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鱼游到了纸上》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2
标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鱼游到了纸上》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鱼游到了纸上》听课反思
追求走进文本  追求入情入境  追求水到渠成

   《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李平主任这堂课也是紧紧围绕“举止特别”和“勤奋专注”引领学生带着思考走进文本,通过朗读体验入情入境,进而水到渠成的完成了由“情”到“理”的自然生成。我想详细的从李主任本堂课体现突出的三个“追求”层面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

    一、追求走进文本,咬文嚼字,凸显教学的工具性。

    1、品词。《课程标准》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李主任在这堂课中对词语的处理十分有特色。有的词语结合生活经验直接理解,比如:什么是“举止”?这一词学生完全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但是李主任对于词语品味的设计,并不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根据词语的特性还设计了借助工具书的解释,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比如:“呆呆的”一词的处理给我留下印象深刻。先出示在词典中的三种解释:1不灵活,呆板。2发愣3痴迷劲儿。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体验选择词语的正确解释。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程标准》)当然,在正式讲课时,这个环节中,学生都一致选择第三种解释,是每次试讲都没出现过的情况,可李主任并没有按照原设计对学生“生拉硬拽”,而是巧妙地设计了;“老师认为应该选第二种解释,你们说选择第三种解释的理由,看能不能说服我?”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小语界专家于永正老师的课上就经常有看似引起学生争议的巧妙设计,其实是老师给学生设下的“套”,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拓宽学生思维的角度,在多元思维中让学生层层深入的品词,走进文本,领会作者的意图。通过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李主任之所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不露痕迹的调整教学思路,这和她细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多元理解文本,有着充分的预设,但是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是分不开的。所以学生在通过谈理由中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刻,真真正正的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凸显教学的工具性。

   2、赏句。我记得读过这样一句话:“最高明的雕塑家是把石块的多余部分恰到好处的凿掉的人,而最好的老师应当是那些删繁就简为孩子成长指明捷径的人。同样李主任在对句子的处理中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对内容进行提炼,围绕“举止特别”一词,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语句能看出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理解。当学生找到第四自然段时,老师又继续把朗读理解的重点锁定在:“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通过对句子的品味感悟,理解青年的举止特别,初步体会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状态。

    总之,李主任在对教材进行细细研读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咀嚼揣摩,层层深入解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无痕、扎实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同时,着力在工具性的体现上巧妙设计,注重课堂的有效性。

   二、追求入情入境,以读为本,品尝语言的味道。

    古代著名文论家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寻源,虽幽必显。”刘勰的话告诉我们,当学生能深入文本,入情入境的朗读,就会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品尝语言的美好味道。窦桂梅的老师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一再强调,我们语文老师决不能局限于让学生读一篇文章而已,要让他(她)能品味出语言的不同味道。在朗读的设计上,李主任以“情”为线索,不断移动阅读视点,采用不同朗读指导方法,如:“‘呆呆地’、‘静静地’该怎样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比较‘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两幅画有什么不同?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通过直观体验,感知语言,读好不同的语气。并通过扮演文中角色,与文本人物对话,如;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呦!金鱼游到你的纸上来了!”一句分别由三个女孩不断读好这句话。又如: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扮演围观的群众,当看到青年人画的鱼时,  他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在此过程中,教师或点拨、或评价、或示范,以情促读,多次加温,使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深入的感悟,欢畅的品尝语言的味道。一双犀利的眼睛,一颗颖悟的心交给了学生,把纸面上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灵性和生机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共享。我们要逐步学会“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科书。”

    三、追求水到渠成,由情悟理,生成顺理成章。

    整堂课无论是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对句子的感悟,及对情感的把握,李主任都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特的理解,没有紧紧逼问,没有着急的回答,只有慢慢的娓娓道来。有前面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有效地朗读训练作铺垫,学生对“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关系、“青年人和鱼融为一体”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青年人的执着、勤奋与专注”就自然而然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对“理”的认识与深化就顺理成章,宝贵的生成尽收眼底。

    对于这堂课,如果还要再加上一条,那就是“追求返璞归真”。因为在这堂课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走教案的痕迹,没有走形式的朗读训练,而是通过有层次的朗读,达到自然的情感升华。更可贵的一点是让我们看到在老师的“无痕式教学”下,学生由不会到会,到入情入境,到情景交融。这才是有生成的课堂,这才是有效的课堂。

    李主任这堂课立足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把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在平等对话中,闪烁智慧的火花,在充分体验中,有水到渠成的生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3
《鱼游到了纸上》听课反思    陈金萍

听了边晶老师教授的《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感觉边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文章重难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品句训练中逐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而这一切,边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找出有关句子进行分析讲解,突破了重难点。

听完后,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教头。首先能让学生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感染,培养孩子们坚持不懈的品质。其次可以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的写作方法。但我觉得这篇课文更应该作为写作课来上,它在写作手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作者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和动作,用词毫不吝啬,细致生动,刻画传神。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表达了“我”对他勤奋执著的赞美之情。在教学中应通过多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耐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并把这种细节描写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3

《鱼游到了纸上》听课反思



十二周周四下午在猎德小学听了董老师上了一节四年级公开课《鱼游到了纸上》,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真的要好好学习如何做一个会评价的老师。

整节课,董老师在评价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不论好的方面还是要改进方面,几乎都没有做评价,而是在学生汇报后马上就转到了下一环节的教学中。刚开课时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回答也做了评价,如:“这位学生虽然读得不是太好,但大家都知道他平时不爱说话,今天能读成这样已非常不错了。”这样的评价确实给了学生信心,但我认为这样的评价又仅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有指向性地去评价,因为这个学生并没有按要求做,用上老师提供的词语。如果老师能再加上:“大家注意了老师的要求没有,要用上老师提供的这些词语哟。”接下来学生的回答就会更有质量了。

听了这节课后,我认为老师们真的要好好看看《做一位会“评价”的老师》,从蔡老师的文章和老师们的回帖中,真正提高评价水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4
课堂“静”界——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听课感受
《鱼游到了纸上》这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王崧舟老师丰盈充实的学养,最重要最直接就是体现在他对于教材的解构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同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出了淫,才子佳人看出了缠绵,易学家看出了八卦……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其实就是自己涵蕴的体现。王崧舟老师并没有把主题解读成“身残志坚”,而是解读出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文中两个“静静地”,一层层地引领学生感受,最终体会出正是因为青年的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最终达到了物我两忘,笔下的金鱼才能游到纸上。王老师能有如此深刻的解读离不开他的饱读诗书,离不开他的醉心语文、更不离开他本身具有的淡泊情怀。记得《小学语文教师》上对王崧舟的专访中,就有他最喜欢的人生格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第二课时教学时,王老师围绕“静静地看”展开了如下教学:

师:这么高超的画技是怎么练出来的呢?

然后围绕“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展开教学。紧紧抓住“静静”一词,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静静地看着?”继而又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你去公园看过金鱼吗?你和青年的看有什么不一样吗?那位青年是怎么看的?进而再次抓住“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读好,并展开理解。

想不出用什么特别好的词汇来形容这精彩的片断,好像就是那么实在。好一个“静静地”,层层剥笋,丝丝入扣,有层次,有深度。“这是怎么样的看?”同样的问题层层递进地抛出,尽管学生的答案是类似的,但内心的理解和感悟却是不同的,是有提升的。

在抓住训练点后,王老师采用转化场景,还原生活的方式,“你去公园看过金鱼吗?你和青年的看有什么不一样吗?”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行细化、深入,一步一步地递升学生的情感。就这样,鱼游到了纸上,也游到了孩子们的心上,游到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那么自由,那么流畅,那么飞扬着灵性,那么散发着个性。

在这个片断中,王老师再次使用了他惯用的排比句式营造声势,强化语感,言语不多,但却能指点迷津,在一次次的引读之后,敏化情感,情得以升华。

王老师在《语文是什么》一文中写道:“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在这个片断中,他为枯燥难懂的词配上形象而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不同的旋律流泻着不同的画面,不同的画面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大大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
聆听他的课,聆听他的讲座,我想到了自己当时将要上的课,我问自己,我要抓住的是什么,就是想根据孩子们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同时又根据文本语言的特点,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通过情境,感受到节日的快乐,达到情智统一的效果。在执教的第二节的过程中,先创设情境,抓住祝贺,体会祝贺,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进行拟人句式的练习,从而学会运用语言,在提供的语言环境中举一反三,实现读得有效,学得扎实,促进学习迁移的目的。没有王崧舟先生那么深刻,只想找一个“点”,让孩子轻轻松松、扎扎实实、快快乐乐地学语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4
王崧舟老师《鱼游到了纸上》听课



第六组   庞科军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附属小学



王崧舟老师在小语界举起“诗意语文”的旗帜,广受关注,被称为小语界“三驾马车”致意,其功力自不诗意。今天听《鱼游到了纸上》,有以下几点感触较深:

1、从课程的角度解读文本,是解读文本的主导路径。但在实践中不多见,主要是顾及教师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一般也就是就课文论课文,不会将课文放到更为广阔的课程背景之下。而王老师将《鱼游到了纸上》呈现的“身残志坚”悬置,精辟出“心静而为”的意题。这与教师的教学题味有关,但同时更是教师课程观的观照。在如何更大范围的背景下处理教材,应该会给大家更多启发。

2、王老师以显见的阅读课示众,其中包含着他对“大作文”的思考,想起王老师对佛教道理的体悟,想必这暗合了养:什么是养?答曰:睡觉、吃饭。其实,习作并不仅仅发生在习作课堂。

3、课堂情境的平和。与前几次听王老师的课相同。此次王老师的课堂华而渐渐退,平和渐生,学生活动更为朴实、生动。复出技术一如既往。但也更为有敛、平淡。在情境的把握下,如对“游”字的理解等处,不露痕迹的油然而成,的确是一派名师的风范。

4、“文眼”理解独到,以“静静”围绕全文。较少直奔主题,不知是否王老师有意“引而不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5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满怀期待的听王星老师的示范课,果然有王者之气,属于明星老师的明星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一,面向中下层生,教学头绪简化,教学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

整节课头绪简化。由课题《鱼游到了纸上》生疑:“鱼真的会游到纸上吗?不能。那又为什么说鱼游到纸上呢?”围绕“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两个集中的、可以让学生深究的问题展开教学,层层剥笋般地挖掘文章的内涵。围绕主线追求扎实的效果,把阅读课上得简单实效,这正是关注中下层学生,面向中下层学生的有效举措。

二,面向中下层生,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习惯成自然,好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可见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经常会看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督促听课学生注意与发言学生的思维保持一致,面对中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中下层学生,锻炼他们的复述能力,提醒他们把话说完整等等,这些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却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面向中下层生,务实文本,朗读理解,培养语感。

王老师能够凭借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得到了体现。《小学语文课标》也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教师请学生找出文中标题引用的带“游”的句子,请学生认真体会、朗读。这一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体会聋哑青年专注认真作画,二是为了领会“游”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作用,因为“游”在本文是一个核心词。在朗读指导中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比如在指导学生读小女孩“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时,教师问学生“朗读时要抓住那个字来读?”学生说“哟”,正是惊奇的语气,佩服的语气啊,教师又将“游”改成了“画”,体会“游”与“画”的不同,读出的不同味道,借此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游”的用词形象、准确。为了深化理解,教师又请学生想像“当小女孩说鱼游到了纸上时你会想到什么画面”,体会“游”字所体现的动态美。深入体会了写文章时遣词造句的重要。

四,面向中下层生,踏实基本功,树偶像大旗,提升学习动力。

对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能有效地利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到位。不要小看王老师寥寥几笔让一条金鱼游在黑板上,绝对让学生佩服崇拜,那些学生能不跟着偶像学吗?这是王星老师扎实基本功的表现。向“王者之星”看齐,我将努力做得更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5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
义乌市艺术学校  沈焱
新课改提出:教学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处于自发学习状态,独立、自主参与学习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必然要求教师应处于一个辅导、从属的地位,承担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责任。今天的课堂中,藤老师就始终将这样的教学理念装在心里,做到心中有课标,目中有学生:
1、              从早晨无意中发现班里同学会用美声唱法唱歌这件鲜为人知的事引入,走进文本中鲜为人知的事情,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2、              藤老师在揭题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学生都抓住了游字提出了问题,这不仅拎出住了这堂课的学习主线,而且学生在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学生的主体,教师的引导自然得以体现。任何学习只有带着问题去参与,效率才最高,效果才最好。
3、 留白是我国国画的重要处理手段。它是让看画人用联想来展示画面充满个性的、完美的视觉效果。可以说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今天的课堂中,藤老师设置了“听到这样的尖叫,你的反应是什么?”如果小女孩叫的是鱼画到了纸上,你还有第一反应吗?“等一些问题来填补空白,引导学生填补文中未说之处,让学生讲独特理解、感受表达出来,思维火花迸出,有利于学生借读文本,独立学习。
只是今天藤老师说的一句话听着有些不舒服,而且我知道这肯定是无意识说的,不知大家有没有印象:“同学们说得很对,但老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写了。一方面,老师在尽量让学生知道你们是学习的主体,可一个但字却又分明在告诉学生什么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当然,我不是奉须拍马,一直来我都是非常欣赏藤老师的教学风格的,不紧不慢、不文不火,在课堂上操作起来游刃有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6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的课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而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我们年级组由蒋卡娜老师执教《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我认为蒋卡娜老师的执教态度特别认真,不但备课认真,而且还进行了反复试教,这种精神很值得学习。我认为她的这节课是上得比较成功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重难点突出。

整节课始终围绕“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两个集中的可以让学生深究的问题展开教学,层层剥笋般地挖掘文章的内涵。老师没有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课堂的面貌一新。而是围绕主线追求扎实的效果,把阅读课上扎实、清晰。

例: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因为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是两者的关系。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怎样游到了他的心里?因为看鱼时的入神,痴迷,坚持不懈。心中有了鱼清晰的轮廓,生动传神的形象,才有跃然纸上的惟妙惟肖的鱼,活灵活现的鱼。

     二、对语文的本体和文本都做到务实,力求超越。

   语文的本体什么?口头的听说为语,书面的读写为文。

首先蒋老师能够凭借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得到了体现。《小学语文课标》也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在这节课中,蒋老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进行读书,如:自由读、个别读、教师领读、集读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读,琅琅的读书声,感受到了语文独特的魅力。一遍一遍的读书声让我们受感动,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学生们懂得我们做事也应该像聋哑青年一样勤奋专注。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抓住了重点的词句进行朗读理解

教师请学生找出文中带“游”的句子,共找到了七句,请学生认真体会、朗读。这一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体会聋哑青年专业做画,二是为了领会“游”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作用,因为游在本文是一个核心词。在朗读指导中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比如在指导学生读小女孩“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时,教师问学生“听到女孩的叫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说惊奇,说佩服,教师又将游改成了“画”,体会“游”与“画”的不同,读出的不同味道,借此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游”的用词形象、准确。为了深化理解,教师又请学生想像“当小女孩说鱼游到了纸上时你会想到什么画面”,体会“游”字所体现的动态美。深入体会了写文章时遣词造句的重要。

四、其他

1、蒋老师的语态很亲切,语感也很好,特自然。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蒋老师的课件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美,美得灵动。不听课,光看课件就是一种享受。

总之,蒋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很成功,教学环节清晰,循序渐进,密度较紧。重点突出,还能注意细节问题。不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7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让梦想飞名师工作室课堂观摩活动有感

张娟 侯寨小学

张老师做到了:教学设计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引导学生从“游”字切入,在“静”中展开,在读中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在40分钟的课堂里学生都是愉悦主动地学习,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悟出了文章的含义,学习了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认为主要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游”动全身的成功:以“游”字为发力点。当学生充分地读了带“游”字的句子后,张老师通过引读与七名学生借“游”字通读课文,把整篇文章的大意很巧妙的展现出来。这样的读文形式新颖,别致,避免了泛泛的枯燥读文,也激起了学生的读文兴趣。
    二、品味重点语句的成功:在教学中,抓住了表现青年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语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品析。通过词语运用的对比,通过自己与青年看鱼方式的对比,通过画面的想象,多方面语文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既感受到了青年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了文本用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由表及里,即懂了句意又挖掘了生成点,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朗读训练的成功:本节课张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课文,通过自由读、引读、默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文使学生在朗读中,培养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生明白了“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比如要学生体会“心静”可贵的时候,我创设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变化的引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把课堂教学也推向了高潮。通过品味“静静”学生读出了鱼“游”到纸上不仅仅是因为“无声之静”,也不只是“无动之静”,更是“心之宁静”。学生读出了“心静”就是“专心致志”, “心静”就是“坚持不懈”, “心静”就是“忘我境界”。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听课也要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十分重要,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教师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课堂出现问题时,才能及时解决。比如;  这是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张老师能机制的处理,而且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7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记得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觉得刘燕的这节课就做到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我认为这节课的精彩之笔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重难点突出。

整节课头绪简化。围绕“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两个集中的、可以让学生深究的问题展开教学,层层剥笋般地挖掘文章的内涵。老师没有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课堂的面貌一新。而是围绕主线追求扎实的效果,把阅读课上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例: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因为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是两者的关系。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怎样游到了他的心里?因为看鱼时的入神,痴迷,坚持不懈。心中有了鱼清晰的轮廓,生动传神的形象,才有跃然纸上的惟妙惟肖的鱼,活灵活现的鱼。

二、对语文的本体和文本都做到务实,力求超越。

老师能够凭借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得到了体现。《小学语文课标》也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丁有宽老师也说过,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放弃了读,就放弃了一切。在这节课中,通过琅琅的读书声,感受到了语文独特的魅力。一遍一遍的读书声让我们受感动,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学生们懂得我们做事也应该像聋哑青年一样勤奋专注。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抓住了重点的词句进行朗读理解

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并没有逐句逐段地讲解,而是在学生自读,标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中重点语段的品析,关键词语的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感悟第四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时,就抓住了呆呆地、老是、静静地、(文眼)等词语的理解,体会青年的专注与执着。又以“忘我的境界”为线索使学生逐步感悟到青年不仅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且他看鱼到了忘我的境界;画鱼亦到了忘我的境界;从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着。明白也正是他的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超乎寻常的勤奋,才有了跃然纸上,惟妙惟肖的鱼,活灵活现的鱼,才会有他成功的喜悦。随着学生对文本深入的探究,学生内心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感情,对这位聋哑青年的敬佩油然而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7
      求真务实   不断创新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材料

                                                           王振芹

   6月15日在温家房子小学,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大家的风范,侯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1.深入研读文本,与众不同

    侯老师的这节课令我耳目一新,如对聋哑青年的把握恰到好处,前面让学生画了三处句子留下伏笔,直到作者看到“福利工厂”的厂徽,心里“咯噔”一跳,作者明白了什么?老师让学生从全文去找,回过头看课文不觉赞叹文章的精妙与浑然一体。再如小女孩的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了”粗浅的解读是说明鱼画的像,而侯老师则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有什么作用?是吸引游人,使作者也挤过来看,想想确实如此。

    2. 教学目标明确,线索清晰
  整节课头绪简化,主要围绕课文写了谁?什么事?这个人怎么样?从整体到部分最后又回归整体。而且一开始就交给了学生读书方法抓住情感、形象、语言,形象用事例体现,事例要把握细节,老师紧紧围绕这一线索,引导学生概括出事例:看鱼、画鱼、谈画鱼,然后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用不断的追问加深理解,最后用“胸有成鱼”水到渠成的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3.重视品读文本,扎实训练

    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情感的源头在文本之中,对学生最具有诱惑力的应该是语言文字。教师留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并交给学生读出感受,成语的运用、理解更是本文一大亮点,开始理解成语、积累,赏心悦目的换成语,用成语形容“呆呆地”、“静静地”、“从来不说一句话”到最后的“胸有成竹”、“胸有成鱼”,使语言的迁移与运用、方法的指导与习得融为一体,“;”的把握更是别出心裁,青年既会工笔细描,又会挥笔速写;慢到一丝不苟,快到一挥而就,精到像姑娘绣花,妙到如鱼游到纸上,不讲义自通。

    对这节课我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我们都知道教材的编排内容非常丰富,我们除了要用好预习阅读提示思考练习外,也不应该忽视课文插图。这也是教学的内容,它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在教学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时,可以设计——他们赞叹什么?议论什么?。我觉得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看到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图中观鱼的小男孩、女孩、老人、小伙子都会说些什么?自然说话的内容就丰富多了,也可以进行写话训练。

侯老师的课不紧不慢,讲解中的自然、连贯,整个课堂的一气呵成、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学生由开始的拘束到最后的投入也是老师不断激励,关注学生的表现,真是使我受益匪浅,我会不断努力,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6 15:07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谢军姣

     今天我们学习了何雪老师和谭丹老师《鱼游到了纸上》第一二课时的教学,两位老师的课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记得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两堂课是一个连贯的一二课时的教学。这两堂课既实在又生动,我们充分领略了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两位老师的教学亲切、温馨,如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语言不疾不徐,如清泉般的的声音富有魅力,不知不觉把我们带进了精神的殿堂。整个课堂呈现如下特色:

一、词,扎实有效。
字词教学,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不是难点,但也是重点。何老师先让学生对字词借助工具书进行自学,然后请小老师带读,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对他们自学效果的检测。同时何老师抓住了生字中的难写易错字“港、苟、澈、徽”进行重点指导,让学生对生字掌握扎实牢固。课后还设计了看拼音写词语小测试,错了的再进行更正,让学生把字词当堂课就过了关,提高了学习效率。对词语的理解,何老师采用了联系上下文和查阅工具书的方式,并且也设计了连词成段的小测试。这个测试让学生既理解了字词,又积累了不少优美的句段,

这种巧妙的设计教学的效果理想,学生掌握得也很扎实。在品味“观鱼”环节中,谭老师抓住对重点词语“呆呆”、“静静”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并且让学生把青年画画时的状态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语言的积累贯穿始终。同时,谭老师设计了“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两个画面,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继而让学生们自然地感受到了青年技艺的高超。

二、读,贯穿始终。
课堂内“书声琅琅”是这两堂课的特色之一。一开始叫同学们端好书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放下书本轻声读文,边读边思考,到读小姑娘惊奇的赞叹,读青年认真地、细致地画画,读青年专注地、静静地看鱼,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一遍一遍的读书声让我们深受感动。尤为精彩的是引领学生感受青年一年四季持之以恒地看鱼,当学生领悟到青年“老是、每个星期天、看了一年多”的鱼,谭老师用她极富诗意的语言反复引导孩子们朗读: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他到玉泉来,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他到玉泉来,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他到玉泉来,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他到玉泉来。学生的心灵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得到震撼,学生们懂得我们做事也应该像聋哑青年一样勤奋专注,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写,提高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讲到金鱼的动态时,谭老师让学生想象金鱼有些什么动态,并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在阅读中吸收的写作知识可以转化成表达能力,通过作文实践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发展。谭老师在最后设计了精妙的写话训练: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我好像看到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我想把他写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请抓住其中一个或几个人的外貌、神态、动作来想象他们的语言)这样很好地把学生的感受化为语言,理解鱼游到了心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总之,这两堂课让我受益匪浅,两位老师课堂的流畅,讲解中的自然、连贯,整个课堂的一气呵成、对细节的精雕细琢都是我学习的目标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