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 |||||||||||||||||||||
天津二中 赵 婧 | |||||||||||||||||||||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能力目标:表达交流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说出生态系统概念、组成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①教学内容分析:“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内容。在新课标中的位置属于 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的知识体系则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展示影象资料和学生搜集的图片。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 ,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角色扮演:安排几位同学在讲述食物链内容之前戴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这样即生动有趣,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同时又在复习了前面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引出前两者的关系——捕食关系,起到很好的承前起后的作用,学生印象深刻,从而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案例 | ||||||||||||
山东省莒南县教研室 徐连清 山东省莒南县城关一中 陈兆星 | ||||||||||||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与“生态系统”一节(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内容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属于“了解”水平的有:“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理解”水平的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材在本节安排了“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进一步探究”等探究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1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立 既考虑到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难度较大,又考虑到学生升入七年级以来进行的探究活动还不够多,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考虑到学生往往对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之处把握不到位,对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食物关系判断不准确,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 (1)理解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3 课时分配 2课时 4 教学设计思路(见表1) 表l
|
教学内容 |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生 态 系 统 的 概 念 |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蒙山森林公园;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分析该公园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该公园内所有的松树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蒙山森林公园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 观看课件,并分析讨论作答。 蒙山森林公园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草丛里、树林间栖息着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生物,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养育”那里的所有生物,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蒙山森林公园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可见,要判断某系统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就要分析其组成成分,只要具备了生物和非生物部分(其中必须成分是:非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但在自然界中不具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是很少的),就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个池塘、一片树林等 | 引出教学课题; 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分析实例来理解其内涵; 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内容。 |
生 态 系 统 的 组 成 |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关系; 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 | 认真进行“资料分析”,讨论: 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完成课后练习1。 | 练习观察插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 |
食 物 链 和 食 物 网 | 引导学生尝试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然后用课件展示正确的连接图; 讲解:你的连接和书写或许有些偏差,通过尝试你要明确: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只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的形式,其中对乙而言,乙以甲为食,同时又被丙所捕食,正是由于吃与被吃,甲、乙、丙被相互关联在一起而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数食物链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食草动物的食物,而一种食草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着,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假如某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在右图中,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其后一段时间内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的数量会增加;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把自己近一段时问所吃的食物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 尝试连接图中的食物链,数一数共有多少条?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然后与课件展示的正确食物网比较,你连接的完全正确吗? 通过听讲、讨论学会: 1.数食物链条数:数食物链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 2.正确书写食物链: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的形式,其中对乙而言,乙以甲为食,同时又被丙所捕食。起点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表示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3.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分析时,运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其后一段时间内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鼠的数量会增加;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随着蛇食物的增多、天敌的减少,蛇的数量将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引起猫头鹰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减少。 做练习,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练习书写食物链,数食物链条数,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起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突破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
生 态 系 统 具 有 一 定 的 自 动 调 节 能 力 | 提问: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子,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为什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 讨论交流后认识到: 兔子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因为,当兔子的数量急剧增加时,食物就会减少,兔的天敌也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 要使我们的环境变好,就要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认真观察插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能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树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
形成 保护 生态 系统 的意 识 | 播放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课件,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 提问: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实例?若有的话,请举例。你对此持何种态度?有何建议? | 观看课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汇报。 | 联系实际,进行环保教育,认识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
巩固 小结 | 小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出示巩固练习题; 小结反馈。 | 做思考练习题 |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 | |||||||||||||||
东北师大附中 王翠微 | |||||||||||||||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人教版新教材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目的是要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并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思维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以鼠妇为实验材料?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改为“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从材料选择到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可操作性更强、实验效果更好。 1.课题的同步性 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呈现顺序。尤其是学生初次接触完整的探究实验,探究课题要尽量与教材内容相接近,教学环节要尽量与教材相一致,这样才便于学生把握。以蚯蚓替代鼠妇,实验设计思路完全相同,与教材内容完全同步,同时也符合《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指导。 2.材料的可控性 生物实验材料的适当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而活体材料的可控性直接影响实验的组织和效果。以鼠妇做实验动物,可控性较差,主要是因为鼠妇不仅对光的反应敏感,而且对温度、湿度、震动等都有反应。学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鼠妇,难免兴奋、害怕、手忙脚乱,难免产生干扰;其次,鼠妇爬行速度快,把10只鼠妇集中到明亮与阴暗交界处有一定的难度,不是跑了这个就是跑了那个,往往到下课了也做不出结果;另外市区内不易采集、不易饲养。与鼠妇相比,蚯蚓最大的优点就是可控性强,对光反应非常敏感,即使受到震动逃逸时也是朝向黑暗处,而不是四处乱串,并且容易采集和饲养。 3.方法的简便性 用鼠妇实验必须要在实验装置内铺上湿土,否则鼠妇很容易死亡;同时“将10只鼠妇放入,并且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即使有圆环等工具限制鼠妇,也要同学手忙脚乱地看着,往往占用较多的上课时间,课堂秩序差。用蚯蚓则简便许多,方法与教材中的介绍相似:在解剖盘的底部铺上湿毛巾,把一条蚯蚓放在横轴中线的位置,然后盖上玻璃板和书,形成明亮与阴暗两种环境,静置2分钟,观察蚯蚓的选择。 在此,教师只需要利用图示,引导学生注意蚯蚓的初始位置摆放,如图D所示。 观察完一条蚯蚓后,将其取出,再取另外两条蚯蚓重复上述实验三次,然后统计全班平均值,以避免偶然性,从而得出结论。由于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取放一条蚯蚓,这与同时取放10只鼠妇相比,难度大大降低,减少了时间的浪费;而且实验中不需要土壤,简化了实验的准备工作,减少了干扰。 4.结论的可靠性 笔者在最初组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感觉实验的现象不是非常明显,通过统计数据,往往在明亮处与在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差距不是很大;而且有时鼠妇不停地跑动,所处位置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不能很好地说明光对鼠妇的影响;鼠妇遇到刺激时的假死现象有时也会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而用蚯蚓做实验动物,则效果非常明显,同样的实验装置,健康的蚯蚓不到1分钟,几乎百分之百地全部爬到阴暗处(有的蚯蚓可能会爬到明亮处的湿毛巾下面,统计时也应按阴暗处)。 笔者认为,通过实验获得一个明确的实验结论,这对于初次接触探究实验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活动“重过程”,但初次接触探究实验,“结果”也同样重要,因为第一次实验的成功体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否则就会使学生陷入“究竟有没有影响”的困惑中,而对结果的困惑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过程的兴趣。 经过两个学年的实践证明,以蚯蚓替代鼠妇,材料的可控性更强,方法更简便,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能较充分地理解“变量”、“对照实验”等术语,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为进一步的科学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附 探究指导报告 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 同组人: 实验日期: 背景资料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种类多达三千多种。根据其生活环境,可分为陆生蚯蚓和水生蚯蚓。陆生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白天穴居,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材料用具 蚯蚓(每组3条,2人一组)、解剖盘、培养皿、玻璃板、纸板或书、湿布、棉签。 提出问题 你是在什么环境中采集到蚯蚓的?采集来的蚯蚓主要分布在容器中的什么地方?这与光线有关系吗?根据你的经验和初步判断,提出的问题是 。 作出假设 针对你的问题,作出假设 。 你作出这个假设的依据是 。 制定计划 (一) 实验装置的设计: 在解剖盘内铺上湿布,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另一侧盖上纸板或书,在盘内形成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思考:为什么要在解剖盘内铺上湿布? (二) 将蚯蚓放入实验装置,静置2分钟。 提示:想想看:下列放置蚯蚓的方法中,哪种最科学? (三) 2分钟后,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蚯蚓,统计3次。
经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是:明亮处条,黑暗处条。 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你们得出的结论是。 这与你们的假设一致吗?。 讨论与思考 1. 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 2. 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奇思妙想 针对本次实验,你还有哪些创新之处或不解之处。 |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 ||||||||||||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 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②学生准备生物标本。 ③有条件的地方,学生可去观察珊瑚。 教学设计
|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设计 | ||||||||||||||||||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设计 | ||||||||||||||||||||||||
大连市第二十二中学 白长缨 | ||||||||||||||||||||||||
一、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的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三、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五、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 六、课时分配 2 课时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设计 | ||||||||||||||
[size=+0] [size=+0] 教学目标 [size=+0]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size=+0]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size=+0]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size=+0]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size=+0] 难点和重点 [size=+0] [size=+0] 重 点: [size=+0]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size=+0]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size=+0] 难 点: [size=+0]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size=+0] 课前准备 [size=+0] 教 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多媒体,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没有条件的学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另外,还准备一个地球仪。 [size=+0] 学 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size=+0] [size=+0]教学设计
|
程序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
课前准备 | 收集宇宙中各大星球的资料以及生物圈的资料。 | 收集星球及生物圈等方面的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地球仪。 |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的能力。 |
情境导入 | 观察、欣赏。 观察、思考。 | 出示课件,展示地球的壮丽景观,用激情豪迈的语言引起学生注意并欣赏。 提出问题: | 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情景。 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角色。 |
地球的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吗?生物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 |||
一、生物圈的概念 1.生物圈的范围 | 观看生动的课件后,再根据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 研究讨论交流 总结生物圈的范围 | 通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悬垂状态”的课件,引出生物圈的概念后组织学生结合地球仪讨论分析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出示课件:生物圈的范围,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归纳总结。 |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生物圈的结构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 ①以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②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台词,夸赞自己的圈层。 ③同组成员互相补充。 | 组织学生角色扮演 ①后台监控,前台导演,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分别扮演某个角色。 ②提出“角色扮演”的目的意义和要求。 ③倾听各组意见。 ④引导学生说出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 角色扮演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 在参与过程中,能挖掘集体智慧,发挥个人优长,突出学生主体,学会倾听艺术,感悟真挚情感;各方面能远近兼顾,体验成功的快乐。 |
二、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想象平台(技能训练) | 根据手中的资料、结合教材,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没有氧气会窒息而死,没有水会渴死…… | 组织 监控。 出示资料。 引导分析。 参与学习。 假如你什么都不携带,到其它星球上去做客,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 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分析及处理能力,达到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目的,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回顾反思 (小结) | 谈收获。 谈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 组织、监控。 |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
课下探究 | 课下搜集宇航员杨力伟飞向太空时必须从生物圈中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 请同学们课下注意搜集宇航员杨力伟飞向太空时必须从生物圈中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 激发学生关注科学并学以致用。 同时培养学生课外实践探究能力。 |
课后模拟制作 | 课后自行设计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 自行设计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 |||||||||||||||||||||
[size=+0] 教学目标 [size=+0]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size=+0]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size=+0]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size=+0]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size=+0] 难点和重点 [size=+0]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size=+0]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size=+0]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size=+0]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size=+0] 课时分配 2课时 [size=+0]教学设计
|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设计 | ||||||||||||||||||||||||||||||
教学目标 ①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⑤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难点和重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③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一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 ②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要求填好测定数据。 教学设计
|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一、课前预习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课前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预习新课并思考探究性问题。 | 认真安排知识预习和探究作业。 |
二、学生小组深究活动汇报 小组(1)汇报:测量校园裸地、草地和灌木相对湿度的实验报告。 小组(2)汇报:测量有盆花的教师办公室与无盆花的教师办公室相对湿度的实验报告。 小组(3)汇报:测量家庭居室有花卉房间与无花卉房间相对湿度的实验报告。 小组(4)汇报:展示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图片。 | 小组代表发言(课件辅助)。学生交流学习。 小组代表发言(课件辅助)。学生交流学习。 小组代表发言(课件辅助)。学生交流学习。 小组代表发言(课件辅助)。学生交流学习。 | 教师强调在探究活动中得出的正确的实验结论。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评价优秀的实验报告。 教师听取发言并提出建议:向全校师生公布教师办公室湿度数据、图表和结论。指导学生对教师提出养花建议。 教师听取发言并提出建议:在墙报或班级手抄报上公布测量结果,并向家庭提出保持居室湿度建议。 教师观看并强调指出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
三、学习教材重点与难点 | 学生听讲、观看并主动思考问题。 | 教师讲授重点: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教师讲授难点:1.将测量的数据转换成直方图或曲线图的制图方法(课件辅助)。2. 绿色植物能增加环境湿度是因为植物体有蒸腾作用(课件辅助)。3.干湿计的测量原理(课件辅助)。 |
四、理解进一步探究课题:盆花花卉的种类和数量对教室湿度的影响。 | 学生A:介绍测量长寿花盆花湿度实施方案。 学生B:介绍测量多种盆花花卉湿度实施方案。 学生C:介绍如何正确给盆花花卉浇水。 | 教师指导预习探究作业并讲解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向学生展示三幅生物和环境非常和谐的照片。 探究活动:“给生物找个家”──观察生物标本,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各小组交流探究的结果。班级研讨,明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发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辩证关系。 | 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和讨论,根据记录表上的要求(课前准备好的),总结并纪录相关生物标本的特征,并做出相应的结论。 各小组选派代表,表述观察和讨论的结果,并观看相关生物的生境照片。 列举生活实例,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倾听,提问。 | 展示课件。引入课题和探究活动的内容:“给生物找个家”。 布置活动,提出观察和讨论的要求及讨论的题目──根据各组桌上摆放标本的形态特点,小组讨论,猜想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观察、指导。 倾听、补充、总结。 肯定学生的发言,纠正观察和理解错误。 引导学生达到共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当然,生物对环境也是有影响的。 出示教室照片,引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回答提问,总结。 |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生态系统的概念 |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 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
生态系统的组成 |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②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
环保教育 |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设计 |
天津市河北区天慈中学 赵 婧 |
1.教材分析 1.1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三个二级主题。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3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4.1 走进新单元 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篇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4.2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提问:通过预习,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知道了多少?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4.3 新课过程 认识材料和用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之后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教师利用课件,点击即显示各部分名称) 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三种观察标本: (1)写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数字的透明纸;(3)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对光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按照先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入标本→-看到清晰像的顺序(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 学生边看书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强调 ⑴用低倍物镜(10×或8×,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⑵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⑶镜茼先下降后上升,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标本。 ⑷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思考并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 ⑵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⑶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⑷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5.练习反馈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6.教学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设计 | ||||||||||||||||||||||||||||||
大连市第八十七中学 封孝玲 | ||||||||||||||||||||||||||||||
[size=+0] 教学目标 [size=+0] [size=+0]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size=+0]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size=+0]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size=+0] 重点和难点 [size=+0]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size=+0]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size=+0] 课前准备 [size=+0]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投影仪;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课前每班培训两名“小先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size=+0]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size=+0]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实录 |
[size=+0] 学 校:大连市第八十七中学 主讲教师:封孝玲 [size=+0] 授课班级:初一(3)班 人 数:40人 [size=+0] 授课时间:2001年9月28日 [size=+0] 教学过程 [size=+0]一、导言: 创设情景,指导看书单元图、阅读,导入新课。 二、新授 师: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生: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师:强调安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生:引起注意。 师: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了解吗? 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师:给予表扬。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生:是光学显微镜。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现在同学们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来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 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师:随机叫学号,指示显微镜不同部分提问,进行抽测。 生:回答问题。 师: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要求学生看书后进行操作观察(建议先观察透明纸标本,并提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出现压碎标本的现象。) 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动手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师:巡视指导,注意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先生也指导。 师: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你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生:一名同学自告奋勇,边说边演示。先升起镜筒,再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用左眼看目镜,转动反光镜,看到亮圈,完成对光。然后把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找到物像,完成观察。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是否有补充? 生:标本要正对通光孔;应先使镜筒下降,接近标本,后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如果物像不够清楚,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 师:补充得非常好,同学们对此是否有疑问? 生:间为什么镜筒要先下降,后上升?为什么用左眼看目镜,右眼要同时睁开? 师: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防止压碎玻片标本。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 师:回答非常好。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要用低倍物镜(也就是10′或8′物镜,即最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另外要注意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演示给学生看。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另外请同学们注意,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防止将标本压碎。 生:加深、记忆。 师:鼓励学生继续观察。 生:动手规范操作。 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主:小先生巡视,帮助。 师:观察后,同学们是否有问题要提出? 生:问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我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师:发动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线穿透的物体,从而理解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师:棒极了。现在我们换上另一个目镜再进行观察。 生:换目镜,进行观察。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物像被放大了(或有的是缩小了) 师:现在谁来说一下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生: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师:给予肯定。那么显微镜的使用应包括哪几步呢? 生:讨论,回答: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三大步。 师:现在我们来一起观看一下显微镜使用的录像。 生:认真观看。 师:鼓励学生按步骤规范操作。 生: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师: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三、小组竞赛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小组竞赛,中间这组站起来,其他三组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是否规范,限定2分钟找到物像。 生:一组操作,另三组找错误。 四、练习(投影练习或小结)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目镜10′,物镜10′, 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其中 看到细胞数最多,看到细胞最大。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师:实验后,显微镜应如何处理? 生:收入箱内。看书39页注意事项,然后把显微镜放入箱中。 师:学习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给予肯定,并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自主研学 |
广西博白县文地高中 梁 林 |
一、我来选 1.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光线较暗,则应使用( ) A.大光圈、平面镜 B.大光圈、凹面镜 C.小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2.若要使位于视野右上角的图像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 ) A.右上 B.右下 C.左 D.左下 3.若不动显微镜的其他部分,只是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10×转换成45×,视野中的光线将会( ) A.变亮 B.变暗 C.无变化 D.变化无规律 4.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d”字,用低倍镜观察,在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 ) A.b B.d C.q D.p 5.下列几项中,与显微镜视野亮度强弱的调节无关的结构是 ( ) A.用反光镜的平面或凹面 B.用遮光器上的大光圈或小光圈 C.用高倍物镜或低倍物镜 D.外界的光线是强还是弱 6.拿取装放有镜头的显微镜时,如果只用一只手握住镜臂,将易造成下列哪项的部件滑出、跌落、损坏 ( ) A.目镜 B.物镜 C.标本 D.反光镜 7.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需要从侧面看着物镜并旋转粗准焦螺旋,将镜筒下降。从侧面看着物镜的目的是 ( ) A.使物镜降到能看清物像 B.使物像对准光源 C.防止物镜碰到玻片,造成损伤 D.防止污染镜头 8.使用显微镜对光时,下列哪些结构应在一条直线上( ) A.目镜、物镜、通光孔、反光镜 B.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 C.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 D.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 二、我能判断 9.显微镜视野中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同的 ( ) 1O.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物像的放大倍数 ( ) 11.用左眼观察,右眼闭起才能看得清楚 ( ) 12.寻找标本时,必须用低倍物镜且转动粗准焦螺旋 ( ) 三、我会答 13.我们在实验室里常用的是显微镜,它的主要结构由镜、镜、镜及镜筒、载物台等组成。 14.显微镜上的反光镜有两面,一面是镜,当光线较强时使用;另一面是镜,当光线较弱时使用。 15.下图示意了使用显微镜观察时的操作规范,请在横线上填正确答案。 (1)取镜和安放:一手握住,一手托住,一般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的位置上。 (2)对光:转动,使低倍镜正对,然后将遮光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用眼注视目镜内,眼一定要睁开,便于画图。转动使其对准光源。通过目镜看到一个圆形的亮圈叫。 16.有一台光学显微镜,它的两个目镜分别标有5×、10×,两个物镜分别标有10×、45×,那么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 17.右图示意显微镜的结构,请填出各部分在图中的位置和名称。[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取显微镜时,握镜的部位是[ ] ,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 ]。 (2)转动时,镜筒的升降范围很小的结构是[ ] 。 (3)安装物镜的部件是[ ]。 (4)放置标本的部件是[ ],中央有[ ],两旁各有一个[ ]。 参考答案 一、1.B 2.A 3.B 4.D 5.D 6.A 7.C 8.B 二、9.× 10.√ 11.× 12.√ 三、13.光学 目 物 反光 14.平面 凹面 15.(1)镜臂 镜座 左(2)转换器 通光孔 左 右 反光镜 视野 16.450× 17.(1)13 镜臂 7 光圈 (2)12 细准焦螺旋 (3)3转换器 (4)5载物台 6通光孔 8压片夹 |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设计 | |||||||||||||||||||||
大连市第十八中学 鞠 彤 | |||||||||||||||||||||
教学目标 [size=+0]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size=+0]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size=+0] ③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size=+0] 重点和难点 [size=+0]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size=+0]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size=+0]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size=+0]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size=+0] 课前准备 [size=+0] 学生:预习;3H铅笔,绘图纸;各种各样的果冻,彩色糖粒,果脯,小塑料食品袋,线等物品;上课前漱口。 [size=+0] 教师:生理盐水,稀碘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琼脂。 [size=+0] 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挂图,不同种类的人体、动物体细胞挂图或投影片、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若条件许可),提前制作临时装片、摆放示范镜。 [size=+0] [size=+0]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设计 | ||||||||||||
教学目标 [size=+0]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size=+0]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size=+0]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size=+0] 重点和难点 [size=+0] 重点: [size=+0] 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size=+0] 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size=+0] 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size=+0] 课前准备[size=+0]:教学课件、演示实验器材 [size=+0] 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设计 | ||||||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黄 森 | ||||||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胞含有哪些物质?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认同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 2.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难点 1.理解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描述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三、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演示实验器材 四、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设计 | ||||||||||||||||||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研究中心 肖兰芬 | ||||||||||||||||||
一、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设计【知识】 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能力】 尝试通过猜想、类比、推测、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情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二、重点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2.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以及细胞中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间的关系。 三、难点 1.感知物质由分子构成。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实录 |
[size=+0]主讲教师:张惠华 [size=+0]学 校:大连市第八十中学 [size=+0]授课班级:初一(6)班 [size=+0]人 数:52人 [size=+0]时 间:2001年 [size=+0]创新点:学生提前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克隆的信息。 [size=+0]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前的课前准备 [size=+0]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汇报交流,激情导入 师: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个动物细胞模式图。此期间复习另外两个问题: 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2.细胞膜、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作用? 师:同学们的课堂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上节课老师还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外内容,希望大家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克隆的一些信息。已按照老师要求做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信息跟大家分享? 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产生表现欲。 (学生甲)1998年12月湖南医学院首次克隆出人类神经性耳聋疾病的基因,这是国际上首次克隆出人类基因。这样人类可以进行产前诊断,防止神经性耳聋向后代传递。(略) (学生乙)我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我国首例克隆牛只成活了1小时20分钟。 (学生丙)我是从网上找到的。在我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诞生的克隆动物欢欢、庆庆,出生15日后便开始食草、食料,目前欢欢已由出生时的1.4公斤长到3.2公斤,庆庆也由1.2公斤长到3.5公斤。 二、学习新知识 师:演示自制课件,出现多莉羊的照片。提出问题:“它是一只普通的山羊吗?它特殊在哪?” 生:它不是一只普通山羊,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动物。 生:多莉是1996年英国科学家制造出来的。 生:普通的山羊是由一只母羊和一只公羊经过有性繁殖生出来的,而多莉是无性繁殖的产物。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的课外知识很丰富。的确,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必须经过两种不同的生殖细胞的融合。而且,这两种生殖细胞来自两种不同性别的个体。比如,人类的生殖需要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融合,融合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将来发育成一个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就是有性生殖。而多莉的出生没经过这样的过程,那么,多莉是怎么诞生的呢? 生:有的学生沉思,有的学生说多莉的出生没有经过生殖细胞的融合。有的学生说多莉可能是体细胞融合的产物。 师:到底多莉是如何诞生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多莉身世的秘密!(演示自制课件,出现“小羊多莉的身世”。) 生: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 1.与多莉出生有关的羊有几只?它的生身母亲是谁? 2.多莉与哪只羊最相似?说明了什么? 3.人类可不可以克隆? 师: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同学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已经开始具备科学探究的习惯。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资料分析。四个同学一组,我们看哪些组哪些同学分析间题的能力强,表达能力强。 生:四人一组开始进行资料分析。 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调控。 师:刚才每一组都在非常认真的进行分析,下面,每一组把你们分析的结果跟大家交流。 生:争先恐后地进行交流汇报。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多莉的出生与三只母羊有关,而多莉与B羊最相似,这说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呢? 生:在细胞核中。 师:(板书:细胞核内有遗传信息)细胞核内有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决定遗传性状。例如,人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就是由遗传信息决定的。遗传信息是由四种化学成分组成的。老师这里准备了四种颜色的硬卡片,分别表示四种化学成分A、T、G、C。若一条遗传信息是由六个化学成分组成的。(同时示范一条遗传信息的组成—A—G—C—T—T—G—,强调随机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四种颜色的硬卡片各三张,这十二张卡片能组成多少条信息呢? 生:模拟制作,随时记录。(两人一组) 师:巡回指导,帮助。(给1分钟时间) 生:汇报交流组成的信息的类型。 师:如果我再给大家一些时间,你还能不能排列出来呢? 生:异口同声:“能。” 师:最多能排列出多少种呢? 生:沉思,回答不出。 师:老师告诉大家最多可以排列出924种。 生:非常吃惊。 师:这只是一个细胞核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细胞核比喻成什么呢? 生:仓库。 师: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师:信息的存在都需要载体,比如,新闻是信息,我们得知新闻是通过电视等媒体,那么电视等媒体就是新闻的载体。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天气预报是一条信息,我是从广播里得知的,所以,收音机是天气预报这条信息的载体。 师:那么,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生:有的沉思,有的说是DNA。 师:对,是DNA。 DNA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DNA是什么样的呢?演示自制课件,出现DNA分子片段示意图。(略) 生:观察,理解,分析。(略) 师:继续提出问题:DNA在细胞核中是如何存在的呢?演示自制课件,出现染色体的形态图,边讲解: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略)继续演示,出现遗传病患者的照片。 生:讨论染色体存在的意义。(略) 三、引导学生小结细胞各结构的功能(略) 四、练习巩固(略) |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设计 | ||||||||||||||||||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刘 健 | ||||||||||||||||||
|
教学 程序 | 教师 活动 | 学生 活动 | 诊断 性评价 |
导入 | 大家观察了自己和父母眼睛的形态(如:双眼皮、单眼皮)。和父亲眼皮相似的请举手,和母亲眼皮相似的请举手,和父亲眼睛形状相似的请举手,和母亲眼睛形状相似的请举手,和父母的眼睛只要有相似之处的请举手。 很明显,我们和自己的父母总有相似之处,那么,小组相互观察一下,你们的眼睛是否相似呢?为什么? | 积极举手,并相互关注举手的人数。 生A:自己和父母相似是因为遗传的原因,和同学没有遗传关系。 | 关注性状,思考原因。 |
过渡 |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的信息,刚才同学们的举手和发言就是信息,而我们和自己的父母相似,这是因为父母把遗传的信息传给了我们,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道理,生物都能把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那么,遗传信息在哪里呢?靠什么物质遗传给下代呢? |
教学 程序 | 教师 活动 | 学生 活动 | 诊断 性评价 | ||
新课 学生积极讨论 教师 | (板书)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请大家看1996年轰动世界的克隆羊多莉,它的身世与三只母羊有关,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多莉到底像哪一只?为什么像?这说明什么?请小组讨论,我将请二位学生到黑板上利用贴画再现多莉的身世之谜。 判断:非常正确,细胞核内有遗传信息 (板书一、细胞核里有遗传信息)。 比如一本书是细胞核,书中的文字就是遗传信息。那么,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科学家们发现:细胞核中有两种重要的物质:蛋白质和DNA,你们认为哪一种是遗传物质? 有什么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鼓励)非常好,你排除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从而证明了NDA是遗传物质,但是,有没有证据来直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 | 踊跃举手,两位学生上台贴画,其他同学则纷纷举手发表意见,共同得出多莉的身世之谜。 生A:多莉长得像B羊。 生B:B羊提供了细胞核。 生C:说明细胞核里有遗传信息。 DNA是遗传物质。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 初步了解克隆的基本特征,识别细胞核与其他细胞器的功能 及时评价,激励机制 | ||
学生 讨论 | 设计一些探究方案,老师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找到真正的证据,而是引导他们回忆探究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对比法的应用。然后利用多媒体模拟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得出结论。 | ||||
多媒体技术;教师绘画 | 请大家观看多媒体,这是一种病毒,像一个机器人,但他却非常小,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得到。我们知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这种病毒只有两种物质,蛋白质组成外壳和里面的DNA(教师简笔画画出病毒的结构)。它能在生物体内大量繁殖,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它通过什么物质遗传给自己的后代?(多媒体展示噬菌体的侵染动画过程)。 | ||||
师生交互谈话 | 生:通过DNA来遗传。 师:这说明什么? 生:遗传物质是DNA。 师:为什么说DNA是遗传物质呢? 生:因为蛋白质留在了外面,只有DNA进入细胞了。 | ||||
我们知道了DNA是遗传物质,(板书二、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那么,DNA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实物投影展示同学提供的DNA图片,老师展示DNA动态旋转结构)。DNA的结构像什么? | 像旋转的梯子一样。 | 建立空间结构想像与推理 |
教学 程序 | 教师 活动 | 学生 活动 | 诊断 性评价 |
DNA呈双螺旋结构,(板书1、结构:双螺旋结构。)它是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美国生化学家沃森(James D· Watson)合作发现的。当时,人们还不大清楚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什么?1952年美国一位化学家发表了关于DNA三链结构的研究报告,另一位科学家拍下了DNA照片,沃森通过仔细观察看出了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一致达成共识NA是一种双螺旋结构。随后,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动,在实验室中联手开始搭建DNA双螺旋模型,终于在1953年3月7日,想像中的DNA模型搭建成功了。人们终于知道了DNA的结构。这使他们获得“诺贝尔奖”,也使生物学的研究从宏观开始向微观方向发展,而杰出的生物学家克里克被誉为“分子生物学之父”。同学们,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1953年,离现在有多少年? | 50年。才有50年的历史,现在对DNA的研究己经取得了迅猛发展,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 ||
模拟模型建构 | 请大家看我手中的模型。(用一段筷子,筷子上缠绕着粗毛线,外面包裹着胶泥)拉出缠绕的呈螺旋形的毛线,这是什么?(纠正)蛋白质。蛋白质和DNA共同组成了染色体。 | 笑!DNA。这是一条染色体,掰开胶泥,这是什么?笑!胶泥 | 初步建立模型建构思想 |
模拟模型制作与展示 | (板书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学生形象记住了非常抽象的染色体结构。接下来老师提供染色体模型材料和不同颜色的彩条各10条,合作学习小组制作染色体。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学生积极制作染色体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染色体的组成,同时,又为下面探究遗传信息的多样性提供素材。 问题: 1.为什么各小组缠绕的彩条会有差异?染色体颜色均不同。 2.彩条代表DNA上不同的片段,染色体上DNA的排列也和我们手中的彩条一样,不同的片段代表不同的遗传信息。我们的眼睛有的像爸爸,有的像妈妈,有的却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就是因为每个人DNA上有这样不同的小片段,使得遗传信息不同。人有23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上DNA所表达的遗传信息就更是千差万别。这就是为什么“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 | 展示一下染色体,非常好,接下来,请同学们随机把彩条裹在染色体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缠绕上彩条。观察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染色体模型上的彩条组成。 使用彩条的先后顺序不一样。 | 每组的同学把染色体拿到前排展示给大家看。 |
总结 | 小组讨论遗传信息、DNA、染色体和细胞核有什么样的关系? 结论:小小的细胞核储存着大量的遗传信息,所以说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 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上,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染色体存在细胞核中。 |
思考 | 你从克隆羊多莉的身世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通过这节课,你还会产生什么想法?提出什么问题? | |
综合性 评价 |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较多而且抽象:比如克隆、遗传信息、DNA、染色体。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偏低,但当今DNA、基因等词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学生对DNA一词并不陌生。所以,学生应该有条件从各种媒体中获得图片等资料。再通过直观教学认识概念,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一、导入新课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 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 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讲授新课 探究提纲: | 首先,阅读本节内容,独立分析、解答探究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在组长组织下,小组成员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最后,将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 | 大屏幕展示探究提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参与小组讨论,注意及时发现问题。看学生基本讨论完之后,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
1.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3.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能永远长大吗? 4.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5.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 | 各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获得成功体验,自信心增强,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出现两种答案: ①染色体数目减半; ②染色体数目不变。 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争先恐后发言。 紧缩眉头,面面相觑。 豁然开朗,对细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结前面知识,得出正确结论。 小组派代表谈体会,组内成员给予补充。 小组间进行交流。 | 出示第一题 对正确回答给予肯定评价。 其他给予鼓励评价。 出示第二题 给予鼓励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大屏幕展示细胞分裂各期图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出示第三题 展示不同年龄人体细胞图示,指导学生观察。 追问为什么? 结合书中练习2做进一步解释。为更好地理解第四题做好铺垫。 出示第四题 给予肯定评价。 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寄予期望。 |
三、分层次练习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有人说单细胞动物的细胞分裂过程其实就是繁殖后代的过程,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作业 进一步探究:细胞永 远具有分裂能力吗? | 观看大屏幕,加深对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过程。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 利用课件演示细胞分裂过程、分层次提出问题,同时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设计 | ||||||||||||||||||||||||
郭琼姬 深圳市罗芳中学 肖兰芬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研究中心 | ||||||||||||||||||||||||
一、设计思路 二、教材分析 1.重点 : 探知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难点 : 想像和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及结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3.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细胞分裂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过程
|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设计 | |||||||||||||||||||||||||||||||||||||||
[size=+0] 教学目标 [size=+0]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size=+0]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size=+0]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切片。 [size=+0]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size=+0] 重点和难点 [size=+0] 重点: [size=+0]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size=+0]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size=+0]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size=+0] 课前准备 [size=+0] 教师:大屏幕投影、电脑、显微镜、四种组织永久切片。 [size=+0] 学生:教材、笔记本 [size=+0] 教学设计
|
“探究使根伸长的部位”教学设计 |
北京市育才学校 朱绪兵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根伸长的部位; 2. 结合对根尖纵切片的观察,分析分生区和伸长区使根伸长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使根伸长的部位”的探究; 2. 学会控制可变因素、设置对照组; 3.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形成大胆思考和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分生区和伸长区共同作用使根伸长。 三、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中的控制可变因素和设置对照组。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推理性探究。 五、教学媒体 课件。 六、教学过程 |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复习导入: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 认真听题,积极思维并举手回答 | 创设情境并复习提问 |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 思考并举手回答 | 评价并导课:那么今天我们 研究什么呢? |
预习提纲 1.绿色开花植物体是怎 样生活的? 2.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何功能? 3.植物怎样由受精卵形成组织的?与动物一样吗? 4.器官是由哪些组织构成? 5.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为什么? | 分小组预习,先看书后讨论,并在书上画要点。 | 评价后,出示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不要告诉学生答案。 |
根吸收土壤中的水等营 养物质,在有阳光、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养生活。 |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另小组成员评判。 | 观察大多数学生完成后,手拿一盆有花有果的观赏植物,开始提问第一题。 教师评价,并鼓励其他同学质疑。 又鼓励评价,可简单小结。 |
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 2人一组观察自己采集的完整植物标本,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然后学生在书中划出正确答案。 | 接着提问第二题,让学生拿实物回答; 教师评价; 然后提问第三题第一问。 |
受精卵分裂成分生组织。 |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有些学生对输导组织的形成不明白。学生重述导管的组成。 | 评价,对学生的疑问可拿导管、筛管模型,答疑。 并让学生复述。 |
分生组织分化成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分生组织分化成根尖中的其他组织。 |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还有一些学生不懂。 | 提问第三题第二问,鼓励后,让其从第四题找答案。 |
器官由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构成。 | 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根尖模型分析回答。 加深理解随着根的生长,根尖中的各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而来,加深对各组织的理解。 | 提问第四题,让学生以根这种器官为例进行分析、解答。 评价并展示根伸长的活动 挂图。 |
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输导组织贯穿于整个植 物体。 | 学生回答 头戴六种器官头饰,回答各器官的功能以及由何组织构成。另外一小组拿长管代表输导组织,校服代表保护组织,若干小球代表营养组织,让演各器官的同学拿着。一学生拿6烧杯水沿导管从根处边走边送1杯水给其他器官,另1位学生拿6杯奶(代表有机物),从叶处边走边送1杯奶给其他器官。 同学们一起回答。 | 接着让学生分析甘蔗的茎,西红柿的果实。 评价。 并进行最后一题, 评价后,请6个小组每组出代表扮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简单指导,热情鼓励,并再问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 |
小结 练习 谈体会 | 小结于笔记本上,代表发言 做书后练习 畅所欲言 | 指导学生小结。 评价。 适当引导。 评价。 鼓励,并对今后进行展望。 |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设计 | ||||||||||||||||||||||||||||||||||||
大连市第十八中学 鞠 彤 | ||||||||||||||||||||||||||||||||||||
[size=+0] 教学目标 [size=+0]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size=+0] ②学生体会“胆大心细”是顺利实验的必备素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size=+0] ③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size=+0] 重点和难点 [size=+0]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size=+0]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 [size=+0] 课前准备 [size=+0]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3H铅笔,绘图纸,尺;兴趣强烈的几个学生提前跟随老师学做临时装片。 [size=+0] 教师:洋葱鳞片叶,番茄(或西瓜等成熟果实)的果肉,新鲜的黄瓜,清水,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size=+0] 透明的细胞立体模型,植物细胞挂图,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若条件许可),提前制备上述几种材料的装片,摆放多台示范镜,叶片的永久横切片、人的血液涂片、单层扁平上皮装片各10片。 [size=+0] 课前培训几个学生。 [size=+0] 课时分配 2课时 [size=+0] 教学设计
|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自主研学 |
广西博白县文地高中 梁 林 |
一、我来选 1.对细胞起保护作用的结构是 ( ) A.细胞壁 B.细胞壁和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2.观察蚕豆叶的下表皮,须制成玻片标本( ) A.切片 B.涂片 C.装片 D.涂片或装片 3.绘生物图时,对图中较暗部分的绘制要求是( ) A.用直线条涂黑 B.点上细点表示 C.用横线条涂黑 D.随意涂黑 4.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 ) A.污物 B.气泡 C.细胞 D.墨水 5.切西瓜时,会发现流出许多带甜味的汁液,这汁液来自于细胞的 (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6.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第一次使用5×目镜、10×物镜,第二次使用10×目镜、40×物镜,那么,第二次观察的情况与第一次相比 ( ) A.视野亮,细胞数目多 B.视野亮,细胞数目少 C.视野暗,细胞数目多 D.视野暗,细胞数目少 7.为了使临时装片内不产生气泡或少产生气泡,盖盖玻片时应 ( ) A.把盖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上 B.事先多滴几滴清水 C.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重重地压 D.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轻轻地放平 8.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不易观察清楚的是 (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液泡 二、我会判断 9.植物细胞的形状都是相同的 ( ) 1O.只有在绿色的植物细胞中才有叶绿体 ( ) 11.画细胞结构图,较暗的地方用铅笔涂阴影表示 () 三、我会答 12.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黄瓜表层果肉细胞和黑藻叶片细胞形状虽然不尽相同,但这些细胞的基本结构都包括、、和四部分,在里有液泡和。 13.制作黄瓜表层细胞临时装片时,用刀片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皮果肉,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14.右图所示植物细胞立体模式图,据图回答: (1)标出图中序号所指部位的名称: 1;2;4;5。 (2)对细胞有保护作用的是[ ]和[ ]。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的结构是[ ],原因是。 (3)切洋葱鳞片叶时会闻到辣味,这种物存在于[ ]内的中。 15.制作黑藻临时装片时,取其顶端的幼嫩小叶为材料,用高倍镜观察可见细胞质的缓缓流动,注意水温应保持在20~25 ℃之间,温度过低细胞质流动会趋于停顿,不易观察。如果达不到温度要求,可用小刀将叶的某些地方切伤,这样往往会引起细胞质的流动,靠近叶脉处的细胞,其细胞质的流动较快。 问题: (1)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其中参照物可以是。 (2)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状态,其意义是。 (3)分析材料:细胞质流动的速度与、有关。 参考答案 一、1.B 2.C 3.B 4.B 5.C 6.D 7.D 8.B 二、9.× 10.√ 11.× 三、12.细胞壁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质叶绿体 13.将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处理得薄而透明 14. (1)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液泡 (2)1 2 2 细胞膜 极薄并紧贴细胞的细胞壁 (3)5液泡 细胞液 15.(1)细胞质沿液泡做循环流动 叶绿体 (2)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交流 (3)温度 光照 |
“细胞如何构成植物体”一节的探究式教学 |
北京市三帆中学 吕向阳 |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本人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细胞如何构成植物体”一节为例,谈谈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及课后的收获和体会。 1 教材分析 从微观上看,植物体由许多细胞构成,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宏观上看,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构成,这里学生可以直接感知。那么细胞是如何构成器官的呢?这在平时学生的生活中是无法用肉眼看见的,因此,将这一知识点定为植物体结构层次里的难点问题。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组织、器官的概念,绿色开花植物的器官组成及结构层次。 2 教学模式 鉴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①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②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③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本课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这也正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3 教学过程 3.1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 先让学生观察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及几种绿色开花植物(带六大器官)的图片,让学生获得对器官的感性认识。 3.2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从微观上看植物体由许多细胞构成,从宏观上看,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构成,根据这些知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由此引出课题。 3.3 探索“细胞是如何构成器官”的步骤 ①提出问题:细胞是如何构成器官?②提出假设:细胞先形成一定结构,再形成器官。③实验设计验证假设:为了避免个别的结论来代替一般的情况,故设计了取一个器官的各部分作成临时装片放显微镜下对比观察和多种不同的器官重复实验。④实验材料:西红柿果实(无籽)、根的纵切面装片、叶的横切面装片。考虑到教学课时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对番茄果实(器官)采用课堂上制作各部分结构的临时装片,对叶和根采用观察永久装片。其方法步骤按下如表格的程序进行。 方法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
五、教学过程
|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