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从《防患于未然》的活动设计看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的变化 [打印本页]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0 07:11
标题: 从《防患于未然》的活动设计看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的变化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罗 霞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注重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填鸭式教学向引导探究式教学转变,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变,人教版教材就将这样的理念付诸于实践。下面,本文就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七课《防患于未然》最后一部分的一个探究活动为例,谈谈新教材在教材内容、探究方式、师生角色、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一位父亲给儿子写了这样一封信:



今天,我在后院发现地上有很多爆竹屑,知道你趁父母不在约你的朋友来放爆竹。你可曾想过:如果发生火灾,不论是烧了自己、别人或是后面的树林,我们所要承受的损失和法律责任会有多大!



你应该记得,几年前你经过一户人家,有两个人正在试着开门锁。你过去看,他们对你说不知道是不是锁坏了,打不开。你没有细究他们的底细,就热心地帮他们开。



你也必须记得,有一回你的好朋友带着具有杀伤力的弓箭,拉你去公园练习,造成路人报警,一下子来了三辆警车。



前两天,我还看到你的朋友把能以假乱真的玩具手枪留在我们院子的树丛里,并发现家里的软塑花盆被枪弹打得像蜂巢一样。



面对这些,你给我的解释是:“他们没有恶意,我也不是故意的。”



你应该知道,无心却可能有恶果。如果开锁的人是贼,你就是共犯;如果朋友的弓箭和玩具手枪伤了人,你也脱不了干系。你已经长大了,如果还不能慎交朋友,不懂得审度自己的行为,只怕那无心也会惹下天大的麻烦。



无心之失有重有轻,但同样会在你的生命力留下污点。你能不小心吗?



请你以儿子的名义给这位父亲写一封回信。



本部分内容改编自刘墉《超越自我》中刘墉写给儿子的信中的一部分,教材设计了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写一封回信的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守法意识,严格要求自己,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不良行为与犯罪的关系等问题。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体现新教材的几大变化。



教材内容的变化



原教材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内容分别是心理、法律和国情,三个内容分别独立,缺少内在联系。而新教材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在七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设置了走进法律的内容,为八年级的法律知识部分作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旧教材设置的法律的内容,主要是以法律条款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虽然彰显了法律的权威性,但是生硬的法律条款和案例,使学生感觉法律离自己很遥远,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本部分活动的设计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活动的机会,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塑造健全人格。



新教材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的心理的研究,这一部分探究活动是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其一是道德意志薄弱。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正处在高度社会化进程中,身心发展都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拒腐蚀的能力较差。如果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和熏陶,就容易发展向反面,甚至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其二是是非观念模糊。由于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浅,往往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这一时期,他们在心理上最容易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重感情,往往以哥们儿义气代替健康的友谊,人云亦云,不知不觉造成违法犯罪。二是易冲动,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感情用事代替行为准则,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其三是价值观念扭曲。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互助友爱、无私奉献被视为傻瓜,自私自利、唯权唯钱成为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本部分探究活动的设计正是紧抓青少年的心理,以青少年的逐步成长为主线,内容和结构回归生活实际,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促使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探究方式的变化



本探究活动以写回信的方式作为探究的主要方式,其实是使学生在探究中分析别人,教育自己,学以致用。这种探究方式由过去的背条条、框框、死记硬背的学法转变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实现学习上的大飞跃,自觉实现知识结构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段炼,并进行知识价值取向的选择,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思想品德》课标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注重与学生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要求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



师生角色的变化



新教材设置使学生能够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由单纯的听转变为手、眼、口、脑并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由过去“教师的独角戏”摇身变为现在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减少了课堂教学中的统一性和强制性,强调课堂的支配权应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教师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负责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则由接受理论知识者转变为实践者,由被支配者转变为地位平等者。这些转变,实际是在告诉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评价方式的变化



新教材的设计促使教学评价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旧教材的问题设置有标准的答案,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答题只有对错之分,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局限于单一的方式。把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仅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他们成了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同时,也使学生成了应付考试、搏取考分的机器。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旧的评价制度无疑是与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相悖的。这一部分探究活动的问题设计是“请你以儿子的名义给这位父亲写一封回信”的方式,用回信的方式答案是开放性的,言之成理、价值观正确即为正确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信的格式,而是通过学生在写回信的过程中,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结合自身进行自我教育,且可以在与同伴分享、探究回信的过程中进行同伴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守法意识,严格要求自己,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作者: xwnh    时间: 2008-9-24 11:44
标题: 回复:从《防患于未然》的活动设计看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的变化
防微杜渐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