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5 07:07
标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致同学们 教学设计(1)



成都市郫县团结中学 李小平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习。)

a) 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 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 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 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 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 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 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5 07:07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致同学们 教学设计(2)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一中 张敬红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生物学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难点:组织好学生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1号暂定为小组长,以后每星期轮换,2号为记录员,统计每节课的小组得分;教师每节课选举一个优胜组!

2、介绍学习的新途径: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倾听别人的见解、积极动手、查书、上网查寻资料等,上课不要拘泥于一种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新课

师:首先给学生出一个小组讨论课题:

你喜欢生物吗?你能说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生物吗?

(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小组讨论,老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小组讨论时要小声一点,并且要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你不同意别人的见解时,你也可以大胆反驳,小组讨论结束后,仔细倾听别人的见解,强调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生:学生积极讨论,发表自己见解。学生1:植物、动物和人。学生2:细菌等微生物。学生3: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学生4:有生命的物体。

(由于这是学生的首次发言,无论学生回答的是否全面,教师都应该给于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师:好!就让我们共同阅读教材《致同学们》的第一、二、三段,欣赏这三段话,认识一下这里面的生物。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几段里有好多生物,那么你知道什么是生物学?

二、巧设课题、引导学习

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进一步介绍生物学的重要性。

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生物学在医学方面的应用知识:如下列病例的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感冒、非典、白血病、癌症、爱滋病等,任选一两个课题讨论,然后发布你们组的见解。

学生讨论,更加积极的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我们的课题是感冒,症状是发烧、咳嗽、头痛、鼻塞等,预防是多喝水、不要受凉,锻炼身体;(提醒学生:感冒若不及时治疗会引发各种疾病,我们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

学生2:我们的课题是非典,症状是高烧、干咳、呼吸困难等,靠飞沫、空气传播,没有特殊治疗方法,我还听说是从果子狸身上传播来的;(引导学生:了解SARS病毒和病毒在野生动物身上是不会治病的,但通过某种途径到了人的身上,才引发了这场SARS灾难,启发学生,这场灾难实际上是大自然对我们的一次教训,那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要保护野生动物,爱护我们的大自然。)

学生3:我们的课题是白血病,它是绝症,可以用移植骨髓来治疗,骨髓移植最理想的供者是同胞兄妹,从普通人群里找,几率很小。(及时给学生补充:同胞间的概率为25%。普通人群的几率是一万至五万分之一;再介绍这样一组数字:美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库容量是460万,欧洲的库容量是370万,台湾慈济会的库容量是22万。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库容量仅为4.5万例。看到这个数字,我们汗颜。进一步给学生讲解,捐献骨髓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在某种角度上讲,它就是献血。捐献的过程几乎没有痛苦,捐献造血干细胞也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只是我们对它知道得太少,有太多的畏惧心理,才使我们谈漠了那份应有的关爱。最后倡仪:伸出你的手臂,只需要区区5毫升血样,就会给等待骨髓移植的人们增添一份选择的生希望。)

(这次讨论课题略有难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和增强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及小组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生物学在医学方面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再讨论一下生物学在农业方面的有关知识,我出的课题是:1绿色食品;2袁隆平──杂交稻;3大气中二氧化碳正在增多;4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了空洞,请任选一至两个课题进行讨论。

生:学生分组讨论,积极要求发布自己小组见解。

学生1:我们的课题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就是安全的、无公害食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有的认为绿色食品是在山上或在大棚里生长的植物。教师启发,你见过绿色食品的标志吗?学生:见过,但说不全面。及时补充绿色食品标志的含义。绿色食品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蓓蕾,标志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及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A级标志为绿底白字,AA级标志为白底绿色。

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A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增加学生的有关知识,对他们的生活起指导意义。)

学生2 :我们的课题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正在增多,这是由于人们大量砍伐树木,汽车、工厂排放尾气和废气造成的。(启发学生二氧化碳多了会造成什么后果?生: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变暖。进一步启发,这会使南极和北极的冰溶化,海洋水面升高,陆地就会减少,危及人类的生存。提醒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学生3:我们的课题是臭氧层,臭氧层与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臭氧层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对高强度紫外线的吸收率高达99%),从而能阻挡阳光中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伤害。但由于某些物质主要是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的氮氧化物,以及人类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氟利昂等化合物等会造成臭氧层变薄和臭氧层空洞。(引导学生认识这会对人类与其他生物造成危害,主要是使人类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几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因使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加速了,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遭到破坏等。启发学生为了保护臭氧层,必须控制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例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生产和使用国际协议规定的氯氟烃等受控物质。保护臭氧层就等于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要解决以上问题,都需要我们生物学发挥作用。通过以上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

师:在新世纪的曙光里,生物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它的发展与人类小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我们共同探讨以下生物学的前沿课题:

生:学生分组讨论,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实例,如:试管婴儿、克隆羊“多莉”、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在这里我们不能小瞧了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现在媒体发达了,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的知识并不比我们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地区差异,每个班级有听说过的只有寥寥几人,而要能说的上来的,好的班级有一至二人,有的甚至说不上来。因此教师要即使补充,启发学生:老师所知道的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教师指导新的学习方法:上网查寻资料!并把老师打印出来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上网的魅力!)

(通过这样一种种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意识到了生物学的重要性,那就让老师和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学习好我们手中这本书中的基础知识吧!

四、反思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所以我在设计讨论课题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设计的课题难度由浅至深,慢慢渗透讨论学习的方法)然后进行表达交流,在回答中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的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仅占5%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5 07:07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致同学们 教学设计(3)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团结中学 李小平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其重点是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由于开学初新生军训了一周,他们对校园环境也较熟悉了,为此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学校的“问题资源”展开教学。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所以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应制定相应的课堂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方案。如使用档案夹,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同时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及进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目的:教师应按照课标内在的要求,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的习惯。


材料器具: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实施步骤: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每节课应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这对组织教学很重要。(问题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2)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3)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4)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5)伙食团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6)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7)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8)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9)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10)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为着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效果反馈: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更了解学生,下课布置作业:写一篇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本节课体现了学生自主、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5 07:07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致同学们 教学设计(4)







    课时 1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其重点是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由于开学初新生军训了一周,他们对校园环境也较熟悉了,为此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学校的“问题资源”展开教学。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所以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应制定相应的课堂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方案。如使用档案夹,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同时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及进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目的


教师应按照课标内在的要求,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的习惯。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实施步骤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

4.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每节课应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这对组织教学很重要。

5.(问题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3)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4)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5)伙食团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6)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7)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8)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9)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10)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7.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8.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9.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为着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10.效果反馈: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更了解学生,下课布置作业:写一篇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自主、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5 07:08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自我激励促进小组探究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季美兰



1 建议思考的问题

(1)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怎样使学生在小组探究学习中主动发展?

(3)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 案例描述

2.1 “小组探究”的困惑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开展这类学习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探究,也由此而受到重视。作为一名生物新课程的实践者,我也不甘落后,在新课程的第一课,就开始尝试这种小组探究模式。

人教版生物学新教材《致同学们》中有许多“你知道……吗?”,我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法来解决,这样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观念的形成。于是,我将问题列出,每题一签装入盒带到了教室。全班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愿组合,分成了8小组。然而,小组交流时却出现了问题,好几个小组还未得出统一的看法和结论,轮到一些小组发言时,组内成员互相推让,更出乎意料的是,有的组竟一言不发。

小组学习的效果竟然如此,令我吃惊!

2.2 小组命名,自我激励

我们知道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所以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它驱使和诱发人们从事某种行为,规定行为方向。

课后,我围绕“动机”左思右想,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小组就应该有小组精神,何不让每一小组起个体现小组精神的名字,以激励小组的学习活动呢?

第二节课,我向大家提出了我的想法,没想到学生的兴致非常高,各小组纷纷研究很快确定了一个组名,如“向日葵”“红太阳”“生物小博士”“我为生物狂”“创新”等。因势利导,我又组织各小组制定了小组学习的“座右铭”,确定了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责任,小组学习评价表,并且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们异常兴奋,一种想从事生物创造性活动的希望、愿望、动力油然而生。

2.3 激思设疑,尽展小组风采

激励是行为的钥匙,是行为的键钮,经过激励的行为与未经过激励的行为效果大不相同。如今的小组探究改变了僵化、被动的学习局面,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课堂上,学生在小组探究学习中团结协作、主动发展,积极地发现、质疑、思考和总结,充分发挥个人的思维潜能,力争为小组“献计献策”;小组间积极相互交流观点和想法,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已见,尽展小组风采。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中,“红太阳”组提出:“老师,我们捉了16只鼠妇,就用16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吗?”作为教师,我没有直接回答,我说:“同学们,红太阳提出的问题你们能帮助解决吗?”把握了教学时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各小组纷纷发表了观点。有的说:“可以的,鼠妇越多,偶然性越小,实验越有说服力。”有的说:“不好,16只太多了,不易数清,10只可以了。”有的说:“不可以的,我们都用10只做的,你们怎么能跟我们不一致呢?”各小组争论一番后,最终达成一致,可以用16只来做实验。探究活动后的讨论过程中,“创新”组提出:“如果用15只鼠妇做实验呢?”这问题太妙了,小组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和探究热情。“究竟该用多少只鼠妇探究实验?单数还是双数?”学生依然带着狂热进行探讨,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然而,小组各执已见,我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尊敬的同行们,您能给我提供帮助吗?

3 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验证明,主动学习强调教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我的第一节课,学生的“热烈”讨论只是基于形式,他们缺乏积极的探究动机和旺盛的探究热情,没有真正主动地参与探究未知事物或现象的学习活动,因而影响了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新课程重视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同时强调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强化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积极的学习和主动的发展,我通过思考,进行“小组命名,自我激励”的教学探索与尝试,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力。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5 07:08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喜悦与成功同在



东北师大附中 沈雁



──致东北师大附中使用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同学们

东北师大附中(四年制)初一年级的同学们:

你们好!

时光荏苒,又是一个金秋十月,我们相识在全国著名的重点中学──东北师大附中。你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是新世纪的第一批初中生。今天,你们将和老师一起提前4年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全套教科书共分七年级上、下和八年级上、下四册,学程2001年10月至2003年7月。老师有理由说,当看到这本新书的时候,你们一定和我一样格外地喜欢和珍藏。

你们中一定有同学知道杨振宁这个名字。2001年10月11日,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北京大学讲学时说道:“国外对中国学生有个深刻印象:中国人适合做学问,不适合做实验。那是因为中国学生在国内很少有动手的经验。而美国的孩子从小就玩各种零件。到今天,中国学生这种动手机会依然不多。其实,美国国家科学院2 000多名院士中,有20多名中国人,他们大部分都是从事实验研究的。……给中国学生良好的条件,也许他们更会动手。”同学们,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并不弱,最重要的是看你是否感兴趣。

你们知道吗,自己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大家即将使用的这套生物新教材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以“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等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新课标非常关注你们的接受可能、兴趣爱好、生活基础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教材构建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你们主动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全面提高你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你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以促进你们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本教科书参考了世界许多国家最新的中学生物教科书,汲取了其中的精华,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全书版式新颖、栏目活泼、图片精美逼真、文字简洁精练、浅显易懂,这些一定能激发你们学习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期望着你们的学习方式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你们会逐渐地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做准备,使自己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自己的个性充分地发展,去健康地接受社会的选拔和其他挑战。

新教材也给老师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和挑战。老师愿意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智慧与你们一同迎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同学们有信心吗?!

祝愿我们喜悦与成功同在!

欢迎你们常与老师交流,共同进步!

你们的生物老师 沈雁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5 07:08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天津二中 赵 婧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能力目标:表达交流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说出生态系统概念、组成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①教学内容分析:“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内容。在新课标中的位置属于 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的知识体系则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展示影象资料和学生搜集的图片。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 ,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角色扮演:安排几位同学在讲述食物链内容之前戴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这样即生动有趣,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同时又在复习了前面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引出前两者的关系——捕食关系,起到很好的承前起后的作用,学生印象深刻,从而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概念

1、结合影片中旁白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在这一望无尽的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2、说出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讨论说出自己所知生态系统

1、结合同学们谈旅游时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向往,引入影片(美丽的大森林)一起进入向往的大森林,优美的景色配合充满诗情画意的读白,使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2、引导:这张网就是“生命之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沙漠(出示图片)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引导学生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与不同环境相适应,生物种类千差万别,地球上有哪些不同生态系统?

提示、补充:校园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

1、说出森林里的动植物(草、猴、鸟蜘蛛、爬行动物……)

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以及真菌和周围的环境构成的。

2、讨论、发言:植物自己制造有机物(光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需要植物提供营养来源。
答: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



3、看影片后说出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4、做练习

1.看角色扮演(森林里的故事):六名同学分别扮演生态系统中的草 兔子 狐狸 虎 细菌 真菌。

观后回答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例如,草被兔吃,兔被狐吃,老虎吃其他动物,等等。

2、做练习

1、看图 引导:生态系统虽然千差万别,但包括哪些基本成分?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一片森林里除了树木,还包括那些成分?

补充,例如还有真菌(蘑菇)和细菌。



2、引导:谁能说一下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他们是怎样养活自己的?






问:在森林里,每一天都有动植物死去、但他们的尸体并没有堆积如山,这是谁的功劳?



3、播放与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一一对应的三段影片。

总结: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属于生物因素。而环境属于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等。

4.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大家做练习,说出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课件)

1、我们已经知道,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真菌、细菌这些生物因素依据其发挥的作用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呢?相信看了下面的表演,大家就会找到答案。

2、如果我们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用箭头连接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这就叫做一条食物链。说明食物链的连接形式,注意事项。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下面几种生物。(课件)



食物网






3、(连图)25页。









生:老师,这么多条食物链在一起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充分讨论,结论:许多生物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受到影响。

3、我们刚才连接的两条食物连,关系都很简单,但在真正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关系复杂。请看书P25页,用食物链把这些生物连起来。
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引出食物网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如果蛇的数量减少会怎样?
总结: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讨论结果:不会,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天敌也会增多,兔减少,草因兔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回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回答: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讨论)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

1、提供资料:在某一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草木繁茂,使得兔的数量剧增。兔的数量是否会无限增加?



提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不断在变化,但是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2.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总结:这个例子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总结
知识




总结本节的四个知识点,板书





















环保教育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搜集的资料(水污染、大气污染、沙尘暴……)
2、阅读,回答: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生:工厂排放的废水,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3、把全班发言整理、落实成文字,向全校发出环保倡议。
例:尽量购买可以“回收”的商品,减少垃圾污染;商店购物拒绝不必要的塑料袋,把塑料袋多次使用。
尽量用可充电电池,少用普通电池把旧电池回收,切勿丢在郊外、海里、街上……
1.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其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我们身边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例子?

2、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书中26页的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师:很好。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继续举例:日本的水俣病
农药DDT,4、50年后危害到南极企鹅

总结:这些例子都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珍惜环境吧!
3、引发讨论:我们应该如何科学的保护生态环境?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5 07:08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情感价值观教育。内容多,时间紧,需要课前充分准备,对一些术语讲授时要注意准确性。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按照事先设计意图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能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小事谈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突出了情感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还需改进。因为本节课信息量很大,知识点又多,学生容易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如课本上画食物链的知识点没有落实到位,对于食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学生可能未完全理解,某些讨论活动教师未完全放开。如果延长为两个课时,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好的效果.通过本课学习充分证明学生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表演的惟妙惟肖,今后应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发挥。



  八、个案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环保教育五个方面 ,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 和食物链、食物网侧重于知识的掌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环保教育侧重于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以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直接让他们用一句话说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功能,是很困难的。反之让学生阅读教材,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是令人满意的,但又放弃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大好机会。我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先引导提问,之后播放与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一一对应的三段影片,之后学生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脱口而出,并且有了形象的记忆,效果很好。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该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仍然抓住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安排角色扮演(森林里的故事):六名同学分别扮演生态系统中的草兔子 狐狸 虎 细菌 真菌。



  剧本:      

  课前准备好几种生物头饰  ,包括树、兔、狐狸、老虎、细菌、真菌(蘑菇),六位同学上场,每人扮演一个角色,

  旁白:在一片森林里,生活着许多生物,有活泼的小兔子,狡猾的狐狸,凶猛的老虎……,你们看,他们来了。

  小草边唱边出场:“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充满热情)我是小草,我长大需要水,需要空气,太阳公公每天照的我暖洋洋的,我可以自己制造营养,我所制造的营养物质,不仅能养活我自己,而且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我是快乐的(面带悲伤)但是我也有伤悲……                  

  兔子蹦跳出场:(快乐状)我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但是我的嘴可谗了(面对草)这绿油油的小草正合我意,我要把你吃掉,我是草食动物。

  狐狸左顾右盼的出场(狡黠,悄声)我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我要生存(面对兔子)正好这是一顿美餐,我要把你吃掉。

  老虎:别在那狐假虎威了,我才是森林之王,我要把你们统统吃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充满热情)我是小草,我长大需要水,需要空气,太阳公公每天照在我身上暖烘烘的,我能利用这些光自己制造营养,我所制造的有机物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

  兔(惊恐状):不好了,老虎来了,快逃啊。

  真菌、细菌(搀扶出场)我是真菌,我是细菌。

  细菌:你们能看见我吗?其实我很小,你们是看不见的,但是我无处不在。

  真菌、细菌:(得意状):别看我们微不足道,但我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面对其他生物)我们能把你们的尸体分解,供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没有我们,世界会是怎样的?(摇头叹息)你们的尸体,将会堆积如山,你们还有生存空间吗?

通过角色扮演,并加以多媒体课件配合,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的简单易懂,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掌握了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而把课堂还给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观后学生轻松的回答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连接食物链的练习也做的很好。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紧张,没有让学生把食物链连成食物网,继续巩固食物网的概念,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6 07:43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案例

山东省莒南县教研室 徐连清 山东省莒南县城关一中 陈兆星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与“生态系统”一节(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内容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属于“了解”水平的有:“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理解”水平的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材在本节安排了“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进一步探究”等探究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1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
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目标



(1)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立


既考虑到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难度较大,又考虑到学生升入七年级以来进行的探究活动还不够多,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
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考虑到学生往往对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之处把握不到位,对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食物关系判断不准确,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



(1)
理解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2)
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3 课时分配
2课时



  4 教学设计思路(见表1)



表l


教学内容

基本策略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某个生态系统,通过分析实例来理解其内涵。
生态系统的组成

结合插图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进行“观察与思考”时,让学生尝试连接食物链,数图中食物链的条数,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把自己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播放有关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进行“资料分析”,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的原因。
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播放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课件,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6 07:44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5 教学实施程序(见表2)  表2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蒙山森林公园;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分析该公园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该公园内所有的松树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蒙山森林公园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观看课件,并分析讨论作答。


蒙山森林公园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草丛里、树林间栖息着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生物,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养育”那里的所有生物,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蒙山森林公园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可见,要判断某系统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就要分析其组成成分,只要具备了生物和非生物部分(其中必须成分是:非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但在自然界中不具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是很少的),就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个池塘、一片树林等
引出教学课题;


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分析实例来理解其内涵;


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内容。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关系;
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

认真进行“资料分析”,讨论:


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完成课后练习1。
练习观察插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



















引导学生尝试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然后用课件展示正确的连接图;



讲解:你的连接和书写或许有些偏差,通过尝试你要明确: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只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的形式,其中对乙而言,乙以甲为食,同时又被丙所捕食,正是由于吃与被吃,甲、乙、丙被相互关联在一起而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数食物链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食草动物的食物,而一种食草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着,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假如某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在右图中,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其后一段时间内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的数量会增加;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把自己近一段时问所吃的食物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尝试连接图中的食物链,数一数共有多少条?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然后与课件展示的正确食物网比较,你连接的完全正确吗?
通过听讲、讨论学会:



1.数食物链条数:数食物链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












2.正确书写食物链: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的形式,其中对乙而言,乙以甲为食,同时又被丙所捕食。起点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表示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3.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分析时,运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其后一段时间内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鼠的数量会增加;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随着蛇食物的增多、天敌的减少,蛇的数量将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引起猫头鹰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减少。







做练习,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练习书写食物链,数食物链条数,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起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突破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问: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子,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为什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讨论交流后认识到:


兔子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因为,当兔子的数量急剧增加时,食物就会减少,兔的天敌也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


要使我们的环境变好,就要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认真观察插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能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树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形成
保护
生态
系统
的意

播放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课件,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
提问: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实例?若有的话,请举例。你对此持何种态度?有何建议?







观看课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汇报。

联系实际,进行环保教育,认识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巩固
小结
小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出示巩固练习题;
小结反馈。








做思考练习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6 07:44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6 点评



本案例重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倡导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全面贯彻落实了课程目标。“生态系统”这节内容中,概念、术语多,教学任务繁重。教者能依据新课标、教科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梳理了外显的知识目标,挖掘出了内隐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了三维目标并围绕其展开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课改精神。



引导学生进行了丰富的自主性探究学习。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图、“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栏目,还利用自制的“蒙山森林公园”“食物网中食物链的连接图”“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等课件,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自主性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探究,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重视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生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时,如数食物链条数,书写食物链,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等知识,能授学生以“渔”,使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掌握难点。



    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蒙山森林公园”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加深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认识;在播放“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的课件后,引导学生列举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并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能把案例中“课件”“巩固练习”内容有所展现,将更具有实用性。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6 07:44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有感于示范课《光对鼠妇的影响》



戎爱香



刘大伟老师这节示范课,我整整看了两遍,一遍比一遍感受深,如今,我正在实验区的一线从事着新教材的教学,我的教学实践促使我对刘老师的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光对鼠妇的影响》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学生对“科学探究”原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觉得这应该是科学家做的事,而这位刘老师却巧妙地把这一探究实验进行了“肢解”,由浅入深,步步为营,引导学生们一步步进入“科学探究”的活动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探究实验,并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思路清晰,方法恰当,于不经意中达到目标。有自然形成,水到渠成之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新课程的理念在这节课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在虚拟的问题情境中去“听”,去“记”、去“背”、去“再现”,而是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去“做”、去“体验”、去“尝试”、去“反思”。学生从亲自抓鼠妇,感受它们的生活环境,从中提出问题,再凭直觉或经验作出假设,为了使自己的假设成为“真理”,想出了许多巧妙的实验方法,并马上通过亲自动手获得了验证,这一过程完全迎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刘大伟老师就是这样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关注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特别关注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刘大伟老师努力创设机会和氛围,充分让学生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如:把学生分成4—6人一小组,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合作,学会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在学生做完“科学探究”活动后,把学生的方法和结论与书上专家之见相“比较”,一句“看来你们的观点与科学家的基本相似,你们也可以做小科学家了”!这一小小的激励,也许会在学生的心灵甚至一生中引起震憾,从而激发他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刘大伟老师的课还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总之,这堂课对我们这些刚刚从事新教材教学的老师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理念,一个方向。我们只有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切实转变观念,并积极付以相应的行动,才能使我国的新一轮课改不流于形式。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6 07:45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天津市南开区教研室 陈志祺



小生态瓶,是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它可以是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也可以是模拟的微型陆地生态系统。本文就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小生态瓶设计的要求、制作和观察的方法。

一、小生态瓶的设计要求

1.生态瓶制成后,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可以让里面的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4.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5.小生态瓶的采光,以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否则瓶内水温过高,会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二、小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1.材料用具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动物(如椎实螺、环棱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标本瓶、大试管或医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骤

①瓶子处理:洗净标本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

④加盖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几上林。

⑤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⑥放置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于阳面窗台上(以后不要再随意移动其位置)。

三、对照实验

生态系统稳定性,要受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索人工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组成,使其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可以多设计几组对照实验,每个对照实验中,只变动其中一种因素。如果欲探索哪种小螺对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为重要,则又可增加一倍的实验组合。即前14组为椎实螺,新增加的14组为环棱螺。

四、观察

1.每天观察1次,并做好记录。

2.判别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标准。

水草绿色为生活状态,发黄、变黑,而且柔软下沉,即为死亡。小螺外壳灰绿,能运动,为生活状态;外壳变白,而且浮起,即为死亡。

五、说明

在放有河水的封闭生态系统中,除了有投入的水草和小螺外,河水中还有单胞藻,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动物,而且水中还溶解有各种矿质元素,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但也是一个营养结构极为简单的生态系统。

投入的椎实螺,用腹足爬行瓶壁,以齿舌刮取瓶壁上生长的绿藻为食。环棱螺杂食。

六.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束之后,应对结果作出分析。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分析小生态瓶中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如果设计多组实验,则应进行结果比较,找出最佳设计方案。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6 07:46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对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改进



北京市八一中学 李 敏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人教社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其中第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经过考虑,我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改进。
    1.鼠妇实验的分析

    教材中安排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认识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鼠妇为探究对象,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亲自捕捉鼠妇作为实验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包括平时不喜欢或不注意的)的意识,以及认真观察并由此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有些学生不认识鼠妇或者害怕鼠妇,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使得课外作业完成的效果大打折扣;还有一些学生在捕捉鼠妇时破坏了草坪、花坛等;一些学校索性采取了购买鼠妇的办法,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其次,使用北京版教材时,曾经做过这一探究实验,实验中学生不易安定,常常因此而影响实验效果,鼠妇的假死也会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此外,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中研究一种动物活体,以鼠妇为研究对象不利于调动学生情感因素,甚至会造成负面影响。

   2.替代实验的分析与改进

    基于以上原因,我决定以“水中氧气含量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代替“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作为此次探究实验的内容。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替代实验能够实现原实验的目的;其次,简便易行,学生容易操作,实验效果好;另外,金鱼是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动物,所讨论的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喜爱。

    但替代实验中缺少了从实际观察和亲身体验中发现问题中所包含的情感教育与能力培养,考虑到有些学生并没有养小金鱼的实际经历,因此在教学中增加了提前在班里养小金鱼的活动,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与思考。并且把有养小金鱼经验的和没有这一经验的同学编为一组,使他们在活动中互相帮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责任心和合作精神。

    这一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将同一条小金鱼分别放入装有清水,冷开水和冷开水加油的烧杯中,观察它的呼吸运动情况。至于替代实验中鱼的呼吸频率如何计数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不难解决。

    3.替代实验的效果

    替代实验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更大的主动性,学生实验积极性高,气氛热烈而有序,没有一个学生出现不愿或不敢进行实验的现象。实验后,40%的同学能够独立地,准确地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绝大部分能在老师指点下准确完成,只有4%的同学还需要进一步指导。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6 07:46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

东北师大附中 王翠微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人教版新教材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目的是要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并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思维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以鼠妇为实验材料?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改为“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从材料选择到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可操作性更强、实验效果更好。
1.课题的同步性
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呈现顺序。尤其是学生初次接触完整的探究实验,探究课题要尽量与教材内容相接近,教学环节要尽量与教材相一致,这样才便于学生把握。以蚯蚓替代鼠妇,实验设计思路完全相同,与教材内容完全同步,同时也符合《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指导。
2.材料的可控性
生物实验材料的适当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而活体材料的可控性直接影响实验的组织和效果。以鼠妇做实验动物,可控性较差,主要是因为鼠妇不仅对光的反应敏感,而且对温度、湿度、震动等都有反应。学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鼠妇,难免兴奋、害怕、手忙脚乱,难免产生干扰;其次,鼠妇爬行速度快,把10只鼠妇集中到明亮与阴暗交界处有一定的难度,不是跑了这个就是跑了那个,往往到下课了也做不出结果;另外市区内不易采集、不易饲养。与鼠妇相比,蚯蚓最大的优点就是可控性强,对光反应非常敏感,即使受到震动逃逸时也是朝向黑暗处,而不是四处乱串,并且容易采集和饲养。
3.方法的简便性
用鼠妇实验必须要在实验装置内铺上湿土,否则鼠妇很容易死亡;同时“将10只鼠妇放入,并且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即使有圆环等工具限制鼠妇,也要同学手忙脚乱地看着,往往占用较多的上课时间,课堂秩序差。用蚯蚓则简便许多,方法与教材中的介绍相似:在解剖盘的底部铺上湿毛巾,把一条蚯蚓放在横轴中线的位置,然后盖上玻璃板和书,形成明亮与阴暗两种环境,静置2分钟,观察蚯蚓的选择。
在此,教师只需要利用图示,引导学生注意蚯蚓的初始位置摆放,如图D所示。
观察完一条蚯蚓后,将其取出,再取另外两条蚯蚓重复上述实验三次,然后统计全班平均值,以避免偶然性,从而得出结论。由于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取放一条蚯蚓,这与同时取放10只鼠妇相比,难度大大降低,减少了时间的浪费;而且实验中不需要土壤,简化了实验的准备工作,减少了干扰。
4.结论的可靠性
笔者在最初组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感觉实验的现象不是非常明显,通过统计数据,往往在明亮处与在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差距不是很大;而且有时鼠妇不停地跑动,所处位置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不能很好地说明光对鼠妇的影响;鼠妇遇到刺激时的假死现象有时也会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而用蚯蚓做实验动物,则效果非常明显,同样的实验装置,健康的蚯蚓不到1分钟,几乎百分之百地全部爬到阴暗处(有的蚯蚓可能会爬到明亮处的湿毛巾下面,统计时也应按阴暗处)。
笔者认为,通过实验获得一个明确的实验结论,这对于初次接触探究实验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活动“重过程”,但初次接触探究实验,“结果”也同样重要,因为第一次实验的成功体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否则就会使学生陷入“究竟有没有影响”的困惑中,而对结果的困惑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过程的兴趣。
经过两个学年的实践证明,以蚯蚓替代鼠妇,材料的可控性更强,方法更简便,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能较充分地理解“变量”、“对照实验”等术语,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为进一步的科学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附 探究指导报告
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
同组人:   实验日期:
背景资料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种类多达三千多种。根据其生活环境,可分为陆生蚯蚓和水生蚯蚓。陆生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白天穴居,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材料用具
蚯蚓(每组3条,2人一组)、解剖盘、培养皿、玻璃板、纸板或书、湿布、棉签。
提出问题
你是在什么环境中采集到蚯蚓的?采集来的蚯蚓主要分布在容器中的什么地方?这与光线有关系吗?根据你的经验和初步判断,提出的问题是 。
作出假设
针对你的问题,作出假设 。
你作出这个假设的依据是 。
制定计划
(一) 实验装置的设计:
在解剖盘内铺上湿布,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另一侧盖上纸板或书,在盘内形成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思考:为什么要在解剖盘内铺上湿布?

(二) 将蚯蚓放入实验装置,静置2分钟。
提示:想想看:下列放置蚯蚓的方法中,哪种最科学?
(三) 2分钟后,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蚯蚓,统计3次。
环境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共计

明亮





阴暗





(四) 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经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是:明亮处条,黑暗处条。
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你们得出的结论是。
这与你们的假设一致吗?。
讨论与思考
1. 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
2. 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奇思妙想
针对本次实验,你还有哪些创新之处或不解之处。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6 07:48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
    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准备生物标本。
    有条件的地方,学生可去观察珊瑚。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什么是生物
    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学生拿出自带的物体。通过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播放多媒体课件。
    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结合自身,分析表述。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除我们已经了解到的生物特征之外,谁知道生物还具有哪些特征?”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对平时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6 07:48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性 教学实录



黑龙江大庆市二十一中学 步双梅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生:学生1指出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以及鹰、蝴蝶和蜜蜂。学生2指出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还有被豹追赶的羚羊群。学生3指出近处一座农家小屋,门前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农夫在种地,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树上有一只小鸟正在巢中休息。农家旁边有小桥,桥上有车辆和行人。学生4指出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飞机、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小桥、流水、土地和农具”。

师:教师同时单击这些图像,学生都答出后,屏幕显示:“祝贺你,答对了!”并出现掌声鼓励。

2.生物的特征

师:图片中的小鸟在树上休息,小狗跟随主人,母鸡领着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点击一片叶子,叶片落下,同时出现声音:“再见,我带一点废物先走了。”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点击多媒体图片中的含羞草,含羞草的叶片合拢起来,同时发出声音:“别碰我,我怕羞!”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点击一个鸭蛋,蛋壳破碎后出现一只小鸭。并点击水面上的鸭群,伴随着配乐童谣:“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学生2回答说:“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学生3回答说:“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师: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书上没有说到的特征?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还有寿命,有生老病死。生物也要休息。”

学生2回答:“生物也会传递信息。例如,蜜蜂发现蜜源后,会回到蜂巢附近跳“8”字形舞,然后引导蜂群飞到目的地采集花蜜。”

学生3回答说:“我从一本刊物上看到有一种高大的树,在长颈鹿吃它的叶子时,它的叶子会产生一种物质,使长颈鹿胃涨难忍,只好吃另外一棵树,结果一样难受,原来第一棵树已经把信息传给了附近的树。后来长颈鹿发现了这个秘密,它就跑到更远一点的地方去吃树叶,等树发觉时它就又跑到更远一点的地方去了。”

师:同学3的说法是否可信,还有待考证。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

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狗,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狂叫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点击按钮,出现文字:“祝贺你,答对了!”同时发出掌声。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7 07:02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调查的一般方法及
注意事项(如何进
行调查)
    学生根据经验举例,说说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根据经验,分析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关于调查方法的介绍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地调查
    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注意安全,爱护生物资源,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注意爱护农田,有问题向农民伯伯请教。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选择调查地点。
    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教育学生爱护生物资源。
    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教师应注意安全第一,并注意引导学生爱护生物资源。
    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注意引导学生爱护农田。

整理统计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交流会。各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调查报告展示会。各组将调查报告以板报的形式共同展出,同学互相观摩,从中吸取经验。

    老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的作用。


布置课下内容
    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
    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并与全国初一学生相比较。
    课后各组整理照片,举办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图片展。

    提出要求:身高要求是净高,以小组为单位,注意组员间的通力合作。
    以班为单位,请各小组互相协作。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7 07:02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设计

大连市第二十二中学 白长缨
    一、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的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三、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五、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
    六、课时分配    2 课时
    七、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进行调查)
活动建议:
1.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分析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2.根据学生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方案:
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明确什么是调查及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实例) 


二、实地调查
 
活动建议:
1.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2.注意安全,爱护生物资源,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注意爱护农田,有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方案: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调查地点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教师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并注意引导学生对生物资源的爱护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注意引导学生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 

1.把握瞩查方法的准确运用
2.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3.寓学生的情感教育于实践之中
4.促进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三、整理统计 
活动建议:
各组同学共同整
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方案:
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整理要规范



四、展示、交流
调查报告 
活动建议:
1.调查报告交流会。各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调查报告展示会。各组将调查报告以板报的形式共同展出,同学互相观察,并从中吸取经验           



老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的作用
 
力求通过交流相互促进。完善本次调查活动



五、布置课下内容
 
活动建议:
1.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登
2.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与全国初一学生相比的健康及发育状况
3.课后各组整理照片,进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图片展       

1.提出要求:身高要求是净高,以小组为单位,注意组员间的通力合作
2.以班为单位,请各小组互相协作
 

1.明确调查方法的制定要科学、合理
2.关注个人的健康状况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7 07:02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走出课堂的学习:调查生物的种类



青岛市第五十一中学 刘 帆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但在生物课堂上我们却很少将有生命的动植物展示给学生。我想,只有把学生带出课堂,走进自然,亲自去观察、去听、去闻、去触摸,才能使他们学到真正的生物知识,激发他们爱惜生命,爱护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感,树立环保意识,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所创新。

一、调查前的准备

(一)打印出调查表,上课时发给学生

表格上有调查人,调查地点,调查时间,天气状况,生物名称、数量,生活环境及形态特征。这样学生在调查时就不至于盲目,没有方向,当然也不限制学生的新发现与创新,允许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表格,或者做好观察记录然后再设计表格。

(二)请园丁介绍学校及周围的植物

因动物到处跑或飞来飞去,而植物是固定不动的,所以,可事先熟悉植物。教师的书本知识可能过硬,而实际认识生物的能力却不见得强。为了防止被学生问住,教师事先要熟悉每一种树木花草的名称,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为此,可查阅生物词典,也可向与这些花草树木朝夕相处的园丁请教。

(三)把观察的区域分成八块,并制成生物目录表

在一节课内学生如果在很大范围活动,只能是走马观花,很难真正调查好每一种生物。所以,可把观察的区域分成八块,尽量使各块的生物种类差距不大。相应地把学生也分成八个组,每个组观察的都不一样,课下各组之间再交流。

二、调查行动

(一)小组长培训小组长

第一个班上的八个小组长由我培训,以后由上一个班的小组长分别培训下一个班的小组长。例如,三班上完了课,八个小组长留下,我把四班的八个小组长领来,三班第一小组的小组长培训四班第一小组的小组长,领到第一组的调查地点,告诉他们要调查的范围,对照目录表,介绍有哪些植物,各叫什么,各有哪些特征,可能出现哪些动物,应注意哪此事项。三班二组的小组长培训四班二组的小组长,以此类推。这种方式使教师省下了时间和精力用于课上巡视指导,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以及责任心的锻炼都有一定好处。

(二)分组调查生物种类

因为是九月初,各种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有的还开了花,像紫藤挂满了紫色的小花,不时还有白花、粉花或紫花点缀在树丛中。学生一走出教室,就被这丰富多彩的景象吸引住了,再加上时而飞过来的美丽的蝴蝶和蜻蜓,学生追逐着它们,很开心。

各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来到了要调查的区域,还没等组长介绍,学生自己就七嘴八舌地说道:“噢,这是雪松,我认识,冬天也是绿的。”“你看,那是石榴,上面还托着果呢。”“那不是茶花吗?青岛人也叫它耐冬。”但总有一些不认识的生物,小组长很自豪地把刚学到的知识告诉大家,并引导大家进一步仔细观察,是乔木还是灌木?叶子是什么形状?

(三)师生交流

教师平均在每个组停留五分钟,学生如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向教师提出来,教师除了回答他们的问题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观察。例如,一些学生问:“槭树怎么长得像枫树?”我解释道:“槭树叶是三裂,枫树叶是五裂。”“哦!是吗?”学生再仔细对照一遍,果然是,他们高兴极了。还有的问:“如果紫薇没开花,我区分不出哪个是紫薇,哪个是石榴。”我引导他们:“你看看它们的茎有什么不同?”学生用手摸摸紫薇树干,再摸摸石榴树干,高声喊道:“我知道了!紫薇树干是光滑的,石榴的却是粗糙的。

不同组因调查生物种类不一样,所以问题千奇百怪,有的我一时也回答不上来,就和学生商量:“记下这个问题,咱们回去查查资料怎么样?”

我进一步引发学生讨论:“你眼前的小草和树木生长在这里,有没有它的价值?”学生七嘴八舌道:“可以放出氧。”“可以阻挡灰尘。”“可以美化环境。”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爱护它们,不践踏它们,不采花,不折枝,给它们浇水。”一个学生脚下正好踩着几株小草,他很不好意思地赶快挪了个地方。

(四)用调查表做记录

记录时要注意一个原则:实事求是。要教育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没看到的坚决不写。学生也很认真,门口有许多竹子,学生问:“数不过来怎么办?”“想一想,是否可以用一个量词来描述?”“那就写一片竹子吧。”一个组内的学生发生了争执:一个学生数蜀葵有16棵,另一个学生却认为是17棵。为了平息争论,全组从头到尾又数了一遍。

学生更喜欢动物,翻动土块看到几只鼠妇或西瓜虫也写上,偶尔飞过的蝴蝶或蜻蜓更不放过。

学生因小学自然学过有关生物的知识,基本上能抓住他所观察的生物的主要特征,但因没学过系统的生物学。表达得不是很准确。例如有个学生开始把地柏的叶写成针状,我让他把地柏叶和雪松叶对比找找有何区别,他才知不是针状。我进一步告诉他松和柏的区别:柏是鳞状叶,而松才是针状叶。但还是要尊重学生的描述,只要没有很大出入,不用纠正。

三、室外学习好处多

1.学生珍惜这次室外学习机会,表现得很认真。课前,我还担心学生一走出教室,就会乱了阵脚。而实际并不这样,因他们有过实践活动的经历,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所以虽走出教室,但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2.学生对学习生物产生浓厚兴趣。生物学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未知世界。他们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学习?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等待,对于学好这门课至关重要。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这次调查,学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这些可以激发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探索。

3.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快乐学习。阳光、微风还有新鲜的空气,又没有应付考试的压力,心理上没有丝毫负担。这种身心俱佳状态是快乐学习的基础。再加上调查的对象,是每天朝夕相处的植物,现在以观察、研究者的身份站在它们面前,怎不兴奋。

4.开阔眼界,又多一条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不但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更主要的是找到了通向知识宝库的一条途径,那就是科学地观察身边生物:能观察它的形态,能注意到它们一年四季有何变化,能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以后再去植物园、动物园或远足旅游时,看到各样生物就会驻足观察和思考了,而不再是匆匆而过,视而不见了。

5.物我合一,净化心灵。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说,“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心思。”学生虽然不及诗人深遂的心思、敏锐的观察力。但与天地花草树木昆虫融合在一起时,心也会随着大自然的脉搏一起跳动。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7 07:03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可以这样做



成都市郫县红兴中学 张立峰 王世华 李先容



    我们的校园不大,但环境很优美,有许许多多的树木花草。对于《生物学》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我们是这样做的。对于这节课,我们想充分开发校内植物资源,让学生在参天大树下调查、记录;在花红草绿中分析、整理;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校园之美,在相互合作中探索,培养学生爱校如家的情感。
    课前准备,我们带领科代表和班干部对校园内常见的比较显眼的十几种植物作了调查、记录。然后,我们制作了写上植物名称的小纸片,就像公园里树上贴的小木牌一样。设计、打印了调查表。

    上课时,每组发十几张写上植物名称的小纸片,发一圈透明胶布,一把小剪刀,每人发一张调查表。让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35分钟),把这些小纸片分别贴上你们认为正确的树木、花卉上。然后,我们带上科代表和几位班干部一起去打分,看哪一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认识的植物最多,最正确。最后,老师再作小结。

[案例分析]
    农村的孩子,一般都能认识几种树木花草,有的孩子家里就有经济苗圃,认识的树木花草就更多一些。这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近乎于“捉迷藏”的游戏中,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一起去进一步认识校园,了解校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去分析,去讨论,去选择答案,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了解了校园,更加热爱校园,并学到了新的知识。他们知道了从高低上可把植物为三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乔木长得高,是因为它有一根挺拔的主杆,灌木不能长得很高,是因为它的分枝太多,草本植物长得矮小,是因为它的茎杆太细,不能成材。从叶形上可把植物分为:阔叶林、针叶林。从冬季是否落叶上可把植物分为:常绿与落叶。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7 07:03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设计


[size=+0]
[size=+0]    教学目标
    [size=+0]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size=+0]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size=+0]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size=+0]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size=+0]

难点和重点
[size=+0]
[size=+0]    重  点
[size=+0]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size=+0]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size=+0]    难  点
[size=+0]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size=+0]
    课前准备
[size=+0]    教  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多媒体,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没有条件的学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另外,还准备一个地球仪。
[size=+0]    学  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size=+0]      
[size=+0]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生物圈的概念
 
[size=+0]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size=+0]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7 07:04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八士中学 袁亚梅



    一、分析教材
这是一节七年级的生物课。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家”中有很多成员,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迫切愿望,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分析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从小学的《自然》及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能说出各种各样生物的名称、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能表现他们的活力。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能力

1. 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 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尝试搜集和分析资料;

4.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1. 播放歌曲《大中国》,教师和学生齐唱。

[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馨和重要性。]

2. 歌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同时我们全世界人民还生活在一个比中国还大的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家的名字。

[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3. 比喻: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层)──一张薄纸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这个家吗?

4. 引入课题:生物圈。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好奇的氛围中愉快地进入角色,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学习新知。

1. 生物圈的范围。

(1)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证一证: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看看科学家的观点是否与自己的相同。

[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出问题:通过验证,哪些同学的观点和科学家的一样,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吗?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提出问题: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2)角色扮演: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并做汇报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活动(一般前后四个学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如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表演结束,学生概括出:



(3)由此介绍: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让学生自己先猜想,再举例说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想象的科学精神。]

结论:不是。

(4)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呢?

2.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讨论:学生分成6大组(确定1人为组长,及时、准确记录该小组成员活动情况,以作学期成绩参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比较教材第12、13页的6幅图片。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讨论题:

①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③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2)汇报结果:以组间竞赛形式,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该组讨论的结果,其他组成员和教师作评委,对各组的作答给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通过竞争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和应用。]

(3)小结:

讨论1:向日葵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

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

讨论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陆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讨论3: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没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所以干旱会使粮食减产。

(4)质疑: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吗?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

(实物投影)投影学生搜集的多种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

②如何获得和分析这些资料?

引导学生回忆、并结合教材第12页红框中内容,掌握有关搜集和分析资料的知识后小结: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7 07:04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资料形式: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对资料处理:整理并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
[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小结: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6)知识迁移:任举一种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也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吗。
[遵循巩固性原则。]
3. 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设计一道题,尽量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去(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有人设计了类似的题目:下列条件是该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填“+”,否则填“-”,问其他哪一个学生愿意表现一下?(学生争着回答。)
[让学生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教师考学生的方式,自己设计题目考自己,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这些条件一旦改变或不足时,对生物有没有影响?生活在这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会不会对生物圈造成影响?
[培养学生虚心提问,学无止境的意识,并为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4. 巩固练习。
(1)你会填吗?

(2)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
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体现“STS”的教学模式,将所学的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物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
(3)课后想一想。
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否还能很好地生存?如果不能,请搜集资料说明你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六、教学反思
本设计中导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只是一首简单、普通的歌曲却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使他们愉快轻松地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设计的较成功之处。
让学生学完知识,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的同学,并将编好的题目写在预先准备的纸上,以便实物投影展示,“考”时由编题者当“主考官”,学生自愿参与,“被考者”的回答正确与否,主要由编题者确认,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方式来解决。这样,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注重学生间相互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需要反思的是:1.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生物是一门新学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学生尚未进入正轨,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风气、合作精神,出现了课堂气氛松散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这一方面狠抓学生,分组时采取责任制,责任到人,做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 以后的教学过程要认真解读、努力钻研新大纲、新课程标准,尽量达到高的要求。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8 07:43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设计



田俊慧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生物圈”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的资料,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思考与辨析、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这里的家,运用得比较贴切、形象,让学生知道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小家,更要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培养学生爱护生物圈的情感。情感对人的影响是感性的,知识影响是理性的,理性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所以情感培养应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弄清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才能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所以“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以及“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应该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而“生物圈的范围”涉及到地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圈各方面的资料,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开展探究活动,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收集和分析资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四、教学策略

对“生物圈范围”的学习,组织学生对生物圈的层次结构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弄清楚地球上的哪些地方有生物,然后认识到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本节的重点,这对诠释“家”的含义很重要。通过教科书上的6幅图片,再结合课前师生收集到的一些图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资料的处理能力。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目前人类只有生物圈一个家,我们应该爱护它,进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8 07:44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程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课前准备
收集宇宙中各大星球的资料以及生物圈的资料。
收集星球及生物圈等方面的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地球仪。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境导入

观察、欣赏。



观察、思考。
出示课件,展示地球的壮丽景观,用激情豪迈的语言引起学生注意并欣赏。
提出问题:
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情景。
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角色。


地球的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吗?生物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一、生物圈的概念


1.生物圈的范围



观看生动的课件后,再根据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
研究讨论交流
总结生物圈的范围

通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悬垂状态”的课件,引出生物圈的概念后组织学生结合地球仪讨论分析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出示课件:生物圈的范围,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归纳总结。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生物圈的结构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以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台词,夸赞自己的圈层。
③同组成员互相补充。
组织学生角色扮演
后台监控,前台导演,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分别扮演某个角色。
提出“角色扮演”的目的意义和要求。
倾听各组意见。
引导学生说出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角色扮演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参与过程中,能挖掘集体智慧,发挥个人优长,突出学生主体,学会倾听艺术,感悟真挚情感;各方面能远近兼顾,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想象平台(技能训练)
根据手中的资料、结合教材,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没有氧气会窒息而死,没有水会渴死……
组织  监控。
出示资料。
引导分析。
参与学习。

假如你什么都不携带,到其它星球上去做客,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分析及处理能力,达到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目的,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回顾反思
(小结)
谈收获。
谈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组织、监控。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课下探究



课下搜集宇航员杨力伟飞向太空时必须从生物圈中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请同学们课下注意搜集宇航员杨力伟飞向太空时必须从生物圈中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激发学生关注科学并学以致用。
同时培养学生课外实践探究能力。


课后模拟制作


课后自行设计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  自行设计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8 07:44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课后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上课伊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和所学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的欲望进入角色。生物圈这节课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并用激情豪迈的语言引起学生注意: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星空中,有一个蓝、绿、白相称编织成美丽图案的地球,悬浮在茫茫的宇宙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世界!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美丽的地球吧!于是,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容易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情境。然后,提问学生: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吗?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探知生物圈的范围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把舞台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角色扮演”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自我展示的机会,并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

众所周知,信息能力是21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信息能力就是实现搜集信息与课程整合,即:知识不是教师灌输进去的,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索、自我构建而获得的。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圈及各大星球的资料,组织学生课上讨论、整理分析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并通过我的引导答疑,最终弄清动植物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等,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从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会科学的方法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可见想象力能锤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对造就具有独特见解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它飞得更快、更高、更远。比如学生在角色扮演结束时,我提出了一个超越性的问题:我们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一个圈层?学生回答:岩石圈。然后接着问:人类的活动仅仅局限于岩石圈吗?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到大气圈或水圈中呢?学生踊跃回答:我们可以乘宇宙飞船到大气圈,坐潜水艇到水圈。我对学生给予了及时的评价,让他们有一种兴奋和喜悦。然后接着说:可以看出,人类可以借助自己的智慧突破自然的限制。请同学们继续想象,人类是否可以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呢?学生虽然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但是从课堂的气氛中足以看出他们积极主动、乐于参与,经过学生相互点评后我总结道:人的智慧虽然伟大,但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圈,那么,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都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呢?解惑的同时也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思维,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彰显独立的人格,弘扬主体性。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职责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应更多地激励思考,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解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个接纳、支持与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点评: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注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新课程理念渗透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诱导、指导的主导地位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具体体现如下:

1.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况,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上课伊始,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和所学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角色,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2.角色扮演体验成功、喜获新知

角色扮演比较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张扬个性,使其在合作学习中展露 自己的才华,这既是表演者成功的体验,也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培养学生多渠道、多角度获取新知及思辨与创新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个性特长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

3.分析资料、培养能力、主动探索新知

在此教学环节中,注重了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给学生创造发表自己见解、提出不同意见的机会,使学生主体得到了发挥,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决策意识、团队精神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力求体现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统一,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整个教学过程不是以学会生物学知识为主,而是以人为本,注重了学习兴趣、过程和动机,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8 07:44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实录







学    校:黑龙江省大庆市五十五中学

主讲教师:袁玉芬

授课班级:初一(2)班

班级人数:70人

授课时间:2001年9月13日

课前准备:①教师:地球仪、课件   ②学生: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师:(有条件的学校展示课件,无条件的学校展示挂图)在无数颗星球中,地球作为一颗”蓝色水球“悬挂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地球吧!
生:(观看课件或挂图并且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呢?
生:(讨论发言)我们都看到了美丽的草原、川流不息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森林、蔚蓝的天空、歌唱的小鸟、以及许多说不出名的美丽的动物和植物……
师:大家观看得都非常仔细。那么,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讨论)不是,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比如:在天空的最顶部、在海洋的最底部、在地球的最里面……
师:(拿出地球仪)这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可见,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的范围的。现在,我们就给地球上生物能够生存的这个范围起个名字,你们认为应该起什么名字好呢?
生:(讨论)有的同学说出“生物园”“生命圈”,其中有个同学说出“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师:(边讲解边指示地球仪)大家起的名字都非常好听,但是我们只能取其中最好的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哪个吗?
生:(讨论)我们觉得“生物圈”这个名字最好。
师:同学们想得非常好。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并且相互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呢!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范围
生:(阅读课文并讨论)我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有空气,有水,有阳光,有适宜的温度,有食物的环境中。
师:这名同学想得很对。我们地球的表面有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水和食物,所有的生物都能够在这一层中生活,那么,你们知道生物圈到底有多大吗?
生:(阅读课文并讨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师:这名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那么在这20千米的厚度当中,我们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大家可以根据生物生活环境的不同来划分)
生:(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们认为有的生物生活在天空中,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所以生物圈应该划分为三个圈层。
师:这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地球上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应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你们知道在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生:(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
生:(扮演大气圈底部的)我们大气圈位于生物圈的最顶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等。别看我们没有岩石圈那么美丽的外表,可是生活在我们这儿的生物还真不少呢!有美丽的大雁,有矫健的雄鹰,有许多漂亮的昆虫,还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等微小生物。
师:原来,大气圈中有这么多的生物啊!谁再来说说其他的圈层?
生:(扮演水圈的大部的)我们水圈可以说是生物圈中的“佼佼者”了,不信,你们就打开地图看一看,在地球的表面,约有70%的面积都是我们水圈,所以,从宇宙中观看地球,就像观看一个“蓝色的水球”。我们水圈主要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在我们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当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有凶猛的鲨鱼、有五颜六色的热带鱼类、有微小的浮游生物、有种类繁多的水生植物等等。
师:看来水圈可真不简单呢,有这么多的生物都生活在其中,但是,是不是水圈的所有地方都有这么多的生物呢?
生:(讨论)不是。
师:那么,主要在水圈的哪个部分才有这么多的生物存在呢?
生:(讨论)应该是在水圈的表面。
师:大家想得都很对。水圈中的生物大都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正是由于海洋的出现,才使我们的地球上有了如此繁多的生物,所以我们把海洋称为“生命的摇篮”。除了水圈和大气圈以外,谁来说说岩石圈的情况呢?
生:(扮演岩石圈的)我们岩石圈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场所。我们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我们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在我们这个圈层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有绚丽多彩的花朵,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还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最重要的就是,人类在我们这个圈层生活和繁衍。可见,我们岩石圈才是人类的“立足点”。
师:这名同学想得太好了!我们人类主要是在岩石圈生活的,但人类的活动仅仅局限在岩石圈中吗?
生:(分组讨论)不是。人类可以乘坐宇宙飞船到达大气圈以外,人类还可以乘坐潜水艇到达海洋的底部。
师:对。岩石圈不仅是多种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那么,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生:(分组讨论)不是。
师:你们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如课本中的图1-11,在岩石圈中包括大气圈和水圈;在水圈中包括岩石圈和大气圈。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师:我们都知道,现在地球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
生:(讨论)我们觉得没有特殊的装备不行,因为其他星球上没有氧气存在,而且温度不是过高就是过低,也没有充足的食物,所以,人类不可能生活在这样的星球上。
师:这就是说地球有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条件。哪些条件呢?让我们先来观察书中的六幅图片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生活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观察书中12页)向日葵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
师: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生:向日葵生活在农田中,土壤中有较多水分;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非常干燥;牛生活在陆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师: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减产?
生:因为农作物的生活需要水,没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所以干旱会使粮食减产。
师:(小结)回答得非常好,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师:现在,请充分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只小白兔,你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生:(分组扮演角色)扮演成小草的同学说:我是一棵含羞草,有一天,当我睡醒睁开眼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住在了金星上,这里的环境真是太糟糕了,这里根本就没有氧气,大气中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而且,这里的温度简直是太高,表面温度都达到了470摄氏度,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们说,我能不渴吗?于是,我就拼命地喊:“渴呀!渴呀!谁能给我点水喝呀?”可是没有人回答,最后,我变成了一棵枯苗,孤独地待在金星上。
扮演成小白兔的同学说:嫦娥姐姐说我太淘气,就把我扔到了火星上,唉,真是太倒霉了,这哪是什么“火”星啊,简直就是一个“大冰窖”,冻得我浑身打哆嗦,感冒一个月都没好,而且这里的大气极其稀薄,我在这里几乎都喘不过气来,这里也没有水喝,渴得我做梦都梦见喝水。
师:今天我们才知道,原来“小草”和“小白兔”都有这样不寻常的经历。下面,同学们,请你们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共同讨论一下:生物圈是如何满足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的?
生:(讨论后发言)略。


四、课下作业
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9 06:50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size=+0] 教学目标
[size=+0]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size=+0]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size=+0]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size=+0]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size=+0]
难点和重点
[size=+0]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size=+0]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size=+0]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size=+0]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size=+0]    课时分配  2课时   
[size=+0]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size=+0]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size=+0]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9 06:50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实录







学    校:大庆市四十四中

主讲教师:崔咏梅

人    数:70人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生:同学1: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同学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同学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生:水、温度和光
师:不错,同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但注意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归纳。(多数班级的学生举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师也可参与举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举例分析。
生:同学1: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同学2: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同学3: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师: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师:上课前我看到各小组同学都收集了很多的鼠妇,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么多鼠妇的?
生:同学1:在校园外的花盆下面。同学2:在校园的下水道口处。同学3:在班级的拖布下面。同学4:在学校围墙处的石头下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地方有鼠妇呢?
生:甲:因为开学时班级扫除,我在拖布下面发现了鼠妇。乙:那天我在班级花盆下也看到鼠妇了。丙:……
师:不错,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到鼠妇适于生活的环境,所以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鼠妇,是吗?(这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将这8个字写在黑板上)那你们能说说当时发现鼠妇的情景吗?
生:当我拿起拖布时,鼠妇四处乱窜,马上就跑掉了。
师:同学们知道鼠妇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甲:因为它们受了惊吓。乙:因为它们怕光……
师:对,我认为你们说的都有可能,这就叫假设。那我们如何来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呀!
师:对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作出假设,但有些有心人就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他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的人后来也就成了发明家或科学家。这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也就成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及时写在黑板上)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工作者,来验证一下:光对鼠妇的生活是否有影响?我们如何来验证呀?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生:A组:我们用一个矿泉水瓶,把一半用深色纸包上,一半透明,然后把鼠妇从口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从而可以证明鼠妇是否喜欢光。
B组:我们用一个纸盒,把底弄湿些,然后把一半用不透明的本夹遮住,另一半不遮,让其透明,然后把鼠妇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就可以证明。
师:非常好!同学们在无意识中都确定了变量——就是“光”,同时也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即:一部分见光,一部分不见光,而其他条件都相同。同学们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明确地比较出光对鼠妇生活究竟有没有影响。
师:说得对,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牢记。那大家认为哪个方案比较好呢?
生:(说哪个好的都有。)
师:其实都很好,也都有不足,请同学们打开书15~16页,看一下书上是如何设计的,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生:阅读,讨论。提出补充意见。
甲:如果在装置中放些潮湿的土则会更好。
乙: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最好画一个表格。
丙:鼠妇最好从中间放入……
师: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计划可能会更好。但是作为科学探究,来不了半点虚假,所以必须进行周密计划,通过反复实践,可能会有失败,但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最后才能成功。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计划比较科学呢?
生:书上的计划不但具体而且科学。
师:好!由于是第一次探究实验,我们各小组就按书上的计划来进行,但各小组同学不要盲目从事,一定要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下面就开始你们的科学实验吧!
四、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
生:情绪高涨。各组开始分工,并拿出自带物品,整理装置,进行实验。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注意帮助实验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
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报告交流,其他同学自由参与。选一名同学记录各组数据,算出平均值。
师: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等,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鼠妇生活的呢?课后各小组可以再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但一定要想好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最后老师有个问题想问:我们上完课的鼠妇该怎么处理呀!
生:甲说:弄死,扔掉。乙说:放回大自然。
师:你们赞同哪个同学的说法呀?
生:乙说得对。
师: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爱护我们身边的小生物,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呀!
生: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五、布置课下内容
师:课后,有兴趣的小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探究影响鼠妇生存的其他因素。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9 06:50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设计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周 然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倪一农



新一轮课改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 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一样。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在每个实验桌上,都放有一种生物标本,请大家合作探究这些生物标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请为它们找个家。组代表随机抽取一个编号,找到相应的标本后,进行观察和讨论)。

(2)引导探究活动,培养多种能力

教师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提出几点要求。首先,要认真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根据每组摆放的生物(标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地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其次,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同时要记录观察结果。第三,观察后,小组要进行讨论:根据本组生物(标本)的形态特点,猜想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第四,每组集体讨论后,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选举代表向全班汇报。第五,汇报者的发言要简单、明了。

教师在小组代表发言时,可将该组生物(标本)的照片用投影打出,让同班学生都能边观察边思考:小组代表发言是否正确。待该组代表发言后,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甚至否定他的发言。

(3)激发环境意识,创设和谐美景

根据各组学生的发言,结合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教师引导: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并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保护色、拟态等(出示相关照片),这些都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教师出示"整洁的实验室"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现在的实验室和照片上的实验室相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造成的,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在自然界中,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随后,展示几幅生物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照片(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列举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维系环境的激情和提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意识。

随后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形式:课后小组完成。用意:亲身体会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6. 课后反思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

本次课改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改革中成长,学生在改革中受益:教师通过长期的努力,营造宽松、活跃、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教师良好的沟通,使学生直接或间接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9 06:50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⑤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难点和重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③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一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
    ②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要求填好测定数据。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实例描述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
②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教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新课引言
让学生谈出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即生物也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①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注意纠正补充。
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①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
②教师启发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普遍的。
教师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学习了“适应的四个典型实例”和“适应的普遍性”后,在解释时要注意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原理。
探究结果交流

学生拿出课下测量、处理的数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教师对探究报告给予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①学生展开讨论:
a.蚯蚓的益处?
b.为什么我国西部开发强调要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谈谈这样做的道理。
②学生举例。
学生讨论,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①教师出示教材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图片。
②启发学生举出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更多例子。抓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师出示影像资料——屎克螂滚粪球。
技能训练
学生提出发现的问题,与同学交流,大家讨论谁提出的问题更有探究价值。

教师出示猫、兔的双眼位置
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从中
发现问题。在完成技能训练
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多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小结本节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提炼本节生物学观点,指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巩固练习
学生讨论课后练习题。
教师给予引导、帮助、纠正、鼓励。
教学反馈学生问题教师问题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22 06:50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实录







学    校:大庆市69中学

主讲教师:唐小平

授课班级:初一(3)班

学生人数:66人

授课时间:2001年9月12日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和影像光碟。

          ②学生课前探究校园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③教师准备配合本节教学的补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出自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讲授新课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分别出示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让学生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展开讨论。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平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 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壁虎的“苦肉计”,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等等。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现在我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看配有解说的影像片段
影像镜头(一)鸟类骨骼质薄,有的中空,适于空中飞翔;
影像镜头(二)乌贼的墨囊,有利于它逃避敌害;
影像镜头(三)猫头鹰的利爪,有利于捕猎食物;
影像镜头(四)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
影像镜头(五)尺蠖的拟态。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让同学交流课前布置的探究植物影响空气湿度的测量结果。
2.课前探究活动的交流
师:首先老师要间你们,为什么我们测量时要选择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这样三个环境测量空气的湿度?
生:a.因为这三个环境植物的种类、数量不一样;b.用不同的环境可以作对比。师:分析得很对,如果在不同植被环境同一时间测量湿度结果不一样,就说明植物影响环境,是不是?现在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测量的结果。
生:第一小组:测量时间早上,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
第二小组:测量时间中午,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
第三小组:测量时间晚上,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
师: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测量,不同的时间,它的湿度是不是一样呢?
生:第四小组:也不一样,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湿度最大的地方是早上的灌丛。
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坐标曲线图,讨论比较后,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验证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这次合作得非常好,而且还能对你们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你们不但亲身验证了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很多,请同学们看这两幅图片,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2.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
生:蚯蚓没有眼睛,善于钻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有大量的氮、磷、钾,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它每天吃的食物是土壤中的有机杂质,帮助我们处理了垃圾,改善了环境,是人类的好帮手。
师:很好,通过蚯蚓沃土,我们看到生物也能影响环境。那么,在我国西部退耕还林和还草、沙漠植树又是为什么呢?
生:我国的西部现在沙化越来越严重,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师:对,生物改善环境的例子很多,谁还能举出一些?
生:学生说出土壤中的腐生菌使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森林的作用,等等。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一个科教片《屎克螂出国记》
讲解:屎克螂,学名蜣螂。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畜牧业闻名的国家,众多的牛羊每天要留下一亿公斤的粪便,使得牛粪堆积在草场上,风干硬化,牧草被遮压且枯死,草场上出现了块块秃斑,草场退化严重,苍蝇成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来,澳大利亚从我国和其他国家引入屎克螂,因为屎克螂主要以牛羊粪便为食物,且把它们的卵产在粪便中,滚成一个大的粪球,这样就帮助澳大利亚人“打扫了卫生”,使草原又恢复了生机。同学们看,生物的作用大不大?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下面我们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做一道技能训练题,大家开动脑筋。
4.技能训练
师:同学们看本节教材的技能训练,你们观察一下猫和兔的双眼长在头部的什么位置?
生:讨论后学生回答,兔子的眼长在两侧,猫的眼睛长在正前面。
师:眼睛的位置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系吗?
生:有。兔子双眼长在两侧,视觉的范围大些,便于发现周围敌害,及时逃避敌害。猫捕食老鼠,它的双眼长在前方,利于捕食。它们的形态与生活方式有关。
师:非常好!同学们对这个解释满意吗?如果还有其他的想法,同学们在课下继续交流探讨。最后,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今大学的知识。
5.授课总结
师生:本节教学内容: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三、巩固练习
看教材练习题
生:讨论、回答
师:引导、帮助、纠正、鼓励。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22 06:51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教学目标的比较



大连市第八十五中学 蔡晓霞



课程标准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5.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6.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7.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8.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9.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10.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大纲要求

1.了解环境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4.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5.理解生态平衡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6.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了解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的恶果的事例。

教学策略

1.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联系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先利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说出水、温度、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讨论这些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还要指导好教材中的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在做中学的乐趣,学习探究的一般方法,并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2.有关生态系统的目标。举一些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用剪贴图或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有毒物质的积累较难理解,可组织学生用卡片做游戏,帮助其理解。并通过让学生搜集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事例来表达和交流,使学生认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生态系统。

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收集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事例、本地的环境状况等资料。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22 06:51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陈慧昭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此教案重点介绍第二课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以教育部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和EPD(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原则为指导,力图以指导预习探究为基础,通过指导学生对校园裸地、草地和灌丛相对湿度的测定,对有盆花的教师办公室和无盆花的教师办公室相对湿度的测定,对家庭有花卉房间和无花卉房间相对湿度的测定,帮助学生证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即绿色植物对环境湿度有影响。在指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使用干湿计测量相对湿度的方法,同时还提出进一步探究实验的选题:盆花花卉的种类和数量对教室湿度的影响。本节课的预期教学效果是:指导学生学会有关生物对环境影响的科学知识,在知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帮助学生平时注意增加教室空气湿度,美化学习环境,自觉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植物类型和分布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从测量活动中学会认识植物、种植植物和管理植物。

4. 学习干湿计的测量原理。

(二)能力目标

1.学会使用干湿计测量湿度的方法。

2.学会制作数据记录表。

3.学会测量和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4.学会把测量的数据转换成直方图或曲线图。

5. 在探究活动中,提高了合作、观察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校园植被湿度的测量,学会爱护和珍惜绿色生命。

2. 通过对有花卉家庭居室湿度的测量,带动家庭环保。

3.通过对有盆花的教师办公室湿度的测量,提出进一步的探究实验选题:盆花花卉的种类和数量对教室湿度的影响。

4. 通过探究测量活动,进一步认识绿色植物与人类生命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探究,并在课上指导其理解不同植被对环境湿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绿色植物会改变环境湿度的科学道理。

2.指导学生将测量的数据转换成直方图或曲线图的制图方法。

EPD的渗透教育

1.随机指导学生理解绿色植物对环境湿度的影响。

2.随机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强化保护环境意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准备干湿计。

2.指导学生做好课前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做好知识预习与问题探究作业;

(2)指导组织学生活动小组,分配不同测量地点;

(2)指导干湿计等仪器的使用;

(4)参考实验报告,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活动数据记录表。

3. 指导学生准备教学课件:校园绿色景观、教师办公室景观和家庭景观图片;不同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图片;干湿计测量原理文字图片。学生小组探究活动汇报目录表。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22 06:51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课前预习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课前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预习新课并思考探究性问题。
认真安排知识预习和探究作业。
二、学生小组深究活动汇报
小组(1)汇报:测量校园裸地、草地和灌木相对湿度的实验报告。
小组(2)汇报:测量有盆花的教师办公室与无盆花的教师办公室相对湿度的实验报告。
小组(3)汇报:测量家庭居室有花卉房间与无花卉房间相对湿度的实验报告。
小组(4)汇报:展示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图片。
小组代表发言(课件辅助)。学生交流学习。
小组代表发言(课件辅助)。学生交流学习。
小组代表发言(课件辅助)。学生交流学习。
小组代表发言(课件辅助)。学生交流学习。
教师强调在探究活动中得出的正确的实验结论。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评价优秀的实验报告。
教师听取发言并提出建议:向全校师生公布教师办公室湿度数据、图表和结论。指导学生对教师提出养花建议。
教师听取发言并提出建议:在墙报或班级手抄报上公布测量结果,并向家庭提出保持居室湿度建议。
教师观看并强调指出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三、学习教材重点与难点
学生听讲、观看并主动思考问题。
教师讲授重点: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教师讲授难点:1.将测量的数据转换成直方图或曲线图的制图方法(课件辅助)。2. 绿色植物能增加环境湿度是因为植物体有蒸腾作用(课件辅助)。3.干湿计的测量原理(课件辅助)。
四、理解进一步探究课题:盆花花卉的种类和数量对教室湿度的影响。
学生A:介绍测量长寿花盆花湿度实施方案。
学生B:介绍测量多种盆花花卉湿度实施方案。
学生C:介绍如何正确给盆花花卉浇水。
教师指导预习探究作业并讲解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附:干湿计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原理
干湿计由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和一个转动转盘(计算尺)组成。温度计A叫做干球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温度计B叫做湿球温度计,它的水银泡上包着棉纱,棉纱的下端浸在水中。由于水的蒸发,温度计B指示的温度总是低于A的。A、B的温度差叫做干湿球温度差。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小,即空气越干燥,湿球温度计B上的水蒸发得越快,B的温度就降得越低,两支温度计的温度差就越大;反之,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即空气越潮湿,湿度计B上的水蒸发得就越慢,A、B的温度差就越小。所以,干湿球温度差的大小跟空气的相对湿度有直接关系。如果把不同温度时相应于不同的干湿球温度差的相对湿度计算出来,绘制成一个转动转盘(计算尺),那么根据干湿计上A、B两支温度计的读数,从转动转盘(计算尺)上很快就可以指示出空气的相对湿度。如,当干球温度(例 34 ℃)红刻线对准湿球温度黑刻线(例 29 ℃)时,小箭头所指示数值即是空气的相对湿度(64%)。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22 06:51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设计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倪一浓



一、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二、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设计这节课,我们是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能利用已有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着环境。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 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22 06:52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向学生展示三幅生物和环境非常和谐的照片。
探究活动:“给生物找个家”──观察生物标本,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结果。班级研讨,明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发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辩证关系。
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和讨论,根据记录表上的要求(课前准备好的),总结并纪录相关生物标本的特征,并做出相应的结论。

各小组选派代表,表述观察和讨论的结果,并观看相关生物的生境照片。

列举生活实例,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倾听,提问。
展示课件。引入课题和探究活动的内容:“给生物找个家”。
布置活动,提出观察和讨论的要求及讨论的题目──根据各组桌上摆放标本的形态特点,小组讨论,猜想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观察、指导。
倾听、补充、总结。
肯定学生的发言,纠正观察和理解错误。
引导学生达到共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当然,生物对环境也是有影响的。
出示教室照片,引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回答提问,总结。

【点评】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的关照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的被泯灭。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的养成的过程,不论教师还是学生新习惯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新课标下的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本节课的主题是围绕着“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开展的分析、讨论,最终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环境的影响。这种讨论探究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分析、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22 06:52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实录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十三中学 姚南燕



[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教师课前先自制“大树—叶—草”活动教具和绘制的长颈鹿。

2.在题板上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3.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让学生预习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湿度的表格,并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的表格在课堂上利用。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的知识。根据本节内容,可采用学生游戏表演,分组探究、讨论和抢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运用一些教具,让学生动脑、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尝试搜集和处理数据等多种方法。

2.能力培养。

(1)学会使用干湿温度计,学会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2)初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教育。

(1)使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展示图片1)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全班同学注意听录音故事。(教师展示“大树—叶—草”活动教具。布置场境:选一高一矮两个学生做临时“演员”,“演员”一边听录音故事,一边即兴表演)

表演过程:(放录音,同时展示图2)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地上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升到46 ℃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 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二、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3 06:53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实录



贵阳市二十三中学 姚南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课前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和绘制的长颈鹿


2.在题板上写出4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3.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学生课前准备: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寻问家长等,得出答案。


(2)让学生预习书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湿度的表格,并交给老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的表格在课堂上利用。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的知识。根据本节内容,可采用学生游戏表演、分组探究、讨论和抢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运用一些教具,让学主动脑、动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


2.能力培养


(1)学会使用干湿温度计,并学会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2)初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情感教育


(1)使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讲述: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这个计划中去。


提问: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讲授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讲述: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老师随机抽取4个小组,4个小组派一位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提问:四组同学,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学生假设:(第1、2、4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3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讲述: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注:教师要求学生把4个小组数据进行对比,并算出4个组的平均值。)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提问: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测量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灌丛>草地>裸地。)


提问:根据4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早上湿度>晚上湿度>中午湿度。)


提问: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提示:第3小组假设与结果不一致。)


提问: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提示:第3小组不太好,因为他们数据中草地湿度>灌丛湿度,这与四组的平均值不符。)


讲述:请第3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学生分析:(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注:老师注意给予帮助。)


讲述:请同学们看书第20页,请回答第1、3、4题。


(提示:l题:因为从四个小组测量结果来看,茂密的灌丛中植物多,蒸发的水分多,故湿度大;裸地没植物,湿度小,所以,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3题:不能放在水洼边测量,因为水洼蒸发的水蒸气会影响测量结果。也不能放在地上测量,这样测量的数据就不准确。)


(4题:算出平均值,使测量的结果更趋于合理化,更代表共性。)


讲述:请看第5题,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各自选择一种好的处理数据方法。给同学3分钟的时间。


学生活动过程:(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提示,拿出纸笔,有的在计算,有的在画图,大家非常认真。)


讲述:我请两位同学,把你们小组的测量草地(早、中、晚)湿度的数据平均值写在黑板上并绘成曲线图。


学生丙分析:从图上可看出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最低,到晚上有所回升。


提问:还有哪些同学采用了其他的数据处理方法?


学生丁:我把第1组三处早、中、晚的曲线画在同一坐标上,还可看出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学生展示绘图)


鼓励:非常好。


提问:通过同学们的探究,大家知道了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也说明生物对周围环境有影响,同学们还能举出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提示1:蚯蚓可以给土壤松土,同时还能增加肥力。)


(提示2: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


(提示3:屎克螂能吃牛粪,促使牧场中草的生长。)


讲述: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讲述:请看书第22页的技能训练。


观察猫和兔双眼在头邪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请提出问题。


(提示1:为什么兔的双眼长在头部两侧,而猫的双眼长在头的正面?)


(提示2:兔眼与猫眼在头的位置不同,这与御敌和捕食有关吗?)


结束语: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非常积极和主动,我相信同学们学会了测量空气湿度的方法,同时,知道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具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处理数理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把生物知识学得更好。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3 06:53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设计



齐齐哈尔市第四十二中学 石彩云



【课程资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节课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课时,现从第2课时的内容进行分析。教材包括“测量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本节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如我市的气候特征、学校周围环境、市一中校园植被的调查等都是本节课应开发的课程资源。以此在深入研究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确立了三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量、分析、归纳了解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2)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认同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

(3)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产品说明书和实际使用,掌握干湿计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和数据统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运用处理数据的不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环境的测量和调查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养成坚韧的品质;

(2)通过调查研究,树立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验合作学习,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合作意识淡薄,但学习热情高。对本节内容了解不够,对于统计数据的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在小学虽有所接触,但运用得少。对于干湿计从没接触过,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学生有室内养花等经验。

【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分课内、课外两部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实施探究:设计测量计划,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分工合作,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坪和灌丛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通过测量、分析、归纳,认同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我市风沙大、气候干燥等问题),完成课内知识重组与能力创新的过程。通过资料收集了解生物对环境还有哪些影响,在实践、探究和合作中完成本节拓展提升的学习。

【课例赏析】

王晓贞站在台前,大屏幕上展示着他们的调查报告。她用精练的语言向同学们汇报,她说:“我组由聪明伶俐的八人组成,分成三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丛的温度和湿度,然后把记录的结果汇总并形成结论。请看,这是我们的实验报告。

测量嫩江公园不同植被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调查人:王晓贞、曾雪、王浩博、孟繁志、容宇、郭丹、张鑫鑫、张旭

时间:2003年9月15日

天气:晴

调查目的:为什么测量裸地、草地、灌丛中的温度和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的湿度和湿度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有影响。

调查表如下。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3 06:54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裸地
裸地一天湿度变化示意图
  草地

草地一天湿度变化示意图
  灌丛

灌丛一天湿度变化示意图
我们的探究结果是:裸地一天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最明显,中午湿度最小;草地、灌丛的湿度较大,灌丛的湿度大于草地的湿度;草地、灌丛中午湿度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于草地温度,也高于灌丛温度。
我们的探究结论是:植物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大家对她的汇报报以热烈的掌声。她谦虚地说:“同学们对我们的探究有何问题,请批评指正。”思维敏捷的孟月说:“你们调查的是植物对空气的影响,为什么还要测量裸地温度和湿度?”她说:“这是为与草地和灌丛做对比。”于是我趁势指出科学研究应有对照实验,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验前应确定变量而且保证变量只有一个。你们组是如何保证变量只有一个的呢?”“出发前我们共同对表,定好测量时间、间隔时间和次数。”“不同的组所测的数据不太一样,那么以谁为准呢?”孙子豪问。这时我没有说话,而是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们。活泼的张明朗说:“每一个组的数据都可能有误差,应该计算小组的平均值,这样误差会小些。”他的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可。我相机引导:“那么全班的测量结果呢?”于是各小组纷纷汇报数据,并很快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值,得出结论。“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处理数据是科学工作者必须应有的科学态度。处理的方法很多,同学们用了图表、折线图、条形图等进行处理,老师要祝贺你们又掌握了一项本领。”“老师!为什么草地、灌丛中午的湿度大于早、晚的?”“哪位同学能解答”。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论点。于天乐说:“是因为植物会吐水”。“因为植物会吸收光”,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于是一场讨论又开始了。经过我的引领,最后形成结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由叶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气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气湿度大。
我接着说:“同学们,于天慧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同学,让我们来听一听她们小组的论点。”于天慧来到讲台前,她说:“我们测量的结果与前几个组大体相同,但是在我们测量探究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请同学们帮我们分析一下原因。上周六我组来到学校集合,准备到市一中校园测量,我们刚出教学楼,一阵大风刮来,灰尘四起,夹杂着纸屑。顿时校园内一片灰暗,空气干燥。我们赶紧捂着嘴跑到了校对面的市一中,可却是另一种景象:那里几乎没有风,而且空气让人觉得很舒服。当我们回望自己的校园时,校门前风沙卷着废纸、废塑料袋肆虐,我们往返两次对比了两处的场景。我校与市一中只一条路相隔,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谁能帮我们分析一下?”大家跃跃欲试,有的甚至站起来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于天慧能叫到他。我没有阻止。这时荣宇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就说:“那是因为我校校园内没有植物,而一中校园内四周都是植物。”于天慧高兴地说:“你说对了。那么如何解决呢?”孟繁志说:“多植树,种花草。”“你的建议很好。”“所以我组除测量干湿度,又因以上原因多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我校与一中的植被差异。通过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植被除了能增加空气湿度,还可防风,绿化环境。为此我们设计了未来的校园。”于是他们把未来校园模型抬到台前,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未来的校园。
第六组的代表梁雪来到台前说:“我同意以上各小组的观点。我组的测量数据就可以证明。我们的题目是测量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与植物的关系。我们分别测量了不同居室的温度和湿度,结果如下表。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植物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我建议居室内应放些植物。”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3 06:54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张强突然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据我所知居室内放花不好,与人争夺氧气。”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各抒己见,有的反对,有的赞成。究竟好不好呢?我灵机一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对植物是吸氧还是放氧搞不清楚,我于是适时点拨,最后终于达成共识,白天卧室内可以放植物,因为植物不仅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且还能增加空气湿度;晚间不要放植物,因为植物晚间只进行呼吸,与人争夺氧气。心灵的交融、智慧的碰撞拉近了师生关系,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我激动地说:“我祝贺你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并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们逐渐成熟了!”“老师!我还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植物除了能影响空气的湿度,还有许多作用。”“那好,你来说一说吧”。“我在少儿百科全书中看到圆柏这种植物能分泌杀菌素,能净化空气。”他的观点又启发了更多人的思维。大家又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和分享,然后归纳出植物能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灰尘、杀灭细菌、阻降噪音等。通过学生亲自测量、质疑、讨论,认同了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我最后通过开放式作业(常听人说:齐市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六个月,你如何认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留下了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案例评析】

1.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本设计课程资源是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以多方面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教者从探究“测量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课程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和知识积累挖掘潜在的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意义构建,形成解决“校园风沙干燥”“室内干燥”等实际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合理化的建议。这节课使他们深深意识到了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在探究第一中学校园植被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时,却发现了刮旋风的校园,这问题促使他们与探究实地进行对比观察、交流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不就是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吗!这定会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见,教师有必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在愉悦的体验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环保意识。

2.科学探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生命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这成为本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案例中石老师引领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而不在意其结论。她关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将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识、获得哪些探究的方法、体验哪些情感、提升哪些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解均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经验与享受中展现出来,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园环境问题、中午草丛和灌丛的湿度等问题的发现、辨析及解决……这些,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和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探究“测量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的方法和策略,而且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探究,这样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了很深的领域。没有学生亲自去嫩江公园、第一中学等地的探究,没有开发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资源,又怎么能拨动情感的琴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感受探究与创造的快乐呢?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3 06:54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港下中学 马亚芬



一、教学策略

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中,教材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提供了四幅图片和有关文字资料。怎样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上完课后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进行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以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一幅图片,以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通过交流,提高了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理解的能力,达到了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的目的。

二、课前准备

1. 分组和分工。

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选出组长。教师课余召集组长,告诉他们应准备的内容。组长回去与组员商量分工,出谋划策如何将分工的内容做好,对于采取哪种形式进行交流不做限制,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教师时刻关注各组进展,适时给予指导。

2. 资料查找。

第一组的主题:骆驼有哪些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可以使它生活在沙漠中?第二组的主题:骆驼刺有哪些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可以使它生活在沙漠中?第三组的主题:海豹有哪些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可以使它生活在寒冷的海域中?第四组的主题:旗形树的树冠为什么会像一面旗帜?

3. 教学资料。

一缸金鱼,小组活动评价表,有关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的课件。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 神秘的礼物。

上课铃声刚响,我故作神秘地把一个盖着白布的长方形水槽放到讲台上:“猜猜看,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东西?”看着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后,我像魔术师一样哗地把布揭开,“哇!好美的金鱼!”学生激动地大叫起来。我又故作慷慨地说:“这缸金鱼送给你们了,今天开始由你们来养,想一想,你们准备怎么来养好它们?”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我来给它换水;老师,我负责喂食;老师,我可以给它测水温……”还有个学生说:“我家有个氧气泵,正好闲着,我想给小金鱼提供氧气。”甚至有个学生说:“放学后我负责关窗,我保证不会让馋嘴的猫把它们偷吃了……”鱼儿把全班的学习热情一下都激发出来了。──由此得出影响金鱼生活的不仅有水、空气、湿度等非生物因素,还有猫、人等生物因素。

下面请大家想一想:金鱼能在水中生存,有哪些因素是与它相合适的?如果不合适,会有什么后果?

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我养过金鱼,假如水中氧气不够,鱼儿就会浮出水面,而且呼吸的频率加快;假如天气冷了,它会藏到水底……”我赞许地点点头:“你观察得真仔细,看来环境发生改变了,鱼儿也会主动地去适应环境。”“老师,我还有补充:鱼儿的结构适合在水中生活,例如,它有各种各样的鳍,能游水;它的鳞片上有黏液,可以减缓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它有鳃,可以在水中呼吸。”这时有学生问她:你怎么知道得那么多?她自豪地说:是从课外书中看到的。这时,我就充分抓住机会对这个学生说,“那你课余向同学介绍介绍介绍你读书的经验”,哪个学生愉快地答应了。我随后引导学生思考:从金鱼的生存情况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在学生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轻点鼠标:“结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 精彩纷呈。

轻点鼠标,屏幕上出现了浩瀚的沙漠,其中一行骆驼缓缓前进,并且伴随着声声清脆的驼铃。然后,我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为什么骆驼能在炎热的沙漠中生活?

话音刚落,第一组的一个学生跳了起来,“请让我代表我们第一组模仿骆驼来一段独白。”“好啊,我们又可以一饱眼福了,大家欢迎他来表演。”在大家的掌声中,只见“表演家”戴起了骆驼面具,找来了一件他奶奶的驼色毛衣穿在身上,毛衣里不知用什么东西填起了两个高高的驼峰,毛衣的后下摆系了根拆散的麻绳,两只手掌在一张凳子上,手心抓着两个灰色的垫肩,右手还套着两块竹板。大家被他的一身打扮逗得合不拢嘴。随即,他一边打着竹板一边用粗声大气的嗓音说到:“我的名字叫骆驼,沙漠之中是我家,虽然样子不漂亮,但是我能耐饥渴,不信咱就来瞧一瞧。请看我的睫毛长又密,一只眼儿开来一只眼儿闭,鸣沙射人石喷雨,火眼金睛照样把前路看;请看我脚掌的肉垫多宽厚,流沙松软我不下陷,夏防灼热冬防冻;请看我的背部多特别,两个驼峰高又高,装着脂肪等营养,饥饿和营养缺乏时正好派用场。我的优点三天三夜说不完,请下面的同学继续把我来夸!”伴随着一声响亮的竹板声,声音戛然而止,大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随后班长做了如下点评:“表演家”的服装道具选择得较有特色,语言也诙谐有趣,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真该让我们好好学学。

我随后又问:“第一组的同学还有什么可奉献给大家的吗?”“有啊!”善于画画的“小画家”应声而起,她手里举着一幅画,上面画着一头骆驼在喝水,那个水桶好大,数字标着100升,旁边一个一点点大的桶上标着:尿液一升。“小画家”用手指着画说道: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当体温升高到46 ℃时才会出汗。骆驼一次能喝100多升水,而每天排出的尿却不到1升,这样它在沙漠中可以很多天不喝水,所以骆驼能在炎热的沙漠中生活。

“不错,很有创意,简单明了,很能说明问题”,我对该学生赞许道。还有补充吗?第一组的学生齐声回答:“我们还有。”随着站出几个人,每人手里举着一幅植物的图片。有着动听声音的“播音员”解释道:这是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有棱棱草、狼毒、芦苇、骆驼刺,虽然它们的样子很丑陋,但骆驼却可以把它们作为充饥的食粮。所以,骆驼比其他动物更适应沙漠生活。

这时我问:“你们出示的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组长自信地站起来说道“我们所查找的资料都证明:骆驼无论形态结构还是生活方式都是和沙漠环境相适应的。”转而我问全班:“你们同意第一组的结论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同意”。

随即我又打出一幅投影:荒漠中点点坚韧的骆驼刺,并且伴随着有点凄凉的箫声,还故意学着苍凉的声音:“骆驼刺──沙漠中的苦行僧,它是凭什么来征服这片荒凉的沙漠的呢?”稍后,第二组的一副小老师模样的女学生拿出她们画的一株大大的骆驼刺图,粘到了黑板上,然后用小棒指着骆驼刺不紧不慢地说道:沙漠地区的年降雨量极少,但有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无一例外有着发达的根系,它的地下部分很长很长,可以达到十几米。用来汲取地下水,以得到生活所需的水分,保障自身的生存。请大家观察它的叶,这种小小的针叶状,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因此骆驼刺能在霜寒苦旱中悄悄地生存。谢谢大家!

“怎么样?比我更像老师吧?刚才的讲解使我们知道了骆驼刺为什么能生活在贫瘠的荒漠上。”随即我又打出第三幅投影:一群海豹,有的在水下游泳,有的在冰面玩耍,下面附着一行字“海豹为什么能生活在寒冷的海域”。这时,第三组为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锻炼,出人意料地派了一位不太爱说话的同学发言。在教师的眼光鼓励下,那个学生迟疑地拿着一张投影片,慢吞吞地走到投影机旁。我为了给他壮胆,鼓动道:“我们欢迎他给大家做讲解!”学生也领会了教师的意思,热烈地鼓起掌来。看着大家这么信任他,那个学生腰板挺了挺,虽然声音还有点颤抖,但还是比较清晰地说道:“我们组收集的资料显示,海豹最重要的是它的皮下脂肪很厚,请大家看它的横切面图,皮下脂肪可以达到60毫升厚,将近猪的脂肪厚度的6倍,就好像穿了一件加厚的皮棉袄,可以为它抵抗寒冷的冬天。所以海豹能生活在寒冷的海域。”

“第三组的分析大家有何异议?”大家都摇摇头,从他们脸上的表情也可以看出,他们都明白了。

这时我就打出第四个问题:旗形树的树冠为何像一面旗帜?(问题下面是一棵苍劲的旗形树,音箱里还发出呼呼的风声。)

第四组的学生马上行动起来,搬出了一台电扇,一盆小盆景,放到了讲台上。全班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来,脸上带着疑惑的表情,他们要干什么?

一个学生把电扇通上电,站到了讲台前:“大家看看,这是山坡上长的一棵树,它的树冠是完整的。”说完,按下电扇按钮,伴随着呼呼的风声,他提了提嗓门,继续道:“大风经常朝一个方向吹,迎风的一侧,由于水分的过度蒸发,加上受到风力的破坏,导致迎风面的枝条折断,背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话音未落,只见有些迎风的枝叶被折断。)为了适应环境,保证最低的能量消耗,植物久而久之成了旗形,我们从中了解到,旗形树是对于风的适应。”

3. 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又让学生分析,从以上四种生物你们发现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响亮回答“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我惊奇于学生的想象力,一个个枯燥的问题被他们生动有趣地解释了,这就是学生主动学习带来的效果。

随后我又说:各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中表现出的适应性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生物发生了各种变异,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了,因此形成了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能否举一些例子来说明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

学生讨论后纷纷回答:一些毛虫的毒刺使许多食虫鸟望而生畏;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虫媒花的颜色一般较鲜艳,气味芳芳,适于昆虫传粉;鱼的身体呈流线型……“你们还真是见多识广。从大家所举的例子可以发现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那么,生物在适应环境的生活过程中,会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呢?大家可以结合这缸中的金鱼在生活的过程中对它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来思考。”学生轻松地回答:由于鱼的呼吸,会使水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鱼的排泄物会使水混浊……总之,鱼儿会使它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从而说明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会影响环境。

爱思考的数学科代表接口就问:那么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呢?我首先肯定了他勇于提问的精神,接着又把问题还给了学生:“请同学们回去预习‘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有关‘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下节课再讨论。”

下面的时间请各组组长主持填写小组活动评价表,下课后科代表收起。”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3 06:54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附 活动评价表(资料分析)

组号:    组长:    姓名:    学号:       月   日



注:评价用☆☆☆、☆☆、☆表示。得30颗星以上的为优秀;得25至30颗星的为良好;25颗星以下的为一般。综合表现由教师参考自评和互评以及结合老师的观察填写。评价表作为期末总评的参考。

最后用投票形式产生最出色的组。根据学生的意见,我很快统计出了结果:第一组得票最多。第一组的学生兴奋地大叫:“耶!”我大声地说道“是他们集体的荣誉,其他组下次有没有信心得第一?”学生响亮地回答“有!”“只要有这种精神在,还怕学不好吗?”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4 07:09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个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生物。

    学  生:记录近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课时安排    2课时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4 07:10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②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环保教育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4 07:10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实录







学    校:黑龙江省大庆市五十五中学

主讲教师:袁玉芬

授课班级:初一(2)班

人    数:70人

授课时间:2001年9月13日

课前准备:教师:水族箱、课件;学生: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教学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师:(展示水族箱),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水族箱,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生:水族箱中有小鱼、水草、假山、水,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
师:非常正确。就像这个水族箱一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生:(讨论)校园生态系统,花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很好。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生态系统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讨论)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和周围
的环境构成的。
师:很好,除此之外,生态系统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以及真菌。下面,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书中23页)。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分别扮演一下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这几个角色,注意,要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扮演成动物的同学说:我们动物家族庞大,我们的食物可丰富了,有数不尽的青草,有吃不完的肉,你们看,我们的生活多么的自由自在;扮演成植物的同学说:全世界有数不尽的植物,我们的形态各异,我们的颜色也数不胜数,别看我们有时候很不起眼,可是我们的作用却极其重要,没有我们,地球上就没有充足的氧气,人们也闻不到那花儿的芳香。虽然有时候动物们要把我们吃掉,可是不要紧,我们的根深扎在地下,过后还会长出绿绿的青草的。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我们,那些靠吃植物生长的动物不早就饿死了;扮演成细菌和真菌的同学说:虽然我们小到人们用肉眼看不清,但是我们在自然界的作用可不小哟,自然界中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比如:动物的尸体,腐烂的植物,如果没有我们,它们将永远不会消失,只有我们慢慢地分解它们,才会使它们变成营养丰富的养料,为植物提供营养,使它们健康地生长;扮演成环境的同学说:尽管细菌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我们,动物能够呼吸到新鲜的氧气吗?植物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吗?所以,只有在我们的怀抱中,动物、植物和细菌才能共同生活。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师:大家都表演得非常好。通过大家所说的,我们了解到,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另外,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大家做书中27页的练习1。
生:(做练习)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草被兔吃,兔被狐吃,狐被狼吃,等等。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讨论)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用箭头连接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狼,这就叫做一条食物链。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书中25页这幅图。
生:(连图)
师: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老师,这么多条食物链在一起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师:这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近日所吃的食物名称都写下来,然后写出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写出它们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你们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
生:(做练习)我们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师:非常正确。人类是食物网中的最高阶层,应当属于消费者。
师: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如农田里大量捕蛇,可导致鼠的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人们大量捕捉青蛙,导致害虫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通过这些事例,同学们发现什么道理了呢?
生:(讨论)我们人类应当保护食物链中的有益动植物,适当控制有害动植物,否
则就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师:非常正确。人类应当保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否则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我们的地球也会失去平衡。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师:在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同学们,你们想想,兔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
生:(讨论)不会,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由于食物缺乏,兔的数量减少,草因兔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师: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师: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
师:非常好!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到底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呢?
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五、环保教育
师: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书中26页的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什么问
题了吗?
生:(分析、讨论)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师:很好。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工厂排放的废水,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珍惜环境吧!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4 07:10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十六中学 关 茜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活动中,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场以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绿色的世界,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只正穿梭于森林中的小鸟,以此展开无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这时一张蜘蛛网挡住了去路——你是否想过,在这一望无尽的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就像这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生命之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抒情地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诗情画意中导入新课。

    二、自学提出问题

    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自学本节内容,提出1~2个问题,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学之间自行解答。对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三、实施探究

    1.首先观察描述。通过CAI课件,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逼真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然后进行环节过渡:这些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组成呢?

    2.观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1)通过CAI课件,供学生观察,教师层层设问:①看到了什么?②想到了什么?③昆虫、树、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④腐烂的树桩会消失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进一步探究埋下伏笔。由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归纳出其组成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师进一步设问: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出现什么局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观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教师设问:①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②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③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并举出身边的实例。

    (3)小组合作连食物链。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图,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生物图片用箭头连出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①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连到最后。②箭头指向取食者。③时间1分钟。各小组交流展示合作的结果,小组之间先进行互评,教师再进行鼓励性评价。

    (4)展示上述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①有多少条食物链?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吗?②如果蛇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有变化吗?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关系,以引出食物网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在这张生命大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

    (5)进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食物链:草→兔→猫头鹰为例,4人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出示这三种生物的图片道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结果,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师生一起归纳出:生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展开讨论。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环境破坏的典型事例和有关图片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意识。

    4.情感教育。有人说:“破坏环境是眨眼之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栽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有这样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一种珍稀的鹿种,就把它的天敌统统杀掉了,实际情况如何呢(教师出示两种选择)?4人小组展开讨论,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维。在此基础上明确: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界应和谐发展。

    5.环节过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就到这,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所学的内容,请打开课本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小结为主,让他们提纲挚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又为下节课所学埋下伏笔。

    五、达标自测

    1.学生用鼠标连出食物链,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类型的填空和判断题,激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课后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围的生态环境,写出调查报告。本学期末,在班级内评出“最佳环保小卫士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5 07:12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与人类关系 教学设计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韩星



    我们在初一生物学课中有关生态系统的最后一节课,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特殊的改革,针对生态环境教育的特殊性,引入了在国际环境教育界广泛被使用的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提供让学生搜集资料、集体讨论的空间,给他们根据自己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让学习变成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性的过程,把解决问题放在本课的重要地位。

    生态系统是新课标中“生物与环境”这个主题内容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之一,如何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的内容,并与其他主题衔接好,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认真考虑的关键点。本节课是作为生态系统这个章节的一个具总结性质而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果仅仅限于课本的内容,会使学生感到这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和单调,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实际上,生态环境问题又是一个具有根本性重要意义的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民族乃至于全人类未来的发展,而且也与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念和行为相关。因此,这节本来抽象的总结性课的教学中,其实有着极大的空间可供教师利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使他们在课堂的参与中,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教育,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而且这种知识将最大限度地融人到他们的心灵中,并使他们通过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期望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自觉地遵循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

    有了这种总体的设想之后,本节课设计的总体思路是:除了常规的知识讲授之外,突出学生的参与,注重他们参与的效果,理论联系现实,从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在设计这堂课时安排了3个环节,第1个环节是将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点进行复习,因为这是学生活动的根据。第2个环节,也就是学生的活动。本活动是基于一道练习题:“山羊绒又细又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根据这道题的内容安排一个戏剧表演,取名为“牧民大会”,设计的剧情是这样的:

    近些年来,因为羊绒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量极好,厂家需要扩大产品的生产量,故原材料——羊绒的收购量也越来越大。故事发生在某草原,几年来羊绒厂的收购员来此地大量地收购山羊绒,收购价格也越来越高,牧民靠山羊绒的收入逐年增多,成为牧民生活一项重要的收入,为了多卖羊绒,养羊的数量越来越多。可另一方面,由于山羊数量的增多,草场中的草量就显得不够了,山羊就啃草根,牧场一年不如一年。面对这种矛盾,怎么办?牧民中有两种意见,为此乡领导特地召开一次牧民大会……

    教师在这个活动中不宜多做提示,仅把主要人物及其观点交待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下进行如下准备:1)根据情节自行选择演出角色;2)根据自己的角色通过上网、报纸、书籍、互相商讨等方式进行准备;3)相同角色的扮演者可以相互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增加自己所持观点的材料内容。然后表演给其他同学看,通过不同角色的观点阐述、辨论、其他同学的补充、修正,达成一个共识。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教师除了给定上述的剧情概要和角色之外,并无现成的剧本让学生表演,而学生则要通过自己的准备,在基本上是即兴的对话中,表达自己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通过学生的表演,加深他们对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重要性、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的认识。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进一步理解抽象的概念,我们在本课中还设计了第3个环节:即利用在我国非常有名的某草原因为过度养羊而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实例,通过数字和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破坏的后果有了更具体直观的印象。

    这堂课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学生积极参与,搜集的资料非常丰富。下面是学生表演的现场实录:

    首先是“厂代表”富有“煽动性的演讲,说明养山羊,卖羊绒是一种对国家、对自己都有益的好事:

    “大家好好想一想,在我们厂还没有收购羊毛之前,大伙可以说生活过得并不富裕,只有单一的靠卖一些羊肉来养家糊口。现在全好了,我们来收购羊毛,价格一次次上涨,各家现在算是过上了小康生活。你们和城里人一样啊。我们厂上千职工也有了好日子,就连给国家的税收都增多了。可是竟然有人反对我们的计划和发展目标啊,这不是想把大伙的好日好给毁了吗?你们还想不想过小康生活了,你们还想不想开上汽车盖上楼房了。”

    “大家都知道现在是商品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利益是第一位,山羊不仅比绵养好养易活,且经济价值比绵羊高好几十倍,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养山羊还可以增加国家收入,优质的羊毛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大受欢迎的。这样一来国家发了,牧民发了,当然,大家自然也发了!养山羊的好处不计其数,大家还犹豫什么呢?继续干你们的老本行,继续养山羊吧!”

    接下来是主张多养山羊的牧民的发言,谈了自从多养山羊后自家的变化。牧民甲:“我同意厂代表的话,想当年我们多穷啊,除了一个木柜之外,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自从养山羊以后,我家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不仅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还有了一定的精神上的享受。这些都是养山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却变成了现实,可以说养山羊改变了我的一生,改变了牧区的生活面貌,让大家享受到了天伦之乐,如果现在不养山羊,我们靠什么糊口呢?所以只有继续养山羊才是唯一的出路,多卖羊毛我们才能多挣钱。”

    厂代表还富有煽动性附和:“没错。”

    不主张养山羊的牧民则根据家乡的变化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牧民乙:“是,我们卖羊毛是挣了很多的钱,大家也纷纷多养山羊,但你们大家看看我们的牧场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从前我们家的附近就有很美的草场,可现在呢,就是走的很远,羊群也吃不到好的草。草变少了,树林变稀了,就连从前不见的风沙也来了,难道我们的好日子就是靠这样的结局换来的吗?厂代表的话虽然有几分道理,但如果继续养山羊,恐怕我们自身生存环境就难保了!”他拿出一个自制的沙盘:“看看这几年我们草原的变化吧!离我们较近的草场,已是一片桔黄,更可怕的是,在牧区中心地带,还流淌着那条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河,我们世世代代可都以它为生的呀,可草场的进一步沙化,很可能导致这条河断流甚至彻底干枯。可是这一切在几年前是不可能发生的,这难道不是养山羊带来的灾难吗?所以我建议,乡长,你就下一条命令,谁也不准再养山羊了!”

    主张养山羊的牧民对此话进行反驳。

    牧民甲:“草原沙漠化那是老天爷的事,和我们卖羊毛有什么关联?毫无关系嘛!”

    生态学家开始阐述观点:“谁说和我们大家没有关联,沙漠正向我们人类的居住地一步步逼近。本来天然草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垦,超载放牧,过多的羊群对草场的过度啃食,再加上轻管理低投入,这种掠夺式的牧业生产,严重地破坏了草原的植被,使其难以恢复,中国9%的可用天然草场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达到1.35亿hm2,平均草的产量下降了30%~50%。”

    厂代表着急了:“等一等,我不同意生态学家的见解,大家想一想,山羊好养,不仅吃草还吃树皮呢,连草根都吃,多养山羊就多挣钱,那可是大把的钞票,更何况等你们有了钱还可以种草呀。这样吧,如果你们继续多养山羊,我们可以把羊毛的进价再提高10元,怎么样?”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5 07:12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生态学家:“我想今年春季的那次强力沙尘暴,一定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沙尘暴就是由于土地的沙化而造成的。然而导致土地沙化的罪魁祸首就是山羊!山羊吃草时通常连根拔起,羊嘴紧贴着地面,哪怕是那些不足一厘米长的草叶,它们也不放过。所以对草场的破坏力比绵羊高20倍。想想看,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没有了,要那么多身外之物还有什么用?看看牧区的地势,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而这里恰恰是块盆地,如果沙尘暴发生,沙土无遮无掩,直接向村庄袭来,或是水土流失,洪水淹没村庄,到那时,钱还重要吗?为了不让更多的草场沦为沙漠,为了让我们的牧区在未来不成为又一个楼兰,为了让子孙后代还有生栖之地,我们的牧区应当而且必须改变方式。拿出足够的精力来控制山羊的数量,只有这样,我们的牧区才会更美好!”

    牧民谈出矛盾的心理。牧民甲:“听了您的讲解,我的确明白了养山羊的危害,但是我们养了一辈子山羊,现在不养了,靠什么活呢?”

    生态学家:“我只说控制数量,改变方式,并没有说不养山羊呀。若能既养山羊又保护草原岂不是一举两得嘛。”

    众人:“那该怎么办呢?”

    生态学家:“你们可以通过种草养畜,实施模式化养殖方法,这样一来,虽然成本高了些,但山羊就可以吃种的草而不破坏天然草,大面积天然草场可得以修复。这样虽然收入比以前少了些,环境却丝毫不被破坏,我们就可以永远生活在这里,所以你们将永远拥有草场,我愿意提供一套环保的生产方案。如果厂家既看到眼前的利益,又想到长远的效益,那么,把利润的一部分拿出来,来研究羊与草原的合理关系,做到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山羊养殖应从山羊绒改良入手,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单只山羊的产绒量。牧民既能生产致富,又能保护自己的家园,使牧民、集体和国家的利益都得到了照顾,这可是一举三得啊,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呢?”

    厂代表也表明自己的态度:“经过认真的考虑,同意生态学家的建议,我也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我认为山羊还是要养,但要科学地养,现在我宣布,聘请生态学家做我们的顾问,同时本厂将捐献出一笔资金给研究中心让他们研究出更好的山羊品种,为百姓造福。”

    通过各个角色的观点阐述、辩论、生态学家所讲述的科学知识的渗透,最后达到共识,这种富有创造性、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结局是编造不出来的。

    山羊和羊绒是学生熟悉的,但这种日常生活用品与距离生活遥远的草原的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单凭书面上内容是不够的,通过戏剧将这两者联系起来,从熟悉的山羊和羊绒作为切人点,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扮演有关角色,把科学知识与STS、生活方式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另外角色扮演还会得到以下收获:可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信心,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和矛盾,具体到本课内容。最核心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对他们的影响是积极的。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5 07:13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实录



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附中 邱志萍



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让学生学会通过调查、收集和整理各类生态系统的资料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通过分析课本中的资料,能选取多方面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能力目标

通过收集、整理各类生态系统的资料和调查当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发展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组织课堂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编者意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重在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而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日常虽然对各个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联系有初步的认识,但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理性和深度上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生物圈就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葫芦岛市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调查身边生态系统的状况,了解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分成7组,每组收集、整理一类生态系统的相关资料,组内分析、归纳其特点,以口头作文的形式进行表述,以备课堂交流。

(2)课前一周教师收集各类生态系统景观的图片或影像资料,配以音乐制成课件,用以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引入。用powerpoint将各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和DDT污染全球的资料制成课件,用以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思路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和能力来解决问题。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才能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节课自始至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参与,让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通过分析、交流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课本中的资源,自主进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提高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这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首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再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和现象,以及学生生活中的自我体验,进一步认识各类生态系统的联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往往是全球性的。激发学生对人类生存家园──生物圈的热爱,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憎恶,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首先大屏幕展示一个地球画面,紧接着伴着轻缓的音乐,多媒体播放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画面。让学生在影视和音乐中欣赏美、感受美、陶醉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导入新课。

二、探究整合

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教师引导、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

学生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前用简短、优美的语言介绍、展示课前收集、整理的各类生态系统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大屏幕文字展示各类生态系统的特点。

学生举例说出葫芦岛市所拥有的生态系统的类型。

2.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师引导:各自的生态系统是独立的吗?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后全班进行表述交流。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师课件展示“DDT”事件的图文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后进行交流。认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往往具有全球性,进一步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情感升华

学生列举身边生态系统受破坏的事例和现象,列举自己、家庭或朋友的行为,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重视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

谋士行动:我们为环保出谋划策。

四、课后延伸

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爱护这个共同的家园。请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300~500字的文章,在班级或年级的墙报上展出。

课堂实录

学    校: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

主讲教师:邱志萍

授课班级:初一(2)班

授课时间:2005年9月30

课时:1课时

师:(课件展示一个旋转地球的画面)在广阔的地球表面,地形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别很大,因此,各地的生物种类也不尽相同,使生物圈拥有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下面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录象资料。学生睁大眼睛欣赏着、感受着,一副陶醉的样子)

师:同学们看完了有什么感受?

生:真是太美了,我要是能进去就好了。(师生大笑)

生:大自然很神奇,很美丽,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的大自然而自豪,我们更应该热爱大自然。

生:美是美,可我们的周围很少能看到这种美丽的画面啊!

师:是啊,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而这种美既需要我们去发现,更需要我们去爱护。为了让我们的大自然变的更美丽,这节课就让我们首先一起来了解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谁能根据刚才的观察和已有的知识,说说生物圈都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

生: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师:很有概括能力,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前我在网上查找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时,查到生态系统的类型,我就仔细读了一遍,记下来了。

师:你很细心,很善于积累知识。同学们平时也要多留心身边的、生活中的知识,增强兴趣爱好,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再细点划分,谁能说出更多的生态系统类型?

生1:我知道,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生2:还有城市生态系统。

生3:还有沙漠生态系统、农村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

生4:不对,池塘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都属于淡水生态系统。

生3:但它们也可以称作一类生态系统。

师:(笑)你们说的都对。根据不同的依据,划分的生态系统类型也不同。划分得越细,生态系统的类型越多,小到一块草,大到整个地球都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课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成了森林、草原、海洋、淡水、湿地、农田、城市七个小组,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整理了各自生态系统的相关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们收集、整理的相关信息用简短、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大家。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评价一下。

森林组

我们是被称作“绿色水库”的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大多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广阔,生物物种丰富。看(边讲边展示收集的图片),我们这里不仅有郁郁葱葱的森林,而且地球上90%以上的陆生植物和绝大多数动物都生存在森林中。我们具有调节生物圈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作用,所以大家要多多爱护我们森林生态系统。

师:其他组同学觉得森林组的表现怎么样啊?

生1:我觉得讲的挺好,能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生2:我觉得他们收集的图片太小,用实物投影又失去了森林的本色,如果从网上下载直接放映效果会更好。

师:你的建议不错,相信森林小组下次会表现的更好。

农田组

本老汉辛辛苦苦建立起这么一块农田生态系统(出示一农田图片)。咱喜欢点啥就种点啥,刨个坑,埋点土,种下5元长10元,哈哈,不可能,还得实实在在多种点农作物,种不出钱来,咱可以利用勤劳和科学靠农田多种粮食、多产粮食来赚钱,你要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农田呀就被杂草取代了。(同学们被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逗笑了)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农田小组表现怎么样?

生:太逗了,既幽默风趣,又能说明问题。

草原小组:(爱唱爱跳的王艺璇不甘示落地唱着歌声走上讲台)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你们知道我这歌里唱的是什么地方吗?

生:(齐声回答)草原。

王艺璇:对,唱的正是我们草原生态系统。我们这里虽然没有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也没有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多,但是,(出示在网上下载的视频)我们这里翠绿的草地一望无际,马儿在欢快地奔跑,羊儿在无忧无虑地吃草,善于挖洞的小动物在窜来窜去,碧蓝的天空给人以宽阔的感觉,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同学们,我们欢迎你们来做客!

候林:(望着大屏幕,一副陶醉、向往的神态)太美了,有机会我一定去看看大草原。(众大笑)

师:你讲的太美了,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走进了美丽的大草原。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5 07:13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海洋组

我们海洋生态系统也很美。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而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蓝色海洋”。我们堪称生物圈中的佼佼者,地球表面积的71%都是我们海洋。草原给你宽阔的感觉,如果你站在海边,远远望去,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水天相接,心胸不仅开阔起来,一切烦恼皆随风飘散。我们这里既美丽又神奇,动物种类繁多,有凶猛的鲨鱼,有五颜六色的热带鱼类,有千奇百怪的虾、蟹、软体动物等,更有多种多样的浮游生物和种类繁多、五彩缤纷的植物。我们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等着人们来开采。你们不向往这美丽和神奇吗?

师:你们小组收集的资料很丰富,也很精彩。

城市组

我们城市生态系统没有自然生态系统中草原的美丽和海洋的神奇,但我们是多数同学们的居住家园,我们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人是我们的核心,其他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所以,我们的美主要取决于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把我们城市和祖国建造的更美丽。(大家情不自禁地为城市小组鼓掌喝彩)

淡水组

我们淡水生态系统是个大家庭,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和水库生态系统等类型,各个生态系统具有各自的特点。我主要以我们大家庭中,你们熟悉的河流生态系统为例,介绍一下我们淡水生态系统。在清澈的、缓缓流淌的小河流中,生活着许多藻类和浮游的淡水植物,一些小昆虫和体型较小的鱼类在尽情嬉戏,偶尔你还会发现虾、蟹、贝类等动物。另有一番美丽在其中。

师:真希望地球上的河流系统都象你表述的那样美丽。还有最后一个小组没有发言,请抓紧时间。

湿地组

同学们介绍的生态系统,大家日常多少都有所了解,而对于我们湿地生态系统,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词。个别人也可能听说过沼泽,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其实,除了沼泽以外,河流、湖泊、河口以及海岸地带的滩涂等都属于湿地生态系统。我们湿地生态系统是众多植物和以水禽为主的动物的乐园,是世界上最具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蓄洪抗旱、稳固海岸线等作用,因为湿地生态系统还具有净化水源的重要作用,所以,人们称其为“地球的肾”。

师:讲的真精彩,平时你还真有些“真人不漏相”,希望以后能多听到你的发言。同学们精彩的介绍和表演让老师惊喜,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再一起简单概括一下各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大屏幕文字展示各个生态系统的特点)。

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绿色水库之称。

草原生态系统:年降雨量很少,一草本植物为主。

海洋生态系统:以浮游植物为主,动物种类繁多。

淡水生态系统:由淡水水域与淡水植物组成。

湿地生态系统:由沼泽等组成,有净化水源等作用。

农田生态系统:人的作用较大,以农作物为主体。

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动植物稀少。

师:我们了解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葫芦岛市都拥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吗?

生1:有城市生态系统,我们的校园就在城市生态系统内;还有河流生态系统,比如离我校附近的“五里河”。

生2:有海洋生态系统,我们葫芦岛市临于渤海,属于海滨城市。

生3:有农田生态系统,我奶奶家在绥中农村,暑假我去奶奶家玩,看到好多农田生态系统。

生4:还有森林生态系统,葫芦岛的兴城“首山”就是国家级森林保护公园。

生5:有水库生态系统,如北票的“乌金塘”水库,是我们葫芦岛市有名的淡水水源,我们葫芦岛市区所用淡水主要由“乌金塘”水库提供。

师:哇,你们知道真不少,我们的家乡葫芦岛的生态系统类型还挺丰富,为你们自豪,更为我们的家乡自豪。

师:那我们的家乡葫芦岛有沙漠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吗?

生:没有。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那么,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是完全独立的么?你们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各类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组内进行热烈地讨论)

师:(3分钟后)请同学们将你们的讨论结果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1:森林制造的氧气能流通到各个生态系统,被其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利用,比如,冬天北方这儿的树木的树叶都掉光了,可人们却不觉得缺氧,就是因为南方的森林制造的氧气可以流通到北方。

师:说的非常好,通过实例说明空气可以在各个生态系统中环流。

生2:草原为牛、羊等动物提供了食物,而牛、羊又可以被运到其他生态系统,为其他生态系统的动物和人类提供食物。其他生态系统的动物也可能跑到草原。

师:对,食物可以在各个生态系统流通。

生3:大雁南飞,鱼儿洄游,各个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不是一生生活在一个地方。

师:不错,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可以通过自己的运动,或借助其它媒介的帮助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生4:城市生态系统离不开其他生态系统,需要农田生态系统提供食物,需要淡水生态系统提供淡水,需要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新鲜空气等,离开其他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就无法存在,同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人类也可以改造或影响其他生态系统。

师:说的更全面了。通过同学们列举的事例分析,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各个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师:不错。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相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方方面面。生物圈中的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以及各个地域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说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出示课题)。

师:大家在描述各自的生态系统的特点时,都把各自的生态系统尽可能地描述的很美,可大自然真的处处象同学们描述的一样美吗?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个资料(出示DDT事件资料,学生阅读、讨论)

师:分析这个资料,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1:人类使用的一些化学药剂可以污染环境。

生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影响整个生物圈。

生3:物质可以通过各个生态系统在整个生物圈中流动,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师:不错,由这个资料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

生:人类活动。

师: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生物圈的行为呢?

生1:我们学校附近的炼油五厂经常向大气中排放废气,还有葫芦岛市的出租车越来越多,排放的尾气,都可能污染大气,导致温室效应。

生2:葫芦岛化工厂排放的一些废物,导致周围的空气含有一些有毒物质,每次我从化工厂附近经过,都得捂着鼻子走,要不然都无法呼吸。

生3:我家楼下就是早市,塑料袋漫天飞,造成白色污染。还有,有些人不讲公德,随意堆放垃圾。

生4:听我爸说,我家附近的“五里河”过去清澈见底,有好多的鱼虾,可现在由于化工厂、炼油五厂等排放的废水、废物,使五里河受到污染,河里的生物几乎都死光了,河面飘着一层五彩的油彩,大家都把“五里河”叫成“五彩河”了。这是我前两天拍摄的照片,大家看,现在的“五里河”多让人心痛。

(学生发出惋惜和气愤的议论声)

师:看来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就在我们的身边,大家对我们身边的破坏行为很愤慨,那么,想一想,你自己、你的家庭或你的朋友做的许多事情中,有没有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的?(学生不吱声)

师:(笑)怎么,提到自己或朋友就不愿意说了,谁能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

生1:我妈妈日常洗衣服、洗碗用的洗衣粉、洗洁精中含有一些化学物质,随水排放到地下,随地下水的流动,可能到达农田或森林,危害植物,再进一步危害其他生物。

生2:我爸爸经常到我家附近的小河边去洗摩托车,摩托车上的油都洗到河水中,随水流入江河和海洋,也可能被动物喝到体内。

生3:我有时乱扔小食品包装袋,随风到处飞,污染环境。

生4:我平时很喜欢玩电动车,用过的废电池随手丢到外面,电池腐烂后,电池中的重金属会随着雨水渗进土壤中,并随着土壤中的水分移动,进一步污染河流、湖泊和海洋,直至进入多种生物或人的体内。

师:你们知道的这么多,太让老师惊奇了。

师: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身边的人或我们自己竟然做了那么多破坏环境的事情。那么,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面对我们身边这么多的破坏行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课堂再次掀起高潮,群情激奋,各抒己见)

生1:建立环保箱,不乱扔废旧电池。

生2:让妈妈用布兜买菜,不用塑料袋。

生3: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方便饭盒。

生4:参加植树造林活动,节约用水,用洗菜水等冲厕所。

生5:爱护小鸟等小动物,多做宣传,让周围的人也注意环保。

生6:不践踏草坪,不折花草,不乱扔垃圾。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但爱护环境为环保做贡献,不在于言辞而在于行动,同学们以后就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师:生物圈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园,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同学们都想爱护这个共同的家园。这节课课后就请同学们来一次实际行动,请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300-500字的文章,在班级或年级的墙报上展出,或者在自己家所在社区的墙报上展出做宣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比比看,谁的知识掌握的多。

1.把与对应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①森林生态系统    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

②草原生态系统    人的作用突出,且以农作物为主

③淡水生态系统    年降雨量少,以草木植物为主

④湿地生态系统    以浮游植物为主,动物种类繁多

⑤城市生态系统    消费者主要是人类,植物种类、数量少

⑥农田生态系统    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多,蓄洪抗旱能力强

⑦海洋生态系统    包括河流、湖泊、和池塘等

2.下列哪一个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A.海洋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3.沼泽是下列哪一个生态系统的典型

A.淡水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池塘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4.水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所以一般情况下城市都会建立在河流旁边。我们人类如果将各种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到你所在城市的河流中,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哪些影响?

案例评析

学习与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主题,新课程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突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教师应该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创设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有效的视觉刺激,引导学生在收集资料、交流展示、分析讨论、列举事例等活动中,团结协作、资源共享、思维碰撞,在快乐中收获知识。使学生在收集信息、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如交流容量大,时间上还需更好调控,评价上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相对少一些。

邱志萍老师的课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追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课堂总体设计很好有特色:课前学生对资料、图片的收集、整理、归纳及成果展示,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丰富的图片或影像资料,配以音乐制成课件,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情景激发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生活,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学生在民主、平等、合作的气氛完成了学习任务。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评及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指导者。同时也体现了师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点评人: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  郝  莉

案例评析2

在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生物课程体系中,“生物与环境”主题是重要主题之一。本主题的两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观察、调查、资料收集等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两方面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注意:

1.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避免“拔苗助长”。

在“生物与环境”主题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或小组合作进行观察、讨论,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的形式比较多,往往收到的效果也比较好。但应该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设定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充分了解初中学生的阶段适应性,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过高,急于求成效果不好,还会导致学生的负担过重和两极分化。

2.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这一类型的课容易造成课下学生忙着找资料,课上只需要将找到的资料进行简单汇报就可以了。其实,收集资料的能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但不是唯一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资料,学会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给自己的观点做有利的证据,或者开展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上考虑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参与者、倾听者。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探究活动应该适量。探究的确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的方法和途径,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活动设计的太多看起来热闹,学生活动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并没有真正实现探究的真正内涵,所以,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少而精,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5 07:13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贵阳市第七中学 郎洪海  



一、教材分析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几乎是大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缩写,不少内容是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而选取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新教材编写内容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体和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具有小学自然常识的知识作基础,通过前面三节内容学习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来了解环境对生物影响;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多采取观察思考、资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教学方式影响,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因此本节课课前强调学生回去收集和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受到破坏的实例”的资料。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平时上这一节都要留下一点内容,因此我选用特长班来上,尽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保持内容的完整性。由于特长班学生比较自觉,课前布置预习,节省时间。根据特长班学生认知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上课时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通过教师点拔、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同学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拔尖同学也有思考余地。





三、教法设计


1.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课件可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投影图有很强的直观感。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同学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而拔尖同学也有思考的问题,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收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收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让学生在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从而突破难点。  


四、师生活动设计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组成的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内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外因。教学的中心地位是“学”而不是教。因而,整节课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建立在前三节课基础,因而引入时通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得出环境对生物产生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得出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和环境形成统一整体,通过学生阅读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通过学生观察两幅图,思考几个问题,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让学生在寻找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这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体现教学面向全体意识。在这儿老师要注意解释生产者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不同,也可以用训练练习解诀这个难点。


对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用实物投影仪投影P25页的图,要求学生在观察后画好食物链,讨论书上两道题。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对于进一步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我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画的有关自己的食物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生物,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这个过程锻炼学生联系生活能力。


在学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课前学生已经收集很多关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收集分析资料,通过交流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我还准备给学生介绍一些有毒物质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这类事件更有说服力,更能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从而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5 07:13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贵州省贵阳市第七中学 郎洪海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新教材编写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具有小学自然常识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前面三节内容学习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来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资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因此本节课课前强调学生回去搜集和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受到破坏的实例”的资料。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平时上这一节课时我都要留下一点内容,因此我选用特长班来上,尽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根据特长班学生认知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三、教法设计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从而突破难点。

    四、师生活动设计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组成的共同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内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外因。教学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因而,整节课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建立在前三节课基础上,因而引入时通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得出环境对生物产生影响,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得出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和环境形成统一整体,通过学生阅读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通过学生观察两幅图,思考几个问题,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让学生在寻找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体现教学面向全体的宗旨。在这里教师要注意解释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不同,也可以用练习解决这个难点。

    对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第25页的图,要求学生在观察后画好食物链,讨论教材上的两道题。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有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对于进一步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我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画的有关自己的食物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生物,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这个过程锻炼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在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课前学生已经搜集了很多关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搜集分析资料,通过交流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我还准备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这类事件更有说服力,能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5 07:14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刘 辉



一、教学理念

教学中不强求每个学生都学习所有的选学内容,而强调关注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不过分追求讲清、讲透,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于探究的过程、分析资料的过程、语言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处理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除了知识、健康生活的道理,教材还突出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等要求。本节的内涵、外延广泛,资源丰富,虽然初一学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弱、科学基础薄,但平时从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上,比较容易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可以比较轻松地参与到课堂之中。而且,本节教材的内容是对学生热爱“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支撑。

二、教学思路

在前一节课树立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的铺垫下,在预设情景中,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讨论分析活动找到答案,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概念等基础知识。在“观察与思考”环节中,引导学生按照从生产者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的营养物质流动的顺序,逐步确定各条食物链,明确“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有关“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交流中,得出结论“人类过分的干预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最后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最后,争取将环保落在实处,让学生学到能掌握的、自己能说出的、生活中能应用的东西。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得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结论。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如生态系统组成、环保、受到破坏等内容的有关图文资料。

教师:

1.搜集合适的影视资料。片中最好有这样的场景:小溪潺潺,云儿在飘,鸟唱虫鸣,蜜蜂采蜜;小鹿在吃草,附近隐蔽处的豹子在窥视它;雏鸟在鸟巢中焦急地等待父母的归来;枯树上长着蘑菇;林间的阳光照在树叶上,树影婆娑……

2.鱼缸生态系统等直观教具。

3.选择课前音乐,制作好教学课件。

五、课堂案例

课前5分钟进行音乐欣赏,在优美的音乐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进行学习前的心理放松和准备。

(一)感受愉悦情景──美丽的世界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创设一个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情境。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个优美的生物世界由几部分组成?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学生在这美好愉悦的情景中开始学习,也为生态破坏的可怕后果做了反衬。

教师深入各小组中,引导、帮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例如,这个生物世界中,谁制造了有机物供动物使用?谁必须以别的生物为食?谁使落叶、树桩腐烂?还有其他参与者吗?它们各有什么分工?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交流成果时,学生表达不清的地方要尽量让其他学生补充。

(二)考眼力──玩中学

利用教材“观察与思考”设立连线游戏,教师帮助学生确立相应的游戏规则,例如,使用铅笔连线;箭头从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连接食物链;等。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以小组讨论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点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沿着营养物质从生产者到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的流动顺序,逐步连接各条食物链,构成食物网。对“生态平衡破坏后生物受到的影响”这一问题,经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相信学生自己能正确答出:该食物网中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得出结论: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这一结论会为后面学习 “有毒物质的富集”打下基础。

(三)交流探究的结果

预习作业“进一步探究”,自然而然地进行情感渗透,体会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人类在食物网中位于食物链上层,作为食物链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 注:时间不够时,裁减此处,移至下节。)

(四)生态的压力

创设情景: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而草木繁茂。

设问:因为食物充足,兔的数量急剧增加。会无限制地增加吗?草场过度放牧,草场还会保持原状吗?

学生列举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后,相信能答出: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就是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草场过度放牧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壤沙化,那时就很难恢复原状了,因为当生态压力过大时,生态系统就失去了调节能力。这样很自然进入下一个主题的学习。

(五)生命的共鸣──环保在身边

废电池的主要成分是汞、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最终会危害到人。一节废电池会污染很大面积的土地,没有干净的土壤,我们会没有吃的。学生已认识到环保刻不容缓,不爱护环境,必然危及人类自身。

展示环保的事例后,引导学生如何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让环保落在实处。最后,学生总结本节的内容,谈体会:如何保护环境,还大家一个非常干净、空气清新的地球环境。

六、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课堂上多留心学生,多倾听学生的发言,而不是一心只想着教学内容的讲解,更多地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在教学中,可能会应对多种多样的课堂环境,所以应对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的学习,自行合作分析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活动建议:课上以小组讨论交流结果、结论为主,以课下探究成果展示为辅。

拓展建议:情感教育是最有拓展潜力的方面,对环保的重要性,应通过探索其他更有效的或对学生更有说服力的形式来渗透。如书后“马永顺爷爷的事迹”,只要点拨到位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升华。

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达到的基本要求,要注意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应有较大的灵活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方式、对问题的思考等。对某些学生来说,只要基础知识已掌握,只完成好一个教学目标也是很好的成绩,也应得到鼓励。可以基础知识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评价,其他学生活动的评价要简明,容易理解;学生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要注意补充,使学生知道如何才能更好。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8 08:15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和生物圈 复习课课堂实录







学   校:大庆五十五中学
授课教师:李雪莲
授课班级:初一(6)班
班级人数:81人
授课时间:2001年10月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下一起种花并查找有关生物圈的资料。教师准备一些手帕。


教学过程
一、生物的特征
师:我们从太空中遥望我们的星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球体,那么我们的星球与其他星球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
生:地球上有生命……
师:我们的星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环境中,那么在你身边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
生:学生举例子。
师:你判断它们是生物或非生物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生物的特征: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需要营养;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生物能呼吸。
二、生物圈
师:在课下你们都查找了有关生物圈的一些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将查找的资料与同学一起交流分享获得更多的知识。
师:在课下我们一起亲自动手种花,请你把种花的过程给大家讲一讲,并告诉大家
为什么这么做?
生: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讲述种花的过程,并互相传授经验。
师:通过种花,我们亲自感受了生物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而这些条件是由生物圈来提供的,所以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是相互依存的,那么生物与环境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生:生物适应环境同时影响环境。
三、生态系统
师: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一个整体,这就是生态系统,那么你能说出生态系统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师:现在我这有几种生物,你能把他(它)们连成一个食物网吗?
生:学生动手连接食物网。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们分别扮演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人。
生:做游戏。由于人为原因,植物体内积累了少量的毒素(手帕),食草动物争着吃植物,食肉动物争着吃食草动物,人又吃了食肉动物,最后手帕都堆积到人的身上。
师:你能分析一下我们刚才做的游戏吗?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分析讨论得出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毒素越多
四、教师总结
师: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人类可能毫无察觉地做了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但最终受到惩罚的也正是我们人类自己,请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吧!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8 08:16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和生物圈 复习课教学设计



大庆市五十五中学 李雪莲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和各个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②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③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了解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④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与学生一起复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因此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本节课的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要准备一些影碟、照片、题签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方案一:
1.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学生回忆每一节所学过的内容,掌握各节知识点,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

教师帮助学生回忆并帮助学生抓住知识点,将学生总结的知识框架提炼出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一目了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能力
学生回忆做过的调查等探究活动,进一步巩固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了解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教师启发: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除了获得许多知识外,你是否获得了一些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技能呢?

3.情感
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心里的感受说出来,包括对祖国的热爱,对环境的珍视,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教师启发:
这一单元我们先告一段落了,那么学完这一单元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有什么想法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吗?   

方案二:
知识竞赛
学生先把本单元的内容复习一下,掌握各个知识点,然后再对每一部分内容出题,用来难住对手。学生在热烈、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了本单元的内容,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教师帮助学生分成两大组,教师事先制作四个标签:a.认识生物 b.生物圈 c.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d.生态系统
内容:由第一组同学抽签,抽到哪部分,就由第二组同学出题,第一组同学回答。最后是加时赛:教师将遗漏的知识点补充出题,由两组同学抢答,最后根据分数评出获胜队。

方案三:
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学生身处自然、优美的环境中,呼吸着洁净、清新的空气,尽情的放松自己,尽情的感受自然。
学生在自然中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感受生物的勃勃生机;理解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条件;体验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深刻了解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学生亲自去感受大自然,去理解大自然,同时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自然,亲自感受生物与生物圈。



方案四:
1.生物的特征
①学生回忆生物的特征。
②学生看影碟:找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并回答判断依据是什么?
③学生在教室里找出几种生物,并说出它们为什么是生物?
④学生以自身为例,说出自己的哪些方面体现了生物的特征。



  ①教师提问:你怎样区分生
物和非生物。
②教师播放一些影片,如动
物的捕食,幼苗的出土等。
③教师引导:我们时时刻刻
生活在生物和非生物组成
的环境中,那么现在在你身
边有哪些是生物呢?
④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来
掌握生物的特征。

2.生物圈
①学生看地球仪,回忆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及各圈的生物。
②学生看影碟,回忆生物圈的范围。
③学生把课下查找的有关生物圈及范围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加深对生物圈的了解。  
①教师启发:对照你手中的地球仪,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生物圈吗?
②教师播放影碟:陆地上的生物,空中的生物,水中的生物。
③教师:在课下你们都查找了有关生物圈的资料,现在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①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养鱼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复习了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②课外实践:
学生亲自种花,种花的过程中学生会亲自感受生物生存所需的条件,不但复习了知识,又获得了生活经验。
①教师引导:很多同学的家里都养鱼,你能把你养鱼的经验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②教师布置任务:
课下每组同学在校园的花坛内种一种花。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①学生独自总结:生物适应环境同时影响环境。
②学生分析:
动物的保护色有什么作用?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最后总结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①教师:通过光对鼠妇的影响
及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这
两个探究活动,你能总结出生
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吗?
②教师播放一些有保护色的
生物的影碟,教师引导学生分
析,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5.生态系统的组成
每组同学各自设计一个生态系统并讨论如何让这个生态系统长时间维持下去。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


6.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学生动手连接食物链,然后将自己所吃的食物再连接成一个食物网。
②学生分析:先将狼与其他生物连成一个食物网,然后分析狼少了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③游戏:食物链
学生兴致勃勃的玩游戏,之后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下这个游戏,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①教师给出几种动物、植物,让学生独立连接食物链。
②教师假设:
人们都讨厌狼,猎人将狼消灭了,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③教师帮助学生分组,10名同学扮演植物,6名同学扮演食草动物,3名同学扮演食肉动物,1名同学扮演人。由于人为原因,植物体内积累了少量的毒素(手帕),食草动物争着吃植物,食肉动物争着吃食草动物,人又吃了食肉动物,最后手帕都堆积到了人的身上。

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分析并总结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引导:
在草地上分别放养山羊和绵羊,结果会一样吗?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8 08:17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设计

天津市河北区天慈中学 赵 婧
  1.教材分析

  1.1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三个二级主题。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3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4.1 走进新单元  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篇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4.2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提问:通过预习,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知道了多少?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4.3 新课过程
  认识材料和用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之后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教师利用课件,点击即显示各部分名称)
  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三种观察标本:
  (1)写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数字的透明纸;(3)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对光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按照先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入标本→-看到清晰像的顺序(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  学生边看书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强调
  ⑴用低倍物镜(10×或8×,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⑵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⑶镜茼先下降后上升,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标本。
  ⑷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思考并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
  ⑵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⑶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⑷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5.练习反馈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6.教学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8 08:17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设计

大连市第八十七中学 封孝玲
[size=+0]    教学目标
[size=+0]    [size=+0]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size=+0]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size=+0]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size=+0]
    重点和难点
[size=+0]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size=+0]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size=+0]
课前准备
[size=+0]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投影仪;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课前每班培训两名“小先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size=+0]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size=+0]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走进新单元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
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回答是光学显微镜。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兴奋,跃跃欲试。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一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
物像的。

 
 
 
倾听,引起注意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
小先生巡视,帮助。

提出疑问,明确
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加以解释。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看着物镜。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
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播放显微镜的使用录像。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小组竞赛
按座位纵向分成四大组,随机抽查一组,起立操作,另外三组指出问题,评等级。
明确评价标准,限定2分钟内找到物像。

练习
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
么办?

小结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8 08:17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实录


[size=+0]    学    校:大连市第八十七中学
    主讲教师:封孝玲

[size=+0]    授课班级:初一(3)班
    人    数:40人
[size=+0]    授课时间:2001年9月28日   
[size=+0]    教学过程
[size=+0]一、导言:
    创设情景,指导看书单元图、阅读,导入新课。
二、新授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引起注意。
: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了解吗?
: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给予表扬。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是光学显微镜。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现在同学们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来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
: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随机叫学号,指示显微镜不同部分提问,进行抽测。
生:回答问题。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要求学生看书后进行操作观察(建议先观察透明纸标本,并提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出现压碎标本的现象。)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动手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巡视指导,注意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先生也指导。
: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你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一名同学自告奋勇,边说边演示。先升起镜筒,再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用左眼看目镜,转动反光镜,看到亮圈,完成对光。然后把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找到物像,完成观察。
: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是否有补充?
:标本要正对通光孔;应先使镜筒下降,接近标本,后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如果物像不够清楚,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
:补充得非常好,同学们对此是否有疑问?
:间为什么镜筒要先下降,后上升?为什么用左眼看目镜,右眼要同时睁开?
: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防止压碎玻片标本。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
:回答非常好。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要用低倍物镜(也就是10或8物镜,即最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另外要注意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演示给学生看。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另外请同学们注意,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防止将标本压碎。
:加深、记忆。
:鼓励学生继续观察。
:动手规范操作。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小先生巡视,帮助。
:观察后,同学们是否有问题要提出?
:问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我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发动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回答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线穿透的物体,从而理解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棒极了。现在我们换上另一个目镜再进行观察。
:换目镜,进行观察。
: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物像被放大了(或有的是缩小了)
:现在谁来说一下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给予肯定。那么显微镜的使用应包括哪几步呢?
:讨论,回答: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三大步。
:现在我们来一起观看一下显微镜使用的录像。
:认真观看。
:鼓励学生按步骤规范操作。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三、小组竞赛
:现在我们来进行小组竞赛,中间这组站起来,其他三组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是否规范,限定2分钟找到物像。
:一组操作,另三组找错误。
四、练习(投影练习或小结)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目镜10,物镜10
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其中
看到细胞数最多,看到细胞最大。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实验后,显微镜应如何处理?
:收入箱内。看书39页注意事项,然后把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习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畅所欲言。
:给予肯定,并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8 08:18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自主研学

广西博白县文地高中 梁 林
一、我来选
1.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光线较暗,则应使用(  )
A.大光圈、平面镜    B.大光圈、凹面镜
C.小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2.若要使位于视野右上角的图像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  )
A.右上  B.右下  C.左  D.左下
3.若不动显微镜的其他部分,只是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10×转换成45×,视野中的光线将会(  )
A.变亮  B.变暗  C.无变化  D.变化无规律
4.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d”字,用低倍镜观察,在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  )
A.b   B.d    C.q  D.p
5.下列几项中,与显微镜视野亮度强弱的调节无关的结构是 (  )
A.用反光镜的平面或凹面   B.用遮光器上的大光圈或小光圈
C.用高倍物镜或低倍物镜   D.外界的光线是强还是弱
6.拿取装放有镜头的显微镜时,如果只用一只手握住镜臂,将易造成下列哪项的部件滑出、跌落、损坏 (  )
A.目镜  B.物镜  C.标本  D.反光镜
7.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需要从侧面看着物镜并旋转粗准焦螺旋,将镜筒下降。从侧面看着物镜的目的是 (  )
A.使物镜降到能看清物像         B.使物像对准光源
C.防止物镜碰到玻片,造成损伤   D.防止污染镜头
8.使用显微镜对光时,下列哪些结构应在一条直线上(  )
A.目镜、物镜、通光孔、反光镜   B.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
C.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     D.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
二、我能判断
9.显微镜视野中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同的 (  )
1O.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物像的放大倍数 (  )
11.用左眼观察,右眼闭起才能看得清楚 (  )
12.寻找标本时,必须用低倍物镜且转动粗准焦螺旋 (  )
三、我会答
13.我们在实验室里常用的是显微镜,它的主要结构由镜、镜、镜及镜筒、载物台等组成。
14.显微镜上的反光镜有两面,一面是镜,当光线较强时使用;另一面是镜,当光线较弱时使用。
15.下图示意了使用显微镜观察时的操作规范,请在横线上填正确答案。

(1)取镜和安放:一手握住,一手托住,一般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的位置上。
(2)对光:转动,使低倍镜正对,然后将遮光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用眼注视目镜内,眼一定要睁开,便于画图。转动使其对准光源。通过目镜看到一个圆形的亮圈叫。
16.有一台光学显微镜,它的两个目镜分别标有5×、10×,两个物镜分别标有10×、45×,那么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
17.右图示意显微镜的结构,请填出各部分在图中的位置和名称。[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取显微镜时,握镜的部位是[ ] ,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 ]。
(2)转动时,镜筒的升降范围很小的结构是[ ] 。
(3)安装物镜的部件是[  ]。
(4)放置标本的部件是[  ],中央有[ ],两旁各有一个[ ]。
参考答案
一、1.B  2.A  3.B  4.D  5.D  6.A  7.C  8.B
二、9.×  10.√  11.×  12.√
三、13.光学  目  物  反光
14.平面  凹面
15.(1)镜臂  镜座  左(2)转换器  通光孔  左 右  反光镜  视野
16.450×
17.(1)13 镜臂  7 光圈  (2)12 细准焦螺旋 (3)3转换器  (4)5载物台  6通光孔  8压片夹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8 08:18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设计

大连市第十八中学 鞠 彤
教学目标
    [size=+0]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size=+0]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size=+0]    ③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size=+0]

重点和难点
[size=+0]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size=+0]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size=+0]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size=+0]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size=+0]
课前准备
[size=+0]    学生:预习;3H铅笔,绘图纸;各种各样的果冻,彩色糖粒,果脯,小塑料食品袋,线等物品;上课前漱口。
[size=+0]    教师:生理盐水,稀碘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琼脂。
[size=+0]    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挂图,不同种类的人体、动物体细胞挂图或投影片、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若条件许可),提前制作临时装片、摆放示范镜。
   
   
[size=+0]   
[size=+0]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明确学习目标
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温故知新
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激起疑惑: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怎样获得?
解决心中的疑惑  

承前启后,知识导入。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示范取材部位。

材料用具
提出疑问: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
评价
引导、分析

方法步骤
一、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村、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参与
引导
帮助
调查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借鉴老师摆放的示范镜。
发现由于取材、染色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效果。

巡视
提示
参与观察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互评、展示。
讨论
归纳
总结:比较、归纳、描述

指导、提示、评价
出示挂图或媒体演示(投影展示、多媒体播放)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引导、总结

模拟制作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策略①:准备材料、参与制作、协助完成。
策略②:引导设想,使制作简单化,且仍能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9 08:39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实录







    主讲教师:鞠  彤

    学 校:大连市第十八中学

    授课班级:初一(6)班

    人 数:40人

    时 间:2001年10月10日

    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中的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1.制作临时装片的“七字步骤”;(擦、滴、取、展、盖、染、吸)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略)从而过度到本节。
师:上节课就有同学说:“老师,我真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呀,它和植物细胞一样吗?这节课就可以实现愿望了。
生:可是怎么看呢?
师:出示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口腔上皮细胞在什么部位?怎样取得?
师:看着老师准备的用具,想一想?
生:发现牙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口腔侧壁上刮取(师引导、示范)。
师:再来认识一下其他的材料用具,有什么疑问?
生:提问:关于生理盐水?(保持细胞的生理活性)
师:有了前两节课的经验,我们已经轻车熟路了,要想观察细胞,首先应做什么?
生:制作临时装片。
师:利用这些材料用具,借鉴前面所学的方法,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下制片的过程吧。
生:分组讨论、交流。设计方案如下:
1.方法步骤不变:擦→滴→刮→涂→盖→染→吸;
2.直接染色:擦→滴→刮→涂→染→盖→吸;
3.变化染色剂:使用高锰酸钾与碘液有何不同?
4.变化取材部位:刮上颚与刮侧壁结果有何不同?
选择一种方案制片,相邻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以增加对比性。
师: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规范操作。
生:观察。注意根据染色的结果区分细胞的结构,注意细胞数量的多寡、分散状况如何?分析原因。
师生交流实验所得:
1.取材于口腔内侧壁,细胞数量较多,但不易分散;
取材于上颚,细胞数量少,但分散较好,便于个体观察。
2.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的结果较有层次:细胞核呈棕色,细胞质呈紫红色,细胞膜无色,效果不错。
绘图。学生依照自己观察到的细胞,实事求是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注出各部分名称,较好的绘图在全班展示。
师:让我们再来认识人体或动物体一些其他的细胞。媒体演示(投影片或多媒体)。
生:归纳总结人体或动物体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表达交流,取得共识。
师:让我们来动手制作一个“动物细胞”吧!
生:模拟制作,可以在教师帮助下按照书中的方法制作,也可以在不用琼脂的情况下,利用现成的果冻加入一枚彩色糖粒示意细胞核,果冻即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即细胞膜,能够达到效果,比较方便、卫生,不足之处是学生动手的成分要少一些。谨供参考。
小结略(可将连续三节实验课的情况进行总结)。
练习略。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9 08:39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自主研学



广西博白县文地高中 梁 林



一、我来选

1.在使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要将视野调得暗一些,进行以下操作(   )

A.小光圈,平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

C.小光圈,凹面镜  D.大光圈,凹面镜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O×、物镜为1O×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变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  )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3.鉴别一个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应检查它有无 (  )

A.叶绿体  B.液泡  C.线粒体  D.细胞壁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9 08:39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二、我会答

4.用消毒牙签在口腔侧壁上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前,必须用清水将口漱净,其目的是               。

5.右图分别是植物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中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相同的是[ ]     ,[ ]     ,[ ]          。

(2)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左图中的[ ]     ,[ ]     ,[ ]     。

6.某学生在使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操作如下:

(1)用一块洁净的纱布擦去镜头上的脏物;

(2)用消毒牙签在漱净的口腔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然后涂在滴有一滴清水的载玻片上的水滴中;

(3)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并用弹簧夹片压住;

(4)双眼注视物镜,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1~2 cm处停止;

(5)用左眼向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

请指出该生在以上操作中不正确的地方。



参考答案

一、1.A 2.A 3.D

二、4.去除口腔中的杂质

5.(1)l 细胞膜 2细胞核 3 细胞质  (2)1 细胞壁 3叶绿体  5液泡

6.(1)纱布擦镜头(应使用擦镜纸);(2)滴清水(应为生理盐水);(3)未盖盖玻片;(4)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1~2厘米处停止(应接近玻片标本)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9 08:39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size=+0]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size=+0]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size=+0]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size=+0]

重点和难点
[size=+0]    重点
[size=+0]    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size=+0]    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size=+0]    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size=+0]
课前准备[size=+0]:教学课件、演示实验器材
[size=+0]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细胞都有哪些结构?
导入: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通过谈论吃水果时的各种口感,说出水果中含有糖、水、酸性物质等。

仔细观察演示实验,并体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尝试着分析龙胆紫溶液溶于水的原因。
思考,并说出细胞内的物质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交换的。
通过观看课件讨论细胞膜的功能。

请同学们谈论一下吃水果时都有什么口感,推测一下水果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对同学们的回答表示肯定。
说明这些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演示实验:龙胆紫溶液滴入清水中。
结合课件,从分子、原子水平对溶液的扩散现象进行解释。细胞中的糖、水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细胞中除了糖、水以外,还有其他物质。
请同学们思考细胞外的物质 与细胞内的物质是否有交换。
动画展示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对图片进行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
理解加油站和汽车的发动机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叶绿体相当于加油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
尝试着对能量转换器进行理解。
通过练习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

提供给同学们教学图片。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汽油中含有的是化学能,当汽车开动时,化学能就被转化成动能,使汽车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哪一个部件在起作用?
植物体中,叶绿体把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这些化学能被线粒体转化成植物生活所需要的能量。
因此我们把叶绿体、线粒体称为能量转换器。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9 08:40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实录







主讲教师:于晓光

学    校:大连育文学校

授课班级:初一(11)班

人    数:48人

授课时间:2001年10月18日

课前准备:多功能演示设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通过复习提问,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
学习目标。)
师:植物体和动物体都由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二、教学过程
师:我们吃水果时都有什么口感。
生:甜味、酸味等。
师:推测一下水果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生:糖、水、酸性物质。
师:你们知道水果中的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
生:有的摇头,有的知道是由分子构成的。
师:有的同学知道这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分子是怎么回事,我们还不清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演示实验,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
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师:演示实验。同时提醒同学观察现象。
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
师:哪一名同学能对实验现象进行一下描述?
生:争先恐后的进行回答。
师:谁来尝试着对这一现象进行一下解释?
生:可能是由于龙胆紫溶液是由许多小的颗粒构成的,当它进入水中的时候,这些小的颗粒就进入到水里面了,我想这些小的颗粒就是分子吧!
师:回答得非常好,我们把这些“小的颗粒”就称为分子,只不过这些“小的颗粒”非常小,用肉眼看不到,同时它们也可以再分成更小的颗粒,我们把这种更小的颗粒称为原子。
生:结合课件,理解分子、原子。
师:细胞中的糖、水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生:细胞中的其他物质也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吗?
师:是的,你们知道细胞中还有哪些物质吗?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其实,细胞中还有许多物质。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如水、无机盐、氧等,这一类叫无机物;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这一类叫有机物。
生:对有机物、无机物进行理解。
师:大家想一想,细胞中的这些物质是不变的吗?
生:不是,细胞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在成长过程中也要一些物质来满足它们的需要。
师:是的,一方面细胞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些物质,同时,细胞也会有一些废物产生。大家结合现有的知识想一想:细胞的什么结构在控制物质的进出?
生:细胞膜。
师:非常好。谁能试着对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做一个解释?
生:细胞膜可以让成长过程中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还可以把一些废物排出细胞外。
师:非常好,大家结合画面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再做进一步的了解。
生:进一步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大家想一想,这四幅图说明了什么?
生:结合图片进行分析、讨论。
生:汽车的开动需要加油。
生:我们的运动需要补充营养。
生:汽车、动物的运动都需要能量。
师:对,它们的运动都需要能量。而且它们分别把汽油、食物中的化学能转化成动能。大自然中的能量有许多种形式,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烧的蜡烛,化学能就转化成了光能。
师:大家想一想:细胞的运动需不需要能量?
生:需要!
师:细胞需要的能量来自哪里呢?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在植物细胞中有一座大的化工厂,它把太阳光的能量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大家猜这座工厂叫什么?
生:叶绿体。
师:大家想一想细胞需要能量时,是怎么利用这些化学能的?
生:有一种像汽车发动机的结构,能够把化学能转化成动能。
师:对,我们把这种结构叫线粒体。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都有线粒体。同学们看,无论是线粒体还是叶绿体,它们都把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因此我们把它们称为能量转换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细胞的生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细胞中还有许多物质,一类是无机物,如水、无机盐、氧等,一类是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并且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生: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生:细胞的运动需要能量。
生:细胞中有能量转换器,它们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师:其实,细胞的生活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学习!
三、反思
这节课通过课件,突破了难点,而且把抽象的内容转化成易于理解的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不足之处还很多,比如内容的衔接等,以后我会在这一方面加强学习的!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9 08:40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实录







 
主讲教师:武平
学    校:海南智力中心实验学校
教学过程
师:上两节课我们通过用显微镜来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发现植物和动物都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细胞。
师:所以我们说细胞是绝大部分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既然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是在哪进行的?
生:也在细胞中。
师:因此细胞又是生物体“做工作”的地方,所以说细胞又是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吧。(多媒体展示一个教室的教学画面和一个细胞的生活画面)。
师:教学活动在一个个教室中进行的时候,在教学中都需要什么?
生:教室、教师、学生、桌子、椅子、黑板、粉笔……
师:这些都属于物质吗?
生:是。
师:对,只要存在的东西,我们都叫它物质。如果没有这些物质,能进行教学活动吗?
生:不能。
师:那么每个细胞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是不是也需要物质呢?
生:是。
师:细胞中都有哪些物质来进行生命活动呢?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细胞内的物质,你们猜猜,细胞中最多的物质是什么?
生:水。(教师拿出一瓶水,再拿一块糖放在水里,让一个学生尝一下水的味道)。
生:有甜味。
师:没味的水为什么变成甜味了。
生:糖化了。
生:糖化了以后跑到水里了。
师:这么说水中有缝隙?(学生有的点头)
生:可能有,要不糖怎么能到水里去呢?
师:跑到水里的糖,你用肉眼能看到吗?
生:不能。
师:糖能不能分成很小的、眼睛看不到的微粒?
生:能。
师:水有缝隙能说明什么?
生:说明水也能分成很小的微粒。
师:科学家己证实,水、糖等物质是由很小的叫做分子的材料构成的,糖在水中溶解,就是一个个糖分子分散开来,挤进水分子之间的缝隙中。
(多媒体演示糖的溶解)分子能分成更小的原子。(多媒体演示,分子由原子构成图)。
(此时有学生问还能再分吗?告诉学生还能再分,这在以后的物理课将学到)。如: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蔗糖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科学家们发现细胞中的物质,有的分子较小,一般不含碳原子。如水、无机盐、氧等,把这类物质叫无机物,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含有碳原子,把这类物质叫有机物。
师:(板书)这些物质在细胞内是不是不进也不出呢?
生:不是。
师:你有什么理由说明你的观点。(学生答不出)
师:你每天吃的东西到哪去了?
生:到肚子里去了。
师:“肚子”里的食物被人体吸收后到哪去了?
生:可能到细胞里了。
师:对了,因为我们的细胞在工作时要消耗许多物质,所以必须及时得到补充。细胞内的物质是只进不出吗?为什么?
生:不会,不然就装不下了。
生:从人体排出的尿可能是细胞里出来的。
生:还有大便也是。
师:大便是我们没有吸收的食物残渣,所以大便不是细胞排出的,而尿、汗液、呼出的气体等才是细胞排出的。
师:那么物质需要通过什么结构才能进出细胞呢?想一想细胞的结构。
生:细胞壁。
生:动物是通过细胞膜。
师:如果我们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壁的话,它有很多大孔隙,不会成为物质出入的屏障。
生:那就是细胞膜了。
师:对,我们不妨作个假设,如果细胞没有细胞膜,将会是什么情景?
生:细胞里面的物质都跑出去了。
生:细胞与外界区别不开了。
师:那你说细胞膜有什么作用?
生:将细胞内部与细胞外部分隔开。
师:是否封闭得所有物质都不能通过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物质要进入,又要出来。
师:是所有的物质都能迸出细胞吗?
生:可以。
生:不能。
师:你能否用一个实例来说明你的猜测?
(学生无应答)
师:我们为什么在地里施肥,因为土壤中的肥料被植物吸收了,而土壤中的其他很多物质,不被植物吸收,说明这些不被吸收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
(板书: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师:物质进入细胞后都有什么用呢?
生:组成细胞内的物质。
师:对,就像一辆汽车,它要由钢材、塑料等物质构成一样,细胞需要有机物、无机物构建。一个汽车构建好就能跑吗?(看图Ⅱ-8)
生:不能,必须加油。
师:有没有不加油就跑的车。
生:有,太阳能汽车。
师:你真棒!思想非常活跃,了解的知识这么多!
生:人不吃饭也不能跑。
师:为什么车要加油才能跑,人要吃饭才能跑呢?那是因为任何事物的运动都需要能量,而油和饭是提供能量的,那么,食物是如何在人体内变成能量的?请同学们看教材Ⅱ-9,并阅读53页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获得的信息能回答以下问题吗?把你的想法与同组其他人交流,最后把你们组的答案说给大家听。
出示问题:(多媒体展示)
1.动物的能量从哪来?
2.植物的能量从哪来?
3.植物和动物通过什么结构将细胞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4.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它们分别把什么能变成了什么能?
(同学们看书后,热烈讨论10分钟。)
师:请每组派代表回答,每小组回答一个问题。
生:动物的能量从食物中来。
生:植物的能量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植物和动物都是通过细胞中的线粒体,使细胞中的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生: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将光能变成化学能,线粒体将化学能变……?
师:变成生物所需要的各种能量。如心脏跳动和人走路所需的机械能,大脑思考问题的生物电能,等等。
板书:叶绿体: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物体所需要的能量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学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生命大深奥了。
生:生物真神奇。
生:我还有一些方面不太明白,比如,为什么细胞膜能让有的物质进入,而不让另一些物质进去呢?
师:同学们,人类对生命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还有很多知识以后我们会逐步学习,但人类未知的生命奥秘就更多了,这有待于同学们以后去研究和探索。
巩固练习:
1.2.3是作业题,请同学们认真思考。
 

 

 

从细胞为什么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单位引入课题。


 

 

 

渗透生命活动都是由物质来完成的唯物主义观点。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而细胞内的物质又分无机物和有机物。这两个概念的给出必须涉及到“碳”原子,所以有必要通过宏观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
物质←—分子—→原子。


 

 

只是让学生知道细胞能排出废物,能吸收物质,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对学生来说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会觉得毫无意义,也无兴趣,所以这样的知识必须与宏观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同理,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必须与宏观的生物体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理解。


 

 

 

 

 

 

 

 

 

 

 

 

 

 

 

 

 

 

 

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而这能量是如何进入细胞的,又是如何被利用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课文对这些问题都做了详细说明,这正好是培养学生阅读、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能力的好素材。

 

 

 

 

 

 

 

 

 

 

 

 

 

 

学生无法说出的知识,教师通过形象的例子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反思

    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
    1.利用难点启发思维,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本课始终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无机物、有机物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等。
    (2)本课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3)本课还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
    本课通过微观知识的教学和一些隐藏的悬念,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等,培养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抽象知识都是从事实中得来的,如细胞有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都是通过宏观的生命现象推导出的,又如细胞中确实有叶绿体、线粒体这样转换能量的结构等事实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方式不十分丰富,若有一些动手的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这节课动手活动的设计有一定难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9 08:40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 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概述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的功能;描述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说出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及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②通过观察电脑演示,同学间相互出竞赛题,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

    ③认同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关注细胞的研究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习有关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的功能等相关知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的生活形成整体意识(本章教学课时较多,内容散,学生不易形成整体意识)。

    课前准备  有关本节课的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创设
情境:

观看有关植物的受精卵及动物受精卵分裂生长的录像带(利用微观技术展示学生深感奥秘的知识,从
而激发学生兴趣)。

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某些植物或动物受精卵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或动物体的过程,奇妙吗?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利用在第二章细胞的生活所学习的知识来分析我们是怎样由一个细胞发育成完整的人体的。

二、利用闯关游戏,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1.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细胞生长、分裂
观察电脑演示,回忆所学知识,形成整体印象。
利用电脑显示一个动物细胞结构及细胞生长分裂过程,启发学生回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个整体印象。

小游戏
问题:1.细胞膜的作用;细胞膜在控制哪些物质的进出;细胞膜怎样控制物质的进出。
2.细胞质的主要作用;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是否一样;线粒体、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细胞核的作用;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查阅书本,小组讨论。
进行小组分工:选出主考及主要答题人。
选内容出考题,从而复习本节知识。


小组间通过游戏复习记忆细胞生活的知识。

说明游戏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复习所学知识。


 

“幸运52”。每个小组结合所学的知识,针对细胞的一个结构出考题。2分钟后,被抽到的小组到前边闯关;再从被抽到的小组中抽取考官“李咏”。


三、通过对代孕母亲的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2.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发生变化。


四、小结
加深细胞核的理解。
表述对代孕母亲的看法
观察电脑演示细胞分裂的过程,理解细
胞分裂时,染色体发生的变化。
激发学生兴趣,为下节课做准备。
引导学生分析代孕母亲,介绍代孕母亲的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细胞会不断地生长分裂,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从下节课开始,我们将系统的学习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9 08:40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实录



湖北省当阳市玉泉中学 王民华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概念较多,教学难度也比较大。“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呢?我们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不久,对微观细胞的认识相当肤浅,抽象思维能力也相当有限。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微观细胞的生活,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认知,成了我们设计教学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3.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那么,细胞都有哪些结构?

生: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另外,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

师:生物体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从这节课开始,我和大家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师:(展示)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二、探究细胞内的物质

师:金秋十月,我们的家乡可谓金橘飘香。同学们今年吃过橘子吗?

生:吃过。

师:现在想吃吗?

生:想吃!(生表现出特别兴奋。)

师:这里,我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我请几位同学来品尝一下。

生:(纷纷要求吃橘子。)

师:(把橘子分给四个同学。)

师:你刚才吃了,有什么口感?

生:酸酸的、甜甜的。

师:这说明柑橘的果肉细胞中含有什么物质?

生:说明柑橘的果肉细胞中含有糖、酸类物质。

师:说得很好!柑橘的果肉细胞中除了这些物质外,还有哪些物质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1页下面的内容。

生:(自由阅读教材51页下面的内容。)

师:细胞中还有什么物质?

生:细胞中还有水、无机盐、脂类、蛋白质、核酸等。

师:我们把细胞中的这些物质分成两类。像水、无机盐等,我们把它们叫做无机物;像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我们把它们叫做有机物。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都是由许多微小的叫做分子的粒子构成。分子又由更小的叫做原子的粒子构成。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我们将在以后的化学课中学习。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来进一步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我手里用探针扎了一粒浸软的小麦。它也是由若干细胞构成的。现在我把它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烧。

师:(点燃酒精灯,把小麦放到酒精灯的外焰烧至焦黑。)

师:现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它变成了黑色的碳。

师:对!这说明小麦中含有碳,它的细胞含有碳。大家冬天烤过碳火,木炭燃烧后剩下的是什么物质?

我如果继续把这粒小麦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烤,最后剩下的也将是灰烬。这些灰烬实际上是细胞中的无机物。

师;我们已经知道,细胞中的的水、无机盐等是无机物,脂类、糖类、蛋白质等是有机物,你能猜一猜刚才我们烧掉的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啊?那剩下的灰烬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啊?

师:哦,有机物一般含有碳,能燃烧;无机物一般不含碳,不能燃烧。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细胞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物质。展示细胞中的物质:

无机物: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原子,如水、无机盐、氧等。

有机物: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原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

点评:活泼有趣的课堂引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局,快捷地抓住所有学生的心,撩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三、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师:无机物和有机物都是细胞质中的物质,正是由于有这些物质的存在,才能让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物质在细胞内是不是不进也不出呢?

生:不是。

师:你能说一说你的理由吗?

生: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些物质来满足它们的需要。

师:他说得真棒。大家结合细胞的结构想一想,细胞的什么结构在把守着细胞的“大门”?

生:细胞膜。

师:在我们学校有没有一个职责类似细胞膜的人,把守着人员的进出呢?

生:有!门卫。

师:门卫让哪些人进来?不让哪些人进来?

生:他让老师和学生进入校园,扰乱学校教学秩序的人,他不让进来。

师:那么,细胞膜怎样控制物质的进出呢?

生:细胞膜让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挡在外面。

师:他概括得很好!确实如此。细胞膜如果挡不住有害的物质,让它进入了细胞内,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将受到影响。

师:细胞膜除了让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还把细胞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外。

师:刚才我们把细胞膜的功能和门卫的职责做了一个类比,实际上,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是全方位的,谁能对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打一个更形象的比方?

生:我们可以把细胞膜比作蚊帐,它让蚊帐内外的气体进行交换,而把蚊子挡在蚊帐外。

师:他的比方可谓恰如其分。说明这位同学善于动脑筋。在学习中,我们要向他学习。

展示)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点评:通过恰到好处的设疑提问,自然过渡到新的内容板块,课堂衔接紧密,同时又向学生提出新挑战,使学生思维沿着科学探究的常规路径不断深入。一个形象生动的比方胜过千言万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细胞膜的功能。

四、理解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师:物质进入细胞后有什么作用呢?

生:组成细胞内的物质。

师:对,就像一辆汽车,它要由钢材、塑料等物质构成一样,细胞需要有机物、无机物“构造”。一辆汽车构建好就能跑吗?

生:不能。

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几副图片。

师:(展示)教材53面图Ⅱ-8中上面的两副图片。

师:为什么汽车要加油才能跑?

生:那是因为汽车的运动需要能量,而油是提供能量的。

师:现在我们在这儿上课。如果你早饭没吃、甚至昨天的晚饭也没吃,现在你还有精力听讲吗?

生:没精力。

师:那么一日三餐的食物给我们的身体、给我们身体的细胞提供了什么?

生:能量。

师:既然任何物质的运动都需要能量,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生命活动,那么细胞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哪里?它是如何“吃饭”的呢?先让我们看一个例子:太阳能热水器这种高科技产品的高效、方便的服务受到人们的青睐,同学们知道它工作的原理吗?

生:(生摇头。)

师: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一些特殊材料把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的一种能量转换器。像这种例子还很多。汽车发动机也是一种,它是把汽油的化学能转化成为动能让汽车能够跑起来。在细胞结构中也存在有能量转换器。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2页 “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至课文结束,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获得的信息能回答以下问题吗?把你的想法与同组其他人交流,最后把你们组的答案说给大家听。(展示问题)

1.动物的能量从哪里来?

2.植物的能量从哪里来?

3.植物和动物通过什么结构将细胞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4.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它们分别把什么能变成了什么能?

(同学们看书后,热烈讨论10分钟。)

师:请每组派代表回答,每小组回答一个问题。

生:动物的能量从食物中来。

生:植物的能量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植物和动物都是通过细胞中的线粒体,使细胞中的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生: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将光能变成化学能,线粒体将化学能变……?

师:变成生物所需要的各种能量。如心脏跳动和人走路所需的机械能,大脑思考问题的生物电能,等等。(展示)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光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生物体所需要的能量

点评:抽象的微观生物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类比,变得通俗易懂,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自然过度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细胞的生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细胞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细胞膜控制着物质的进出,细胞质中能量的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师:他给我们归纳的真全面。让鼓励的掌声再次想起。

生:(生再次热烈地鼓掌。)

师:(展示) 课堂学习内容总结。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中的物质:无机物、有机物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中有能量的转换器:叶绿体、线粒体

师:其他同学有感想吗?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生命科学太神奇了,还有许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学习。

师:是呀!同学们,生命科学博大精深,虽然我们对它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有许多未知的生命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希望你们将来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师:今天和大家愉快地学习一节课,谢谢大家!下课!

点评:由学生自己回顾小结一节课的收获,使他们有机会整和知识,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述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有意识的提出生物科学博大精深,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学所知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学海无涯的道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提升。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能紧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引导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了解微观的细胞,较为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采用类比等手段使学生对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地认知。但在启发诱导上还需下功夫。

总评:本节课案例中教师对教材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和准确的把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充分的了解,因而在教学实战中教师能灵活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应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触角逐渐深入到细胞之中,对抽象的微观生物知识有较明晰的了解。这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俗化的教学技巧颇值得借鉴。同时各个知识环节过度自然,环环相扣,层层抽丝,极有完整性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0 07:52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设计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黄 森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胞含有哪些物质?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认同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
2.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难点
1.理解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描述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三、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演示实验器材
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细胞中的物质分为两类,有机物和无机物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回忆,回答老师的问题,通过回答问题产生对新内容的学习兴趣。








通过讨论人的活动,说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
仔细观察演示实验,理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尝试分析糖在水中溶解消失的原因









观察演示实验,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不同
知道细胞含有哪些物质


思考后说出物质要进出细胞
通过观察图片,认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思考后得出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够需要能量
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


复习细胞的结构
导入:列举几组不同生物体细胞的数目,得出细胞是绝大部分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既然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归根到底是在细胞中进行的,因此,细胞又是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以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谈论我们人要想进行学习和工作等日常活动需要定时吃饭,粮食属于物质。而细胞要想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需要各种物质。猜测细胞中有哪些物质?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
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有一个发生在水中的现象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
演示实验:糖在水中溶解
结合书上P51的图片解释溶解的分子机制,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演示实验:燃烧小麦种子
交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
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而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则属于有机物。
请同学思考:这些物质是否进出细胞,物质进出细胞时要通过什么结构?
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图片。
提问:物质进入细胞后有什么用呢?为什么车要加油才能跑?人要吃饭才能运动呢?
总结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细胞中存在能量转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0 07:52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前面一章通过对细胞基本结构的介绍以及学生亲手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使学生理解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细胞虽小,却具有与生物体相似的特征,是生物体的缩影,这就是所谓的生物体在不同水平上的一致性。由结构单位过渡到功能单位,是对细胞认识的一种深化。本节教材在编写上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富有启发性,易于理解。为了说明细胞中含有哪些物质,教材由糖在水中溶解这个常见的现象导入,交代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这一化学概念,设计的非常巧妙。在此基础上,教材介绍了细胞含有的各种物质及其分类,并且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还设计了燃烧种子的小实验。这一部分的教材内容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完全可以加以利用。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因此讲解时应多用比喻以使其变得生动易懂。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解释清楚细胞膜功能的两面性。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的分界,就像是房屋的墙壁一样,将细胞内部与外部分隔开,从而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就如同生活在屋子里的人一样。但同时细胞膜又是控制物质进出的门户,或者说是门卫,进出细胞的物质必须经过细胞膜的挑选,让有用的、细胞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而无用的、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即使含量再高,也会被细胞膜挡在细胞之外。为了使学生加深印象,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如甘薯被晒成甘薯干,是由于甘薯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甘薯干时会感到有甜味,说明甘薯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

3.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这部分内容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必须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首先应让学生理解,任何事物的运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存在于物质中,是一种化学能。这就是为什么汽车要加油,人要吃饭。进入细胞的物质一部分会参与细胞的组成,还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用来提供能量的。而能量的储存和释放需要借助于叶绿体和线粒体这两种细胞器。如果把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生命活动的细胞比作一辆开动的汽车的话,那么叶绿体就相当于加油站,提供燃料;而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将燃料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驱动汽车。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0 07:53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设计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研究中心 肖兰芬
     一、教学目标
    【知识】
    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能力】
    尝试通过猜想、类比、推测、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情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二、重点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2.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以及细胞中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间的关系。
    三、难点
    1.感知物质由分子构成。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引导与探究
媒体辅助
1.引入新课复习:
    ①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什么?
    ②判断图中的细胞属于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
    ③指出细胞各结构名称
    ④指出动植物细胞光镜结构的相同点。
引言:前面实验中看到的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本章我们将走进细胞的生活。同学们想不想先到光镜下看看活生生的细胞?
观赏:细胞质流动及细胞器。
引言:生活中的细胞就像一个繁忙的工作车间。工厂(车间)要有机器,要源源不断地供给原料和能量,活细胞也不例外。

CAI课件

板题

CAI视频

板题

2.探究:细胞中的物质
组织探究
1.细胞内有哪些物质?
    ①品尝食品说出感觉到的生物体内物质。
    ②交流所知道的生物体内的物质。
    ③观察花生燃烧实验,感知花生内的脂肪、无机盐。(启发:燃烧的物质?助燃的物质?放出的物质?烧剩的物质?能量转化?)
板书1
西瓜、花生、鸡肉等
演示实验1
组织探究
2.物质由什么构成?
    ①发现问题:糖放水中不见了;水加糖体积不相加。
    ②提出假设:微粒、缝隙、扩散
    ③模拟假设:动画
    ④实验验证:龙胆紫溶解实验。
讲述:
    ①水、糖、龙胆紫这些物质都是由小微粒——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
    ②举例:水、氧气、蔗糖。
    ③构成各种物质分子的原子种类、数量不同,所以各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分子大小也不同。
    ④细胞内的物质归类。
演示实验2
CAI动画
3.讨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讨论:
    ①细胞会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吗?举例说明。
    ②物质交换会受限制吗?举例说明。
推测:细胞由何结构控制物质进出?
讲述:
    ①一般地说,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例如水、葡萄糖),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外(例如二氧化碳、尿素)。
    ②意义:保证获得所需的物质;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CAI动画
4.探究: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提出问题:细胞有了物质,还要有能量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例如,肌细胞……),细胞怎样获得能量?
分    析:汽车怎样获得能量,(能量转换步骤)
类比推想:细胞怎样获得能量?
阅    读:  P53
分    析:
      ①能量有哪些形式?
      ②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位于细胞的哪个部位?
      ③叶绿体和线粒体怎样转化能量?
归    纳:
      ①细胞内的能量转换步骤及其相应的能量转换器。
      ②给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打个比喻。
CAI图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0 07:53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实录


[size=+0]主讲教师:张惠华
[size=+0]学    校:大连市第八十中学
[size=+0]授课班级:初一(6)班
[size=+0]人    数:52人
[size=+0]时    间:2001年
[size=+0]创新点:学生提前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克隆的信息。
[size=+0]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前的课前准备
[size=+0]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汇报交流,激情导入
: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个动物细胞模式图。此期间复习另外两个问题:
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2.细胞膜、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作用?
:同学们的课堂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上节课老师还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外内容,希望大家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克隆的一些信息。已按照老师要求做的请举手?
:举手。
: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信息跟大家分享?
:纷纷举手,跃跃欲试,产生表现欲。
(学生甲)1998年12月湖南医学院首次克隆出人类神经性耳聋疾病的基因,这是国际上首次克隆出人类基因。这样人类可以进行产前诊断,防止神经性耳聋向后代传递。(略)
(学生乙)我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我国首例克隆牛只成活了1小时20分钟。
(学生丙)我是从网上找到的。在我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诞生的克隆动物欢欢、庆庆,出生15日后便开始食草、食料,目前欢欢已由出生时的1.4公斤长到3.2公斤,庆庆也由1.2公斤长到3.5公斤。
二、学习新知识
:演示自制课件,出现多莉羊的照片。提出问题:“它是一只普通的山羊吗?它特殊在哪?”
:它不是一只普通山羊,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动物。
:多莉是1996年英国科学家制造出来的。
:普通的山羊是由一只母羊和一只公羊经过有性繁殖生出来的,而多莉是无性繁殖的产物。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的课外知识很丰富。的确,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必须经过两种不同的生殖细胞的融合。而且,这两种生殖细胞来自两种不同性别的个体。比如,人类的生殖需要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融合,融合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将来发育成一个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就是有性生殖。而多莉的出生没经过这样的过程,那么,多莉是怎么诞生的呢?
:有的学生沉思,有的学生说多莉的出生没有经过生殖细胞的融合。有的学生说多莉可能是体细胞融合的产物。
:到底多莉是如何诞生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多莉身世的秘密!(演示自制课件,出现“小羊多莉的身世”。)
: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
1.与多莉出生有关的羊有几只?它的生身母亲是谁?
2.多莉与哪只羊最相似?说明了什么?
3.人类可不可以克隆?
: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同学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已经开始具备科学探究的习惯。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资料分析。四个同学一组,我们看哪些组哪些同学分析间题的能力强,表达能力强。
:四人一组开始进行资料分析。
: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调控。
:刚才每一组都在非常认真的进行分析,下面,每一组把你们分析的结果跟大家交流。
:争先恐后地进行交流汇报。
:大家分析得非常好,多莉的出生与三只母羊有关,而多莉与B羊最相似,这说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呢?
:在细胞核中。
:(板书:细胞核内有遗传信息)细胞核内有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决定遗传性状。例如,人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就是由遗传信息决定的。遗传信息是由四种化学成分组成的。老师这里准备了四种颜色的硬卡片,分别表示四种化学成分A、T、G、C。若一条遗传信息是由六个化学成分组成的。(同时示范一条遗传信息的组成—A—G—C—T—T—G—,强调随机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四种颜色的硬卡片各三张,这十二张卡片能组成多少条信息呢?
:模拟制作,随时记录。(两人一组)
:巡回指导,帮助。(给1分钟时间)
:汇报交流组成的信息的类型。
:如果我再给大家一些时间,你还能不能排列出来呢?
:异口同声:“能。”
:最多能排列出多少种呢?
:沉思,回答不出。
:老师告诉大家最多可以排列出924种。
:非常吃惊。
:这只是一个细胞核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细胞核比喻成什么呢?
:仓库。
: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信息的存在都需要载体,比如,新闻是信息,我们得知新闻是通过电视等媒体,那么电视等媒体就是新闻的载体。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天气预报是一条信息,我是从广播里得知的,所以,收音机是天气预报这条信息的载体。
:那么,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有的沉思,有的说是DNA。
:对,是DNA。 DNA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DNA是什么样的呢?演示自制课件,出现DNA分子片段示意图。(略)
生:观察,理解,分析。(略)
:继续提出问题:DNA在细胞核中是如何存在的呢?演示自制课件,出现染色体的形态图,边讲解: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略)继续演示,出现遗传病患者的照片。
:讨论染色体存在的意义。(略)
三、引导学生小结细胞各结构的功能(略)
四、练习巩固(略)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0 07:53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实录







主讲教师:庄翠霞

学    校:海口市义龙中学

授课班级:初一(2)班

班级人数:52人

   教学目标:

    ①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遗传信息库,说出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②分析资料,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③认同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物体内特定的物质。

课前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遗传方面的资料。

教学方法:多媒体直观教学、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师:在上节课,我安排大家回去收集有关的生物学资料,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发布?

生:发布资料

师:大家发布的这些资料就是信息,我们的生活需要这些信息,生物的生长发育也需要信息。“龙生龙,凤生凤”,即是上一代能把控制生长发育的信息传给下一代,这样的信息,称为什么信息?

生:遗传信息

师:对,那遗传信息存在于哪里,请同学们阅读多莉诞生的资料,从多莉身上找答案。

生:阅读。

师:多莉是如何诞生的,它为什么这么出名呢?下面请四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述一下多莉的身世。

生:表演

师:自从多莉出了名,三个妈妈都来认它。那究竟谁才是多莉真正的妈妈呢?多莉和其他的羊有什么不同,它的三个妈妈与其他羊的妈妈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一下。

生:分析讨论(三只羊都不是多莉真正意义上的妈妈)

师:对,多莉会这么出名,是因为它不像其他羊一样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它没有真正意义的妈妈,也没有爸爸。一起来看一下多莉的诞生过程。

[展示]:

①从A母羊(黑面)中取出一卵细胞,抽掉细胞核,剩无核的卵细胞;

②从B母羊中取出一乳腺细胞,抽出细胞核;

③将B羊细胞核注入A羊的去核卵细胞当中,形成融合细胞,将融合细胞在体外培养,不断分裂形成胚胎;

④将胚胎移入C母羊子宫内,继续发育,最后产下多莉。

[展示]:多莉图片

师:大家知道,孩子从母体内出生,长得像父母,多莉虽然由C羊产下,但一点都不像C羊,却像B羊,这是为什么?

生:B样提供了细胞核,生物生长发育受到遗传信息的控制,多莉长得像B羊,说明了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板书]:

一、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师:很好,那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的什么物质上呢?请阅读56页前两段,结合以上几个问题来阅读。

[展示]:

①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物质?

②DNA的结构像什么?

③什么是基因?其功能是什么?基因和遗传信息有什么关系?

生: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的DNA片段。

师:我们知道,一本书的文字就是信息,而本子就是这些信息的载体,一首歌的歌词也是信息,它要借助磁带作为载体才能播放。而遗传信息也需要载体,此载体就是DNA。

[展示]:DNA双螺旋结构

师:DNA存在于细胞核中,其形状像什么?

生:像螺旋形的梯子。

师:对,DNA是由两条链组成的一个双螺旋结构,是由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发现的。

[展示]:两人图片

师:DNA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很多段。每一段都有特定的遗传信息,其中有的片段可能控制鼻子生成,有的片段可能控制嘴巴的形状,说明这些片段具有什么功能呢?

生:遗传功能。

师:对,我们把这些具有遗传功能的DNA片段称为基因。谁能和大家讲一下基因与遗传信息、基因和DNA有什么关系?

生:思考并回答。

师:分析反馈学生的回答。(简单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

师:DNA主要存在于细胞中的什么结构中?

生:细胞核中。

[板书]:

二、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师:对,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DNA。如果将正在分裂的细胞用碱性染料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就会发现,细胞核中有许多染成深色的物质。

[展示]:染色体图片

师:这些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看一下染色体主要由什么物质组成?

[展示]:染色体组成模式图。

生: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板书]:

三、DNA和蛋自质组成柒色体

师:好。我们已经接触了几个名词──遗传信息、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看完这段录像后回答。

[展示]:录像

生:基因控制遗传信息,基因是有遗传功能的DNA片段,DNA是染色体的组成部分,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里。

师:对,归根结底,遗传信储存在细胞核中,因此,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不同的生物体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不同。比如人有23对染色体,老鼠有21对染色体,假如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数目或基因发生变化,就会患遗传病。

[展示]:遗传病图片和录像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上有特定遗传功能的片段是基因;基因能控制生物体的各种性状;前一节的内容讲了什么?

生:细胞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师:对。那细胞中的(   )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中的(   )和(   )是能量转换器。

生:回答。

师:因此,细胞是物质、能量和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板书]:

四、细胞是物质、能量和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师:下面我们做下面的练习

①细胞的生活是靠细胞的各种结构的分工协作。请将下列结构与相应功能用线连接起来。

细胞膜     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     动力车间

线粒体     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     使光能变成化学能

②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有何关系?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0 07:54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设计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刘 健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思维热身

    出示优质奶牛“龙”的图片,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如果将这头牛介绍给你的一位不在场的朋友,你有多少种方法?”
概括:同学们运用了多种方法,实际转达给朋友的都是一种“信息”。

遗传信息概念的引出

    播放学生访谈科学家录像,学生介绍用“龙”的皮肤细胞克隆出小牛的过程,提出问题:克隆小牛像谁?哪些地方像?这些特征是如何传递给小牛的?
引出概念:“龙”传递给克隆小牛的也是一种信息,遗传信息。

进入探究过程:

1.
遗传信息在哪里?








2.遗传信息在DNA上还是在蛋白质上?




3.遗传信息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

回放克隆牛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寻求线索,分析、得出结论: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出示图片,将学生注意引向细胞核内,发现染色体的存在。
提供3组资料,通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与遗传信息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学生思考、推理,得出认识:遗传信息在染色体上。
展示染色体组成的图片,渗透科学研究需要“刨根问底”的精神,引导学生自发提出探究问题:遗传信息在DNA上还是在蛋白质上?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如果你是科学家,你将如何进行探究?
学生讨论,提出探究的大致思路。
评述学生探究方案,简介噬菌体实验,得出结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出示DNA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其中碱基的规律。
起疑:遗传信息以什么样的形式“记录”在DNA上?
活动:破译神秘信息。借助摩尔斯电码的破译活动,启发学生意识到DNA上的四种碱基排布顺序包含着遗传信息。

什么是基因

讲述遗传信息分段存在;
图示镰刀型贫血症及白化病图片,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一段DNA片断决定某一特定的性征,落实基因的概念。
简介人类基因组计划,引导学生关注遗传学发展。

学习效果反馈

小组活动: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对遗传信息、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五个概念关系的理解。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总结
播放影片,三维立体方式展示五个概念的关系。
总结,引出本节课题: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拓展讨论
    引出话题:如果有人真能决定基因,那么应当由谁决定人类应该拥有哪些“正确”的基因?

    小结,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0 07:54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点评】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的教学设计,刘健老师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与本节教学有关的问题。首先,老师用组织学生走访中国农大科研人员,了解“龙”这头牛的来历和特点的录像片,引出“信息”的概念,然后通过“克隆小牛像谁?哪些地方像?这些特征是如何传递给小牛的?”等等一串问题,引出遗传信息;再通过一组资料(包括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认同遗传信息在染色体上;最后,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绘图、看录像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染色体的结构,理解基因、染色体和DNA之间的关系。

    整节课流畅、自如,教师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非常融洽。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结论→新问题→再讨论→答案的教学方式,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0 07:54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设计



谭永惠 谢逸萧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前准备: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的眼睛与父母的眼睛有哪些相似之处,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DNA、染色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染色体模型。

2.课堂设计:

(1)学生通过克隆羊多莉的身世贴画活动,得出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教师引导学生模拟探究噬菌体侵染细菌得出遗传物质是DNA。

(3)通过教师展示染色体的模型,学生制作染色体的模型活动建构染色体的结构组成,以及染色体和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4)引导学生通过遗传信息→DNA→染色体→细胞核逆推总结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3.课后提出问题:“通过克隆羊多莉的身世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创设情境,为拓展学生思维,做进一步的探究。

二、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克隆羊的科学技术过程并得出细胞核里有遗传物质。

2.说出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3.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通过克隆羊、DNA是遗传物质的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模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0 07:54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诊断
评价

导入

大家观察了自己和父母眼睛的形态(如:双眼皮、单眼皮)。和父亲眼皮相似的请举手,和母亲眼皮相似的请举手,和父亲眼睛形状相似的请举手,和母亲眼睛形状相似的请举手,和父母的眼睛只要有相似之处的请举手。

很明显,我们和自己的父母总有相似之处,那么,小组相互观察一下,你们的眼睛是否相似呢?为什么?

积极举手,并相互关注举手的人数。

生A:自己和父母相似是因为遗传的原因,和同学没有遗传关系。
关注性状,思考原因。
过渡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的信息,刚才同学们的举手和发言就是信息,而我们和自己的父母相似,这是因为父母把遗传的信息传给了我们,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道理,生物都能把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那么,遗传信息在哪里呢?靠什么物质遗传给下代呢?

教学
程序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诊断
评价


新课




学生积极讨论

教师
(板书)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请大家看1996年轰动世界的克隆羊多莉,它的身世与三只母羊有关,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多莉到底像哪一只?为什么像?这说明什么?请小组讨论,我将请二位学生到黑板上利用贴画再现多莉的身世之谜。

判断:非常正确,细胞核内有遗传信息

(板书一、细胞核里有遗传信息)。
比如一本书是细胞核书中的文字就是遗传信息。那么,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科学家们发现:细胞核中有两种重要的物质:蛋白质和DNA,你们认为哪一种是遗传物质?

有什么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鼓励)非常好,你排除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从而证明了NDA是遗传物质,但是,有没有证据来直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


踊跃举手,两位学生上台贴画,其他同学则纷纷举手发表意见,共同得出多莉的身世之谜。

生A:多莉长得像B羊。
生B:B羊提供了细胞核。
生C:说明细胞核里有遗传信息。


DNA是遗传物质。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初步了解克隆的基本特征,识别细胞核与其他细胞器的功能











及时评价,激励机制

学生
讨论

设计一些探究方案,老师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找到真正的证据,而是引导他们回忆探究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对比法的应用。然后利用多媒体模拟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得出结论。


多媒体技术;教师绘画


请大家观看多媒体,这是一种病毒,像一个机器人,但他却非常小,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得到。我们知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这种病毒只有两种物质,蛋白质组成外壳和里面的DNA(教师简笔画画出病毒的结构)。它能在生物体内大量繁殖,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它通过什么物质遗传给自己的后代?(多媒体展示噬菌体的侵染动画过程)。



师生交互谈话

生:通过DNA来遗传。
师:这说明什么?
生:遗传物质是DNA。
师:为什么说DNA是遗传物质呢?
生:因为蛋白质留在了外面,只有DNA进入细胞了。

我们知道了DNA是遗传物质,(板书二、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那么,DNA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实物投影展示同学提供的DNA图片,老师展示DNA动态旋转结构)。DNA的结构像什么?

像旋转的梯子一样。


建立空间结构想像与推理

教学
程序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诊断
性评价


DNA呈双螺旋结构,(板书1、结构:双螺旋结构。)它是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美国生化学家沃森(James D· Watson)合作发现的。当时,人们还不大清楚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什么?1952年美国一位化学家发表了关于DNA三链结构的研究报告,另一位科学家拍下了DNA照片,沃森通过仔细观察看出了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一致达成共识NA是一种双螺旋结构。随后,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动,在实验室中联手开始搭建DNA双螺旋模型,终于在1953年3月7日,想像中的DNA模型搭建成功了。人们终于知道了DNA的结构。这使他们获得“诺贝尔奖”,也使生物学的研究从宏观开始向微观方向发展,而杰出的生物学家克里克被誉为“分子生物学之父”。同学们,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1953年,离现在有多少年?


50年。才有50年的历史,现在对DNA的研究己经取得了迅猛发展,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模拟模型建构
请大家看我手中的模型。(用一段筷子,筷子上缠绕着粗毛线,外面包裹着胶泥)拉出缠绕的呈螺旋形的毛线,这是什么?(纠正)蛋白质。蛋白质和DNA共同组成了染色体。
笑!DNA。这是一条染色体,掰开胶泥,这是什么?笑!胶泥

初步建立模型建构思想

模拟模型制作与展示
(板书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学生形象记住了非常抽象的染色体结构。接下来老师提供染色体模型材料和不同颜色的彩条各10条,合作学习小组制作染色体。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学生积极制作染色体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染色体的组成,同时,又为下面探究遗传信息的多样性提供素材。
问题:
1.为什么各小组缠绕的彩条会有差异?染色体颜色均不同。
2.彩条代表DNA上不同的片段,染色体上DNA的排列也和我们手中的彩条一样,不同的片段代表不同的遗传信息。我们的眼睛有的像爸爸,有的像妈妈,有的却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就是因为每个人DNA上有这样不同的小片段,使得遗传信息不同。人有23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上DNA所表达的遗传信息就更是千差万别。这就是为什么“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

展示一下染色体,非常好,接下来,请同学们随机把彩条裹在染色体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缠绕上彩条。观察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染色体模型上的彩条组成。


使用彩条的先后顺序不一样。






每组的同学把染色体拿到前排展示给大家看。


总结
小组讨论遗传信息、DNA、染色体和细胞核有什么样的关系?
结论:小小的细胞核储存着大量的遗传信息,所以说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上,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染色体存在细胞核中。

思考
你从克隆羊多莉的身世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通过这节课,你还会产生什么想法?提出什么问题?

综合性
评价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较多而且抽象:比如克隆、遗传信息、DNA、染色体。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偏低,但当今DNA、基因等词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学生对DNA一词并不陌生。所以,学生应该有条件从各种媒体中获得图片等资料。再通过直观教学认识概念,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0 07:54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五、小结和反思

本节概念的建构首先利用了课前调查、热点知识追踪的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在课堂上通过克隆羊的身世之谜贴画活动、模拟探究、制作模型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逐步认识概念;课后通过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巩固相关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这样,使抽象的概念融入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分析,主动认识理解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在课前了解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认识程度,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学生情况,设计出教学活动;课上,教师先步步引导学生集中思维,让学生顺着思路逐一认识概念,然后,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启动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思考未来。由此还引发了“克隆人的利与弊”辩论赛;DNA模型的制作;基因食品的利与弊讨论等,我由此受到启发,组织了科普创新活动《基因工程科普系列活动》,并获得了18届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和十佳奖。

当然,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回答,我曾经在初一(2)班上课时,学生围绕克隆羊提出很多问题,这节课就只上到克隆羊,教学进度滞后,但学生却感到收获非常大,受到了很大触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想:只要每位老师有科学探究的意识,每节课都会是很精彩的。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1 07:45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②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③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④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点:

    ①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课前准备

    教师:

    ①不同年龄人体细胞图示;

    ②细胞分裂各期图示;

    ③细胞分裂过程课件。

    学生:复习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知识。测量乒乓球、篮球的半径,并求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之比。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1 07:45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探究提纲:
首先,阅读本节内容,独立分析、解答探究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在组长组织下,小组成员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最后,将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

大屏幕展示探究提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参与小组讨论,注意及时发现问题。看学生基本讨论完之后,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1.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3.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能永远长大吗?

 
4.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5.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

各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获得成功体验,自信心增强,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出现两种答案:
①染色体数目减半;
②染色体数目不变。
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争先恐后发言。
紧缩眉头,面面相觑。
豁然开朗,对细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结前面知识,得出正确结论。
小组派代表谈体会,组内成员给予补充。
小组间进行交流。

出示第一题
对正确回答给予肯定评价。
其他给予鼓励评价。
出示第二题
给予鼓励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大屏幕展示细胞分裂各期图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出示第三题
展示不同年龄人体细胞图示,指导学生观察。
追问为什么?
结合书中练习2做进一步解释。为更好地理解第四题做好铺垫。
出示第四题
给予肯定评价。
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寄予期望。

三、分层次练习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有人说单细胞动物的细胞分裂过程其实就是繁殖后代的过程,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作业
进一步探究:细胞永
远具有分裂能力吗?

观看大屏幕,加深对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过程。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利用课件演示细胞分裂过程、分层次提出问题,同时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1 07:46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实录







主讲教师:杨莉铭

学    校:大连市七十七中学

授课班级:初一(6)班

人    数:48人

时    间:2001. 11. 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奥秘。
生: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二、讲授新课
1.探究提纲
师:大屏幕展示探究提纲,同时提出学习要求。
[提纲]
a.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出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b.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c.作为生物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能永远长大吗?
d.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e.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
[要求]
首先,阅读全文并独立地对探究提纲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找出答案。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有计划的讨论、分析、交流。最后,将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
生:分小组针对探究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记录下有疑惑的问题。
师:看学生基本预习完之后,与学生一起探讨。
师: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出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生:边绘图边介绍细胞分裂的过程。
师:好极了!
师: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生:染色体数目减半。
师:理由呢?
生:细胞核由一个分为二个,所以,染色体数目也跟着分成两份。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染色体数目不变。如果变了,不就成另一种生物了吗?
师:两个同学说的似乎都有道理,究竟谁说的对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
师:大屏幕展示细胞分裂各期图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情况。
生:通过观察一致认定,染色体的数目不变。
师: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期已经复制,因此,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染色体相同。但新细胞的体积较小,还会长大。那么,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新细胞能永远长大吗?
师:展示不同年龄人体细胞图示。
生:观察得出结论:不能。
师:对,如果能不停地长下去的话,就不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细胞为什么不能永远长下去呢?
生:紧缩眉头,面面相觑。
师:不要紧,这道题对大家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先把它放在一边,看书上练习。
2.通过测量和计算,兵乓球与篮球的体积和表面积之比有什么关系?
生:篮球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小于乒乓球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师:那么,当细胞体积变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当然是变小了。
师:分析得非常好。
师:现在请大家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小长大,饭量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随着年龄增长,饭量明显增加。
师:同学们在长大的过程中,饭量会增加,可见随着人的成长所需要的营养会增加,其实细胞长大同样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而细胞表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营养物质的吸收,表面积越大吸收的营养物质越多,而随着细胞的长大,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却在变小,这必然会影响细胞的吸收,使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因此,细胞只能长到一走的大小。
生:恍然大悟。
师:现在你能总结一下,生物体为什么能长大吗?
生:因为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能生长和分裂。
师:好极了,我们同学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了。
师: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师:细胞生物学前景广阔,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同学们在此领域内有所建树。
师:对这节课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没有了。
三、分层次练习
师:利用课件演示细胞分裂过程。
生:观看大屏幕,加深对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生: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师:棒极了!下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认真思考。
师:有人说:单细胞动物的细胞分裂过程就是繁殖后代的过程,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生:对。因为单细胞生物的整个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组成,其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即成为子代个体,其细胞分裂实际上就是在繁殖后代。
师:分析得非常到位。好极了!
四、作业
进一步探究:细胞永远具有分裂能力吗?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1 07:46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设计

郭琼姬 深圳市罗芳中学 肖兰芬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研究中心
一、设计思路
二、教材分析
1.重点 : 探知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难点 : 想像和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及结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3.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细胞分裂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诊断性评价







课前准备

备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型六套,CAI课件。


预习教材,尝试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上网查找有关细胞分裂的资料,着重了解人类研究细胞分裂的意义。


学生课前的学习活动为课堂的主动探究贮备一定的知识。


创设情景
发现问题
导入新课






探究:
细胞是怎样
分裂的?

提出探究问
题,作出假设








获取信息


引言: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但你知道自己是怎样由母亲体内诞生的吗?


视频:人体受精卵发育成胚胎的过程。


设疑:一个受精卵是怎样发育成一个新生命的呢?


释疑:从细胞层次看主要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1.细胞是怎样分裂的?


2.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变成两个,细胞的内部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将如何分配?分裂的结果染色体的数目有什么变化?


教师对学生积极大胆的猜测给予肯定,但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前人有关的科学研究材料来论证他们的假设。


视频:几种活体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示各时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



产生疑问。


观察、发现问题。

尝试分析、解答。



结合以上观察,联系细胞的有关知识,分析、各人提出自己的猜想、议论。


























观察、分析、获取细胞分裂过程的信息。


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很快私下议论开。

视频片段将“细胞分裂”
概念情景化,吸引学生,
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
心和探求欲望。


层层递进的提问把学生引导到探究的主题上。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各种猜想,如:1、细胞分裂时,细胞质和细胞核也都一分为二进入新的细胞。2、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也随细胞核平分,新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3、新的细胞染色体必须保持数目不变,因为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











“鲜活”的材料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事实及方法,但学生从中获得“分裂”的信息“模糊”,有待进一步整理



尝试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简要介绍细胞模型结构,分组,巡视指导,着重指点学生依据染色体数目变化及结果排序,并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给予鼓励,对整体排列能大致显示分裂过程和结果染色体数目不变的小组,应表示充分的肯定。
分组活动: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尝试把模型所表示的细胞分裂过程按先后顺序排列出来。

小组内每个学生对如何“排序”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争议,他们共同动手动脑和动口,在气氛活跃的合作活动中寻找、发现细胞分裂的规律。
分析归纳
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

概括、回顾


能力训练
探究:
细胞是怎样生长的?

自主提问、发现新问题













情感教育
请完成得较好的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结果并交流排序的理由。注意引导并及时评价。

CAI: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3D动画模型。

问:现在你能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教师给予激励评价。

关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吗?
当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引导学生优化和集中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围绕本课题继续进行。

由学生提问A引出对细胞的生长的探究:
1.细胞怎样生长?
2.细胞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长?
3.细胞能无限制地长大吗?
CAI:细胞的生长──分裂周期。(展示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的关系)

引导学生议论其提问B、C、D。
释疑:细胞生长的结果是体积逐渐增大,当新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就停止生长,继而又进行分裂这种现象就是细胞的“分裂──生长周期”即“细胞周期”。
正常情况下,细胞的分裂,生长是受到体内基因的严格控制的,如果病毒或有毒化学物质等侵入细胞,改变某些单基因,就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生长,一旦正常分裂的细胞失去控制,就会象:“脱僵的野马”那样,疯狂地进行分裂和生长而形成癌肿瘤。
每年全世界约700万人死于各样的癌症。有关的介绍请查阅教材60页或上网进一步查找。

组织交流。
小组代表展示结果简单说明理由。

观察、概括。
学生两人一个小组学习描述。

小组代表交流。
在教师的鼓励下提出自己想到的相关问题(如A.细胞不断地分裂,会不会越分越小?B.细胞分裂时,如有病毒进入,它还会不会继续分裂?C.染色体复制时,如果有“毒素”进入,染色体会不会受到“影响”?D.染色体复制时,会不会出差错?)。
阅读教材获得部分答案。


观察、分析、理解细胞分裂与生长的关系。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人类研究细胞分裂的意义的资料。
交流反思,自我完善对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
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模型,得出科学结论。
多数学生表现出高度的热情,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表明学生能联系新旧知识,认真地思考,这“联系”和“思考”正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进一步的探究满足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期待心理,他们再次表现了高度的热情,主动参与。




了解到细胞分裂的异常及有关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意义时,学生有的表现出惊讶,有的表现出兴奋,有的还想提问。可见他们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探究欲望又进了一步。

小结


进一步探究
介绍近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引导关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问:现在你能说出生物由小长大的主要原因吗?
归纳总结。
课外查找资料进一步探究:


1.细胞永远具有分裂能力吗?




2.人类征服癌症的最新进展如何?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1 07:46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五、小结和反思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简短的视频把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抽象的“细胞分裂”概念具体化和情景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主动探究,建构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细胞的分裂及染色体的变化”的教学,教师完全改变过去从概念、规律开始的教法,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提出问题。当学生积极、大胆作出各种假设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前人的科学研究材料获取细胞分裂的信息,“模型排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和动口的活动中,将先前获得的“模糊”的信息进行直观的整理加工,小组内每个学生对如何“排序”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争议,在气氛活跃的情景活动中共同发现细胞分裂的规律。
“自主提问”是本堂教学的一个大胆尝试,令我们惊讶的是,多数学生表现出高度的热情,虽然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透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学生正把当时学习的内容和他们已经了解知道的某些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加以认真地思考,这“ 联系”和“思考”正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总的来说,本节教学体现了“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间的线索,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在学习伙伴的协作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联系和猜想,展开一系列分析、推理、归纳的探知活动,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并通过交流和反思,进一步澄清事实、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引发新问题,激起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亲历了科学的研究过程,获得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感悟,实现了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我们把其归纳为如下“教学结构环”: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1 07:47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设计


[size=+0]    教学目标
[size=+0]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size=+0]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size=+0]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切片。
[size=+0]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size=+0]    重点和难点
[size=+0]    重点:
[size=+0]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size=+0]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size=+0]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size=+0]    课前准备
[size=+0]    教师:大屏幕投影、电脑、显微镜、四种组织永久切片。
[size=+0]    学生:教材、笔记本
[size=+0]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听小夜曲,观看大屏幕上的各种动物和小孩的图片、文字,从而明确本节课的主题,立刻融入本课的学习氛围之中。
创设情境:放小夜曲,同时大屏幕展示图片、文字及本章题目。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通过回忆以前的知识迅速思考回答。
复习导入:动物和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评价并引导:动物和人都由许多细胞构成,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在一起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所以,它有严格的结构。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

预习提纲
1.动物和人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它将怎样变化成为一群细胞?
2.什么是组织?是怎样形成的?人有哪四种组织,功能如何?
3.什么是器官?
4.什么是系统?有哪些系统构成人体?

认真思索老师的问题,激起自己去探索奥秘的愿望。
先自己看课本,后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讨论预习提纲,并把答案划在书上。

今天让我们共同努力,以人体为例来揭开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神秘面纱。同时大屏幕出示本节题目。
向学生展示预习提纲,划分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到各小组简单地看一下预习情况,注意只当观众,不要告诉学生答案。

受精卵分裂成多个细

小组代表发言,组内成员可以补充。
看大屏幕加深对细胞分裂的认识。
会问:人体的细胞各式各样,而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细胞只是球形,这是为什么?
认真思考,举手回答,学生恍然大悟,但又会问为什么要发生分化?多数同学解答不出。

看学生基本预习完后,开始提问预习提纲第一题。
认真倾听,给予肯定评价。
电脑大屏幕展示细胞的分裂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鼓励学生发问。
进行鼓励,并启发其从第二题找答案,向其他学生发问。
再次让其他同学解答。
教师评价:没关系,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咱们共同来分析。


细胞分化成肌肉组织
分化:
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此过程叫细胞分化。

受到鼓励后,更加紧跟老师,认真看大屏幕思索,在老师启发下能说出这群球形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一群梭形细胞后,就有了收缩和舒张功能,这就是分化!并自己能说出分化的概念。

大屏幕展示肌肉组织的形成,然后将该组织放大展示肌细胞,再将肌细胞放大展示。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答分化的原因。
(若无电脑,可用近似梭形的气球代替肌细胞,弹簧代替肌纤维,教师拉伸气球、弹簧引导学生理解分化的概念)

细胞分化成上皮组织
观看大屏幕,基本上能说出上皮组织的形成原因(很多同学的表情让老师能看出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分泌)
教师评价,然后通过电脑展示上皮组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加深对分化的理解。
(若无电脑可准备2个烧杯,一杯放些小球代表球形细胞;一杯放些与小球同体积的排列紧密的长方体木块代表上皮细胞,问学生有关分化的问题)
教师进行评价,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细胞分化成神经组织
学生观察后能迅速得出结论,小组成员补充。
但若干学生不理解为何具有产生传导兴奋的功能。
学生顿悟,并理解了神经组织的功能,进一步理解分化的概念。

大屏幕展示神经组织的形成。评价并提示
细胞分化成结缔组织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看大屏幕,对分化有了深刻、全面了解,并能概述组织的定义。

大屏幕展示血液、骨组织等多幅结缔组织图,让学生自己说出结缔组织的形成,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明白组织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
器官: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脑、胃、心脏等是器官。

通过看书能轻松做答。
问:为何胃、脑、心脏均是由四种组织构成?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小组成员补充。

提问预习提纲中的第三题。
评价后,展示由四种组织构成的脑、胃、心脏等器官(无电脑可展示各器官模型)。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有关器官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解答。

皮肤也是一种器官

分小组回答每一小点,另一小组补充。

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然
后再问: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疼会流血,请你分析说明皮肤中可能有哪几种组织?
皮肤是哪种结构层次呢?

系统:
人体有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马上明白系统的概念,并能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
小组讨论并自行解答,但对内分泌系统不明白,向教师咨询。
学生基本领悟

答:动人心魄

大屏幕展示食道、胃、肝、大肠、小肠等各器官形成消化系统的动画。启发学生自己导入系统的概念。
大屏幕展示八系统的组成,让学生讨论这些系统的功能。
大屏幕再次展示内分泌系
统的组成并举例。
放一段“命运”交响曲,问你的感受如何?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
认真思索后得出结论,小组成员补充。
分小组小结在笔记本上。

两人一台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永久切片,看每种组织的特点,看完后,将显微镜归位。
学生认真思考,并举手回答,组内成员补充。
学生畅所欲言,更加热爱生物学。

哪些器官系统在起作用呢?
评价并总结
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小结人体的结构层次。
并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的
小结。给予鼓励。
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永久切片,进一步理解组织是细胞分化形成的。
大屏幕展示节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回答。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小结并对同学们寄以希望:世界上有很多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1 07:47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实录







主讲教师:王元瑾

学    校:大连市甘井子区鉴开中学

授课班级:初一(5)班

人    数:48人

授课时间:2001年11月12日

课前准备:

教师:电脑、大屏幕投影、显微镜、人的四种组织的永久切片等。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听小夜曲,大屏幕投影展示各种动物图片并打出本章题目“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学生一目了然本章所学内容,立刻融入课堂中)。
师:动物、人都由许多细胞构成,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积在一起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它有严整结构。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今天我们以人体为例来揭开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神秘面纱,并出示预习提纲(大屏幕投影)。

二、分小组讨论预习提纲各题、并看书预习

    1.动物和人体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它是什么细胞?它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成为多个细胞?
    2.什么是组织?它是怎样形成的?人体有哪四种组织?分别有何功能?
    3.什么是器官?
    4.什么是系统?八大系统怎样构成人体?

三、老师利用电脑课件边提问边让学生分析解答

师:提问第一题。
生:是受精卵,它呈球体,通过细胞分裂形成多个细胞。
师:回答很好。(电脑显示细胞分裂过程)
师:问,还有哪些不明白?
生:举手问,人体的细胞各式各样,而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细胞只是球形的,这是为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问题问得特别好,这也正是我要问你们的问题,只要能解答出预习提纲中的第二题,此题就迎刃而解,那谁来帮帮他?
生:一一做答。
师:大家掌握得不错,又问刚才提问的学生,你知道答案了吗?
生:是分化形成的。
师:回答正确。对组织这一结构层次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生:为什么要分化形成四种组织呢?
师:问得好,谁来解疑?
生:一脸茫然,面面相觑。
师:没关系,此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难点,咱们来共同分析一起来战胜它。下面我们通过电脑展示肌肉组织及其微观结构,从而了解组织是怎样形成的。(大屏幕显示肌细胞、肌纤维的结构——肌纤维像一根弹簧)
师:肌肉组织有何功能?
生:可以收缩、舒张。
师:棒极了!谁来说说细胞为何要分化呀?
生:这群球形细胞要具备收缩和舒张功能,形态、结构必然要发生变化,于是进行了分化。
师:你的领悟力真强。大屏幕展示上皮组织的形成,问:“上皮组织具有何功能”
生:保护、分泌。
师:那么上皮组织是怎样形成的?
生:将要发育成保护作用的细胞群必须要在形态、结构上发生变化——分化,成为一群排列紧密的细胞——上皮组织。
师:看来你是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分化,那么,其他同学呢?电脑显示神经组织的形成,问:“每个神经细胞结构有何特点?它具备什么功能呢?神经组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每个神经细胞像树枝一样有许多分叉,它可以更多的与其他细胞联系、传递信息,同样神经组织也是细胞分化形成的。
师:太精彩了!请同学们为他鼓掌。同时展示结缔组织的形成(大屏幕)。问:“结缔组织有何功能?”
生:有保护、支持、连接、营养等功能。
师:通过上述解答谁再来说一说组织是怎样形成的?
生:组织是受精卵分裂形成一群细胞,然后这群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发生变化——分化,形成。
师:概括得太准确了!通过小组讨论,我们懂得了组织这一结构层次,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生:这四种组织结合在一起又会形成什么结构层次呢?
师:这就是我要你们自己解决的预习提纲的第三题,谁来试试?
生:是器官。它是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在一起构成的。
师:掌握得不错。大屏幕显示大脑、胃、心脏的形成。
生:举手问为什么胃是由这四种组织构成的?
师:问得好!谁来帮帮他?
生:解答,小组成员补充。
师:小组成员讨论得很好,问:“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疼、会流血。这说明皮肤中可能含有哪些组织?”
生:答题
师:答对了!那皮肤中有没有肌肉组织呢?皮肤是哪种结构层次呢?
生:有。比如怒发冲冠,头发能竖起来,一定有肌肉组织。所以,皮肤是一种器官。
师:你的知识面真宽。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器官,那什么是系统呢?哪八大系统构成人体呢?
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有消化系统等八大系统。
师:表述准确。你们对系统的知识全都明白吗?
生:不太清楚。
师:没关系。以后你将通过学习逐渐掌握。我们共同看大屏幕(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也逐一展示)请大家思考各系统的功能。
生:一一解答,但内分泌系统还是不明白。
师:再次展示内分泌系统,并简单举例,大屏幕展示八大系统形成人体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感悟人体是统一整体。
师:放一段“命运”主题曲,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何感受?”
生:动人心魄。
师:你的哪些器官、系统在起作用?
生:回答。
师:你掌握得真好。可见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大屏幕展示人体的形成。请同学们分小组总结人体是怎样形成的?

四、分小组总结于笔记本上,并用大屏慕投影展示

五、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所学

师:现在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永久切片,进一步理解组织是通过分裂、分化形成的。
生:每四人一组用显微镜观察每种组织的特点,看完后将显微镜归位。
六、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师:现在我们做练习,请看大屏幕。
生:小组讨论,每小组一代表发言。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可见,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一活动均由各器官、系统协调参与完成!

七、谈体会、对今后进行展望

生:我们知道了人体是怎样构成的,由人可以知道动物也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四种组织构成器官,多器官构成系统,八大系统构成动物体。世界上的万物是奇妙的,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师:对,世界上有许多生物的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1 07:47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探究使根伸长的部位”教学设计

北京市育才学校 朱绪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根伸长的部位;
2. 结合对根尖纵切片的观察,分析分生区和伸长区使根伸长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使根伸长的部位”的探究;
2. 学会控制可变因素、设置对照组;
3.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形成大胆思考和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分生区和伸长区共同作用使根伸长。
三、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中的控制可变因素和设置对照组。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推理性探究。
五、教学媒体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1 07:48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七、教学实录
师:观察生物,学习生物学,对文学创作大有帮助,以前我们曾经阅读过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我们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其中作文里有这样一首小诗:毕生心血为玉米,奈何今朝血腥起。穿越泥土之彼端,试问谁懂英雄心。请问,这里的英雄是谁?
生:玉米、根……
师:还是让我们一起听听作者的感受。我们请××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
(××朗读作文,学生鼓掌。)
师:在我们鼓掌的同时,请谈谈你们的感受。
:根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它的牺牲,根就不会生长……
:根冠就像我们的边防军人,我们就像分伸区、伸长区的人们,受着他们的保护。
师:非常好!那你能否提出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植物的根是怎样长长的。
师:问题提得很好,下面我们开始探究使根伸长的部位。问题已经提出,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
:进行假设。
师:请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合理的假设。
(引导学生复习根尖的结构。)
:使根伸长的部位可能是根尖。
:使根伸长的部位可能是分生区。
……
师:假设提出以后,我们应该设计实验证明假设,那在设计实验时应考虑哪些注意事项呢?
:试验环境必须一样,只有一项是不相同的,还必须反复实验。
师:还有补充的吗?
:根的生长特性必须一样,也就是说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师:这里给大家列举了五条注意事项。第一,选择实验材料,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呢?
:必须是根生长较快的。
师:玉米幼根生长较快,我们选取玉米幼根。第二,方法步骤。第三……第四……
现在请大家分小组完成设计实验,设计时应考虑这五个方面,然后选一位代表汇报他们组的设计情况。
(学生设计,有的小组合作意识非常强:有学生整理文字、有学生绘制草图……)
下面开始交流讨论的结果,从第一小组开始。
:(所有小组都是边演示边讲解。)我们组的设计情况是:选取饱满的、没有损坏的种子,让其萌发,把长势良好的幼根用不同的颜色做上标记,分成四个区,给充足的条件让根生长,然后观察。我们的实验预期是,如果真是分生区在使根伸长,那标记分生区的一段应该明显伸长;如果真是伸长区在使根伸长,那标记伸长区的一段应该明显伸长。
师:至于真实的结果怎样,请大家拭目以待。有请第二组。
:我们组也是做记号,只是在幼根上等距离地画上记号,培养一段时间后,看哪个区段距离明显增加,就说明哪个区段使根伸长。
师:非常好,同样的标记法,处理上各有高招。请第四组。
:我们组做的是对照实验,选两条幼根,分别标上1号、2号,将1号根伸长区破坏,2号根破坏分生区。五天后观察其生长情况。如果1号根不长,2号生长,就说明伸长区使根伸长。
师:好,请大家对此方案进行评价。
:我觉得不完整,要有4条幼根就好了,这样更加全面。
:我反对,只可能是2个区,所以不用4条。
:幼根被破坏,就不能生长,那怎么观察?影响正常发育。
:不可取,根的生长是靠各个部分一起生长,缺一不可。
师:大家讨论非常激烈,让我们听完后两组同学发言再进行交流。
:利用“等分线”将幼根分成4个区段,10天以后,量出距离就知道哪个区段使根伸长了。
师:大家做得很好,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请大家倾听最后一组的发言。
……
师:以上大家讨论出至少6种不同的方法。正所谓“科学不寻求同一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这里有位生物爱好者做了一个实验,只可惜当初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我只能给大家画出实验的大致过程,请看投影:我们如何整理数据呢?
师:请看投影右下角,要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生列表格。)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请仔细看图,记录实验数据。
(生记录数据。)
师:那么,根据这一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使根伸长的是成熟区以下部位。
师:正所谓数据才是硬道理。这里老师也做了一个探究性实验,请观看录像并记录实验数据。
(生记录如下表。)
师:成熟区以下部位使根伸长,这一结果是否可信,首先把成熟区作为被考查的对象,我们来一起分析实验数据。
实验分组:实验组是几号根?对照组又是几号根?
:实验组是1号,因为1号根切除成熟区以下部位;对照组是2号,保留成熟区以下部位。
师:根据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成熟区以下确实使根伸长。
师:成熟区以下包括三个区段,到底是哪个或哪几个区段使根伸长?我们先复习成熟区以下的结构。
:成熟区从下到上依次是根、分生区、伸长区。
师:那我们先从上端的伸长区入手,把伸长区作为唯一变量。实验分组情况是:
:实验组是去掉伸长区,即1号;对照组是保留伸长区,即2号。
师:那为什么不是3号、4号呢?
:因为1号去掉伸长区的同时,也去掉了分生区和根冠;2号保留了伸长区,但也去掉了分生区和根冠,排除了干扰。所以2号才是最好的对照组。
师:通过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伸长区使根伸长。
师:下面把分生区作为唯一变量谁来分析?
:实验组是2号,对照组时3号,得出结论是分生区也使根伸长。
师:最后一个变量根冠呢?
:实验组是3号,对照组是4号。得出结论是根冠只起保护作用,并不使根伸长。
:根冠细胞死亡保护了根的伸长……
师:以上从宏观上探究了使根伸长的部位,下面我们从微观上进行分析。这是放大了的伸长区,从下到上,细胞有什么变化规律?
(打出字幕:透过现象挖掘本质。)
:从下到上依次变大。
师:那这一规律说明什么?请分析屏幕上的两道题:
1. 伸长区细胞由下到上,形态、结构逐渐变化的现象说明(  )。
A.这里是生长到不同阶段的细胞,越往上细胞越成熟
B.由下到上的一串细胞,可以反映一个细胞生长的不同阶段
C.这里每个细胞都在伸长,所以根也在明显伸长
D.越靠近分生区的细胞产生越晚,伸长区的细胞来源于分生区
:选择D
师:为什么?
:因为靠近分生区的细胞小,说明它刚产生,而分生区的细胞也那样小,就可以说伸长区的细胞来源于分生区。
师:那其他的答案呢?……
请看第二题。
2. 分生区的细胞看起来总是那么小,这里的细胞一旦伸长,就意味着它们要进入
      
。事实上,分生区并没有消失,原因是分生区属于组织,能够产生新的细胞,不断补充伸长区的细胞数量。
:进入伸长区,属于分生组织。
师:谁来进行今天的小结?
:由此可见,根的伸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进行细胞分裂来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靠伸长区进行细胞生长来使细胞体积增大。
师:正像××同学作文里写的那样:英雄无处不在。根冠是英雄,分生区、伸长区也是英雄,它们共同的作用使根伸长了。那么,成熟区在你心目中还是英雄吗?
(打出字幕:科学是一种有严格规则的游戏。)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经过对教材大胆改革后的尝试,供广大教师研究,恳请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谈谈对教材探究内容的改革。由“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改为“探究使根伸长的部位”,理由有三点:1. 生长包括长长和长粗,而教材只探究了长长,所以改为伸长;2. 探究生长最快,短时间观察到的是伸长区生长最快,时间一长,标记在分生区的一段会明显伸长,远远超过标记伸长区的那一段,虽说这一段已经成为新的伸长区,但是学生理解动态变化的过程很困难,所以改为探究分生区和伸长区共同作用使根伸长,便于学生理解;3. 从知识点来讲,教材落脚点仍然在分生区和伸长区共同使用使根伸长,而探究过程中又没有体现出来,要改为“探究使根伸长的部位”后得出结论就非常自然了。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的制定。本节课的目标严格按新课程“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来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点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使根伸长的部位”的探究,学会控制可变因素、设置对照组,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这三条目标设计的依据如下。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教学重点:分生区和伸长区共同作用使根伸长,本节课就是围绕这一个主题展开,自然也就突出了重点。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中的控制可变因素和设置对照组,为了突破难点,采取了两种方法:第一,教师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引导,如投影字幕、设计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等等;第二,分析录像时多次强化。
最后,谈谈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本节课属于推理性探究,是“没有动手做”而应用探究方法的探究,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以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在交流自己的感想中提出要探究的问题;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假设;接着分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并交流;最后由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得出结论。
九、教学员点评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就是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对探究全过程的指导,突出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比如提出问题之一环节,教师利用学生的作文《永远的英雄》,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设计实验环节,教师利用投影字幕、设计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设计;分析实验时,注重层层深入地分析控制可变因素和设置对照组;小组讨论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体现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2 08:15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会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3.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4.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难点: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

    课前准备

    教师:器官完整的盆栽观赏植物,草本植物实物,根尖模型,导管、筛管模型,头饰(画有各类器官),甘蔗,长纸管2根,6杯牛奶,6烧杯水。

    学生:草本植物,小球若干,教材,笔记本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2 08:15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导入: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认真听题,积极思维并举手回答
创设情境并复习提问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思考并举手回答
评价并导课:那么今天我们 研究什么呢?
预习提纲
1.绿色开花植物体是怎
样生活的?
2.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何功能?
3.植物怎样由受精卵形成组织的?与动物一样吗?
4.器官是由哪些组织构成?
5.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为什么?

分小组预习,先看书后讨论,并在书上画要点。
评价后,出示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不要告诉学生答案。
根吸收土壤中的水等营
养物质,在有阳光、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养生活。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另小组成员评判。
观察大多数学生完成后,手拿一盆有花有果的观赏植物,开始提问第一题。
教师评价,并鼓励其他同学质疑。
又鼓励评价,可简单小结。

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2人一组观察自己采集的完整植物标本,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然后学生在书中划出正确答案。

接着提问第二题,让学生拿实物回答;
教师评价;
然后提问第三题第一问。

受精卵分裂成分生组织。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有些学生对输导组织的形成不明白。学生重述导管的组成。
评价,对学生的疑问可拿导管、筛管模型,答疑。
并让学生复述。

分生组织分化成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分生组织分化成根尖中的其他组织。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还有一些学生不懂。

提问第三题第二问,鼓励后,让其从第四题找答案。

器官由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构成。

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根尖模型分析回答。
加深理解随着根的生长,根尖中的各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而来,加深对各组织的理解。

提问第四题,让学生以根这种器官为例进行分析、解答。
评价并展示根伸长的活动
挂图。

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输导组织贯穿于整个植
物体。

学生回答
头戴六种器官头饰,回答各器官的功能以及由何组织构成。另外一小组拿长管代表输导组织,校服代表保护组织,若干小球代表营养组织,让演各器官的同学拿着。一学生拿6烧杯水沿导管从根处边走边送1杯水给其他器官,另1位学生拿6杯奶(代表有机物),从叶处边走边送1杯奶给其他器官。
同学们一起回答。

接着让学生分析甘蔗的茎,西红柿的果实。
评价。
并进行最后一题,
评价后,请6个小组每组出代表扮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简单指导,热情鼓励,并再问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

小结
练习
谈体会

小结于笔记本上,代表发言
做书后练习
畅所欲言

指导学生小结。
评价。
适当引导。
评价。
鼓励,并对今后进行展望。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2 08:15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实录







主讲教师:王元瑾

学    校:大连市甘井子鉴开中学

授课班级:初一(8)班

人    数:42人

授课时间:2001/11/12

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前的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

讲桌上摆放2盆有花有果的看橘,教室四周贴上美丽的植物图片。
师:上节课我们已揭开了动物体结构层次的神秘面纱,谁知道它的结构层次?
生:一一做答。
师:掌握得不错。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大成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我们已有所了解,那么今天我们研究什么呢?请各位同学环顾四周,谁来回答?
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师:有眼力。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为我们创造了如此美丽生存环境的功
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立刻对新知识产生渴望。

二、看书预习,分小组讨论预习提纲中的各题,进行学习行为前移
1.绿色开花植物体是怎样生活的?
2.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何功能?
3.植物是怎样由受精卵形成组织的?与动物一样吗?
4.器官是由哪些组织构成的?
5.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为什么?

三、师生共同努力答疑解惑
师:手持一盆开花植物,问,这盆绿色开花植物是怎样生活的?
生:根吸收土壤中的水等营养物质,在有阳光、温度适宜的环境下生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非常好,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需要水、阳光、空气?
师:谁来帮帮他?
生:可能是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吧!
师:真能学以致用。这些知识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获得。下面咱们来解决第二题。
生:二人一组观察自己采集的完整草本植物标本,小组代表边指植物边回答。
师:他答对了吗?请给点掌声。
生:完全正确,并鼓掌。
师:下面的一道题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咱们共同努力来啃下这块硬骨头,好吗?请回答第1个问题。
生:植物体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分生组织,分生组织再分化形成其他各种组织。
师:你们还有疑问吗?
生:我不明白输导组织的形成。
师:问得好!它的确是个难以理解的微观变化问题。边在黑板上画图边拿导管模型解答。然后,再让刚才提问的学生重述。
生:重述导管的形成。
师:好,咱们来解决第二个问号吧。
生:不同之处在于动物体是由受精卵分裂为一群细胞,再分化成为四种组织。植物体是从分生组织分化出其他组织的,组织名称也不一样。
师:看书很认真,其实在动物体内也有一些具有旺盛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只不过不叫分生组织罢了。动、植物体的形成差不多。难点攻克了,来回答第四题吧。首先解决根这种器官的组成。
生:到讲台前,手指根尖模型回答,小组成员补充。
师:正确。那么,由保护组织形成的根冠,和由输导组织、营养组织形成的成熟区,由营养组织构成的伸长区的细胞最初来源是什么?
生:均由分生组织形成的分生区的细胞分化得到。
师:棒极了,接着展示根尖伸长的活动挂图。咱们来解决点实际问题,手持甘蔗茎,西红柿果实,问:它们分别是什么器官?
生:茎,果实。
师:完全正确。那你能分析它们的组成吗?
生:略。
师:现在就剩下最后一道题了,胜利在望,请同学们再接再厉,谁来答?
生:回答。
师:好!请6个小组每组出代表扮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生:参加表演,说出自己所演器官的功能,及由何组织构成,另一小组拿两根长管代表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和筛管,六件校服代表保护组织,若干小球代表营养组织,让演各器官的同学外面披上校服,左手拿着小球持长管,右手持另一长管。一学生拿6烧杯水沿导管从根处边走边送1杯水给其他器官,另1位学生拿6杯奶(代表有机物),从叶处沿筛管边走边送1杯奶给其他器官。(加深理解榆导组织贯穿于整个植物体)
师: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
生:是。
师:同学们表演得精彩吗?让我们为他们鼓掌。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基本上明白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让我们做一下小结。
四、分小组总结,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在笔记本上小结,小组代表发言。
师:评价。并指导学生练习。
生:学生做练习。
五、谈体会,对今后进行展望
师:学完本课你们有何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鼓励,并提出展望。

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导演,学生愿学、乐学、想学,积极参与。不过在组织教学上应注重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多参与,同时把握好时间。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2 08:16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设计

大连市第十八中学 鞠 彤
[size=+0]    教学目标
[size=+0]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size=+0]    ②学生体会“胆大心细”是顺利实验的必备素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size=+0]    ③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size=+0]
重点和难点
[size=+0]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size=+0]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
[size=+0]
课前准备
[size=+0]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3H铅笔,绘图纸,尺;兴趣强烈的几个学生提前跟随老师学做临时装片。
[size=+0]    教师:洋葱鳞片叶,番茄(或西瓜等成熟果实)的果肉,新鲜的黄瓜,清水,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size=+0]    透明的细胞立体模型,植物细胞挂图,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若条件许可),提前制备上述几种材料的装片,摆放多台示范镜,叶片的永久横切片、人的血液涂片、单层扁平上皮装片各10片。
[size=+0]    课前培训几个学生。
[size=+0]    课时分配    2课时   
[size=+0]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课前交流
展示各自准备的生物材料,跃跃欲试探究它们的结构组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气氛活泼。
巡视、查询学生们所做的课前准备,适当地交流。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动手使用显微镜,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作准备。
检测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纠错、表扬。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辨析、思考得出结论:观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从而进一步明确要先制成玻片标
本方可观察。
策略:观察、识别
策略②:四人一组为单位识别

导言: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
策略①: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的玻片标片。
策略②:按小组准备永久切片、涂片、装片各一。

实验方法步骤 一、制作临时装片 1.示范     准备
 
[size=+0]制作临时装片
提前参加培训的几位学生作为“小先生”示范制片,边示范边讲解。
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获得感性认识。对其中的不明白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由“小先生”解答,或同学们展开讨论,若仍有疑问及时申请老师的帮助。
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
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
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
吸引染液的方法?

协助介绍、补充说明(尤其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陌生的材料用具,如染色剂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板书提示制成的主要步骤:擦
协助“小先生”
疑难之处提供帮助
引导众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注:应用此策略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发现实验当中的“注意事项”和规范操作。
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的
方法步骤提问、思考,以解决不解之处,扫除制片中的障碍,以便下一步自行操作能顺利进行。

2.变化制作方法和步骤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用具考虑取材、染液、染色如何改革一下?
要敢想、敢做  
  

提示:
①取村:黄瓜改“刮取果肉”为“削取薄片”,挑选最薄的一片制片;番茄可挑取果肉或吸取果汁;
②染色剂:尝试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如何?
③染色:可在盖上盖玻片之前直接滴加染色剂染色(黄瓜、番茄不必染色)  

3.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自行选择一种所给材料及相应的染液和方法,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及时指导:
发现制作较好的装片,置于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二、观察临时装片



使用显微镜观察,初步感知细胞,注意根据染色的结果区分细胞的各个结构(参考教材和教具)。同时注意观察制片的效果。考虑:有了污点怎么办?细胞、气泡有什么区别?染色剂对细胞有什么影响?
指导
交流
引导
设疑
  
三、再次制片、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液泡
(叶绿体)

选取其他材料(相应变化染液和方法),制成临时装片,逐渐熟练操作,加深体会,避免不规范操作,力求完善、成功。
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

提示观察示范镜
评价
鼓励
策略①: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结构;
策略②: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这样更直观。


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绘图要领:
1.真实;
2.规矩: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尤其注意点的画法)要规矩;
3.完整:名称标注齐全。

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注意把握绘图要领。
(真实、科学是第一,大小位置掌握好,线要轻轻点要圆,名称标注要齐全。)

   
策略①:边讲解生物图的画 法和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 画板图示范;
策略②: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实物投影仪上用铅笔、图画纸示范,更为真实。



技能训练
  

测量、计算
学会科学方法,感知细胞的大小。

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具体内容略)
可集中讨论课后的练习题,也可在制片、观察过程中留意各种情况的出现,及时思考、尝试处理,再讨论交流,总结。  
组织
引导
渗透
协助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2 08:16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实录







    主讲教师:鞠  彤

    学 校:大连市第十八中学

    授课班级:初一(6)班

    人 数:40人

    时 间:2001年9月30日、10月8日

    课时分配:2课时

    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中的课前准备

    注意事项:本课学生动手操作多,需要良好的纪律保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使用的方法,实际操作一遍,同桌同学互相检查。
生:动手使用显微镜,复习、巩固,互相检查。(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纠错、评价)
师:显微镜是生物实验的常用仪器,在它的视野中,我们会看到奇妙的生命世界。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走进来一睹为快了。巡视全班,对学生所备材料有所了解。边调查边交流,询问学生“大家想看看什么?”
生:(急不可耐地)我们想知道洋葱、番茄、黄瓜……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师:可是,我们能不能将一个洋葱或一根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就观察呢?这样能看到内部结构吗?
生:恐怕是看不到的。因为上节课我们是把字写在载玻片上或透明的纸上才看到的,而写在不透明纸上的字是看不清楚的。
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要使可见光穿过被观察的物体,才能看清楚物像,也就是说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生:那就把洋葱或番茄也放到载玻片上观察吧。
师:基本的思路对,我们称之为“制作玻片标本”。
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玻片标本?怎样制成的?有哪些种类呢?认识常见的玻片标本。
师:同学们已经看到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种常见的玻片标本,请每小组的四名同学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结合教材中的介绍和老师所备玻片标本的名称、内容加以认识、区别。
师:巡视、指导、答疑。
师:同学们刚才所见切片、涂片、装片都是永久玻片,今天我们要来亲自动手制作临时装片。争取将大家带来的生物材料都看个究竟,怎么样?
生: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师:明确本节课的目的要求:1.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2.尝试进行小改革,用略有变动的方法制作不同材料的临时装片,体会由于这种创新和改变带来的新奇和成功。3.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胆大心细的素质。面对这么多的材料用具,让我们一一认识一下吧。
生:一学生介绍(注意顺序),众生聆听、评价。
师:有没有不太了解的材料用具?
生:高锰酸钾和碘酒是做什么用的?
师:这两种溶液都是染色剂,同学们不妨来试试它们染色的不同结果。下面来使用这些材料用具制作临时装片。先请几位同学示范,大家注意看他们的操作,听他们的讲解,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6~8位“小先生”示范,小先生在每个小组讲解,其他学生听、看、想。
师:调控、组织、引导。随着操作的进行,配合学生的讲解,将每个主要方法步骤归结为一个字。板书显示:擦→滴→取→展→盖→染→吸。
生:针对操作和讲解,提出问题。如——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取材的方法?盖盖玻片的方法?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怎样吸引染液?等等(详见“教学设计”)。
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问(教师参与、引导、启发)。
师:这是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但并非每一步都是一成不变的。想想看,哪些步骤可以改进?选用不同的材料制片是否会有一些变化?引导学生尝试改革实验的方法步骤,拓宽思路,举一反三。
生:得到启示,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1.取材不同,方法是否不同?(洋葱的内表皮是撕取的,若是黄瓜果肉应刮取,用番茄果肉制片则应挑取果肉或吸取果汁。)
2.必须染色吗?染色剂对细胞有什么影响?(染色便于观察无色的结构,而番茄果肉是橙红色的,黄瓜果肉是浅绿色的,无须染色即可观察;染色剂有时会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之死亡。)
3.我想把染液直接滴在洋葱内表皮上,再盖盖玻片。(讨论后认为可行)
师:以上的想法都可以变成现实,让我们动起手来,制作临时装片,看看不同材料、不完全相同的方法制出的装片有什么不同的效果?怎样改进为好?
生:选择一种最想观察的材料,配以相应的方法、染色剂进行制片。有问题、有困难及时示意。完成后,同桌互检互评、取长补短。佳片展示。
师:引导、答疑、帮助、交流。
生:完成制片,观察。注意观察的效果,感知细胞的形态。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气泡(与细胞有什么区别)、有污点、细胞集中重叠、染色不均匀(分析原因,考虑如何处理)。小组同学交流。
师:有的同学制片不理想,你想再做一次吗?而且你一定想看看其他植物的细胞,那就让我们把握住第二次机会吧!余下时间留给大家用其他的材料制作、观察,相信你们都能顺利完成。
生:再次制片、观察,变化材料、染液、方法,进一步熟练操作,避免不规范操作,体会实验成功的关键,胆大心细制好片。在观察多种植物细胞过程中,借鉴观察老师的示范镜,初步感知细胞的形态结构。师生多向交流、互评;小结实验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略)

第二课时

师:度过了一个“十一”长假,重新回到课堂,你是否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
生:温习上节课所学(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互补互评)。应指出:学习了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根据材料的不同,分别制作了多种临时装片,观察到了几种植物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黄瓜果肉细胞、番茄果肉细胞……)
师:好,请任选一种材料,回忆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默想一会,然后动手制作,看看哪位同学、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最好是同组同学取材不同)。
生:选材、默想、操作、展开竞赛。
师:巡视、评价、指导。
生:展示作品。
师:有好的制片,还要有好的效果,比比看,谁能尽快找到清晰的物像?
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细胞,组内交流,讨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师:通过挂图、模型引导,或通过多媒体演示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
生:归纳、总结植物细胞共同的结构。(略)
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细胞液我们平时是有所感受的,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水果的果汁、蔬菜的菜汁是细胞液?……
生与生、师与生多向交流、作答。(略)
师:怎样将我们看到的细胞记录下来呢?
生:拍照,像书中一样(师:那是显微摄影);绘图,人人都可以画下来。
师:边讲解边示范。交待绘图要领——真实性、专业性、完整性(详见教学设计)
生:明确生物绘图的方法,根据自己观察的物像,随老师的示范绘图。在绘图中巩固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注意细胞各部分结构的画法和标注。评价。
生:展示较好的作品,互相评价。
小结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整节的学习活动。(略)
技能训练及练习。(略)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10-2 08:16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自主研学

广西博白县文地高中 梁 林
一、我来选
1.对细胞起保护作用的结构是 (  )
A.细胞壁  B.细胞壁和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2.观察蚕豆叶的下表皮,须制成玻片标本(  )
A.切片  B.涂片  C.装片  D.涂片或装片
3.绘生物图时,对图中较暗部分的绘制要求是(  )
A.用直线条涂黑  B.点上细点表示   C.用横线条涂黑  D.随意涂黑
4.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  )
A.污物  B.气泡  C.细胞  D.墨水
5.切西瓜时,会发现流出许多带甜味的汁液,这汁液来自于细胞的 (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6.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第一次使用5×目镜、10×物镜,第二次使用10×目镜、40×物镜,那么,第二次观察的情况与第一次相比 (  )
A.视野亮,细胞数目多     B.视野亮,细胞数目少
C.视野暗,细胞数目多     D.视野暗,细胞数目少
7.为了使临时装片内不产生气泡或少产生气泡,盖盖玻片时应 (  )
A.把盖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上
B.事先多滴几滴清水
C.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重重地压
D.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轻轻地放平
8.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不易观察清楚的是 (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液泡
二、我会判断
9.植物细胞的形状都是相同的 (  )
1O.只有在绿色的植物细胞中才有叶绿体 (  )
11.画细胞结构图,较暗的地方用铅笔涂阴影表示 ()  
三、我会答
12.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黄瓜表层果肉细胞和黑藻叶片细胞形状虽然不尽相同,但这些细胞的基本结构都包括、、和四部分,在里有液泡和。
13.制作黄瓜表层细胞临时装片时,用刀片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皮果肉,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14.右图所示植物细胞立体模式图,据图回答:
(1)标出图中序号所指部位的名称:
1;2;4;5。
(2)对细胞有保护作用的是[ ]和[ ]。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的结构是[ ],原因是。
(3)切洋葱鳞片叶时会闻到辣味,这种物存在于[ ]内的中。
15.制作黑藻临时装片时,取其顶端的幼嫩小叶为材料,用高倍镜观察可见细胞质的缓缓流动,注意水温应保持在20~25 ℃之间,温度过低细胞质流动会趋于停顿,不易观察。如果达不到温度要求,可用小刀将叶的某些地方切伤,这样往往会引起细胞质的流动,靠近叶脉处的细胞,其细胞质的流动较快。
问题:
(1)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其中参照物可以是。
(2)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状态,其意义是。
(3)分析材料:细胞质流动的速度与、有关。
参考答案
一、1.B 2.C 3.B 4.B 5.C 6.D 7.D 8.B
二、9.× 10.√ 11.×
三、12.细胞壁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质叶绿体
13.将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处理得薄而透明
14.
(1)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液泡 
(2)1 2 2 细胞膜  极薄并紧贴细胞的细胞壁
(3)5液泡 细胞液
15.(1)细胞质沿液泡做循环流动 叶绿体 (2)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交流 (3)温度 光照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0-5 08:16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一、观察番茄果实的结构
1.宏观观察
2.微观观察

引导分析
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
1.肉眼看番茄果实的结构分为几部分?
2.取表皮制作临时装片,放显微镜下观察
要求:
(1)画图记录观察结果(画几个细胞)。
(2)思考如何用语言描述:表皮细胞长得怎么样?有什么作用?这些细胞形状大致一样吗?细胞结构相同吗?它们的功能是不是一样?

反馈交流
教师评价并指出:表皮:细胞都是蜂窝状,连接紧密、整齐;结构一样:它们的壁很厚。
把构成表皮的这些形状相同、结构相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表皮在果实的最外面,起保护作用叫保护组织。
观察
回答问题
制作装片
  观察
  记录
  思考
学生用实物
投影仪汇报
观察结果——表皮细胞图
3.挑取果肉制作临时装片,放显微镜下观察
(1)画图记录观察结果;(2)思考如何用语言描述;果肉细胞长碍怎么样?有什么作用?这些细胞形状大致一样吗?细胞结构相同吗?它们的功能是不是一样?

反馈交流
教师评价并用图片讲述:果肉:细胞都是卵圆形,排列松散,结构一样;它们的壁很薄,有大液泡。
把构成果肉的这些形状相同、结构相同——壁薄、含丰富营养的细胞群叫营养组织。
制作装片
  观察
  记录
  思考
学生用实物
投影仪汇报
观察结果——果肉细胞图
4.挑细丝制作临时装片,放显微镜下观察
方法:把果肉一层一层地挑,就会看到一些黄细丝,挑一根,放载玻片上,在放盖玻片之前先用手压一下。
(1)对照细胞分化示意图中写有输导组织图进行观察。
(2)画图记录观察结果。

反馈交流
教师评价并用导管的图片讲细丝细胞的结构特点,指出细丝是由许多管状细胞构成的细胞群,属于输导组织。
提问:根据观察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制作装片
  观察
  记录
  思考
学生用实物
投影仪汇报
观察结果——细丝细胞图
二、观察根尖纵
切面的永久装片
引导分析
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
观察内容及思考:根据细胞的形态特点分为几部分?
反馈交流
教师评价并用根尖的纵切面图片讲解根尖的四部分细胞结构特点及所属组织。
提问:根据观察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观察思考
汇报观察结果
回答问题
三、观察叶的横切片
引导分析
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
观察内容思考:分几层?各层细胞的形态是否一致?
反馈交流
教师评价并用叶的横切装片讲解叶三部分细胞结构特点及所属组织。
提问:根据观察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观察思考
汇报观察结果
回答问题
“细胞如何构成植物体”一节的探究式教学

北京市三帆中学 吕向阳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本人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细胞如何构成植物体”一节为例,谈谈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及课后的收获和体会。
1 教材分析
从微观上看,植物体由许多细胞构成,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宏观上看,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构成,这里学生可以直接感知。那么细胞是如何构成器官的呢?这在平时学生的生活中是无法用肉眼看见的,因此,将这一知识点定为植物体结构层次里的难点问题。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组织、器官的概念,绿色开花植物的器官组成及结构层次。
2 教学模式
鉴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①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②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③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本课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这也正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3 教学过程
3.1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 先让学生观察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及几种绿色开花植物(带六大器官)的图片,让学生获得对器官的感性认识。
3.2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从微观上看植物体由许多细胞构成,从宏观上看,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构成,根据这些知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由此引出课题。
3.3 探索“细胞是如何构成器官”的步骤 ①提出问题:细胞是如何构成器官?②提出假设:细胞先形成一定结构,再形成器官。③实验设计验证假设:为了避免个别的结论来代替一般的情况,故设计了取一个器官的各部分作成临时装片放显微镜下对比观察和多种不同的器官重复实验。④实验材料:西红柿果实(无籽)、根的纵切面装片、叶的横切面装片。考虑到教学课时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对番茄果实(器官)采用课堂上制作各部分结构的临时装片,对叶和根采用观察永久装片。其方法步骤按下如表格的程序进行。
方法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0-5 08:16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此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FANQIE 番茄果实、根、叶都是由几种组织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的结构,它们都有一定的功能。得出结论:细胞先构成组织,再由组织构成器官假设成立。学生讨论:什么叫器官?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是什么?总结: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4 收获与体会

4.1 通过探究实验,有助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课上学生亲自取器官的各部分,并作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不仅解决本课的难点问题,而且有助于对组织、器官概念的理解,达到既突破重点,又解决难点的双重作用。另外学生亲自作实验,得出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记忆深刻。课后,我对五个班的学生就“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器官、组织的概念”进行测验:结果非常理想:“结构层次”100%学生答对,对“组织、器官的概念”95%的学生写得很完整。

4.2 通过探究实验,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积极的参与者 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及设计实验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亲自动手实验,展开思维活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从引导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及实验设计,到指导学生实验、规范操作,最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由于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所以学生保持了求知的积极状态、积极情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感觉有趣又愉快。另外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在课堂上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有当小科学家的成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4.3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探究学习能使学生长知识、长才干。在整个“细胞如何构成器官”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制作番茄果实的表皮、果肉、细丝的临时装片,观察根尖的纵切面装片及叶的横切面装片,培养了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能力──即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几种器官各部分结构的微观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其是对比观察能力。对每个观察结果用图记录,并上讲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及实验的探究能力,这些为他们以后学习理科的其它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4 探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学习不仅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有关科学结论,还学习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懂得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实验注意事项的强调,实验完毕实验用品的清洁、整理,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态度。

4.5 通过此次探究实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细胞如何构成植物体”的探究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明白了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探究实验获得。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不再满足于知识的结果,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后面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跃跃欲试,对每一个知识都提一个问题来探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学生自己设计的探究实验:“探索苔藓植物为什么这么矮小,还要生活在阴湿环境中?”“探索植物是否需要无机盐,它们从哪里来”,并在课外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性课题,其中有许多是非常有创造性的成果。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0-5 08:16
标题: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设计



福建厦门市莲河中学 宋火金



一、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通过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2.能力目标

(1)通过训练,掌握临时装片制作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比较,能阐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简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科的内在动力。

二、重点、难点、教学策略

1.重点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能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简图的技能。

2.难点

(1)通过实验,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

(2)通过实验观察,能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教学策略(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初步掌握显微镜操作、使用的基础上,抓住学生想要观察微小细胞的欲望,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为其主动探究创设学习情景;通过课前对小组组长、记录员的培训,让学生以小组发言的形式谈谈临时装片制作与观察的体会,激发全班学生的探究欲望,树立作好实验的信心;教师以讲解、演示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并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技巧,注意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几个主要操作环节的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指导,并让各小组的课前培训者充当小老师,形成组内的互帮互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和实验观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并认真做好小结;对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通过观察、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考教材中的细胞结构图对照观察到的细胞画简图,教师再进行示范、纠正,强调真实性、科学性、规范性。

三、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2.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

3.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四、课前准备

课前让各合作小组的组长、记录员按教师的要求,结合实验预习准备好实验器材及实验材料;任课教师对各合作小组的组长、记录员进行培训,制作临时装片,为各组更好完成实验做准备。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10-5 08:17
标题: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1.复习




2.引入新课。







学生思考并进行交流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视野的右上方有一个我们要观察的对象,如何将其移到事业的正中央?




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当你学会使用显微镜之后,想不想看看真实的细胞?想不想看看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你想过生物材料需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看清细胞吗?把一个叶片放在显微镜下就能看到细胞吗?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除了会对光、调节焦距、安放和移动玻片外,生物材料还必须做怎样的处理?

通过上节内容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教师进行评价
小结:1)将玻片标本向右上方移动,直至图象在视野的正中央。(2)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与视野中图象移动方向相反。

结合P421~2段导言:还必须使可见光能穿过被观察的物体,这样才能看清物象。因此,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
以设问的形式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常用的三种玻片标本


玻片标本的类型:

玻片标本的制作需要:载玻片、盖玻片




学生结合P422.3.4段内容观察实验台上的切片、涂片、装片。

观察永久标本及各组组长课前制作的临时装片

对照永久的玻片标本观察实验台上载玻片、盖玻片。




教师进行简要介绍。


教师介绍永久切片和临时切片。

教师讲解,并引入实验:今天我们将进行玻片标本制作尝试,这是我们进行生物科学实验必须掌握的技能。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仪器使用

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通过教师的演示,掌握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阐述目的要求:P42实验的目的要求1.2.3
介绍材料用具:让学生进行认识,清点材料用具,注意仪器使用的讲解。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演示操作:
(实物投影)

(一)制作洋葱鳞皮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准备:






制作临时装片:








染色





课前培训的代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全体学生进行观察。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擦拭干净,注意事项——朝同一方向擦拭。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讨论:水滴太大或太小会造起什么后果?



3、撕取洋葱皮叶内表皮片,浸入水滴中,用镊子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标本上。
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教师介绍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1)试管的正确使用;(2)清水水滴大小。


引导学生得出:水滴太大盖玻片会浮动,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1.撕取的技巧:可用刀片划一个小方块;2.镊子的使用;3.展平的技巧。



教师引导: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1.滴碘液不宜太少;2.染色时间要充分直到浸润标本全部;3.在染色过程中,为提高速度,滴碘液一侧可适当抬高,高于放吸水纸的那一端;4.染色后,用吸水纸将多余的液体吸干,以防污染载物台。
教师指导学生演示制作黄瓜表层果皮内细胞临时装片。(操作步骤基本相同)(实物投影)




课前将黄瓜表皮刮掉,用刀片轻轻刮取黄瓜表层果肉,均匀涂抹在载玻片,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教师指导演示;
强调注意事项:1.准备步骤与“准备”相同;2.刮取时要轻,刮取的果肉是一些细沫;3.涂抹时要均匀,注意结成团的用牙签散开成均匀状态;4.盖盖玻片的方法与步骤4相同

(三)观察临时装片

引导学生复习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将学生课前制作的临时装片进行显微投影。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操作,各小组的课前培训者充当小老师,形成组内的互帮互促,进行小组竞赛;

教师及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使更多的学生掌握实验技巧;
评价: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讨论:1.P44讨论
2.P46练习2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小结。
第二课时
引入
讨论、交流:P46练习123
教师小结、评价。
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学生观察、理解教师的讲解与示范。



学生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教师讲述、演示:结合P44[附]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讲解并在黑板上演示,讲解细胞结构简图的绘制方法与技巧。
教师用显微投影仪展示学生制作比较好的临时装片。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
2、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学生观察:P452-2植物细胞模式图及植物细胞模型。

学生根据观察、阅读理解的结果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进行阅读理解


教师评价小结。
巩固训练:P46练习4。
总结
学生讨论、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教师评价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技能训练:P45 测量和计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测量和计算的过程及结果。
教师的指导、点拨、评价、小结。
布置作业:

1、复习:新学案P29-31
2、学案练习P31-32
3、预习第三节内容

教学心得:本节课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培训保证了各组成员能在小组内互帮互促,较好地完成实验要求;通过合作小组的评介,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合作小组的学习效率;部分学生显微镜的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训练、提高;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教学效率。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