还有一只孤单的雄蛾。



后来,L把这只借来的雌蛾产下的卵送走了一部分,孩子们第二轮养蚕拉开帷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5
科学是一个过程
浙江省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钱小颖
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



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而要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科学课上,我正是如此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在发展学生富有个性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意外地让我也有了极大的收获,更深地理解了“科学”的涵义。



(一)我们的小船



学生们纷纷举着小船来上课(这是《沉与浮》单元的最后一课《造小船》)。课前我已布置好造一艘小船了,这节课是要来比一比各自的小船:哪艘运得多。



我把装的物体分发到每个小组,先小组里比一比,选出一艘船来代表小组比赛,看着学生兴致勃勃地试着小船,我也观察到几个细节:



“不行,不行,船漏水的。”这是第八小组里的学生在喊道。“把它用透明胶粘一下。”说完,小组里其他成员早就帮起了忙,小船一下子改进好了。



“你放慢点,两边都要放,要不船会倒了,水就会进去了。”这是第五小组在试小船。“为什么要在船的两头一起放货物?”我问道。“因为放了一边,小船容易倒,要进水的。”“是啊,我们刚才就是这样,小船沉下去了。”原来他们是经验之谈。



“老师,借块干抹布。”“用来干吗,是不是不小心把水溅开来了?”我边问边把抹布交给第七小组的同学。“不是,我们小组的男生放小船的时候太重太快了,把小船翻了,全湿了。”“湿了没关系啊,我们的船是用铝片做的,不怕水。”我有点好奇,因为其他小组放的时候也有学生会不小心弄翻了湿掉。“但是船舱里湿了,有水滴,货物也全湿了。这样有水的,就比原来要重了,可能会有影响的,船更容易沉了呀。”哦,原来这样,看他们小组是求胜心切了,不过还真够细心的。



……



看着学生们试小船、改进小船,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亲自动手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和创造的过程,看学生造小船,我也深切体会到:科学不是一个定论,只是一个过程。



(二)花开的声音



“老师,我的黄豆开花了,你看呀!”上课前我提前去教室,一进教室就被一个小女孩喊住,并兴致勃勃地拉着我去看她刚开花的黄豆。随着我身后的是一群孩子,他们见我去看刚开的黄豆花,纷纷向我作汇报,一个男生还把边上长势茂盛的凤仙花捧过来让我看。



“我的凤仙花长得这么高了。”



“老师,我第一次种的花死掉了,现在种的还很小了,什么时候才能开花呀?”



“我昨天发现我的凤仙花好像有一个花蕾,快开花了。”



“老师,我没种凤仙花,我种的是黄豆,它长这么高了。”



……



孩子们一边说着还一边比划着,一个劲儿地要把自己种植物的发现告诉我,让我分享他们的收获与快乐。



这是《植物》单元上好种一棵凤仙花后的一个多月。这一段时间,由于植物生长需要时间,我一直让学生课外观察的。他们也每隔一段时间向我汇报一下,让我分享他们的喜悦。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标准》)。探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当学生们在种凤仙花的过程中就是在体验在经历这一探究过程,这期间蕴含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的积极情感,而我也正是想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最终的定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5
到室外去
天津市宁河县芦台一小 郑学礼
也许是因为“土壤”这东西过于司空见惯,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许是因为“土壤”这一概念过于专业化,使学生无从下手。也许是我指导的不够或强调的不够严格,以至于学生淡忘了,



也许……,总之,当我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时,发现多数学生桌上空空,并没有我所期待的,从花盆、花坛、草坪、田野、树丛下,采集来的不同“土壤”。失去了研究对象,这节课怎么上啊?



我拿起事先预备好的一袋土,准备分发给各组,忽然想到这不是越俎代庖吗?教师准备的过细,不就失去了学生探究的一个环节吗?学生这次无备而来不正是我往日呵护过头的恶果吗?于是我改变了主意。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本来应该研究你们亲手采集来的土壤,可大家都没带来,怎么办?”



“这节不上了,下节再说。”



“把老师的分给大家。”



“带来的同学和没带来的同学组成小组研究。”



“现在我们就去采集。”



——“这个主意好,不过去哪采集呢?”



“田野去不成了,就在校园里吧!”



——“真不错,谈谈你的想法。”



“去花坛里。”



“去小树下。”



“去草坪下。”



——“那我们就按去了的不同地点分小组活动,不过还要注意什么?”



“不乱吼乱叫,因为别的班还在上课。”



“不能乱挖,应爱护花草树木。”



“研究后应恢复原状,不能破坏土壤。”



——“采集过程中,你要研究什么?”



“土壤让植物生长的秘密。”



“土壤里有些什么物质。”



……



——“大家的想法真不错,这节课就听你们的——到室外去。”“嗲……”孩子们欢呼雀跃,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在阳光下,展开了各自的采集、研究工作。



把课堂搬到室外,这还是第一次,但从学生的表情,从学生的一份份观察报告中我看到了希望。新课程要求科学教学贴近儿童生活,科学探究,从身边做起。而课前我忽略了我所面对的是生活在小城镇的孩子们,他们与农村孩子不同,可以说土壤离他们很远,让他们去采集确实有些难为他们了。试想,如果我把我采集来的土壤发给学生研究,也许能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许秩序会更井然,但学生却失去了一次与大自然界亲密接触的机会,得不到亲自动手的快乐,得不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情感体验,使科学教学过于“科学化”,失去了儿童学习的特点。还好,新课程的“开放性”的教学法理念启发了我,使我敢于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研究科学,到校园中去开发科学学习的资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5
愉快的科学课
甘肃省天祝县石门镇中心小学 杨怀兰
愉快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所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除了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运用愉快教学法以外,在科学课中也同样可以应用它,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科学课中实施愉快教学。



一、让学生在悬念中感受学习科学的愉快

   

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悬念,能引起学生思索和探究的兴趣,从而愉快的接受新知识。如教学《杠杆》一课,上课前,老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比力气,分别请一个大个子同学和一个小个子同学,两人分别握住架起的竹竿的两端,让小个的同学握住离支点较远的一端,一声令下,两人同时向下压,看谁能压下去,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小个子获胜,这样的活动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大家都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接下来教师进行《杠杆》的教学,因为激起了学生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所以教学内容紧紧吸引他们在十分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当然,教师在设计悬念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让学生在玩中获得学习科学的愉快



根据小学生天生好动的习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开放性教学,采用“玩学法”让学生在玩中愉快地获得新知识。如在教学《磁铁》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再把有关的磁铁、铁片、铜片、线等材料发给每个小组,要求学生一边玩一边思考在玩中发现了什么,比一比,谁发现的秘密多,然后让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点拨、整理、引申。学生在课堂上玩的越投入,他们发现的秘密就会越多,学到的知识也就会越多。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愉快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愉快。如教学《水》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珍贵,教师布置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水资源的资料片等,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情况,然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进行知识擂台赛。这种探究不仅可使学生在愉快中明白我国的水情,还能使学生了解到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四、让学生在学生动手中感受学习科学的愉快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在科学课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地方很多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多动手,勤动手,在亲自体验中愉快地获得新知识。如教学《纸》一课,教师可将准备好的纸浆、漏网等材料交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做,要求作做出一张纸来,当学生做出纸后,教师继续让学生动手,看谁做的纸薄,这样在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纸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虽然农村小学在多方面的资源受到限制,但教师也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探究大环境。因此教师在创设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时,还因注意以下几点:



1.       给学生动手实践预留时间及空间。



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动手搞科学,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在课外创设空间指导学生“研究科学”,这样课内、课外相互补充,更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



2.不要在愉快中一无所获。



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时刻明确一点那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切忌把科学课上成单纯的“手工课”或“活动课”。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6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渗透德育教育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顾子龙
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时很注意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选择结构性强实验效果好的材料,但往往忽视材料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材料的选择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产生了实验教学的“负效应”。现例举如下,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一、你让学生捡落叶了吗?



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中,教材提出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其中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叶》内容时,学生观察的树叶应该是捡来的落叶,其用意是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桌上放的是从枝条上摘来的碧绿的树叶;在让学生“观察枝条上的树叶”时,就有学生干脆折了一些枝条带进了教室。材料的选择如何渗透爱护花草树木、和各种小动物这一思想,有些做法值得借鉴:如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捡一些落叶,把落叶装进塑料袋带到课堂上来,这是一个榜样作用的思想教育过程,也是以行动来影响、感染学生,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在“观察枝条上的树叶”时,我们可以采取两个策略:一是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实地观察一些低矮的树木的叶,二是通过“给小树整枝”等活动收集一些枝条,展开教学活动。



二、孩子们有时是这样观察小动物的!



三年级《动物》单元中,有让学生观察蜗牛、蚱蜢和蚂蚁等一些活动。由于小孩子对小动物非常好奇,会想出很多办法去研究它们,如为了找蚂蚁会把蚂蚁的巢翻个底朝天,把蚂蚁放入水中看它们会不会游泳,把蚱蜢的翅膀折断看还能不能飞,把蜗牛的壳敲碎看看里面是怎样的……当然孩子们的探究热情无可厚非,但这与“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我们并不是要全面禁止孩子们的这些举动,扼杀他们天生的探究欲望,而是主张观察前教育先行,教师首先应提出“爱护小动物”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评价他们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寻找小动物时你是否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你的观察方法是否伤害了小动物,观察后是否放它们“回家”等等,尤其是在没有弄清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的情况下,不可随意伤害小动物。



三、看看废料桶里的实验材料!



一次公开课上,《淀粉的踪迹》一课结束,桌上放着刚刚用过的淀粉、滑石粉、马铃薯、馒头、年糕、面包、南瓜等材料,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些用过的“废物”倒入桶内……



在思品课、班队课上,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教育,但在科学课上,实验材料却如此挥霍浪费,其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反思!科学课,教师经常布置学生带材料来如食盐、米、米饭等劳动果实,但一到课结束,材料都变成了所谓的“废物”,扔进了废料桶,上科学课不应该这么“昂贵”!首先从带来的材料的量上来说,经济一点,不要太多或太大,如米饭和淀粉单元中,米饭的数量可以少一点,只要学生能看到现象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选择的食物也可以小一点(如面包、馒头可以切得小一点),尽可能减少浪费。其次是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带身边或家里有的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忙,互通有无,不提倡经常买材料来做实验。第三从节省资源的角度选择材料,如在“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中,一般不提倡用“味精、果珍”等价格昂贵的材料,宜采用价格低廉的食盐较合适。有时上节课的资源也可以作为下节课的实验材料,再次使用,如溶解单元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结束后,每个组一杯的盐水不应倒掉,在下一课《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再用。



以上的三个案例反映了当前实验教学中的几种不良倾向,我认为在材料的选择时不能仅考虑材料与实验效果的关系,同时也应关注隐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内涵,全面兼顾,灵活选择,使实验材料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6
科学的天空
河南宏力学校小学部 雷慕云
“叮叮当,叮叮当……”上课了,这节课是大家最喜欢的科学课,铃声刚响,同学们已经各就各位了,还有一位同学一手握着塑料袋,满脸紧张的凝视着前方。



“上课!”我走上讲台。



“起立!老师您好!”



“同学们好!今天该哪一位同学给大家演示他的‘科学小发现’啦?”



“该小强了!”大家的眼睛都移向了那个手握着塑料袋,满脸通红,正拼命低头的小男孩。



自从我接了三年级的科学课,就一直在思考和研究怎样才能把课上好,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在第一节科学课上,我就给大家讲到不要认为科学很神秘,很深奥,而不敢深究它。其实我们小朋友们照样能研究科学。天空上的彩虹,山谷里的回声,阳光下的影子……生活中到处都蕴藏着科学知识。所以我就计划开展了一个“科学小发现”的活动。让同学们把平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的科学小知识用实验的形式演示给大家并加以解说,按顺序每一个小朋友都有机会上台来展示他的“科研成果”。



小强鼓了一下勇气,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是班中性格最孤僻的孩子,早就听班主任谈起过他,课间当同学们追逐嬉戏时,只有他偷偷的站在一旁。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胆小拘禁,不愿与人交往的习惯,因此也失去了许多好朋友。所以我一直很留意这个孩子,课堂上经常故意让他回答问题,对于他独到的个人见解表示同意和鼓励,慢慢地我发现他开朗了不少。



小强磨磨蹭蹭的走上了讲台,把装有实验用具的塑料袋放在讲台上,抬起头来说道:“我的实验题目是:鸡蛋浮起来的秘密。”声音虽然不大,可是有趣的题目吸引了大家,同学们都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等着小强演示的开始。小强鼓起勇气,从塑料袋中取出两个装满水的杯子和一个又圆又大的鸡蛋,定了定神,说:“大家看,这两个杯子里装满了水。”然后,他把那个鸡蛋轻轻放入一个杯子,又拿起杯子说:“把鸡蛋放进水里,鸡蛋就沉了下去。”小强看大家听得很认真,一双双眼睛都望着他,就又举起另一个杯子,把鸡蛋用力按进杯子里,他的手一松,奇怪的现象发生了,鸡蛋又浮了起来。大家惊奇万分,“呀,真好玩!”“嘿,这是怎么回事?”……



小强讲解道:“第一个杯子里面装的是清水,第二个杯子里面装的是盐水,在清水里,鸡蛋的比重比清水大,所以沉了下去;而在盐水中,鸡蛋的比重比盐水小,因此鸡蛋浮了起来。这是雷老师上节课提到了‘死海’给我的灵感,又加上爸爸的帮助,终于试验成功了。”



“哗……”,同学们热烈的鼓起掌来,小强高兴的走下讲台,那紧张劲儿顷刻间跑到九霄云外了。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讲台上畅所欲言的快乐。



“真是太棒了!”我也为小强鼓起掌来,他在寻找科学真谛的同时,也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越来越兴奋于当初开展这个活动的收获。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去实践和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就象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每个孩子大脑齿轮的转动。



交换一个苹果,得到的仍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就会得到很多种思想。就让我们祖国的幼苗们快乐的传播,愉悦的收获着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6
小学科学课堂课改之路,我们走了多远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顾子龙


2008年的三月份,我区举行了小学课学课堂教学大赛。此次教学竞赛的形式采用现场抽签选定教学内容、现场备课(提前一节课的时间)、同课异教(同一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方式。这种竞赛模式考验我区科学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现场的应变能力,真实的课堂教学水平。



本次比赛分为A组和B组两个组别进行,教师分别上了五年级下册《认识矿物的性质》和《矿物的用途》这两节内容。其中《矿物的用途》需要开发教材。观摩了这几节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老师们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采却令人折服。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非常新,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从他们身上,罗庄区的科学课程改革已跨出了宝贵的步伐。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教材处理



参赛的老师都能有效地组织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大胆地进行处理。如上《认识矿物的性质》时,有三位教师并没有按照课本的安排,每次选择两种矿物研究,一一认识矿物的性质。而是通过课件展示矿物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同的矿物。由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矿物的性质。有两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了矿物的性质后,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你喜欢哪种矿物,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设置并不在于简单了解学生的喜好,而是让学生在陈述喜欢矿物的理由时对矿物的性质进行复习巩固。而且教师还安排了教材之外的拓展活动,如了解更多的矿物性质。孙其进老师还设计了为矿物做《身份证》等实践活动,让课堂研究延伸到了课外。再如李艳老师执教的《矿物的用途》一课,设计了“说说常见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决定其用途”——“探究生活中矿物的用途”——“了解人类利用矿物的历史”——“拓展:了解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及来源”等环节,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说明了我们的科学教师在教材处理上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二、目标确定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目标设计上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从这几节课来看,在课堂目标的确定上,老师们是把握得比较到位的。执教《认识矿物的性质》的三位教师将目标都定位到用不同的方式探究矿物的各种性质,激发学生探究矿物的兴趣。执教《矿物的用途》的两位老师均将目标定位于了解矿物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意识到矿物的价值及保护它们的重要性。几位教师根据目标定位选择了不同的教法。



三、教法选择



教为学服务,在本次活动中,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如刘娟老师上《认识矿物的性质》时,使用了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分组探究,集体汇报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各组有足够的时间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再加上教师的不时指点,探究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四、教学评价



科学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几节课中,老师都能努力地做到评价以激励为主。尤其是孙其进老师的最后一段教学评价非常精彩。以下是其中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矿物,那么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喜欢金刚石,因为它是最坚硬的矿物。



师:希望你也能做一个像金刚石一样坚强的男子汉,好吗?



生:我喜欢水晶,因为它很美丽。



师:你是一个爱美的孩子,相信你一定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加油!



生:我也喜欢水晶,因为它是透明的。



师:老师想你一定也有一颗水晶般纯净的心。



生:我喜欢赤铁矿,因为它能炼铁。



师:你喜欢朴素而有用处的赤铁矿,老师仿佛看到了你朴素的外表下掩盖的那颗乐于奉献的心。



……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像诗一样优美,学生特别愿意得到这样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将矿物的性质与做人联系起来,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的教育。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科学课堂上,有些教师还存在着一种“为评价而评价”的倾向,评价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什么时候需要评价”“你的评价能否有效地激励学生”“你的评价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是我们科学教师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五、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科学课程教师们都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着这些教学理念,这几位教师也不例外。教学理念的更新无疑是课改过程的一项革命,但是教学理念的落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组学习、实验探究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不代表我们就真的领会了新课标理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应是我们每一节科学课努力的目标。如上《认识矿物的性质》这节课时,三位教师都最终引导学生确立了研究“颜色、形状、透明度、光泽、软硬”等性质,这是教材上提出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都是观察,用小刀刻,用指甲划等。实际上,学生们在四年级时就学习了《观察》,知道常用的观察物体的方法。教师完全可以从观察方法入手,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矿物的性质?除了看,摸、闻等方法都可以用于研究矿物的性质。这样学生便可以探究出更多的如“光滑度”“气味”等性质。这样才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又如一位老师执教《矿物的用途》时,本来设计的是分组研究矿物在不同领域的用途,可是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资料时,可能是为了保证每个领域都有人研究,就给每个小组确定了研究的内容。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老师给定的资料里寻找老师提出的问题,看起来热执闹闹,实际上本应该学生亲历的探究过程却由教师包办了,这样的探究是有疑问的。



六、教师素养



科学教师应该是一名最有学识的教师。因为科学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涵盖到多门学科,这就对科学教师的知识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科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否则在课堂上就有可能出现错误。在这五节课中,教师就出现了这样几个小错误。1、将矿物岩石化石标本盒中的标本都当成矿物标本,以致于学生把页岩也当成矿物,汇报时教师没有进行纠正。2、有学生说“铅笔芯是用铅做的”,教师评价为“对”。3、学生回答“你知道哪些常见矿物”时说到“钥匙、小刀”,这是很明显的混淆概念,教师也未能指正。



科学课程的改革道路注定是曲折的,我们这些科学教师就如那山路中的跋涉者,坚持不懈地朝着山顶攀登。不时回头望望,会发现,在那崎岖的路途中,我们已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或许我们刚走出起点不远,但只要有目标,相信我们会越来越靠近目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14:56
精彩,有时会在“意外”中生成
绍兴县马鞍镇校 傅仁金
  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教师的一举一动,一憋一笑,学生的随心所欲,随心所问,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无限精彩,给人意外的精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设,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可以在动态中生成。



如教学《我来造一张纸》,我先让学生在了解古人是怎样造纸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来造一张纸。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造一张纸?



生: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造纸的方法(教师介绍造纸的方法)



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就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餐巾纸开始制作吧!



课上到这里似乎非常顺利,可就在学生拿出餐巾纸准备撕碎的时候,一向喜欢“自由发言”的徐建一同学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好端端的一包纸把它撕掉,这是在造纸还是在浪费纸呀!”



“是啊,这也太浪费”了!在短暂的安静后,马上有同学低声响应道。



这时,班里的同学你一句我一句,课堂上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课怎么往下上呢?我犹豫了一下说:“大家静一静,看来,同学们都懂得要珍惜纸张,不应该浪费这非常好!那我们今天用什么材料来造纸呢?”



“老师,废报纸可以用吗?”



这学期有的同学不就有《绍兴晚报》、《小学生故事报》吗?这些报纸同学们早就看厌了。用这些废报纸不就可以变废为宝吗?想到这里,我就叫同学们用废报纸造一张纸。



在课的最后,有学生提出:今天我们用废报纸作原料造出的纸是花斑状的,为什么造纸厂用废报纸造出的纸却是白色的呢?我鼓励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或到图书室查资料等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课堂中,针对用什么材料来造一张纸的“意外事件”,教师课前预设是用餐巾纸来造一张纸,让学生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来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纸张。但学生突然提出“把餐巾纸撕掉太浪费了”。是强化“预设”,还是顺应“生成”?如果强化“预设”,势必扼杀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力,科学教学就少了生机和魅力。因此,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但使学生经历了一次生动的造纸过程,而且还受到了一次变废为宝的节约资源教育,民主、平等、宽容的情感态度熏陶,在课末还生成出了新问题,课堂教学的终点又成了学生继续学习的起点,高潮迭起,延至课后,增大了教育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认识”,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互动、富有个性的知识再创造过程,使课堂异彩纷成、充满活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5
爱心、耐心,融化“坚冰”
四川省绵阳市剑门路学校 马 红
我的班上,有一位让我特别头疼的学生李某,男,12岁,个头偏高,不爱整洁,粗言脏语,纪律散漫,经常惹事,学习习惯差,成绩平平。父母外出务工,由70多岁的爷爷(孩子父亲的二叔)照看。



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在去年的秋季。



一天下午临近放学,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同事宋老师急匆匆地跑来:“马老师,不好了,你班李某把5.1班的学生周某的头部打伤了……”“什么?”我的脑袋“嗡”地一声。要知道,目前的学校,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压倒一切,发生“流血”事件,这还了得!



我心急如焚来到学校医务室,校医建议送往上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和处理。可是李某的爷爷一时半会又联系不上,伤者的小姨又催得急,我迅速叫了一辆出租车,把周某送往绵阳中心医院。到了医院,周某的小姨只是一味地埋怨我,那架势好像是我犯了罪。听着指责,我忙去给孩子挂号、交费(自己掏钱垫着)、取药……



医生把周某的伤口处理结束时,我平时乘坐的班车已经收车了(我住在离绵阳城10公里左右的乡镇上),想到还在可怜巴巴地等着我去接的儿子,心里一种苦涩。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顾不上吃饭,就赶紧与远在外地的李某父母联系,经过反复沟通,李某父母终于答应支付伤者医药费,卡上才充的20元电话费也洗白了。我的心里始终激荡着一种莫名的苦涩。



    后期的换药及CT检查,我和我班的“一把手”还得陪着。



尽心尽力、诚惶诚恐地做好善后工作,仍然免不了挨板子——学校通报批评。此时的我,真像霜打的茄子——奄兮兮的,显得那么无奈与郁闷。



为了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我教育李某。怎么教育?轻声细语还是“狂风暴雨”,我思索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中午,我找到李某,和颜悦色地告诉他:以后遇事要冷静,不能盲目冲动。同时我告诉他:你的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让你父母损失500多块钱,你父母挣钱也很不容易啊!同时你给我们班级抹了黑,知道吗?这次的错误马老师原谅你,希望你及时改正自己的坏毛病,把精力、把心思多多用在学习上,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书写漂亮、穿着整洁、谈吐文明的儒雅小学生。谈话结束时,李某说了一句话:“谢谢您,马老师!”看得出他的真诚与感激。



我深深地知道:对于李某这样的问题学生,你若对他一味指责,大声训斥,很可能会激起他的逆反心理,导致破罐子破摔的严重后果。我也明白:对于李某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要反复抓,抓反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耐心、爱心,将会融化这类“坚冰”。



从这以后,我更加关注李某,时刻盯着他,稍有不良举动,就及时制止,频繁给他敲响警钟,快到一个学年了,我明显感觉到李某变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书写好多了,脏话少了……



李某进步了。我心里有了成功的喜悦。这喜悦凝聚着一个班主任对学生无私的爱,洋溢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6
关心了该关心的,忽视了不该忽视的
四川绵阳市剑门路学校 马 红
案例:



一天中午,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教室门口伤心地哭泣。学校张校长走了过去,“孩子,谁欺负你了吗?”孩子好似找到了救星,哭得更伤心了,“张校长,我今天摇了小树,同学们都批评我。他们只关心小树,他们一点儿也不在乎我的感受……”听着稚嫩的童声,瞧她委屈的样子,我们陷入了深深地思索。



反思: 



很多时候,我们的很多教师,批评犯错误的同学,总是高声指责,大声训斥,希望立竿见影,然而事与愿违。我们只注意到了错误的后果,忽视了纠错的对象(高级动物——人),看到学生犯错,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忽视了犯错孩子的感受,只知劈头盖脸地训斥。



“他们一点也不在乎我的感受!”真是童言无忌!案例中摇小树的孩子一语道破天机,指出了我们在教育、批评犯错误的孩子时,做了很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甚至做了让孩子走向离我们期待的目标越来越远的助推器。



在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时,我们一定要考虑犯错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考虑他们的感受,选择适宜的方法批评教育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训斥,必然造成学生的反感,心理压力过重,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



我们在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时,也不适宜喋喋不休,甚至几个教师齐上阵,轮番“轰炸”学生。那样也会造成反感和对立。



在批评犯错的学生时,我们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他们,用平和的心态热情地和他们谈心,含蓄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当然有些错误还是需要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提出相关要求。让他们心服口服,把要我改变成我要改的积极态度。纠错效果会更好。



总之,要用教师的耐心去教育他们,用教师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教师的责任心去帮助他们,启迪学生的心智,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6
在和谐中构建有效的科学课堂
湖北省宜都市实验小学 李红军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和谐共创的意义过程。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和谐的。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将它贯彻于我的教学之中,一年来,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在和谐中营造着有效的课堂,体验着探究的快乐。



一、和谐而平等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有效教学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愉悦、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彰显学生的个性。



我在课堂中首先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从不吝啬微笑,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谐。其次,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商讨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水平高低,有无道理,都予以尊重和鼓励,平时也经常作为学习的一分子介入到某一小组中,充当选取实验材料的角色,为探究步骤献计献策,把学生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这样,不仅为这个组学生探究的成功或创新提供后援,同时也更好地激励其他组的同学奋发争先。再次,教学中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个性才能解放,思维才会开放。个性解放了,学生才敢质疑,思维开放了,学生才能质疑。所以,只有积极创设和谐而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才会主动的去探索新知。



二、和谐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原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固定的标准,是人的身心和精神充分发展的天敌。”其实他反对的是教学目标受“知识中心”的束缚,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完美整合。我在《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课的教学中,首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关注生活现象,然后鼓励学生大胆生疑,激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共同确立教学目标:(1)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调查数据的简单分析。(2)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3)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和全世界的重要性。认识到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这些目标不仅符合课标、教材、而且来源于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学生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适合自我发展的个性目标,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和谐而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和谐开放,是指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创新的处理教材,使学生在新知识的探究和发展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新教材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反映了科学领域的新进展,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教材,但同时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有开放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以外的领域适当拓宽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内容向教材以外拓宽的领域主要有:(1)知识点的拓宽。教师可以依据教学上的一些知识点,适当补充一些课程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如《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课中我为学生的活动设计的“知识链接”有教参上的,课外读物上的,杂志上的以及生活中的科学知识。(2)科学信息的拓宽。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注意了适时引入充分体现空气质量的信息,教会了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得最新的更丰富的知识。(3)学科间的拓宽。加强科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衔接,如社会调查组的学生就汽车尾气问题对初中的化学老师进行了采访,这就打破了学科内容的自我封闭,走向了开放。(4)学生自我拓宽。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他们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如学生对他们生活的教室、居室的空气质量的探究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自主选择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活动贯穿始终的教学特点。



四、和谐而有效的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的三大亮点。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当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讨论等方法明确活动的具体任务,需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注意哪些问题,用什么材料,要达到什么目标。比如研究《声音的产生》,如果没有交待清楚任务,没有细致的研究方案,学生可能就会在自己制造的各种噪声中玩一节课而没有收获。同时任务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这样学生就不会无所事事,每人都参与到活动中,都向着目标努力,而不是旁观者。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学生活动的进展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材料,暂时用不到的就不急着发给学生,以避免材料对学生的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没有基础的活动,该指导的还要指导,但又不干涉学生的自由,积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和探究方式。



总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做到“思考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提;探究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定;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掌握如何,让学生自己评”,让学生在调查中学,在收集中学,在活动中学,在交流中学,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和谐而积极的教学评价



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和谐课堂的前提。在学生活动时,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适当的竞争机制来调动各个学习小组的积极性,让他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组合作得好,完成得好,速度快。学生为了获得成功与胜利,会更加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从而形成紧张有序的课堂氛围。又如半学期对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一个小结评价,如评选科学学习之星、优秀科学记录本、优秀科学小组长等。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对整节课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发展进行自评,发现自己的优点,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填写在科学记录本上,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利于老师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潜力。为了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环节,我还经常引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也提倡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



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和谐而平等的师生关系,制定和谐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拓宽和谐而开放的教学内容,构建和谐而有效的合作探究,形成和谐而积极的教学评价,这正是我们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只要我们沿着和谐这一学生全面发展的跑道,做从容的引领者,和谐的魅力就能在课堂中得以展现,从而构建和谐而有效的科学课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6
爱,其实很简单
四川省绵阳市剑门路学校 马 红
2007年暑假,我考调成功,实现了进城工作的愿望。



8 月 30 日早上,起了个大早,“辞妻别儿”,颇有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沾沾自喜。 上午去学校报到,下午就被“赐官”—— 5.2 班班主任。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 5.2 班,名气可响了!五年不到,科任教师“走”了一茬又一茬,班主任换了五任(我是第六任班主任)。学生“出口成脏”是常事,动手伤人很平常,清洁纪律一团糟,课内课外都疯狂,问题儿童有两名,课上课下都扰人。



我就讲讲胡某的故事吧!胡某,女,13 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她自己患有癫痫,时有发生。



一节课上,我正讲得神采飞扬,突然“嘭”地一声,有人大叫:“又发病了,又发病了!”很多女同学都惊慌地向教室后面涌去。眼前的一幕让我既同情又害怕:胡某倒在地上,浑身抽搐,脸上十分痛苦,嘴角有白沫溢出。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心里也挺害怕,但是我又很快镇定下来,鼓起勇气,走下讲台,准备上前把她扶起来。班长彭某急忙制止:“马老师,这种情况不能扶,等会儿她自己就会起来,以前都是这样的!”“以前都是这样!”我心里为之一震:这孩子真是太可怜了!就在这时,一嬉笑的声音传进我的耳膜:“好看,才好看哦……”“什么!还好看!”我“粗暴”地打断了调皮孩子的话语。



过了好几分钟,胡某的抽搐终于停止了,人也渐渐地清醒了,但是我感觉好像过了一个世纪。她挣扎着想站起来,但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我伸出手,想帮帮她,胡某看了看我,那眼神分明是感谢、感激,还有感动,但硬是摇了摇头。我猜:她可能是担心吓着我吧!她又试了一次,这一次她成功了。只见她的右手吃力地抓着课桌,颤巍巍地向上挪动着身躯,她终于站起来了,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快伏下休息吧!” 看着面前的胡某,我的眼角湿润了。多么坚强的孩子,多么可怜的姑娘!回想着刚才调皮孩子的话,我觉得应该与孩子们交流交流了。



“孩子们,胡某她多么坚强,多么勇敢。她如此痛苦,仍然坚持上学,坚持自己爬起来,可我们有些同学竟然还嘲笑她,大家觉得对吗?”我的目光从调皮生脸上掠过。“胡某生了这种病,她可以选择吗?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她肯定会选择与同学们一样健康的身体。胡某得了这种病,已经很痛苦了,作为她的同学,我们没办法帮助她,有人还嘲笑她,我们这不是在往别人伤口上撒盐吗?……”



说着说着,我的声音哽咽了。教室里空气瞬间凝固了似的。教室后面传来了啜吸声。调皮捣蛋的孩子也低下“不可一世”的头,好像在反思着什么,又好像在祈祷什么。



后来,时常可以“偷窥”到一个身影从我办公室的窗前晃过,真是“雁过留声,水过留痕”,桌上多了橘子、苹果,还有小卡片……



其实,有些爱不一定要说出来,也许就是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他们就已经足够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6
给学生犯错的机会
浅谈班主任如何转化“问题学生”
山东省莱州市实验小学 李许芳
“问题学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学习、行为、思想、心理等方面表现出不良倾向、困难或不适应现象的学生,转化问题学生,是班主任一项重要工作。



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教师对“问题学生”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l 把“问题学生”安排在远离教师的角落。



l课堂上很少注意他们,对他们面带微笑,或叫他们回答问题。



l  当他们回答正确时,很少给予表扬



……

以上这些微妙差异,都会使“问题学生”敏感地感到不公平,从而降低他们学习动机,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作为班主任要抛弃以上的错误作法,平时要留心观察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及思想,用爱心、鼓励和宽容纠正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



笔者仅以以下几个方面谈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给孩子一些温暖,用爱心溶化孩子冰冷的心灵



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则寓言:寒风和太阳打赌,看谁能让行人先脱掉外衣。寒风使出浑身的力气,拼命地吹呀吹,可是风越大,行人把衣服裹的越紧;轮到太阳时,它不慌不忙地洒着阳光,暖洋洋的照着行人,行人感到热了,于是脱掉了外衣。



教育也是如此,严厉换来的可能是敬而远之,苛刻换来的可能是冷漠敌视,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小小的表扬,都会触动这些孩子的心灵,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



我班中有个叫陈志龙的男孩,刚开学时,我就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上课时随便说话,顶撞老师,不参加集体活动,安排他做值日不见人影。我试着与他交流,他表现的很冷漠。经过调查发现,陈志龙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敏感的孩子,但他父亲脾气暴躁,动辄对他打骂,养成了他叛逆、我行我素的性格。看到这些,我非常同情他,从此,对他特别留意,上课时经常请他回答问题,无论回答的对否,总是微笑面对他,鼓励他表达自己的见解,增强他的自信心;课后经常找他谈心,了解他的思想、生活、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一次他生病住院了,我发动班里的同学给他制作慰问卡片,并代表全班同学送给他,安慰并鼓励他早日回到同学们中间。读着同学们的留言,陈志龙流泪了……陈志龙渐渐地变了,变得懂事了,班里的工作抢着做,在为得白血病的沙建新同学捐款活动中,陈志龙第一个带头捐出自己口袋中所有的零用钱,看到这种情景,我很受感动,同时也感到欣慰,当众大大的表扬他是个有爱心的学生。



二、给孩子一些鼓励,为迷途的孩子点亮一盏明灯



“问题学生”对别人缺乏信任,对自己也缺乏信心,许多时候,他们会觉得我就样,改不了了。所以要给予问题学生鼓励和期待。鼓励他们取得的每个细小的成功,期待他们会做得更好,就为孩子点亮了心灵的灯盏。



在教育过程中,对问题学生所做出的努力,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给予诚恳的鼓励,并对他寄予厚望。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夸奖的话常被人无意中记在心上,即使不能够从理性上加以解释,仍然具有支持鼓舞的力量。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外来的对教育主体的期望,可以转化成一股巨大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主体对目标的追求和实现。因此,在问题学生转化过程中,鼓励与期待起建设作用,而惩罚、埋怨起破坏作用。



刘鹏因参与打架被学校通报,我找到他说:“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关键是犯了错以后怎样改正。我知道你有时候自己管不住自己,但只要你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我们大家都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好学生。”并且告诉他,在我的眼里,他有许多优点,如做事用心、认真,为人真诚,等礼貌等。刘鹏听后表示他一定会改正缺点,请老师放心。后来,刘鹏被大家选为小组长,在他的带领下,他们小组每次卫生评比都是级部第一,年终他被评为优秀团员。



三、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问题学生在改正错误过程中,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俗话说:心急吃不到热豆腐。一些有了坏习惯的学生,在改进错误中常常会出现反复,所以要学会宽容,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著名的历史学家欧文说过: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



请看下面的案例:



某生又迟到了,A老师亲切的说:“快请进,上位坐好,下课找我说明原因,希望下次你能早点到。”B老师怒目而视:“怎么又迟到了,我看你是屡教不改了!”



很显然,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育人效果截然不同。A老师的教育方法显然是可取的,符合素质教育。B老师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应摒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一味的苛责和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我们手持爱的灯盏,用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我们的鼓励,为他们的每次进步喝彩;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我们的宽容,使孩子们在一次次跌倒后又一次次的站起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6
尊重事实 勇于质疑
对“胡萝卜是浮还是沉”的反思
浙江省绍兴县马鞍镇校 傅仁金
开学第一天,在上新修改的教科版科学“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有两个小实验,一个是橡皮沉的实验,一个是萝卜浮的实验。我在教学萝卜浮的实验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以下是教学实录:



师:刚才我们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发现了胡萝卜是浮的。现在我们先预测一下,把胡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还会浮吗?把它们切的更小会怎样。



在学生预测还会浮后,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后,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生1:我们组的胡萝卜还是浮的。



生2:我们组的胡萝卜是一头浮一头沉。



生3:我们组的胡萝卜全沉下去了。



生4:我们组的胡萝卜很奇怪,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都是浮的,切成胡萝卜丁却是沉的。



生5:我们组的胡萝卜切成块的是浮的,可胡萝卜心却是沉的。



生6:我们组有头的胡萝卜是浮的,有尾的小块胡萝卜却是沉的。



课前,我也试做了实验,发现胡萝卜是浮的,课本上也说是浮的,而且是以这个材料作为经典实验来说明“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减少,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变的”。我一脸惊愕,一时不知所措,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联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密度有关,我想胡萝卜上各部分的密度是否一样。我马上拿起学生水槽中的几个胡萝卜片,仔细观察,发现胡萝卜各部分的梳密程度不同,我又快步走到仪器室(就在实验室旁边),拿来了几个放大镜。说:“老师在课前也做了这个实验,发现大块的、小块的胡萝卜都是浮的,课本上也说胡萝卜是浮的。现在同学们做了这个实验,发现有的组胡萝卜都是浮的,有的组胡萝卜一头沉一头浮,,头沉一头浮萝卜都是                     有的组胡萝卜大块的是浮的而小块的却是沉的,有的组大块小块的胡萝卜都是浮的,只有胡萝卜心才是沉的。那么胡萝卜到底是浮还是沉?是我们实验操作过程出了问题,还是胡萝卜本身出了问题?”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答才好。这时人称“小精灵”的许鹏飞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胡萝卜切面上颜色深浅不同。”另一个小调皮翁博站起来也说:“老师,我发现胡萝卜切面上有的地方有小泡泡,有的地方没有小泡泡。”



看到这种情况,我又拿出放大镜,对同学们说:“你们先用眼睛看,胡萝卜切面上有什么特点?再用手压压胡萝卜的切面各个部分,感觉有什么不同?最后用放大镜观察胡萝卜切面上有什么新发现?”



通过观察讨论,学生们认识到胡萝卜切面上各个部分疏密程度不同。用手压,疏的地方手感较松,密的地方手感较实。用放大镜观察,切面上有的地方有气泡。我说:“有的胡萝卜里面气泡多,有的胡萝卜里面气泡少。同一个胡萝卜的萝卜心里面气泡少,其他地方气泡多。萝卜头里面气泡多,萝卜尾里面气泡少。”



还没等我说完,聪明的姚飞就说:“气泡多说明里面空气多,气泡少说明里面空气少。胡萝卜产地不同,品种不同,结构也不同;同一个胡萝卜各部分的结构也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沉浮也不一样。”



至此,学生对胡萝卜为什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完全明白了。



反思



1、尊重事实,科学思维



新课程强调,“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主动的探究者、研究者和发现者,他们亲身经历着真实的探究过程。教师是“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而对胡萝卜有的浮有的沉这一铁的事实,我不是一味地按教材的思路教学,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胡萝卜的切面,用眼睛看,用手压,用放大镜观察。  



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让他们懂得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和正确的科学观。



面对胡萝卜出现的新情况,我不是按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而是及时抛出了新问题:“为什么胡萝卜有的会浮有的会沉?是实验操作中出了问题还是胡萝卜本身出了问题?我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胡萝卜的切面,并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增长,全面分析问题和严密的推理能力得到训练,促进了学生科学逻辑思维的形成。



2、精心准备,勇于质疑



教师事先虽然准备了材料,也经过了课前试做,但由于材料的质地不同,实验是否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教师应对准备的实验材料经过反复的试做,做到心里有数,保证实验的成功。如果课前能发现这一问题,及时地把胡萝卜这个材料改成苹果等其它浮的材料,那么教材的意图“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改变的。”就能顺利实现。



科学课是严密的,不能给学生留下模棱两可的不科学的结论。所以,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认真地准备,要亲自做一做,多做几次,观察一下操作方法是否恰当,实验时间是否充足,活动材料是否科学,实验难度是否合适。如果发现教材中有不合理的内容要勇于质疑、勇于修改,因为我们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给学生提供足量而合适的有思维价值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不要凭着生活中的经验对所做的实验定势化,也不要给学生产生科学课太神秘、太困难、无法弄清楚的错觉,不要给科学课留下缺憾!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7
走出教室天地宽
——刍议科学课室外教学
山东省寿光市后疃小学 吴德全
为了按照科学的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加强小学生科学知识的教育,教材和教法就需得作相应的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针对《科学》教材实际,结合农村实情,我们曾开展了科学课室外教学模式。学生对室外学习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真正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乐趣。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在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上,都有显著的提高。



一、室外教学内容选择原则



室外教学,特指在教室外进行的教学活动。我们把整套科学教材中自认为适合于室外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尝试。我们发现,科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采用室外教学“出力不讨好”,而有些内容则是“事半功倍”。



室外教学的特殊性(组织难度大、教学投入多……)决定了进行室外教学的严格控制。教师要确定哪些内容应进行室外教学,那些内容不适合室外教学。应从对某一教学内容采用室内或室外教学的“能否替代”、“学生发展状况”、“对今后学习的指导意义”等几个层面去把握。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符合到室外教学的内容有《土壤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食物》、《岩石》第一教时、《奇妙的护身术》第二教时等。



二、室外教学的优势及弊端



实施室外教学,是为了弥补室内教学的“先天不足”。它有哪些优势呢?让我们先来看“软体动物——认识蚯蚓”室外教学课例。



上课一开始,同学们带着放大镜、镊子等材料在花坛边集合。教师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找到蚯蚓的藏身之处,然后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情况、习性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一切问题。接着,同学们自主探究。后师生围坐在草坪上研讨。结课时,教师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与之相关的内容。



优势分析:



1、开放性。在室外,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学生活动是开放的,教学组织、教学要求、教学时间都是开放的。学生在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他们的思维开放,教学结果必然开放。



2、直观性。此时,蚯蚓的一切尽在学生眼前,他们 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用自己的头脑来想。这是任何一种教学媒体所无法替代的。



3、自主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坐着、蹲着、趴着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问题;同学们可以互相研讨,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在这种自主学习中,学生随时都可能迸发创造的火花。



4、协调性。大自然是“百科全书”,而要读懂这本“百科全书”,学生必须全身投入,细心观察、积极动手、潜心思考。真正实现了“知识、能力、兴趣”的统一,促进了学生的协调发展。



弊端分析:



在看到室外教学优势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回避其弊端。只有正视室外教学的弊端,才有益于室外教学的顺利开展。室外教学存在着师生发生安全事故可能性变大、教学组织难度增强、学习效率相对降低等弊端。



三、室外教学实施策略



室外教学就其本质,仍是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由于室外教学的特殊性,如天气状况、周边环境等对教学影响甚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尤其要在安全性、灵活性、效益性上作好文章。



1、安全性。室外教学比室内教学安全系数低是由教学环境变化、学生心理变化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在实施中,我们一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二是精挑细选室外教学场所;三是强化班干部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室外学习的全程管理。



2、灵活性。室外教学的灵活性,包括教学时间灵活性和教材处理的灵活性。教学时间的灵活性,一是不被40分所束缚,在控制学期科学课教学活动时间的前提下,教学时间由教师自主决定。二是根据实际情况提早或推迟某一内容教学时间。有的是临时调整的:如原计划第二天执教《彩虹》,可偏遇阴天;有的则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编排顺序进行调整。如为与农事配套,在教学《秋天的果实》一课时,我们结合本地盛产葡萄、苹果、桃的情况,把教学内容放到果树结果时节来教学,把果实作为重点认知对象。在执行“识别果实的色、形、味等不同特点”这一重、难点的基础上,强化对果实生长情况的了解,弱化果实贮藏这一环节的教学。



3、效益性。一开始时,我们发现,学生在探究时场面热烈,但研讨时常不得要领,经常造成不应有的时间浪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①成立学习小组,加强组内合作与组际合作。②优化教学媒体。教师使用话筒,保证学生能清晰的听到教师讲的每一句话;及时出示挂图,以落实知识重难点;提供学具,保证学生探究活动持续深入。



③师生共同坐在一起,方便师生交流。



四、室外教学基本模式



一种教学思想要转化成教育实践,必须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来实施。在这样的室外教学中,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不是来向老师贩知识,教师也不是向学生灌知识,而是师生共同研究,两个积极性都发挥起来。如教学《彩虹》一课,上课一开始,师生列队教室外白墙边。教师用实验演示彩虹,学生观察彩虹组成;而后学生利用学具(盛满水的盐水瓶、灭蚊喷枪等)试做人造彩虹;小组交流总结成败原因;最后师生共同研讨彩虹形成的条件,分析自然界中产生彩虹的原因。  



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程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以教学内容、学生实情、学习条件、外界环境等因素为依据,实事求是的设计教法,处理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推进常识室外教学的顺利开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7
言之有据,行之所依
——科学教学中关于证据意识培养的反思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实验集团城南校区 张 华
在本学期教学五年级科学《光》单元的拓展练习中,本人给学生准备了牛顿盘、三棱镜等物品。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材料探究和了解光在由七种颜色组成的。这个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使用三棱镜分解阳光,然后让七种颜色重新合并,出现原来的白色阳光,从而证明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顺利的用三棱镜能把光分成七种颜色。但是在使用牛顿盘将光合并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灰色,淡蓝色,粉红等颜色,不管怎样都无法将七种颜色合并成白色。我仔细查阅了网上的资料,按照比例合并,仍让无法达到白色,总有些许偏差。但教科书上仍然表明能合并成白色。本人和学生一同探究造成失败的原因,共同得出:



1、牛顿盘的旋转速度不够。



2、旋转的稳定性不够。



3、颜色的配比无法实现精确配比。



综上原因,可能无法合成白色。学生和老师达成一致共识: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能分解及还原。一堂课下来,总算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在五2班和五3班教学结束后,在五1班教学是却遇到了问题。有一位学生提出:我们科学探究要证据,但我们没有证据证明七种颜色能合并成白色。所以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不能成立。而且,通过三棱镜分解出现的七种颜色,会不会是三棱镜本身的色彩,经阳光投射出来的呢?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才意识到我错了。在要求学生一切要有证据,让证据来说明问题的同时,教师做到了么?教师不需要证据意识么?



“言之有据,行有所依”是我们科学探究的灵魂,教师在要求学生之前,应当自己建立足够的证据意识。没有证据,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虽然学生知道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但我们教师没有帮他们找到一个确实的证据,而用一句“这是科学家研究出来的”来强加于学生,我们的科学教学还有意义么?我们教师要时刻树立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以自己为表率,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痛定思痛,我在教学完毕后。重新研究教材,参阅各种书籍,终于发现比使用牛顿盘更合适的方法: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汇聚光线的特征,将三棱镜分解出来的七色光用放大镜汇聚成一点,就可以将阳光还原。于是我又重新教学了这一课,并且让学生也了解证据的重要性。



这次的教学经历,让我明白寻找证据不是用一句技术有限就可以搪塞的。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教师也应到沉浸其中。把自己从教师的角色转换到学生的位置上去,这会让我了解更多学生思维方式,以及自己的教学缺陷。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7
天鹅的启示
在兴趣小组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思考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 艾海秋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儿童时期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好想、好学、好问、好动手,什么都要试一试,这是儿童的特殊品质,也是儿童的权利。



曾看到一则小故事,颇令人深思:在东方某个国家的一个公园里,放养着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羽,放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被放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道出其中的原委:这样能防止他们逃跑,被剪去一边的翅羽无法保持身体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虽然没有被剪去翅羽,但起飞时因没有必要的滑行路程,而老实地呆在水里……



看到这里,我在为天鹅的不幸遭遇而感到震惊与悲哀的同时,不由得想到了在课堂中的孩子。他们与这两只不幸的天鹅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或是由于成年人的主观臆断,宝贵的幻想的翅膀被无情地、不知不觉地被剪断;或是被放置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小水塘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教育者所关注,“兴趣小组”以它宽松的活动环境,灵活的活动内容和多变的活动形式不仅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适宜的教室环境,良好氛围的硬件条件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课桌椅的摆放影响到师生间的互动性和知识的获取。传统的教室空间的排列方式是秧田式,这种方式适合于教师的影响处于主要支配地位。



科学课的性质在《科学课程课标(3~6年级)》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的任务,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同时针对儿童时期特点,课程标准还指出:“……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兴趣小组作为科学课必不可少的补充,很明显,传统的教室空间已不适合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此时,就需要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室空间的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室课桌椅用马蹄形或矩形,可以增加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减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感。马蹄形适合于师生交流较多的活动,矩形排列适合学生互相讨论的活动。由于低年级课堂活动多,有些课程,如果教学需要,甚至可以撤掉桌椅,以便空出足够的空间,便于学生充分活动。例如《影子》一课,这一课是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影子、改变影子。考虑到这一课主要由活动构成,因此在课前我便将孩子们的桌子撤掉,只将椅子摆成马蹄形。课堂上的分分秒秒我已不能清晰地刻画,只有孩子们在宽敞的教室里忘情地游戏、激烈地争论时那一张张兴奋的小脸在我眼前来回地晃动……



二、激发想象,呵护孩子幻想的翅膀



良好的外部硬件环境,是学生健康的发展的必备条件,固然重要。但对学生发展起根本性作用的,还是软环境的创设,这就需要教师要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真正将孩子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主体来看待。



(一)以情激情,为孩子撑起一片想象的天空



小学科学课课程面对的是正处于童年期的儿童。童年期儿童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勤奋”对“自卑”。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如果有成效或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儿童就对自己能力有信心能形成勤奋的品质;相反,如果儿童的学习总是失败或受到否定,那么,儿童就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从而形成自卑的性格。并且,儿童的学习兴趣具有笼统和不稳定性,常常受教师本身的影响,如果教师耐心、和蔼、幽默,儿童就会对学习很感兴趣。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而丰富的想象,这一儿童时期宝贵的思维财富,就需要教师格外珍视。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孩子的思维,以情激情,为孩子撑起一片想象的天空。



例如:在认识杠杆这一简单工具前,我利用校园内废弃的水泥井盖创设了一个真实情景,请学生想办法把这个沉重的井盖移走。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纷纷用自己的方法跃跃欲试。不仅在实践中体验了杠杆的作用,还将一根简单的木棍进行了改装,使之更具有实用性。



(二)拓宽思维,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活动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比如在认识植物“辣椒”的学习中,将内容拓宽,组织学生用各种方式来认识、了解辣椒。有的孩子用橡皮泥捏、有的用画笔、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手撕;了解了辣椒有不同颜色和形状后,孩子们又大胆想象,创造出了许多形状各异、颜色丰富的辣椒。又如在了解“桥梁”的活动中,最后的环节是设计、搭建一座桥。在孩子们的手下,一座座我们意想不到的桥诞生了,许多孩子的创意令听我们老师都赞叹不已,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设计搭建的桥中,没有一座是相同的。



(三)想象训练,支撑起孩子幻想的翅膀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有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而在一般情况下,人脑的想象区只有15%得到动用。可见,想象力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且想象,作为一种思维能力,也像认知、理解、记忆等思维能力一样,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来得到提高。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将这种能力训练轻视甚至忽视了。要想让孩子想象的羽翼愈发丰满,就需要老师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在每次活动结束前后的几分钟时间,为孩子们出一些想象训练题。比如面对一个圆,你能将它想象成什么、开放题训练、设计未来的笔、为故事编结尾……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奥秘;爱迪生从小就"异想天开",试图人工孵出小鸡,后来竟作出了一千多项发明……想象,人类进步的推动剂,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新。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做的工作“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为了孩子的未来,也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让我们把想象的权利还给孩子,助“天鹅”振翅高飞!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7
探究,源于生活
《混合身边的物质》后续活动
浙江省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钱小颖




  “哈哈……老师,哈哈……那个、那个……松松把他的汽水给我们小组的同学喝了……哈哈……真好笑、真好笑……”




“慢点儿说慢点儿说,等等,让大家也一起来听听。”我连忙阻止他,并马上召集其他小组的同学停下手中的活儿,静听高论。“下面由松松亲自给我们讲讲他推销汽水的经过。”



……



这是怎么回事儿呀,这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市场上啊?这么热闹,还推销汽水呢。



原来这是我们三年级科学课《混合》单元的拓展知识“自制饮料”的活动正在进行中。



在学习了《混合身边的物质》之后,孩子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混合物,并且也了解了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但是孩子们对于“混合”似乎情有独钟,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一次又一次地做起混合的实验。完成之后,还会乐滋滋地告诉他人,这是某某和某某的混合物。



混合,再分离;混合,再分离……这样的实验,在我们成人眼里,肯定觉得索然无味。同样的实验,孩子们的态度为何如此不同?至始至终孩子们都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在观察过程中非常细致,在混合实验中更是精彩,他们不断地搅拌,以为这样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大概就是儿童化的研究科学吧!



看着孩子们执着于探究活动,我非常感动。也正是因为孩子们的执着,让我在他们提出要研究单元后面拓展知识——我们的饮料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而孩子们自发提出的探究活动,正是可以利用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进行。如此决定,既可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又可趁机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和孩子们简单商量了一下,决定动手试做拓展知识中介绍的“自制汽水”。



刚上课,我把制作汽水的过程简单介绍了一番,因为孩子们自己提出的,所以事先他们早早儿地就看过书上介绍的方法。了解全过程后,学生们也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了:用天平称量小苏打,装入空瓶溶解,加入“调料”混合。没有柠檬酸,怎么办?我想了一招,用醋代替,只不知效果是否如就。于是,最后加入一定量的醋。哇,气泡出来了,盖上盖子,等上十几分钟就可饮用了。看学生们动手的样子,个个都像专业的,却不知味道如何。



等了十来分钟,学生早已按捺不住,询问了我好几次:时间到了吗?可以喝了吗?大约过了一刻钟,我宣布可以尝尝了,我话音未落,孩子们个个迫不及待地旋开了盖子。可是旋开盖子后,有的学生却犹豫了,“老师,这真的能喝吗?”“味道不会很怪吧?”“不知道好喝不好喝?”呵呵,心情可以理解,大家都没尝试过嘛。于是我宣布,老师身先士卒,可以先尝尝每个小组做的味道。刚说完,一个杯子就伸到我眼前,这小家伙,动作可真快。一尝,味道还不错,就是少了点汽水的味儿,“嗯,挺好喝,就是汽不够多”。听了我的评价,这柠檬汽水的主人可高兴了,自己也急忙品尝起来。又递来一杯子,哇,什么怪味儿?我差点吐出来,看着我皱眉的样子,这学生也胆怯,自己死活不肯品尝,任我们其他人怎么劝也不肯。还是边上的女生一副勇敢的样子,尝尝怕什么,科学实验不都要有点儿牺牲精神吗?



尝遍了各个小组的汽水,味道不一而足,有想一饮而快的,也有喷口而出的。我与学生商量,可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品尝,让他们评评你们做的汽水味道如何,然后可以再把味道改良一下。松松做的汽水味道很怪,真是太难喝了,他们自己小组的同学都不敢尝了。于是,他在教室里到处请人喝汽水,于是就出现了最初的那一幕。据松松后来描述,那个喝他汽水的同学尝了一口呲牙咧嘴大呼上当。其他学生也纷纷向我描述推荐给同学喝过后的反映,有同学评价好喝因而喜滋滋的心情,也有怪味儿被人尝到后如恶作剧般的窃喜。不过窃喜归窃喜,一会儿还是认认真真地研究如何改良味道。



看着一张张不同程度的笑脸,我想他们今天可算是最高兴的一节课了。《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科学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散发着生活气息。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回顾课堂,虽然可能并不精彩,但却是孩子们自发学习,自主探究,亲自体验的过程。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在这样的情景场中被激活,这才是具有真正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才是有效、有意义的学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7
科学课教学重在有效反思
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镇孟集小学 张叶生 刁忠杰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思考,那么,即使是有“3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30次重复”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教学” 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丰富自我素养,进一步充实自己,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优化教学,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有效补充活动。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为此,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呢?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去进行。




一、写成功之处



写自己的教学机智。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教师总有得意之处:或启发得当,或例证精辟,或情境创设成功,或过渡语言生动,或“灵感”顿悟……,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归类整理,势必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大有益处。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写学生创新和独到之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灵感”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精彩的问答、创新的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宝贵材料,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教学峰点。



二、记教学中的“失”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材因素处理不当、偶发事件估计不足、课堂气氛调控不好等情况。所以我们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并分析出问题原因,研究解决的方法,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因此,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法的运用,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应等方面,课后都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教学工作的不足,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采取措施,及时补救。如课堂中问题情景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身边的边缘生?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和做秀现象。通过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和对策。  



三、写出“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四、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掌握的过程。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并切身体验到反思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对于督促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良好的反思氛围,养成自觉反思的好习惯。因此,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不单单是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只是课后才做的事。课前反思可以明确目标,加强自觉实践;课中反思可以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一句话,时时是反思之时,处处更是反思之地。可见养成习惯在反思中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经常写好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8
也悲也喜为养蚕
浙江金华师范附属小学 江美华
我满心盼着“五一”后,学生能带回来白白胖胖的蚕,可“五一”后,却没有几个学生把蚕带回学校。这到底怎么回事?一问,学生都说蚕死掉了。蚁蚕怎么会死掉呢?还记得在“五一”前发下去时,可是好好的,是不是生什么病?我问学生。学生说,蚁蚕拿回家时就死了。拿回家就死了?这怎么可能。听完学生描述后,我是又好气又好笑,原来学生对蚕没有多少生活经验,再加上蚁蚕既小又黑,活动能力又差,很多学生以为它们死了,所以就把活蚕当成死蚕给扔了。



不过,还有一些学生的蚁蚕是被饿死的。城市毕竟还是城市,要觅寻到桑叶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找不到桑叶时,他们也只能很伤痛地看着蚁蚕活活地离去。



大多数学生的蚁蚕死了,可由于学习的需要,养蚕活动还得继续下去。怎么办?我只好又四处找蚕,后来是另一个科学教师送给我百来条蚕,我在分发给学生后,把剩下的十来条由自己亲自喂养。



当我傍晚把蚕拿回家时,蚕晃着小脑袋,显然在找寻着桑叶。桑叶,到哪里去找桑叶?我吃过晚饭后,骑了一辆自行车,四处找寻着桑树,一直骑了四五里路,还没找到一棵桑树,此时天已渐暗,我也从满心希望,渐成失望。就在我沮丧之时,有些失落地从城郊骑向城区时,无意中看到了路旁长着一棵桑树,虽然天色已暗,但我还是断定那就是我要找寻的桑树。这种到了春天,就会满树长着心形的叶子,把叶子采摘下来时,还会在叶柄的末端流出白色乳液的植物,因小时十来年的养蚕经历,我对它再也熟悉不过了。



我急切地从车上跳了下来,走近一看,不错就是桑树。



桑树,这棵失望之时出现的桑树,在解去我的燃眉之急的同时,定会让那些蚁蚕欢心,今晚它不会饿肚皮了。感谢你,桑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8
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 艾海秋
曾在杂志上看到过一篇短文,大意是在一年冬天,一位父亲需要一些柴火,他找到了一棵枯枝败叶的死树,然后就把它锯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愕的是,树干周围满是绽放的新芽,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原以为它肯定死了,现在我却看到这棵树依然有生命的活力。”于是父亲叮嘱全家,别忘了这个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李佳是我任教班上的一名学生,全校公认的“差生”。她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并且父亲智力上有缺陷,造成李佳在智力水平上比同龄人较低,学习成绩很差,经常受到调皮男生的欺负。但我问起她时,她又总说没人欺负她,真让我又气又恨,可仔细一想,她为什么不愿告诉我呢?是我不够平易近人,还是怕同学更加欺负她呢?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同学们告诉我,李佳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会干,而且很会做饭。对呀,父母行动不便,她肯定会干活,会做饭。于是在课间聊天时,我故意谈起与做饭有关的话题,她总是认认真真地在旁听着。我不禁问她:“听说你做的饭菜特别香。”她笑着自信地点点头。“有时间教教老师吧,老师可笨了,什么都不会做。”“您想学做什么呀?”她抢着问我,我很是惊讶,要知道她每跟我说话都脸红脖子粗的,这一次热情居然这么高。



从此,我经常请教她一些饭菜怎么做,有时还很认真地用笔把程序记下来,下次上课前有意当着同学们的面夸她教我的方法很好,做出的饭菜家人很爱吃,这时她笑得很得意。那些欺负她的“调皮鬼”见我如此地看重李佳,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因为她成了我的“活菜谱”了。李佳自己也似乎一下子身价百倍了,学习上也很积极,回答问题不再犹豫了。看到她一天天的进步,我心里着实地高兴,但总也忘不了时不时地就问问李佳:“今天老师做什么好呢?”



李佳的变化让更深切地我领悟到,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面对“差生”,作为教师不能粗暴地抛弃她、否定她,而要用“放大镜”努力寻找她身上的闪亮点,用耐心和爱心呵护这微弱的光点,就像在呵护一棵冬天里的树。冬天里的树需要人呵护和培养,生命旅途需要人引路和搀扶。作为教师就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冬天里的树,谁说不会在春天里焕发出勃勃生机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8
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 艾海秋
曾在杂志上看到过一篇短文,大意是在一年冬天,一位父亲需要一些柴火,他找到了一棵枯枝败叶的死树,然后就把它锯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愕的是,树干周围满是绽放的新芽,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原以为它肯定死了,现在我却看到这棵树依然有生命的活力。”于是父亲叮嘱全家,别忘了这个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李佳是我任教班上的一名学生,全校公认的“差生”。她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并且父亲智力上有缺陷,造成李佳在智力水平上比同龄人较低,学习成绩很差,经常受到调皮男生的欺负。但我问起她时,她又总说没人欺负她,真让我又气又恨,可仔细一想,她为什么不愿告诉我呢?是我不够平易近人,还是怕同学更加欺负她呢?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同学们告诉我,李佳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会干,而且很会做饭。对呀,父母行动不便,她肯定会干活,会做饭。于是在课间聊天时,我故意谈起与做饭有关的话题,她总是认认真真地在旁听着。我不禁问她:“听说你做的饭菜特别香。”她笑着自信地点点头。“有时间教教老师吧,老师可笨了,什么都不会做。”“您想学做什么呀?”她抢着问我,我很是惊讶,要知道她每跟我说话都脸红脖子粗的,这一次热情居然这么高。



从此,我经常请教她一些饭菜怎么做,有时还很认真地用笔把程序记下来,下次上课前有意当着同学们的面夸她教我的方法很好,做出的饭菜家人很爱吃,这时她笑得很得意。那些欺负她的“调皮鬼”见我如此地看重李佳,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因为她成了我的“活菜谱”了。李佳自己也似乎一下子身价百倍了,学习上也很积极,回答问题不再犹豫了。看到她一天天的进步,我心里着实地高兴,但总也忘不了时不时地就问问李佳:“今天老师做什么好呢?”



李佳的变化让更深切地我领悟到,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面对“差生”,作为教师不能粗暴地抛弃她、否定她,而要用“放大镜”努力寻找她身上的闪亮点,用耐心和爱心呵护这微弱的光点,就像在呵护一棵冬天里的树。冬天里的树需要人呵护和培养,生命旅途需要人引路和搀扶。作为教师就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冬天里的树,谁说不会在春天里焕发出勃勃生机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8
生活,让我们的科学教学更美丽
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镇孟集小学 张叶生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应该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如何上好《科学》课?以下笔者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课堂中生活化的创新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现象,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 “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再如在讲授《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两片不同植物的叶子,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找出了形状、颜色、大小、小虫子、叶脉、边缘、叶柄粗细、长短、含水量、光滑、毛多少等不同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去找不同。学生找出了薄厚、叶尖、品种、气味、声响、味道等不同。从看、闻、听、摸、尝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叶子。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实践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创新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在学生学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和鸡蛋保护器时,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废旧材料,经过设计——取材——制作的几个环节。制作成功的老师给予鼓励,总结成功的经验;对于制作失败的老师便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让他们经过多次思考,反复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生物与环境》单元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生态瓶,并试着改变生态瓶中的动物或植物的数量,观察生态瓶的变化,学生把整个变化过程都进行了仔细观察,做了详细的记录,发现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都会影响生态平衡,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对于那些酷爱科学实验课的学生来说,课堂四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有些学生在家里搞起了“破坏”,如把家里的闹钟拆开来看一看,琢磨琢磨;把玩具车拆下来拼一拼,等等。这些在家长们眼里看作搞破坏的行为,实际就是学生创新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四驱车拼装活动,学生通过将散装零件拼装成整车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三、拓展延伸中学生潜能的创新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是深奥的,似乎只是科学家们的专利。但科学来自生活,科学同样也是通俗的。小学科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玩”(即探究)的方式对基础的科学原理形成感悟。



科学课在空间上要由狭隘的课内回归生活。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内容要向生活贴近:二是教学要走出课堂,向生活空间拓展。可根据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组织学生搞好小发明、小制作、作小科学报告、写科学小童话等。一些高难度的我们做不来,就依据教材内容就地取材,利用农村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产生的废旧物品,简便材料等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许多小制作活动,如:《跷跷板》、《磁铁游戏》、《不烫手的杯子》、《雨量器》、《岩石百宝箱》、《不倒翁》等,这些制作尽管土法上马,但能使学生疑窦顿开,使学生惊叹不已,使他们信心倍增,.给学生充分的、更多的、想象创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水》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调查一些液体,调查一些液体的容积,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一汤匙是10毫升,他们在课后会利用汤匙在自己服药时做“量筒”,他们会收集瓶盖做量筒,学生会发现这些量筒很有用。通过课后调查一些饮料的体积,学生会根据自己一天饮用的水量,初步计算出自己一天所需的水分。在认识《奇妙的指纹》后,让学生课后制作一份家庭成员的指纹档案。同时,我们要提倡学生做有心人,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如酸奶瓶,饮料瓶,小玻璃瓶作为探究物体沉浮的材料。收集一些种子,树叶,纸样,小昆虫,制成标本进行展示。收集各种包装盒,作为制作我的小车,我的小船的材料。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运用生活化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小学仪器、材料紧缺的现状,激发学生变废为宝的乐趣,使我们的科学课有更多的探究材料,实验材料,让我们有更多的探究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身边的科学是探究活动的源头活水。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肥沃的生活土壤中去收获和成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5 19:08
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科学不是一个最终的定论,它只是一个过程
浙江省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钱小颖
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



终于可以“送蚂蚁回家”了,我暗暗地松了口气,《动物》单元总算基本结束。虽然一个月来和孩子们一样体验到了与“虫”为友的许多乐趣,可是太多的“为什么”,太多的“意外”,常常令我防不胜防、穷于应付。



“蚂蚁为什么会到处乱爬呢?它一定是想家了吧?这些蚂蚁原来住在哪里,让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我说道。



“对,对!”孩子们连连点头。



冷不防,“问题专家”忽地站了起来,举起手中的昆虫盒说:“老师,我这里还有一只蚱蜢,要不要放它回家?”



“当然不行,蚱蜢会吃庄稼的。”另一学生不假思索地接上话题。



“不一定,那蚂蚁对人类也没有多少好处。” “问题专家”立刻反驳。



“对,有些蚂蚁还会把木头蛀掉了。”立即有学生附和。



“蚂蚁很可爱,蚱蜢很难看。”



“不,蚱蜢也漂亮的。”



……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着他们对这个问题这么投入,我一下子犹豫了——怎么办?是立即“刹车”,按原计划组织教学,还是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探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科学课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而要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此时如果让学生进一步反思问题的焦点,这不正是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两个纬度目标的良好契机吗?此时不展开,更待何时。



于是我让学生继续交流下去,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时不时插进一句。



“老师,到底要不要送蚱蜢回家?”课临近结束,“问题专家”又一次提出了他的老话题。



“你说呢?”我反问道。



“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放它回家,也不可以。” “问题专家”似乎胸有成竹。



全班哄堂大笑。



“这话怎么说?”我继续追问。



“如果现在外面蚱蜢不多的话,就放了它;如果现在有很多蚱蜢,那只好消灭它了。” “问题专家”说完就坐下了,一双得意的小眼睛瞪着我。这时,全班同学也都静了下来,并看着我,希望我给他们最后的仲裁。



孩子们的真实思维在辩论过程中像火苗一样跳跃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空间。让每个孩子的想法在这样的情景场中相互碰撞、相互交流,进而激活、延伸、升华原有的思维状态,这才是具有真正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这才是有效、有意义的学习。这期间蕴涵的绝不仅仅只是科学知识,更为凸显的是一种生态意识,一种热爱生命的积极情感。



面对孩子期待的目光,我该如何回答呢?



我略作思索,然后一字一顿的告诉全班同学:“也许,这是一个注定没有结局的问题,就算有,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找吧!”



下课了,孩子们带着问题又投入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中去了。我却无法平静下来,并不是因为没有给孩子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感到不安,而是更多地想到了“科学探究”。科学教育的过程不是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而是发展学生富有个性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细细品味课堂上一幕幕,尽管孩子们的辩论显得有点幼稚、粗糙,但整个过程是他们亲身经历的。科学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而在最后我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正是想引领学生自己去经历这一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自去经历,亲自去体验,为孩子们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孩子们感受和体验到科学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不是一个最终的定论,它只是一个过程。


作者: 梦柔娜雅    时间: 2013-6-5 19:13
老师,您是乔老师吗?我是鞠佳桐啊!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