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四年级语文《父亲的菜园》听课有感心得评课稿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9
标题: 四年级语文《父亲的菜园》听课有感心得评课稿
《父亲的菜园》听课所得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贫瘠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本文的执教者徐老师准确地抓住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以“开辟难”为主线展开了对文本的教学。重点结合父亲在 “开荒、填土”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体会父亲开辟菜园的“难”。

一、由菜园引出。抓住“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深入学习课文。

      二、让句子说话。学生通过研读“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这些句子感受父亲的形象。

      三、写话补充形象。如教学“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冲进暴雨中干什么,他是如何保护家园的?体会父亲的勇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9
《父亲的菜园》听课感怀

文/绘山广告



很有幸,上周五听了鱼洞四小唐老师来我校上的示范课。教材内容是《父亲的菜园》。不可否认,这是一堂生动、高效、别开生面的一堂优质示范课。我所说生动,是来自于老师甜美的声音和干练的表达,我所说的高效,是在本堂课中绝对轻松地完成了应有的教学任务,我所说的别开生面,是其独特的课程环节设置。以至于老师的课讲完我的心得就写好了——注重的除了细节,我更看重过程设计。我在课后评语栏是这样写的:该课从题目引入课文,再从课文反馈到题目,这是语文教学里的直入式教学。教师只用了一个问题便盘活了整节课堂——父亲为了菜园做了些什么?学生层层剥离,老师循循善诱,让父亲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使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本课如一个故事,轻重分明,又似一首诗,娓娓道来!(还写了些,想不起了)其实,我现在要表达的不是这些,而是在听评课后的一些想法。

夏老师问了四校校长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语文究竟强调的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四校校长是这样回答的(大意):在两基普实前强调工具性,过后强调人文性。——我无法评价这个答案,但我知道工具是人文的前提,如果没有了工具,其人文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有点无法理解,一个人天生就具有语文的工具性(这儿的天生,只是相对来说,没有好坏,只有多少),比如进行语言的表达;同理,一个人天生就具有人文性,精神层面的,比如孝敬父母!此二者是绝对的统一,没有孰轻孰重!这是由夏老师所提出的高难度问题。

同时,苏老师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究竟是品人呢还是品事?杨校长也对这个问题颇感兴趣,可惜也没有定论。其实,按照语文的三维度论观点,即目标,设计,评价,只要达到目的,就能完全说明问题。在这堂上,四校校长说如果打分的话只能打80分,我不知其打分的依据,或者对于专家的高度我只能仰视,但我感觉到学生对这课的精华部分是已经掌握了——通过父亲的辛苦付出和坚持不懈,让自家有了一块不一般的菜园,从而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和永不放弃!

­    ——其实,上面说的都不是我想说的。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教育已与社会完全脱节。以语文为例,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语文,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说话表达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教会学生理解分辨判断的能力,从而升华到精神层面上来,这应该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即从工具到人文的升华!如果一个人语文学得再好,即便出口成章,反之在精神上上不去,形如不怕流氓,就怕有文化的流氓,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人从小学习,其目标便是上初中高中考大学(我是不赞同的),最后进入社会自谋,求得一个较好的工作,如这个理想能实现,便是烧了高香了;反之,提前融入社会,求得一技之长,尔后养活自己;还有一类郁郁寡欢,怨天尤人,愤世嫉俗。此三种,就算他把语文弄得很透彻,人文懂得比谁都多,可到头来,如果还是以自我为中心,那又有什么用呢?——精神没上去,学再多的东西也是浪费!

我上次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教研课的实质——大意是说古人不搞教研,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同理,古人授课从不讲解,全是学生熟读成诵后自己领会,可他们的对人文的理解比谁都强,掌握的人文比谁都多——古有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刘恒尝药,陈乔护墓,孟宗哭竹等故事,令世人惊叹感怀。说到底,还是精神、道德问题。

现在,看看我们,看看我们所教化的年代,彭宇奇案,广东悦悦,孩子逼父卖肾,孩子杀死母亲,医生不扶伤,教授成商人,商人变教授,国家花大把大把的钞票维稳,贪官恃无忌惮的烧钱,如此种种,岂是语文中的人文所能撼动???

道德,这个社会亟需的东西!!!

如果把道德比作语文中的人文性,那么法律就是语文的工具性,此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了法律,道德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纵观我们的社会现状,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文明已经沦丧,中国人的价值观已经堕落,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我们除了赤裸裸的贪欲别无其他,每个人都在维护着自己的利益,贪欲与冷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我们都在精心设计的防范中保护着自己,不信任在蔓延,出门在外,父母亲戚最常叮嘱的一句话,孩子小心被骗,小心坏人。好似中国没有了好人,我们生活在危机之中,处处没有安全感,处处都有圈套,这种由人性贪婪和道德滑坡引起的社会危机正侵扰着每个人的生活——我宁愿相信这是发展壮大国家必须经历的过程,乞求苍天,把祥瑞带给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10
《父亲的菜园》听课心得
父亲的菜园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父亲收获了肥沃的菜园,学生们收获了父爱、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我不仅收获了他们的收获,也收获了教者清新、朴实、自然、和谐的课堂实践。

《父亲的菜园》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着,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这节课堂教学,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两个教学板块  :(一)自主学习,读思解疑。(二)品读“言行”,感悟品质。这样的设计暗合了单元提示。单元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们阅读本组课文,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总之,今天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充分充当了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推开了一扇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10
小学语文评课:《父亲的菜园》评课稿

  星期一下午,沈小林老师来我校调研。她给林悦老师教的《父亲的菜园》做了点评。
  一、从题目攻破。课件出示一个荒凉的山坡,问:在这样的山坡上开辟一个菜园,你同意吗?(不同意)会碰到什么困难?(没有水等等)却有这样一个父亲在这样的山坡上开辟了一个菜园。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由菜园引出。抓住“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深入学习课文。
  三、让句子说话。学生通过研读“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这些句子感受父亲的形象。
  四、写话补充形象。如教学“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冲进暴雨中干什么,他是如何保护家园的?体会父亲的勇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11
《父亲的菜园》评课稿
                                          
                                   沪山辅导小学    蒋美元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贫瘠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的言行中去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好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与不易,则是本文教学上的难点。
本文的执教者林老师准确地抓住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以“开辟难”为主线展开了对文本的教学。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体会父亲开辟菜园的“难”。
教学中,林老师那亲切自然的教态,甜美的语音以及对课堂的激情无不引领着学生们,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林老师课堂教学上中的亮点有:
1、引导语层层推进,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提升学生对重点语段以及对父亲品质的了解。
比如,学习 “开荒”难:“每天天还没亮,……,直到傍晚,……一个星期过去……”这个语段,让学生体会父亲整整一个星期这样坚持着的品质时,林老师采用了引读的形式:“同学们,你们想:星期天早上,天还没亮,父亲就——(生接读后面的词句);星期一凌晨,天边还闪烁着亮晶晶的星星,父亲就——;星期二一大早,月亮还明亮地挂在西边呢,父亲就——(生接读后面的词句)。
从早晨,到傍晚,一干就是一个星期……”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一次次的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画面,眼前自会浮现出不畏艰苦,勤勤恳恳的父亲形象来。

2、从细节入手,通过写话,让学生感悟父亲的好品质,从而突破难点。
乍一看,学生写话 “狰狞的岩石仿佛在嘲笑父亲-----------------------------。”这一环节似乎没什么可写,既不是文章写法上的仿照,又似乎与文章中心无多大关联。可细细品味,我认为这样一写,的确促进了学生从中感悟父亲不怕艰难困苦不放弃,不气馁的坚持精神,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认为这也是不易被发觉的亮点之一。

当然,林老师课堂上的优点远不及这些,还有更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接下来,我对这节课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1、教学中,林老师自己讲的比较多,扶得也较多,因此学生自主感悟的机会比较少。
2、无关紧要的问题设计得较多。因此,提问显得有点琐碎,有点细,甚至没有层次感。
比如,语段二“突遇暴雨时父亲怎样做”的教学,林老师连续提了如下问题:
(1)此时,父亲的心情怎样?
    (2)父亲为什么这么着急?速度这么快?
    (3)这么快的速度冲进暴雨中,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意外?
    (4)父亲速度再快,但他快不过什么?
(5)父亲可能还会碰到那些困难?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想,如果能这样做也许会好些:
把问题整合一下,把一些细小的提示性的提问省去,甚至大胆放手这样做——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读语段,抓住一些重要的词句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去感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老师同学分享。而教师自己只在必要的时候做一些重要的引导,让学生在问题的领悟上有所提升即可。
我想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局限,才会更开阔,思维能力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文本也才会有更多的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一道相同的风景,换一种心境,换一个角度,带给我们的也是别有一番洞天。一篇文章,一节课,换一个角度,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份从未感受过的欣喜。我不知道我思考的角度是否正确,但我定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林老师的课甚至更多的课堂继续思考下去。有讲的不对之处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12
评方碧维老师《父亲的菜园》

                          评课人:邵燕尔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贫瘠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的言行中去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好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与不易,则是本文教学上的难点。

方老师在教学中准确地抓住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以体会父亲对菜园的“开辟难”为主线展开了对文本的教学。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体会父亲开辟菜园“难”。

方老师课堂教学上中的亮点有:

1、由扶到放,重点示范学习第三段,找找、划划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自然而然地提升学生对重点语段以及对父亲品质的了解。

比如,学习 “开荒”难:“每天天还没亮,……,直到傍晚,……一个星期过去……”这个语段,让学生抓住“每天天没亮”和“直到傍晚”,来体会父亲在菜园一呆就是一整天的辛苦。再者让学生关注父亲的动作,抓住动词来深入体会。

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学第4-10自然段,将父亲的语言行动画出来,圈圈重点的词语,从中体会到什么,体现略读课文的学习特点,教学生学会自己来学习课文。

2、适时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父亲的勤劳与坚毅

比如在开荒这一段,想象一下父亲在山上的一整天会做些什么事?以及在学生自学4-10自然段中这一句:“那天,父亲正在吃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冲进了暴雨中……”让学生关注后面的省略号,想象在暴雨中父亲之后的行为,从而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想象画面,眼前自会浮现出不畏艰苦,勤勤恳恳的父亲形象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12
《父亲的菜园》评课:

1.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常常说略读课文要一课一得,我想这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是读书过程中做边读边做旁注的方法。从扶到放,使学生逐步掌握如何在阅读中抓关键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老师在课堂中也时常提醒学生圈一圈划一划,如果同学说到的地方自己原本没有标注的,要及时补上去,这样的语文课堂习惯如果养成了,对于今后的五六年级的语文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2.            写话设计得好

课堂上的写话,在何时写?以怎样的形式写?如何体现层次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堂课上老师挖掘的在“……”处补充性写话就非常巧妙。让学生想象“父亲怎样挽救他的菜园?”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提供了一些动词做学生的参考,学习层次比较差的学生如果借助了这些动词,写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了。而学习层次比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但也可以从老师提供的词语中受到启发,有更多的丰富的想象。这样的梯度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写话的质量,也提升学生的写话积极性。



提出的建议:

为什么说是“父亲的菜园”,而不是“我家的菜园”或者“我们的菜园”,这个问题可以来自于学生,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再来讨论是否已经知道原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13
《父亲的菜园》 评 课
今天听了《父亲的菜园》一课,收获良多。我认为这节课的特点有如下四点:

   1、教学流程合理,重点突出。按照提出疑问—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而且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来畅谈读后感受。学生收获了: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

   2、词语教学渗透人文思想.如引导学生理解气馁一词:气馁是没有信心和勇气,父亲没有气馁,他没有失去什么信心,没有失去什么勇气.所以父亲变荒凉为翡翠。

   3、多变的评价语,彰显激励功能。教师的评价语有针对性,丰富多变,激励学生更加专注课堂学习。

   4、顺势引导,深化主题。在付出艰辛的努力后,父亲终于把“贫瘠荒凉的坡地”伺候成“碧绿诱人的菜园”。教师引导学生说,让我们走近它,细细地观察它,你看到的仅仅是一片绿吗?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在交流中得以升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13
《父亲的菜园》评课稿   每个人心中的父亲都如山一般地伟岸,《父亲的菜园》正是歌颂父亲的一篇文章。吴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琅琅的读书声贯穿着整个课堂,以读促悟,在读中感悟父亲的品格。吴老师是位很有想法,注重细节的有心人,从老师精心制作的课件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当吴老师声泪俱下地述说父亲的生平事迹时,我深深地被感染着,对于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涤荡,我想情感目标的达成是非常成功的。吴老师课后回到办公室,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饱含着热泪写下了教学反思。对于我们这些父母仍安康健在的儿女们来说,应该好好孝敬我们的双亲,享受着这幸福的亲情生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13
《父亲的菜园》执教:汪拥军
   
  父亲的菜园


目标:1、认识8个生字,认识并理解部分词语。
      2、初步学会借助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的特点,在品读中感悟父亲的坚毅和执著。
      3、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
过程:
      一、谈话导入,反馈预习情况。
      1、读词语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写了(   )通过艰辛的努力,在(    )的山坡上为(            
        )。
      二、梳理文章脉络,感知开垦过程。
      1、原来的菜园——修公路(起因)
      2、父亲在土地上做了什么?(开垦荒地、挑土上山、豌豆肥土)(经过)
      3、现在的菜园——四季翠绿(结果)
      三、品读情景,体会父亲的艰难。
      (学生通过读、圈、想等方式体会父亲的艰难)
      1、开垦荒地:早出、晚归
      2、挑土上山:双肩红肿、脚板起泡
      3、豌豆肥土:难为、拼了命
      四、自读情景,感悟作者的收获
      1、菜园里的收获
      2、作者从父亲的菜园里的收获
板书:
     父        原来的菜园——修公路(起因)
     亲        父亲在土地上做了什么?(开垦荒地、挑土上山、豌豆肥土)
     的        (经过)
     菜        现在的菜园——四季翠绿(结果)
     园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14
《父亲的菜园》一课所在的单元训练重点是通过体会人物的言行感悟人物的品质。这篇课文主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原来的菜园被征用——父亲重新开辟一块菜园——新菜园变得四季翠绿。这条主线中以第二部分为详写,而父亲得言行隐含在详写部分。所以突出单元训练点,也就是重点品读好详写部分。根据文章的思路,教路应怎样设计?学生的学路应怎样设计?
    窃以为教师的教路应以品读父亲的言、行为主线,辅之以文章的写作思路。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中间突破法”,重点品读父亲在重新开辟一块菜园中的一言一行,然后采用首尾照应,回顾文章的写作思路。
    汪老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基本是按文章的写作思路来组织教学的,虽然也先让学生了解原来的菜园、现在的菜园,来带出父亲重新开辟菜园的经过,但是在教学“父亲是怎样做的”(重开菜园的经过)中,仍然一板一眼按层次一步步了解情节:读第2~4节,想想父亲是怎么做的?——看第5~8节,父亲做了什么?——种下豌豆后又做什么?其实这大概的情节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是能够读懂的,重点应指导学生品味父亲的言行,在品味言行中品味人物的品质。而本节课对人物的言行的品味只是让学生找找有关句,对这些词句在表达中的准确性、效果、深意诸方面都没有细细玩味,使人感觉对重点训练项目反而轻轻带过。
    不过,汪老师还是能比较好地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教给学生方法,这也是一种语文能力的训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14
在《父亲的菜园》里种植语文
  浙江温州苍南县教研室 何必钻
  
   看来虞大明老师是大有将教材中的略读课文全都研究一遍的趋势。关注他的老师不难发现,小学中的很多略读课文都留有他研究的足迹。略读课文是块“难啃的骨头”,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精读的樊笼。如何彰显略读课文的编排价值?如何发展孩子的略读能力?虞老师在“略读课文”这片菜园里深耕细作,呈现给我们的是“诱人的翠绿”’和“四季的丰收”。
   一、不藏不掖练速读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往往讲究的是对文本的细嚼慢咽,精读细品,其实有一种能力更重要,那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培养。在当今的资讯社会,知识纷繁,信息庞杂,如何快速地阅读,获取有用的信息,是现代人很重要的、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这一种阅读能力是不应该在课堂中被遮蔽的。
  “学习略读课文,要学会快速浏览、获取信息,试着解决问题。”一进入课文学习,虞老师就在话语中提出了他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理解:一要快速浏览,二是获取信息,三是解决问题。这恰好与国际学生阅读测评项目(简称PISA)的注重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评价等几方面的阅读力要求相吻合。
   “第一次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描写菜地的短语。什么叫快速浏览,不是逐字逐句地读,而要快速阅读,可以快到一目十行。可以扫读、跳读,快,要注意速度!”虞老师在催着学生,一种很强烈的意识,就是告诉学生要学会放弃,学会跳跃,学会捕捉,不要驻足不前,不要长时停留,剔除干扰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当学生第二次读文本,划印象深刻的句子时,虞老师说:“停一停,怎样划句子呢?你看这个男孩子划的句子,他从这句话中读出了‘坚毅’,所以他把这个词儿圈了出来。如果你划的这个句子找不到这样的词儿,怎么办?对,可以用自己的词去概括。”对于速读方法的指导,如何捕捉信息,如何进行批注,有着很直观的、 很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训练中习得了速读能力,发展了阅读力素养。
   二、不枝不蔓显略读特点
   略读课文如何教,我们曾经有过很大范围的讨论,达成的共识是略读课文不能当精读课文来教。但现在又陷入了一种窠臼:只进行面上的泛泛交流,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不敢精,谈“精”色变;不知如何精?一“精”就错。在略读课文中,如何把握好“略”与“精”的度,如何选取精读点,是很有讲究的。
  虞老师在教学“这菜园巨大的变化,归功于父亲的什么?”在学生交流相关的语段时,虞老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预设:非重点语段,学生点到即止;重点语段,精读品悟(第4、9自然段)。6个语段,4处略2处精,做到了“面”略“点”精、“大”略“小”精,“略”中取“精”,“精”中有“略”。从本课对精读点与略读点的选择,我们可以猜见虞老师的取舍原则:一是深悟内容的需要,二是学习语言的需要,三是训练写法的需要。因为第4自然段的动作描写,第9自然段的语言描写,都是本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段,最能体现父亲的品质、写法的特点以及语言的张力。
   三、不折不扣悟表达形式
   学语文,首当其冲的是学语言,凭借文本的表达特色,敏化语言颖悟力,习得言语表现力。本课的写作特色,就像虞老师说的:“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表现着这个人的特点、这个人的品质。”虞老师始终关注这一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涵泳咀嚼,品评玩索,在文字间来回穿越。本课中“丢”这一动作的教学,真可谓是“丢”出来的精彩。“丢”了父亲的饭碗,却“拾”起了语言的精彩。我们来回放一下: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不长,但连续地刻画了父亲的动作,你们找到了吗?
  师:从“一丢”、“一抓”、“一冲”,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如果拍电影,你觉得这是快动作还是慢动作?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
  师:为什么这句话印象深,那是王树槐先生抓住了动作刻画。给虞老师印象最深的动作是“丢”。我们来模仿一下。(师生有情有趣地表演)
  师:演着演着,你发现“丢”和“放”有什么区别?(动作快,着急,连吃饭也不顾了,连碗也不要了)
  师:这一“丢”字,看出了父亲的什么?(不顾一切,菜园重于一切)
  一个“丢”字,散在句中,平淡无奇,但是虞老师的眼中,却大有名堂可做、意蕴可掘。我们在这精彩的背后来破解他的教学策略,发现这里有好多种言语学习策略的融合运用,比如朗读涵泳、语境还原、切己体验、比较玩味、激活形象等等。
  像这样的教例俯首皆拾。比如把6个语段分成两类,发现写法上的“秘妙”;比如最后站在菜园里的想象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不仅仅是人文精神的体悟,其实你从虞老师的点评中,可看出他的意图是融于情怀抒发中的父亲的神情、动作的白描。
  四、不愤不启求先学后导
  学导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学在哪里,导在何处,这需要老师的智慧和艺术。我们发现,课堂上的虞老师的总是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地躲在学生后面“鼓捣”。
  比如第九自然段关于“对菜园丰收后豌豆的处理”中父亲语言的描写,学生体会不出“难为”、“拼了命”这些词语看出父亲对土地的感情,学生只是停留在“这是一种拟人写法”这种修辞知识的明析。这样的感悟显然是苍白理性的。不愤不启,导在此时!虞老师显然是了解到学情,适时地出示了自己写的《我的父亲》中的一段话和老舍先生《我的母亲》中的一段话,“你发现了什么?哪个词是共同的?”、“虞大明先生、老舍先生这些词是用在人身上,而王树槐先生是用在?”、“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一比较,一点拨,学生豁然开朗,原来父亲是把土地当成了有生命的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导”在学后,“导”之促学,让“学”延展,必能收获语言学习的绿意生机。
  在《父亲的菜园》里,我们读到了父亲的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虞大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语文的落地扎根、枝摇叶茂。这,应该感谢虞大明这位睿智的园丁。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