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20:14
标题: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
听《小松树与大松树》有感

小松树与大松树是小学语文一年级的一节课,昨天听了朱老师的教学,觉得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朱老师的课堂教学很自然,与孩子们的交流互动很轻松,教学中朱老师抛弃了琐碎的词句教学,紧紧抓住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展开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感悟让学生理解了课文。

课堂上,朱老师认真地准备了大松树、小松树的图片等多种教学道具,努力让学生直接去感受大松树和小松树对话现场的情境,“孩子们你们喜欢它们么?”“喜欢”。它们就是大松树和小松树,小松树住在山顶上,大松树住在山脚下。几句简单的对话很快孩子们就被带入了老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去了。随后朱老师通过一段范读课文的录音,让学生先对课文有了简单的了解,朱老师抓住低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课文作为故事让孩子去聆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就能知道课文讲述的是一棵大松树和小松树。那么,大松树和小松树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接着,老师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自读课文,遇到不会的可以和同桌交流。在自读过程中孩子们就会发现有一些字词是自己不认识的,于是乎,很自然的就将识字环节引入,通过和生字宝宝交朋友,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字词,并且学会认读。接下来的环节,朱老师努力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并用自已投入的情感去影响、感染学生。在讲到风伯伯摸到小松树的头说话时,朱老师分别叫了几位同学模仿风伯伯和小松树的对话,辅助以表情、动作。并让学生作评价。课堂中,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学生入情入境,活跃而投入,让学生自然地学,自然地去记,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学到了很多知识。

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课文中,小松树骄傲的炫耀自己的一段话,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气读出来,老师在这里也进行了泛读,可这时有个孩子举手说道:“老师我觉得你读的并不是很高兴,而是很生气。”听到这里老师们和学生都哄堂大笑。朱老师并不是一笑了事,而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让同学们自己在找准感情,再来读一读,让全班的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一次教育。如果说这个插曲放在我的课堂中的话,可能我就会手足无措,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上课的情绪,而朱老师的淡定和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

听课,评课,反思确实是促进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快速成长,它可以让我们多带些自信,带些勇气,勇于攀登高峰,因为我们有着聚源这个大家庭的支持,有着这些优秀的教师让我们去学习,所以我选择相信自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20:15
听课有感------《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叙写了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的故事。表现了小松树从自我夸耀到受到教育,深感惭愧的转变的过程,揭示了不能无视实际、盲目自大、必须知错能改、谦虚谨慎的道理。

     苏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像一大个朋友一样,时刻随着孩子的情感变化前进,完全“隐没”自己的教师身份。例如:在引导孩子学风伯伯说话的语气时,她竟然蹲下,让孩子摸着她的头,学长辈的口气说话。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在感受中体验,在体验中悟得情感。使孩子们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从而进入了文本所描绘的童话故事。

     课堂上苏老师常用的词是——宝贝、孩子、你真聪明、别急,你慢慢说、我相信你等,这些看似简单而又平常的话,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能舒缓孩子们紧张的心情,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了课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20:15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后感想]  




     上一次出完课后,我结合着于老师的指导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样的活动的确让我们从中获益很多,每上完一堂课就感觉自己的缺点会少一点,每出完一次课,感觉自己在各方面就会成熟一点。于是吸取了上一节课的经验,同时结合着教研室老师的指导,我们迎接来了第二次的出课。这一次们三位老师共同执教《小松树与大松树》。课后,教研员老师对我们的课进行了点评和教法上的指导,同时我也对自己的课进行了自我的反思。
     这一篇课文是一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本科的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两个生字,会认本课二类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大,看不起别人。本课的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方面:我从课题入手,在课题中认写“松”这个字。为了让学生能把握好“松”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因此我又将这个字在田字格中范写了一遍。对此苑老师指出:“在课题中出现的生字可以直接在书写课题的同时解决,不需要再带入到田字格中去。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容量的的一堂课有的老师上的完,而有的老师上不完的原因,关键的是要在这些小节上下工夫多雕琢。我觉得苑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关注的是教学大环节的设计,而忽视了一些小细节。于是在上课时,总会出现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
   2、注重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决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的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内心渴求读书的乐趣,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例如在学习小松树的话时,我采用一种递增的朗读形式,每读一次都有些一次新的体悟。于是我引导学生抓住了三点:“喂、高、远”让学生加表情、加动作读。但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存在这样的问题:缺少动笔的环节,读写没有结合。应该多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中体悟句中的重点词,给学生多一点自主体验的时间。
   3、联系生活,体悟情感
    在引导学生理解”惭愧“这一词时,我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当你犯了错误时有你的心情怎样?”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心理感受,但是学生都体会到不知错就改这一层面上。在这个理解上也有些处理欠妥当,苑老师指导出可以采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熟知的词来理解新词。
    “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得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如何紧扣“喂”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师指着一个孩子说“喂,借我橡皮用用!“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礼。
     ”摸着头“的解读——凤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凤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去摸摸孩子的头,让他们说说怎样的感受。通过联系生活让孩子更贴近文本。苑老师指出:“凤伯伯的话时理解的重点,可以先让孩子联系自己的长辈给自己说话时的口气,然后再加动作。”的确,虽然都是联系生活,但是后者比前者体会得到更深刻。
   通过这次苑老师的听课指导,感觉自己确实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对课标的学习还不是很全面很深刻,以前虽然也不断的学习课标,好像也很有心得,但是真正操作起来才发现,自己学得并不深入,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只能是对自己的一种敷衍。其次,更要多元化的解读教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读完一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但这些又是建立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再者,正确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采取得当的教学策略,给学生充分自主的阅读时间。
    总之,通过这次同课异构,自己从中受益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将会确立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20:15
《小松树和大松树》 听后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经过风伯伯的教育,感到了惭愧,转变了态度。戴老师的课活泼生动,童趣昂然;写字习惯,语言训练做得比较好;想象的练习非常好。教师的语调较好,听起来很舒服。

教学将“读”的练习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

   戴老师试图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她在开头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指一指哪里是山上,哪里是山下。哪一棵是大松树,哪一棵是小松树。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铺垫。在朗读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话时,通过重点词语“多高、很远很远”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感悟小松树的骄傲。在理解风伯伯说的话,让学生看图体会风伯伯的表情和动作,并试着演演,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一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带着表情表演读,使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得以外化,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

通过这次听课,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以后要多钻研、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20:16
《小松树和大松树》评课

时间:3月27日  地点:接待室

主持:叶秀琴            记录:是霞凤

主持人:请执教者谈谈设计意图与教后感。

钱丽:简述教学设计意图。满意之处;评议人物,学生敢想敢说。教生字时指导“回”字笔顺不到位。

张敏:作为一名工作不到一年的新教师悟性很高。

      教学过程完整,清晰,板书有力。

      商讨之处:

(1)感悟小松树的骄傲,学生不会找词语谈感受。是否可以引导孩子读出骄傲之情。

(2)突破难点时,有一学生说的不正确!教师没有及时指出,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主持人:教师没能很好地进入情境。

吴榴玉:(天空)学生口头说话时,没能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莫成华:指导“小松树站在山头会看到什么?”说话不到位。

蒋维玲:感悟道理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深奥”之类的话要慎用,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张彩虹:我上时,疏忽了“大松树没有回答“的资源。先在钱老师好好把握了。教学生字“回答托”三字,“回答”二字就可以结合课文教学了。

风伯伯说话的提示语“摸”很有内涵,要好好挖掘。

“采访”环节很好,但学生没能进入情境。老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再来研读。“托”结合动作说话,音、形、义结合得会好。

“从哪里感悟到小松树的骄傲?”此间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很难。要把“读”的环节置前。

主持人:钱老师注重了读的指导,也有自己的设计。抓住“关键词”感悟是一种方法,不过要有训练基础。

是霞凤:注意到一个细节。贴小松树时,老师见学生够不着,就顺手帮学生贴上了。以前,张老师让学生自己贴,见学生够不着,就这样把孩子一抱。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当然,钱老师整堂课上都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巧妙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也让学生充分挥了想象力,与文中人物亲密地对话。

蒋维玲: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每次读完书总是提醒学生要“轻轻放下书”。

张彩虹:注重音量的调节,高音不要频繁出现。

蒋惠琴;基本上很满意。

问几个问题:

(1)“小松树和大松树”多元解读到什么程度?

(2)钱老师的感恩“是从哪里感悟到的?(这只是一种“礼貌”、“感激”)

我们解读的主题不能与作者的主题想背离。语文学习本身的性质,作者写文的意图这两点不能违背。

“站在高山上能看到什么?”这一问题多余。直接引读第二小节,感悟小松树的特点,从而归纳出袄松树的骄傲!

最终,“读了风伯伯的话,你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很开放。但后面的填空不开放,很有难度。

设计填空时教者要考虑,你能想到的几种答案?“不是… 而是…”换作“因为…”更好!舍弃无效设计。控制要避免。

文道结合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换作“文中三个人物分别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会更好!

引导水平较好,“表演”环节中,“你有没有惭愧?”

生字教学“答”两个学生说出了两种识字方法,要让学生知道,选择最佳方法!

整篇文章抓的点很准,朗读中也注意到了引导,但整体上的朗读还不够。课堂上出示小黑板的时机要把好,要让学生自己读出来。

主持人:钱老师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作为工作不到一年的新教师,进步是可喜的。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钱老师能抓住童话特点,通过教师生动语言和形象的板贴画,把学生愉快的带入童话故事中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积极的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演、说。在说的训练中,循序渐进地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训练:

一、句式说话没,培养说一句话的能力

二、想象性说话,善于抓住文本的想象空白点设计了以下说话:

1、  大松树听了会想什么,为什么没有回答呢?

2、  小松树为什么低下头?他会对大松树和风伯伯说什么呢?

3、  你西画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不仅培养了学生想象扩散性思维,而且让学生轻松地认识到人要谦虚,不能盲目地自满,看不起别人。

关注问题;

1、进一步重视朗读训练,重感情方法的指导。

2、不论读文、识字,无论感情还是理解,教师都应根据实情作出响应的点拨,引导,示范,讲解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20:16
《小松树和大松树》评课稿

四年级 刘娅红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寓言故事,叙写了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的故事,表现了小松树从自我夸耀到受到教育、深感惭愧的转变过程,揭示了不能无视实际、盲目自大,必须知错能改、谦虚谨慎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郭彩萍老师教学本课时,就是通过感情朗读、角色体验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大松树、小松树和风伯伯来对话,从而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思想美。

1.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郭老师在教学伊始,就出示图片,让小朋友弄清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并通过俗语“站得高,看得远”启发孩子想象小松树开阔的视野中出现的美景,这为孩子理解小松树的骄傲自大、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打下了基础。这节课,郭老师不断地将课文内容以直观生动的画面、以灵活有趣的活动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大松树、小松树以及风伯伯来到小朋友身边,你说、我说,你演、我演。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悄无声息地走入孩子们的心里。

2.感悟品味,走进人物内心。

《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描写了小松树开始时的盲目自大,后来在风伯伯的教育下改正了错误。教学中,郭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如:她抓住小松树的“喂,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启发学生想象小松树说话时的表情和语气,扣住大松树的“笑了笑”想象大松树的内心世界,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拓展想象,深化文本理解。

郭老师带领学生学完课文后,安排了一个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小松树会对大松树和风伯伯说些什么?郭老师在学生表述时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并通过评价语引领学生学会做人。对于文本的思想内涵,郭老师挖掘得较深,不仅让学生懂得知错就改,还让学生学会感恩,联系自己,对爸爸妈妈说句话。郭老师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纵观这节课,郭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从情境导入到导读课文,到表演内化、拓展想象,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可惜的是,郭老师指名小朋友把同桌当作小松树,表演读风伯伯的话时,本意是让那“小松树”知错就改,可由于“小松树”的角色意识不强,所以听完“风伯伯”的话,什么想法也没有,郭老师的角色体验活动宣告失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20:17
《小松树和大松树》评课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二附的钱老师能抓住童话特点,通过教师生动语言和形象的板贴画,把学生愉快地带入童话故事中,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积极地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地读、演、说,整节课课堂效果很好。根据我个人的学习感受,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             教学理念全面落实,融会贯通

这节课,钱老师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很准,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从听、说、读、从指导学生的识字到写字,甚至到最后环节中深层的情感挖掘,钱老师把握得都非常好。她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自己为主导。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读书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利用多种形式,内化文本的语言,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训练扎实,达成度高

钱老师的这一课,教学目标设计得很恰当,有一定的坡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具体表现在:能抓住重点,安排详略得当。能以朗读为主,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学习课文中去识字。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她在开头设计了贴图的环节,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分角色朗读时,让学生戴上头饰,学生表演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教师能适当地指导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通过表演引导学生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满情绪。最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             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独具匠心

   钱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备课充分,设计独具匠心。从开头的导入课文,新授、总结等每个纵向的教学流程。设计得很紧凑,过度语衔接自然和谐,没有生硬的感觉。始终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最好的状态来学习新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另外,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老师设计了多种促读的方法,如边读文边看图,分角色表演读、指名读、集体读等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不仅巩固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还完成了每个教学目标。

四、             教学语言独具特色,富有童趣



钱老师的教学语言轻柔,容易让学生接近。加上整节课,葛老师能够用一些鼓励表扬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有孩子们在教师赏识 ,赞许的目光下学习。在老师鼓励关怀下成长,这种感觉,这种愉快的学习,孩子乐学,效果非常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20:17
听周敏老师《小松树和大松树》评课
从整堂课教学环节来看,周老师基本把握住了课文的教学重点,充分重视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所用课件画面清晰、生动。与学生交流语气平和。基本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建议考虑时间分配,把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尽量多留时间让学生去练习写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20:17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3-26 20:18 编辑

〔评课〕评杨阳老师的《小松树和大松树》 刘大平
      作为教学沙龙语文课的开场,杨阳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勇于展示、敢于探索。    从整堂课教学环节来看,杨老师基本把握住了课文的教学重点,充分重视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所用课件生动。教师的课堂语言基本无拖泥带水现象,与学生交流语气平和。根据教师在之前的教学设计(预案)来看,算是较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内容。    我们注意到,这节课杨老师采用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综观整节课,就课型来说就存在一些问题了。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教学,首要问题是要找准整合点,然后再精心设计好有效的教学策略,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充分重视了直观事物的展示(黑板粉笔画、贴画,PPT),但所起的作用却不是十分明显。这就是整合点及策略没有安排好的结果。    信息技术能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便捷,但它不能包办一切。我个人认为:它是一把双刃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20:18
今天下午,全校语文老师来到一(1)班,倾听了于洪丽老师的公开课。整节课,于老师准备充分,教态自然,她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向同学们传授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很有趣味而又蕴含道理的课文。整节课,于老师上得认真,孩子们学得认真,老师们听得认真!

    对于于老师的课,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板书!她在课前剪了大松树和小松树这两种剪纸,又在黑板上画了几座群山,然后让小朋友们自己把大、小松树的位置粘在黑板上。这种方法很好,既能够让小朋友们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种板书模式非常值得我学习,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值得引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20:19
评1:秦老师的《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教学能抓住重点,安排详略得当。能以朗读为主,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角色。分角色朗读时,让学生戴上头饰,学生表演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教师能适当地指导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通过表演引导学生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满情绪。课文最后的几个练习使用得很恰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评2:能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过渡自然,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训练,最后的一个迁移练习设计也比较好,能进一步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学会感恩.

评3: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总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基本上都能在读中感悟,朗读训练到位。

评4: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是一种更为深入的体验。秦老师通过让学生戴上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头饰,让学生在表演中去体验、感受小松树的傲气、大松树的大度、风伯伯的慈祥和宽容达到进一步地巩固课文内容。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好。

评5:本节课以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来提示一个不能骄傲要谦虚的道理,按照低年级的教学特点,训练朗读与写字是两个重要环节.应该说,秦老师能把握住教材的重点组织教学,注重朗读训练,注重学生听的习惯训练,注重最后的练习迁移等都做得很好.如果在故事内容的衔接上紧凑一些,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来感受、想象,体会小松树的骄傲情绪,或许文本内容理解会更到位一些。

评6:教学目的明确具体.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学习积极主动

评7: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兴趣入手。秦教师能采用简笔画、贴花、演一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秦老师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引导学生与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建议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让学生来说说,教师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听课老师名单

孔泓春  金雪雅  査菊芳 王彩英 翁华 倪秀兰  沈菊凤 施惠莉  严春凤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