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夜莺的歌声》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9 17:47
标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夜莺的歌声》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夜莺的歌声》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PPT课件下载地址:
http://www.lspjy.com/forum-6-1.html
13.夜莺的歌声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教时。
五、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9 17:47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学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五、作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9 17:48
卓亚和舒拉的故事
卓亚和舒拉是姐弟俩,卓亚比舒拉大不到两岁,他们同在一个班级读书,生活中他们总是互相照顾,互相体贴。用舒拉的话说“我们就像一个人”。虽然他们有所不同:卓亚,诚实正直,严肃直爽,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朋友的错误也总是不留情面,因而尽管大多数人都崇敬她,可还是有人对她不理解;而舒拉永远都是热心的,所有的人都说他好;学习上他们都是全优生,但爱好又不尽相同:卓亚喜欢读《牛虻》、马雅柯夫斯基的诗。而舒拉却喜欢画水彩画,并对数学情有独衷……
法西斯德国的入侵,打破了他们幸福安宁的生活。卓亚参加了敌后游击队,割电线,烧马厩,英勇顽强。但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非人折磨,始终不屈服,直到被绞死之前,卓亚仍面不改色,当众演讲,号召人们为反法西斯而战。
卓亚牺牲之后,舒拉要为姐姐复仇,要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战。他成为近卫军少尉,坦克手,在坦克战中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功绩。在一场争夺战中,舒拉冲锋在前,击毙敌人40余人,并炸毁反坦克炮4门,战功赫赫,而爆炸的炮弹却永远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卓亚和舒拉,为了信仰,为了祖国,为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壮烈牺牲;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仅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一双儿女都献给了祖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9 17:48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围绕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由年轻的苏老师执教。在课堂诊断的过程中,老师们不仅真心诚意地赞扬了苏老师的亲和与微笑,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课堂中的缺憾与不足;不仅点评了苏老师的课堂,还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不仅有观点的认同,还有思想的交锋……在这里,我只撷取其中的争论焦点以飨各位。
焦点一:是“没有头发”还是“没戴帽子”
(句子链接: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甲方:“他光着头”,究竟是指他是光头,还是指他没戴帽子?
乙方:按常规理解,应该是指他没戴帽子。
甲方:故事发生在“夏日”,他本来就不需要戴帽子。
乙方:从课文插图可以看出小夜莺是有头发的。
甲方:因为夏天不用戴帽子,所以课文在进行人物外貌描写时没必要强调他是否戴帽子。而孩子在夏天剃光头是很平常的事情。
乙方:炎热的夏天,坐在河岸边上的孩子应该戴顶遮阳帽,而他却没有戴,课文作具体描写,也和他正在执行任务相吻合。
焦点二:是“麻痹敌人”还是“传递情报”
(句子链接: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甲方:小孩学夜莺唱,既是为了“麻痹敌人”,也是为了“传递情报”。
乙方:他只是为了“麻痹敌人”,进一步让敌人确信自己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
甲方:可是他怎么知道游击队员听到自己的叫声没有呢?此时,他一边无所顾忌地做着游戏,用自己顽皮的表现麻痹敌人,一边不断地传递信息。
乙方:这时小孩才刚刚带着德军出发,从下文得知他们要穿过树林、穿过空地、爬上小山,来到“树林深处”,才会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所以小孩即便是发信息游击队员也听不见,难道小孩不清楚吗?
焦点三:是“一语双关”还是“答非所问”
(句子链接: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甲方:有学生提出,这里的“洋蘑菇”也是小夜莺一语双关的话。
乙方:《教学用书》中分析道:“这时的回答全然是‘虚答’,答非所问。把两个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正是这一回答,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
甲方:如果不是一语双关,那“洋蘑菇”是什么样的?“洋”字又怎么理解?其实小孩在前文中“钓鱼”的回答已经是在答非所问,麻痹敌人。
焦点四:是“三个部分”还是“两个部分”
甲方;《教师用书》上说:“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
可是课文中明明有三处空行,把文章分成了四个部分。
乙方:应该按四个部分教学。一是因为有空行的标志存在,二是如同电视剧的场景转换一样,文本中确实变换了四个场景。
甲方:这样分析不就意味着《教师用书》是错的吗?
……
这些争论焦点,有些我们已经达成共识,有些却依然是我们的困惑。但透过它们,我们发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这“三不”:
一、不脱离文本
当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必须充分利用文本,灵活疏导,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自己在“备教材”时,更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熟读文本,钻研文本,吃透文本,让课堂生出更多精彩。
二、不忽略质疑
产生这些争论焦点的缘由,多半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如果你忽略这些课堂生成的疑点,不了了之,就等于你忽略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轻视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掐灭了创造性的火花。对母语的学习,孩子们有与生俱来的能力。
三、不迷信教参
在备课时,无数老师把《教师用书》当作“尚方宝剑”,当作教学的唯一指南。而当我们蓦然发现它与教材之间的冲突时,才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自己的头脑去感悟文本,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思考。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9 17:48
《夜莺的歌声》读完之后,有点让人忍俊不禁,有种黑色的幽默。文中那个小夜莺太勇敢了,就像一只暴风雨中的夜莺在勇敢地熬叫,他是抗争在最残酷的暴风雨中──战争!
二次世界大战,战火蔓延了全世界,到处都有战火,在苏联这片废墟上,印满了德国兵的脚印,他们在苏联的国土上横冲直撞,可是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他们会败在一个小孩的手里!“夜莺”是一个男孩,他能吹出和真夜莺一样的声音,所以他没有名字只是用“夜莺”来称呼他!在文中,他是勇敢的孩子,有张飞一样的勇猛,有喝退曹军的干劲,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毫不畏惧,还能那么镇静,让人为他的勇气喝彩!他也是一个有智慧的孩子,他用自己儿童的天真麻痹了比他年长好几十岁的敌人,巧妙地把敌人引入游击队埋伏区,用夜莺的歌声报告鬼子人数,用杜鹃的声音报告机关枪的数目,在这场战争中他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他可以说就没有这场战役的成功!
也许有人会说,也许他就是偶然碰到的,是一次侥幸的成功,不足以让人佩服,可是阅读全文,你会发现,他根本就是一个在战争中长大的儿童,他就是一个战士,他的年龄小,但他的行动却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作为一个情报员,总是在河边守候敌人,和游击队员配合把敌人引入埋伏,他的夜莺的歌声是他的技能,靠它能很好地传递信息,这也许很多人感觉自己可以做到,可是又有几个人敢于到敌人身边去实施呢?小夜莺敢!他去了,而且让敌人一点也不起疑心,他利用自己年龄的优势,不停地给敌人制造假象,让敌人信以为真,最后还可以全身而退,他的表现实在让人由衷的喝彩!
无独有偶!很多儿童和他一样,是战争中的“夜莺”,他们不一定,是只担当引敌人进圈套的角色,很多人他们和大人一样,是一个一战线的战士!例如雨来、张嘎等等。这样的儿童很多,他们在战火中成长,他们多了一份比成年人更多的成熟和稳重,这是战争赋予他们,战争虽然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可是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磨练了他们的性格,所以他们才能这么早的成熟!看看今天和平时代的我们儿童,他们就真的变成了温室的花朵,不经历风雨,被呵护得无微不至,是这样的幼苗坚强还是“夜莺”他们坚强呢?答案不说自明!看看周围的儿童,多少人还是那么胆小,离开了父母不行,自理能力很差更何谈什么智慧?学习就像是任务,怎么学也是门外汉,他们与夜莺相差多少距离,他们和夜莺一比显得多么幼小?
的确!战争不是我们需要的,可是我们需要夜莺的勇敢和睿智,我们希望他能在和平年代的祖国的花朵身上绽放光彩,希望出现更多和平年代的“夜莺”!他们是聪明的,机智的学习生活,创造着财富!为祖国填上亮丽的一笔!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9 17:48
课本剧
时间:战斗刚刚结束。
地点:苏联的一个刚被战火毁掉的小村庄里。
人物:小男孩、夜莺、德国军官一名、德国士兵若干名。
布景: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他们发现就在不远的地方,有个光着头的孩子坐在河岸边上。孩子搭拉着两条腿,穿着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军官(朝孩子):喂,你来!
(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抖了抖衣服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
军官:呶,让我看看!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军官(点了点头):很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小孩: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说着,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进嘴里吹起来。)
军官: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军官(打断他的话):你这个坏家伙!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小孩(不慌不忙):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军官轻蔑地一笑。)(画外音:真是个蠢东西。)
军官: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哪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
小孩(很有信心):怎么不认识!我和叔叔常到磨房哪儿的堤坝上去钓鱼。哪儿的狗鱼可凶了,能吃小鹅!
军官: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路带得对,我把这个小东西给你。(说着,他指了指手中的打火机。接着恶狠狠地说)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是并排走的小孩和军官。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军官(看看越来越密的森林,突然问):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
小孩: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军官听了不再问了。)
……幕落。
【简评】
瞧,你改的课本剧多棒啊!如果能演出来,那更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9 17:48
地点:茂密的树林中。
人物:小男孩──夜莺、德国军官一名、德国士兵若干名、游击队员若干名。
(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树旁架着冲锋枪。他们从树枝缝里往外望。)
(画外音:由轻到响的夜莺的叫声)
游击队甲(伸直腰,侧着头):你们听见了吗?
(他再仔细听了听夜莺!游击队乙:你没听错吧?(他边侧耳倾听边拿出手榴弹以防万一)
游击队甲:这回你听见了没有?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游击队甲(凝神站着,好象钉住一样。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一边数一边打着拍子):一、二、三、四……(夜莺的叫声停止了)32个鬼子……(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
游击队丙:对付得了!(端着冲锋枪,理了理挂在腰间的子弹袋。)
游击队甲:应该对付得了!我和斯切潘叔叔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边加油。如果我们出了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不一会儿,小男孩领着德国兵出现了,小男孩还在兴致勃勃地唱着。德国兵走到林中空地的时候,突然从林中发出一声口哨声。孩子突然站住,转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整个树林)
(第二天,孩子又穿上那件绿上衣,坐在河边削着什么,嘴里发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并不时地转过头去,好像在等谁。)
……幕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9 17:48
1、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讲、演故事。
2、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应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去细读体会。如课文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比较多,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画出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小夜莺这样说、这样做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敌人听了小夜莺的话,看见小夜莺这样做,心里也会怎么想。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要重视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本课对话较多,可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句段的体会,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运用不同语气语调,读好文中的对话。小夜莺的话语要读得童声稚气、天真活泼。军官总是想从小夜莺口中得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骗,有恐吓,也有企盼,因此军官的话语要读得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
4、课文结尾的提示语要求学生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个问题有些难度,对于首尾照应关系,教师作适当提示即可,不必讲得太深太细。文后安排了三道练习题,第一题提出了读的要求,第二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题提出了本课重点训练的要求。这些练习应在本课阅读中分步落实。
5、指导学习前可简介苏联卫国战争的情况,阅读后可介绍一些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让学生课外阅读,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
6、本课生字较多:
“呻(shēn)吟( yín)”的韵母是前鼻音,“拧( nínɡ)”、“钉(dìnɡ)”的韵母是后鼻音,“钉”也是多音字,还读“dīnɡ”,要帮助学生读准。“毁”字,要注意“臼”的笔顺及与“白”的区别,要注意区别“喂”与“滚”右下部分的不同,不要多笔少画,把字写正确。本课中出现的新词,可分二类处理,一类是意义比较固定的词,如木屑、蘑菇,可安排学生预习时,通过查字典理解。另一类词语,如沉寂、宛转,则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9 17:49
【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词句解析】
一、对句子的理解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话在描写夜莺的歌声,但联系上下文,便可发觉其中还有其他的意义,“停了一会儿”“新的劲头唱起来”,机警的小夜莺已发觉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2、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快活”是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快乐、活泼。“快活”在这里反映了“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静、坦然。孩子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得如此镇定自如、依然快活,可见孩子的胆量。
3、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是小夜莺在回答敌人盘问时,说的几句一语双关的话。乍一听,纯属小孩儿天真的话语,把自己当作小动物。小夜莺正是凭借自己天真的话,加之自己一系列貌似顽皮的动作,在敌人不易觉察中戏弄、漫骂敌人,“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都指的是敌人。德国兵虽然也“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但听、看小夜莺的言行,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小夜莺,并且让他带路。这些话语体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和对敌人的憎恨。
4、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脯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欢快的鸟鸣,无所顾忌的游戏,多么顽皮的小孩啊!其实,这是在麻痹敌人。既进一步让敌人确信自己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又为后面同游击队联络做准备,“学夜莺唱,学杜鹃叫”,以便后来他用不同的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时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5、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如果说前面小夜莺的回答还多少带一点“实答”的话,小夜莺这时的回答全然是“虚答”,答非所问。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正是小夜莺的这一回答,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前面敌人多少还有点疑虑,有点警觉,这时敌人只认为小夜莺是个什么都不懂、顽皮的孩子,所以“就不再问了”。
小夜莺的答话是文章第一部分作者叙述的重点,小夜莺的答话虚实相间,颇有童味,加上小夜莺一系列顽皮的动作,使敌人相信了他。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在这些言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6、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胜利后的“小夜莺”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小夜莺”又在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了,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这句话照应了文章的开头,结构上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同时还告诉我们文中叙述的故事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小夜莺在村口放哨这是他的职责,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则是他和敌人进行斗争的特殊方式。这样我们对“小夜莺”就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二、对词语的理解
空旷:地方开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这里是指树木、建筑物等被破坏后的景象。
沉寂: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
灌木: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
搭拉:下垂。
木屑:木头的碎末。
轻蔑:看不起,不放在眼里。
磨坊:磨面粉等的作坊。
球果:松树或其他树结的球形果实。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
宛转:声音抑扬动听。
兴致勃勃:兴致、兴趣,这里指兴趣非常浓厚的样子。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9 17:49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土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喂。你来!”军官叫那个孩子。
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裳里,抖了抖衣服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
“呶(náo),让我看看!”军官说。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艺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那是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BR> “挺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那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路带得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送给你。”军官说着,指了指他的打火机,“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mó)菇(gū)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树旁架着冲锋枪。他们从树枝缝里往外望,能够看见曲折的小路。他们不时说几句简单的话,小心地拨开树枝,聚精会神地盯着远方。
“你们听见了吗?”一个游击队员突然说。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的叫声,透过树叶的沙沙声,模模糊糊地传来。他侧着头,往叫声那边仔细听,“夜莺!”
“没听错吗?”另一个游击队员说。他紧张起来,仔细听,可又什么也听不见了。他从大树桩下边掏出四个手榴弹,放在眼前以防万一。
“这回你听见了没有?”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那个最先听见夜莺叫的凝神地站着,好像钉在那里似的。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一,二,三,四……”一边数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夜莺的叫声停止了。“32个鬼子……”那个人说。只有游击队员才知道这鸟叫的意思。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他又补充说。
“对付得了!”一个满脸胡子的汉子端着冲锋枪说。他理了理挂在腰间的子弹袋。
“应该对付得了!”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我和斯切潘叔叔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边加油。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过了几分钟,德国兵在松树林后边出现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对藏在寂静森林里的人们来说,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德国兵走到林中空地上的时候,突然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军官还没来得及抓起手枪,就滚到了路边的尘埃里。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树林。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作者:
1907986023
时间:
2012-3-20 18:34
:Q
作者:
快乐小宝贝
时间:
2012-3-24 10:01
作者:
灬初见の記憶
时间:
2015-4-7 20:12
好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