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生科普知识大全少儿科学常识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28
标题: 小学生科普知识大全少儿科学常识集锦
低碳生活50例
辽宁 白晓民
1、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



2、每张纸都双面打印,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



3、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



4、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还无须开车;



5、不用塑料袋,一只塑料袋5毛钱,但它造成的污染可能是5毛钱的50倍;



6、完美的浴室未必一定要有浴缸;已经安了,未必每次都用;已经用了,请用积水来冲洗马桶;



7、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既省电也维护你的电脑;



8、想避开车来说,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一不担心油价涨,二不担心体重涨;



9、没必要一进门就把全部照明打开,人类发明电灯至今不过130年,之前的几千年也过得好好的;



10、考虑到坐公交为世界环境做的贡献,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开私家车带来的优越感;



11、请相信,痴迷皮草那不过是一种反祖冲动;



12、可以这么认为,气候变暖一部分是出于对过度使用空调取暖的报复;



13、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



14、如果你知道西方一些海洋博物馆里展出中国生产的鱼翅罐头,还会有这么好的食欲吃鱼翅捞饭么;



15、未必红木和真皮才能体现居家品味;建议使用竹制家具,因为竹子比树木长得快;



16、其实利用太阳能这种环保能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尽量把工作放在白天做;



17、过量肉食至少伤害三个对象:动物,你自己和地球;



18、婚礼仪式不是你憋足28年劲甩出的面子,更不是家底积累的PK。如今简约、低碳才更是甜蜜文明的附件值;



19、认为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才能把蔬菜盘碗洗得更干净,那只是心理作用;



20、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衣服攒够一桶再洗不是因为懒,而是为了节约水电;



21、把一个孩子从婴儿期养到学龄前,花费确实不少,部分玩具、衣物、书籍用二手的就好;



22、如果堵车的队伍太长,还是先熄了火,安心等会儿吧;



24、等期检查轮胎气压,气量过低或过足都会增加油耗;



25、定期清洗空调,不仅为了健康,还可以省不少电;



26、一般的车用93#油就够了,盲目使用97#可能既废油,还伤发动机;



27、跟老公交司机学习如何省油:少用急刹,把油门松了,靠惯性滑过去;



28、有些人,尤其是女性,洗个澡用掉四五十升水,洁癖也不用这么夸张;



29、科学地勤俭节约是优良传统;剩菜冷却后,用保鲜膜包好再送进冰箱;热汽不仅增加冰箱做功,还会结霜,双重费电;



30、其实空调外机都是按照防水要求设计的,给它穿外套,只会降低散热效果,当然费电;



31、洗衣粉出泡多少与洗净能力之间无必然联系,而低泡洗衣粉可以比高泡洗衣粉少漂洗几次,省水省电省时间;



32、洗衣机开强档比开弱档更省电,还能延长机器寿命;



33、电视机在待机状态下耗电量一般为其开机功率的10%左右,这笔帐算起来还真不太小;



34、如果只用电脑听音乐,显示器仅可以调暗,或者干脆关掉;



35、如果热水用得多,不妨让热水器始终通电保湿,因为保湿一天所用的电,比一箱凉水烧到相同温度还要低;



36、洗干净同样一辆车,用桶盛水擦洗只是用水龙头冲洗用水量的1/8;



37、可以把马桶水箱里的浮球调低2厘米,一年可以省下4立方水;



38、建立节省档案,把每月消耗的水电煤气也记记账,做到心中有数;



39、买电器看节能指标,这是最简单不过的方法了;



40、实验证明,中火烧水最省气;



41、10年前乱丢电池还可以能是无知,现在就完全是不负责任了;



42、随身常备筷子或勺子,已经是环保人士的一种标签;



43、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



44、开短会也是一种节约-照明、空调、音响等等;



45、没事多出去走走,“宅”是很费电的;



46、非必要的话,尽量买本地、当季产品,运输和包装常常比生产更耗能;



47、植树为你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单,排多少,吸多少;



48、衣服多选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优雅、耐穿;



49、烘干真的很必要吗?还是多让你的衣服晒晒太阳吧;



50、美国有统计表明:离婚之后的人均资源消耗量比离婚前高出42%-61%,让我们用婚姻保护地球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28
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辽宁 白晓民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个人生活方式。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冰箱



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



■食品之间、10毫米以上的空隙。



■用数个塑料盒盛水,在冷冻室制成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能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



空调



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



■将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提高制冷效果。



■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



■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此时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



洗衣机



在同样长的洗涤时间里,弱档工作时,电动机启动次数较多,也就是说,使用强档其实比弱档省电,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



■按转速1680转/分(只适用涡轮式)脱水1分钟计算,脱水率可达55%。一般脱水不超过3分钟。再延长脱水时间则意义不大。



微波炉



■较干的食品加水后搅拌均匀,加热前用聚丙烯保鲜膜覆盖或者包好,或使用有盖的耐热的玻璃器皿加热。



■每次加热或烹调的食品以不超过0.5千克为宜,最好切成小块,量多时应分时段加热,中间加以搅拌。



■尽可能使用“高火”。



■为减少解冻食品时开关微波炉的次数,可预先将食品从冰箱冷冻室移入冷藏室,慢慢解冻,并充分利用冷冻食品中的“冷能”。



计算机



■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



■用笔记本计算机要特别注意:对电池完全放电;尽量不使用外接设备;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关闭屏幕保护程序;合理选择关机方式:需要立即恢复时采用“待机”、电池运用选“睡眠”、长时间不用选“关机”;电池运用时,在WindowsXP下,通过SpeedStep技术,CPU自动降频,功耗可降低40%。



燃气



■用大火比用小火烹调时间短,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也不宜让火超出锅底,以免浪费燃气。



■夏季气温高,烧开水前先不加盖,让比空气温度低的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等自然升温至空气温度时再加盖烧水,可省燃气。



■烧煮前,先擦干锅外的水滴,能够煮的食物尽量不用蒸的方法烹饪,不易煮烂的食品用高压锅或无油烟不锈钢锅烧煮、加热熟食用微波炉等等方法,也都有助于节省燃气。



其他



■开短会也是一种节约,照明、空调、扩音用电都能省下来。即将过期的香水,可喷洒在塞入枕头的干燥花里、洗衣服的水中和拖过的地板上



■任何电器一旦不用立即拔掉插头



■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开车出门购物要有购物计划,尽可能一次购足。多步行,骑自行车,坐轻轨地铁,少开车。



■开车节能: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档跑高速,定期更换机油,高速莫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



■多用电邮,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



■多植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28
有关雨、雪、露、霜的气象谚语
天上落下的雨、雪、冰雹和地面凝成的露水、白霜,都是大气中的水态变化,各有它的气象成因,同时也表示不同的未来天气。以下简介一部分与之有关的气象谚语。



※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浙江)



※ 十里不同天。(江苏无锡)



我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天的雨大多属于热雷雨或阵雨。热雷雨的发生,基本上是因为地面受热,发生对流运动,把地面的水汽送到高空,凝成雷雨云而发生的降水。但是由于地面各部分的物理性状不同,对于热力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地面上的气温有高有低。例如森林草原地区温度低,不毛之地温度高;柏油大道温度高,煤渣马路上温度低。所以在极小范围之内,空气对流的强弱,可以有很大差别。这里的对流,可以发生雷雨云,那里就不可能。再因为雷雨云的面积,普通不过几平方公里,所以我们常看见城南下雨而城北未必下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十里不同天”。到了秋天,还留着些夏天的景象,所以还有“秋雨隔灰堆”之说。



※ 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山西太原、安微全椒)



※ 西南阵,单过也落三寸。(《田家五行》论云)



※ 老夫活到八十八,未见阵头东南发。(江苏苏州)



气旋和其他种风暴通常是从西向东移动的,所以只有发生在西方的风暴,才能影响到本地。发生在东方的风暴,只会再向东去,不可能再影响本地。所以有“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的说法。



※ 雨打鸡啼卯,雨伞不离手。(浙江义乌)



※ 雨打鸡鸣丑,雨伞勿离手;雨打黄昏戍,明朝燥悉悉。(南京)



在晴好的天气,早上只会有雾,不会下雨的。现在下雨了,表示天气本来不好,可能有远地风暴逼近。一次风暴的经过,常要一天或一天以上的时间,不是短时内可以完的。现在,早上就开始下雨,那末未来一天之内,要“雨伞勿离手”了。在黄昏时分,高空气流一般的有下沉运动,天空原有的云,很易因此消散(因为下沉气流是最热燥的气流)。在这时候,如果有碎块云里下来的雨,是下不长的。但是,如果这种雨是一种风暴雨(就是从西方移动过来的有系统的云雨),那末“雨打黄昏戍”也就未必“明朝燥悉悉”了。



※ 早晨下雨当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山东)



※ 鸡呜雨,下不长。(浙江象山)



※ 投瞑雨,天卖晴。(福建福州)



※ 早晨下雨,一天晴。(河北沧县、山东栖霞)



※ 早雨睛一日,晚雨到天明。(陕西武功)



※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田家五行》论雨)



※ 晏雨不晴。(同上)



※ 开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江苏无锡)



※ 开门雨,关门睛。(江苏元锡)



※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江苏无锡、常熟,浙江义乌)



※ 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浙江义乌)



这几条都说早上有雨主晴,晚上有雨才是久雨之兆。



※ 夜晴无好天。(河北)



※ 夜睛无好天,明朝还要雨连绵。(广西郁林)



※ 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同上)



这三句都是说:在久雨之中,突然夜间天晴,明天仍要下雨。



※ 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河北、陕西武功)



在高气压下,风平天青,气层非常稳定,地面尘埃水汽结集低空,所以平视蒙蒙,这种现象既然是气层稳定的表示,所以天气是不会变得阴雨的。下雨后,空中仍是蒙蒙,这必定是在气旋暖锋之后,暖区之内,空中微雨飘荡、水汽充斥,此后还有冷锋大雨,所以天气不可能立刻转晴的。



※ 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江苏苏州)



“麻花”指小雨,“雨”就指大雨。雨前麻花是说无大雨而只有小雨,这种雨属于稳定性雨的一类。例如,降落在单纯的热带气流中的雨。热带气流本身很湿,它比较地面要暖些,所以没有大规模的热力上升运动,只有由于微风涡动激起的动力上升运动,因此不可能出现很高很厚的云,只见分散的、层状的、薄薄的云,所以只能下麻花小雨,下不了大雨。雨后麻花,就表示大雨已过,还有几滴小雨,这表示雨天将要结束了。



※ 一点一个泡,还有大雨未到。(湖南)



※ 一点雨似一个钉,落到明朝也不晴;一点雨似一个泡,落到明朝未得了。(《田家五行》论雨)



※ 落滴起泡定阵雨。(江苏常州)



※ 雨生蛋,落到明朝吃过饭。(江苏常熟)



大凡刚刚开始的雨,雨滴必是很大的。因此,雨滴在下降过程中,已不成为圆球体,而成为扁平的球体了。在它的下面,可裹着空气,若下落到河面上,这空气从河水中选出,就成为气泡。因为这种气泡是见于开始下的大雨滴的,所以象征着大雨正在开始。



※ 雨声发喘,河水涨满。(河南篙县)



雨声发喘,大雨之貌。雨大了,所以河水涨满。



※ 饭时雨,下四指。(山东栖霞)



午饭时天气最热,对流最盛,降雨总是很多的,但非必然。



※ 雨洒中,一场空。(湖北)



一块积雨云四脚空空地悬在中天,它下的雨,只及本地,一下子就完了。这种云起自本地,消于本地,所以雨量不会太大,雨时很短。



※ 淋了伏头,下到伏尾。(河北、山西宁武、河南嵩县)



伏天正值阳历七八月之交,是全年最热的期间。这个时期,如果气层是稳定的,热力对流就不能发生,即使有对流发生,也不可能发展到在天空造成雷雨云而打雷雨的程度。这种局面一旦造成,可维持很久,使天气久热而不下雨。但若大气层既潮湿,又不稳定,热力对流就极易发生。今天发生雷雨,明天还是发生。因为同一不稳定气团之下,它的组织、构造是可以维持好多天不变的。所以在这种大热天气,不下雨也罢了,下过一次,就很可能常常下。



※ 雨洒尘,饿死人。(河北)



雨小,只能洒尘,天气太干,旱灾发生,所以要饿死人。



※ 霜后暖,雪后寒;(苏南)



※ 霜前冷,雪后寒。(江苏镇江)



※ 落雪勿冷,融雪冷。(南京、山西太原、河南商邱)



霜和雾都是晴天的产物。因为天空无云,夜间地面散热很强,温度才能下降到零度以下,使贴近地面的水汽直接凝成白霜,所以凝霜之前是冷的。等到天亮日出,因为天空无云,太阳光很强,霜的水分很少,融解时并不需要大量热力,所以天气相当温暖。



雪是从高空落下来的,凝雪的时候,地面气温并不一定很冷。但是雪要融解成水,就须吸收大量的热力(一克的雪,融解成水所吸收的热量,等于把一克水的温度,从摄氏零度升到80度时所需要的热量)。这热量就从地面层空气中吸去,所以不等到雪融完,气温是不可能回升的。



※ 旱天无露水,伏天无夜雨。(湖南)



露水是空中水汽接触了夜间过冷物面而凝成的水滴。有露水出现的天气,低空需要有足量的水汽。而在旱天,空中水汽必少,所以露水就无从发生了。



伏天的雨,主要是雷雨。下雷雨的基本条件是要地面很热,使空气发生强盛的对流运动。伏天在白天地面很热,适合于雷雨的发生;但是夜间地面较凉,就不可能发生对流,所以夜间不可能发生雷雨。但是在西南山地里,伏天也有夜雨的,这又是另一原因。



※ 霜重见晴天,雪多兆丰年。(山西太原)



※ 严霜兆晴天。(上海松江)



※ 冬有大雷是丰年。(江苏无锡)



※ 冬有三天雪,人道十年丰。(同上)



※ 冬有三白是丰年。(同上)



※ 雪姐久留住,明年好谷收。(浙江、湖南、河南扶沟)



※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江苏苏州)



※ 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同上)



※ 江南三足雪,米道十丰年。(河南开封)



霜本来是晴天的产物,“霜重见晴天”是因果倒置的说法。雪不易传热,它积在地面,可使土中热力不易发散,增加土地的温度,对于来春植物的生长是很有益的。同时,土壤里的细菌因此得以繁殖,使许多有机质腐烂,杂草种子也一度发芽生长起来。到了融雪期间,大量的热又被吸去,温度过低,杂草和细菌又被冻死,这样倒反增加了植物的肥料,故雪多是丰年之兆。



※ 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江苏常熟)



※ 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同上)



冬季溶雪时期,气温很低。当雪未溶完时,若有一股冷空气南下,气温再度下降,使雪水成冰,就使地表面温度再度降低,杂草及昆虫都被冻死。



※ 雪落有晴天。(湖南)



※ 雪后易晴。(江苏常熟)



雪下在每次寒潮来临之时,也就是在冷锋上。这是在气旋的尾部,反气旋的前部。所以雪天之后,再来的是反气旋天气,于是天气转晴了。



※ 大雪不冻,惊蛰不开。(河北沧县)



大雪节不冰冻,到惊蛰节不开解,这是那年寒潮来迟的缘故。



※ 露水起青天。(河北)



露和霜一样,同是晴天的产物,不过有露的天气温度比较高些罢了。



※ 春霜不出三日雨。(福建福州、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春季连续三天有霜,也就是连续三天晴天。福州纬度较低,春季的晴天,太阳光必定很强,白天温度连日增高,气压降低,使本地和四周之间的气压梯度增大。因此,也就发生了空气流动的现象,于是天气跟着变化,而要下雨了。



※ 霜后东风一日晴。(四川)



打霜之后,就吹东风,表示反气旋已过去,气旋将来临,所以晴天只有一日了。



※ 冬至无霜,石臼无糠。(江苏常州)



冬至无霜,就是冬天不冷。因为冬天不冷,于农作物有害,故年成不好,石臼里面也无米可打了。



※ 腊月里三白雨树挂,庄户人家说大话。(内蒙古呼和治特)



“三白”就是三次雪,“雨树技”就是雨淞,这都是天气严寒的结果。冬季天冷,故有利于农事。



※ 七阴八下九不睛,到了月初放光明。(天津)



二十七日明,二十八日雨,到二十九日不晴,就要到下月初才好天气。这表示着天气变化的日程。



※ 夹雨夹雪无休无歇。(《田家五行》论雨)



雨和雪,都是空中降水,但是它们降地之前所经历的过程不同。雪成时,温度必在零下。大多的雨,是雪下降到半空再融化成的。现在下雪又下雨,表示空中冷暖气流,激荡无常,因此,天气还是不得转晴的。



※ 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骤然下降的雨,不到天黑就完。因为下这种雨的云,是由于本地局部受热形成的,规模小,所以一阵雨后,云就散完了。



※ 春土(霾)不过三日雨,冬土不过三日霜。(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霾指由北方来的大风从内陆吹来的沙尘,所以有霾就表示有北方来的气流。在福建,春天的天气已经相当暖,南方的热带气流,从四月(阳历)始,已到福建的纬度。这时如有北风吹来,极易形成锋面而造成降水。冬天就不然,因为冬天北风极盛,南风极弱,根本无法到达我国海岸,所以北风一来,天气十分干冷而且睛朗有霜。



※ 雪打高山,霜打平地。(江苏无锡)



不论在高山还是在平地,雪和霜都会出现。在冬季阴天时,高山的气温一般低于平地,风速也较大,因而雪下到高山不易溶化,高山上的雪一般厚于平地。雪溶化时,自然是平地上的雪先溶化完。由于高山的海拔高于平地,太阳光首先照在高山上,又因霜量毕竞有限,所以高山的霜先消失掉。但是在山的背阳坡并不如此。因而有“雪打高山,霜打平地”的说法。



※ 一夜白露一场霜。(江苏无锡)



※ 晴夜成露,冻结成霜。(同上)



有这种现象并不奇怪,露和霜的生成原因是一致的,都是空气遇到较冷的表面使水汽凝结而成的,只不过是当时的气温不因而已。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29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中聚集成云,当云里面的温度低于或等于零度时,云里的小水滴会变成小冰晶。这些微小的小冰晶在云里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稍微变热,并且有些融化,它们会互相冻在一起。这样重复很多次之后,小冰晶就变成了大冰晶。而且有时云里面还会有一些水蒸气或小水滴,它们也能沾在小冰晶上,使小冰晶变大。当空气托不住大冰晶时,大冰晶就会降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雪。雪的形状很多,大自然中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雪,不过基本上都是六角形的,像花一样美丽,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雪花。。如果雪下在极冷的空气中,就会形成叫做粉状雪的干细雪花。接近零度的温度通常会带来较大片、较湿的雪花。这种雪花很容易粘在一起,最适合用来做雪球了!



【趣闻】



在南极大陆上,由于太阳光在积雪上的反射,经常引起一种奇怪的“白光”,这种白光曾使不少勇敢的探险家丧失生命。有一次在南极上空,一架直升飞机的驾驶员突然遇到这种白光,眼睛顿时失明,飞机失去控制,坠毁在雪原上。还有一位智利的南极探险家一次外出工作,忘记戴墨镜而遇到白光。他感到有一束光向他移动,先是玫瑰红的,接着变成肉色的。这时眼睛疼极了,仿佛有人往他眼里撒了一把石灰,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幸亏同伴找到了他,把他带回基地。过了三天视力才恢复过来。在高山冰川积雪地区活动的登山运动员和科学考察队员,稍不注意,忘记戴墨镜,也时常被积雪的反光刺痛眼睛,甚至暂时失明。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雪盲症”。 雪盲是人眼的视网膜受到强光刺激后而临时失明的一种疾病。一般休息几天后,视力会恢复。得过雪盲的人,如不注意,会再次得雪盲。再次雪盲会更严重,所以千万不能马虎大意。多次得雪盲逐渐使人视力衰弱,引起长期眼病,严重时甚至永远失明。那么,雪盲症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呢?


      原来就是积雪能反射很多的太阳光 。干净的新雪表面能反射95%的阳光,这时候的雪面,几乎和太阳光一样亮,肉眼的视网膜怎么能经受得住这样强光的刺激呢?在南极的雪原上,有些地方的积雪表面,微微下洼,好象探照灯的凹面。在这样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白光。出现白光的雪面,当然要比普通雪面所反射的阳光更集中更强烈了。

原来就是积雪能反射很多的太阳光 。干净的新雪表面能反射的阳光,这时候的雪面,几乎和太阳光一样亮,肉眼的视网膜怎么能经受得住这样强光的刺激呢?在南极的雪原上,有些地方的积雪表面,微微下洼,好象探照灯的凹面。在这样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白光。出现白光的雪面,当然要比普通雪面所反射的阳光更集中更强烈了。


但是我们不要害怕下雪,因为在大城市中,雪里面有很多尘埃,它反射的太阳光才30%左右,不会使我们得雪盲的。


【链接】



下雪的好处。有一句谚语我们都很熟悉:“瑞雪兆丰年”,还有一句农民伯伯的谚语:“麦盖三层被,头枕油馍睡”。这两句话的意思都是说,雪对农作物很有好处,下雪预示着丰收。这是为什么呢?



西北和华北的冬小麦在冬天要安心地睡大觉,也就是休眠,如果气温太高,它们睡不好觉,第二年也就不会丰收。下雪可以保证气温不过高,冬小麦才能“安心”过冬。冬雪还能闷死、冻死一些害虫和它们的虫卵。如果外面天气太冷,这时的雪就像一床又厚又松软的棉被,保护着庄稼。到了春天,雪融化成雪水,及时地给庄稼“解渴”,雪水中营养还很丰富,含有磷、钾、铁等矿物质。



春天的森林里头一年的枯枝落叶都变干了,所以很容易发生火灾,不过雪融化后可以使土壤湿润,这样就减少了火灾的危险。



 降雪的好处当然还远不止这些。专家分析,降雪有利于清除空气中飘着的颗粒、粉尘和病毒,防止人们感染呼吸道疾病。而一些闲置的土地,冰雪覆盖后可以防止刮风扬起沙土和灰尘,净化城市的空气。 雪有这么多的好处,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29

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雨的成因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态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细雨,有连绵不断的阴雨,还有倾盆而下的阵雨。雨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润而茁壮成长。但暴雨造成的洪水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趣闻】



我们都知道雨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是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下过奇怪的雨。



1.黄色的雨



在我国的兴安岭地区,每年5~6期间,会落下奇怪的“杏黄雨”。其实,那是松花粉染色的结果。因为这时期,正当松花盛开的季节,林海上空的黄色花粉和水气粘在一起,便成了"黄雨"。还有一种“杏黄雨”,是龙卷风把地上的黄泥浆卷到天空,与雨水混合到一起降落下来。



2.红色的雨



1608年,在法国一个小城中,曾降落一场十分可怕的"血雨"。深红色的雨点哗哗地落下来,大地染上血色。后来知道,这场"血雨"是由大西洋的庞大气旋从北非沙漠地带,把大量微红色和赭石色的尘土带入空中,并和雨点相混,一起落下来的缘故。



3.银币雨



1940年,在前苏联的一个小村庄里竟然下了一阵银币雨,村民们争相拾拣,认为是“上天的恩赐”,其实是暴雨把古代埋在地里的银币冲刷出来后,被一股旋风卷到村庄上空降落下来的。因为相似的原因还曾在其他地方下过青蛙雨、麦子雨、珍珠雨等等。



4.报时雨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南部的土隆加贡,每天都要下两场非常准时的大雨:第一次是下午3点钟,第二次是下午5点半。人们把这种准时下的大雨,叫做"报时雨"。那些地处偏僻的山村小学,过去因没有钟,就以下雨作为学校作息时间:第一次是上学时间,第二次是放学时间。多少年来,大雨十分"遵守时间",从未发生过差错。



【链接】



我们上面讲到的奇怪的雨似乎很可怕,但是这个世界上真正可怕的雨是酸雨,我们国家酸雨最多的地方是贵阳,它到底有多可怕呢?



1.危害人体健康



酸雨刺激人的眼角膜和呼吸道黏膜,容易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还能诱发肺病。另一方面,它使农田土壤酸化后,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再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吸收和富集,人类摄取后,中毒,得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影响。



2.破坏文物



酸雨能使一些珍贵文物面目皆非。碑林文字模糊;佛像眼睛、鼻子、耳朵等剥蚀严重,面目皆非;碑林、石刻大都由石灰岩雕成,遇到酸雨立即起化学反应,酸碱中和,马上被腐蚀。



3.动物的天敌



酸雨降落到湖里会引起湖泊酸化,湖里的藻类减少、鱼类死亡、虾类甚至灭绝。酸雨引起的酸雾,还会使鸟类受到伤害。



4.破坏环境



酸雨会引起森林衰退、湖泊酸化、土壤贫瘠、粮菜减产、建筑物腐蚀……严重破坏着我们的家园。



什么是酸雨呢?我们能避免它的发生吗?从蒸气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然后火力电厂燃煤数量日益猛增;接着石油大面积开采,用于工业和交通。遗憾地是,煤和石油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体二氧化硫,加上燃烧产生的高温使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它们在高空中被雨雪冲刷,溶解,雨就成为了酸雨。因此,要治理酸雨污染,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也就是我们要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节省能源,少用一次性用品,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用不了多久酸雨就会跟我们说再见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29
台风
  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风向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中心气压最低,但气温最高。



  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风,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台风是在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中国海;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



  2006年中国气象局对热带气旋等级有下面的规定,热带气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速划分为六个等级:



  风力在16级或以上时叫做超强台风



  风力在14-15级时叫做强台风



  风力在12-13级时称为台风



  风力在l0级~11级时叫做强热带风暴



  风力在8级~9级时叫做热带风暴



  风力在6-7级时叫做热带低压。



  【趣闻】



  人都有名字,台风也有自己的名字,台风的名字是怎样起的呢?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开始于20世纪的初期,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一个澳大利亚的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人物。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循环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O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在一般情况下,按事先制定的命名表的顺序,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时,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便从现行命名表中将这个名字删除,换成新的名字。



  我国提出的10个台风名字是:龙王、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



  2007年1号台风叫做康妮,柬埔寨命名。



  2007年2号台风叫做玉兔,中国命名。



  2007年3号台风叫做桃枝,朝鲜命名。



  2007年4号台风叫做万宜,香港命名。



  【链接】



  台风的怎样防治呢?



    第一,要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测台风动向。



第二,就是气象台的预报员,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台风紧急警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发布台风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台风除了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等严重灾害外,也有一定的好处。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是要有高温、高湿的大气。



  二是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靠拢、高层向外扩散。



  三是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水汽凝结所释放的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中心结构;



  四是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的生成。



  据统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约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因此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的农业肯定会很困难;此外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更是功不可没,由于台风的活动,热带地区的热量被驱散到高纬其他地区,从而使寒带地区的热量得到补充,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而寒带地区越来越寒冷,那么地球上的温带也就不存在了,众多的植物和动物也会不适应而将出现灭绝,那会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情景。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29

雷是一种大气现象,是由于大气中云和云之间、云地之间正负电互相摩擦产生剧烈的放电,产生高温、使大气急剧膨胀,产生震耳欲聋的巨响,这就是闪电雷鸣。



当大气层中电荷不断地在云层集结。如果电荷量变得足够强大,就会发生闪电。当闪电横穿天空时,能很快使沿途的空气变热。变热了的空气迅速膨胀,猛烈地向四周冲击。这样就引起了巨大的声波,这种声波我们听起来就是雷声。



雷电最常见的是线形雷,危害最大,有时也能见到片形雷,个别也会出现爆炸的球形雷。在放电区域,电流会高达几百千安培、电压有数百万伏,破坏力十分巨大,如碰到树木或房屋则被击倒,碰到人畜会被电死或烧焦,造成灾祸。



我们在地面上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但闪电和雷声在天空是同时发生的,只是传到地面时,光快,声音慢,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趣闻】



科学史上著名的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富兰克林为了证明天电和人工电是相同的,他想到了孩子们玩的风筝,如果雷雨天在空中放风筝,天上雷电就会沿湿风筝线传下来。虽然这是非常危险的事,但为了真理他无所畏惧。



1752年7月的一天,暴风雨即将来临,天空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风筝和莱顿瓶来到了野外。风筝是菱形的,用一块白色的大丝绸帕做成,这样容易让人看清楚。他还在风筝的十字形骨架上装上了金属丝用来吸电。风筝用麻绳牵引,当风筝穿入带有雷电的云层后。大约过了十分钟,突然一道闪电掠过,有一段风筝线的纤维直立起来,似乎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移动着。富兰克林把手靠近铜钥匙,顷刻间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富兰克林惊叫起来:“威廉!我受到电击了!我们终于证明了,闪电就是电!”非常幸运,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微弱,富兰克林并没有受伤。



杰出的预言被证实了,闪电确实是一种放电现象,与室内电火花一样。雷电之谜揭开了!风筝实验的消息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富兰克林的电学假说到此得到了证明和确认。



【链接】



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当人遭受雷电击时,电流迅速通过人体,严重的可使心跳和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伤,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所以我们有必要懂得一些防雷击的方法:



①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的地方停留,也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屋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②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的雨伞,因为雨伞的伞尖电场强度比较集中,还要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应远离其它金属物体,避免金属导电而被雷电击中。不要在空旷地方打手机。要蹲下来,两脚并拢。



③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钓鱼。



④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时候,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击毁电器和伤人。



当发生雷击时,应想办法立即把被电击的人送往医院。



最后再提醒大家,如果遇到雷雨天气,应该最好躲进一栋装有金属门窗或有避雷针的建筑物里。金属车身的汽车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这些建筑物或汽车被雷击中,它们的金属构架或避雷装置或金属本身会将闪电电流传入地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29

虹是大气中一种光的现象,当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雨点,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的光谱,也叫“彩虹”。彩虹有七种颜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正在我们的背后低处照射,就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现象。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刚转天晴时出现,这时空气中的尘埃少,而且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因为还有雨云而且比较暗,而我们头上或背后已没有云的遮挡,可以看见阳光,这样彩虹就会容易产生。在晴朗的天气下背对阳光在空中洒水或喷洒水雾,也可以人工制造彩虹。



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决定了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空气中的水滴大,虹就鲜艳但也比较窄;相反,水滴小,虹色就淡,但也会比较宽。当我们看到彩虹时,它的位置必定是在太阳的相反方向,面对着太阳是看不到彩虹的,只有背着太阳才可能看到彩虹,所以早晨的彩虹出现在西方,黄昏的彩虹总在东方出现。可我们看不见,只有乘飞机从高空向下看,才能见到。



虹的出现与当时天气的变化有关系,俗话说:“东虹日头西虹雨”,一般我们从虹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推测当时将出现晴天或雨天。东方出现虹时,本地是不大容易下雨的,而西方出现虹时,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却很大。一般冬天的气温较低,在空中不容易存在小水滴,下阵雨的机会也少,所以冬天一般不会有彩虹出现。



【趣闻】



彩虹是非常美丽的,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赞美它。“谁把青红线两条,和云和雨系天腰?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就是一首有名的彩虹的诗。



人们还按照彩虹的样子来装饰城市。如果你沿着北京长安街走,就会看到横跨马路的两座彩虹桥,一座在复兴门附近,一座在建国门附近。要是晚上经过这里,彩虹桥上的彩色灯点亮,你会以为真的彩虹就在你的身旁,。



【链接】



天空中还有其他类似彩虹的发光现象。



霓:有时在虹的外面,还能看到一条颜色排列次序跟虹刚好相反的、彩色稍淡的另一条彩带,这条彩带叫副虹,也叫霓。霓的成因和虹一样,只是形成霓的太阳光线在雨滴里经过两次反射形成的。因为多了一次反射,多失去了一点能量,所以,霓比虹淡,位置在虹的上方。



晕: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这种七色彩环就是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晕是阴雨天气的先兆。



华:月光或阳光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结果会在月亮或太阳周围形成内紫外红的彩环,称为华。因日光太亮,所以人们不易观察到日华,月华则比较常见。



曙光、暮光:日出前,即太阳未露出地平线前,阳光照射到高层大气,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从这时刻起到太阳露出地平线为止的光亮称曙光。日落后即太阳西沉到地平线以下后,仍有一段时间阳光可照射到高空大气,因空气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维持微明,这段时间的光称暮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29

通常,人们把空气流动称为风。风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一种形式,它是一个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风在单位时间里移动的距离称为风速,单位是米/秒,风吹来的方向称为风向。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太阳的热,但地球上的各部位,受热并不均匀,有的地方热一些,有的地方冷一些,热地方的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引起了空气的流动,这就形成了风。风有大有小,一般分为13级。



风级为0级时,叫无风,烟直着向上冒,海面平静。



风级为1级时,叫软风,树叶略有摇动,海面有微波,没有飞沫。



风级为2级时,叫轻风,面部感觉有风,海面有小波,波峰不碎。



风级为3级时,叫微风,旗子被风吹展开,海面有小波,波峰破裂。



风级为4级时,叫和风,尘土飞扬,有小浪起白沫。



风级为5级时,叫劲风,小树摇摆,起中浪。



风级为6级时,叫强风,电线有声,有大浪。



风级为7级时,叫疾风,步行困难,大浪峰破,白沫成条。



风级为8级时,叫大风,折毁树枝,浪高,浪花飞舞。



风级为9级时,叫烈风,房屋有损,浪峰倒卷。



风级为10级时,叫狂风,拔起小树,屋瓦被吹起,海浪翻滚咆哮有声。



风级为11级时,叫暴风,大树可被吹倒,波峰全是飞沫。



风级为12级时,叫飓风,摧毁极大,陆上少见,海浪滔天。



【趣闻】



你听说过海上放风筝吗?海上风力大、没有障碍物,许多国家的海军开展海上放风筝活动。海上放风筝也引起科学家的兴趣,他们把几只巨大的风筝放飞高空,可以牵引船只前进,制成“风筝式风帆船”。这些风筝由电脑控制,可以自动变形、自动调整方向和飞行高度。这种“风筝式风帆船”有许多优点:它产生的牵引力大、能减轻船只重量,利用不同高度的风力牵引船只前进。科学家将轻气球与风筝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制成“巨型航海风筝”,这种风筝里充满了氦气,自动升空后,能牵引船只前进。它也由精密电脑控制,减轻船体重量的作用更加明显。这些实验都已获得成功,并曾多次横渡英吉利海峡。



科学家还设计出一种海上救险风筝,这是一种色彩鲜艳的风筝,船只在海上遇险后,在救生艇上,人们可以放飞这种风筝,它可使救援人员远远地就能发现遇险人员。



【链接】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可达零下80摄氏度。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流传一句: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南极的风能杀人!



风能杀人,有那么严重吗?你也许会提出同样的疑问。寒冷的南极冰盖就像一台制造冷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在制造着冷空气,孕育风暴。由于南极大陆是中部隆起的高原,一旦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向四周俯冲下来,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场可怕的风暴就来临了。这时,雪冰夹带着沙子滚滚而来,简直像一道瀑布,像一股的洪流,人在暴风中不过像一片叶子和一粒石子,休想站住脚。日本的一位考察队员就在暴风雪中被吹得卡在冰柱中失去了生命。



那么,南极的风究竟有多大呢?我们通常所说的12级风,风速达到32.6米/秒,够大的了吧!可南极的狂风常常超过12级风。风速常达到55.6米/秒以上,有时甚至达到83.3米/秒!



风是一种能量,可以用风来发电,叫做风力发电。风力是一种自然能源,也是一种干净的能源,并且是可以再生的能源。我国内蒙古是风力发电厂最多的省区,新疆达坂城有我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厂。2008年北京奥运用电,20%来自风力发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29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
──露、霜、雾凇和雨凇、云和雾等
  水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凝结。水由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大气中水凝结或凝华一般条件:一是有足够的凝结核或凝华核;二是大气中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当水汽的凝结物产生于地表或地物上时,形成露、霜、雾凇和雨凇等,发生于空气中时,形成云和雾。

  露或霜 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表强烈辐射冷却,当气温下降到露点以下,空气中的水汽达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面物体(如草、花等)上,就会出现水汽凝结物,如露或霜。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上,凝结成的水滴称为露,若露点温度在0℃以下,水汽直接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露的量虽有限,但对植物很有利,尤其在干燥地区和干热天气,常有维持植物生命的功用。例如沙漠中,虽数月无雨,植物还可以依赖露水生长发育。

  雾凇 聚集在地面物体(树、电线杆等)迎风面上,呈针状和粒状的一种白色疏松微小固体凝结物叫雾淞。它常出现在风小、有雾、湿度高的寒冷天气里,多见于我国高寒山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冬季。如长白山的天池平均每年有180天可见到雾凇,吉林省的松花湖每年冬季出现雾凇,形成壮观的景色。

  雨凇 在0℃以下,由过冷却的雨滴或毛毛雨雨滴,在接触的物体表面形成的光滑而透明的冰层叫雨淞,以山地和湖区多见。如峨眉山平均每年有雨凇135天之多。

  雾凇和雨凇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们能压断电线、折损树木,对输电、通讯、交通、农业生产等影响较大。如山东临沂一次雨凇,一米电话线上冻结物的冰层量达3.5kg,造成通讯电线折断,损失很大。

  雾和霾 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称为雾。在近地面空气中悬浮大量极微小的干燥尘粒(烟尘、尘粒),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空气混浊现象称为霾,在城市或霾时可见到此现象。雾对植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尤其在干旱的秋冬季节,它可增加土壤水分减少植物蒸腾,但对交通有较大影响和危害。

  云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的可见聚合物。不同高度、不同形态的云是水圈水分循环的必经之路,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及一定的天气现象,因此云对天气变化具有一定指示意义。按照云的状态、高度、厚度,可以对云进行分类,如表8—3。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0
气象灾害及减灾防灾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台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10级以上大风就能拔树倒屋,而台风伴有12级或以上的强风,具有可怕的摧毁力。历史上的台风灾害很多,如2005年美国南部飓风造成新奥尔良市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监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在卫星云图上,能清晰地看到台风的存在和大小。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视台风的动向。各气象台根据所得到的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台风警报或紧急警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发布台风预警或警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洪涝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常通称为洪涝灾害。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发生,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可以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防洪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订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干旱  干旱是指特定区域长期无雨或少雨、气温高、湿度小、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求,使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造成减产或绝收的自然现象。干旱不仅使农业和林业生产受损,也给航运、发电、工业和生活用水带来威胁,还有可能诱发火灾、虫灾、疾病和沙漠化等一系列次生灾害过程。干旱是一种时间上渐进式、效果上累加式的灾害,其危害程度随着过程的延长时间而增长;干旱又是一种空间上广延型的灾害,其影响的地域范围远比其他多数灾害来的要广;加上干旱的发生频率比一般灾害要频繁的多,故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程度在所有自然灾害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干旱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都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寒潮  由强大的冷空气活动造成的剧烈降温、霜冻、大风、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称为寒潮。我国中央气象台规定,由于冷空气侵入,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温度降至5℃以下,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但实际上,在南方有时降温幅度没达到这个标准,也会对农作物造成很大危害。为此,国家气象局对上述标准又作了一些补充规定: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4℃(春秋季则改为江淮地区最低气温≤4℃),陆上三个大区有5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东海先后有7级以上大风,作为寒潮警报的标准。如果上述地区48小时内降温14℃以上,其余同上,则作为强寒潮警报标准。寒潮主要出现在11月~4月之间,秋末、春初最多,隆冬反而较少。当强大冷性反气旋影响我国淮河以北时,因空气较干燥很少有降水现象发生;但移至淮河以南暖空气活跃、水汽含量较多的湿润地区时,会带来雨雪天气;而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和内蒙古等地区会带来沙暴天气。如1988年3月中旬的一次寒潮给江苏以南地区带来的降雪过程,缓解了入冬以来的旱情;1993年5月5日发生在河西走廊金昌市的沙暴,使一些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霜冻和人畜伤亡事件。

  就目前来说,对寒潮仍无有效的防御方法。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0
人工影响云雨的基本原理
  人工降雨就是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地补充某些形成降水所必须的条件,促使云滴迅速凝结或合并增大,形成降水。所采用的方法,因云的性质不同,有以下两种:

  1.人工影响冷云降水。中纬度地区冬季经常出现大范围的过冷却层状云,但很少降水。夏季也经常出现云顶高于0℃高度的积状云,其中能产生降水的也为数不多。这种云之所以没有降水,主要是云内缺乏冰晶,云滴得不到增长。影响冷云降水的基本原理就是设法破坏云的物态结构,也就是在云内制造适量的冰晶,使其产生冰晶效应,使水滴蒸发,冰晶增长,产生降水。方法有两种:一是在云中投入冷冻剂,如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量,使云中水滴的温度降低冻凝成冰晶,形成冰、水共存,并产生降水;二是引入人工冰核(凝华核或冻结核),如碘化银就是一种有效的冷云催化剂。我国部分地区在作物急需降水时,常采用上述方法实施人工降水。

  2.人工影响暖云降水。整个云体温度高于0℃的云称为暖云。我国南方夏季的浓积云、层积云多属于这种云。往往由于云中缺乏大水滴,滴谱较窄,冲并作用不易进行而难以产生降水。因此人工影响暖云降水可以引入吸湿性核,如食盐,由于其能在低饱和度下凝结增长,故可在短时间内形成数十微米以上的大水滴;也可直接引入30—40μm的大水滴,从而拓宽滴谱,加速冲并增长的过程,达到降水的目的;或引入表面活性物质,改变水滴的表面张力状态,以利于形成大水滴并促使其破碎,加速链锁反应,从而形成降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0
与云有关的气象谚语
  气象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反映天气变化的语句。其中,与云有关的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钩钩云是一种钩状卷云,多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无数白色云片并排成行,状如鱼鳞,这种云称卷积云。它往往是由于高层空气不稳定形成的,常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晕是日、月光穿过由冰晶结成的卷层云时,光线发生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光环。卷层云多产生在低气压前方。

  “乌云接日头,天旱不发愁”  在我国北方天气系统都是自西向东移动。当日落时,西方升起乌云,表明阴雨天气系统正向本地移来,有可能降水。

  “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  日落时,西方虽有乌云,但下部已脱空,露出晴天,说明乌云天气系统正在消散,其后将是一个晴好天气。

  “扫帚云,泡死人”  因空气对流旺盛而形成的积雨云,其白色顶部像一把倒插着的扫帚。这种云中,冰晶与水珠同时存在,水滴增长很快,并伴有雷鸣电闪。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但是,如果山戴帽了,云层不增厚;或者在雨后出现的云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预兆。所以有“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的说法。拦腰的云,一般都是由于夜间冷却生成的地方性云。云层不厚,当太阳升高后,云也就消散了,所以“云拦腰”未来是晴天。

  “乌头风,白头雨”  “乌头”与“白头”是指两种云的云顶颜色来说的。“乌头”是浓积云的一种,“白头”是积雨云的一种。这两种云常在夏天出现。“乌头”云,云底平,顶部隆起,主要是由水滴组成,云中小水滴吸收和散射了部分太阳光,使云底和云顶显得浓黑。“白头”云顶部凸起,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垂直发展很快,云越来越伸高,云顶扩散,发展非常旺盛,不久就占据了大部分天空,云顶是冰晶结构,所以呈白色。这两种云比较,“乌头”云不如“白头”云发展旺盛,因此一般下雨不大或不下雨,只刮一阵风,所以叫“乌头风”。但如果“乌头”云发展旺盛,逐渐变成“白头”云,便造成较强烈的雷雨,所以叫“白头雨”。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夏天,烈日当空,地面受到强烈的日光照射,使局部地区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并夹带大量的水汽上升,水汽升到天空变冷便凝结成云。这种云叫做地方性的对流云,它的范围不大,又是移动的。对流发展旺盛,便形成带电的雷雨云。这种云在远处打雷下雨,我们就只能听到雷声。在近处也只下场阵雨,一下子过去,雨过天晴,所以“有雨不多”。也称“未雨先雷,有雨不大”。

  另外还有:“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云绞云 雨淋淋”、 “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等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0
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大气的温度叫气温。从长时间平均看,地面和大气系统热量得失的总和平衡,因此,地面和大气的平均温度保持不变。但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条件等是有变化的,因此,气温具有时间上的变化差异。
  气温的日变化  由于大气中的热量累计相对于太阳辐射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比中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最强的时间落后2小时左右(如图8—4)。由于夜晚地面在没有太阳辐射热能补充的情况下,不断放出长波辐射热能,日出前地表储存的热能达到最少,随之气温也达到最低值。

  一天中的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不同地理纬度、季节变化、地表性质、天气状况等,日较差的变化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低纬大于高纬(低纬地带的平均日较差为12℃、中纬地带为8℃—9℃、高纬地带为2℃—4℃),夏季大于冬季(在中纬度地区尤其明显,但最大值并不出现在夏至日,而是在初夏),陆地大于海洋(一般海上的气温日较差只有1—2℃,而内陆地区可达15℃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20℃—30℃),晴天大于阴天;高原大于同纬度平原;谷地和盆地大于山地上部(这是因为受地形影响,谷地和盆地区白天不易散热,晚上冷空气沿山坡下滑聚集在底部,因此较差大,特别容易遭受霜冻的危害)。

  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比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时间落后1—2个月,大陆上的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海洋上为8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海洋上为2份月)。一年中月平均温度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称为气温年较差。年较差大小也随纬度、地面性质、地形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纬度气温的年变化情况是:在赤道附近,在春分和秋分后气温最高,夏至和冬至后最低,年较差最小,全年气温都高;随纬度的升高,冬夏季节变化明显,而且气温的年较差越来越大。例如,西沙群岛的气温年较差为6℃,南京为26℃,海拉尔达46.7℃;海洋的热容量大,因而气温年较差小,愈向内陆年较差愈大;谷地或盆地大于山地上部;高原大于周围自由大气,但低纬度高原上气温年变化特别小,形成四季如春的景色。世界上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方是赤道上的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仅0.5℃;最大的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为10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是气温的周期性变化,但大气的不规则运动常使这种变化发生改变。如冷空气活动使气温骤降、暖空气来临使气温回升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0
气候的主要类型
  1.低纬度气候  

  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控制,全年辐射差额为正值,最冷月均温在15℃—18℃以上。可分为五种气候类型:

  赤道多雨气候:位于赤道及两侧,延伸到纬度5。—10。左右,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到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一带。年均温26℃左右,全年多雨,降水量在2000mm以上,适于赤道雨林生长。

  热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如加勒比海沿岸及诸岛、巴西高原东侧沿海、马达加斯加东岸、夏威夷群岛等。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最热月均温28℃左右,最冷月均温18℃—25℃之间,年降水1000mm以上(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干季。

  热带干湿季气候:位于中美、南美和非洲的纬度5。—10。之间(个别伸达25。左右)。当太阳高度角大时,受赤道气流辐合带影响,为雨季;当太阳高度角小时,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为干季。年降水750mm—1600mm左右,但变率大。

  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热带季风发达,年均温在20℃以上,气温年较差在3℃—10℃左右,当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时降水稀少,当赤道海洋气团控制时降水丰沛,年降水量1500mm—2000m,集中在6—10月,春秋极短。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延伸(平均位置约在15℃—25℃间)的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及大陆西岸。内部及西岸高温干旱,外缘有一短暂雨季(一般雨量在250mm—750mm左右)

  2.中纬度气候  

  属于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辐射差额变化大,四季分明,最冷月均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均温在10℃以上。可分为八种气候类型:

  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位于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热带干旱气候的高纬一侧),终年少降水,但与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相比气温年较差大,且凉季有少量降水。

  副热带季风气候:以10。N为中心向南北延伸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典型台站:上海。最热月均温22℃以上,最冷月均温0℃—15℃之间,冬季陆风夏季海风,四季分明,降水量在750mm—1000mm以上且集中在夏季,但无明显干季。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副热带湿润气候:位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的副热带东岸。由于陆地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为此温差较小降水分配均匀。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位于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南非和澳大利亚南端。夏季副高或其东缘控制干旱少雨,冬季温和且锋面气旋频繁活动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mm—1000mm左右,最冷月均温4℃—10℃左右。以常绿硬叶灌木林为主。

  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包括欧洲西部、阿拉斯加南部、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美国华盛顿和俄勒冈两州、南美洲西岸、澳大利亚东南角、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终年盛行西风,温带海洋气团控制,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全年湿润,降水在750mm—1000mm。

  温带季风气候:位于35。—55。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朝鲜大部、日本北部和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典型台站:北京。夏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均温在20℃以上,降水集中于夏季且自南向北、自沿海向内陆减少,冬季常有寒潮爆发。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位于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侧和北美100。W以东地区,典型台站:莫斯科。冬季寒冷有少量降水;夏季降水稍多但不象季风区那样集中。

  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位于35。—55。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中心部分以及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侧。终年大陆气团控制气候干旱。

  3.高纬度气候  

  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辐射差额为负值,无真正夏季。虽降水少但蒸发弱无干旱。可分为三种气候类型: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位于50。N (55。N )—65。N地区,包括亚欧大陆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芬兰和前苏联大部以及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冬季漫长而寒冷,一年中有九个月为冬季,夏季白昼时间长,7月均温在15℃以上,气温年较差特大。适宜针叶林生长,又称雪林气候。

  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位于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一部分、北冰洋中若干岛屿和南极洲附近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均温在0℃—10℃左右,有极昼极夜现象,自然植被只有地衣、苔藓及小灌木等,构成苔原景观。

  极地冰原气候:位于格陵兰、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各月均温皆在0℃以下,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常年寒风夹雪,能见度恶劣。

  除以上气候类型外,在高大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还会出现独特的高山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一方面空气逐渐稀薄,气温与气压下降,风力增大,日照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和微粒含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地形影响,迎风坡上降水逐渐增多,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向上又逐渐减少。从而导致具有明显垂直带状变化。并出现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变化。

  4.地方小气候

  小气候是指在较大范围气候类型的基础上,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而导致近地面(1.5m—2m以下的气层)热量、水分状况的差异而构成的。它并不改变大气候带的特征,只是个别气候要素和个别天气现象出现差异。主要的小气候类型有坡地小气候、盆地(谷地)小气候、森林小气候、草地小气候、水域小气候、城市小气候等。

  (1) 森林小气候

  森林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减作用,同时又能涵养水分,而且能吸附空气层中的尘埃和部分有毒气体,起到净化空气、消除空气污染、减低噪声影响,同时还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污水绿化环境等作用。

  (2) 城市小气候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质不断增多,以及对下垫面性质改变得过多,使城市地区气温增高、日照时数减少、降水增多。城市上空的凝结核平均含量往往是海洋上空的几十甚至几百倍,即具有“雨岛”效应。此外,城市上空的污染物能吸收70%—80%的地面长波辐射,并大大增加逆辐射,使城区气温增高,产生所谓的热岛效应。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1
气候与气候的形成





  气候是指多年的大气平均状态或平均统计特征的概括,是某地区多年间各种天气状况的综合表现,一般用气温、湿度、降水、气压、风、日照等气候要素来表征。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太阳辐因素、大气环流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表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物理过程与物理现象的基本动力。太阳辐射在地表随纬度而变化,使得热量也由低纬向高纬减少,因此,太阳辐射是形成各纬度气候差异的最根本因素。下表表示了各纬度地带年辐射总量与年平均气温的对应关系。
表:北半球太阳辐射和气温分布
纬度(φ)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年辐射总量
(kj/cm2)
1342
1325
1269
1183
1062
920
763
635
575
557
年平均气温
(℃)
32.8
31.6
28.2
22.1
13.7
2.6
-10.9
-24.1
-32.0
-34.8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一方面调整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量分布,与太阳辐射的影响相结合,决定了地球表面纬向气候带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还调整了全球大气水分的分布。大气环流把水分由海洋上空输送到陆地上空,这不仅大大增多了陆地上的大气降水,而且构成了大体与海岸线相平行,逐渐向内陆,以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为主要标志的气候类型。此外,区域性大气环流又产生了许多地方的“特有”天气和特色气候。

  3.下垫面。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主要来自下垫面,下垫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1)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影响其获得热量的多少。(2)下垫面性质不同,热容量也不同。在相同的太阳辐射强度下,海洋比陆地的热容量大,因此温度变化幅度小。(3)下垫面形态不同也影响着大气的温度、湿度、运动方向和强度。例如,山地的气温和湿度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变化;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日益显著。如人类活动改变着下垫面状况,进而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气候;人类向大气直接排放大量有害物质,改变大气成分,导致气候的变化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1
风的形成
  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空气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空气的力有重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这些力的性质各不相同,对大气运动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

  1.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的单位通常用hPa/赤道度表示(1赤道度等于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度间的距离,约为111km)。水平气压梯度很小,一般为1hPa/赤道度~3hPa/赤道度。而垂直气压梯度在低层大气可达1hPa/10m,相当于水平气压梯度的十万倍。但有重力与其平衡,因此,运动的空气所受的总垂直分力并不大,对空气产生运动的作用并不如水平气压梯度明显。水平气压梯度虽小,却是推动空气运动的起始动力,是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2.地转偏向力。空气在转动的地球表面按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的同时,会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各纬度带的地转偏向力数值大小不等,赤道上的地转偏向力为零,极地的地转偏向力最大,其他纬度的地转偏向力介于两者之间。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在北半球指向物体运动的右方,在南半球指向物体运动的左方。地转偏向力只在空气相对于地表有运动时才产生,并且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风向),而不改变空气的运动速率(风速)。

  3.惯性离心力。当空气作圆周曲线运动时还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它的方向和空气运动方向垂直。实际上,空气运动时受到的惯性离心力一般比较小,往往小于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一样,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空气运动的速度。

  4.摩擦力。大气运动中受到的摩擦力一般分为内摩擦力和外摩擦力。内摩擦力是在速度不同或方向不同的相互接触的两个空气层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牵制的力,它主要通过湍流交换作用使气流速度发生改变,也称湍流摩擦力,其数值很小,往往不予考虑。外摩擦力是空气贴近下垫面运动时,下垫面对空气运动的阻力。它的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一般海洋上摩擦力小,陆地上摩擦力大,所以海上风大,陆上风小。摩擦力可减小空气运动的速度,并引起地转偏向力相应减小。摩擦力对运动空气的影响以近地面最为显著,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到1km—2km高度以上,摩擦力的影响已小到可忽略不计。因此,把此高度以下称为摩擦层,以上称为自由大气。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1
大气降水





  从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水或固态水,统称为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霰、冰雹等。

  1.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形成过程是云中的小水滴增大成为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过程。大气降水时必有云,但有云未必有大气降水。组成云体的云滴、冰晶等体积很小(仅相当于雨滴的百万分之一),随着气流的运动会不断冲撞合并增大,当云滴体积增长到足够大,以致气流不能支持时才能形成水滴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不被蒸发才会形成降水。一般,在高空形成的大冰晶在较暖气层中溶化后,和大水滴一起以雨的形式降落。如果气温低于0℃,来不及溶化,就以雪、霰或冰雹等固态水降落。

  2.降水类型。大气降水可分为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三种基本类型。
  
  地形雨  地形雨是暖湿气流在运行中,遇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达到凝结高度时,水汽凝结形成的降水。地形雨多集中在山地迎风坡(雨坡)。世界上年降水多的地方基本上都和地形雨有关。如位于喜玛拉雅山南坡的印度的乞拉齐朋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对流雨  对流雨是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气团强烈上升、冷却、迅速达到水汽饱和时形成的。对流雨强度大、时间短、范围小,并常伴有雷电甚至冰雹,又称热雷雨。赤道带全年都以对流雨为主,我国夏季的午后也常会出现。

  锋面雨  锋面雨是冷暖两气团相遇时产生的降水。多形成于温带,是中高纬度地带最重要的降水类型。

  3.降水的衡量指标。大气降水通常用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强度以及降水量季节变化和降水变率等指标来表示。
  
  降水量即从云中降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未经渗透、蒸发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或厚度),以毫米(mm)为单位。常见的表示方法有日、月、年降水量,月、年平均降水量及多年(日、月)平均降水量等。

  降水时间是指一次降水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持续的时间,用日、时、分表示。

  降水强度即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通常取10分钟、1小时或24小时时间内的降水量作为划定指标,也可依部门需要而定。中央气象台将降水强度划分为7个等级,见下表。此外,大暴雨的日降水量达100mm—200mm,特大暴雨的日降水量达200mm以上。一般气旋(台风)24小时降水总量多在300mm以上。降水强度是水利、交通和建筑工程等设计的依据之一。


表:降水强度等级
等级   24小时强度等级(mm  
等级   24小时强度等级(mm
等级   24小时强度等级(mm
小雨         10中雨       10~24.9大雨       25~49.9
暴雨        50小雪        2.5中雪       2.5~5.0
大雪       5.0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与纬度、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赤道带降水春分、秋分相对较多;亚热带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北半球温带大陆西岸降水量季节变化不明显,而大陆东岸降水集中在夏季。
  
  降水变率说明某一地区降水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一般沿海多雨区降水变率小;内陆少雨区降水变率大,稳定性差,可靠性小。在我国,降水变率基本上是南方小于北方,沿海小于内陆,西南季风区小于东亚季风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1
洋流与气候
  海洋下垫面的性质是不均一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冷、暖洋流上。洋流的形成有许多原因,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定向风的推动。世界各大洋的主要洋流分布与风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洋流流动的方向和风向一致,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热带、副热带地区,北半球的洋流基本上是围绕副热带高气压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在热带由于信风把表层海水向西吹,形成了赤道洋流。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遇到大陆,便向南北分流,向高纬度流去的洋流为暖流,向低纬度流去的洋流为寒流。

  洋流是地球上热量转运的一个重要动力。据卫星观测资料,在20°N地带,洋流由低纬向高纬传输的热量约占地-气系统总热量传输的74%,在30°~35°N间洋流传输的热量约占总传输量的47%。洋流调节了南北气温差别,在沿海地带等温线往往与海岸线平行就是这个缘故。

  暖流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换时,失热降温,洋面和它上空的大气得热增湿。我们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湾流”每年供给北欧海岸的能量,大约相当于在每厘米长的海岸线上得到600吨煤燃烧的能量。这就使得欧洲的西部和北部的平均温度比其它同纬度地区高出16~20℃,甚至北极圈内的海港冬季也不结冰。苏联的摩尔曼斯克就是北冰洋沿岸的重要海港,那里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的恩泽,港湾终年不冻,成为苏联北洋舰队和渔业、海运基地。再如,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影响重大的“黑潮”,是北太平洋中的一股巨大的、较活跃的暖性洋流。它在流经东海的一段时,夏季表层水温常达30℃左右,比同纬度相邻的海域高出2~6℃,比我国东部同纬度的陆地亦偏高2℃左右。黑潮不但给我国的沿海地区带来了温度,还为我国的夏季风增添了大量的水汽。根据观测资料进行的计算和不同区域的比较都充分说明:气温相对低而且气压高的北太平洋海面吹向我国的夏季风,只有经过“黑潮”的增温加湿作用以后,才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了丰沛的夏季降水和热量,才导致了我国东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形成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而冷洋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热量交换时,得热增温,使洋面和它上空的大气失热减湿。例如,北美洲的拉布拉多海岸,由于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一年要封冻9个月之久。寒流经过的区域,大气比较稳定,降水稀少。象秘鲁西海岸、澳大利亚西部和撒哈拉沙漠的西部,就是由于沿岸有寒流经过,致使那里的气候更加干燥少雨,形成沙漠。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团活动而发生的间接影响。因为洋流是它上空气团的下垫面,它能使气团下部发生变性,气团运动时便把这些特性带到所经过的地区,使气候发生变化。一般说,有暖洋流经过的沿岸,气候比同纬度各地温暖;有冷洋流经过的沿岸,气候比同纬度各地寒冷。

  正因为有洋流的运动,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对高低纬度间海洋热能的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调节了地球上的气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1
冰原气候

(编者提示:人教科学第1册第4单元 天气与生活)

冰原气候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高原,是极地气候带的气候型之一。终年冰雪覆盖,所以也叫冰漠气候、冰原气候或永冻气候。最热月气温在0℃以下,气流下沉,降水量稀少,年降水量约100毫米左右,都是以雪的形式降落,风速常常在25米/秒以上,最大风速超过100米/秒,常把吹雪称为雪暴。

摘自《中华学生百科全书:天气与气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1
草原气候
草原气候也是一种大陆性气候,是森林到沙漠的过度地带。气候呈干旱半干旱状况,土壤水分仅能供草本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长。温带草原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多数地方是200~3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季,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75%。气温冬冷夏热。我国温带摹夏季各月平均温度都在20℃以上,而冬季各月平均温度都在-5℃以下;年较差都在30℃以上。温带草原多豆科植物,是很好的放牧区。

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全年气温较高,最冷月在16~18℃以上,最热月出现在雨季到来之前,气温约26~28℃,有明显的干湿季。靠近赤道气候带的一侧,湿季长,干季短;靠近热带沙漠的一侧,湿季短,干季长。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湿季。因为气温高,蒸发大,雨水仅能供应草本植物生长,也散生着短生乔木,所以也称为热带稀树草原。在湿季,气温高,湿度大,草木葱郁,但是一到干季,草木凋落,一片枯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2
赤道气候带
赤道气候带出现在赤道无风带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几内亚沿海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太阳每年有两次越过天顶,湿度在春、秋分以后有两个极大值,冬、夏季则为两个较凉季节,太阳徘徊于赤道附近,使赤道气候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25~30℃,年较差极小,平均不到5℃,日较差相对比较大,平均达10℃,远大于年较差,真所谓“一天有四季”。赤道地区最高温度很少达到35℃,但因终年高温,终年闷热,只有短暂的海风,才能使闷热稍减,风息之后,又闷热异常。

赤道气候带降水丰沛,是地球上最多雨的地带。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2500毫米的情况也很常见,降水量全年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干季,降水多为对流雨。

赤道气候带位于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辐合线上,温度水平分布均匀,气压梯度小,空气极少流动,风速微弱或静稳;所以海陆风易于发展。每日凉爽的海风,给人们带来短暂的舒适和快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2
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是地球上一种最基本的气候型。其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大,受海洋影响小。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非常炎热,且湿度较大。冬季受冷高压控制,温度很低,也很干燥。冬冷夏热,使气温年变化很大,在一天内也很很大的日变化,气温年、日较差都超过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春至或冬至后不久。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

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急剧上升,对流上升运动增强,云量增多,常有积雨云,并伴随阵风和大风,使整个夏季雨水相对较多,湿度增大。冬季干燥,晴朗,地面辐射极强,地面冷却很快,多日照,少云量和降水。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降水量集中在夏季,主要是对流雨。降水量年与年之间有很大变化,常有洪涝或干旱发生。

科学研究表明,气温对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很大影响。白天气温高,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碳水化合物。夜间温度低,则可以减弱呼吸作用,呼出二氧化碳就会减少,也就可以减少植物的养分损失。所以,在大陆气候条件下,气温日较差大,对于植物的物质生长特别有利。新疆的瓜果特别硕大而且甘甜,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2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作用
在高纬与低纬之间、海洋与陆地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出现气压差异,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地球上的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引导着不同性质的气团活动、锋、气旋和反气旋的产生和移动,对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常年受低压控制,以上升气流占优势的赤道带,降水充沛,森林茂密;相反,受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占优势的副热带,则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来自高纬或内陆的气团寒冷干燥,来自低纬或海洋的气团温和湿润。一个地区在一年里受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控制,气候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我国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则是受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冬夏交替控制的结果。总之,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在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进行着大量的热量和水分输送。在经向方向的热量输送上,大气环流输送的热量约占80%。

  在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使热带温度降低了7~13℃,中纬度温度则有所升高,60°N以上的高纬地区竟升高达20℃。

  大气环流水分输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气中水分输送的多少、方向和速度与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北半球,水汽的输送以30°N附近为中心,向北通过西风气流输送至中、高纬度;向南通过信风气流输送至低纬度。我国的水汽输送,主要有两支:一支来自孟加拉湾、印度洋和南海,随西南气流输入我国;另一支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随西北气流输入我国。南方一支输送量大,北方一支输送量小,两者的界线是黄淮之间和秦岭一线,基本上相当于气候上的湿润和半湿润的界线。

  降水的形成离不开天气系统,离不开云、水汽的输入和空气的垂直上升运动。这一切都和环流形势紧密相连。例如,降水量的多少和进入各种天气系统的水汽量有关,暖湿赤道空气的流入能在几小时或1小时以内产生100毫米的降水;雷暴降水量的多少可和流入积雨云内水汽量的多少成正比。

  世界降水的分布有两个高峰和两个低峰,即两个多雨带和两个少雨带,两个多雨带和赤道辐合带、极锋辐合带两个气流辐合带的位置基本相符;两个少雨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两个气压带的位置一致。

  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环流控制下就会有不同的气候,即使同一环流系统,如环流的强度发生改变,则它所控制的地区的气候也将发生改变;如环流出现异常情况,则气候也将出现异常。

  大气环流状况的变化,可用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强弱和转换来表示。某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大气环流的变化都有一个该时期的平均状况。当某年某一段长时间内的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持续时间和转换频率,大大超过该时期的平均状况时,则称某年某一段长时间内的大气环流状况为环流异常。如1972年的主要环流特征,北半球有两个稳定而强大的长波槽脊存在,12~3月在欧洲上空和北太平洋上空为阻塞高压,大西洋西部和亚洲为低槽,5~9月,欧洲和北美西部为阻塞高压,北美东部和东亚为大槽。整个一年里,北大西洋、北太平洋、欧洲东部和东北部、亚洲西部大部分地区在强大的大范围阻塞高压控制之下,故对于北半球而言,1972年为环流异常年。

  由于环流异常,就必然引起气压场、温度场、湿度场和其它气象要素值出现明显的偏差,从而导致降水和冷暖的异常,出现旱涝和持续严寒等气候异常情况。

  世界气象组织在1972年度报告中指出:“1972年世界的天气是历史上最异常的年份之一”。这一年,1月,美国密执安州的功圣马利降雨、雪量达1351.3毫米,超过正常年份十倍以上;2月,强烈暴风雪袭击了伊郎南部,在阿尔达坎地区,许多村庄被埋在8米深的大雪之下;3—5月,美国中、北部和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先后遭到强大的风、雨、雪袭击,而在中东和近东地区几乎同时也发生了数次暴风雪并伴有强烈的低温、冻害;5—6月,印度酷热,最高气温超过50℃以上,香港发生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7—8月,北冰洋上漂浮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冰山,比常年同期多出四倍。苏联欧洲地区连续近两个月出现酷热少雨天气,引起泥炭地层自焚及森林着火,而西欧地区却连续低温,致使英国伦敦出现了1972年夏至日最高气温比1971年冬至日气温还低的特异现象;秋季,亚欧东部地区普遍低温,使初霜提早;冬季,西北欧的瑞典出现了两百年来少见的暖冬,苏联也出现了异常暖冬,莫斯科郊区的蘑菇竟能在冬季破土而出,列宁格勒下了百年未见的“冬季雷雨”,在西非、印度以及苏联欧洲地区,几乎出现了全年连续干旱的严重旱情。西非,人和牲畜的饮水都成了问题。

  在我国,由于欧洲和亚洲西部阻塞形势持久稳定,冷暖空气在我国交绥机会少,以致我国北方和南方的部分地区汛期少雨,干旱严重。

  由此可知,在环流异常的情况下,可能在某一地区发生干旱,而在另一地区发生洪涝,或者在某一地区发生奇热,而在另一地区发生异冷。

  大气环流因子在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通过环流的纬向分布影响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而且还通过热量和水分的输送,扩大海陆和地形等因子的影响范围,破坏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当环流形势趋向于长期的平均状况时,气候也是正常的;当环流形势在个别年份或个别季节内出现异常时,就会直接影响该时期的天气和气候,使之出现异常。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2
地形与气候





地形起伏不仅使它本身的气候显著不同,而且高耸绵亘的山脉,往往是低层空气流动运行的障碍,它可以阻滞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来的暖空气(如阻碍寒潮的行动,使锋带停滞),又可使气流的水份大大损耗。
  (1)对气温影响 在山脉两侧,气候可以出现极大差异,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大抵与纬线平行的山脉以山南山北气温的悬殊为主;从表1对比天山南北、秦岭南北的冬季气温,可看出屏障作用的影响。
表1 对比天山南北、秦岭南北的冬季气温
月份/地名奇台        哈密西安        汉中










十一
十二
纬度
高度
-18.8      -12.3
-15.4      -5.6
-3.4       4.8
8.8        13.1
16.2       20.3
21.4       25.5
23.7       27.7
21.9       26.2
15.4        19.4
5.8         9.8
-5.7        -1.0
-15.3       -9.1
44°01ˊ      42°49ˊ
796.4m       737.9m
-1.3       2.0
2.1        4.6
8.0        9.5
14.0       15.0
19.2       19.5
25.3       23.8
26.7       25.9
25.4       25.0
19.4       20.0
13.6       14.8
6.5        8.6
0.6        3.6
34°18ˊ      33°04ˊ
396.9m      508.3m
    与海岸平行的山脉,以沿海内陆雨量的悬殊为主。就整个气候来讲,无论山脉的走向如何,只要高度足以阻碍盛行气流的运行,就会对两侧的气温、降水及其它气候要素产生影响,成为气候的障壁,而世界气候区的划分也往往以高耸的地形为界。我国著名的南岭,它是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地组成,北来冷气团常常受阻于岭北,以1月平均气温为例,岭南曲江为10.7℃,岭北的坪石为7.5℃,二者相差3℃;前者冬季很少飞雪,后者冬季常有。这样,南岭以南可以发展某些热带作物,具有热带性环境;南岭以北热带作物不能越冬,具有亚热带环境。
  (2)对降水影响 山地降水一般是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多。特别是一些不太高的山区,山脚下与山顶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别。对比西安、泰安、九江、衡阳、峨眉几城市与附近山顶的降水量就可说明这一点:降水是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的,见表2。为什么降水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呢?
表2 降水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对比地点海拔(米)年降水量(毫米)
华山西安2065397753.1624.0
泰山泰安15341291210.9711.6
庐山九江1215321833.71493.7
衡山衡阳12661032231.91353.0
峨眉山峨眉31374472033.91668.7
    其原因:第一是山地上气温低,水汽容易达到饱和,凝结为雨;第二是空气与较高地方的寒冷地面相接触,容易冷却致雨;第三是暖湿气流遇到山地,被迫沿山坡上升,由于绝热冷却,水汽容易凝结致雨。表3以台湾西部平原到阿里山间的降水情况为例,说明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
表3 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
 北港竹崎幼叶林阿里山
距海(公里)17435670
海拔(米)912910602406
降水量(毫米)1493255530454357
    山地降水随高度的增加,只发生在一定限度以内,超过了这一限度,空气湿度减少,降水量就随高度增高而减少。这个限度的高度,就称为“最大降水带”。“最大降水带”决定于地理环境、季节和其它条件,它随时随地不同。例如,喜马拉雅山上这一限度在1000~1500米。
  (3)山地立体气候 在山地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日照增强,气温降低,气压减低,降水在达到最大降水带以前不断增加,但超过这一高度即行减少,在高山顶上还有冰雪覆盖。同时,地面形状和山坡的方向、坡度,也对各气候要素发生显著影响,而且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同一山地,由于向阳坡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霜冻情况比阴坡大为减轻,以至阳坡可以发展某些经济林木,而阴坡则因冬季受到冻害而不宜种植;因此在山地中,自下而上,气候垂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气候的垂直气候带的顺序性,决定于山岭位于哪一个水平气候带内:位于赤道的高山,由山麓到山顶,气候带和植物带分布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布情况一样;如果山岭位于苔原地区,那么向上去只有冰雪区。
  云南省的东川市,山脚的新村,海拔1254.1米,年平均气温20.3℃,≥10℃积温6821.3℃,霜期1个月左右,是南亚热带气候,可种甘蔗、花生、水稻等喜温作物,水稻一年两熟;山腰的汤丹,海拔2252.4米,年均温13.1℃,≥10℃积温3560.7℃,霜期3个多月,属暖温带气候,只宜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蚕豆等,一年一至两熟;山顶附近的落雪,海拔3227.7米,年平均气温7.1℃,≥10℃积温762.6℃,霜期半年之上,属寒温带气候类型,只能种植马铃薯、荞子等喜凉作物,一年一熟;最高处气候更寒冷。假期四月的某日去东川市旅行,从新村坐汽车到落雪只需3个小时,你可以感觉到,山脚炎热难当,山腰春暖花开,山顶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一山有四季”、“山高一丈,大不一样”,就是对这种立体气候的真实写照。
  (4)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大幅度整体隆起的大高原。影响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气候,而青藏高原的隆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以至整个亚洲的大气环流。在晚第三纪高原隆起以前,是行星风系占主导地位,我国盛行西风。青藏高原的隆起,迫使西风带北撤,并在北部形成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每隔一定时间表现为寒潮的侵袭。寒潮南下过程中,遇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便折向东,直驱华北以至华南,使我国东部气温低于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大幅度抬升,喜马拉雅山脉便成了阻止印度洋气流北上的主要障碍,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地区,尤其是藏北高原的气候变得干燥少雨。这种变化影响到整个西北地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2
地中海式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是出现在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的一种海洋性气候。以地中海沿岸最为明显,其他地区如北美洲的加利弗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也都有类似的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是: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频繁活动,气候温和,最冷月气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少雨,云量稀少,阳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季半年约占60%~70%,夏季半年只有30%~40%,冬季降水量多于夏季。

夏季温度在沿海和内陆有较大区别,沿海受冷洋流影响,温度较低,最热月在22℃以下,空气比较潮湿,多雾,称为凉夏型。在内陆距海较远,海洋调节较小,空气干燥,暖热,最热月温度在22℃以上,称为暖夏型。

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是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这种不协调的配合,对植物十分不利。在生长季节,植物必须经过炎热干燥的锻炼,为了减少蒸发,自然植被多半是生长得短小的乔木和灌木等常绿硬叶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2
多彩的气候类型
地球上的气候是多种多样、千万变化、错综复杂的,几乎找不到任何两个地方的气候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气候每年的状况都是一样的。然而,气候的分布却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或地带性,特别是在地势比较平坦的海洋或平原,地带性就更为明显。气候的地带性,引起地理环境中的土壤、生物、水体等都具有地带性。

看一看世界气候就可以发现,气候带的特征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非常明显的。所谓气候带,就是环绕着地球的带状分布的气候区域。在这个地带内,由于辐射平衡、温度、蒸发、降水、气压和风等,都表现出一种地带性特征,而且气候的最基本特征是一致的,它们结合起来,明显地反映出气候的地带性。而引起气候地带性的原动力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地表是按地理纬度分布的,因此,古代的希腊学者根据纬度把全球的气候带分为五个气候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它们的界线是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划分的。这种划分法,使气候带与纬度平行,并呈十分规律的环绕地球的带状分布区域。这就是“天文气候带”。天文气候带是实际气候带的基础,与实际的气候带基本相符。但由于海陆交界的地区,或在地势高低变化大的地区,气候带表现的就不那么明显,甚至还有偏离或间断的现象。这说明地球上气候带的分布是随着各个地区的条件而有变化的。低纬地区大部分是海洋,下垫面比较均匀,所以气候带在低纬地区表现得最明显。比如热带雨林、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气候等地带性分布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热带地区下垫面相对来说比较均匀。在高纬地区,地面主要为冰雪覆盖或大部分时间为冰雪覆盖,地面性质相对来说也比较均匀,所以在高纬地区,气候带的分布也比较明显。但是,在中纬地区,由于陆地面积相对增大,而且海陆交错分布,地势也非常复杂,有大的山脉、高原,也有低的盆地、平原,这就造成了中纬度地区地带性分布不很明显,往往发生间断、分裂,甚至偏离和消失。所以,地带性分布在不同纬度,由于条件不同,所表现出的形式也不完全一样。

另外,从世界气候图上,我们还发现,地球上很多地区的气候是相类似的,虽然两个地区不连续,不在一个地方,但是气候却是相似的,在相似的条件下可以产生相似的气候。比如地中海式气候,反映了特有条件下形成的特性,即我们所说的副热带夏干气候,但这种气候不仅出现在地中海地区,也出现在与地中海相类似条件的其它地区,所以地中海气候在北半球有,在南半球也有,在欧洲大陆有,在美洲大陆也有。这许多地区的气候本质属性基本相似,不是相同,我们把这些相似的气候归为一个类型,叫同一气候型。气候带是连续的,而气候型是不连续的。我们根据地球上气候带中各地区的热量和水分分布的状况,又将全世界分为十个气候类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3
辐射对气候的作用





  海陆表面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太阳辐射能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的原动力。各地气候差异的基本原因是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各地全年所得太阳辐射因纬度而异即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各地所得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变化也因纬度而不同,即随纬度的增高季节变化加大。由此可看出都表现在纬度的差异上。
  如果把地面和上面的空气柱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么收入的辐射(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和支出辐射(返回宇宙间的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的差额,就是地一气系统的辐射平衡。辐射差额赤道最大,向高纬度逐渐变小由赤道到纬度30°地区为正值,在30°以北变为负值。它的绝对值向高纬度增加而到极地为最大。由此可见,热带和副热带热量收入大于支出,而温度和寒带则支出大于收入,因此必然会发生热量由赤道向两极输送的情况。
  我们分析一下纬度所引起的辐射因子的最简单的情况,也就是在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情况,即天文辐射。因为大气上界排除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那么,太阳光热的分布,只受日地距离、日照时数和太阳高度(即太阳入射角)三个因素的影响,尽管这是一种纯理论研究的理想情况,但它与今天地表面的实际辐射情况大体相似,而且,它是实际辐射情况的基础,是今天世界辐射分布和气候状况的基本轮廓。因此,它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表1 水平面上天文辐射日总量(卡/厘米2·日)
纬度日总量日期 90°N 70°N 50°N 30°N 10°N 0°N 10°S 30°S 50°S 70°S 90°S
春分 0 316 593 799 909 923 909 799 593 316 0
夏至 1110 1043 1020 1005 900 814 708 450 170 0 0
秋分 0 312 312 789 898 912 898 789 596 312 0
冬至 0 0 181 480 756 869 962 1073 1089 11145 1195
表2 北半球各纬度冬夏半年和全年辐射量(千卡/厘米2)
纬度辐射量日期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夏半年 160.6 170.0 174.6 174.4 169.7 160.9 149.1 138.7 134.5 133.3
冬半年 160.6 146.8 129.0 107.8 84.0 58.7 33.6 134.4 3.24 0
全年 321.2 316.8 303.6 282.2 253.7 219.6 182.7 152.1 137.8 133.3
    (1)天文辐射日总量的分布在纬度方向上是不均衡的。在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单位面积上所获得太阳光热最多,而且在南北半球各相当纬度的太阳高度角对称分布,大致相同,日照时间也相等,获得等量的太阳辐射,并向两极逐渐减少。故赤道地区全年有两个最高值(春分日和秋分日),使低纬度气温的年变化具有“双峰型”的特点。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南极圈以内的地区出现极夜,日照时间自南极圈向北逐渐增大;太阳高度自南极圈的0°逐渐向北增大,至北回归线达最高,再向北又逐渐减小。因此,太阳辐射的分布自南极圈起向北递增。在北极圈附近,由于日照时数的增长大于因太阳高度角的减小而少得的太阳辐射,所以到达北极出现了最高值(冬至日情况与此相反)。这样,就使高、中纬度的气温年变化呈现“单峰型”的特点。
  (2)天文辐射日总量的年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加大的。赤道上为109卡/厘米2·日,极地则为1110卡/厘米2·日,二者相差10倍。这和气温年变化随纬度的增高而加大的特点是一致的。
  (3)天文辐射的年总量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最高值出现在赤道,最小值在极地。这正和赤道在一年之内太阳高度角最大,获得的热量最多,气温是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的规律相符合。
  (4)太阳辐射最高值,夏半年在20°N~30°N附近的地区,由此向南、向北减少,且南北之间的辐射量差异小。这和夏季热赤道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南北温差较小的特点相吻合;而冬半年则出现在赤道,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且南北之间的辐射量相差较大。这与冬半年南北温差较大的特点是一致的。
  (5)同一纬度地带,日、季、年辐射量到处都相同,这表明天文辐射具有纬向带状分布的特点。这就是气温呈纬向分布的基本原因。
  天文辐射的纬向分布特点,使地球上出现相应的纬向气候带,如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寒带等,都称为天文气候带。这是理想的气候带,而实际气候远为复杂,但这已形成全球气候的基本轮廓。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3
副热带气候带
副热带也称为亚热带,副热带气候带出现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带,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受信风吹拂,盛行下沉气流,地面温度高,日照强,少云,大气稳定,气候干燥。沙漠广泛分布,撒哈拉、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喀拉哈里、阿塔卡马等热带沙漠或信风沙漠,都分布在副热带高压带笼罩的范围内。只有在大陆东岸,因为有暖洋流经过,又迎着信风,气候才变得潮湿。大陆西岸则处于信风的背风位置,沿岸又有冷洋流经过,沙漠可直达海岸。亚洲东南部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地区,虽然也在副热带范围内,气候却十分潮湿。

副热带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十分剧烈。在纬度20℃的平均年较差只有6.2℃,而在副热带一般可达15℃。日较差更大,可在20~30℃以上;夏季最高温度在48~55℃以上,夜间比较凉爽。因为气候干燥,日照强烈,裸露地面的沙石炎热,可以煮熟鸡蛋。近地层空气受热,密度减小,而上层空气密度较大。受热程度不同的空间层于是产生折射,形成海市蜃楼,成为单调沙漠内的奇景。副热带雨量少,温度低,云量少,天气晴朗稳定,雨量分布极不均匀;季风气候地区可达1000毫米以上,沙漠地区一般不到50毫米。埃及撒哈拉沙漠曾记录到2%的低相对湿度。云量极少,成为世界上云量最少的地带,平均云量在2以下。在一般日子里,天空无云,天色蔚蓝,只在沙尘弥漫时才会变得阴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3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仅占29%,所以海陆差异是下垫面最大和最基本的差异。海洋和大陆由于物理性质不同,在同样的辐射之下,它们的增温和冷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

表1 30°N不同高度上海陆气温的差异

高度 季节 亚非大陆(℃) 太平洋(℃) T陆-T海(℃)
海平面 1月 9.2 12.5 -3.3
7月 31.0 24.7 6.3
850毫巴 1月 5.5 6.5 -1.0
7月 24.0 16.4 7.6
700毫巴 1月 -1.3 -0.3 -1.0
7月 13.9 8.6 5.3
500毫巴 1月 -16.5 -14.5 -2.0
7月 -4.3 -6.8 -2.5
300毫巴 1月 -41.8 -38.5 -3.3
7月 -28.1 -33.0 4.9

    如表所示,从海平面对流层上层,1月份陆上气温比大洋上气温低;7月份相反。两者的差值,7月比1月大;低层比高层大,陆上年较差大于海洋上年较差。

  海陆对气压和风也有明显的影响。气压分布随气温分布而变化。夏季,大陆是热源,海洋为冷源,因此陆上气压低,海上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为冷源,海上气压低,陆上气压高,风从陆上吹向海洋。此外,海陆对湿度、云量、雾和降水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海陆对气候影响显著,在地球上形成了差别很大的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别,在气温方面的表现为: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变化快、变化大,因此大陆性气候的日较差、年较差数值都较大,而海洋性气候则相反。大陆性气候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海洋性气候一般最高温出现在8月,最低温出现在2月,气温变化落后于大陆。在同一纬度,春夏的气温,陆上较高,海上较低;相反,冬秋的气温,陆上较低,海上较高。从而大陆性气候具有春温高于秋温的特点,而海洋性气候则有秋温高于春温的特点。在湿度和降水方面,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是相对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年变化小,云量多、降水量多,降水的年变化小,秋冬降水较多。而大陆性气候的特色是,相对湿度较小,相对湿度的年变化大,云量少,晴天多,降水量少,降水的年变化大,夏季降水较多。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区别可概括为表2。

表2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比较

项目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月最高气温 月最低气温 春温-秋温
4月-10月 年降水分配 云量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正值 不均匀 较低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负值 均匀 较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3
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候终年潮湿,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陆性气候多;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量比较稳定,年与年之间变化不大。四季湿度都很大,多云雾,天气阴沉,难得晴天,少见阳光。

温和、多云、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给人们以舒适的感觉;其实这种气候对植物生长并不有利。19世纪末就有人发现,在欧洲,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产长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小,至多只有4~8%。随着深入大陆,到俄罗斯欧洲部分,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增高达9~12%。在比较干燥炎热的地区,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增高到18%,甚至在20%以上。原苏联科学家证明:一个地区的气候大陆性越强,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也就越高。在气候温凉潮湿的地方,小麦的淀粉含量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却降低。人们为了补充蛋白质的不足,只好借助于肉类,但是又带来脂肪过多的缺点。可见,海洋性气候对农业并不很有利。其实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活,气候虽然温和,但是阴沉多雨的天气,并不利于人类精神和情绪的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3
基本的气候型
在地球上,比气候带次一级的气候单位是气候型。气候型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引起的,在地球上不呈带状分布。在一个气候带内,根据气候的各种特征差异,可以划分出几种气候型,同样的气候型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带内。例如,海洋性气候就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沙漠气候也分布在热带、副热带和温带。

气候型有很多种,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是两种最基本的气候型,其他气候型都可以从这两种型演变而来。例如,海岸气候就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型;季风气候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沙漠气候是大陆性气候的极端情况;草原气候则是大陆性气候到沙漠气候的过渡情况;山地气候虽然成因和特点都比较特殊,但是它的特点也可以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类比中得到。

气候型的划分,通常是采用气温、降水量和其他要素的平均值及年变化特征作为指标。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也使用自然地理资料,如洋流、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资料作参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3
极地气候带
极地气候带分布于南北极圈以内的极地域。在两极点昼夜等长,都是半年,随着纬度降低,昼夜时间逐渐递减;但是在极圈以内,至少有一天,即夏至日昼长24小时。到冬至日则整日不见太阳。极点直到春分点太阳才冉冉升起。春分前辐射不断冷却,所以最低温度在春分前出现。当纬度降低时,最低温度出现时间提早。在夏季虽然白天时间特长,但因太阳光斜射,太阳辐射已大大减弱,达到地面的辐射又被冰雪表面强烈反射。地面实际吸收的辐射能量,大部分要用于融雪。

因此,极地气候的显著特点就是终年寒冷。夏季最热月气温在10℃以下。接近极点附近,夏季最热月气温更低于0℃,仍然很寒冷。在靠近极圈附近,地表冰雪虽然能够在夏季融解成沼泽,下面的土层却仍然冻结,成为终年不化的永冻土。极地冬季温度更低,最冷月气温在-30℃~-40℃,如果遇上雪暴发生,风雪交加,更是奇冷异常。

极地地面温度低,又在极地高压的笼罩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到极点附近或大陆内部,降水量更在100毫米以下,降水全部是雪,并且大多是干燥坚硬的雪粒。在极圈附近,因为偶然有气旋侵入,降水量增多,可在300毫米以上。所以极地气候的另一特点是干燥少降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4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暖热,冬季寒冷。因此,气温年较差比海洋气候大。最冷月出现在1月,表现出大陆性气候特点,最热月出现在7—8月,秋季气温高于春季气温,又表现出海洋性气候特点。例如长沙,年较差24.6℃,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4.7℃,最热月为7—8月。从月平均值来看,7月平均为29.3℃,8月平均28.7℃,7月只比8月高0.6℃,实际上在1951—1980年的30年中,有1/3的年份是8月温度高于7月,况且从平均最高温度看,则以8月最热,为31.2℃。再以南京为例,年较差为26.0℃,1月最冷,平均2.0℃,最热也在7—8月,7月平均28.0℃,8月平均27.8℃,从1951—1980年30年间,有14年是8月平均温度高于7月,平均最高温度也是8月最热,为30.5℃。

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例如长沙年降水量1390毫米,3—8月就占71%;南京年降水量1031毫米,4—9月占74%;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量的多少,雨季的早晚,完全决定于季风进退的早晚和强弱。例如,长沙的雨季就比南京早一个月,到华北,雨季只6—8月,甚至只有7—8月是雨季。雨季的长短与夏季风控制有关系。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雨量极不稳定,逐年变化很大。在长沙,多雨年比少雨年的雨量多两部,南京则多三倍,北京更超过五倍。所以,在季风气候条件下,水旱灾害频繁,是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极不利的一面。

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虽然不免有闷热难熬之苦,却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4
冷温带气候带
冷温带气候带一般指中高纬度的地方,大体在纬度45与极圈之间,终年在西风带控制之下。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和且短促。

因为是在西风带影响下,大陆西部与大陆东部气候差别很大。大陆西部有暖洋流经过海岸,西风经暖洋面吹入大陆,气候具有海洋性;随着西风深入内部,长途跋涉,水汽沿途不断减少,气温逐渐降低,到大陆东部,气候的海洋性减弱,大陆性增强。

大陆西部夏季凉爽,7月平均温度15~20℃,日较差约为10℃。白天不觉炎热,夜间不觉寒冷。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暖和,1月平均气温多在0~10℃,夜间潮湿多云,保温作用极强,所以并不觉得寒冷。温度年变化不大,一般在10~15℃以下。大陆东部7月平均气温22~28℃,夏季时间较长,无霜期达150~200天,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24~-3℃之间。

冷温带因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降水量较多,是地球上的第二个多雨带。大陆西部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全年分配均匀,但冬季雨量稍多于夏季,冬季以降雪为主。大陆东部年降水量也在500~1000毫米之间,主要分配在夏季,多为对流雨,并未减少日照,所以大陆东部夏季高温,多雨,多日照,成为农业的理想气候。不过在冷温带内陆,气候干燥寒冷,日光充足,降水稀少,与大陆西部和东部都不相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4
气候的形成
今天人们在谈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时,已开始注意到气候的作用了。但对于一个地区来讲,形成本地区气候的诸因子在短时间内变化又是很微小的,常常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或者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若从长时间和比较大的范围来分析不同地方的气候变化时,却又往往使人们对气候的变化感到惊讶。一个地方的气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它与其它地方不同?今后将怎样变化?这些问题无不涉及到气候的形成因子。

一般认为某一地方的气候形成是与五大因子有密切关系的。这些因子在短时期内的变化微小,使气候也较稳定;对于不同地区而言,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不同,受海陆影响的程度和大气环流系统的配置不同,因而,各地的气候就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阐述气候的形成就必须分析各个形成因子的作用,并综合考虑诸因子对某地气候的影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4
气候系统概述
气候系统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等五个部分组成。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

大气是气候系统中最容易变化的部分,例如,当外界热量输入(主要是太阳辐射)发生变化后,通过各种热量输送和交换过程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调整对流层温度的分布。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左右,它能吸收到达地表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海水又具有很大的热容量,所以它是气候系统中一个巨大的能量贮存库。洋流在热量输送和全球热量平衡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海洋表层在数月到数年内与大气或海冰相互发生作用,调节其温度。海洋的深层热量调节时间则需要几百年。

陆地表面具有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形、岩石、沉积物和土壤,以及河、湖、地下水等。河、湖、地下水是水分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是气候系统中容易变化的部分。陆块位置、高度和地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中是最长的。

冰雪覆盖层包括大陆冰原、高山冰川、海冰和地面雪被等。雪被和海冰有很明显的季节变化,冰川和冰原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冰川和冰原的体积变化与海平面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冰雪具有很大的反射率,在气候系统中,它是一个致冷因素。

生物圈指的是陆地上和海洋中的植物以及生存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动物。生物对于大气和海洋的二氧化碳平衡、气溶胶的产生,以及其他气体成分和盐类有关的化学平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植物可以随着温度、辐射和降水的变化而发生自然变化,其变化的时间尺度为一个季节到数千年不等;而且植物反过来又会改变地面反射率和粗糙度,影响水分的蒸发、蒸腾,以及地下水循环。由于动物需要得到适当的食物和栖息地,所以动物群体的变化,也反应了气候的改变。

气候系统的属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热力属性,包括空气、水、冰和陆地的温度;动力属性,包括风、洋流及与之相联系的垂直运动和冰体移动;水分属性,包括空气湿度、云量及云中含水量、降水量、土壤湿度、河湖水位、冰雪等;静力属性,包括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和压强、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洋盐度及气候系统的几何边界和物理常数等。这些属性在一定的外因条件下通过气候系统内部的物理过程(也有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而互相关联着,并在不同时间尺度内变化着。

有的科学家把气候状态定义为: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这个定义的可取之处在于:

(1)它指出气候的物质基础是气候系统,而不仅仅是大气,它和天气系统是有区别的;

(2)气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和特定的时间阶段相联系,而不存在绝对的气候概念;

(3)某一时段的气候状态是指这一时段气候系统各属性的平均统计特征,不像天气是指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中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必须指出,气候是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气候系统本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地区差异,更足以表征它的自然地理特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4
气候与天气的关系

(编者提示:人教科学第1册第4单元 天气与生活)

地球大气经常在运动和变化着,因此人们看到的天气现象总是处在千变万化之中。有时晴空万里,风和日丽,有时浓云密布,风狂雨骤,具有瞬息万变的特征。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在短时间内气温、气压、温度等气象要素及其所引起的风、云、雨等大气现象的综合状况。

天气是瞬息万变的,但它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大气运动过程中,不同性质气团的矛盾斗争,形成不同的天气系统,而每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天气特点。因此,掌握天气系统的演变和移动规律就能分析出未来的天气变化。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和特殊的年份偶然出现的天气状况的综合。气候和天气有密切关系: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是通过该地区各气象要素(气温、湿度、降水、风等)的多年平均值及特殊年份的极端值反映出来的。例如,北京的气候:一月份平均气温是-4.7℃,七月份平均气温是26.1℃,最低气温记录是-22.8℃(1951年1月13日),最高气温记录是42.6℃(1942年6月15日);年平均降水量636.8毫米,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4%。概括说来,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气候是一种最复杂的自然现象,是自然地理诸要素中一个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气候条件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也影响人类的活动。各项生产建设活动和国防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气候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有时也给人类带来某些灾害,人类通过改变下垫面的状况和低层大气中的某些成份,影响热量和水分状况的收支,从而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改变了气候状况,使气候变得更加复杂。如果改变得合理,会使气候向着有利于人类活动的方向发展;如果改变得不合理,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规律,则会使气候对人类造成危害。

大气过程因受各项物理因子的影响,变得非常复杂。因而,全球各地气候皆有差异,且类型多样而复杂。全球从南向北,不同的纬度有不同的气候带。它们基本上沿纬向排列,成带状分布。另外,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在同一纬度的大陆东、西岸和内陆可以出现不同类型的气候。例如,地中海地区和我国长江流域几乎处于同一纬度带,但一个在大陆的西岸,一个在大陆的东岸,地中海地区冬湿夏干,而我国长江流域却冬干夏湿。这些差异使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分布遭到破坏,呈现出非地带性分布。

即使在同一纬度、同一地区,由于山地、高原、森林、沙漠等下垫面性质的不同,又有山地气候、高原气候、森林气候、沙漠气候之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等农谚,就是山地气候的生动写照。

摘自中国科普博览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4
热带气候带

(编者提示:人教科学第1册第4单元 天气与生活)

热带气候带分布在赤道气候带与回归线之间,太阳高度仍然很高,常年高温,四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气候在15~18℃之间,年较差可大到12℃。晴朗干燥时气温还可高于赤道。最高温度可达43℃以上。夜间降温迅速,清晨可降至10℃,冬季还可出现霜冻。因为雨季出现于夏季,使夏季的温度降低,所以最热时期出现在雨季之前。但是雨季因为湿度大,常常感到闷热。雨季后温度又有升高。

热带虽然四季不明显,干湿季却十分显著。干、湿季转换时间各地稍有差异,雨季时间大致是5—10月,干季为11—4月。热带雨季的气候与赤道带相似,高温、多雨、闷热,日较差小,常间的短暂的晴朗天气,雨量在100~1500毫米之间。越靠近赤道雨季越长,干季越短。雨季以后的干季,在信风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相对湿度60~70%,雨量极少,植物凋萎,土壤干裂。

热带夏季,海洋面上水温在26.5℃以上。热带气旋(台风)易发生,台风路径在热带多为向西行进,然后向北,出了热带,则向东行进。在热带气旋行进路上,如无减灾防灾措施,就可能遭受洪水和暴风袭击,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摘自《中华学生百科全书:天气与气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4
沙漠气候

(编者提示:人教科学第1册第4单元 天气与生活)

沙漠气候是大陆性气候的极端情况。在副热带沙漠分布最广,基本原因就是少雨,植物难以生存,植物种类和数量极其稀少。地表裸露,空气十分干燥,极少水分。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可高达60~70℃。上升气流强,但因空气干燥,极少成云致雨,只有狂风沙尘。夜间地面冷却极强,甚至可以降到0℃以下。由此,气温日变化非常大。可以高达50℃以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虽属温带沙漠,“但早穿棉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并不是耸人听闻的传说,而是现实的生活画面。

沙漠气候降水量奇缺,一般不到50毫米。若羌虽在沙漠边缘,年降雨量也只有17.4毫米,最少时的1957年只降雨3.9毫米。吐鲁番年降雨量也只有16.3毫米,1968年全年只有2.9毫米。在这样少雨的情况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仍能发展农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葡萄、西瓜等,主要靠利用天山和昆仑山的冰雪融化的雪水,进行灌溉。因为夏季气温高,日较差大,日照丰富,收成并不低,而且质量都很好。

摘自《中华学生百科全书:天气与气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4
苔原气候

(编者提示:人教科学第1册第4单元 天气与生活)

苔原气候是极地气候带的气候型之一。多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全年气候寒冷,最热月气温在0~10℃之间,全年都是冬季。年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大部分降水是雪,部分冰雪夏季能短期溶解。相对温度大,蒸发量小,沿岸多雾。因为温度低,树木已经绝迹,只有苔藓、地衣类植物可以生产。

摘自《中华学生百科全书:天气与气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35
苔原气候

(编者提示:人教科学第1册第4单元 天气与生活)

苔原气候是极地气候带的气候型之一。多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全年气候寒冷,最热月气温在0~10℃之间,全年都是冬季。年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大部分降水是雪,部分冰雪夏季能短期溶解。相对温度大,蒸发量小,沿岸多雾。因为温度低,树木已经绝迹,只有苔藓、地衣类植物可以生产。

摘自《中华学生百科全书:天气与气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58
温带气候带

(编者提示:人教科学第1册第4单元 天气与生活)

温带气候带一般是指中纬度30—45之间的地区,气候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季节变动的影响。夏季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具有副热带气候特点,冬季在西风带控制下,又具有冷温带气候的特点。夏季炎热漫长,冬季温和。

温带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四季分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5~10℃以上,最热月在25~30℃之间。年较差约为15~20℃,由海岸深入内陆,大陆性逐渐增强,年较差由小逐渐变大。大陆西部夏季晴朗,太阳辐射强烈,气候炎热,居民多以百叶窗防避光热;但因湿度小,并不觉得闷热。大陆东部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风速微弱,云量多,终日都非常闷热。在冬季,大陆西部白天暖和,夜间则可出现霜冻,主要分布在洼地。大陆东部虽也温和,但是常有寒潮侵袭,气温猛降,更觉寒冷。

大陆西部年降水量约300~900毫米,迎风坡可达1500毫米,降水量冬季多于夏季。冬季温度低时很潮湿,夏季温度高时却很干燥,很不利于发展农业,只好依靠灌溉。大陆东部年降水量在600~1500毫米之间,主要分布在夏季,夏季高温与多雨配合,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摘自《中华学生百科全书:天气与气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3 09:58
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

(编者提示:人教科学第1册第4单元 天气与生活)

  冰雪覆盖是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海冰、大陆冰原、高山冰川和季节性积雪等,由于它们的辐射性质和其他热力性质与海洋和无冰雪覆盖的陆地迥然不同,形成一种特殊性质的下垫面,它们不仅影响其所在地的气候,而且还能对另一洲、另一半球的大气环流、气温和降水等产生显著的影响。在气候形成中冰雪覆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子。

  地球上各种形式水的总量估计为1384×106km3,其中97.4%是海水;0.0009%是大气中的水汽;0.5%是地下水,大部分处在深处;0.1%在江湖中,另外2%是冻结的。就淡水来讲,其中80%是以冰和雪的形式存在的。

  南极冰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冰原,体积达28.6×106km3。目前南极大陆上只有1.4%的地区是无冰的,如果覆盖这个高原大陆的冰原全部融化了,那末世界大洋的海平面要抬升65米。冰原上的降水多以固态形式落下,液态很少。

  海冰覆盖的面积变化较大,在海冰覆盖面积最小时,其面积和终年不化的陆地冰覆盖面积是大致相同的;而当它的覆盖面积最大时,则约为终年不化的陆地冰的两倍。

  全球冰雪覆盖面积在一年中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就北半球而论,以1月份冰雪覆盖面积为最大,2-3月份变动不大,到了4月份大陆冰雪覆盖面积显著退缩,但海冰却向南推进甚远,此后由于太阳辐射增强,冰雪面积逐月减少,到9月初达到全年最低值。南半球相反,9、10月份冰雪覆盖面积达到今年最高值,2月份出现最低值。由于北半球冰雪覆盖面积比南半球大,全球冰雪面积的季节变化也以1月份为最大,8月份为最小,9月份接近全年最小值。

  雪被冰盖是大气的冷源,它不仅使冰雪覆盖地区的气温降低,而且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可使远方的气温下降。由于冰雪覆盖面积的季节变化,使全球的平均气温也发生相应的季节变化。冰雪表面的致冷效应是由于:

  (一) 冰雪表面的辐射性质不同于其他下垫面对太阳的辐射,它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很大,能够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小,再加上冰雪表面的长波辐射能力很强,几乎与黑体完全一样,这就使得冰雪表面的有效辐射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要比其他的下垫面大;

  (二) 冰雪表面与大气间的能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能力很微弱。冰雪对太阳辐射率和导热率都很小。当冰雪层厚度达到50厘米时,地表和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基本上被切断,因此大气就得不到地表的热量输送。冰雪表面的饱和水汽压比同温度的水面低,冰雪供给空气的水分甚少。于是空气反而向冰雪表面输送热量和水分,所以冰雪不仅有使空气制冷的作用,还有致干的作用。冰雪表面上形成的气团冷而干,其长波辐射能因空气中缺乏水汽而大量逸散到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微弱,冰雪表面上有效辐射失热更难以得到补偿;

  (三) 当太阳高度角增大,太阳辐射增强时,融冰化雪还需要消耗大量热能。在春季无风的天气下,溶雪地区的气温往往比附近无积雪覆盖区的气温低数十度。

  冰雪覆盖的致冷效应,使地面出现冷高压,而高层等压面降低,出现冷涡。由于冰雪覆盖面积的年际变化,随之气压场和大气环流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冰雪覆盖面积变化特别显著的年份,往往会出现气温和降水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可影响到相当遥远的地方。

    摘自中国科普博览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28
沼泽
沼泽是平坦且排水不畅的洼地,地面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或者滞留着流动微弱的水,生长着喜湿和喜水的植物,有泥炭沉积。沼泽是陆地水的组成部分,全球沼泽面积约1120000平方千米,约占陆地面积的0.8%,大部分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寒湿地区。我国的沼泽面积大约110000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15%。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四川若尔盖高原、东北三江平原和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

沼泽的形成和发展与冷湿的气候、排水不畅的低平地形有关。可以由江、河、湖、海的边缘或浅水部分泥沙淤塞、水草丛生,逐渐演变而形成,称为水体沼泽化;也可以由林区或高山草甸、冻土带地下水聚集逐渐形成,称为陆地沼泽化。

沼泽具有特殊的水文特征,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蕴藏有丰富的资源,是地球上重要的湿地,有人称之为地球的“肾”。对沼泽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否则会使湿地面积缩小,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28
沼泽发育过程





沼泽发育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1)水体沼泽化过程。主要在湖泊中进行,流速缓慢或停滞的小河也可能沼泽化。湖泊经过长期的泥沙淤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湖水变浅,在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开始生长喜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由于死亡植物不断堆积湖底,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很慢,植物残体逐年累积而形成泥炭。随着泥炭的增厚,湖水进一步变浅,湖面缩小,最后泥炭堆满湖盆,水面消失,整个湖泊水草丛生,演化为沼泽。湖泊变成沼泽是自然演替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湖泊的消亡。但是,由于湖盆特征不同和区域地理的差异,湖泊沼泽化过程也不完全一样。

①缓岸湖泊沼泽化。沼泽化是从边缘开始的。首先在岸边浅水带生长挺水植物,因水深不同,挺水植物群落呈同心圆状有规律的分布,向湖心逐渐生长沉水植物。注入湖泊的水流所携带的泥沙淤积和死亡植物残体的堆积,使浅水带逐渐向湖心推移,沼泽植物也向湖心蔓延,最后整个湖泊长满了沼泽植物。例如中国小兴凯湖就是很好的例子,目前正处于沼泽化阶段(图1)。

②陡崖湖泊沼泽化。沼泽化是从水面植物繁殖过程开始的。在背风侧的湖面生长着长根漂浮植物,它们根茎交织,常与湖岸连在一起,形成较厚的漂浮植物毡,俗称漂筏。随着植物不断繁殖、生长,浮毡逐渐扩大,厚度增加,浮毡下部的植物残体,在重力作用下脱落湖底,年积月累,使湖底变高。浮毡布满水面,但与湖底之间尚存在水层,随着时间推移,湖底泥炭堆积愈来愈厚,直至水层消失,两者相接,湖泊最后演化为沼泽。漂浮植物毡布满湖面需经历长期的演化过程。初期由于风浪作用,往往使浮毡碎裂,小块漂筏像绿色小舟,随风漂游散布在湖中;沼泽化后期,各漂浮植物毡逐渐扩大,彼此结合,布满整个湖面,但在个别接触处还有局部明水,称为湖窗。此外,因漂浮植物种属不同,以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而造成生长状况的差异,使浮毡厚薄不均,薄层地段人畜行走其上,有沉陷危险,在东北地区把这种现象叫做“大酱缸”。当年中国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地”,有些沼泽就是“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颈”的漂筏沼泽。

陡岸湖泊沼泽化在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以及西北内陆地区的一些湖泊都可看到。此外,人工湖泊──水库,也可以沼泽化,在岸边形成漂筏层。

上面所举的都是湖泊正在沼泽化的例子。由昔日的湖泊演变为沼泽的可通过地貌形态特征的观察以及植物孢子花粉和残体的分析鉴定证明。

③河流沼泽化。在流速缓慢或水流停滞的小河或河流的个别河段,在岸边甚至到河心,常见到水草丛生的沼泽化现象,其发育过程大部分与陡岸湖泊沼泽化相似。如三江平原的一些河流,由于地势低平,坡降很小,流速缓慢,河道弯曲,水草丛生,具有沼泽性河流的特点。沼泽化河流的泥炭层一般较薄,有的地段没有泥炭堆积,这是因为死亡植物未完全分解的残体在缓慢流动的河水中被冲走的缘故。

(2)陆地沼泽化过程。如果说水体沼泽化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由湿趋干的过程,那么陆地沼泽化恰恰相反,是在不断增强湿地生态环境。陆地沼泽化过程主要有两种:

①草甸沼泽化。由于大气降水或河流泛滥,地面季节性积水或土壤季节性过湿,发育了草甸植物群落。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下,土壤孔隙长期被水填充,通气状况恶化,造成嫌气环境,并引起土层严重潜育化,死亡的植物残体在嫌气条件下,分解非常缓慢,使地表形成的草根盘结层加厚。草根层具有很强的蓄水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地表湿润程度,致使大量的喜湿植物侵入。随着沼泽化过程不断发展,土壤营养元素不断累积在未分解的植物残体中,使土壤灰分元素渐趋贫乏,要求营养成分不太高的沼生植物逐渐取代了湿草甸植物,最后演变成沼泽。如三江平原沼泽区,大部分沼泽是由草甸演替而来。总之,草甸沼泽化过程是草甸过度湿润,导致土壤严重潜育化形成的嫌气环境,以及植物残体强烈的蓄水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森林沼泽化。在中国高寒山区森林带,特别是寒温带、温带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常有面积不等的沼泽分布其间,有的镶嵌在林海中间,有的分布在林下,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和更新。在一般情况下,森林是不易发育沼泽的,只在森林采伐迹地或火烧迹地才能看到沼泽化现象。因为树木消失后失去了巨大的吸水能力,破坏了土层的水分平衡,使土层过湿或地表积水,导致迹地沼泽化。在季节冻土时间长并有永冻层分布的山地,水分下渗困难,地表过湿,也容易引起林地沼泽化。林下沼泽或林间空地的沼泽不断向四周扩展,恶化了树木的生长环境,造成树木大量死亡而形成“站杆”,或因限制了树木的正常发育,出现树木枯梢、生长缓慢,变成矮小的“小老树”。这种现象,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都可以看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28
冰川
高纬度和高山地区,地表长期为冰雪覆盖。这些冰雪经过积压和重新结晶,变成具有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沿着地面缓慢运动,就形成冰川。一般把面积超过0.1平方公里者作为统计对象,世界上的冰川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0.7%。冰川是陆地上的重要水体之一,冰川的储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储量的68.7%,如果全部冰川融化可使世界洋面上升70米。

冰川的发育受到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局部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水分循环、植被、地形和海陆变化产生影响。因此,冰川具有重要的气候学和地质学意义。首先,广阔的冰盖是一个巨大的冷源,如南极大陆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冷高压中心,使气旋很难深入南极大陆,冰盖中心的年降水量只有数十毫米。因此,冰川的扩展将导致气候变干、变冷。其次,冰川变化将导致海平面变化。如果气候变冷,冰川规模扩大,导致海平面降低;当气候转暖时,冰川后退,导致海平面上升。第三,巨厚的冰层对下覆岩层产生巨大的压力,冰川的变化可引起局部地壳升降。第四,冰川融水是许多河流的重要水源,河流水情的变化深受冰川消融变化的影响。第五,冰川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可形成各种冰川地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28
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和蒸腾,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在重力作用下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蒸腾)、输送、凝结、降落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叫做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循环根据其强度、规模和路径,存在着大循环和小循环之分。大循环又称全球性水循环,是指海洋水和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地表。降落地表的水,一部分被蒸发进入大气,一部分被植物截流,大部分沿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有的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种径流最终注入海洋。这种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陆地上的水就是靠这种循环运动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小循环又分两种:一是海洋小循环(即海上内循环),即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成云致雨(雪),然后再降落到海洋表面上的循环过程。这种循环虽然只在海洋领域内进行,但从参与水循环的量来说却是主要部分;二是陆地水循环(即陆上内循环),即从陆地表面蒸发的水汽或从海洋输送向内陆的少量水汽,在内陆上空成云致雨(雪),然后再降落到大陆表面上,在陆地内消耗,不返回海洋。这种循环大多发生在大陆腹地的内陆区域。

水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对自然界具有重要意义:(1)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运动。(2)促进自然界能量的交换。水循环的过程也是水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水的三态变化要吸收和放出热量,而降水、下渗和径流则会涉及热能、机械能以及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3)维持地球上水的动态平衡,使自然界的水不断得到更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29
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之间的差额与其蓄水量的变化大致相等,这就是水量平衡。水量平衡是质量守恒原理在水分循环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是水分循环的内在规律。

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分循环中三个重要环节,在水量平衡中,它们是三个重要因素。据实际测算,海洋多年平均蒸发量为50.5万km3,海洋上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8万km3,差额为4.7万km3。陆地上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万km3,蒸发量为6.3万km3,余额为4.7万km3,其中有一部分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一部分暂存于湖泊中,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多余部分最后以河川径流形式回归海洋,补偿了海洋由于蒸发所减少的水量。因此全球的水量得以保持动态平衡。

如果以P表示降水量,E表示蒸发量,R表示径流量。

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可写为:P=E-R

陆地水量平衡方程式可写为:P=E+R

即海洋降水量等于海洋蒸发量与入海径流量之差,陆地降水量等于陆地蒸发量与入海径流量之和,海洋水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为:E洋+E陆=P洋+P陆即海洋和陆地的多年平均蒸发量之和等于海洋和陆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和,也就是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相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29
地球上的水体分布





地球上的水分布很广泛。它以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形式分布于海洋、陆地以及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面积约3.61×108km2,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地球上96.53%的水存在于海洋中。陆地水包括地表水(如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等)和地下水。生物水和大气水在地球上含量很少,但却是水圈中较为活跃的因子。我们往往把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800米深度以上和大气层7千米以内的水作为水环境的主体。

地球上的总水量达1 385 984.61万亿立方米,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二。其中,绝大部分为咸水,淡水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53%。淡水中68.7%为冰川及永久雪盖,30.1%为地下水,前者地处僻远,难以利用,后者需凿井提取,才能利用。余下的1.2%才为可以利用的江河、湖、土壤和大气圈中的水。地球上各种水体的估计储量见表9-1。

表: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

序号
类别
水储量(万亿立方米)
占总储量的百分比%
占淡水储量的百分比%
1
海洋水
1 338 000
96.5
2
地下水
23 400
1.7
其中地下咸水
12 870
0.94
地下淡水
10 530
0.76
30.1
3
土壤水
16.5
0.001
0.05
4
冰川与永久雪盖
24 064.1
1.74
68.7
5
永冻土底冰
300
0.022
0.86
6
湖泊水
176.4
0.013
其中湖泊咸水
85.4
0.006
湖泊淡水
91
0.007
0.26
7
沼泽水
11.47
0.0008
0.08
8
河网水
2.12
0.0002
0.006
9
生物水
1.12
0.0001
0.003
10
大气水
12.9
0.001
0.04
总计
1 385 984.61
100
其中淡水
35 029.21
2.53
100

资料来源:据联合国会议有关文件,1977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29
地下水





大气降水降落到地表,其中一部分渗透到地表以下土层里和岩石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形成地下水。全球地下水分布面积达1.3亿平方公里,总水量830万立方公里,占全球总水量的0.59%,占淡水总量的22%,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下水的形成与地质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特别是在地表水较为缺乏和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日益重要。

(1)地下水的类型。不同岩石或地层的透水性存在差异,把透水性好、其中的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可自由移动的地层或岩石称为含水层,反之把透水性差的地层或岩石称为滞水层(或隔水层)。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图:地下水的类型

(2)泉。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上层滞水、潜水或承压水都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它在山区比平原分布普遍。凡是泉温超过当地平均气温的泉水(或者水温超过20℃的泉),叫做温泉。温泉水中一般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特殊矿物成分,具有医疗作用,目前在旅游方面很受重视。

(3)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危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用水量巨增,许多地区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使人们转而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造成开采量超过补给量,结果造成地下水枯竭,引起地面下沉、甚至塌陷,致使地面建筑物受到影响,在沿海地区引起海水倒灌等一系列问题。地下水过量开采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例如,北京市因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漏斗” 面积达1000多平方千米;位于太行山前冲积扇上的石家庄市因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漏斗” 范围与河北平原中部的冀枣衡漏斗连成了一体,面积达5000多平方千米;上海市因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下沉幅度达2米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29
河流
地表水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性地(或间歇性地)沿着陆地表面上的线形洼地流动,形成河流。河流在我国有江、河、川、溪、涧等不同称呼。

(1)水系。水系是在一定集水区内,大大小小河流构成的脉络相连的水道系统。比较大的河流一般取长度最长或水量最大的作为干流,流入干流的河流叫做支流。河流一般都有河源和河口。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是河流的起点,一般指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河源以上可能是冰川、湖泊、沼泽或泉眼。河口是河流流入海、河、湖的地方,是河流的终端。其中,流入海洋的称为外流河,如世界著名的亚马孙河、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或因渗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的称为内陆河,如我国新疆的塔里木河。在河口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汊现象显著,在入海、湖处形成三角洲。

河源到河口两端的高度差叫落差,单位河长内的落差叫比降。大的河流还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一般而言,上游河床窄,比降大,流速大,流量小,冲刷占优势,河槽多为基岩或砾石;中游河床比降渐缓,流速减小,流量加大,冲刷淤积都不严重,河槽多为粗沙;下游河床平坦,河道宽广,比降小,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积占优势,多浅滩或沙洲,河床多细沙和淤泥。

水系特征包括河流长度、河网密度和河流的弯曲系数等。河流长度(河长)是指河源到河口的轴线长度。河网密度是指单位流域面积内河流总长度。它表示一个地区河网的疏密程度,能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河流的弯曲系数是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长度的比值。河段越弯曲,弯曲系数越大,越不利于航运和排洪。

(2)流域。流域是地面和地下水汇入河流并补给河流的区域,也可以说是地表水的集水面积。两个流域之间的界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岭。流域的特征主要包括流域面积、流域形状、流域的不对称系数、流域长度和平均宽度、平均高度和平均坡度等。它们对河流的水情要素有着直接的影响。

(3)水情要素。水情要素是用以表达水流情势变化的主要尺度。主要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泥沙、水化学、水温和冰情等。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基准面上的水面高程。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面积内移动的距离,单位为m/s。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单位为m3/s。水温指河水的温度,太阳辐射和河水的补给特征是影响水温的主要因素。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河水中所含泥沙的质量,单位是kg/m3。水化学是指河水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在时空上的变化,以及它们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河水是一种成分极其复杂的溶液,其溶质成分和含量与流经地区的土壤、岩石和植被等因素有关。生产实践中,无论是生活用水、农业用水还是工业用水都要考虑水的化学成分。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河流水化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河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化学的组成也成为研究河流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4)河流补给。河水的来源叫做河流的补给。根据河流补给形式的不同,一般可分为雨水补给、融水补给、湖泊和沼泽补给以及地下水补给等类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0
湖泊
湖泊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蓄水洼地,是湖盆、湖水和湖中物质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一般来说,面积在1平方千米的有水洼地才叫湖泊。全世界各大陆均有湖泊分布,全球湖泊总面积约2 700 00平方公里,占全球大陆面积的1.8%,其中以北欧和北美的湖泊最多。其中,北美洲的苏比利尔湖面积82680平方公里,容积11600立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亚洲的贝加尔湖深达162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1)分类。根据湖盆的成因,湖泊可以分为以内力作用为主形成湖盆的湖泊和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湖盆的湖泊。前者有构造湖(如洱海、贝加尔湖等)、火山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五大连池)等。后者有河成湖(如洪泽湖)、海成湖(如西湖)、冰成湖(如芬兰、瑞典的湖泊群以及我国西藏高原的一些湖泊)、风成湖(如内蒙古的一些湖泊)等。

(2)功能意义。湖泊具有多种功能,它蕴藏着大量的水利、水力资源,给我们以灌溉、航运、发电和调节径流之利;湖泊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含有或埋藏着盐、碱、硝、石膏等矿产资源和富集着多种稀有元素,可为化学工业和国防工业提供重要原料;它还养育着鱼、虾、蟹、贝、菱、藕等动、植物,成为人们的食物来源。湖泊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它对当地的气候、生态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0
径流
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称为径流。

类型 按水流来源有降雨径流和融水径流;按流动方式可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又分坡面流和河槽流;此外,还有水流中含有固体物质(泥沙)形成的固体径流,水流中含有化学溶解物质构成的离子径流等。

形成 降水是径流形成的首要环节。降在河槽水面上的雨水可直接形成径流。流域中的降雨如遇植被,要被截留一部分。降在流域地面上的雨水渗入土壤,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入强度时产生地表积水,并填蓄于大小坑洼,蓄于坑洼中的水渗入土壤或被蒸发。坑洼填满后即形成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坡面流。坡面流里许多大小不等、时分时合的细流(沟流)向坡脚流动,当降雨强度很大和坡面平整的条件下,可成片状流动。从坡面流开始至流入河槽的过程称为漫流过程。河槽汇集沿岸坡地的水流,使之纵向流动至控制断面的过程为河槽集流过程。自降雨开始至形成坡面流和河槽集流的过程中,渗入土壤中的水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并产生自由重力水,在遇到渗透率相对较小的土壤层或不透水的母岩时,便在此界面上蓄积并沿界面坡向流动,形成地下径流(表层流和深层地下流),最后汇入河槽或湖、海之中。在河槽中的水流称河槽流,通过流量过程线分割可以分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影响因素 径流是流域中气候和下垫面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a 气候因素。它是影响河川径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气候要素中的降水和蒸发直接影响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降水方面,降水形式、总量、强度、过程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都会影响河川径流的变化。例如,降水量越大,河川径流就越大;降水强度越大,短时间内形成洪水的可能性就越大。蒸发方面,主要受制于空气饱和差和风速。饱和差越大,风速越大,则蒸发越强烈。气候的其他要素如温度、风、湿度等往往也通过降水和蒸发影响河川径流。

b 流域的下垫面因素。下垫面因素主要包括地貌、地质、植被、湖泊和沼泽等。地貌中山地高程和坡向影响降水的多少,如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坡地影响流域内汇流和下渗,如山溪的水就容易陡涨陡落。流域内地质和土壤条件往往决定流域的下渗、蒸发和地下最大蓄水量,例如在断层、节理和裂缝发育的地区,地下水丰富,河川径流受地下水的影响较大。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可以起到蓄水、保水、保土作用,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流量,使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趋于均匀。

c 人类活动。例如,通过人工降雨、人工融化冰雪、跨流域调水增加河川径流量;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筑沟开渠调节径流变化;通过修筑水库和蓄洪、分洪、泄洪等工程改变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径流是地球表面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的化学、物理特性对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0
人工湖泊
──水库
水库是由人工改造或修建水工建筑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积和用途的水量交换缓慢的水体,又称人工湖泊。

水库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拦河坝、输水洞、溢洪道和电站。拦河坝起拦蓄水量抬高水位的作用;输水洞可以引水灌溉,有时用来兼泄部分洪水;溢洪道起宣泄洪水的作用;水电站是利用水能资源的设施。

水库的根本作用是把多水期的部分径流存蓄起来,在少水期再放出去,从而对径流起调节作用。水库通过这一过程达到防洪、灌溉、发电等功能,此外,还可以用于发展航运、旅游。因此,水库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1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
──露、霜、雾凇和雨凇、云和雾等
  水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凝结。水由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大气中水凝结或凝华一般条件:一是有足够的凝结核或凝华核;二是大气中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当水汽的凝结物产生于地表或地物上时,形成露、霜、雾凇和雨凇等,发生于空气中时,形成云和雾。

  露或霜 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表强烈辐射冷却,当气温下降到露点以下,空气中的水汽达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面物体(如草、花等)上,就会出现水汽凝结物,如露或霜。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上,凝结成的水滴称为露,若露点温度在0℃以下,水汽直接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露的量虽有限,但对植物很有利,尤其在干燥地区和干热天气,常有维持植物生命的功用。例如沙漠中,虽数月无雨,植物还可以依赖露水生长发育。

  雾凇 聚集在地面物体(树、电线杆等)迎风面上,呈针状和粒状的一种白色疏松微小固体凝结物叫雾淞。它常出现在风小、有雾、湿度高的寒冷天气里,多见于我国高寒山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冬季。如长白山的天池平均每年有180天可见到雾凇,吉林省的松花湖每年冬季出现雾凇,形成壮观的景色。

  雨凇 在0℃以下,由过冷却的雨滴或毛毛雨雨滴,在接触的物体表面形成的光滑而透明的冰层叫雨淞,以山地和湖区多见。如峨眉山平均每年有雨凇135天之多。

  雾凇和雨凇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们能压断电线、折损树木,对输电、通讯、交通、农业生产等影响较大。如山东临沂一次雨凇,一米电话线上冻结物的冰层量达3.5kg,造成通讯电线折断,损失很大。

  雾和霾 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称为雾。在近地面空气中悬浮大量极微小的干燥尘粒(烟尘、尘粒),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空气混浊现象称为霾,在城市或霾时可见到此现象。雾对植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尤其在干旱的秋冬季节,它可增加土壤水分减少植物蒸腾,但对交通有较大影响和危害。

  云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的可见聚合物。不同高度、不同形态的云是水圈水分循环的必经之路,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及一定的天气现象,因此云对天气变化具有一定指示意义。按照云的状态、高度、厚度,可以对云进行分类,如表8—3。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1
大气降水





  从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水或固态水,统称为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霰、冰雹等。

  1.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形成过程是云中的小水滴增大成为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过程。大气降水时必有云,但有云未必有大气降水。组成云体的云滴、冰晶等体积很小(仅相当于雨滴的百万分之一),随着气流的运动会不断冲撞合并增大,当云滴体积增长到足够大,以致气流不能支持时才能形成水滴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不被蒸发才会形成降水。一般,在高空形成的大冰晶在较暖气层中溶化后,和大水滴一起以雨的形式降落。如果气温低于0℃,来不及溶化,就以雪、霰或冰雹等固态水降落。

  2.降水类型。大气降水可分为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三种基本类型。
  
  地形雨  地形雨是暖湿气流在运行中,遇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达到凝结高度时,水汽凝结形成的降水。地形雨多集中在山地迎风坡(雨坡)。世界上年降水多的地方基本上都和地形雨有关。如位于喜玛拉雅山南坡的印度的乞拉齐朋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对流雨  对流雨是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气团强烈上升、冷却、迅速达到水汽饱和时形成的。对流雨强度大、时间短、范围小,并常伴有雷电甚至冰雹,又称热雷雨。赤道带全年都以对流雨为主,我国夏季的午后也常会出现。

  锋面雨  锋面雨是冷暖两气团相遇时产生的降水。多形成于温带,是中高纬度地带最重要的降水类型。

  3.降水的衡量指标。大气降水通常用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强度以及降水量季节变化和降水变率等指标来表示。
  
  降水量即从云中降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未经渗透、蒸发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或厚度),以毫米(mm)为单位。常见的表示方法有日、月、年降水量,月、年平均降水量及多年(日、月)平均降水量等。

  降水时间是指一次降水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持续的时间,用日、时、分表示。

  降水强度即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通常取10分钟、1小时或24小时时间内的降水量作为划定指标,也可依部门需要而定。中央气象台将降水强度划分为7个等级,见下表。此外,大暴雨的日降水量达100mm—200mm,特大暴雨的日降水量达200mm以上。一般气旋(台风)24小时降水总量多在300mm以上。降水强度是水利、交通和建筑工程等设计的依据之一。


表:降水强度等级
等级   24小时强度等级(mm  
等级   24小时强度等级(mm
等级   24小时强度等级(mm
小雨         10中雨       10~24.9大雨       25~49.9
暴雨        50小雪        2.5中雪       2.5~5.0
大雪       5.0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与纬度、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赤道带降水春分、秋分相对较多;亚热带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北半球温带大陆西岸降水量季节变化不明显,而大陆东岸降水集中在夏季。
  
  降水变率说明某一地区降水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一般沿海多雨区降水变率小;内陆少雨区降水变率大,稳定性差,可靠性小。在我国,降水变率基本上是南方小于北方,沿海小于内陆,西南季风区小于东亚季风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1
关于雨雪露霜的气象谚语
  天上落下的雨、雪、冰雹和地面凝成的露水、白霜,都是大气中的水态变化,各有它的气象成因,同时也表示不同的未来天气。以下简介一部分与之有关的气象谚语。

  *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浙江)

  * 十里不同天。(江苏无锡)

  我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天的雨大多属于热雷雨或阵雨。热雷雨的发生,基本上是因为地面受热,发生对流运动,把地面的水汽送到高空,凝成雷雨云而发生的降水。但是由于地面各部分的物理性状不同,对于热力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地面上的气温有高有低。例如森林草原地区温度低,不毛之地温度高;柏油大道温度高,煤渣马路上温度低。所以在极小范围之内,空气对流的强弱,可以有很大差别。这里的对流,可以发生雷雨云,那里就不可能。再因为雷雨云的面积,普通不过几平方公里,所以我们常看见城南下雨而城北未必下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十里不同天”。到了秋天,还留着些夏天的景象,所以还有“秋雨隔灰堆”之说。

  * 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山西太原、安微全椒)

  * 西南阵,单过也落三寸。(《田家五行》论云)

  * 老夫活到八十八,未见阵头东南发。(江苏苏州)

  气旋和其他种风暴通常是从西向东移动的,所以只有发生在西方的风暴,才能影响到本地。发生在东方的风暴,只会再向东去,不可能再影响本地。所以有“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的说法。

  * 雨打鸡啼卯,雨伞不离手。(浙江义乌)

  * 雨打鸡鸣丑,雨伞勿离手;雨打黄昏戍,明朝燥悉悉。(南京)

  在晴好的天气,早上只会有雾,不会下雨的。现在下雨了,表示天气本来不好,可能有远地风暴逼近。一次风暴的经过,常要一天或一天以上的时间,不是短时内可以完的。现在,早上就开始下雨,那末未来一天之内,要“雨伞勿离手”了。在黄昏时分,高空气流一般的有下沉运动,天空原有的云,很易因此消散(因为下沉气流是最热燥的气流)。在这时候,如果有碎块云里下来的雨,是下不长的。但是,如果这种雨是一种风暴雨(就是从西方移动过来的有系统的云雨),那末“雨打黄昏戍”也就未必“明朝燥悉悉”了。

  * 早晨下雨当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山东)

  * 鸡呜雨,下不长。(浙江象山)

  * 投瞑雨,天卖晴。(福建福州)

  * 早晨下雨,一天晴。(河北沧县、山东栖霞)

  * 早雨睛一日,晚雨到天明。(陕西武功)

  *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田家五行》论雨)

  * 晏雨不晴。(同上)

  * 开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江苏无锡)

  * 开门雨,关门睛。(江苏元锡)

  *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江苏无锡、常熟,浙江义乌)

  * 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浙江义乌)

  这几条都说早上有雨主晴,晚上有雨才是久雨之兆。

  * 夜晴无好天。(河北)

  * 夜睛无好天,明朝还要雨连绵。(广西郁林)

  * 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同上)

  这三句都是说:在久雨之中,突然夜间天晴,明天仍要下雨。

  *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河北 、陕西武功)

  在高气压下,风平天青,气层非常稳定,地面尘埃水汽结集低空,所以平视蒙蒙,这种现象既然是气层稳定的表示,所以天气是不会变得阴雨的。下雨后,空中仍是蒙蒙,这必定是在气旋暖锋之后,暖区之内,空中微雨飘荡、水汽充斥,此后还有冷锋大雨,所以天气不可能立刻转晴的。

  * 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江苏苏州)

  “麻花”指小雨,“雨”就指大雨。雨前麻花是说无大雨而只有小雨,这种雨属于稳定性雨的一类。例如,降落在单纯的热带气流中的雨。热带气流本身很湿,它比较地面要暖些,所以没有大规模的热力上升运动,只有由于微风涡动激起的动力上升运动,因此不可能出现很高很厚的云,只见分散的、层状的、薄薄的云,所以只能下麻花小雨,下不了大雨。雨后麻花,就表示大雨已过,还有几滴小雨,这表示雨天将要结束了。

  * 一点一个泡,还有大雨未到。(湖南)

  * 一点雨似一个钉,落到明朝也不晴;一点雨似一个泡,落到明朝未得了。(《田家五行》论雨)

  * 落滴起泡定阵雨。(江苏常州)

  * 雨生蛋,落到明朝吃过饭。(江苏常熟)

  大凡刚刚开始的雨,雨滴必是很大的。因此,雨滴在下降过程中,已不成为圆球体,而成为扁平的球体了。在它的下面,可裹着空气,若下落到河面上,这空气从河水中选出,就成为气泡。因为这种气泡是见于开始下的大雨滴的,所以象征着大雨正在开始。

  * 雨声发喘,河水涨满。(河南篙县)

  雨声发喘,大雨之貌。雨大了,所以河水涨满。

  * 饭时雨,下四指。(山东栖霞)

  午饭时天气最热,对流最盛,降雨总是很多的,但非必然。

  * 雨洒中,一场空。(湖北)

  一块积雨云四脚空空地悬在中天,它下的雨,只及本地,一下子就完了。这种云起自本地,消于本地,所以雨量不会太大,雨时很短。

  * 淋了伏头,下到伏尾。(河北 、山西宁武、河南嵩县)

  伏天正值阳历七八月之交,是全年最热的期间。这个时期,如果气层是稳定的,热力对流就不能发生,即使有对流发生,也不可能发展到在天空造成雷雨云而打雷雨的程度。这种局面一旦造成,可维持很久,使天气久热而不下雨。但若大气层既潮湿,又不稳定,热力对流就极易发生。今天发生雷雨,明天还是发生。因为同一不稳定气团之下,它的组织、构造是可以维持好多天不变的。所以在这种大热天气,不下雨也罢了,下过一次,就很可能常常下。

  * 雨洒尘,饿死人。(河北 )

  雨小,只能洒尘,天气太干,旱灾发生,所以要饿死人。

  * 霜后暖,雪后寒;(苏南)

  * 霜前冷,雪后寒。(江苏镇江)

  * 落雪勿冷,融雪冷。(南京、山西太原、河南商邱)

  霜和雾都是晴天的产物。因为天空无云,夜间地面散热很强,温度才能下降到零度以下,使贴近地面的水汽直接凝成白霜,所以凝霜之前是冷的。等到天亮日出,因为天空无云,太阳光很强,霜的水分很少,融解时并不需要大量热力,所以天气相当温暖。

  雪是从高空落下来的,凝雪的时候,地面气温并不一定很冷。但是雪要融解成水,就须吸收大量的热力(一克的雪,融解成水所吸收的热量,等于把一克水的温度,从摄氏零度升到80度时所需要的热量)。这热量就从地面层空气中吸去,所以不等到雪融完,气温是不可能回升的。

  * 旱天无露水,伏天无夜雨。(湖南)

  露水是空中水汽接触了夜间过冷物面而凝成的水滴。有露水出现的天气,低空需要有足量的水汽。而在旱天,空中水汽必少,所以露水就无从发生了。

  伏天的雨,主要是雷雨。下雷雨的基本条件是要地面很热,使空气发生强盛的对流运动。伏天在白天地面很热,适合于雷雨的发生;但是夜间地面较凉,就不可能发生对流,所以夜间不可能发生雷雨。但是在西南山地里,伏天也有夜雨的,这又是另一原因。

  * 霜重见晴天,雪多兆丰年。(山西太原)

  * 严霜兆晴天。(上海松江)

  * 冬有大雷是丰年。(江苏无锡)

  * 冬有三天雪,人道十年丰。(同上)

  * 冬有三白是丰年。(同上)

  * 雪姐久留住,明年好谷收。(浙江、湖南、河南扶沟)

  *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江苏苏州)

  * 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同上)

  * 江南三足雪,米道十丰年。(河南开封)

  霜本来是晴天的产物,“霜重见晴天”是因果倒置的说法。雪不易传热,它积在地面,可使土中热力不易发散,增加土地的温度,对于来春植物的生长是很有益的。同时,土壤里的细菌因此得以繁殖,使许多有机质腐烂,杂草种子也一度发芽生长起来。到了融雪期间,大量的热又被吸去,温度过低,杂草和细菌又被冻死,这样倒反增加了植物的肥料,故雪多是丰年之兆。

  * 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江苏常熟)

  * 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同上)

  冬季溶雪时期,气温很低。当雪未溶完时,若有一股冷空气南下,气温再度下降,使雪水成冰,就使地表面温度再度降低,杂草及昆虫都被冻死。

  * 雪落有晴天。(湖南)

  * 雪后易晴。(江苏常熟)

  雪下在每次寒潮来临之时,也就是在冷锋上。这是在气旋的尾部,反气旋的前部。所以雪天之后,再来的是反气旋天气,于是天气转晴了。

  * 大雪不冻,惊蛰不开。(河北沧县)

  大雪节不冰冻,到惊蛰节不开解,这是那年寒潮来迟的缘故。

  * 露水起青天。(河北)

  露和霜一样,同是晴天的产物,不过有露的天气温度比较高些罢了。

  * 春霜不出三日雨。(福建福州、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春季连续三天有霜,也就是连续三天晴天。福州纬度较低,春季的晴天,太阳光必定很强,白天温度连日增高,气压降低,使本地和四周之间的气压梯度增大。因此,也就发生了空气流动的现象,于是天气跟着变化,而要下雨了。

  * 霜后东风一日晴。(四川)

  打霜之后,就吹东风,表示反气旋已过去,气旋将来临,所以晴天只有一日了。

  * 冬至无霜,石臼无糠。(江苏常州)

  冬至无霜,就是冬天不冷。因为冬天不冷,于农作物有害,故年成不好,石臼里面也无米可打了。

  * 腊月里三白雨树挂,庄户人家说大话。(内蒙古呼和治特)

  “三白”就是三次雪,“雨树技”就是雨淞,这都是天气严寒的结果。冬季天冷,故有利于农事。

  * 七阴八下九不睛,到了月初放光明。(天津)

  二十七日明,二十八日雨,到二十九日不晴,就要到下月初才好天气。这表示着天气变化的日程。

  * 夹雨夹雪无休无歇。(《田家五行》论雨)

  雨和雪,都是空中降水,但是它们降地之前所经历的过程不同。雪成时,温度必在零下。大多的雨,是雪下降到半空再融化成的。现在下雪又下雨,表示空中冷暖气流,激荡无常,因此,天气还是不得转晴的。

  * 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骤然下降的雨,不到天黑就完。因为下这种雨的云,是由于本地局部受热形成的,规模小,所以一阵雨后,云就散完了。

  * 春土(霾)不过三日雨,冬土不过三日霜。(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霾指由北方来的大风从内陆吹来的沙尘,所以有霾就表示有北方来的气流。在福建,春天的天气已经相当暖,南方的热带气流,从四月(阳历)始,已到福建的纬度。这时如有北风吹来,极易形成锋面而造成降水。冬天就不然,因为冬天北风极盛,南风极弱,根本无法到达我国海岸,所以北风一来,天气十分干冷而且睛朗有霜。

  * 雪打高山,霜打平地。(江苏无锡)

  不论在高山还是在平地,雪和霜都会出现。在冬季阴天时,高山的气温一般低于平地,风速也较大,因而雪下到高山不易溶化,高山上的雪一般厚于平地。雪溶化时,自然是平地上的雪先溶化完。由于高山的海拔高于平地,太阳光首先照在高山上,又因霜量毕竞有限,所以高山的霜先消失掉。但是在山的背阳坡并不如此。因而有“雪打高山,霜打平地”的说法。

  * 一夜白露一场霜。(江苏无锡)

  * 晴夜成露,冻结成霜。(同上)

  有这种现象并不奇怪,露和霜的生成原因是一致的,都是空气遇到较冷的表面使水汽凝结而成的,只不过是当时的气温不因而已。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2
大气中的水汽来源





围绕地球的大气层,其主要成分是氮、氢、氧和二氧化碳,另外还有少量的氩、氨、氙、氪、氖、臭氧等气体。除此以外,大气中还含有一些水汽和固体、液体的微粒杂质。

大气里中水汽并不多,最多时也只占大气的百分之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觉得空气有时比较潮湿,有时却很干燥,就是因为空气中的水汽有时多、有时少的缘故。我们用空气湿度的大小来表示大气中所含水汽多少,该物理量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出来。

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地面附近空气比较稠密,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大部分空气聚集在从地面往上大约十公里的这层大气里,而大气中的水汽则几乎全部聚集在这一层次里。雨、露、霜、雪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形成的,所以它们主要产生于大气层的下部。

水循环的过程

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地球表面。江河湖海中的水,潮湿的土壤,动、植物中的水分,时刻被蒸发到空气中。寒冷地区的冰雪,也在缓慢地升华。这些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因此,在自然界里,水分周而复始地循环着,并在循环运动中不断改变着自身的状态。液态的水,可以凝固为固态的冰,也可以蒸发为气态的水汽;气态的水汽可以凝结为液态的云、雾、雨、露,也可以凝华为固态的冰晶、雪、霜;而固态的冰、雪、雹、霜可以融化为液态的水,也可以升华为气态的水汽因而雨、露、霜、雪就是这种水分循环过程中的产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3
啄木鸟
凡是啄木鸟科的鸟,都叫啄木鸟,俗名叫喯打木。除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以外,啄木鸟几乎在全世界范围都有分布,啄木鸟科约有34个属212种,我国有28种,其中有一些是我国独有的。它会从树木中啄出昆虫,会在死掉的树干中啄洞筑巢而出名。啄木鸟有着强硬的喙(鸟类的嘴叫喙),尾羽结实有力,起支撑作用。二、三两脚趾向前,一、四两脚趾向后。啄木鸟的舌自头骨后绕过,从鼻孔达到喙尖,这种特化结构可使舌伸出很长。啄木鸟这一名称很形象的描绘了它们的行为。



大部分啄木鸟和一生都在树上度过,它们整天不停地围着树干转 ,寻找树木里的昆虫。只有少数在地上找食的啄木鸟,能像其他鸟一样,站在水平的树枝上。多数啄木鸟以昆虫为生,有些则吃水果和果浆。春天到来的时候,雄啄木鸟会发出响亮的叫声,那是它们在申张自己的地盘,警告他人不得侵犯。这些叫声往往因为树洞的共鸣而特别响亮。其他季节啄木鸟显得特别安静。啄木鸟喜欢孤独,有时成双成对地旅行。



【趣闻】



啄木鸟的种类很多,它们专吃树木内的蛀虫,是森林益鸟,有“树木医生”的美名。一只啄木鸟每天能吃掉1 000~1 400条昆虫的幼虫,如果有几只啄木鸟,生活在几百亩的森林中, 那么这片森林就不会有害虫。




啄木鸟世世代代靠吃虫子过日子,它们天生一把“手术刀”——像钢凿一样的嘴巴,停在树干上的时候,它们举起“手术刀”,东敲敲,西啄啄,发出“笃、笃、笃”的响声,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它们能知道蛀虫潜伏的地方,然后在树上啄一个小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偷懒,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次--600次。



近年来,有人通过高速摄影,算出啄木鸟啄树时的冲击速度,为每小时2080千米,每秒钟超过400米,比声音传播的速度还要快。这是多么巨大的冲击力!奇怪的是,啄木鸟不会因此得脑震荡。原来,它们的脑子被细密而松软的骨骼包裹着,头部有大而有力的肌肉,可以减少震动。而啄木鸟的头部和它们的“手术刀”,是一前一后地作直线运动的。



根据啄木鸟头部的构造和运动方式,科研人员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安全帽,防震效果比一般防护帽要好。



【链接】



在我国的啄木鸟中,白腹黑喙啄木鸟的数量最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斑啄木鸟较为常见。黑啄木鸟,是一种体型非常大(46厘米)的全黑啄木鸟。嘴黄而顶红,雌鸟仅后顶是红色的,很容易识别,在告警或飞行时发出响亮的叫声,分布在欧洲至小亚细亚、西伯利亚、中国及日本。一般并不常见,它的分布范围是,从北方低地至南方海拔2 400米。飞行不平稳,不如其他啄木鸟起伏大。



啄木鸟主要食品是蚂蚁,还吃天牛幼虫、象甲、金龟甲、螟蛾、蝽象、蝗虫卵,有些害虫多在树里很深的地方,啄木鸟也能把它弄出来吃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3
中华鲟
中华鲟,又叫鳇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因珍贵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中华鲟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嘴端尖,略向上翘。口在下面,成一横列,有4条短须。眼细小,眼后两侧,各有一个弯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吃的食物非常有限,它们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水底动物为食,在海洋中主要吃鱼类和甲壳类动物。



中华鲟鱼的寿命很长,可活100多年。鱼体一般可长到2米以上,成熟的雌鱼体重约二三百千克。最大体长3米以上,体重可达500多千克,是鱼类的庞然大物。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它们生在江河里,长在海洋中。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和东海中,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所以有“长江鱼王”之称。是长江中的瑰宝!


    中华鲟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痕迹,所以又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趣闻】



中华鲟素有“鱼类活化石”之称,是古棘鱼类的后代,距今大约有1亿4千万年,享有“水中大熊猫”的美称,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为世界27种鲟属鱼类之首,有趣的中华鲟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的个性,特别符合奥运精神。所以,宜昌市中华鲟研究所,曾经有人申报中华鲟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并在当时得到宜昌万人签名的支持。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应好好保护和受到重视。但是,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1月18日至5月27日4个多月的时间里,长江干流及河口区域共有10条3米以上中华鲟被人类伤害,仅有一条经抢救后活了过来,真是“九死一生”。而造成伤亡的主要的原因是船只的螺旋桨,所以船只的螺旋桨正成为中华鲟的杀手。



【链接】



我国现存中华鲟自然资源量约2000多条,急需人工保护,如不采取保护措施,不到50年,中华鲟有可能灭绝。为什么中华鲟生活了一亿四千多万年了,现在成了濒危动物了呢?



由于水土流失、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药等造成水的污染;航运对它的威胁和渔业捕捞的严重过度;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中华鲟的数量很快减少了。



中华鲟在全世界的水产品中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它的皮可制革,鳔含有丰富的胶质,可配制漆料,还是上好的药材。中华鲟的肉味道鲜美,脊椎骨、鼻骨等都是餐桌上的美食。体表的硬磷是制作工艺品的材料。它的鱼卵最为名贵,用鲟鱼卵制成的“鱼子酱”,含脂量极高。



中华鲟浑身是宝,所以过去一直遭到捕捞。为保护和拯救中华鲟,国家采取了严厉的保护措施,禁止捕杀中华鲟。



我国中华鲟人工繁殖已获得成功,并已开始人工养殖和人工放流。不过还是没有解决中华鲟面临灭绝的危险,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3
鹦鹉
鹦鹉以其美丽无比的羽毛、善学人语技能的特点,特别为人们所欣赏和喜爱。鹦鹉分布在温、亚热、热带的广大地区。鸟类学家已确定我们这个星球上生存着325种鹦鹉,其中我国有7种。鹦鹉大多色彩绚丽,音域响亮,那独具特色的像钩子一样的嘴使人们很容易识别这些美丽的鸟儿。



鹦鹉中体形最大的当属紫蓝金刚鹦鹉,身长可达100cm,分布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和巴西。虽然在某些地区常见,但人们为盈利而大量捕捉,已使它们面临严重威胁。最小的是生活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一带的蓝冠短尾鹦鹉,身长仅有12厘米。



鹦鹉种类特别多,形态都不相同,羽色艳丽。有华贵高雅的粉红凤头鹦鹉和葵花凤头鹦鹉、雄武多姿的金刚鹦鹉、涂了胭脂似的玄风鸡尾鹦鹉、五彩缤纷的亚马逊鹦鹉、小巧玲珑的虎皮鹦鹉、姹紫嫣红的折衷鹦鹉、形状如鸽的非洲灰鹦鹉。泰国2001年发行了一套鹦鹉邮票,其中绯胸鹦鹉、花头鹦鹉、红领绿鹦鹉在我国境内都有野生种群,尤以绯胸鹦鹉为最,是驰名中外的笼鸟,主要产于我国四川省,也称四川鹦鹉。



鹦鹉聪明伶俐,善于学习,经训练后可表演许多新奇有趣的节目,是各种马戏团、公园和动物园中不可多得的鸟类"表演艺术家",深受大众喜爱。它们可以学会各种技艺如:衔小旗、接食、骑自行车、拉车、翻跟斗等等。



【趣闻】



鹦鹉学舌:在英国曾经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鹦鹉学话比赛,其中有一只不起眼的非洲灰鹦鹉得了冠军,当时揭开装有这只鹦鹉的鸟笼罩时,灰鹦鹉瞧了瞧四周道:"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全场哄动。几天后,兴奋的主人请了许多贵宾到家中庆贺,笼罩一打开:"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全场哗然。一心想自己聪明的鹦鹉会说:"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贵客!"而博得大家喝彩的主人十分狼狈。由此可见,鹦鹉学话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并且词汇量也有限。"鹦鹉学舌"在人们的生活中引起的小故事,为人们茶余饭后增添了许多谈资和笑料。



【链接】



国鸟鹦鹉:人们喜爱这些美丽的鹦鹉,为它们发行邮票,建立网站,组织保育协会,设定保护区。甚至把它们作为智慧的象征。在位于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它被奉为国鸟,这个国家的国徽上是一只名叫"西色罗"的金刚鹦鹉,它是这个中美洲岛国独立自强的象征。



鹦鹉的保护:随着人类文明的足迹的延伸,工业化程度的发展,鹦鹉也同样面临生存环境的恶化,种群锐减,一些种类已经或接近绝灭。新西兰的鸮鹦鹉,是唯一一种夜间活动的而且在地面上爬行的鹦鹉科鸟类。它们原来分布于新西兰南部、司图尔特和其它岛屿,由于栖息地的老鼠和鼬而频临灭绝。以塔布堤岛命名的塔布吸蜜鹦鹉,已在它的祖籍南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绝迹,人们顾及它的名实相符,只有新从库克群岛引进,但仍岌岌可危。这两种鹦鹉的天敌是鼠和猫,而它们在原籍生活了千百年,世代繁延,少有天敌。是人类活动的踪迹打破了这里的和平与宁静,一艘艘船只把开拓者、旅行者送到这些岛屿上的同时也将鼠和猫送上了岛。这些杀手吞吃鸟蛋和幼雏,让它们陷入灭顶之灾。无奈,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将幸存者迁往没有天敌的岛屿,不再公知于众。我们今后也只能在图片和邮票上看到这些美丽的鹦鹉了。



小朋友们喜欢美丽的鹦鹉,可以到鸟市和动物园去观看已被驯化和人工繁衍的鸟儿。大家都有责任保护它们,不要去购买鸟类贩子盗卖的野生鹦鹉。曾有报纸记载,从野生鸟类捕获,长途返运,进入市场,到被人工驯养,其成活率是17∶1。如果有一天这些美丽的鸟儿都沦为鸮鹦鹉和塔布吸蜜鹦鹉的结局,或者干脆从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消失,这是人类真正的悲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3

鹰是一种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大鸟,鹰的嘴是尖尖的,向下弯曲,它们的视力非常敏锐,可以从天空中几万米的地方看到地上的小鸡,然后飞速的冲下来。用它们锋利的爪子抓捕猎物。鹰是很凶猛的肉食动物,一般都在山地或森林中捕食小动物,如野兔和野鼠或靠捕捉小鸟、老鼠和其它的小动物为食。小朋友可能会觉得这很残忍,但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鹰是生物链的终极消费者。鹰在空中飞累了,会选择山林或者平原来休息。



【趣闻】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鹰可以活到70岁,当鹰活到40岁的时候将面临一次生死抉择!怎么回事呢?原来鹰在活到40岁的时候,鹰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力地捕捉猎物;它的嘴也会变得又长又弯,会垂到胸脯的位置;而它的翅膀会长出又密又厚的羽毛,让它的双翅变得沉重,不好飞翔。



此时的鹰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重生过程。如果想重生,鹰必须独自飞到山顶,在山的高处准备重生。这是一个漫长而可怕的过程,重生的鹰要忍受莫大的痛苦和剧烈的身体创伤。重生的第一步是除去老化的嘴,鹰用头抵着粗糙的岩石,在石壁上一下下地磨擦,把老化的喙(鸟的嘴都叫喙)皮一层层磨掉,直到完全被剥离。这时的鹰已经无法吃食了,它不能吃不能喝,凭借身体内很少的能量来支撑自己的生命,在痛苦的煎熬中静静等待。



几个月后,新的喙慢慢生长出来,鹰开始了重生的第二步。当新的喙长出来后,鹰用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然后又是痛苦而漫长的等待……奄奄一息的鹰在痛苦中长出了新的趾甲,而此时它还得熬过最后一关:用新长出来的趾甲把身上又长又重的羽毛一根根拔掉……当新的羽毛长出来后,鹰完成了它的重生!



新的喙、新的爪子、新的羽毛,鹰又能重新捕食了,重生后的鹰能够再活30年!



鹰是力量、勇敢、热情的象征,具有奋斗精神,鹰还是胜利的标志。鹰不畏狂风暴雨,在高空中自由地飞翔。



【链接】



鹰和雕——鹰是隼形目猛禽的典型代表,它的种数很多,在我国最常见的有苍鹰、雀鹰和赤腹鹰三种。



苍鹰俗称“鸡鹰”或“黄鹰”。雄鸟身体长约半米,雌鸟比雄鸟个头大一些,尾巴较长,身体是黑白色的。苍鹰在飞翔的时候,常常是煽动翅膀和滑翔交替进行,呈直线状飞翔。好象加满了油的飞机。这种鹰大多分布于我国东北、云南、广东等地区。小朋友注意了,苍鹰可是益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可以帮我们捕捉偷吃粮食的田鼠。



雀鹰俗称“鹞子”,体形比苍鹰稍小,尾巴较长,有十分明显的深褐色横斑,很容易识别。雀鹰在飞翔时很有意思,它会经常在空中呈圆圈状飞翔。在天空中画这一个又一个大圆圈。这种鹰经常选择山地森林或者在村子的河川小溪附近休息。主要繁殖于我国华北北部、东北西北部、北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地区。



赤腹鹰比雀鹰稍大,上身为青黑色,尾巴上有几条细横带的羽毛。飞翔的姿势与雀鹰相同,也经常栖于林中,它主要以青蛙、蜥蜴和小鸟及大个的昆虫为食。繁殖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等地。



雕也是鹰科的鸟类,雕比鹰的个头要大许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鸟体长63厘米,雌鸟约70厘米。身体的羽毛成暗栗褐色,有金属光泽。尾巴上下是白色的,脚趾成黄色、爪子和嘴都为黑色。经常栖息于草原及湿地附近,元朝时期的皇帝忽必烈就很擅长射大雕。雕一般都在高山岩石或乔木上筑巢,用树枝、树皮筑成盘状,每窝产卵一般为2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4
燕子
燕子,属于体形较小的一种鸟,身体长约17cm。翅膀尖长,尾巴是叉形。它全身一共有三种颜色,背部羽毛是黑色,还闪着蓝色金属光泽。额头和喉部是栗色,胸部和腹部是白色。它的体形十分适合捉虫子,嘴巴较短,前面尖后面宽。爪子短小却很有劲。它喜欢在空中不停地飞来飞去,捕食空中小飞虫,每年会吃掉很多害虫,是有名的益鸟。



〖趣闻〗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福娃妮妮,就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因为在中国人心中,燕子是一种吉祥的鸟,意味着平安和睦,快乐幸福。世界上还有很多鸟被作为象征物,有的是因为美丽而珍稀,有的有某种非凡的特点。比如在澳大利亚,黑天鹅被尊为圣鸟,它全身羽毛黑色,但翅膀的羽毛是白色,嘴是红色的,非常珍贵。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旗上是一只极乐鸟,这种鸟以光彩眩目的羽毛和精彩的求偶表演而著称,简直就是一位艺术家。美国在1782年确定秃鹫为国家象征物,之所以选它是因为这种鸟形象威武高贵。埃及的国旗上是一只猛禽,象征着力量。古埃及奉红隼为圣鸟,并且常把它做成木乃伊。乌干达国旗上是一只非洲巴利亚利岛鹤,因为形象特别,舞姿优美而备受喜爱。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鸟被当作了象征物呢?



〖链接〗



你们知道燕子的家在哪,是什么样子吗?燕子的家——燕巢在农家屋檐下,是半碗形的,是用它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成的,里面铺上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不怕风雨袭击,很温暖。燕子每年能生2窝小宝宝,燕子爸爸和妈妈共同孵卵,共同喂养小宝宝,是一对模范父母。14~15天后小燕子就会把蛋壳啄碎钻出来了,大约20天能飞出家,去探索外面的精彩世界了。但是还需要父母再喂5~6天,才可以自己找食物。



燕子是一种候鸟,不总在一个地方生活。冬天来临之前,原来居住的地方又冷又没有虫子吃。它们要进行每年一次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寒冷的北方飞向温暖的遥远的南方。第二年春天燕子又飞回来,用清脆的燕语传递春的信息,用轻盈的身姿,描画美好的春光。是寒冷使燕子背井离乡吗?这不是主要的原因,原来燕子喜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缝里寻找昆虫,可是在北方的冬天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它们只好来一次旅行了。



迁徙是指鸟类中的某些种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着固定的路线长距离的往返的现象,会迁徙的鸟叫候鸟。候鸟的迁徙通常为一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南方飞向北方,然后在北方繁殖。秋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北飞向南方,在南方越冬。每年迁徙的时间和路线是不变的,尽管路途非常遥远但仍然飞得很准确,这个现象至今还是个迷,也许是太阳或星星月亮在指引它们,也许是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指引它们。



雁类、鹤类等大型鸟类在迁飞的时候,常常成群结队,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而家燕等体形较小的鸟类,则组成稀疏的鸟群;猛禽类的迁徙却常常是单独飞行,互相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绝大多数鸟类在夜间飞行,以躲避天敌的袭击,特别是燕子这样的吃虫子的鸟类,而猛禽大多在白天飞行。



迁徙是自然界最神奇,最不可思议的旅行。有的候鸟飞行的路途极其遥远。北极燕鸥每年都要从北极飞往南极,当年还要再回来,这一个来回可就是4万千米,它们真是飞行健将。大多数鸟迁徙时飞行高度不超过1 000米,但是斑头雁飞行本领高超,它们每年都要飞越喜马拉雅山,飞行高度超过8 000米。它们的本领真是让人羡慕啊!



为了完成漫长的迁徙,候鸟会寻找食物充足、环境良好的地方作为落脚点,为下一段旅程积攒体力。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候鸟已经很难找到一块合适的栖息地了。因此,很多鸟类的数量在逐年下降,处境很不好。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使鸟在艰苦的飞行途中能有休息和寻食的地方。因为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为我们作出了很多很多的贡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4
天鹅
天鹅是一种较大的水禽,世界上大约有7、8个品种。其中5种生活于北半球,均为白色,脚黑色。最大的天鹅体长达1.7米,翅展达3米,体重可达23公斤,是最重的能飞的鸟类。我国有3种分别是大天鹅、疣鼻天鹅和小天鹅。天鹅体形优美,具有长颈,身体坚实,脚大,在水中滑行时神态庄重,飞翔时长颈前伸,徐缓地扇动双翅。越冬迁飞时在高空组成斜线或“人”字形队列前进。其它水禽无论在水中或空中的行动均不如天鹅快速。天鹅以头钻入(不是全身潜入)浅水中觅食水生植物。游泳或站立时,天鹅往往把一只脚放在背后。天鹅主食水生植物,兼食贝类、鱼、虾。冬季,在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可常见到,在春季,北迁蒙古和我国新疆、黑龙江等地繁殖,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天鹅群栖在芦苇丛生的湖泊,沼泽地带、池塘、水库中也可见到。天鹅雌雄两性相似,它们能从气管发出不同的声音。除繁殖期外,天鹅成群地生活。雌雄结成终生配偶,由雌天鹅孵卵,雄天鹅在附近警戒;有的种类雄性亦替换孵卵。幼雏颈短,绒毛稠密;出壳几小时后即能跑和游泳,但父母仍精心照料数月;有的种类的幼雏可伏在父母亲的背上。未成年天鹅的羽毛为灰色或褐色,有杂纹,直至满两岁以上。第三年或第四年才成熟。自然界中,天鹅能活20年,人工饲养可活50年以上。因为天鹅身体很重,所以起飞时它们要在水面或地面向前冲跑一段距离。天鹅夫妇终生厮守,对后代也十分负责。为了保卫自己的巢、卵和幼雏,敢与狐狸等动物殊死搏斗。



由于天鹅的羽色洁白,体态优美,叫声动人,行为忠诚,古今中外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白色的天鹅作为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



【趣闻】



中国古代称天鹅为鹄、鸿、鹤、鸿鹄、白鸿鹤、黄鹄、黄鹤等,许多地名中也包含了这些词汇,比如雁门关、鹄岭、鹄泽等,至今有些地方依旧是天鹅等雁形目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诗经》中有“白鸟洁白肥泽”的记载,至今日语中的“白鸟”就是指天鹅。天鹅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李商隐的诗句“拔弦警火凤,交扇拂天鹅”。



天鹅是珍贵的鸟类,其中黑颈天鹅最为珍贵。在黑颈天鹅之间,实行的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如果黑颈天鹅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对象,它们会独守终身,这也是导致黑颈天鹅弥足珍贵的原因之一。此外,黑颈天鹅还有很与众不同的一点:一般天鹅妈妈都是将小宝贝带在身边游水的,而黑颈天鹅如果有了小黑颈天鹅宝贝的话,却是把宝贝背在背上游水。



【链接】



日本是天鹅的越冬地之一,日语中天鹅的古名约有20多个,有的如“鸿”“鹄”等是由中国传入,有的则是天鹅栖息的地区的名字,还有的用的是天鹅鸣叫的拟声词,有的是对天鹅形态的描述。在日本有关天鹅的故事很多,它们被认为是天的使者,是“神鸟”。



西方的音乐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天鹅的形象,圣桑的《天鹅之死》、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中都有天鹅高贵、圣洁的形象,安徒生用天鹅羽色的变化演绎了一篇动人的《丑小鸭》。星空中的星座也有天鹅的身影(天鹅座),那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化身。



河南豫北黄河故道鸟类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面积24780公顷,1988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天鹅、鹤类等珍禽及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三门峡黄河白天鹅观赏区:位于三门峡市区西北部的黄河岸边,是黄河上最大的白天鹅栖息地。该景区东起三门峡黄河森林公园,西至陕州风景区三号码头,河面宽阔,生态环境良好,滩涂及水域饵料丰富,是候鸟迁徙停歇和越冬的天然场所。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有数以万计的白天鹅翩翩飞临,在黄河岸边集群栖息,嬉戏觅食,形成黄河上一大自然景观。三门峡市由此成为我国极为难得的白天鹅观赏胜地,被誉为“天鹅之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5
企鹅
企鹅生活在南极,是小朋友们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企鹅是南极的象征,又被人们称作“海洋之舟”。它们身穿“燕尾服”像高傲的“绅士”,但是走起路来却摇摇摆摆,非常可爱。企鹅的主要食物是小鱼、磷虾、乌贼和甲壳动物。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的海鸟,在所有的鸟类中,企鹅是最适应水和寒冷天气的鸟。它们在陆地上行走的时候很笨拙,但在水里却很敏捷,是天生的游泳家。南极企鹅是世界上最具风度的动物,常常迈着绅士般的方步,行走在-60 ℃的冰雪大地上。企鹅是卵生动物,雌企鹅一次只产一个蛋,但持续6周的孵化任务却是由雄企鹅承担。



企鹅身高大约65厘米,最高可达到120厘米,体重达30~40公斤,企鹅通常很长寿,如南极的帝王企鹅可达20~30岁。企鹅羽毛是白色和黑色,因为要抵御南极的寒冷,所以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企鹅可说是一种古老的会游泳的鸟,据科学家考证:在南极没有变得寒冷之前,它们就已经在那里定居了,可以说是那里的常住居民了。全世界共有企鹅近20种,大约250万只。在南极大陆就有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王企鹅、喜石企鹅和华浮企鹅等7种,其余10多种分布在各大洲南部海岸和沿海岛屿上。



企鹅虽然是南极的象征,但并不是只有南极才有企鹅生活。企鹅在地球上分布的地区很广,可以说是任何鸟类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有的企鹅甚至生活在温暖的亚热带地区,像加拉帕戈斯企鹅就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趣闻】



企鹅的家:企鹅的繁殖是在极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企鹅的卵由雄企鹅在气温低至-60 ℃的冬季孵化,有的也换班孵卵,孵化期为2个月,10月份开始,到12月底孵出小企鹅为止。企鹅非常爱自己的家,但有时却偷邻居的卵,霸占其它企鹅的家,把别人家的小企鹅夺过来抚养。因此,作“父母”的企鹅一刻也不肯离开自己的孩子。企鹅建造家的材料是它们唯一搬得动的鹅卵石,为了建造直径大约10厘米的家,企鹅的“爸爸妈妈”必须四处寻找足够的石块。



企鹅的天敌。企鹅身体强健,善于吃苦且攻击性强,这些习性使它们能在南极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但是企鹅也有天敌,那就是贼鸥。贼鸥喜欢在企鹅聚居的上空飞翔,找机会弄走窝里的蛋或杀死小企鹅。但贼鸥的行为总会招来企鹅群起而攻之,使贼鸥落荒而逃。



企鹅会迷路吗?科学家曾经作过一个试验:在南极捉到5只成年企鹅,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然后把它们转移到离家1900千米的地方放掉,10个月后,它们都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地方。原来企鹅之所以不会迷路,是因为企鹅以太阳作定向标。



【链接】   



企鹅的演变之谜



    可爱的企鹅虽然不会飞,但是它们属于鸟类,是由会飞的海鸟进化的。那么企鹅究竟什么时候开始由会飞变得不会飞呢?有这样一种假说:地球在很久以前由若干个大的地块组合而成,在距今2亿年前的时候,地球开始分裂和解体,南极大陆从中分离出来,开始向南漂移。此时恰巧有一群鸟在海洋上空飞翔,发现漂移的南极大陆是一块生活乐园,于是就降落到这块土地上。起初它们生活得很美满,可是好景不长,随着这块大陆不断南移,气候越来越冷,离温暖的大陆也越来越远,鸟儿们飞离这块地方也是不可能了。不久南极大陆漂移到现在的位置,终于盖上了厚厚的冰雪。原来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批死亡,唯有企鹅的祖先活了下来。但它们在冰雪茫茫的陆地上没有可吃的东西,只好下到海洋里寻找食物。这样其翅膀就逐渐退化,由会飞变成了不会飞,行走的姿势也渐渐变成直立的了。随着岁月的流逝,终于演变成现今企鹅的模佯。



图1:一群企鹅



图2:企鹅在游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5
猫头鹰
鸮,俗名叫猫头鹰,因为它的眼睛又圆又大,脸型像猫,所以就叫猫头鹰。猫头鹰的大眼睛只能超前看,要向两边看的时候,就必须转动它的头。它的头可以向任何方转动180度以上。猫头鹰的脖子又长又柔软,能转动270度。猫头鹰听觉十分灵敏。而且左右耳朵不对称,这样可以精确地判断猎物的位置。猫头鹰长有锋利而钩曲的嘴和爪。这些身体的构造都是猫头鹰捕食猎物的有力武器。



猫头鹰是夜行性动物,但深夜时一般是不活动的,等到天亮前鸣叫并捕食猎物。它们身体上的羽毛通常是暗褐色,白天在丛林树枝上栖息时不容易被发现。猫头鹰捕捉活的动物为食,主要就是老鼠。捕捉猎物的大小要看猫头鹰的体型大小而定,小到昆虫,大到兔子都有。



它们的体长13至70厘米,翅展30至200厘米,多数种类体型较小。大型猫头鹰寿命大约是20到30岁之间。小型猫头鹰寿命也就6或7年。



猫头鹰是在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北极地区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猫头鹰的踪影。全世界的猫头鹰一共有18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猫头鹰大约有26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趣闻】



鼠类是臭名昭著的偷粮贼,它们不仅在居民区和仓库里行窃,还成群结队在农田中偷粮。猫头鹰是它们的天敌,所以说猫头鹰是人类的好朋友。



前苏联鸟类学家做过统计,猫头鹰是捕鼠能力最强的,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捕1 000只左右的老鼠,可替人类保护1吨粮食,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鸟类学家们发现,猫头鹰的自然死亡率本来高,吃下已经被农药毒死的老鼠,这样死亡率就更大了。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这种益鸟。



虽然在许多东方文化里的猫头鹰代表着不孝、奸诈、黑暗、神秘,但西方主流文化对猫头鹰却有不同的看法。希腊神话中代表智慧、理性、与公平的雅典娜,也就是后来的智慧女神米娜瓦,身边站着的就是一只猫头鹰,因此英语有一句话:as wise as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猫头鹰和其他鸟类有很多的不同。全世界9700多种鸟类中,鸮型目(猫头鹰)约占2%,其中有许多种类正面临灭绝的危机。由于对猫头鹰研究观察不易,因此一般人对猫头鹰存在一些不对的想法,例如听到猫头鹰的叫声代表噩耗等。猫头鹰外貌奇特,充满杀气,尤其是黑夜的叫声令人害怕,所以也常被人们称为“恶声鸟”。这些都是对猫头鹰了解不深,误解了这群可爱又美丽的鸟类。



【链接】



猫头鹰翅膀宽大,但全身的羽毛柔软,长成波纹的形状,翅膀表面密布着绒毛,可以减弱和空气的摩擦。关键是猫头鹰的飞羽起了重要作用。



飞羽是长在翅膀上的羽毛。它们由许多细长的羽枝构成,各羽枝又生着成排的羽小枝,羽小枝上有钩,把各羽枝连接起来构成羽片,就像一面密不透风的挡风板。如果没有飞羽,那鸟儿就失去了飞翔的能力,生活在非洲的鸵鸟尽管跑得很快,但因为没有飞羽而无法展翅蓝天。



猫头鹰的飞羽边缘还有像锯齿一样的羽毛,这些特殊的结构使它们飞行时来去无声,便于向猎物发动突然袭击。



飞行设计师从它的翅膀结构上得到了启示,研制出了一种锯齿形的飞机翼片,可以产生许多小的涡流,使飞机后面的气流变得平稳,从而消除了产生噪声的涡流,减少了高速飞机的噪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5
孔雀
孔雀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也是人们十分熟悉的鸟类,孔雀作为观赏鸟类,是世界上许多动物园的主要展出动物。全世界共有两种孔雀:蓝孔雀,也叫印度孔雀,雄鸟羽毛为宝石蓝色,富有金属光泽,产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绿孔雀,也叫爪哇孔雀,产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包括我国云南热带雨林。此外,蓝孔雀还有白孔雀和黑孔雀两种变异种。1936年在刚果又发现了一种孔雀——刚果非洲孔雀。



我国的绿孔雀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它们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也有一部分生活在灌木丛、竹林、树林的开阔地。孔雀多是成对活动,也有三五成群的。食物以蘑菇、嫩草、树叶、白蚁和其它昆虫为主。每年二月中旬进入繁殖期,每窝下蛋4—8枚。孔雀的身体粗壮,雄鸟长约 1.4米,雌鸟全长约 1.1米。雄孔雀长有可以开屏的覆羽,头顶上那簇高高耸立着的羽冠,也别具风度。雌孔雀无尾屏,也无羽冠,背面浓褐色,并泛着绿光,不过没有雄孔雀美丽。



孔雀双翼不太发达,飞行速度慢而显得笨拙,只是在下降滑飞时稍快一些。腿却强健有力,善于快走,逃窜时多是大步飞奔。觅食活动,行走姿势与鸡一样,边走边点头。



【趣闻】



白孔雀:是蓝孔雀和绿孔雀杂交而成的,其全身洁白无暇,羽毛无杂色,眼睛呈淡红色。开屏时,白孔雀就像一位美丽端庄的少女,穿着一件雪白高贵的婚纱,左右摆动,偏偏起舞,非常美丽。



为什么只有雄孔雀才开屏?小朋友们去动物园,总想看看孔雀开屏,否则就觉得有些扫兴。其实孔雀开屏是雄孔雀求偶的一种表示,很难碰到。小朋友们都知道孔雀开屏很是漂亮,但是开屏的孔雀都是雄孔雀,为什么呢?原因是羽毛华丽的雄孔雀,相互展示漂亮的羽毛用来招引雌性,而雌孔雀则没有可以开屏的复羽。另外不了解真相的人,常把孔雀的尾屏误认为就是它的尾羽,其实不然。大家对公鸡都很熟悉,公鸡尾部的长羽毛是它的尾羽,而在它腰部后面的短羽毛,则称之为尾上覆羽。所有鸟类几乎均如此,惟独孔雀一反常态,尾上覆羽特别长,一般在1 米左右,形成尾屏,真正的尾羽,却隐于尾屏之下,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春未夏初,是饲养在动物园里的雄孔雀大显英姿的时候。你看它,把尾屏高高地举起展开,支撑在翘起的尾羽上,形如一把大扇子。铜绿色疏散的羽支,散落在每根羽轴的两侧,每根羽毛的端处,有一个眼状斑,眼状斑由暗紫、蓝绿、铜色、暗褐、浅黄和浅葡萄红色等多种颜色组成。孔雀不停地走来走去,并用力抖动着尾屏,发出“唰、唰”响声,五光十色的眼状斑,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辉,非常好看。,就是所谓的“孔雀开屏”。



【链接】



孔雀舞:提起孔雀,大家也许会联想起傣族的孔雀舞。舞姿优美,动作细腻,颇像一只只孔雀在林中跳跃。傣族人居住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是绿孔雀的家园。孔雀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舞蹈主要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动作。孔雀舞除表现孔雀的生活外,也表现神话故事,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就是“召树屯与楠木诺娜”。



孔雀鱼:为原产于南美洲水域的小型鱼类,最大体型约仅6公分,体型虽小,色彩却是千变万化,非常漂亮。它们不仅有旺盛的生命力,还拥有艳丽的色彩及迷人的体态。



孔雀开屏:只有雄孔雀才会开屏,雌孔雀不开屏。孔雀开屏时,美丽的羽毛立了起来,这部分羽毛不是尾部的羽毛,是长在腰部的羽毛立了起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5
金丝猴
金丝猴生活在海拔1 500~3 000米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带。喜欢群居,白天行动,在树上活动,特别机警,善于攀爬,行动迅捷,喜在清晨鸣叫。以各种树叶、嫩枝、果实、苔藓等为食物,也吃昆虫、鸟卵和雏鸟,寿命 18年。北京动物园1956年开始饲养展出,1964年人工繁殖成功。



金丝猴是地球上稀有的珍贵动物之一,世界上的金丝猴仅有4种,它们是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前三种都产于我国,因此金丝猴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特有种类,同时金丝猴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除我国外,这些稀世珍宝在世界上仅有法国、英国等极少数国家的博物馆中收藏有若干标本。金丝猴的珍贵程度与大熊猫齐名,同属“国宝级动物”,它们毛色艳丽,形态独特,动作优雅,性情温和,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中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秦岭和神农架地区,它们面孔呈蓝色,鼻孔上仰,所以也叫"蓝面猴"、"仰鼻猴"。川金丝猴毛色金黄柔软,耀眼夺目,最长可达30厘米。目前我国川金丝猴在野外的总数尚有20000只左右。比起其它猴类来,金丝猴的确是非常漂亮,特别是川金丝猴,从颈部开始,整个后背和前肢上部都披着金黄色的长毛,细亮如丝,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好似一件风雅华贵的金色斗蓬。



金丝猴身体长大约53~77厘米,尾巴与身体长差不多。在大自然中生活的金丝猴是以吃植食为主食的杂食动物,它们通常在树上用手摘取食物,主要吃植物的嫩枝、幼芽、鲜叶、竹叶和各种水果。金丝猴主要活动在高大乔木树冠的顶层,它们爬树灵活敏捷,跳跃能力特别强,常几十只结群活动,雌雄老幼一起,由雄金丝猴中的年龄大者带队。母猴怀胎五、六月后,多数仅产一只小猴,小猴吃妈妈的奶水长大。



【趣闻】



金丝猴的家庭: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金丝猴的家像我们人类一样,具有典型的家庭生活方式,成员之间相互关照,一起觅食、一起玩耍休息。在金丝猴的家中,未成年的小金丝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调皮,也倍受父母宠爱,但小公猴成年后就会被爸爸赶出家门,只能自己到野外独立生活了。



傈僳族的一个古老的传说:我国傈僳族有一个关于祖先的神秘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傈僳族的祖先在大山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他们夏天在树林中活动,采摘树上的嫩芽野果作为食物;冬天以岩洞作为房屋,在地上寻找植物根、茎、种子作为食物。他们的祖先非常诚实善良,与周围的民族友善相处,常常邀请他们来山里做客,用山鸡、竹笋等好吃的款待客人。可是有一天,山外人请他们的祖先做客,却欺负傈僳族的祖先没见过铁器,让傈僳族的祖先坐在刚刚出炉的大砍刀上,结果,傈僳族的祖先的裤子被烧烂,屁股被烙红。屁股露在外面太难看了,傈僳族的祖先就自已缝了一条白短裤,一件白色羊皮褂,一件双肩披黑色坎肩穿在身上了(也就是滇金丝猴的样子)……所以,在今天傈僳族的人们还把金丝猴作为他们自己的祖先呢!



【链接】



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生活在我国的另外两种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的皮毛都不是金黄色的。滇金丝猴产于云南西部,体背、体侧、四肢外侧、足和尾呈黑色,因此又叫"黑金丝猴"或"黑仰鼻猴"。其幼猴全身为白色,随年龄增长才能逐渐变成父母的体色。黔金丝猴分布于贵州梵净山区,其数量十分稀少,目前国内外动物园都没有饲养和展出过,所以绝大多数人不能见到。黔金丝猴身上没有“金色”,体毛主要是灰褐色,身上有许多白斑,当地人又称之为"花猴";因为尾巴又黑又细,像牛尾巴,所以又称“牛尾猴”。据目前调查所知,黔金丝猴在我国尚存数百只,已濒临绝灭,是金丝猴中最珍贵的一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6 10:35

獾是哺乳动物中的鼬科动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獾的四肢又粗又强壮,脚趾前生长强而粗的长爪,爪子和前脚趾一样长。獾的体重可达15千克,体长50厘米,尾长10厘米。身体肥壮,头小,长得嘴尖、眼小、耳短、脖子短、尾巴短。獾的鼻头有发达鼻垫,类似猪的鼻子,所以又叫猪獾。



獾依靠灵敏的嗅觉,拱食各种植物的根茎,也吃蚯蚓和地下的昆虫幼虫,或者在溪边捕食青蛙和螃蟹,或者在灌木丛中捉老鼠,甚至吃动物腐烂的尸体。它的爪子细长而且弯曲,尤其是前肢爪,是掘土的有力工具。



獾的毛色为黑褐色与白色相杂,头部中央及两侧有三条白色条纹。獾是群居动物,一个洞穴内居住十只左右。獾是夜行性动物,有冬眠习性,在秋季积累大量脂肪,11月入洞冬眠,第二年3月出洞。



獾的皮、毛、肉、药都很珍贵。它的皮是制作高级皮服装的原料。獾毛还可制作高级胡刷和油画笔。它的肉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是席上的佳肴。但是捕杀野生动物是违法的,我们要拒绝这种行为。



【趣闻】



有一种獾叫蜜獾,还有一种鸟叫导蜜鸟。蜜獾要吃蜂蜜,导蜜鸟要吃蜂蜡,但是两位的本事都不太大,要互相帮助才能吃到自己爱吃的东西。蜜獾牙齿锋利,前爪粗硬有力,适合挖土、爬树,专门捣碎蜂巢。它皮肤坚硬厚实,上面布满了长而蓬松的粗毛,不怕野蜂螫。导蜜鸟平时也总是忙于寻找野蜂巢,但它却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来弄破蜂巢,所以只好找蜜獾当帮手。野蜂常常把巢筑在很高的树上,蜜獾不易找到。所以当导蜜鸟发现树上的蜂巢时,便马上四处找蜜獾。为了引起蜜獾的注意,导蜜鸟就不停地扇动翅膀,身体做出特殊的动作,并发出“嗒嗒”声。当蜜獾得到信号后,匆匆赶往目标所在地,爬上树去,咬碎蜂巢,吃掉蜂蜜。而此时导蜜鸟则悠闲地在旁边等候,等蜜獾美餐一顿走了以后,再来独自享受被蜜獾咬碎的蜂房里的蜂蜡。蜜獾和导蜜鸟真是一对好帮手!



【链接】



世界上哺乳动物中最凶猛的动物是什么?答案不是老虎、狮子,而是看似温顺、可爱的肉食有袋类动物袋獾。



袋獾是全世界体型最大的肉食性有袋哺乳动物,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特有的生物。袋獾以它那独特的嚎叫声和暴躁的脾气著称于世,塔斯马尼亚最早的居民被夜晚远处传来的袋獾可怕的尖叫声吓坏了,因此称它们为“塔斯马尼亚的恶魔”。



袋獾身长525~800毫米,尾长230-300毫米,体重4.1~11.8千克。毛色深褐或灰色,喉部和臀部有白色斑块,嘴为浅粉色。体形与常见的狗獾相似。不同的是,袋獾腹部有育儿袋,所以这种獾才称为袋獾。


    科学家首次估计了肉食哺乳动物咬人的力量,澳大利亚科学家分析了39类灭绝和幸存肉食哺乳动物的犬齿,考虑到动物撕咬力量和其身体大小的相对关系。结果发现,常常被人们所低估的袋獾是现在活着的撕咬力量最大的哺乳动物。一只6千克重的袋獾能够杀死30千克重的袋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38
袋鼠
袋鼠和小老鼠的样子差不多,但它们不是同一类动物,老鼠是啮齿目动物,杂食性。袋鼠是属有袋目,是食草动物,吃多种植物,有的还以真菌为食。它们大多在夜间活动,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动。不同种类的袋鼠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罗伊德袋鼠会给自己做巢,树袋鼠则生活在树丛中,大种袋鼠喜欢以树、洞穴和岩石裂缝作为遮蔽物。



所有的袋鼠都长着强键而有力的后腿。它们不会行走,只会跳跃。袋鼠跳得又快又高,是个运动好手!在跳跃过程中袋鼠用尾巴保持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可作为第五条腿。



所有袋鼠妈妈都长有前开的一个大口袋,这个口袋叫做育儿袋,育儿袋里有四个乳头。小袋鼠就在育儿袋里被抚养长大,直到它们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趣闻】



爱喝酒的袋鼠



大家都知道,澳洲袋鼠闻名世界,可喜欢喝酒的袋鼠就没听说了吧。据澳洲报报道,澳洲著名的观光地区“蓝山”,在一间酒吧里头,就出现一只爱喝啤酒的小袋鼠,听说这只小袋鼠的酒量还真不错,号称千杯不醉呢!
  这只18个月大的小袋鼠叫“布莫”,已经是澳洲蓝山地区彗星酒吧的常客。酒吧主人表示:“不是每一间澳洲酒吧都会有袋鼠,是他自己决定要来的。它跳进来,其实是我们一位客人在后门碰到他,现在它常常自己来。”酒吧主人表示,布莫有一次打翻了一瓶啤酒,尝过一口后,再也无法抵挡酒香的魅力,有事没事就自动来酒吧报到。除了酒吧主人外,连客人也会大方的请布莫喝啤酒。布莫几乎已经成为酒吧的一份子。



【链接】



袋鼠家族



袋鼠通常以群居为主,有时可多达上百只。但也有些较小品质的袋鼠会单独生活。袋鼠的“王朝”并不安稳,为了争夺王位,年轻力壮的雄袋鼠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它们打起架来总是双方后脚直立,用尾巴支撑在地上,然后用前肢猛击对方,动作像两位拳击手。



袋鼠家族中“种族歧视”十分严重,它们对外族成员进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员在长期外出后再回来也是不受欢迎的。某动物园曾有只袋鼠受邀到外地赴展,几天后回来就“从将军变成了奴隶”,吃饭只能吃些残羹剩饭。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员,也要教训一番,直到学了许多规矩后,才被融为一体。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38
大熊猫1
大熊猫的真正名字,应当叫猫熊,在古代,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比现在广得多,它的名字有十多个,如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



大熊猫体型像熊,头大而圆,身体肥胖,尾巴很短。它们身体颜色很有特点,躯干和尾巴是白色,两耳、眼周及四肢全黑。大熊猫浑圆的体型,憨态可掬的动作,黑白相间的色彩获得了世人的喜爱。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的黑眼圈,像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



大熊猫行动缓慢、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他动物。当大熊猫听到异常的响声时,常常是立即逃走。大熊猫长期生活在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所以它们的视觉很不发达。它的瞳孔像猫一样,因此当夜幕即将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成年的大熊猫能有100千克,体长1.5米,肩高66厘米,尾巴短小仅10~12厘米长。在外部形态上,它确实同熊非常相似,但它的骨骼和牙齿,明显地与熊不同,却与小熊猫和浣熊很相近。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2 000~3 000米的山地竹林内,主要吃竹茎、竹叶和竹笋。箭竹是大熊猫最喜爱的食物了。它们的食量很大,在野外,每天除了睡眠和短距离活动,大熊猫要吃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24-76斤的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



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 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



【趣闻】



从1957年到1983年,我国赠送给前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墨西哥、西班牙等九个国家,共24只大熊猫。目前仅有2只活着,而且这两只大熊猫已经到了寿命的晚年了,其中朝鲜活着1只,柏林活着1只,幸运的是墨西哥竟有3只后代大熊猫健康地生活着。


    从1983年以后,中国政府再也不把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了。但是大熊猫仍有不少短期出国,参加奥运会庆典,科研展出等。大熊猫的身价就更高了,它是各国动物园梦寐以求,最想得到而最难得到的动物!



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根据国家2006年的最新调查,全国有野生大熊猫大约1 596只,人养数量161只。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最稀有的珍贵动物,而且已成为世界上最珍贵最稀有的动物,世界各大动物园里,每种有绝灭危险的珍稀动物的笼子前,都挂着熊猫图案的标志。



大熊猫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代表中国人民的友谊,出访了许多国家,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是我国特产动物,从其祖先出现到现在至少有八、九百万年,是被全世界公认的自然遗产和活化石。保护大熊猫是人类的责任!



【链接】



大熊猫平时自己生活,到了每年四五月的大熊猫繁殖季节,能看见熊猫爸爸和妈妈在的竹林里嬉戏打闹是很难得的。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大熊猫妈妈怀孕4~5个月,就急着寻找树洞作为“产房”。



一般情况下,大熊猫只生一个大熊猫宝宝。刚生下的大熊猫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九百分之一,很容易让熊猫妈妈压死,是大熊猫宝宝不易成活的重要原因。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两年后,大熊猫宝宝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39
长颈鹿
长颈鹿是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一种特有动物,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大约有5.5米高,最高的雄长颈鹿身高可达6米,在草原上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高高的瞭望台。它们的身体这样高,使它们很容易发现草原上的敌人,以便及时逃脱。长颈鹿大多生活在干旱而开阔的稀树草原地带,吃多种不同的树叶和嫩枝,但它们最喜欢吃的是一种叫金合欢树的树叶。它们能够吃到树顶部的树叶,用梳子般的牙齿折下树叶,伸出比人的前臂还长的舌头将树叶卷进嘴里。长颈鹿的胃分四个“小房间”,会把吃下去的食物吐回反刍,每一小块食物大约要咀嚼 40次。



长颈鹿通常生一对角,终生不会脱掉,皮肤上的花斑网纹则为一种天然的保护色。长颈鹿除了一对大眼睛是监视敌人天生的“了望哨”外,还会不停地转动耳朵寻找声源,直到断定平安无事,才继续吃食。它们喜欢群居,一般十多头生活在一起,有时多到几十头一大群。长颈鹿是胆小善良的动物,每当遇到天敌时,立即逃跑。它们能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奔跑。奔跑的时候,姿态很特别,先是前伸头颈,然后又一下于缩回,交替摆动,四足行走方式同其他兽类不同,是同一边的两腿和另一边的两腿交替向前,跳跃般行进。当跑不掉时,它那铁锤似的巨蹄就是很有力的武器。狮子是长颈鹿的天敌,常常潜伏在草丛中,伺机偷猎。长颈鹿的寿命大约30年。



非洲大草原是长颈鹿的故乡,很早以前,它的个头并没有今天那么高,由于自然环境在不断变化,植物减少,长颈鹿要吃到较高的树木枝叶才行,就总得伸长脖子,踮起脚趾。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经过遗传、变异,长颈鹿的脖子变长了。



【趣闻】



沉默是金:长颈鹿的舌头是雪青色的。它的舌头伸长时可达50厘米以上,取食树叶极为灵巧方便。然而它们并不说话,只能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所以长颈鹿表现得十分安静。



高血压:长颈鹿的血压很高,大约是成年人的3倍,但并不是高血压病。原因是长颈鹿的身高要求它们要拥有比普通动物更高的血压,以便于心脏把血液输送到大脑。



饮水不便:由于腿部过长,颈椎只有7块,长颈鹿饮水时十分不便。他们要叉开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而且在喝水时十分容易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所以群居的长颈鹿往往不会一起喝水。



蹄子是武器:成年长颈鹿用它那大而有力的蹄子保护自己,它们可以把一头狮子一脚踢死。而年幼的长颈鹿尽管出生时就己有约2米高,但还不是很强壮,所以它们更多的时候处于危险中。



进食方式不同:雄鹿伸长脖子吃最高处树枝上的叶子,雌鹿俯身吃矮灌木上的叶子。



【链接】



长颈鹿何时来中国:中国不出产长颈鹿,那么中国什么时候有的长颈鹿呢?1985年7月11日,我国发行了《郑和下西洋五八零周年》纪念邮票一套4枚,最后一枚“航海史上的壮举”描绘的是郑和一行在非洲的场景,其中出现了两头长颈鹿,这是中国邮票上首次出现长颈鹿的图案。所以许多人认为,那时候中国才有了长颈鹿。     



反刍:有些哺乳动物如骆驼、鹿、长颈鹿、羊驼、羚羊、牛、羊等具有复杂的反刍胃,能反刍食物,故称反刍动物。反刍动物的消化分两个阶段:首先咀嚼原料吞入胃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反刍再次咀嚼消化。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39
刺猬
刺猬身体矮短、肥胖。成年的刺猬体长25 cm,体重1千克左右。四肢较短,爪子弯曲,锐利。眼睛和耳朵都小。嘴尖、口小,像老鼠一样。刺猬全身没有绒毛,是坚硬如刺的针毛,长着一条短短的小尾巴,这个可不像老鼠了。刺猬的视觉和听觉都不好,嗅觉非常灵敏,外出觅食和玩耍时,全靠嗅觉灵敏的小鼻子,到处去闻,还能识别天敌和猎人。



刺猬的天敌是猫头鹰和狐狸等食肉动物,还有黄鼠狼,因为他会放臭气把刺猬熏晕。刺猬心理多疑、天生胆子小。所以白天几乎不活动,到了夜晚才出来寻找食物或玩耍。遇到天敌时就将身体、头、足和小尾缩成圆球,箭刺全部竖立,使天敌无法下口。



刺猬的寿命—般为4~5年,长寿的可活到7~8岁。刺猬喜欢群居,每一家族居住在一个洞穴内,很少见到一只刺猬生活的情况。



【趣闻】



刺猬是吃奶的动物,如果它的妈妈出了危险怎么办?告诉你这样一件事,也许你不相信,但这确实发生了!在德国,一只名叫莉萨的猫,幸运的认养了一群小刺猬,当了小刺猬的妈妈。



莉萨是一只宠物猫,她的宝宝在出生不久后就死了。与此同时不幸的是,邻家的一只刺猬妈妈也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了,留下了一群幼小的刺猬。莉萨是在花园里孤独地闲逛时,发现这群小的刺猬的,刚刚失去孩子的莉萨,立即把它们抚养了起来。据莉萨的主人说,大约每隔4小时,莉萨就会去给她的新宝宝喂奶。物学家解释说,这是猫为了摆脱失子之痛,来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



小刺猬喝的惯猫奶吗?德国汉诺威动物医学院的教授,对此作出了肯定的答复。他指出,猫奶的一些成分和刺猬奶是相似的,高蛋白,猫奶的含糖成分也较低,不会像牛奶那样,使刺猬腹泻。



令人好奇的是,刺猬会不会就此学会猫叫?专家说不会的,因为,动物的叫声取决于它的遗传基因。但是,在刺猬觉得身心舒畅的时候,会学着猫打呼噜,甚至小刺猬学会捕鼠,也是有可能的。



【链接】



每年冬季刺猬都要冬眠,在漫长冬眠期内,它们几乎象一具僵尸,浑身冰冷。到了3月,它们的体温开始慢慢升高,呼吸和心跳也逐渐加快。当刺猬准备过冬时,已经在身体里储存了脂肪,正是靠它的帮助刺猬才被送回春天。抵御了饥饿,小刺猬还要抵御严寒。想知道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吗?那就看看下面的故事吧。



在一个飘雪的冬日,森林中有十几只刺猬冻得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的靠在一起,却因为忍受不了彼此的长刺,很快就各自跑开了。可是天气实在太冷,它们又想要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的刺痛又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就这样反反复复的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在受冻与受刺两种痛苦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一个适中的距离,可以相互取暖而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度过了寒冷的冬天。



看了这个小故事,我们知道了刺猬坚硬的刺的坏处了。可是为了保护自己被其它动物伤害,它们还是保留着刺。刺猬过冬的故事,给人某种暗示,要想度过一个个冰冷的冬天,一个人就要不怕艰难地找办法,直到最后找到最适合的办法。



刺猬是一种性格非常孤僻的小动物,喜欢安静,怕光、怕热、怕惊。一旦脱离野生环境被人类当成宠物饲养,等于给小刺猬下达了“死亡通知书”。据调查许多养过小刺猬的人,除了其中放生的刺猬,其余的都是很快就死去了。因此,请不要把刺猬当成宠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39
白鹤
白鹤,别名西伯利亚鹤,身长约130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大鸟”。 白鹤的喙、颈、腿都很长。白鹤翅膀上的小部分羽毛是黑色,其它部分是纯白色的。所以我们叫它白鹤。



白鹤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是湿地保护的重要物种,属于我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吃少量的蚌、鱼、螺等。飞行时头颈前伸,两腿后伸,鸣叫声清脆响亮,发音时能引起强烈的共呜,声音可以传到3~5千米以外。



每年6~8月份在内蒙古、黑龙江繁殖,到了冬天就经过长途跋涉到长江中下游过冬。营巢于沼泽地土丘或水中小岛上。每窝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约30天。幼鹤85天后才有飞翔能力。在这85天里小白鹤是非常危险的。寿命约50~60年。北京动物园1957年首次饲养展出白鹤,1989年繁殖成功。



我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处最大的白鹤越冬地。鄱阳湖成了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近年来已发现来这里的白鹤有2896只之多,占全球白鹤总数的98%以上,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



在动物园的飞禽馆观赏鸟的时候,我们常可看见白鹤只用一只脚站在那里,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白鹤用一只脚站在岸边,沼泽等浅水地方时,是在休息。如同我们人类站着的时候,虽然两只脚都站在地面上,却是把身体的重量都放在其中一只脚上面,因为这样站才会舒服一点。



白鹤在休息时,不是始终用同一只脚,而是右脚站了一会儿,就换上左脚,用两只脚交替着站,以免疲劳。这样可以轮流放松。同时,用一脚站着,可以望得更远,以警惕敌害的突然袭击。如果在睡觉时敌害来了,马上就可以逃跑,要飞走,也比爬起来以后再飞快多了。而当它们站在湖塘中水较深的地方,或是低着头找食的时候,从来也不用一只脚站立,而必须两脚都着地,这样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当然,在孵化后代期间,它们也和别的鸟一样,乖乖地把身子蹲下来。



用一只脚站着休息的除白鹤以外,一般的游禽、涉禽、鸥类等也都有这种习性。



白鹤是濒危灭绝的动物之一,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在鸟类濒临绝种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其次是外来引入种群竞争、自身繁殖成活率低、国际性的环境污染等。可见人类破坏环境和捕杀是主要原因。



白鹤就是以上原因导致濒临灭绝的鸟类。现在我国白鹤的栖息地最主要的就一个,那就是鄱阳湖。生活地稀少、食物来源就少。在这个保护区内除了白鹤还有其他鸟类,跟它们竞争食物。



我国濒临灭绝的鸟还有黑鹳、白鹳、朱鹮、黄腹角雉、黑颈鹤、丹顶鹤、赤颈鹤、大天鹅、小天鹅、中华秋沙鸭等。



白鹤是候鸟,到秋天和春天时集成大群迁徙。这也给白鹤的生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白鹤迁徙飞行时排成"一"字形或"V"字形。迁移时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就是体内脂肪。所以它们要在迁徙前吃饱喝足,不过这还是不够。在食物资源丰富的中途站,白鹤短短几天就可以让体重增加一倍,这种觅食效率是很惊人的。



迁移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可能遇到不良的天气,迁移方向定位错误,要适应不熟悉的新环境。风雨过后,总有白鹤受伤,特别是未成年的白鹤。刚出生的小白鹤,它们能飞起来要85天。在这期间,小鹤受到一点伤飞不起来就参加不了大迁徙,那就意味着它熬不过寒冷的冬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39
地球上最大的肉食动物化石
2003年1月,德国古生物学家在墨西哥阿拉蒙布里地区挖掘出了一具可说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肉食动物的完整化石。科学家经过鉴别后认为,它可能正是1.5亿年前统治着海洋的最可怖的食肉动物──绰号为“深海怪物”、“海洋霸主”的“里奥普鲁顿·菲洛克斯”。德国卡尔斯鲁厄市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专家艾博哈德·弗雷负责领导了这次史无前例的挖掘工作,他对记者称:“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第一具‘里奥普鲁顿’完整化石,因此这绝对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发现。”

“在侏罗纪时代,没有任何其他海洋生物可以逃脱‘里奥普鲁顿’的掠食和追捕,当它掠食时,有时它甚至不咀嚼,而是将猎物整个一口吞下。这是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体积最庞大的食肉动物种类,如今发现了它的完整化石,我们完全可以藉此成功地还原出这个可怕生物的原型,看看它到底像什么。”

尽管从19世纪以来,古生物学家们就从一些零星的化石骨骼中意识到了“里奥普鲁顿”的存在,然而却从来没有发现一架完整的“里奥普鲁顿”化石。

古生物学家们期望从这具化石身上了解到“里奥普鲁顿”的众多秘密,包括它的最后一顿晚餐内容以及它的死因等。研究人员在它如一辆小汽车一样大的头骨上发现了一个大洞。他们分析认为,这可能正是导致这只“里奥普鲁顿”丧命的原因──当它掠食时,也许不慎遭到了猎物临死前的凶猛反击。

据报道,这具“里奥普鲁顿”化石的每个牙齿起码有10英寸长。由于它们如此整齐和锋利,当艾博哈德·弗雷博士的工作小组从土壤中挖掘这具化石时,有几名工作人员甚至被该化石的锋利牙齿划伤。比较一些此前在蛇颈龙化石骨骼上发现的被咬伤痕,科学家们发现这些伤痕与“里奥普鲁顿”的齿印非常接近,这意味着“里奥普鲁顿”也以某些蛇颈龙为食。

通过以前发现的一些“里奥普鲁顿”头盖骨,科学家们推断出“里奥普鲁顿”靠一种奇异的工具──“立体鼻孔”锁定猎物。这种“立体鼻孔”既能在水中探测方向,又能闻嗅猎物所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39
山鹡鸰
山鹡鸰(Dendronanthusindicus)又名树鹡鸰,刮刮油。背面发橄榄绿色,两翅黑色上有明显的黑白色横斑,腹部白色,胸前有两条淡黑色横斑。它喜欢在阔叶林里,又好在林中空地、林边、林中河畔等地活动,停息时,不但尾部左右不断地摆动,身子也随着轻轻摇摆。鸣叫声音像拉锯一样,略似“嘎滋-嘎滋……”。

山鹡鸰在林间捕食,以昆虫为主,有直翅目的蝗虫、鳞翅目的蝶类、蛾类和幼虫、双翅目的虻类、膜翅目的蚁类、鞘翅目的昆虫,也吃小蜗牛等。营巢在树的水平枝芽上,巢以细树根、苔藓,草茎构成,并编入大量羽毛和兽毛,在巢外缠以蛛丝,编成极为柔软而有弹性的巢窝,大小与一般雀类的巢近似。每窝产卵4~5枚,卵壳灰绿色,有稀疏的紫灰色斑点,卵的平均大小为18×14.6毫米。繁殖于东北、河北和华中各省,迁徙时在华南一带可以见到。是消灭大量森林害虫的益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0
山雀
山雀是体型比麻雀纤细的食虫鸟类,也是在平原或丘陵山地林区常见鸟类之一,在山间林区数量较平原地区的种类及数量均多。山雀的体羽大多以灰褐为主,它们的鸣声差异虽极显著,但多少都带有“仔仔黑”的音阶,易于分辨。因其多筑巢于树洞或房洞中,又几乎终日不停地在林间取食昆虫,且多为害虫,故成为农林业很理想的人工招引的对象,国内外已进行的招引工作有显著效果。我国山雀的种类很多,大多数均为留鸟。其中最常见的有大山雀和沼泽山雀。

大山雀(Parusmajor)俗名仔仔黑、白脸山雀、仔伯。为山雀科中体型最大的鸟类,背羽绿灰色,头黑且两侧白色,形成明显的白斑状,故名白脸山雀。腹面白色,正中则纵贯以黑色宽纹,加以前胸黑缘,故形成丁形的黑襟。大山雀在国内分布广泛而且数量较大,多栖于山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间以及丘陵果园及耕作区等地,在庭园林间亦能见到,为留鸟。雏鸟离巢后常结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山雀混成数十只大群,秋冬季常迁飞到平原地带林区。常栖于树枝上发出“仔黑,仔黑,仔黑”或“仔仔黑,仔仔黑,仔仔黑黑黑”。

繁殖期为3-8月间,年繁殖两窝。一般营巢于4-5月。巢筑在树洞、石隙、墙洞中。距地面2-6米,利用苔藓、羽毛和兽毛、棉花、草茎、草根及树皮纤维。巢窝大小常随洞穴条件而变化。产卵6-13枚不等,卵色白并带有红褐色细斑,在钝端较密集。卵大小平均为17毫米×12.9毫米,卵重1.4克。产卵后约15日左右雏鸟孵出,育雏期14-16日。

大山雀消灭害虫的能力十分著称,在果园中能消灭一些对苹果、梨、桃等危害严重的害虫,例如青刺蛾、天牛幼虫、蝽象等害虫;在农田附近也食直翅目、鳞翅目等害虫。特别在林区,大山雀嗜食松毛虫,冬季能啄食树皮内越冬的松毛虫,雏鸟的食物中主要为松毛虫。

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体型比大山雀略小,也是留居于我国各地的最常见的山雀,头顶黑色而不具白斑,背羽砂灰褐色,颏喉部具黑色,腹面无黑色宽纵纹,这些都是与大山雀明显的区别。生活习性、筑巢地点以及巢的结构均与大山雀相似,但分布范围略小,较常见于较高一点的山林地区。鸣声比大山雀弱细,但特别响亮清脆,好像是吹水哨的“伯儿、伯儿”声,常鸣“仔仔、黑黑、仔仔”。卵乳白色,具红棕色斑点。食性与大山雀基本相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0
山瑞


满身疣粒

别名 山瑞鳖、团鱼、瑞鱼

学名 Trionyx steindachneri

英文名 wattle-necked softshell turtle

鳖科 Trioychidae

分布 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背甲长7-16厘米,宽6-14厘米。一般形态与鳖极为相似,主要区别于颈基部两侧及背甲前缘有粗大疣粒。背盘呈椭圆形,背、腹甲骨板不发达,表面覆以柔软的革质皮肤,周边有较厚的裙边。头部前端突出,形成吻突,前端有鼻孔,眼小而瞳孔圆。颈长。肢扁平,均具五指、趾,内侧3趾具爪,指、趾间蹼发达。仅头、颈可缩入壳内。

生活于山地的河流和池塘中,以水栖小动物为食。

食用价值较高,甲也可入药。现在数量已很稀少,与普通鳖极易混淆,误捕误杀较严重。现已有饲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0
山噪鹘
  山噪鹘(Garrulaxdavidi)是与画眉亲缘关系很近的种类,也是唯一能分布到我国北方的画眉类。通体暗黑褐色,有淡黄色的嘴,喜在山林中的灌丛间穿飞,俗称黑老婆,为山地的留鸟。鸣声宏亮而多变,杂食性,但繁殖期以昆虫为主食。在距地不高的灌丛基部筑巢,以禾本科植物草茎及细节根编成浅杯状巢,结构疏松。产4-6枚淡蓝玉色卵,卵壳富有光泽,平均大小为27.2×29.8毫米。卵重5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0
食蛇辨析
杨世诚
在人们心目中,蛇的形象并不好。但它们也是自然界的生灵,是历经1.3亿年的悠悠岁月进化而来的特殊类群,是庞大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理应得到保护。然而,近些年我国公民食蛇现象日趋严重,蛇类资源的保护问题令人堪忧。

据有关部门最为保守的估计,仅上海人一年吃掉的蛇至少有2000多吨。从虹桥机场空运而来的蛇,最多时一天竟达5000公斤;至少有1000多名蛇贩穿梭于上海的大小餐馆。根据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提供的资料,江苏省每天的食蛇量也用吨计算,其中的70%是野生蛇。例如南京,自1997年入冬以来,悄然兴起食蛇热。继全市第一家专营蛇肴的“利隆蛇岛”开业后,金陵的大排档、皇宫酒楼、丁山宾馆等一大批著名餐馆也纷纷推出蛇系列,至今兴盛不衰。

更令人忧虑的是,随着餐饮业的繁荣与发展,南北莱系相互渗透,以前只在南方部分餐馆经营的蛇菜肴,现已发展到北方的菜馆。短短几年的时间,神州大地上大大小小的餐馆,都纷纷把这类与人无怨无仇的冷血动物搬上了餐桌,吃蛇之风几乎刮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蛇主要吃活体动物,从低等的蚯蚓、蜘蛛、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直到鱼、青蛙、蜥蜴、鸟及小型兽类等等,均是蛇的食物。由于食物的关系,造就了蛇较高的营养价值。蛇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脂肪、胆固醇的含量却相对较低,蛇肉因此而具有一定的强壮滋补功效,这是事实。这可能是人们食之而后快的重要原因吧。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嗜蛇成性,取之无度,就会打破人体内的生态平衡,导致“病从口入”。近年来,因喝蛇血酒、蛇胆酒引起的怪病,就如一块石头投入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层层波浪。据报道,杭州一青年钱某在郊县一风景区郊游时,吞食了由饭店提供的蛇胆,喝了蛇血酒,并饱尝了一顿蛇宴,不久开始发烧,体温高达40℃,每日大便4~7次,在几家大医院就诊均未奏效。经过一系列的详细检查,终于在患者粪便中查到了一种罕见的虫卵和虫体,被确诊为“鞭节舌虫病”。钱某这次患病3月余,虽然已病愈出院,但耗去医药费2.4万元,体重减轻了15公斤,为饱一次口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蛇肉能不能食?蛇血、蛇胆酒究竟能不能喝?专家们的忠告非常实在:按常规分析,盛夏时节,南方天气炎热,而蛇属冷血动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当取食可减轻人体内热,治疗风湿,而且蛇胆还有明目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当吃点或许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具体哪些蛇的身体上生有寄生虫,对人体可以造成哪些危害,不经过检疫是难以判断的,所以奉劝消费者最好不要生食蛇胆、蛇血,更不能生吃蛇肉。当然,专家们的意思也并不是完全拒蛇类于餐桌之外。蛇既然是人类喜爱的食物资源之一,取食时必须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即只能食用人工养殖的蛇,严禁食用野生蛇;对食用的蛇进行彻底检疫,分出好坏等级,甚至可以指定餐馆,挂牌经营,以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需要。

禁止食用野生蛇类,除可能带来“病从口入”的隐患外,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由于大量捕食蛇类,以前常见的竹叶青、眼镜王蛇、乌梢蛇等蛇种现在已经难觅踪影。照此发展下去,中国的蛇类资源很快就会枯竭。这不仅使一些蛇种濒临灭绝的境地,而且人为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其恶果首先便是鼠患日趋严重。1998年11月,在全国灭鼠工作现场会议上,与会者反复指出,“鼠害猛于虎”。据报道,全国每年因鼠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多达30~40亿公斤!鼠害如此猖獗,不禁令人深思!

或许,食野生蛇的人们未必知道蛇类的“婚配”难、繁殖难,以为它们也会像老鼠那样取之不尽、杀之不竭。其实不然。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动物的“婚恋”现象,如青蛙、老鼠等交配的情景,却极少看见两条蛇亲亲热热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因为蛇类喜独往独来,并且雄蛇没有出色的求偶本能──既没有雄蛙那样的声囊,以响亮的“情歌”向雌性求爱;也没有雄鸟那样华丽的婚装和悦耳的歌喉诱惑雌鸟,这样在自然界中本已寥若晨星的雄雌蛇相遇的机率就少得可怜了。当然,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凡是能生存下来的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能繁殖后代。蛇类也有它的特点:雄蛇的精子在雌蛇生殖道里可以存活3年时间。也就是说,它们只要3年“婚配”一次,就可以保证其种族不断繁衍。可是,如果人类捕杀它们的速度快于它们的繁殖周期,哪有不灭绝的道理?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对蛇类生存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蛇类就更是在劫难逃。

蛇是一种有益于人类的动物,地球“食物链”中绝对少不了蛇!一条蛇一年能捕鼠200只,为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立下了功劳,理应受到人类的保护。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0
嗜食蛇类的雕

──蛇雕

张彦

蛇雕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成鸟头顶羽冠黑色,羽基白色;上体覆羽暗褐,边缘较淡;小翼羽、小覆羽及尾上覆羽先端缀白点,尾羽边缘白,并疏杂狭窄的白色横斑。尾羽主体为黑色,羽基暗褐,中部横贯一道宽阔的污黄色横斑。飞羽黑褐色,具宽阔的褐色横条。下体淡棕褐色,喉及上胸缀以淡色横斑;躯干部满布褐绿的白色点斑,两肋亦然。

蛇雕栖息于山林间,善飞翔于人眼不易见到的高空。嗜吃蛇类,亦食鼠类等其他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顶端。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2
卷尾
卷尾,俗称黎鸡,是常见的夏候鸟。它们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嘴形强健,先端具钩;翅形尖,尾长而呈叉形,一些种类外侧尾羽向上卷曲,故有卷尾之名。脚短健,体羽纯灰或黑色,雌雄相似。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益鸟。巢呈浅杯状,构造疏松,多缠以蛛丝,置于大树高处,卵色变化大,护巢性强,善鸣叫。

常见的种类有黑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

黑卷尾(Dicrurusmacrocercus),俗称黑黎鸡,全身黑色,背和胸部有反光的金属蓝色,尾长而呈叉形,外形尾羽的先端微向上卷;嘴、趾和脚均为黑色,很易识别。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在开阔地常落在电线上。数量多,常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动作敏捷,边飞边叫。主要从空中捕食飞虫,主要以夜蛾、蝽象、蚂蚁、蝼蛄、蝗虫等害虫为食,对农林业有益。

广布于我国东部,除云南西部、海南岛和台湾为留鸟外,其他地方均为夏候鸟。5月初到达河北,6-7月间繁殖,9月底南迁。巢筑于榆、柳等树近枝梢的分叉处,以杂草、地衣及蜘蛛网等织成浅杯状巢。每窝产卵3-4枚,卵色变化大,北方多为白色,微具黑褐色细点;南方则呈橙黄色,杂有紫色斑。护巢性强,如有别的鸟侵入巢区,则双双飞出急速掠过入侵者的身旁,用喙啄击,或用翅扇打,甚至可攻击比其体大很多倍的乌鸦及鹰等,直到将它们赶出巢区附近为止。老乡常把小鸡养在卷尾巢下,借以得到保护。繁殖期,雄鸟往往站在树顶发出音似"吃杯茶"的嘹亮的、发金属声音的叫声。

灰卷尾(Dicrurusleucophaeus)俗称灰龙眼燕,全身为暗灰色,鼻羽和前额黑色,眼先及头之两侧为纯白色,故又有白颊卷尾之称。尾长而分叉,尾羽上有不明显的浅黑色横纹。飞翔姿势与生活习性和黑卷尾相似。多数地区一年繁殖一次,6-7月进行;但在西南地区则一年繁殖两次。每窝产3-4枚卵,一般呈粉红色,有大形紫灰色斑点。食物以昆虫为主,灰卷尾多站在高树顶上等待飞虫的到来,见有飞虫由附近飞过,就很快的由栖息处向下直飞,掠捕后又突然转折向上,再飞回原处,形似U字形。主要以农林害虫为食,如蝽象、白蚁和松毛虫等,也吃植物种子,对保护松林、房屋、电杆,车船、水闸等都有一定作用,应加以保护。灰卷尾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的候鸟;冬天迁往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一带越冬。

发冠卷尾(Dicrururshottentottus)俗称卷尾燕,酷似黑卷尾,但体型较粗大,外侧尾羽显著向上弯曲,额头上有十余条发状羽,沿后背下垂。在生态习性上与黑卷尾也很相似,但多见于林区,栖息在高低不平的山区、丘陵等地,在河北省则限在高山分布,在南方数量较多。5-6月开始繁殖,巢呈杯状,以纤枝,卷须、根条等构成;每窝产4-5枚卵,卵色不一,一般呈粉红色,其斑点颜色变化大。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如甲虫、蝽象、蟋蟀、蝗虫等。为农林益鸟,夏季广布于我国南方,偶见于北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2
蓝矶鸫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蓝矶鸫(Monticolasolitaria)俗称麻石青,主要特点是雄鸟上体几乎纯蓝色,两翅和尾近黑色;下体前蓝后栗红色。雌鸟上体蓝灰色,翅和尾亦呈黑色;下体棕白,各羽缀以黑色波状斑。

夏时常栖息于多岩石的山地或海岸上。冬时南迁,偶见于城墙、古塔、废墟等处。它们取食或由高处直落地上捕取,或骤然飞出在空中捕食飞虫。雄鸟在繁殖期中善于鸣叫,鸣声富有音韵,十分动听,常在岩石巅处昂鸣不已,叫时不断向上扭尾,颇有风采。

在河北5-7月繁殖,巢置于山腰的岩隙间,形似碗状。巢基以苔藓、枝条、树皮等所造成,内垫以细草,须根等。每窝产4枚卵,淡蓝色,有时在钝端处缀以红褐色细点。在内蒙古、东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繁殖,在长江以南越冬。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蝼蛄、蝗虫等,也吃蜘蛛。由于嗜食昆虫,消灭大量害虫,对农林业有益。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3
椋鸟
椋鸟,包括一些重要的食虫鸟类,翅较尖,尾短而呈平尾状,习性大都为地栖性,有的为树栖,喜结群。叫声嘈杂,善仿其他鸟的叫声,有些种类在饲养条件下可学人语。食物多变,有些种是吃昆虫的能手,巢常营于树洞中。

常见的种类有灰椋鸟,紫翅椋鸟。

灰椋鸟(Sturnuscineraceus) 俗称高梁头,管莲子。为我国常见的候鸟。主要特点是头顶和颈部黑色,前额和头侧白而杂以黑纹,体背面灰褐色,腰及腹部为白色;尾羽黑色,先端具白斑;嘴、脚为橙红色。迁徙时,常成群栖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飞行疾速。其体灰褐色,头上黑,两颊白,野外较易鉴别。

灰椋鸟在4-5月间繁殖,巢营于树洞,内铺以杂草、残羽等,相当粗糙;有时亦在偏僻的崖壁上营巢。每窝产3-5枚卵,呈淡蓝色或玉蓝色,有褐色斑。为杂食性鸟类。夏季主要以蚱蜢等昆虫为食;冬季主要啄食野生植物的果实,种子,但并不残害栽培种类,故对农林业很有益。广布于我国各地,繁殖在北方,自东北以至甘肃西北部,迁徙途经华北一带,而到江苏、四川等省以南的地区越冬。

紫翅椋鸟(Sturuusvulgaris) 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候鸟。它的主要特点是头、喉及前颈部呈辉亮的铜绿色;背、肩、腰及尾上复羽为紫铜色,而且淡黄白色羽端,略似白斑;腹部为沾绿色的铜黑色,翅黑褐色,缀以褐色宽边。夏羽和冬羽稍有变化。野外观察,通体黑色,闪有紫铜色和暗绿色的金属光泽。

紫翅椋鸟多栖于村落附近的果园、耕地、或开阔多树的村庄内。数量多,喜集群生活,有时与粉红椋鸟(pastor)混群活动,往往分成小群,聚集在耕地上啄食,每遇骚扰,即飞到附近的树上。喜栖息于树梢或较高的树枝上,在阳光下沐浴、理毛和鸣叫。杂食性,以黄地老虎、蝗虫、草地暝等农田害虫和尺蠖、柳毒蛾、红松叶蜂等森林害虫为食,但在秋季也聚集在果园中窃食果子或在稻田中啄食稻谷。5-6月繁殖,往往集群营巢,巢营在村内尾檐下,峭壁裂隙、塔内以及天然的树洞中。巢以稻草、树叶、草根、芦苇、羽毛等编成。每年繁殖一次,每产4-7枚卵,卵色变化很大,呈乳黄色、翠绿或纯浅绿蓝色。孵卵期12天,亲鸟每天育雏95-328次,且有时一次衔数条虫返巢育雏。

紫翅椋鸟在田野、菜园、森林里消灭大量害虫,不仅在保护草地上起着巨大作用,也是农业上的著名益鸟。在个别地区和时期内也能窃食一些果子和稻谷,但益害相比,仍是以益为主,应大力开展保护与招引紫翅椋鸟的工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3
柳莺
俗称柳串儿或槐串儿,是我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它们的体型比麻雀小得多,背羽以橄榄绿色或褐色为主,下体淡白,嘴细尖,常在枝尖不停地穿飞捕虫,有时飞离枝头扇翅,将昆虫哄赶起来,再追上去啄食,所以是十分活跃的小鸟,而且在枝间跳跃时,不时地发出一声声细尖而清脆的“仔儿”声,很容易识别,我国的柳莺种类很多,都是夏候鸟,在迁徙时遍布于各地的山林、园圃以及城市公园等地的林木中;其中一些种类在我国北方繁殖,最著名的有黄眉柳莺和黄腰柳莺。

黄眉柳莺(Phylloscopuinornatus)俗称柳串儿、树串儿、槐串儿、树叶儿。体长约7厘米,橄榄绿色,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一条淡绿色的眉纹以及翼上有两道白斑。活跃在柳树、槐树等乔木灌木丛树梢杈间,不停地跳跃、啄食。性不畏人,很容易被发现。它的鸣叫声细而尖锐,轻柔而脆,且多变。迁徙季节,在平原公园、庭院中最常见到,常三五成群或更多些。

夏季在我国东北、河北省北部及新疆等地的山林中繁殖。它筑巢的地点极为隐蔽,常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层中,或在地面凹窝中,以树皮纤维及草茎编织成球状巢,出入口开在巢的一侧。巢壁内常混有大量苔藓和蕨类以及羽毛、兽毛等,有着伪装鸟巢的本能,能衔取藓和树皮盖在球状巢的巢顶上,厚度可达6厘米,从表面上很难发现它的巢。它们出入在一个很不规则的洞口,巢口直径4-5厘米,巢高8-11.5厘米,巢宽9厘米,内径5-6厘米,巢深2-6厘米。黄眉柳莺满窝卵为4枚,白色,有红褐色细斑,特别在钝端密集成环轮。卵的大小为14.8×11.4毫米,卵重0.9克。

在消灭害虫方面有较大的作用。所吃的昆虫种类有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等的昆虫,而这些都是有害种类,例如蝽象、叶跳蝉、蝇类和蚊类等,有时也食杂草种子及植物种子。在迁徙时,它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在控制园林害虫方面有重要作用,应大力保护。

黄腰柳莺(Phylloscopusproregulus)身体比黄眉柳莺更小些,常与其他柳莺混集成群,在树枝间跳跃取食。与黄眉柳莺的区别在于没有淡黄色的眉纹,而腰部有明显的黄色横带。每年约在5-7月间繁殖于我国北方的山区林间,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数量增多。繁殖期雄鸟常站在高树顶端,发出急促而宏亮的“嘎支嘎支……”声,在林间的针叶树或灌丛基部筑巢。在北京小龙门林场采到的巢为高杯形,以枯草茎编成,内衬兽毛。产5-7枚白色卵,上带褐红色斑点,卵比黄眉柳莺的小。黄腰柳莺与黄眉柳莺的食性很相似,也是著名益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4
芦莺
芦莺(Phragamalicolaaedon)俗名大嘴莺,树扎子。体形及颜色与大苇莺极为相似,但没有眼纹,腹面近白、略带棕色。芦莺也是我国夏候鸟,在迁徙时遍布于我国东部地区,在东北及内蒙古等地繁殖,在沼泽地附近的草丛中、河边湖畔的草丛及灌木丛中栖息,在其附近的小丛树或灌木丛中营巢,不过与大苇莺相比,芦莺的栖息环境为距水较远的较干的环境内。

它的巢以枯草编织成高杯状,结构疏松,巢距地面不高,一般不超过2米。卵产于5月,每窝为4-6枚,最常见的是5个卵。卵的颜色为淡红或略带淡棕黄色,卵上有不规则的略似网格状的纹,有时偶见没有花纹的粉红色的或两端均为淡黄色的卵。

芦莺除了在育雏时大量捕食昆虫外,在非繁殖季节至春、秋迁徙的过程中,分析其胃内所食的食物,几乎有90%为昆虫,共中主要是蝗虫,约占50%,鳞翅目昆虫25%,植物性食物杂草残叶占12.5%,因此芦莺也是吃虫的能手,对农林业特别是农业具有经济意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4





庞然大物

别名 南蛇、蚺蛇、琴蛇

学名 Python molurus

英文名 Indian python

蟒科 Boidae

分布 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蟒是中国最大的蛇类,体长6-7米,头颈分区明显。肛孔两侧有后肢残余,呈爪状。身体背面为灰棕色至黄色。中央有一列棕红色、镶有黑边、略呈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又各有一列较小的斑块镶嵌排列。头顶背面的斑块呈矛形。腹面为黄白色,具少数黑褐色斑。眼小,瞳孔直立,呈椭圆形。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善攀援,亦可栖于水中,夜间活动。以各种脊椎动物为食,有时可吞食几十千克重的小牛。捕食较大的猎物时,通常是把猎物缠紧,待窒息后吞食。每年4-6月份产卵,每窝数10-100枚,雌蟒盘伏于卵上孵育。目前野外的数量已经很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4
河马
偶蹄目

学名:Hoppopotamusamphibius

英文名:Hoppopotamus

原来遍布非洲所有深水的河流与溪流中,现在范围已缩小,主要居住在非洲热带的河流间。它们喜欢栖息在河流附近沼泽地和有芦苇的地方。生活中的觅食、交配、产仔、哺乳也均在水中进行。 

河马的特点是吻宽嘴大,四肢短粗、躯体象个粗圆桶。胃3室不反刍。鼻孔在吻端上面,与上方的眼睛和耳朵呈一条直线。这样它全体潜伏水中只须将头顶露出水面就能嗅、视、听兼呼吸了。

体长3.75-4.6米,尾长约56厘米,肩高约1.5米,体重3-4.6吨,下犬齿长约60厘米,可重达3公斤。河马皮肤排出的液体含红色色素,经皮肤反射显得像是红色的,引起了河马出“血汗”的说法。 

河马极善游泳,在受惊时,一般避入水中。每天大部分时间在水中,潜伏水下时一般每3、5分钟把头露出水面呼吸一次,但可潜伏约半小时不出水面来换气。它们的皮肤长时间离水会干裂。

河马成对或结成小群活动,老年雄性常单独活动。夜行性:它们几乎整个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觉或休息,晚上出来吃食,有时会顺水游出30多公里觅食。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偶食陆地作物,以草为主,有时到田地去吃庄稼,造成很大损害。河马无定居:不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每隔数日便迁到新地方去。

河马繁殖期不固定,全年均繁殖,每产一仔,孕期227-240天,仔兽出生时体重27-45公斤。在人为饲养下约3岁性成熟,在野外5、6岁成熟。寿命40-50年。

河马的皮下脂肪约5厘米厚。人们常猎杀它取其脂肪、肉和厚皮。脂肪可得90公斤。当地人非常珍视它的肉。牙齿质量也很好。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4
黑鹎
别名山白头。个体较白头鹎稍大。头、脖子是黑色或白色,身体羽毛纯黑色,嘴和脚都是鲜红色,黑白红分明,很容易识别,它是南方山区常见的种类,平时居住在高山乔木林里,活跃在树冠上,到下林间活动是很罕见的现象。叫声多变不一,经常仿猫叫声。杂食性,主要以果实(如无花果等)和昆虫等为食。

繁殖约在四至七月间,巢较精致,呈杯状,由苔藓、杂草及树皮构成,内铺松针及精细的软草。通常用蛛网或草茎捆缚在高树的横枝上或树叉间,离地约17米。巢内径5.7厘米,深3.8厘米。每窝产卵3-5枚,卵为圆形,卵壳白粉色,上面密布着淡紫、暗红褐色的斑纹。卵平均大小为27.2×19.4毫米。黑鹎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分布着,亚种分化很多,是农林业的益鸟。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5
虎纹蛙





身上布满疣粒的虎纹蛙

学名 Rana tigrina

英文名 Indian bullfrog

蛙科 Ranidae

分布 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长可达10厘米,皮肤粗糙,布满大小疣粒。背面黄绿棕色,有不规则斑纹。腹面白色,前后肢有横斑。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色。雄蛙具外声囊一对。

生活在近山的旷野、水田和池塘中。捕食昆虫、蚯蚓、蜘蛛和其他小型蛙类。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5
巨蜥





似蛇非蛇,名曰巨蜥

别名 四脚蛇、圆鼻巨蜥

学名 Varanus salvator

英文名 Asian water monitor

巨蜥科 Varanidae

分布 广东、广西、云南、海南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巨蜥是我国蜥蜴中最大的一种,全长近2米,尾长约占五分之三。全身密被细小鳞片,头窄长,吻较长,尾侧扁如带,四肢粗壮。鼻孔在近吻端处。舌较长,前端分叉较深。尾背鳞片突起形成两列嵴。背面为黑色,杂有黄色斑纹。腹面为淡黄色或灰色,散有少数黑色斑纹。尾部则为黑黄相间的环纹。

生活于山区的溪流附近,常到水中游泳,亦能攀附矮树。以小型哺乳动物、鱼类和蛙类为食。6-7月份产卵15-30枚于岸边洞穴或树洞中。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5
长尾山雀
常见的森林鸟,为小型的山雀,其体型、结构及生活习性均与大山雀等相似,但具有十分显著的长尾,以此区别于山雀中的其他类群。为我国各地的留居鸟类。常见种类有银喉长尾山雀和红头长尾山雀等。

银喉长尾山雀(Aegighaloscaudatus) 俗名洋红儿(北名),十姊妹(南名)、银颏山雀。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喉部中央有银灰色块斑,头顶黑,背灰、尾黑色。在山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常见于树冠和灌丛顶部,冬季亦见少数迁于平原。繁殖期成对,秋冬季结成小群,鸣声有时“jing-jing…”,或为“jie-jie-jing-jing-jing-jing”。繁殖开始于3-5月,筑巢于树枝间,亦多在背风处。巢材为苔藓、地衣、树皮及羽毛等,有时甚至亦用鳞翅目昆虫的茧丝胶固其巢。营巢于柳树、松树、茶树或竹林间,每窝产6-8枚卵,卵粉红色或白色,具红褐色斑点,平均大小为15×12毫米。银喉长尾山雀主食昆虫,食物中90-95%是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以及其他昆虫,例如危害森林的落叶松鞘蛾、天蛾、尺蠖等都是它的主要食物。

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concinnus)俗名红白面只、小老虎、红顶山雀。体形较银喉长尾山雀小,体色差异也十分明显,头顶栗红、喉部中央有黑色块斑,仅分布于我国南方。觅食于低山开阔的荆棘或山坡灌木丛间,也常在乔木的高枝上鸣叫不休,叫声“唧-唧-唧-唧”,由高调逐渐转低。食物中除半翅目、鞘翅目及鳞翅目外,也啄食松毛虫卵,在4-8月间,所吃食物中有99%为昆虫。在2-4月间繁殖。巢筑于幼松顶处或矮竹丛间,以树皮、苔藓等编成,为球状巢。距地不高,每窝产6-8枚卵,卵白色、几乎无斑,平均大小为13.88×10.57毫米。红头长尾山雀在育雏时每天饲喂雏鸟多达300次,能消灭茶园中的小白尺蛾、大小卷叶虫、尺蛾类的幼虫或成虫等害虫,在林区中消灭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多种害虫,对于抑制这些害虫的数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6
纯蛱蝶与西番莲
林徽銮
我国,“蝴蝶文化”的内涵,从来是美丽与美好的象征。然而,蝴蝶也并非每时每刻都那么可爱。

你看,在美洲热带的一片草木葳蕤的原野上,在藤蔓盘绕的植物群落上方,有不少纯蛱蝶在盘旋飞翔。可它们既不是在休闲玩耍,也不是在欣赏美丽的景色,而是在寻找所要霸占的“领地”,只因猎物隐蔽太深,一时难以得手。它们虽飞得那么匆忙,目光却不放过每一丛植物……

蓦然,一阵微风吹过,纯蛱蝶们振奋了起来:它们终于嗅到了寄主──西番莲的气味。纯蛱蝶要在这些西番莲身上产卵、繁育后代、强占它的叶片做“产房”和“幼儿园”。倘若仅此而已,说不定还能相安无事。可是,纯蛱蝶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让其幼虫吃了西番莲的叶子,致使西番莲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开不了花结不了果,不能形成种子。纯蛱蝶为了自己传宗接代而毁了西番莲的繁殖功能,这种色彩斑斓的昆虫也忒歹毒了!不过,这倒从另一角度促成了纯蛱蝶和西番莲的进化,给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增添了新的内容。

生物多样性与动物、植物生态系统相互进化的多样化有直接关系。相关的动物与植物间常常会发生很有趣的故事,就连它们的“专性相关”(某些动物对相关植物选择的专一性)类型的迥异也十分令人惊讶。

就以纯蛱蝶和西番莲为例,这二者的“专性相关”是昆虫纯蛱蝶对植物西番莲野蛮的专一选择,纯蛱蝶的“殖民主义霸权作派”十足,属于侵占加毁灭的类型,我们姑且称之为C类型。

在生长着无花果的地方,必然有无花果蜂出没;而有丝兰蛾活动的所在,肯定会看到丝兰蛾。因为这两种植物都需要相关昆虫帮助传递花粉才能结果,所以心甘情愿献出自己的一部分胚珠供“客人”们的幼虫食用。同时,恰恰因为有了植物的这一“礼让”,昆虫的新一代才得以健康成长,才有可能相互支持并促进对方的生存与繁衍。这一类“专性相关”是以一方做出部分牺牲为代价、为条件、为前提的。这种双方都成为对方自然选择动因的生态现象,这里视为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B类型。

让我们来看看蜜蜂采花。瞧,在那万紫千红的草木之中,一群群蜜蜂正忙碌地飞舞在花丛、果园之间。而由此所构成的赏心悦目的田园景致,也正是蜜蜂与植物之间相互选择效应的表现。蜜蜂替植物进行异花传粉,使植物得以“优生”,而植物则向蜜蜂提供了酿蜜的原料,给蜂类生存以不可或缺的环境与条件。蜜蜂与植物之间构成了互惠又不伤害对方的关系,这是A类型。不过,A类型的“专性相关”也有其特殊性,蜜蜂所选择的植物不只一种,这一类型的“专性”,大概是作为器官的“花”。

现在,再回头看看C类型吧。

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生物界的许多种类在适应当地环境、生态条件的过程中,会形成对抗灾害的各种能力和习性。西番莲受了寄生型昆虫的伤害之后,为了保护自己,便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来驱赶昆虫。

西番莲的“化学武器”有效地阻挡了部分入侵者,可是仍有少数昆虫如纯蛱蝶,也随之产生出一种抵御西番莲化学药剂的能力,以突破西番莲的防线。不过,正因为这样,纯蛱蝶从此不再在其他植物身上产卵,纯蛱蝶因此失去了许多机会。大自然果真很奇妙。

真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这种自然选择的压力之下,西番莲又不断使出“绝招”与纯蛱蝶对抗。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把自己伪装起来,不让纯蛱蝶发现自己,从而达到不做“殖民地”的目的;二是千方百计杀死纯蛱蝶的卵或幼虫。

首先,西番莲用改变叶片形状的办法来迷惑纯蛱蝶。纯蛱蝶飞过时以为此处并无自己所需要的西番莲,于是飞走了,西番莲因此躲过了一劫。纯蛱蝶的寄生压力迫使寄主西番莲改变了形态,然而这反而有利于西番莲的叶片进化。“坏事变成了好事”!

此外,西番莲“造”出一种黄色假卵──叶片上蜜腺稍微隆起形成卵状结构。纯蛱蝶以为同类已然光顾过这里就不再来产卵或少在上面产卵。“伪装术”和“仿生学”在这里应用得出神入化,而且都产生了奇效。

倘若以上“法术”一一被“破解”,纯蛱蝶终于又可强行在西番莲叶上产卵。而这时,西番莲又抛出了几手致命的“杀手锏”:

西番莲的一些腺体(不是花)分泌出一种“花外蜜露”,引诱蚂蚁和蝇类前来捕食纯蛱蝶幼虫,西番莲用这种“广招高手”和“借刀杀人”的手段,再次达到了消灭入侵者的目的。

另外,西番莲使出落叶抗卵奇招。这种特性使叶片上纯蛱蝶的卵全部死亡,若有幼虫,也因叶片干枯没有食物而毙命,这种牺牲局部保护整体的手段高明之极。而这种现象也是生物界生存竞争的一个法则。

因为纯蛱蝶非找西番莲作寄主不可,因此使西番莲进化出更多的抗幼虫的特性,如腺脚西番莲的叶面上长有成排的细小钩状表皮毛刺,纯蛱蝶幼虫爬过时大多数被刺伤并被困死。

在纯蛱蝶和西番莲相互促进进化的过程中,在西番莲增强抗拒纯蛱蝶产卵和抵抗纯蛱蝶幼虫能力的同时,种间斗争的残酷性与巨大推动力,使纯蛱蝶又增强了寻找、发现西番莲的能力。因纯蛱蝶在西番莲上产卵所要求的条件极其苛刻,对品种、部位、场所、时间都不肯将就,这就使得它们为了达到目的而有了相应进化,而且也很有趣。

在寻觅合适的可供产卵的西番莲时,纯蛱蝶单凭“视觉启示”常达不到目的,有时还会受骗上当,所以它们要借助“嗅觉启示”来伪装:一阵微风吹来,纯蛱蝶根据气味信息,找到了寄主的大概方位,然后设法接近寄主,它们用前足“敲击”叶子表面,直接对叶子物质取样进行化学分析以辨真伪。

的确如此,西番莲的变异和纯蛱蝶的进化,这种昆虫与植物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生物界中种间斗争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就是在这样的二元或多元相互作用中持续发展的。

林徽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6
大壁虎





大壁虎

壁虎中最大的一种

别名 蛤蚧、多格、蛤蟹

学名 Gekko gecko

英文名 giant gecko

壁虎科 Gekkonidae

分布 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种,全长30厘米左右,头体长与尾长相近。头宽大,略呈三角形。吻圆,眼睑明显。身体背面灰褐色,密布细小鳞片,细鳞间散有褐色至橘红色的粗大瘰粒,排列成纵行。腹面鳞片较大,略成六角形。四肢的指、趾宽大扁平,具吸盘;除第一趾外,均具小爪。腹面白色,有粉红色斑纹。尾部形成灰白色和粉红色相间的环纹。

栖息于山间岩石上或树洞内,亦见于住宅房屋内。夜行性动物,以昆虫、蜥蜴和小鸟为食。6-7月份产卵2枚于岩壁上,卵白色,略近球形,孵化期约3个月。

由于晒干的大壁虎可以入药(称为“哈蚧”),而遭到人们大量捕杀。目前野生资源要加以保护。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6
大鲵





大鲵

看上去似鱼,实为两栖动物

别名 娃娃鱼

学名 Andrias davidianus

英文名 giant salamander

隐鳃鲵科 Cryptobranchidae

分布 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黏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肉味鲜美,被视为珍品,遭到捕杀,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需加强保护。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6
玳瑁





爬上沙滩晒晒太阳

别名 十三鳞、瑇瑁、文甲

学名 Eretmochelys imbricata

英文名 shell turtle

海龟科 Cheloniidae

分布 台湾、广东及海南沿海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海龟,体长大者可达100厘米,体重50千克左右,背甲共有13块,作覆瓦状排列。缘甲的边缘有锯齿状突起,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头、尾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背甲和头顶鳞片为红棕色和黑色相间。背甲平滑而有光泽。颈及四肢背面为黑色,腹面几为白色。

生活于暖水性海洋,每年夏季繁殖,在沙滩上挖坑,白昼产卵,每次产卵120-130枚。依靠自然界的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49-60天。性情凶猛,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

玳瑁的背甲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品,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我国在广东省建立的惠东港口自然保护区就是以保护玳瑁、绿海龟等海龟为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6

鵰是大型猛禽,体型粗壮,翅及尾羽长而宽阔,扇翅较慢,常在近山区的高空盘旋翱翔,能捕食野兔,幼畜等大形哺乳动物,也嗜食鼠类。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金鵰和乌鵰。

金鵰(Aguilachrysaetos)俗称洁白鵰,体较大,全身为黑褐色,体色为鵰类与鹰类中最发黑的一种。成鸟头颈部金黄色。幼鸟尾羽基部以及翅膀飞羽的基部为白色,成长后白色部分消失。飞翔时翼长而宽,尾端稍圆形。在我国也有分布的白尾海鵰与虎头海鵰的幼鸟,全身也为褐色,与金鵰很相似,但尾形为楔形,是与金鵰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栖于山地,常高踞山崖巅顶或飞翔于高空中。性凶猛,喜食野兔、雉、鹑以至大形哺乳动物幼麝等。巢营于高山悬岩上或峭壁的树上,迁徙时在我国东北常能见到。幼鸟驯养作猎鹰;飞羽及尾羽可供制扇,有重要经济价值。

乌鵰(Aguilaclanga)俗称皂鵰或花鵰,体形比苍鹰大,全身黑褐色,腰部有V字型白斑,尾比金鵰及白肩鵰长。幼鸟翼的复羽先端有淡色斑。翼下初级飞羽基部也有淡色斑。常栖于沼泽、河川、水边等地,嗜食蜥蜴、蛙、小型鸟类、鸥、鸦以及鼠类,也常食动物尸体。终年留居我国东北和长江下游一带,冬时常见于福建、广东等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7

鸫是比椋鸟稍大一些的鸣禽,为著名的食虫鸟类,它们虽也吃一些浆果和植物种子,但主要以昆虫为食。在迁徙及越冬季节,常集成大群在林间活动,尤其喜欢在草丛中穿行觅食枯枝落叶层内所隐藏的害虫,人们根据这种生活习性,称之为“穿草鸡”或“窜儿鸡”。成群的鸫类对消灭田间害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有突出的贡献。有人饲养一只14日龄的雏鸟,发现它全天竟吃掉68条蛆,其重量比它的体重还要重41%。由于鸫的肉味鲜美,在非繁殖期又有集群的习性,常成为狩猎对象,应该加以限制。我国常见的鸫类有红尾鸫和乌鸫等。

红尾鸫(Turdusnaumanni)又称斑鸫,它的体背颜色以棕褐为主;下体白色,在胸部有褐色斑纹围成一圈;眼上有清晰的白色眉纹。起飞时,尾羽展开时棕红色。它在苏联西伯利亚东部等地繁殖,春秋季节迁徙时几乎遍布于我国各地,并在辽宁省以南的广大地区越冬。通常在越冬的鸟群中有的个体颜色更显黑褐,有的个体颜色略呈棕褐,是红尾鸫中的两个亚种,其中发黑褐色的又叫乌斑鸫。食物以昆虫为主,包括蝗虫、金针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农林害虫。红尾鸫的巢置于不太高的树杈上,主要以嫩枝编成碗状巢,混有草茎及苔藓等物,在巢壁中常用大量泥土来加固。每窝产4-5枚卵,卵淡蓝色、杂以红褐色细斑,平均大小为27.8×20.6毫米。

乌鸫(Turdusmerula)又称黑鸫,是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和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繁殖的一种鸫,它的通体乌黑,很象小乌鸦,但嘴为鲜黄色,特征十分明显。乌鸫栖息于森林、草地或园圃间,在地面奔走啄食,叫声宏亮尖锐,音似“吉-吉-吉-吉-”,因而在南方民间常称此鸟为乌鶺。它的食物中有50-82%为昆虫,以蝇蛆、蝼蛄、蝗虫、及多种鳞翅目幼虫为主。巢的形状、大小和结构都与红尾鸫相似,每窝产5枚淡浅色卵,上面满布粗细不等的淡灰紫和栗褐色斑纹。卵的大小为30×21.5毫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4-17 09:47
鳄蜥





美食一顿

别名 懒蛇、睡蛇、雷公蛇、瑶山鳄蜥

学名 Shinisaurus crocldilurus

英文名 Chinese xenosaurs

鳄蜥科 Shinisauridae

分布 广西大瑶山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全长3-3.6厘米,尾长超过体长。身体类似蜥蝎。呈圆柱形,尾则侧扁,类似鳄,故名“鳄蜥”。吻低钝,头高略呈方形,两侧具明显的棱,一直延伸至尾部。体表粗糙,背面为深棕色,体侧为土棕色,杂有黑纹。腹面浅黄有短黑斑纹。尾部有黑与棕色相间的横纹。四肢短小,指、趾端具尖锐而弯曲的爪。

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天在细枝上熟睡,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3月冬眠。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蝌蚪、蛙、小鱼、蠕虫。

瑶山鳄蜥为我国特产,在分类上为独科、独属、独种,除具有一般蜥蜴的特征外,还有一些原始性,如头骨为古腭形、具顶眼孔等,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需加强保护。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